人生幸福与痛苦的禅机 -------佛家独特看法

合集下载

佛家的人生观

佛家的人生观

佛家的人生观一、人生观人生观: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

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

②厌世主义人生观。

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

③禁欲主义人生观。

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

④幸福主义人生观。

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

⑤乐观主义人生观。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⑥共产主义人生观。

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

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

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

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人生观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

由于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境遇不同,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同,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以其独特的教义和智慧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人生指导。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超越痛苦和无明,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以下是佛教的人生智慧的一些重要方面:1. 四圣谛:佛教教义的核心是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生命中存在着各种痛苦和不满;集谛指出痛苦的根源是欲望和执着;灭谛指出通过断除欲望和执着可以消除痛苦;道谛指出通过八正道可以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

2. 中道之路:佛陀提倡的中道之路是一种避免极端的生活态度。

佛教主张在物质欲望和自我克制之间寻找平衡,不过分追求享乐,也不过分苦行自虐。

通过适度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3. 缘起性空:佛教教义中的缘起性空是指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和条件所产生的,并且没有永恒的实体。

这个概念强调了一切事物的无常性和无我性,教导人们不要执着于物质和个人身份,以减少痛苦和迷惑。

4. 慈悲与智慧:佛教强调培养慈悲和智慧的双重品质。

慈悲是对一切众生的关怀和爱,智慧是对真实本性的洞察和理解。

通过慈悲和智慧的修行,人们可以摆脱自私和无明,实现内心的喜悦和解脱。

5. 冥想与觉知:佛教倡导冥想作为实现内心平静和觉悟的方法。

通过冥想,人们可以培养觉知和专注力,超越杂念和烦恼,体验当下的存在。

冥想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自我觉醒。

6. 因果报应: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是指一切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结果。

善行会带来善果,恶行会带来恶果。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善行和正直的生活来积累善果,以获得更好的未来。

7. 生死轮回:佛教教义中的轮回观念认为生命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人们的灵魂会在死亡后重新投生。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觉悟和解脱,摆脱轮回的苦难,实现永恒的解脱。

总结起来,佛教的人生智慧包括了四圣谛、中道之路、缘起性空、慈悲与智慧、冥想与觉知、因果报应以及生死轮回等方面。

这些智慧的教导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迷惑,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南怀瑾 佛学

南怀瑾 佛学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2014-05-02 凤凰网华人佛教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
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

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
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

三、结构越美相貌越美
这是道的体、相、用原理的表现,生命的结构越完美,其外部表象越美好,生命的结构缺陷越多,相貌越丑陋。

四、话语越多伤害越重
除神佛圣贤外,人,说话越多(包括写文章),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伤害越重,这就像一个管理不善的企业或一台精度不高的机器,生产的量越大,精品越少,次品废品越多。

被人厌烦,是因为自己话语太多。

五、心灵越美未来越美
这是吸引力法则的反映,心灵越美好的人起心动念和说话做事总是站在积极、正面、乐观、光明这一面,所以他吸引的都是美好的事物,而心灵越丑陋的人总是站在消极、负面、悲观、黑暗这一面,所以,麻烦、不幸、痛苦、祸患总与他相伴
六、拥有越多烦恼越多
这是宇宙对称平衡机制的反映,老虎的背上不能长翅膀,拥有的越多越不能让你得到幸福,太极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是对立统一体,一事物必定有它的对立面如影随形。

七、我执越强离道越远
总认为自己正确的人,是离道最远的人。

越是执着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的人,越是不明白道理的人。

越是与人争辩的人,越是头脑不清醒的人。

八、越走捷径路途越远
这是由道的公正性决定的,任何一个生命,决不能让你凭空而得什么,必须严格按照道的运行机制进行,任何违背道的运行机制的,必然会受到制约甚至惩罚,越想走捷径,越远离目标,很容易犯下极大错误。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2012-03-06 来源:慧灯之光八很多佛教徒虽然懂得不少佛教理论,甚至还学过五部大论——中观、因明、慧度等深奥的佛法精华论著,但因为修行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无法处理好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无法将学到的佛教理念落实、应用到生活当中,时常被生活中千奇百怪的难题弄得焦头烂额。

按理来说,修行人与普通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

但因为我们的学佛,往往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修行却没有跟上,所以只有听经闻法的福德,而不会有实际的效果。

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时,也与非佛教徒毫无两样。

在这一点上,我们都需要进步、需要成长。

如何面对痛苦六道轮回处处皆是痛苦,不是苦苦就变苦,不是变苦就是行苦,尤其是末法时代,更是离不开痛苦。

尽管所有生命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但不管愿不愿意,所有的生命都要面对痛苦,谁都无法逃避。

世人没有面对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

包括动物也一样——都希望不愉快的事情早点过去,幸福快快来临。

在这样的期盼中,一生就这样蹉跎过去了。

修行人也会面临痛苦和幸福这两种境遇,如何把幸福,尤其是痛苦,转变成修行的助缘、顺缘,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痛苦和幸福就会变成修行的障碍,这样不但修行没有进步,连正常的生活都会受影响。

在面对痛苦时,如果能以正知正见去对治,痛苦就不一定有害;反之,如果没有正知正见,痛苦就会让我们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甚至走上绝路。

我曾经写过麦彭仁波切的一个《病苦转为道用》的修法(见《慧灯之光》),但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病苦,而是现实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痛苦,该怎么样去面对呢,此处我不是凭自己的经验,而是根据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丰富的修行经验、教言与证悟,来为读者作简单的引导。

面对痛苦的方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认定什么是痛苦;二、确定痛苦的来源;三、战胜痛苦;四、解决痛苦的方法。

一、什么是痛苦从佛教的观点简单地说,痛苦不是物质,也不是任何物质的运动,而是精神的一种特殊感受。

这是佛言禅语,这是生命的智慧

这是佛言禅语,这是生命的智慧

这是佛言禅语,这是生命的智慧1、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

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

2、多看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的优点,才能学到别人的功德。

3、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在最高处。

4、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

5、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但是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能糊涂,不能当真。

6、你最执着的东西对你的伤害最大。

你对哪件事、哪个人、哪句话执着心最强,它对你的伤害就最大,人就是这么被伤害的。

7、我们不执着于快乐,也不去追求快乐的时候,快乐自然而然就来了。

我们不想逃避痛苦的时候,痛苦自然而然就远离了。

8、智慧是在人和事中磨练出来的,我们遇到一次违缘,能增长一种智慧;遇到一次障碍,能提高一个层次。

9、观察自己的毛病,改变自己的毛病,这才是改变命运。

你的毛病越少,命运越好;你的毛病越多,命运越不好。

10、不尽责任、不尽义务,这是罪过。

真正能尽到责任、尽到义务,这是修行,这是功德。

11、你最执着的,就是对你伤害最大的,也是最能考验你的。

他伤害你的时候,你如果不动心,能放下他,你才过关。

12、心的变化,是最高超的魔术师的表演,看起来那么神奇奥妙,任谁也辨认不出来。

当我们真正明白了,才知道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都是它变的。

13、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只能看见别人的缺点和毛病,这就是傲慢心。

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14、我们都在做梦。

晚上做的梦是黑梦,白天做的梦是白梦。

晚上的梦很容易醒过来,但是白天的梦很难醒过来。

醒过来了就叫觉者,没有醒过来叫迷者。

15、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

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

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16、能让自己快乐、自在,这是真聪明、真能干;能让自己和他人解脱烦恼与痛苦,这是真智慧、真慈悲。

17、我们可以享受福报,但是不能浪费福报。

佛家人生哲理禅语

佛家人生哲理禅语

佛家人生哲理禅语佛家人生哲理禅语唯有以“觉悟”之心,时时检点自己才是无上的智慧。

佛家人生哲理禅语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佛家人生哲理禅语一1、我们如果来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

2、我们为了成就人天果报,就要持五戒,修十善。

只有这样,来生才能继续做人,或者升天。

3、人道在修学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六道里面,天道比人道有情福报大。

4、佛教跟其它宗教不一样,世界上的任何宗教,都是以天堂为归宿,认为天堂是最理想的去处,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天堂。

5、佛法从通达真理、成就解脱自由的角度,认为天堂不好,人间才是最好的。

6、人间有苦有乐,人由于能够感受许多的痛苦,才想尽办法改造自己,认识世界,改善生存环境,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幸福、过得快乐。

7、人类文化和文明,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善世界整个过程的结晶。

8、天上的人不懂得修行,也就不会成佛。

释迦牟尼佛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

9、人道是六道中的枢纽,一个人升天、下地狱,或当畜生,都是以人为中转站的。

所以,把握好人身,如何利用得到的人身,好好的修行,为改善未来的生命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

10、十善,是作为人所应有的道德。

就是说,作为人,应该有人的道德。

11、佛法认为,一个人要做得像个人样,符合人的道德标准,就要遵守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12、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

13、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因为,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地做人,来生才有资格继续做人。

14、如果这一生你已经得到了人生,而不好好地做人了,就会失去做人的资格,来生就不能再做人了。

15、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

16、贪、嗔、痴是人类社会一切不安定的根源,只要人类存在着贪、嗔、痴,人类社会就不得安宁。

17、要想改善社会,首先要改善人心,不能光从社会制度下手。

18、一个人只有经过对自我生命的改造,对贪嗔痴的改造之后,才能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于快乐和痛苦的人生思考

关于快乐和痛苦的人生思考

关于快乐和痛苦的哲学思考(原创)(2009-10-28 00:22:29)快乐和痛苦是我们人生的主轴,也是释迦牟尼佛立教的出发点。

关于快乐和痛苦,此文是末学小小的一点思考。

图:一只在印度沙漠里快乐地滚着骆驼粪便的屎壳郎快乐本质是一个生理学的概念。

生物体要存在于这个世间,必须建立一种反馈机制,对一些信号作出正面的反应,比如吃饭,而对一些信号做出负面的反馈,比如饿了。

这是一种生物体必须拥有的机制,如果错了或没有这个机制,那么你很难见到它,因为这个生物体就无法生存,从而被大自然消灭。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一个生物体他觉得饿了是很快乐的事情,那么他恐怕生存不能超过7天;如果一种生物体觉得异性不能给它带来快乐,那么他很难有后代从而失去作为一个物种存在的理由。

要想消除快乐或者痛苦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就意味着你失去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作为一个生命体将会死去。

因为快乐的这种性质,必然导致不同的生物体它的快乐不同,比如屎壳郎的眼中,大便是最好的东西,因为屎壳郎需要大便来生存。

而对人来说,大便很不好,因为那代表人体不需要的东西。

而且同一个生物体,它的快乐也可以按照时间不同而不同,我曾经便秘几天,最后终于解决的那一刻,我真实地闻到我自己大便的味道是香的,绝不骗你。

好了,关于快乐和大便的关系问题讨论先到此,除了极少数便秘很久的网友外都不愿意我一直谈论这个事情。

但快乐绝不是等同于生物学进化上的无偏差的生存指引参数。

比如吸毒,它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但我们绝不认为吸毒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人类进化出来最大的优势是他能够利用智慧来判断是否要跟从短暂的快乐,而不是只靠生物学本能。

所以人类的智慧是超脱于快乐的,带来了作为生命最大的成功。

快乐本质上讲和痛苦是一样的,它们同属一个生物体和外界的交流反馈信号,只是正负的区别而已。

理论上讲,只有一种情况下你能消除快乐或痛苦,那就是你不再有外界。

佛教发展出来的人类最高智慧告诉我们,消除外界这个观念的做法叫去我执,或者叫能所双泯,也就是说你和外界不再有边界了。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作为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教义而闻名。

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匡助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难点和挑战时寻觅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以下是关于佛教的人生智慧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教导。

1. 无常:佛教教导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

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包括我们自己。

这个观点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过于执着于物质财富和名利,而是要专注于内心的修行和发展。

2. 因果律:佛教相信因果律的存在。

它教导我们,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善行会带来善果,恶行则会带来恶果。

因此,佛教鼓励我们要善待他人,发展慈悲心和善良的品德,以创造积极的因果循环。

3. 禅修:佛教强调通过禅修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禅修是一种冥想的方式,通过专注于呼吸和观察思绪的流动,使我们能够超越烦恼和杂念,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禅修也匡助我们培养觉知和专注力,提高对当下的体验的敏感度。

4. 六度:佛教教导我们通过实践六度来培养慈悲和智慧。

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布施是指慷慨地分享我们的财富和资源。

持戒是指遵守道德规范,远离恶行。

忍辱是指忍受他人的不快和痛苦,以培养慈悲心。

精进是指努力追求内心的修行和提高。

禅定是指通过冥想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智慧是指通过观察和思量来获得对真实性质的洞察力。

5. 中道:佛教主张走中道,避免极端。

它教导我们不要陷入极端的欲望和执着,也不要过于苦行和自我否定。

走中道可以匡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远离痛苦和困惑。

6. 涅槃:佛教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涅槃,即超越生死轮回,达到解脱和彻底觉醒的状态。

涅槃是一种超越个体意识的境界,它代表着彻底的解脱和智慧的觉醒。

佛教鼓励我们通过修行和实践来迈向涅槃的道路。

佛教的人生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珍贵的指导,匡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通过理解和实践佛教的教义,我们可以培养慈悲心、智慧和内心的平衡,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难点。

感悟人生佛言禅语

感悟人生佛言禅语

感悟人生佛言禅语感悟人生佛言禅语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感悟人生佛言禅语分享给你们,喜欢就收藏起来吧。

感悟人生佛言禅语精选1.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2. 品味生活,完善人性。

存在就是机会,思考才能提高。

人需要不断打碎自己,更应该重新组装自己。

3. 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4. 成功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成功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成功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层层迈进。

5. 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6. 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

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7.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8. 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9. 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10.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11. 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12.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13. 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

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14. 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15.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

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佛言禅语感悟人生句子1.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

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 昨天和明天对我们来说都是不真实的,唯有今天才是我们能够把握得了的。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匡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以下是关于佛教的人生智慧的一些重要方面:1. 四圣谛:佛教教导人们面对现实,接受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

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它们描述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解脱的途径。

2. 中道:佛教强调平衡和节制的重要性。

佛陀认为过度的欲望和放纵会导致痛苦,而过度的禁欲和自我否定也不可取。

中道教导人们在物质世界中保持适度和平衡。

3. 缘起性: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

这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因此,佛教鼓励人们培养善良的行为和思维,以促进和谐和平。

4. 禅定和觉悟:佛教通过冥想和觉悟的实践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禅定是通过专注和冥想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集中。

觉悟则是通过洞察和理解真正的自我和世界来培养智慧。

5. 无常和无我:佛教教导人们认识到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这个认知匡助人们减少对物质和欲望的执着,从而减少痛苦。

6. 慈悲和舍利:佛教强调慈悲和舍利的重要性。

慈悲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舍利是无私地赋予和匡助他人。

通过培养慈悲和舍利,人们可以超越自我,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

7. 四无量心:佛教鼓励人们培养四种无限的心态,即慈祥、同情、欢跃和平静。

这些心态匡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实现内心平静和幸福的关键。

8. 轮回和涅槃:佛教教导人们相信轮回和涅槃。

轮回指的是生死轮回的循环,涅槃则是解脱和超越轮回的境界。

佛教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最终实现涅槃,解脱生死的束缚。

总结起来,佛教的人生智慧包括面对现实、追求平衡、培养善良、实践冥想、认识无常、培养慈悲、培养无限心态以及追求涅槃等方面。

这些智慧可以匡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同时也促进和谐的社会关系。

无论信仰与否,我们都可以从佛教的人生智慧中吸收启示,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心灵境界。

佛教哲学的基本价值观

佛教哲学的基本价值观

佛教哲学的基本价值观1. 引言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佛陀)所创立,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哲学以佛陀的教义为基础,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阐释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佛教哲学的基本价值观,以期为人们提供一种指导人生、优化心灵的精神资源。

2. 四圣谛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 苦谛:生活中充满了苦难。

佛教认为,人生充满痛苦,这是其基本观点。

痛苦源于多种因素,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等。

- 集谛:痛苦的根源在于渴爱。

佛教认为,人们的痛苦源于内心的无明和渴爱。

无明导致人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渴爱使人们陷入轮回之中。

- 灭谛:通过修行,可以断除渴爱,从而消除痛苦。

佛教认为,只有消除内心的无明和渴爱,才能真正摆脱痛苦。

- 道谛:达到涅槃的路径。

佛教认为,通过八正道等修行方法,可以消除无明和渴爱,最终达到涅槃,即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3.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基本途径,包括:- 正见: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正思维:积极的思考方式。

- 正语: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

- 正业:正当的职业和行为。

- 正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 正精进:努力践行佛教教义。

- 正念:时刻保持正念,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 正定:通过禅定等方法,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4. 因果律佛教哲学强调因果律,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佛教认为,人们的命运是由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决定的。

只有通过修行,积累善业,才能得到美好的果报。

5. 无常观佛教哲学强调无常观,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人们应该认识到万事无常,看淡名利,从而减少痛苦。

6. 空性观佛教哲学强调空性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自性,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人们应该认识到事物的空性,从而摆脱对事物的执着,达到解脱的境界。

7. 结论佛教哲学的基本价值观包括对痛苦的认知、对因果律的信仰、无常观和空性观等。

这些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视角,有助于优化心灵,引导人们走向和谐、宁静的生活。

读禅悟人生感悟心得体会(3篇)

读禅悟人生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禅宗便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吸引着无数追求内心宁静和人生智慧的人们。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禅宗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生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六祖坛经》等禅宗经典,对禅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禅宗的核心理念禅宗认为,人生在世,烦恼无尽,而禅宗的修行便是帮助人们消除烦恼,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和。

禅宗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即直接指向人的本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关键在于发现和回归自己的本性。

2.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宗认为,佛性本自具足,文字、语言只是辅助人们悟道的工具,过分依赖文字和语言反而会束缚人的本性。

3. 顿悟法门。

禅宗主张顿悟,认为修行者通过直接领悟,瞬间达到开悟的境界,而非循序渐进。

4. 修行在行。

禅宗强调修行不仅在禅堂,更在日常生活中,主张将禅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读禅悟人生的感悟1. 发现内心的宁静在阅读禅宗经典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内心的宁静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认知。

禅宗教导我们要放下执着,不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关注内心的感受。

当我们学会放下,内心的宁静便会油然而生。

2. 洞察人生的真谛禅宗认为,人生如梦,世间万物皆是过客。

通过阅读禅宗经典,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于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不要为过去的遗憾而懊悔,也不要为未来的未知而担忧,把握住每一个瞬间,便是人生的意义。

3. 学会包容与接纳禅宗强调“无我”,即放下自我,接纳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执着而与他人产生矛盾。

通过禅宗的修行,我学会了包容与接纳,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人的不足,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 勇于面对困境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境。

禅宗教导我们要勇于面对困境,将困境视为成长的契机。

在困境中,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

佛学对人生的感悟

佛学对人生的感悟

佛学感悟人生哲理句子:佛曰,人生如梦,需以清醒的心态去面对,以慈悲的胸怀去感受。

佛法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通过修行和领悟,我们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同时,佛法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握好每一个可以享受生活的机会。

佛法认为,人生中的所有经历都是宝贵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行和领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

佛法教导我们,人生如梦,一切皆因果。

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

世间万物皆为因果,佛家教诲我们种善因、得善果,从而感悟到人生的无常与痛苦。

人生如逆旅,佛法指引我们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保持平静与慈悲,成为更好的自己。

佛经人生感悟:无我才是真境界佛经中有一句话:“无我才是真境界,不执着于相才是最好的修行。

”这句话启示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身体和意识,要学会放下。

当我们真正放下自我,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体验到无我的真谛。

佛经人生感悟:生命如行云流水佛经中有一句话:“生命如行云流水,只有当下的存在才是真实的。

”这句话启示我们,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把握好每一个当下的机会。

不要被过去或未来的忧虑所困扰,要勇敢地面对当下的挑战和机遇。

人生路漫漫,佛法指引我们看淡得失,拥抱苦难,寻找到内心的宁静。

佛家强调心性本善,只有修行内心,才能使内心的善良得以体现。

学会放下,懂得舍弃,让我们在佛法的熏陶下感悟人生的真谛。

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是让我们认清所面对的现实,并非要我们认命,更不是想方设法地逃避。

而是让我们以理性的智慧,寻求痛苦的真正起因,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它们,获得究竟的涅槃之乐。

佛家强调慈悲与智慧,以淡泊名利、善待众生为修行之本。

佛经人生感悟:慈悲为本佛经中有一句话:“慈悲为本,善待自己和他人。

”这句话启示我们,善待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秉持着慈悲的心态,关爱自己和他人。

只有通过关爱和慈悲,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美好的人生。

佛家讲人生感悟心得体会(2篇)

佛家讲人生感悟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修行方法,引导着无数人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佛家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全新视角。

以下是我对佛家讲人生感悟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缘起性空,人生如梦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无有自性,这就是所谓的“缘起性空”。

人生如梦,一切都是无常,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放下执着,不被世间万象所迷惑。

1. 看淡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碌,最终却发现,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佛家教导我们要看淡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

当我们放下对名利的执着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2. 欣赏世间美好,感恩生活尽管人生如梦,但我们仍应欣赏世间美好,感恩生活。

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有值得我们珍惜的瞬间。

学会感恩,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

二、因果循环,善恶有报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世间万物都遵循着因果循环的规律。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善良的本心,行善积德。

1. 善待他人,传递正能量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人,关心他人。

当我们给予他人关爱和帮助时,也会收获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得到净化,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2. 珍惜生命,关爱动物佛教认为,众生平等,生命可贵。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关爱动物,尊重自然。

当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和生物时,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三、放下执着,自在随缘佛教教导我们要放下执着,自在随缘。

只有放下对事物的执着,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才能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1. 看淡成败,享受过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然而,佛家告诉我们,看淡成败,享受过程,才能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当我们放下对成功的执着时,才能在失败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2. 随缘而安,顺应自然人生无常,世事变幻。

我们要学会随缘而安,顺应自然。

佛家的人生三境界

佛家的人生三境界

佛家的人生三境界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说,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三偈语颇富禅机,虽晦涩难解,却十分恰当地写出了人生随着阅历、年龄的增长而对事物的看法所发生的变化。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自己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这一说法也体现了人在参禅过程中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们也常由这两种说法化出人生的三重境界。

即: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发生了变化。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易在现实里迷失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

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许多人到了这一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既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也是成竹在胸的体现。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与反思,我们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思想观点,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对世界的认识具有了立体感---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幸福的艺术”:庄子与禅佛教

“幸福的艺术”:庄子与禅佛教

“幸福的艺术”:庄子与禅佛教
胡伟希
【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庄子与禅佛教的幸福论包含四个方面:顺生、适意、无执、中观。

所谓顺生,就是接受并且顺应我们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有限性,幸福的实现就在每个个体的有限性存在之中。

适意指的是个体幸福的独特性,强调每种生命类型都可以体现与实现幸福。

然而,无论顺生或者适意都不能涵盖个体追求幸福的全部内容,真正的或完满的幸福还包括无执与中观。

无执的幸福要求彻底泯消一切差别,包括泯消个体我的“有执”,这其实是一种超越了世间的有执幸福才能体验到的幸福。

但对于庄子和禅佛教来说,最高义的或胜谛义的“幸福”是中观的幸福,这是一种既包括有执的世间幸福,又包括无执的出世间的幸福的幸福。

而这才可以称得上完满意义上的幸福。

【总页数】11页(P45-55)
【作者】胡伟希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北京 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5
【相关文献】
1.六世班禅进京前后的藏传佛教建筑艺术交流及影响 [J], 陈立健
2.从“禅韵壶”看佛教文化与紫砂壶艺术的融合 [J], 刘璐
3.苏北佛教禅腔梵呗的艺术特色 [J], 狄其安
4.苏北佛教禅腔梵呗的艺术特色 [J], 狄其安
5.论紫砂雕塑"问禅"的造型艺术和佛教渊源 [J], 王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佛学感悟人生的禅语经典句子

中国佛学感悟人生的禅语经典句子

中国佛学感悟人生的禅语经典句子人生感悟,顾名思义,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对人生的一些感触和觉悟。

个人感悟因不同生活经历和个人修养品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也是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对自身经历事事百态突然的看的清晰通透,因个人素养不同所处地位不同悟性不同而不同。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如果您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您烦恼。

因为您自己的内心,您放不下。

3、您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您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您,您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当您快乐时,您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您痛苦时,您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您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不要浪费您的生命在您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您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您不要一直不满人家,您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您自己。

13、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您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您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您一口,难道您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17、永远不要浪费您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您不喜欢的人。

18、请您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您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样的瓶子,您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您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2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您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当有一天,您深入了解后,您会发现原不是您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禅机
—驴子和历史巨轮
说来阿萍女士算是祥翁半个老乡,大学毕业就在祥翁所在的那个城市搞文化工作多年,她自己讲也算是祥翁的崇拜者。

十几年以前,由于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经历上的传奇性,祥翁曾一度是新闻人物,尤其在家乡一带,几乎家喻户晓,阿萍由于工作性质的相关性,自然对祥翁了解的比较多,可后来祥翁忽然间从电视广播报纸传媒中消失了,对此人们有种种的臆测。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阿萍都感到很惋惜。

阿萍这人事业心很强,如今依然在文化圈做事,已经在某地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些年她很累,有道是四十而不惑,然而步入中年的阿萍却产生了很多困惑,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不久前她看到祥翁新出版的一本书,眼睛一亮,顺着这个线索她又找到了祥翁近年出版的一系列书,在这些书中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和悦意,一种梦寐以求却又勾画不出来的境界,阿萍如获至宝,特意又购买了多套祥翁著作分赠给朋友同享。

缘分有时不可思议,一次看似碰巧的机会,有朋友把阿萍带到了祥翁所居的祥和谷。

言谈中阿萍向祥翁吐露了自己的一些苦恼,她说自己从小立志做一番事业,也很勤奋努力,应该说事业也比较顺利,可如今作为主管一地文化的她,却越来越找不到感觉。

在她的领导下,地方的文化活动不可谓不活跃,但她有时却拿不准这些所谓的文化是否真的能对大众有益,是否能真正推动历史向更高级的方向前进。

她常常感到很累,却又不敢松懈,生怕自己被无情的现实淘汰,她甚至怀疑自己的思想意识是否已经老化落后了,更可怕的是,自己百般奋斗努力,为事业兢兢业业,如今竟说不清是在立功还是在造罪。

直到不久前她看了祥翁的几本书,使她感受到一种光亮和启发,她似乎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再生,看到了现代文化返璞归真的潮头,说到这里,阿萍问祥翁:“我真纳闷,十多年前,您在我的眼里领导了一次潮流,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

这许多年来,我们在社会上马不停蹄地奔忙,您却躺在这祥和谷的大青石上晒太阳,如今偶尔动笔,又领导了新潮流,依然在我们前面,这里面有什么诀窍呢?”
祥翁笑了笑,喝了几口茶,这才慢条斯理地说:“咱今天不讨论你事业
的功过,也不评论现代所谓文化的是非,更撇开我这点小小把戏不谈,咱只说说怎样才能走在时代前面的所谓领导新潮流问题。


祥翁又喝了口茶:“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些影响许多代人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文化,大多都是一些被当时的世人讥为消极、落后、虚无、不思进取的人创造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还有一些不为世人所记得姓名的高僧高道,仙家、方家、隐士之类,可以说,没有这些‘无所事事的闲人’,中国便没有多少可称为文化的东西。


阿萍说:“事实的确如此。


祥翁说:“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和伟人,以及那些跟着大哄大嗡的芸芸众生都在折腾而已。

中外如此,古今如此。

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轮回、转圈,大到打江山,小到创企业,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此。

打江山者多则几百年少则几年甚至几天便转一个圈回到原地,然后再有人重新开始。

做生意办公司,乃至做一切事业都是如此。

你看这个世界上目前起火冒烟的地方,哪个不是六十年前被事业家们摆平了的?可见历史没有什么前进不前进之实,只有转圈。

我在这里把人类的所谓事业打一个比喻来形容,可能这个比喻不太雅,但比较形象。

“一大群驴子,不大好听,但没法用别的动物代替,好在祥翁也在这群驴子之内,这样听着舒服一些。

一大群驴子,它们从出生那一天起就被先出生的同类赋予一种心理指令,要拉动历史的巨轮前进,于是这些驴子便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拴在一个巨大的‘磨’上,终生从事着它们自以为很伟大的拉磨事业,由于磨太大,磨道太长,它们只能看到眼前一小段路,看不到整个磨的全部环境结构,因此它们坚信自己在前进,根本不知道大家都在年复一年甚至千生万世地转圈而已。

转圈转多了,它们也会看到一些重复出现的事物,例如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一棵大树等,这时它们中的一些聪明的驴子哲学家就会总结出一条格言,叫做‘历史常常惊人地相似’,但它们还是不敢想象是否又转回了原地,于是这些驴子便丧失了一次又一次悟道的机会。

它们也常常感到疲劳至极,但它们不敢哪怕稍稍走慢几步,因为驴群中有一个说法,谁偷懒,谁就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从而失去做驴子的资格和尊严。

其中有一头被称作祥翁的驴子,这头驴子其实不比其他驴子更聪明,当然也不是更蠢,只是这头驴子胆子大,不肯盲从,不怕被开除驴籍,当它拉磨很累的时候,便不管不顾地把自己从磨绳上解下来,独自离开磨道,找一块大石头上坐着喝茶去了。

当然这期间也有几个
要好地驴子劝它不要这样消极遁世,不要自暴自弃,但当大家看它一意孤行不可理喻时,便也只感叹惋惜一番而已。

“这头消极的驴子过足了茶瘾,身上也歇过劲来了,便闲坐着静静地观察那些拉磨的驴子们一群一群地从眼前艰难而辛苦地走过,看着看着,便看到一批熟悉的面孔经过,起初它很惊奇,就接着观察,过了一会儿,这批熟悉的面孔又出现一次……就这样,这些熟悉的驴子很多次从它面前走过,于是这头叫祥翁的驴子忽然觉悟了,它发现这么多奔忙不息滚滚向前的驴子竟然一直在转圈而已。

它感到好笑又可怜,想喊它们停步休息,然而没有哪个驴子会停下来听听它这个被历史淘汰的懒驴子的话。

于是,这头发现了秘密的驴子便自顾自地睡大觉了,然而它坐够了,睡够了,感到闲着也是无聊,想来想去想不出其他什么消遣的办法,它忽然发现这么多驴子拉磨玩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游戏,于是,这头驴子便等着那些熟悉面孔再次出现的时候,找到它原来扔下的那段绳头,又把自己拴上去,哼哧哼哧地拉起磨来。

它身后那些熟悉的驴子无意间抬起疲惫的头,忽然发现这头叫祥翁的驴子又出现在它们前头,于是便大惊小怪,这家伙得了什么仙法,分明早被我们甩下,如今却又走到前面领导新潮流呢?”
听了祥翁这段比喻,阿萍笑得孩子似的:“这个比喻尽管有点损,但是太绝妙,太形象了,人世间这点把戏全让你祥翁说明白了。


“所以嘛”,祥翁往阿萍他们杯子里又添了点茶水,阿萍又赶忙抢过茶壶为祥翁添上,祥翁又接着说:“所谓人间这些什么事业呀、主义呀、成就呀、功德呀之类,你如果把它看重了,能累死你、拖死你,如果你把它看淡了,也很轻松甚至很好玩。

想玩时,便拼搏一把,但别太当真,更别嗤笑人家消极落后;玩累了,就坐下来放松放松,但也别自以为看破红尘,别嘲笑人家搞事业赚大钱的人们是瞎折腾,就这么简单。


“我有点开窍了,”阿萍说,“我原来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说佛和众生差别只在一个觉和一个迷。


“是的,”祥翁总结道:“圣人和凡夫没什么差别,只在觉与迷而已,一个了悟生命真相的人即使带兵上阵、经商下海,他也是个出世的人;不识生命真相的人即使抛家舍业、面壁打坐也还是个世间人。

当然,此刻我在这里夸夸其谈,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算个出世的人还是算个世间人。

”(文:戴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