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二章(上)教案

合集下载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XX科技大学教案首页授课章节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和品种的概念。

教学基本内容:1、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2、品种3、良种4、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5、园艺植物育种历史和进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品种的概念难点:品种的概念;品种的特点;优良品种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作用。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结合板书。

2、介绍品种概念时举例若干果树、蔬菜、花卉品种及野生植物图片,以对比理解品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3、讲解品种的特点时举例并结合图片。

作业与思考题:1、品种概念。

品种和优良品种的联系和区别?2、作物品种有何特性?园艺植物良种在生产中有什么作用?3、你对我国园艺植物育种的历史有何了解?4、根据你对进化理论与遗传学的理解,谈谈自然进化、人工进化与遗传改良的关系。

5、我国园艺植物育种现状与世界上发达GJ的差距如何?6、育种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7、现阶段国内外园艺植物育种有何动态?8、园艺植物的品种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作业用图示方式表明野生资源、品种、优良品种、育种、栽培的关系。

绪论随着RM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园艺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园艺植物(果、菜、花)插入图片:黄蜜桃、番茄、花毛茛现代园艺生产要求果树和蔬菜:种类多样、品质优良、营养丰富、丰产稳产、耐贮耐运、适于机械化生产。

在园林绿化中人们希望园林绿地中布置的花卉植物,丰富多彩、万紫千红、健康美丽,既能展示物种的多样性,又能展示品种的多样性。

同时要求花卉在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环境美化中能起到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恢复建立生态平衡的作用。

绪论内容介绍。

5个方面。

1、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育种:根据人类需要,利用自然变异以及利用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人工诱变、离体组织培养和DN分子改造等途径来制造新的变异,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选择,筛选出新品种。

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

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
1、就地保存:种质资源在原来所处的生态环境中,不 经迁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 人工圈护稀有的良种单株。
2、种质圃保存:将种质材料迁出自然生长地,集中改 种在植物园、树木园、品种资源圃、种质资源圃等处保 存。
园艺植物育种学—种质资源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
二、种质资源的保存 3、种子保存
第四节 园艺植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类型 与育种特点
三、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特点 3、杂交种品种:
特点:群体遗传组成同质,个体杂合 • 主要育种方法:一代杂交育种 • 主要选择方法:单株选择法
园艺植物育种学—种质资源
第四节 园艺植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类型 与育种特点
三、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特点 4、无性系品种:
代的繁殖方式。 无融合生殖 无性繁殖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可正常开花结实,进行有 性繁殖,如马铃薯、甘薯、莲藕、许多果树和观赏植物。
园艺植物育种学—种质资源
第四节 园艺植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类型 与育种特点
二、不同繁殖方式园艺植物的群体特点与育种的关系 1、自花授粉植物 群体特点:长期自交,各个体基因型基本纯和,遗传性 较稳定,性状较一致。
园艺植物育种学—种质资源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
一、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收集 1、种质资源考察的范围 在起源中心主要搜集地方品种、原始种和野生近缘
种,重点放在野外采集 在作物栽培中心应主要搜集各类地方品种和具有独
特性状的类型 在作物遗传育种中心地区主要搜集育成的优良品种、
品系及特殊的遗传材料
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植物育种学—种质资源
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
自花授粉:在自然情况下,雄蕊的花粉一般不需借 助外力即可直接授到本花雌蕊的柱头上,一般自然异 交率在5%以内。如豆科、茄科、菊科的大多数蔬菜 和花卉植物。

第2章 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策略园林植物育种学课件(共34张PPT)

第2章 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策略园林植物育种学课件(共34张PPT)
第五页,共34页。
第六页,共34页。
第七页,共34页。
2.2.2 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mùbiāo)性状
2.2.2.1 欣赏品质优良(yōuliáng) 花型:是指花朵的形状与大小。
第八页,共34页。
第九页,共34页。
• 花色(huāsè):狭义的是指花瓣的颜色; 广义的是指花器官,如花萼、雄蕊甚至苞 片发育成的花瓣的颜色。


第十八页,共34页。
第十九页,共34页。
花 叶 芋
第二十页,共34页。
2.2.2.2 抗逆性强
• 抗病虫育种 • 抗寒性育种 • 抗旱、耐盐碱性育种 • 耐热性育种 • 抗污染育种:百日草、一品红、天竺葵
、冬青、凤仙、金鱼草、中国杜鹃、金 盏菊、云杉(yún shān)〔抗臭氧〕。水 蜡树、丁香、木槿、紫藤、枫树〔抗 SO2)
第2章 园林植物育种的根本 (gēnběn)策略
• 本章(běn zhānɡ)提要:如何确定育 种对象和育种目标;育种系统的概 念和建立;育种系统的方法。
第一页,共34页。
2.1 育种对象(duìxiàng) 2.1.1 相对集中和相对稳定地确定育种对象
(duìxiàng):有利于种质资源、育种中间 材料和育种经验的积累。 2.1.2 把握育种对象(duìxiàng)的优势:起 源于中国、种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迫切 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重要园林植物。如 菊花、牡丹、百合等。 2.1.3 合理布局:考虑育种基地的合理布局, 发挥地区资源、地域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 的优势。
第二十一页,共34页。
2.2.2.3 延长(yáncháng)花期:包括使 花卉品种能提早活延迟开花日期及 延长(yáncháng)一朵单花开放时间 。

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二章 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

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二章  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

前者指提供花粉的植株,后者为传递花粉的动因
(二)授粉习性的判别
1、例外情况 营养系品种不同植株之间授粉,仍然
是自花授粉,属于自交
2、判别标准 植物“自花授粉—常自花授粉—自由
授粉—异花授粉” ,可以互相转化,无 明确统一标准
景士西将自然异交率<5%,≥5%、 ≤50%,>50%作为判定界限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1、概念: 雌蕊接受同一花朵的花粉叫自花授粉,以自
花授粉繁殖的植物称为自花授粉植物(又叫自 交植物) 2、特点:
完全花、雌雄同熟、自交亲和、纯合程度高、 不发生自交衰退现象
3、类型:
(1)花冠隔离型(豌豆、豇豆) (2)花药包围型(番茄、莴苣)
4、自然异交率 < 5% 5、植物种类
(二)常自花授粉植物(often self-pollinated plants)
第二节 品种的类型
繁殖方式 授粉习性 育种方法
按群体内遗传的同 型和异型
及组成个体遗传的 纯合性和杂合性
同型纯合 同型杂合 异型纯合 异型杂合
一、同型纯合类( Homozygote with same representation)
(一)纯育品种(pure breeding cultivar)
(二)自交系 ( inbred line)
1 、概念 遗传背景相同、基因型纯合的异花授粉植物个体
组成的群体 2、育种过程 异花授粉植物,经过连续多代强制自交和单株选
择获得 3、遗传特点 (1)容易发生自然杂交,应注意隔离,(2)群
体生活力一般,出现衰退植株,(3)可选育出自交 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
3、遗传特点
F1代植株间整齐一致, F2代性状分离,需要每 年制种

2024版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

2024版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 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13
基因突变与重组
2024/1/30
基因突变
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 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探讨可持续育种的发展策 略。
全球化背景下的园艺植物育种合作与交流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园艺植物育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现状,展望 未来的合作趋势。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33
实施步骤 基因克隆和转化、转基因植株筛选和鉴定、安全性评价和 品种选育。
20
05
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实例分析
Chapter
2024/1/30
21
果树类新品种选育实例
1 2
富士苹果
通过杂交育种,结合优良性状的选择和鉴定,成 功选育出富士苹果,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耐贮 藏等特点。
巨峰葡萄
采用芽变选种的方法,从普通葡萄品种中选育出 巨峰葡萄,具有果粒大、色泽艳丽、口感好等优 点。
西红柿
通过远缘杂交和基因编辑 技术,成功培育出耐贮藏、 口感好、产量高的24/1/30
月季
01
采用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方法,成功培育出多个花色艳
丽、花型优美、抗病性强的月季新品种。
菊花
02
通过芽变选种和辐射诱变育种等方法,成功选育出多个花期长、
花型奇特、适应性广的菊花新品种。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
2024/1/30
1
目录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绪论总学时2学时主要内容1、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为什么要进行园艺植物的育种选育园艺植物新品种是发展园艺生产的关键途径之一发展园艺生产的途径园艺植物栽培园艺植物育种育种与栽培的关系育种为栽培提供栽培对象,栽培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保障。

3、育种的直接目的是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品种的概念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品种具有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地区性时间性***优良品种的概念指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

***优良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4、优良品种产生的条件4.1自然进化决定于变异、遗传、选择(自然选择)4.2人工进化决定于变异(自然变异、人工创造的变异)、遗传、选择(自然选择、人工选择)野生植物演变为栽培植物就是自然选择加人工选择的结果。

5、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有: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利用和创新,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标记及选育的方法,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和方法,育种不同阶段的试验技术,新品种审定、推广和繁育等。

本章重点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品种的概念本章难点品种的概念;品种的特点;优良品种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作用。

本章关键词园艺植物育种学优良品种自然进化人工进化本章教学设计1、多媒体结合板书。

2、介绍品种概念时举例若干果树、蔬菜、花卉品种及野生植物图片,以对比理解品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二章(上)教案

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二章(上)教案

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二章(上)教案第一篇: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二章(上)教案第二章引种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引种的意义,引种的基本原理,掌握引种的概念,引种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影响引种效果的因素,从而能按引种的程序和引种规律进行引种。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了晚熟富士着色系芽变苹果(红富士),如长富2、长富6和秋富1等。

当时全国11个省市组成引种研究协作组,北至辽宁,南至江苏,在全国进行了试种推广和研究。

经过多年的引种工作,明确了红富士苹果在我国的适宜栽培范围,并总结出该种苹果优质丰产栽培的系列技术措施,同时建立了良种繁殖基地,进行了优系选择,选出有希望的单枝(株)系100余个。

目前红富士苹果覆盖面占我国苹果主要产区的80%以上。

第一节引种的概念和意义一、引种的概念引种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

根据植物在引种前后是否发生遗传适应性改变,引种可分为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

前者指植物种类或品种在基因型适应范围内的迁移,后者指植物在引种过程中发生某种适应性遗传变异。

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或只需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预期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

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与原分布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须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这种方式称为驯化引种。

二、引种的意义(一)引种是解决园艺生产所需种类品种的重要手段。

新区基础薄弱,种类和品种短缺,靠引种可以解决,即使种类品种比较丰富的老的菜园和园林建设进展较好的地区也都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种类品种,因为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总能发现比当地现有种类更好的种类品种。

如果通过引种就能得到所需要的种类品种,要比选择育种或杂交育种简便而节约得多。

(二)通过引种不仅有可能解决地区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种类品种问题,而且还能引入更多的种质资源,为今后进一步良种化提供有利条件。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园林植物育种学是研究园林植物遗传变异、选种、育种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旨在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植物新品种。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对园林植物育种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园林植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教学内容2.1 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2.1.1 遗传学基础2.1.2 遗传变异与育种2.1.3 选择与改良2.2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2.2.1 传统育种方法2.2.2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2.2.3 分子育种技术2.3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2.3.1 杂交育种技术2.3.2 突变育种技术2.3.3 组织培养技术三、教学安排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2 学时分配总共3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0学时,实验操作12学时。

四、实验内容4.1 实验目的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2 实验内容4.2.1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4.2.2 杂交育种实验4.2.3 突变育种实验五、练习题目5.1 选择题1. 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园林植物育种方法?()A. 传统育种方法B.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C. 动物育种方法2.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中,哪一项技术主要是通过诱导植物基因突变来进行育种?()A. 杂交育种技术B. 突变育种技术C. 组织培养技术5.2 简答题1. 简述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

2. 列举两种园林植物育种方法及其特点。

3. 描述园林植物育种技术中组织培养技术的具体步骤。

六、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6.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育种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技术要点。

6.3 学生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完整word版)园艺植物育种学

(完整word版)园艺植物育种学

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一章绪论园艺植物育种学概念:研究选育园艺植物新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内容:根据人类需要利用自然变异以及利用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人工诱变、离体组织培养和DNA分子改造等途径来创造新的变异,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选择,筛选出新品种。

进化:生物接受环境给予的刺激后产生形态和性状的改变,以适应现有的生境,这种演变发生的过程称为进化。

进化分为自然进化和人工进化。

达尔文把这些进化的要素归为变异、遗传和选择。

变异是选择的基础,遗传是选择的保证,选择是淘汰不良变异,积累优良变异的手段。

品种:指一个种内遗传特性稳定,经济价值较高,具有共同来源和一致性状的良种群体。

是育种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栽培作物的基本单位。

新品种审定的主要内容:优良、适应、稳定、整齐、特异。

品系:育种过程中表现优良的株系。

良种: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区生产上有发展前途、栽培面积较大的品种。

园艺植物育种的基本途径:①雄性不育性的利用②远缘杂交创造新物种、新类型③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④诱变技术和诱变育种育种的传统方法:查(已有变异)引(已有变异)选(自然变异)育(创新变异)育种学的任务:根据生产和消费者对品种的要求,确定合适地育种目标,并根据园艺植物的遗传变异规律,不断地创造新种质,培育新品种,以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第二章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完全花:一朵具有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的花称完全花。

不完全花:缺少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一至三部分的花,称不完全花。

自交: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交配。

包括自花授粉和异花的同株授粉。

异交:不同个体上的雌雄交配。

自然异交率(%):F1中显性性状个体数/ F1总个体数×100%自花授粉:雌蕊接受同一花朵的花粉叫自花授粉。

自花授粉植物:自然情况下,以自花授粉为主的植物叫做自花授粉植物。

特点:①兼有雌蕊和雄蕊的完全花②雌雄蕊同时成熟③不存在自交不亲和④花器结构有利于自花授粉常自花授粉植物:指那些有自花授粉习性,但花器结构不太严密,从而发生部分异花授粉的植物,又叫常自交植物。

园艺植物育种学共16文档

园艺植物育种学共16文档

园艺植物育种学85学时(理论55实验30) 1.5周实习6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是园艺学科的构成要素之一,在整个园艺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讲授果树、蔬菜和花卉等园艺植物的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学习,应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段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遗传学基础理论的条件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掌握种质资源保护、保存及开发利用的原理,掌握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芽变选种之原理,熟练掌握植物引种与驯化、选择育种及良种繁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基本掌握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

(二)实验技能方面本课程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保存的方法、植物引种、杂交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及良种繁育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参观和示范,使学生了解辐射诱变育种及各种生物技术育种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第1页三、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第一部分:总论绪论(1学时)0.1园艺植物育种学的范畴和作用1范畴和任务(遗传学与育种学,变异与遗传,育种目标)2育种学的作用(品种的概念,品种选育与植物进化的关系)0.2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历史和成就0.2.1育种手段的发展和各阶段的成果0.3园艺植物育种的发展趋势0.5.1生物多样性与品种多样化0.5.2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0.5.2 育种周期缩短0.5.4信息技术与定向培育第1章育种对象和目标(2学时)1.1不同园艺植物育种对象的特点1.1.1.多年生植物的育种特点1.1.2. 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育种特点1.1.5.自花授粉植物的育种特点1.1.6.异花授粉植物的育种特点1.2育种对象的选择方法及原则1.3育种目标1.5.1概念1.5.2品质1.5.3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选择1.5.4抗逆性1.5.5抗病虫1.5.6其它育种目标1.4育种目标确定的原则和方法第二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4学时)2.1种质和种质资源2.1.1.种质和种质资源的概念2.1.2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重要性2.1.3种质资源的类型及特点2.2种质资源的调查2.2.1.种质资源调查的原则2.2.2种质资源调查的方法2.3种质资源的保存2.5.1就地保存2.5.2迁地保存2.5.3资源圃保存2.5.4种子保存2.5.4利用保存2.5.5组织培养保存2.5.6基因文库保存2.4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利用2.6.1植物学性状的评价2.6.1.1质量性状的评价2.6.1.2数量性状的评价2.6.2经济性状的评价2.6.3种质资源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第3章园艺植物的引种与驯化5.1引种的概念和作用5.1.1简单引种5.1.2驯化引种5.1.3引种的作用5.2引种的原理5.2.1遗传学原理5.2.2生态学原理5.3引种的方法5.4引种应注意的事项第4章选择育种(4学时)6.1选种与选择6.2.1选择的概念6.2.2选择的基本的原理6.2两种基本选择方法6.2.1混合选择法6.2.2单株选择法6.3植物繁殖方法与选择方法2.5.1繁殖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6.5.2选择方法6.4选择程序6.6.1原始材料圃6.6.2株系比较圃6.6.3品系比较圃6.6.4品种比较圃6.5加速选种的主要方法6.5.1选择方法与程序应用6.5.2加速选择的主要方法6.6缩短多年生果树童期的主要方法6.6.1概念与意义6.6.2技术与方法6.7株选6.7.1株选的原则6.7.2株选的时期和方法6.8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6.8.1选择群体的大小6.8.2群体的变异幅度6.8.3性状的遗传力第5章无性繁殖条件下的遗传变异与芽变选种(2学时)5.1活体无性繁殖条件下的遗传变异5.1.1无性繁殖的类型与芽变的概念5.1.2芽变的类型和意义5.1.3芽变的特点5.1.4芽变的细胞学和遗传基础5.1.5嵌合体的概念、类型及其纯化5.2芽变选种的方法与程序5.2.1芽变选种的目标5.2.2芽变选种的时期5.2.3对变异的分析5.2.4芽变选种程序和步骤5.3离体无性繁殖过程中的变异的利用(营养系微突变)1.1.1变异类型与意义5.5.2变异的来源5.5.3变异的利用第6章杂交育种(4学时)1.2杂交亲本选择和选配6.1.1亲本选择的原则6.1.2亲本选配的原则1.3杂交方式和技术6.2.1杂交方式6.2.2杂交技术1.4杂交后代的选育6.5.1杂交的后代的处理:纯合品种的选育(系谱法、混合法、单子传代法)杂合体和利用6.5.2杂种的培育1.5回交育种6.6.1回交的概念、意义、作用6.6.2回交的遗传效应6.6.3回交的育种方法第7章杂交优势及育种(6学时)7.1杂种优势及利用7.1.1杂种优势概念、表现、特点7.1.2优势育种与重组育种7.1.3影响杂交一代种利用的因素7.2杂交一代选育程序7.2.1优良自交系的选育7.2.2亲本自交秒的配组7.3杂交种子的生产1.1.1简易制种法7.5.2亲本自交系的配组7.5.3利用化学杀雄制种法7.5.4利用雌性系制种法7.5.5利用雌株系制种法7.5.6利用雌性不育系制种法7.4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7.4.1利用雄性不育生产杂交一代种子的意义7.6.2雄性不育类型与表现7.6.3雄性不育系的选育7.5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和利用7.5.1利用自交不亲和系生产杂交一代种的意义7.5.2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和生理机制7.5.3选育自交不亲和系的方法7.5.4自交不亲和系的制种方法7.5.5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与保存第8章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8.1远缘杂交的意义和特点8.1.1远缘杂交的意义(育种意义、生物学意义)8.1.2远缘杂交的特点(不亲和性、不育性、后代分离、广泛性)8.2远缘杂交的障碍及其克服的方法途径8.2.1远缘杂交的难交配性及其克服的方法8.2.2远缘杂交的难育性及其克服的方法8.2.3远缘杂交的难稔性及其克服8.3远缘杂种的分离和选择8.3.1远缘杂种分离的特点8.3.2远缘杂种的鉴定8.3.3远缘杂交的后代的选择与利用8.4远缘杂交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第9章诱变育种(2学时)9.1诱变育种的概念及其特点9.1.1提高变异率、扩大变异谱9.1.2改变单性状、进行品种修饰9.1.3 诱变体较稳定、缩短育种周期9.1.4其它9.2物理诱变9.2.1辐射的种类及特点9.2.2辐射剂量9.2.3辐射作用机理9.2.4植物对辐射的敏感性及辐射剂量的确定9.2.5辐射处理的主要方式9.3化学诱变9.3.1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和特性9.5.2化学诱变剂的作用机理9.5.3化学诱变的处理方法9.4突变体的鉴定和利用9.4.1突变体的鉴定:形态、细胞学、分子9.6.2突变体的筛选和利用:M1和M2代有性繁殖第10章染色体倍性操作与育种(2学时)10.1倍性育种的目的和意义10.1.1多倍体在倍性育种中的作用10.1.2主要园艺作物的多倍体10.2多倍体的特点和鉴定10.2.1特点10.2.2形态、细胞学鉴定10.3多倍体培育的方法与途径10.5.1从自然界中选育多倍体10.5.2有性杂交培育多倍体10.5.3人工诱变产生同源多倍体10.5.4细胞融合创造异源多倍体10.4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10.4.1单倍体的类型及特点10.4.2获得单倍体的方法途径10.4.3单倍体的利用第11章生物技术育种(2学时)11.1组织与器官培养11.1.1组织与器官培养的类型11.1.2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11.2细胞育种11.2.1体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1.2.2体细胞变异的鉴定与分离11.2.3 体细胞杂交11.3分子育种11.3.1园艺植物性状的分子标记11.3.2基因的分离与克隆11.3.3载体的构建与基因的转移11.3.4分子育种后代的选择与利用第12章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2学时)12.1品种审定12.1.1育种的一般程序12.1.2品种区域化试验12.1.3品种试验12.1.4品种审定与推广12.2良种繁育12.2.1育种繁育和意义与程序12.2.2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12.2.3品种退化原因及克服方法12.2.4种子、种苗检验第二部分:各论第13章蔷薇科植物育种(4学时)13.1苹果育种13.1.1育种目标13.1.2种质资源13.1.3生物学特征13.1.4育种方式和技术第10页13.2桃育种13.2.1育种目标13.2.2种质资源13.2.3生物学特征13.2.4育种方法和技术13.3梨育种13.3.1育种目标13.3.2种质资源13.3.3生物学特性13.3.4育种技术和方法13.4.1育种目标13.4.2种质资源13.4.3生物学特征13.4.4技术与方法13.5月季育种13.5.1月季育种13.5.2育种目标13.5.3种质资源13.5.4技术与方法第14章十字花科植物育种(4学时)14.1甘蓝育种14.1.1育种目标14.1.2种质资源与类型14.1.3生殖生物学14.1.4 种质资源和方法14.1.5良种繁育体系 14.5.2白菜育种第11页14.2.1育种目标14.2.2种质资源与类型14.2.3生殖生物学14.2.4 育种途径和方法第15章茄科植物育种(4学时)15.1番茄育种15.1.1育种目标15.1.2种质资源与类型15.1.3生殖生物学15.1.4 育种途径15.2.1育种目标15.2.2种质资源与类型15.2.3生殖生物学15.2.4育种途径15.3马铃薯育种15.5.1育种目标15.5.2种制裁资源与类型15.5.3生殖生物学15.5.4育种途径和方法第16章芸香科植物(柑桔)育种(4学时)16.1育种目标16.2种质资源16.3生物学特性与育种策略16.4育种技术与方法第12页第17章菊科植物育种17..1菊花育种17.1..1育种目标17..1.2种质资源17..1.3生物学特性17..1.4技术与方法17.2.其它菊类植物育种17.3..1金盏菊17..2.2非洲菊第18章葫芦科植物育种(4学时)18.1黄瓜育种18.1.1育种目标18.1.2种质资源与类型18.1.3生殖生物学(花器、性型、授粉)18.1.4育种途径和方法:杂交育种杂种育种(雌性系等)18.2西瓜育种18.2.1育种目标18.2.2种质资源与类型18.2.3生殖生物18.2.4育种途径和方法:杂交育种、杂优良种、无籽瓜育种(3倍)少籽瓜育种(染色体易位系)第19章百合科植物育种(2学时)19.1麝乍百合育种第13页19.1.1育种目标19.1.2种质资源19.1.3生物学特性19.1.4技术与方法19.2其它百合类育种19.2.1卷月19.2.2兰州百合第20章兰科植物育种(2学时)20.1中国兰花育种20.1.1育种目标20.1.2种质资源20.1.3生物学特性20.1.4技术与方法20.2热带兰花育种20.2.1育种目标 20.2.2 种质资源 20.2.3 生物学特性 20.2.4 技术与方法第21章其他植物育种(2学时)21.1猕猴桃育种21.1.1育种目标21.1.2种质资源21.1.3生物学特性21.1.4育种方法与技术21.2香蕉育种第14页21.2.1育种目标21.2.2种质资源21.2.3生物学特性21.2.4育种策略与技术21.3唐菖蒲育种21.3.1育种目标21.5.2种质资源21.5.3生物学特性21.5.4技术与方法21.4菜豆育种21.4.1育种目标21.6.2种质资源21.6.3生殖生物学21.6.4育种途径与方法四、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30学时)(根据情况每年选择十个实验)实验一种质资源研究(3学时)实验二园艺植物田间株选(3学时)实验三花粉育性特性观察(3学时)实验四倍性材料的叶片气孔特征观察(3学时)实验五园艺作物实生后代抗逆性选择试验(3学时)实验六园艺作物杂交亲本的选择与选配(3学时)实验七秋水仙素诱导园艺作物多倍体(3学时)第15页实验八园艺作物自交不亲和性的测定(3学时)实验九芽变实生选种方法(3学时)实验十园艺作物产量配合力的测定(3学时)实验十一果实性状观察(3学时)实验十二参观辐射育种实验室(3学时)(1.5周实习,每两周半天实习,实习内容为管理试验材料)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第一章:园林植物育种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意义和基本原理。

掌握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理解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和意义。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意义和基本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讨论法:探讨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1.4 教学练习简述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和意义。

论述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

分析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讨论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园林植物育种方法2.1 教学目标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了解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理解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2 教学内容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讨论法:讨论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4 教学练习列举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论述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第三章:园林植物育种技术3.1 教学目标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了解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理解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3.2 教学内容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案例分析法: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讨论法:讨论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3.4 教学练习列举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论述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第四章:园林植物育种实例分析4.1 教学目标了解园林植物育种实例的基本情况。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课件-吴玉霞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课件-吴玉霞
1. 品种审定结果 2. 良种繁育结果 3. 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观察和比较,对不同品种的园艺植物进行综合 评价,确定其适应性、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的表 现,为品种审定提供依据。
通过杂交育种和无性繁殖等方法,获得大量遗传品质一 致的良种苗木,为园艺植物的种植和生产提供优质的种 质资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不同品种的平均值、 标准差等统计指标,评估其差异显著性和稳定性。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课件-吴玉 霞
目录
CONTENTS
• 实验一: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 • 实验二:园艺植物有性杂交育种 • 实验三:园艺植物诱变育种 • 实验四:园艺植物分子育种 • 实验五:园艺植物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
01
CHAPTER
实验一:园艺植物种质资源 调查与收集
实验目的
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 源的调查与收集方法。
1. 选择亲本材料
根据实验目的和园艺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 的品种或品系作为亲本。
2. 去雄
用镊子轻轻剥开花蕾,用解剖刀去雄蕊,注意不要损伤雌蕊。
3. 授粉
用醋酸洋红等染色剂对花粉进行染色,然后用毛笔将染色后的花粉 轻轻涂抹在已去雄的雌蕊上。
实验步骤与操作
4. 套袋
5. 收获种子
将已授粉的花朵套上纸袋,以防止外来花 粉干扰。
待果实成熟后,收集种子并晾干。
6. 种植与观察
7. 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种子播入土壤中,观察杂种的生长情况 ,记录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异。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比较 不同杂交组合的表现,找出杂种优势。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通过实验操作,可以获得不同园艺植物的杂交后代,观察杂种 的生长表现和性状变异。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 杂交组合的表现,找出杂种优势,为园艺植物育种提供理论依 据和实践经验。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可以培养科 学思维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园艺植物育种学二、课程英文名称Breeding of Horticultural Crops三、课程编码ZB0230440四、课程性质专业课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64学时;4学分;第5学期六、课程目的与要求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的原理、途径和方法;认识优良品种在园艺植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现代生物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熟练地应用到育种研究和实践中,并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植物特性和不同的育种目标,正确地选择育种资源,采用合理的育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园艺植物新品种的选育,促进园艺植物生产的发展。

本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如下知识:(1)主要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特性;(2)主要园艺植物的育种目标;(3)园艺植物引种、选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方法和育种程序;(4)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动态。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现代科学知识应用到育种实践中,独立地进行育种研究工作。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园艺植物育种学是果树、蔬菜及观赏植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生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手段。

园艺植物育种学与有关园艺植物的栽培学有密切的联系,是园艺科学中不可偏缺的主要学科。

八、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实验实习相结合九、考核方法闭卷考试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选用教材曹家树,申书兴主编.园艺植物育种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景士西主编.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程金水主编.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中国林业出版社沈德绪主编.果树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品种的特性及良种的作用,明确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与发展趋势。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精品文档94页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精品文档94页

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专业用)园艺园林学院绪论教学目的、要求: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植物(园林植物、蔬菜和园林观赏植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及品种的概念及其特性;育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要求学生对园林植物育种学的性质、范围和基本任务的相关概况有一个基本认识。

课时安排:3学时授课方式:讲授教学基本内容:一.园林植物范围园林植物包括蔬菜、园林植物和观赏植物,有时也将茶叶、经济植物和芳香植物等列入其中。

二.变异、遗传和选择达尔文义认为所有生物,包括野生植物和植物的进化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自然选择的进化。

三.品种概念及其特性1.品种(cultivar,简作cv.)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物学特性符合生产的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主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2.品种:都具有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地区性和时间性等特性。

品种特异性:品种特异性是指作为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辩认的标志性状。

品种一致性:品种一致性是指采用适于该类品种的繁殖方式的情况下,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经过繁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品种稳定性:品种稳定性是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相对不变。

品种地区性:品种的地区性是指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的要求。

品种也有一定的时间性。

一定时期内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主要经济性状上符合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要。

3.园林植物良种的作用园林植物良种是指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

它在下列方面有着重要作用:A.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改进产品品质C.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D.增强适应性和抗逆性,节约能源F.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G.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四.园林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园林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林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件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件

诱变育种
原理:利用物理、 化学或生物因素 诱导植物产生突 变
特点:突变频率 高,突变类型多 样
应用:在园艺植物 育种中广泛应用, 如选育抗病、抗虫、 抗逆等品种
注意事项:需要 严格控制诱变条 件,避免产生有 害突变
倍性育种
倍性育种的概念:通过改变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来改变其遗传特性的育种 方法 倍性育种的方法:包括人工诱导多倍体、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
选择育种
目的:提高园艺植 物的品质和产量
原理:选择具有优 良性状的个体进行 繁殖
方法:包括自然选 择和人工选择
注意事项:选择过 程中要考虑到遗传 多样性和生态适应 性
杂交育种
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新品种 优点:能够快速获得优良性状,提高育种效率 缺点:需要选择合适的亲本,可能会出现性状分离 应用:广泛应用于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植物的育种
汇报人:
改善品质:通过育种改善蔬菜 品质,提高口感和营养价值
抗病抗虫:通过育种提高蔬菜 抗病抗虫能力,减少农药使用
适应环境:通过育种使蔬菜适 应不同环境条件,提高种植范 围
花卉育种的应用与实例
花卉育种的目的:提高花卉的观赏价值、抗病性、抗逆性等 花卉育种的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花卉育种的实例:玫瑰、郁金香、百合等 花卉育种的成果:培育出更多新品种,提高花卉的品质和产量
遗传学基础
遗传物质:DNA和RNA 遗传信息:基因和染色体
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 体变异
遗传选择: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遗传规律:孟德尔定律和摩尔根定律
遗传工程:基因编辑和基因转移
繁殖原理
遗传物质:DNA和RNA 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 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育种目标:提高产量、品质、抗病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引种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引种的意义,引种的基本原理,掌握引种的概念,引种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影响引种效果的因素,从而能按引种的程序和引种规律进行引种。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了晚熟富士着色系芽变苹果(红富士),如长富2、长富6和秋富1等。

当时全国11个省市组成引种研究协作组,北至辽宁,南至江苏,在全国进行了试种推广和研究。

经过多年的引种工作,明确了红富士苹果在我国的适宜栽培范围,并总结出该种苹果优质丰产栽培的系列技术措施,同时建立了良种繁殖基地,进行了优系选择,选出有希望的单枝(株)系100余个。

目前红富士苹果覆盖面占我国苹果主要产区的80%以上。

第一节引种的概念和意义一、引种的概念引种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

根据植物在引种前后是否发生遗传适应性改变,引种可分为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

前者指植物种类或品种在基因型适应范围内的迁移,后者指植物在引种过程中发生某种适应性遗传变异。

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或只需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预期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

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与原分布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须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这种方式称为驯化引种。

二、引种的意义(一)引种是解决园艺生产所需种类品种的重要手段。

新区基础薄弱,种类和品种短缺,靠引种可以解决,即使种类品种比较丰富的老的菜园和园林建设进展较好的地区也都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种类品种,因为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总能发现比当地现有种类更好的种类品种。

如果通过引种就能得到所需要的种类品种,要比选择育种或杂交育种简便而节约得多。

(二)通过引种不仅有可能解决地区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种类品种问题,而且还能引入更多的种质资源,为今后进一步良种化提供有利条件。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自国外引进的蔬菜种质材料约2万份,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作育种的初始材料,育出了一大批抗病、高产、优质的蔬菜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利用。

(三)扩大栽培区域,发展商品生产及保护珍稀植物。

某些植物在引进地本来就有,但其分布或栽培范围很小,数量少,产量不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该植物属于保护对象,因此在其自然分布或栽培范围内,扩大种植面积,实行集约化生产或推广种植。

如分布于南方的白花泡桐已成功引进到陕西、山东,而分布于北方的兰考泡桐和楸花泡桐也在南方生长良好。

通过引种常可使种或品种在新的地区得到比原产地更好的发展,表现尤为突出,如原产中国的猕猴桃,新西兰引种后,现其产量占世界第一位。

此外,引入各种种质资源,还可用于杂交创造新品种。

福建省果树研究所以我国枇杷品种解放钟与日本引入品种森尾早生杂交培育成早钟6号,该品种具有果大、早熟、抗性强、品质优、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第二节引种的原理植物引种驯化是以进化论、遗传学、生态学的某些基本概念为理论基础,其他学科如植物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对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为推动作用的。

至今已提出的植物引种驯化理论至少有20多种,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植物引种驯化的原理,将其中有影响的介绍如下。

一、引种的遗传学原理(一)简单引种过程中的遗传学原理简单引种是园艺植物在遗传性适应范围内的迁移,这种适应范围是受基因型严格控制的,同一种植物不同的品种,由于适应性范围的差异,在引种中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桃品种白凤的适应性广,在北京、江苏、江西、河北、辽宁等诸省(直辖市)均表现丰产优质;而肥城佛桃适应范围狭窄,引种到江苏扬州和辽宁葫芦岛都表现成花少,坐果率低,不能获得丰产和优质。

适应性范围广的品种,常具有较强的自体调节能力,表现为对异常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某种缓冲作用,使其得以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根据K.Michael(1942)研究理论,品种的自体调节能力和品种基因型的杂合程度有关。

果树中有些亲缘较复杂,杂合程度高的品种如康德梨、贵妃梨等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wis(1955)认为杂合程度高的类型,具有更高的合成能力和较低的特殊要求。

这表现在生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性状常表现为最稳定,如温州蜜橘、贵妃梨、苹果梨中的某些品种,由于亲缘关系比较复杂,是杂合程度高的杂交后代,常有较大的适应范围。

品种对在进化过程中经常发生影响的环境条件都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例如落叶树种在季节日照长度和温度的变化下引起的秋季落叶,有利于增强其对冬季严酷环境的适应性。

这是植物本身的自体调节表现,这种表现叫饰变。

反之,品种对其进化过程中很少发生的环境条件,则很少具有适应能力,例如冬季多雨引起枝条徒长,农药引起的药害等这类变化叫形变,是不适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适应性饰变反映品种在扩大适应范围上的潜力,而形变则表明品种适应范围狭窄,引种中应善于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反应。

还应指出,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表型,有时对外界条件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如同一品种在比较干旱的条件下培育的苗木,比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培育的苗木较为抗旱。

(二)驯化引种过程中的遗传学原理引种实践证明,在改变植物的遗传适应范围过程中,把一些园艺植物引入原来不能适应的地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桃原产于我国西北干旱、气温较低的地区,引入南方后经过长期的培育选择,已驯化成为耐高温的华中系品种群,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驯化实例。

如何改变园艺植物遗传适应范围,使其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一个认识过程。

“风土驯化理论”认为,要使原产南方的优良品种在北方进行驯化,只要从南方引入大量的嫁接苗木或接穗进行繁殖,在北方的风土条件影响下,就会逐渐驯化。

“风土驯化理论”事实上在实践中都遭到了失败。

前苏联著名的果树育种学家米丘林,早期曾根据这种理论,做了大量的引种工作,结果都没有成功。

随后米丘林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除了该植物在原产地已经具备了适应新环境的遗传性外,不能用移栽、扦插、嫁接或其他无性繁殖方法来进行驯化,只有种子播种的实生苗,引种到新的环境条件下,才有可能驯化成功。

实践还证明,从生态地理上距离远,不同种间或品种间杂交所产生的杂种较易驯化。

人们从实践中虽然总结出经验教训,但在理论上有着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通过种子繁殖能较好的进行驯化,其关键在于通过有性过程形成多样复杂的基因重组,可以从中选择出适应性较强的重组类型,而远缘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由于杂合度高,因而对异常条件具有较大的缓冲适应能力,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合成能力和较低的特殊要求。

另一种解释是,实生苗是出于幼龄阶段的个体,阶段发育年幼,具有较大的遗传可塑性,易于接受外界各种条件的影响,从而能较好的定向地改变其遗传适应范围。

扦插苗或嫁接苗是在原有阶段发育成熟基础上形成的,遗传保守性较强,因而适应性也较差。

二、引种的生态学原理(一)植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相对稳定性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流动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生态复合体。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4个基本成分所构成,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

这种协调关系主要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控功能来实现,这种自动调控功能即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而使稳定状态改变时,靠系统自身内部的机制恢复和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功能上的动态平衡。

系统的调控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熟性,系统越成熟,它的种类组成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它的稳定性越大。

相反的,那些没有经过长期进化适应、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少的生态系统就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弱,自身的稳定性差,即所谓脆弱生态系统。

这样的生态系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偏离自然状态而丧失其固有的自动调控功能,变成退化生态系统。

(二)引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目标、有计划重现当地环境特点,遵循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原理的科学引种可以丰富植物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增强生态系统的调控功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

如多种观赏植物可以吸收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杀灭悬浮在大气中的有害球菌、杆菌,降低或消除城市噪声,增加负离子效应等。

引种时可以有针对性的从外地引进抗性更强、净化作用更强的种类用以改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应注意盲目的不顾生物和环境及其他生物间的协调关系,随心所欲地引种可能会削弱生态系统的功能,甚至造成破坏生态环境的难以控制的灾难。

(三)生态因子作用于植物的一些基本规律植物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介绍和研究生态环境时,常把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分别论述。

但实际上,生态环境中诸因子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环境系统,并综合地作用于植物。

因此,在研究生态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时,应注意因子间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规律,掌握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客观规律。

既要求原产地和引种地的生态条件相似,但又不可能要求完全一致;既要承认气候条件对植物的重要影响,又要考虑自然的综合因素和植物可以改造的一面。

所以,在引种时一定要注意植物与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慎重选择小气候和土壤条件,尽可能在新的条件下为植物提供近似原产地的条件。

1.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相互补偿作用。

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对植物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彼此不可替代,如光、热、水分等。

尽管需要的数量不同,但缺少不管哪个因子,植物的生长也会受到程度不一的影响。

但某一生态因子不足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别的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比如在树荫下的植物光照不足,使得光合作用较弱,在土壤表层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可使光合作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补偿。

2.主导生态因子和限制生态因子虽然环境中的诸多生态因子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通常都有一种或少数几种生态因子对该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即主导因子。

例如温度常常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导因子。

我国植物南北向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南方有柑橘、棕榈、茶树等常绿阔叶树种,而北方没有。

通常植物对某一生态因子耐受范围较窄,而这一因子又易于变化,则该因子很可能成为一种限制因子。

德国B.J.Liebig(1840)在研究植物营养时,提出植物常受到需要量很少而土壤储存量也很少的营养物质(如硼)的限制,当这类营养物质含量超出植物的忍受限制时就会出现植物声场受阻乃至死亡。

3.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何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植物来说并不是单一因子,而是这些因子综合作用于植物。

一个因子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如太阳辐射的变化引起温度和空气湿度等的变化,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有水分、养分和空气参与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