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内容一、进化与退化的内涵、辩证关系以及进化产生的根据和条件①什么是进化与退化?进化一般指的是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或者说是时间推演引发的对称性破缺的结果。

退化则指的是相反的过程。

在热力学、协同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中,分别用熵、序参量和信息量来表示,序参量、信息量增加的一般可以表示进化,而熵增加的则表示退化。

②进化与退化的辨证关系(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

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以进化为主的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反之亦然。

例如,从猿到人,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件最伟大的事情。

但从局部功能来看,像攀越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都有一些退化的趋势。

因为,很难看到纯粹的进化和退化现象。

(2)进化和退化共存共生。

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

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例如,工业化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

但是,工业化消耗了地球的几十年来的大量资源储备,向自然界排放了难以计数的废气、废物和废水,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

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会转入退化;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

按自组织理论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和起伏,会从无序趋向有序,从而形成耗散结构。

然而,时空有序结构会在一定的外部控制参量条件下进入混沌状态。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③进化的根据和条件A、远离平衡态B、系统必须是开放的C、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经此相干性而协调动作,促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D、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E、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的条件二、渐变和突变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根据1 “突变”一词,法文原意是“灾变”,是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附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附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

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

(1)系统自然观内容:1)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2)自然系统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自然系统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自然系统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5)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特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其二,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系统具有层次结构。

(2)人工自然观内容:a人工采取的自然;b人工控制的自然;c人工改造的自然;d人工创建的自然。

特点:人工自然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与天然自然的如下关系上:a从概念上看,天然自然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b从起源上看,先有天然自然,后有人工自然;c从性质和规律上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人工自然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d从主客体的关系上看,天然自然是是相对于人类(主体)的“第一客体”,它决定着主体的意识。

人工自然是相对于人类(主体)的“第二客体”,它的解雇和功能都取决于人类的主体意识。

人类是它们的共同主体,既取决于第一客体又决定着第二客体。

e从演化的速度上看,天然自然除了微观物质的演化速度较快以外,宏观和宇观物质的演化速度一般都比较慢。

人工自然除了一些领域中的演化速度比较慢,绝大部分领域中物质的演化速度比较快。

(3)生态自然观就是要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生态系统的普通要素,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4)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7)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8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9)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10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12)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5)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9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2)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25)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26)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27)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8)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

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

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

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一)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主要内容和它们各自的积极意义。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

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1章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答:1)系统自然观:a.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b. 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c. 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d. 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a. 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b. 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c.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a.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b.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4)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a.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46(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P37(1)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把哲学结论建立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作了有意义的哲学概括,促使哲学重点从本体论转移到认识论上来,以科学知识为武器,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尽管是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说明一切,但是他们终究是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它在十九世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占统治地位。

(3)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却把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绝对化,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本质上则是彻底的反动。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带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带参考答案

第二章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的基本理论——自然观1、简述自然系统的基本属性。

(1)整体性: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就失去了其作为独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系统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出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大于各个要素简单之和的特点。

是系统最为鲜明、最为基本的特征。

(2)开放性:系统具有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

只有开放,不断从环境吸收负熵,并使所吸取的负熵的绝对值大于系统自发产生的绝对值,系统才可能保持稳定,得以进化和发展。

(3)层次性:较低层次系统参与构成较高层次的系统,逐渐构成等级结构,其中参与构成新系统的系统可称为下层系统,而被构成的新系统可称为上层系统。

(4)动态性:任何系统都普遍存在涨落现象,系统客观上存在着新旧结构更替的可能2、什么是自组织?其条件和根据有哪些?自组织指在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在开放的背景下,外部提供一定的条件,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和现象。

(1)开放系统。

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2)远离平衡态。

只有非平衡状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3)非线性相互作用。

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具有相干性的耦合,使各要素间产生相干效应与协调动作,从而导致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和新质的出现。

(4)正反馈放大作用。

自然系统进入自组织,必须存在一个反馈通道,可以通过正反馈的方式放大系统的某种波动或起伏,从而产生新质,加速系统的自组织。

(5)涨落。

所谓涨落,使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对宏观状态产生的微小偏离。

3、简述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联系与区别。

自在自然:“纯自然”,即原始发生着的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地存在的自然界。

是“人化自然”的物质前提和母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是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的?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学科内容包括哪些?3.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科技工作者有何意义?第一篇科学技术与自然观1.什么是自然观,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2.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有何相似之处,与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何联系?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对中西方医学的发展有何影响?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自然科学基础如何?4.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基本思想和特征。

5.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有哪些?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6.什么是自组织,系统实现自组织的条件有哪些?怎样理解涨落在自然界演化中的作用?7.耗散结构论是如何分析和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物进化论之间矛盾的?8.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9.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10.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11.传统发展观有哪些缺陷?12.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何重要意义?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1.什么是科学认识,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如何理解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内在统一性?2.16世纪以后,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哪两个有代表性的科学方法论派别,它们的观点如何?3.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有哪些?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进行科研选题?4.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有哪些?与观察方法相比实验方法有何特点和优势?科学观察和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5.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如何?捕捉机遇应具备哪些条件?6.科学思维方法在科学假说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有哪些?7.检验科学假说的途径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假说实践检验的结果?8.系统方法的特点有哪些?它与古代整体方法及近代还原方法有何联系与区别?第三篇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2.简述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或科学的社会规范)。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答案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一种社会文明。

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人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体现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总之,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自然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从我做起,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答: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答: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④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学科性质:①哲学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②中间学科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③交叉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2、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答:相互关系:①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是阻碍的反作用。

②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不断的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2021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每一题300字—500字)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立之间的辩证关系?2、为什么科学开展表现为继承及创新的统一?3、多学科的穿插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4、如何对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安康、持续的运行?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展伦理标准?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及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立有何意义?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及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开展之路的想法。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开展对策研究。

11、从科学技术开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位出色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开展。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条件和根本途径。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立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开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及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开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立,这是对生态自然观的实践。

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立的哲学依据和思想根底,为生态文明建立提出了总要求。

它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及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倡导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及繁荣的根底上改造和利用自然,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

建立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及完善。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自然观及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把生态文明建立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立、政治建立、文化建立、社会建立各方面和全过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目录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4)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6)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7)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8)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9)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11)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12)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5)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20)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3)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25)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26)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28)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8)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

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

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

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与答案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与答案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与答案复习题一.绪论部分1.自然辩证法定义:是关于人和自然矛盾的学说,是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总观点,是科学技术通向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

2.自然辩证法学科组成①辩证自然观,即关于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总看法,通过科学技术作为中介来实现;②科学技术认识方法论,即关于人们自己从事科学技术认识和实践方法的概括;③科学技术观,即关于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3.学科性质学科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具有交叉学科性质。

上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哲学),下联具体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属于中间层次。

4.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①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②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思维能力;③有助于树立科技发展的战略眼光。

④有助于深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⑤有助于深化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认识。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5.自然界中是否存在辩证法第8页6.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的关系第xx页二. 自然哲学,存在领域分划,自然界的双重演化1.存在领域传统划分的缺陷:划分为物质和精神。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列宁定义隐含的传统哲学的两大信条一个前提:存在=物质+精神以及一个推论: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质上两个等式都还只是未经科学考察或逻辑论证的先验的观念。

一切事物间都有类似于反映的特性(列宁语),这种反映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但是又不同于被反映的物质本身。

(客观不实在)精神,意识(主观不实在)2.改进的划分整个宇宙(世界,自然)中的一切存在都可以划归到直接存在(客观实在),间接存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

直接存在就是物质,而间接存在即信息。

详细见第37页3.自然界演化的方向向上的有序化演化:物质形态的进化、信息模式的创生和积累;向下的无序化演化:物质形态的退化、信息模式的消解和耗散4.演化的概括第90页中间一段5.自然演化的机制演化的物质论诠释:1)演化是进退相依的统一2)演化是秩序之展开演化的信息诠释:1)演化过程中的两类信息活动“痕迹”(信息模式)随机产生,随机耗散;“痕迹”(信息模式)稳固化、被凝结、被积累2)演化是信息创生、耗散和积累的过程.创生:特定信息模式的产生(建构);"耗散:特定信息模式构架的瓦解、信息内容的丢失积累:新旧信息模式的叠加、整合三. 科技哲学1.科学的特点第xx0页2.技术的特点第xx2页3.科学和技术的辩证关系第xx7页4.关于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伪科学的突出特征是反科学。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领域的创新行为,泛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仅仅只是一个构想或设计,它并不一定在商业中应用。

它可以是一种创新,但不一定申请专利,也未必就带来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然而,技术创新是指一个新想法或新装备(产品、工艺、系统)在商业上的实现。

技术发明强调以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创新不仅包含技术活动,而且更关注技术方案的商业价值,强调的是以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简言之,技术创新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当代多数技术创新是在诸多创新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高技术创业型企业以及在这些组织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技术专家和商业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技术创新的特征是:(1)技术的新颖性;(2)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4)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和周期性;(5)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技术创新的分类:(1)按技术变化强度,可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2)按导致生产要素节约的不同,分为节约资本型、节约劳动型和中性的技术创新。

(3)按创新的对象不同。

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2、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往往是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的活动。

(1)科学家是技术创新路径的提供者。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都蕴涵着新的技术原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同时,用于科学的实验室装备,是科学家进行技术原理性探索的现成平台,成为孕育新技术的摇篮。

如晶体管的发明就得益于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场效应原理为电子放大器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2)发明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导致重大技术突破的关键。

如爱迪生现实了电灯的商业化、照明的产业化,成立了“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每一题300字—500字)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位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1、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生态自然观的实践。

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和思想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它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倡导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与完善。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是我们党基于生态自然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自然,才能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 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所谓多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多学科融贯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

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

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4、 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它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时,也带来了人的精神匮乏,个性丧失,创造力衰退,自然坏境恶化,资源枯竭等诸多问题。

但这些问题不该成为悲观主义者口里“限制发展”的理由,限制发展不仅不会为人类提供苟延残喘的机会,而且会导致人类的倒退。

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各个因素中,哪些是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哪些则是次之。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影响,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能使技术凌驾于人之上。

其次,我们需明白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唯有肯定它的存在,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

至此,我们可以认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生产关系,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异化是由私有制和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异化。

5、 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

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一、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

国家创新系统还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臵系统。

对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的资源配臵发挥调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保障国家研发能力、衡量国家创新系统力度一般有如下指标总资金、GDP增长率、GNP 增长率、国家财政总支出等。

二、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

第一,战略方针制定。

第二,政策法规引导。

第三,产业升级调整。

第四,研究开发投人。

第五,区域示范探索。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学奖励制度,技术专利制度,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6、 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目前,科学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不可否认,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变,生活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然而,华丽的物质享受背后却潜伏着危机,人们为追逐纯粹的高速发展,忽视大自然的规律、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前提与核心,这使得科技领域中充满了铜臭味,使得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素质低下,甚至常常做出有悖道德底线的举动。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从社会角度来看,生存在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必须承担。

并且科技工作者能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一科技活动可能带给人类的危险,他们的能力决定了他们首先应该承担“预见”的伦理责任。

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是新时期背景下对所有工作在科技前沿上的理论和实践者的行为所提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7、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它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国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和有效路径,其作法是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而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个部分构成。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8、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国家创新体系是联系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沟通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整合科学知识生产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因此决定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政府、企业、大学与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的体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

9、 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但这条道路也是十分艰难的。

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

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

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

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科技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科技全球化,而科技全球化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方向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