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剖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 梁、板、柱
事故案例剖析
一、骨料中含过量杂质事故案例
(一)事故现状
河南某中学教学楼工程为三层楼砖混结构,在施 工中突然发生屋面局部倒塌事故,使工程不能正常使 用,并造成了一定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屋面局部倒塌后曾对设计进行审查,未发现任何 问题。在对施工方面进行审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1)进深梁设计时为C20混凝土,施工时未留试 块,事后鉴定其强度等级只有C7.5左右。在梁的断 口处可清楚地看出沙石未洗净,骨料中混有鸽蛋大 小的黏土块、石灰颗粒和树叶等杂质。
(2)混凝土采用的水泥是当地生产的 400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后经检验只达到350 号,施工时当作400号水泥配制混凝土,导致 混凝土的强度受到一定影响。
纵墙承重、灰土基础。施工后于当年10月浇灌二层
楼盖混凝土。全部主体结构于第二年1月完工。在4
月间进行装修工程时,发现各层大梁均有斜裂缝。
•
裂缝多为斜向,倾角50°~60°,且多发生在
300mm的钢箍间距内。近梁中部为竖向裂缝。
斜裂缝两端密集,中部稀少(值得注意的是 在纵筋截断处都有斜裂缝);其沿梁高度方向的 位置较多地在中性轴以下,个别贯通梁高。
中已有离析现象。
•
灌注混凝土厚度太厚,捣固要求不严。施工时未
用振捣棒,而采用6m长的木杆捣固,并且错误地规
定每次灌注厚度以一车混凝土为准(约厚40cm),
灌注后捣固30下即可。此规定违反了施工验收规范中
关于“柱子灌注厚度不得超过20cm”的界限。
• 柱子钢筋搭接处的设计净距太小,只有31~ 37.5mm,小于设计规范规定柱纵筋净距应≥50mm 的要求。实际上有的露筋处净距为0或10mm。
纵向受拉钢筋在跨中截断,截断处都出现斜裂缝,
这说明受拉钢筋对梁截面的抗剪能力起到一定作用,
也说明规范规定是最适合的。
比较施工和设计原因,显然可见,施工中混凝 土早期受冻是产生本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事故加固方案
•
由于梁上有大量斜裂缝,很容易发生脆性截面破
坏,引起梁的断裂,故必须进行加固。加固方案是在
筑混凝土就是在这种非常干燥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于
异常干燥加上强风影响,故使得混凝土在凝结后不久
即出现裂纹。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风速为16m/s时,
混凝土的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4倍;当相对湿度10%
时,混凝土的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9倍以上。
根据这些参数推算,本工程在上述气象条件下的蒸发
速度可达通常条件的8~10倍。
0.05~0.15mm,有时上下贯通,但其总体特征是
板上裂纹多于板下裂纹
(二)事故原因分析
•
查得施工时的气象条件是:上午9时气温13℃,
风速7m/s,相对湿度40%;中午温度15℃,风速
13m/s(最大瞬时风速达18m/s),相对湿度29%;
下午5时温度11°C,风速11m/s,相对湿度39%。灌
砌墙。11月初浇灌三层现浇板时,室内温度为0~
1℃,未采取保温措施。根据试验资料,混凝土在
21d后的强度只达28d理论强度值的42.5%,一个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月后才达到52%。因此混凝土早期受冻是这起质量
事故的重要原因。另外,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偏低
(只有210kg/m3,略少于225kg/m3的最低值)也是
因素之一。
原大梁外包一U形截面梁,该梁按承受原来梁的的全
部弯矩和剪力进行设计,并在U形截面梁的端部沿墙
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和基础,作为加固梁的支承。
三、混凝土初期收缩事故案例
• (一)事故现象
•
某办公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达到
预定混凝土强度拆除楼板模板时,发现板上有无数
走向不规则的微细裂纹,如图2.16所示。裂缝宽
• (二)事故结论
•
可以认为与大气接触的楼板上面受干燥空气和
强风的影响成为产生较多失水收缩裂纹的主因,而
曾受模板保护的楼板下面这种失水收缩裂纹会比较
少一点。经过对灌注楼板是预留的试块和对楼板承
载能力进行试验,均能达到设计要求。
•
这说明具有失水收缩的混凝土初期裂纹对楼板
的承载力并无影响。但是为了建筑物的耐久性,还
(3)对墙体进行检查,未发现有质量问 题。
(二)事故结论
综合以上施工问题,可以认为进深梁的混凝土 强度过低,导致梁发生剪切破坏的缘故。其中混凝 土骨料含过量的土块等有害杂质,又是混凝土强度 过低的主要原因。
二、混凝土受冻或养护温度过低 事故案例
(一)事故现象
•
某工程为三层砖混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
处,正是钢筋的搭接部位(图c).
混凝土麻面掉角蜂窝露筋和 空洞事故案例用图片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
混凝土灌注高度太高。7m多高的柱子在模板
上未留灌注混凝土的洞口,倾倒混凝土时未用串
筒、留管等设施,违反施工验收规范中关于“混
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及“柱子分段灌注
高度不应大于3.0m”的规定,使混凝土在灌注过程
应使用树脂注入法进行补强。
四、混凝土麻面掉角蜂窝露筋和 空洞事故案例
• (一)事故现象
•
某剧场挑台平面和柱截面配筋如图(a)、(b)
所示。在14根钢筋混凝土柱子中有13根有严重的蜂
窝现象。具体情况是:柱全部侧面面积142m2,蜂窝
面积有7.41 m2,占5.2%;其中最严重的是K4,仅蜂
窝中露筋面积就有0.56 m2。露筋位置在地面以上1m
(三)事故处理方案
•
剔除全部蜂窝四周的松散混凝土;用湿麻袋塞
在凿剔面上,经24h使混凝土湿透厚度至少40~
裂缝宽度在梁端附近约0.5~1.2mm,近跨中 约0.1~0.5mm;裂缝深度一般小于1/3,个别的 两端穿通;裂缝数量每根梁少则4根,多则22根, 一般为10~15根。
混凝土受冻或养护温度过低事故案例图片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
施工原因:浇灌二层梁板时,未采用专门养护
措施,浇灌后2h就在板面铺脚手板、堆放砖块进行
•
设计原因:其一是箍筋间距过大。《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7.2.7条规定,“当梁高为500mm且 V﹥0.07fcbh0时,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为200mm。” 而本工程箍筋间距却为300mm,这就是斜裂缝多发 生在箍筋之间的原因。其二是是纵筋在梁跨中间截
断。《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1.5条规定,“纵向 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而本工程梁中部分
钢筋混凝土结构 梁、板、柱
事故案例剖析
一、骨料中含过量杂质事故案例
(一)事故现状
河南某中学教学楼工程为三层楼砖混结构,在施 工中突然发生屋面局部倒塌事故,使工程不能正常使 用,并造成了一定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屋面局部倒塌后曾对设计进行审查,未发现任何 问题。在对施工方面进行审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1)进深梁设计时为C20混凝土,施工时未留试 块,事后鉴定其强度等级只有C7.5左右。在梁的断 口处可清楚地看出沙石未洗净,骨料中混有鸽蛋大 小的黏土块、石灰颗粒和树叶等杂质。
(2)混凝土采用的水泥是当地生产的 400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后经检验只达到350 号,施工时当作400号水泥配制混凝土,导致 混凝土的强度受到一定影响。
纵墙承重、灰土基础。施工后于当年10月浇灌二层
楼盖混凝土。全部主体结构于第二年1月完工。在4
月间进行装修工程时,发现各层大梁均有斜裂缝。
•
裂缝多为斜向,倾角50°~60°,且多发生在
300mm的钢箍间距内。近梁中部为竖向裂缝。
斜裂缝两端密集,中部稀少(值得注意的是 在纵筋截断处都有斜裂缝);其沿梁高度方向的 位置较多地在中性轴以下,个别贯通梁高。
中已有离析现象。
•
灌注混凝土厚度太厚,捣固要求不严。施工时未
用振捣棒,而采用6m长的木杆捣固,并且错误地规
定每次灌注厚度以一车混凝土为准(约厚40cm),
灌注后捣固30下即可。此规定违反了施工验收规范中
关于“柱子灌注厚度不得超过20cm”的界限。
• 柱子钢筋搭接处的设计净距太小,只有31~ 37.5mm,小于设计规范规定柱纵筋净距应≥50mm 的要求。实际上有的露筋处净距为0或10mm。
纵向受拉钢筋在跨中截断,截断处都出现斜裂缝,
这说明受拉钢筋对梁截面的抗剪能力起到一定作用,
也说明规范规定是最适合的。
比较施工和设计原因,显然可见,施工中混凝 土早期受冻是产生本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事故加固方案
•
由于梁上有大量斜裂缝,很容易发生脆性截面破
坏,引起梁的断裂,故必须进行加固。加固方案是在
筑混凝土就是在这种非常干燥的条件下进行的。由于
异常干燥加上强风影响,故使得混凝土在凝结后不久
即出现裂纹。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风速为16m/s时,
混凝土的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4倍;当相对湿度10%
时,混凝土的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9倍以上。
根据这些参数推算,本工程在上述气象条件下的蒸发
速度可达通常条件的8~10倍。
0.05~0.15mm,有时上下贯通,但其总体特征是
板上裂纹多于板下裂纹
(二)事故原因分析
•
查得施工时的气象条件是:上午9时气温13℃,
风速7m/s,相对湿度40%;中午温度15℃,风速
13m/s(最大瞬时风速达18m/s),相对湿度29%;
下午5时温度11°C,风速11m/s,相对湿度39%。灌
砌墙。11月初浇灌三层现浇板时,室内温度为0~
1℃,未采取保温措施。根据试验资料,混凝土在
21d后的强度只达28d理论强度值的42.5%,一个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月后才达到52%。因此混凝土早期受冻是这起质量
事故的重要原因。另外,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偏低
(只有210kg/m3,略少于225kg/m3的最低值)也是
因素之一。
原大梁外包一U形截面梁,该梁按承受原来梁的的全
部弯矩和剪力进行设计,并在U形截面梁的端部沿墙
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和基础,作为加固梁的支承。
三、混凝土初期收缩事故案例
• (一)事故现象
•
某办公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达到
预定混凝土强度拆除楼板模板时,发现板上有无数
走向不规则的微细裂纹,如图2.16所示。裂缝宽
• (二)事故结论
•
可以认为与大气接触的楼板上面受干燥空气和
强风的影响成为产生较多失水收缩裂纹的主因,而
曾受模板保护的楼板下面这种失水收缩裂纹会比较
少一点。经过对灌注楼板是预留的试块和对楼板承
载能力进行试验,均能达到设计要求。
•
这说明具有失水收缩的混凝土初期裂纹对楼板
的承载力并无影响。但是为了建筑物的耐久性,还
(3)对墙体进行检查,未发现有质量问 题。
(二)事故结论
综合以上施工问题,可以认为进深梁的混凝土 强度过低,导致梁发生剪切破坏的缘故。其中混凝 土骨料含过量的土块等有害杂质,又是混凝土强度 过低的主要原因。
二、混凝土受冻或养护温度过低 事故案例
(一)事故现象
•
某工程为三层砖混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
处,正是钢筋的搭接部位(图c).
混凝土麻面掉角蜂窝露筋和 空洞事故案例用图片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
混凝土灌注高度太高。7m多高的柱子在模板
上未留灌注混凝土的洞口,倾倒混凝土时未用串
筒、留管等设施,违反施工验收规范中关于“混
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及“柱子分段灌注
高度不应大于3.0m”的规定,使混凝土在灌注过程
应使用树脂注入法进行补强。
四、混凝土麻面掉角蜂窝露筋和 空洞事故案例
• (一)事故现象
•
某剧场挑台平面和柱截面配筋如图(a)、(b)
所示。在14根钢筋混凝土柱子中有13根有严重的蜂
窝现象。具体情况是:柱全部侧面面积142m2,蜂窝
面积有7.41 m2,占5.2%;其中最严重的是K4,仅蜂
窝中露筋面积就有0.56 m2。露筋位置在地面以上1m
(三)事故处理方案
•
剔除全部蜂窝四周的松散混凝土;用湿麻袋塞
在凿剔面上,经24h使混凝土湿透厚度至少40~
裂缝宽度在梁端附近约0.5~1.2mm,近跨中 约0.1~0.5mm;裂缝深度一般小于1/3,个别的 两端穿通;裂缝数量每根梁少则4根,多则22根, 一般为10~15根。
混凝土受冻或养护温度过低事故案例图片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
施工原因:浇灌二层梁板时,未采用专门养护
措施,浇灌后2h就在板面铺脚手板、堆放砖块进行
•
设计原因:其一是箍筋间距过大。《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7.2.7条规定,“当梁高为500mm且 V﹥0.07fcbh0时,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为200mm。” 而本工程箍筋间距却为300mm,这就是斜裂缝多发 生在箍筋之间的原因。其二是是纵筋在梁跨中间截
断。《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1.5条规定,“纵向 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而本工程梁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