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

合集下载

徐州狮子山汉墓

徐州狮子山汉墓

徐州狮子山汉墓狮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它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徐州市三环路狮子山,四千余件兵马俑是汉墓的重要陪葬品,它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发掘了主人墓——汉墓。

汉墓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南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

其庞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奇特的建筑结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墓中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二千余件(套),有金、银、铜、铁、玉、石、陶等质地,其中不乏倾城倾国的艺术珍品,如雕龙玉璜、弦纹玉环、雕花玉厄、螭虎纹玉饰、镶玉漆棺、铜扁壶等,均是国内考古的首次发现,尤其珍贵的是科学工作者根据王陵中残留的楚王遗骨,首次成功地复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外墓道的主体部分。

两侧的墙壁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原始形制,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这一段的平均深度达14米,差不多有五层楼高。

在前面墓道接口处,考古工作者清理了一座陪葬墓。

这种在直墓葬入口发现陪葬墓的情况,在全国还是首次。

在其中所出土死者佩带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监印”四个字,说明此人是负责墓主人膳食方面的一个官员,主墓室。

四块塞石一组,一共四组、十六块塞石,呈“田”字形把墓道封堵了整整十米。

可惜盗墓者们从天井东侧向西北方向挖盗洞,一直挖到墓门口,定位之准,比今天的考古斟探队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们把右上角的这一组塞石—就是现在照片上土填的那块地方,打上牛鼻眼,用绳系住,像牵牛一样平拖出来,然后从这里直接爬进了主墓,因此没有发现后面的三间墓室。

盗墓的时期很早,是在王莽篡位的时候—公元8年左右。

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而这些塞石每一块都重达五、六吨,这样浩大的工作量,绝不是一两个毛贼、十天八天能干得了的。

因此推测,这肯定是一次大规模的官盗。

在塞石的内侧有一块朱砂印文,写的是“第乙下阳,东方二,简道,广三尺九寸,高四尺半寸,寰丈五寸”。

上面这段文字说明的是这块塞石所处的位置既它的尺寸大小,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塞石是由内向外共分甲、乙、丙、丁四组,这一块就是位于第二组下面自东起的第二块塞石。

墓之谜(一)狮子山楚汉墓

墓之谜(一)狮子山楚汉墓

墓之谜(一)狮子山楚汉墓坐标:江苏徐州地点:云龙区三环路汉文化景区狮子山墓主:未定结论:楚国汉墓不假,王侯级墓葬也没错,因被严重盗掘过,至今为止,尚未确认墓主人的身份。

徐州地区周围埋葬着12代楚王,这座狮子山楚王墓是第7座被发现的王墓。

在徐州东不远处有一座狮子山,1984年年底,山脚下正在挖地窖的民工发现一尊汉代彩绘兵马俑,周围一定有大墓。

徐州彩绘兵俑通过大量走访,一老人回忆早年间这里有大量碎石,若无人开山,哪里能有此物啊。

碎石的来历一定是开山施工留下来的,这座不知名的楚王墓一定藏在山腹之中,勘探工作就此展开。

墓穴入口经过数年不断的勘探,已基本确定墓口的位置,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楚王陵的工作正式开始。

这座楚王墓是从山顶开窗,竖直向下挖掘17米深,然后向两侧硬生生挖掘出12间墓室,总面积850多平方米。

这种开掘手法史无前例。

平面图墓室俯视图正如专家所料,此墓已经被盗墓者光顾了,这位王爷的尸骨被拉出棺椁,弄的四分五裂,尸首分家,散落的碎骨分散在墓室各处。

墓主的肱骨下颚与头骨分离墓穴虽然被盗掘,但依然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

金、银、铜、铁、玉、漆、陶、骨器皿花样繁多,编钟、金带、印章等总计2000余件套。

仅陪葬用玉器就出土了200多件,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水平之高相当罕见。

另外,又出土了各种冷兵器,填补了汉代武器研究的空白。

金带这些随葬品中,最珍贵的当属金缕玉衣,全品由3400多块玉片组成,是发现的玉衣中品质最好的。

玉衣面部精细的做工楚王玉衣这座汉墓虽然发掘出大量的随葬品,但被盗窃的何止眼前这些发现的几倍,尤其是那件金缕玉衣,盗墓贼为何没将珍贵的玉片带走,反而抽走了串片的金丝,另外随葬的大量玉器也留下没被盗掘?玉棺从玉器保留这点就能看出,此墓被盗的时间非常早,早到墓主人下葬百年内就被盗掘了。

这些贼可不傻,在汉代,玉器代表着王权,是严禁私人拥有的,一旦发现格杀勿论,无处销赃带之何用?所以在这帮盗墓贼眼里,这些玉器实属鸡肋一般的存在。

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天井成因考——兼谈西汉横穴崖洞墓的起源

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天井成因考——兼谈西汉横穴崖洞墓的起源

On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the Courtyard in the Chu Prince Mausoleum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on Mt. Shizishan in Xuzhou City, Jiangsu:Also on the Origin of Rock-cut Horizontal Cave Tombs
作者: 刘照建[1]
作者机构: [1]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徐州市221009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71-78页
主题词: 狮子山汉墓;天井;横穴崖洞墓;竖穴岩坑墓;西汉
摘要:狮子山西汉楚王墓位于徐州市东郊狮子山主峰南坡。

该墓坐北朝南,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耳室、甬道、侧室、棺室、后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出土遗物达2000余件(套),是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该墓材料公布后,其奇特的墓室结构引起国内外考古学者的广泛注意。

与已发掘的满城陵山汉墓、永城保安山汉墓、徐州北洞山汉墓、驮篮山汉
墓相似,狮子山汉墓也是“凿山为藏”的横穴崖洞墓。

浅析狮子山楚王陵汉骑马俑

浅析狮子山楚王陵汉骑马俑

2016/03浅析狮子山楚王陵汉骑马俑文/陈睿莹【摘要】狮子山楚王陵汉骑马俑出土自徐州第三代分封楚王刘戊的陵墓。

属西汉早期彩绘兵马俑,作为汉代骑马俑人造像的代表和先驱,它将超前的创作思维、独特的表现语言通过高超的制作工艺加以体现,从而形成一种艺术合力。

它对“动态”的描摹与捕捉将形体塑造由“写实”引向“抽象”;将中国绘画的线性艺术与雕塑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对“力”的关注使作品既凝重又飞扬。

具有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楚王陵;汉骑马俑;抽象;线性艺术;雕塑手法1984年,徐州狮子山兵马俑的发掘轰动一时,被誉为“九五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多年来人们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投注在楚王陵步兵俑及乐舞俑上。

而对更具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以及凸显古代工匠们精湛制陶技术与造像水平的楚王陵“骑马俑”则很少研究,可谓是学界和艺术领域的遗憾。

本文着笔于“骑马俑”的创作思维与表现语言,试图从中挖掘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

一、概况据考,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徐州第三代分封楚王刘戊的陵墓。

地下军阵主要由步兵俑军阵和车骑兵俑军阵构成,共六个俑坑。

出土有:步兵俑、弓弩手俑、警卫俑、甲胄俑、轻装骑兵俑、重装骑兵俑以及车骑。

作为一个因“七国之乱”谋反未果,畏罪自缢的诸侯王,在仓促下葬之时还能拥有如此庞大的地下军阵,足见其生前对权利的渴望。

骑马俑属西汉早期彩绘兵马俑,来自六号俑坑,通体高度在68-70cm之间,马宽在55cm左右,与同期诸侯墓葬中出土的骑兵马俑尺度基本一致,遵从汉初丧葬礼制惯例。

二、汉骑马俑艺术价值分析作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载体,“俑”真实地再现着当时、当地的人情风貌、生活习俗,是研究历代社会、艺术的重要资料。

同时,也直观地反映出雕塑艺术的水平。

楚王陵汉骑马俑,将超前的创作思维、独特的表现语言通过高超的制作工艺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艺术合力,展现其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创作思维与表现语言楚王陵汉骑马俑,体形小巧,俑高不过70cm,无精细修饰,强调凝重、律动的风格走向,追求“静中有动”的创作理念。

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

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

!"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刘照建(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张浩林(新沂博物馆江苏新沂!!"%##)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照建("$)’年*月生+,男,江苏邳县人,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助理馆员。

张浩林("$,*年"#月生+,男,江苏邳县人,新沂博物馆考古部,助理馆员。

墓主为西汉某代楚王的狮子山汉墓,"$$-年由南京博物院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联合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出土文物达!###余件(套+,被评为"$$-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该墓材料公开发表后,学者们遂从不同角度对该墓的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发表了多种看法,其中争论较多的墓主归属问题则一直悬而未决,韦正等认为以三代楚王刘戊为狮子山墓墓主的可能性较大."/;王恺、邱永生则认为墓主应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刘戊.!/(二代楚王名称史载不一,或曰“郢”或曰“郢客”+;还有的学者则认为不排除为第一代楚王刘交的可能.’/。

究竟狮子山汉墓墓主应为哪代楚王呢0笔者在此不揣浅陋,从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前三代楚王的生平身世等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考察,以求正于方家。

一1墓葬形制狮子山位于徐州市东郊,为一座东西向的小山包,海拔高度,!1"-米。

山体为石灰岩,主峰上有人工覆土,表面裸露部分较甚。

该墓位于兵马俑馆东%##米的狮子山主峰南坡,坐北朝南,墓向"**2。

总体结构采用轴对称布局,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耳室、甬道、侧室、棺室、后室及陪葬墓等考古学3456789:;:<=567=<>?@:A9B794C 8D>;9B 9>5;AB7:@56;:9>5;AB756;4E 5695567<F47><=567?9DG :<B7D?=<D4C7C ;4H;<4I<D459;4@JDK6<D ;:HLM N;4O@567:7A<4C E;4O <=P6D Q5957<=R7:57>4S94CT49:5TU L5;:;?V<>5945=<>567:5DCT <4567<>;O;4<=567AB;==A9W7?9D:<B7D?94C 567C7W7B<VG ?745<=567?9D:<B7D?X :=<>?94C :A9B7;4R7:57>4S94CT49:5TUY7T F<>C:Z R7:57>4S94CT49:5T I9D:<B7D?<=P6D Y;4OHLM N;4O内容提要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及建筑耗时几方面考察,狮子山汉墓墓主为西汉第二代楚王刘郢(客+。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腰带扣面图案含义略考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腰带扣面图案含义略考
Shiih n Ch ng S zs a u Ki M a s l u u o e m r pr s n s he n i n Chi a S ulu a r d ton f t ki g n e e e t t a ce t n c t r lt a ii o a n a
e d i hiiha ne n S z s n Chu Ki ' a o e m z u. Ba e n c mpa ion ft m t he ngs M us l u ofXu ho sd o o rs s o he wih ot r g l uc e o d b kls. t i a r h dst tt sgn o h s p pe ol ha hede i f“t a t a or e’o h ol c l n wo be s s e ta h s ’ n t e g d bu ke si
19 9 5年 徐 州 狮 子 山 楚 王 墓 被 评 为 全 国 十 大 考
丝带编缀 三排海贝组成的带体 , 海贝 中夹缀 了数朵金 片做 成的花饰. 副带扣 尺寸 基本相 同 , 两 每块 带板 通 长 9 m、 1 . m、 6 m, 7 c 宽 33 c 高 扣舌长 3 3 m, c . 一块带 c 板 背侧 錾 刻 “ 斤 一 两 十 八 铢 ” 另 一 块 侧 面 錾 刻 一 ,
者 , 下其 击之” “ 白马盟” 约. 天 的 刑 誓
关键 词 :狮 子 山楚 王墓 ;金 带扣 ;二兽食 马 ;刑 马盟誓
中 图分 类 号 :K 8 5 2 7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8 9 (0 9 0 0 8 ~0 0 9— 9 2 2 0 ) 4— 0 4 3
徐 州狮 子 山楚 王墓 金 腰 带扣 面 图案含 义 略 考

徐州狮子山 西汉楚王墓出土兵器

徐州狮子山 西汉楚王墓出土兵器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兵器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的西汉狮子山楚王墓,可谓是徐州楚汉文化遗存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此墓位于徐州市东郊,于1994年底至1995年初被考古工作者成功发掘。

墓室雄浑宏大,结构奇特,由墓道(分内外两个部分)、天井、耳室、甬道、侧室、前室、后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

该墓早年虽遭盗掘,但仍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近2000件(套),总量达数十万计,其中出土了大批成捆汉初实战青铜、铁质兵器,品种丰富齐全,基本涵盖了当时使用的各式兵器类型,填补了西汉早期冷兵器研究的一大空白。

另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一批设计精巧、装饰华美而国内较少发现的西汉早期实用防护兵器铁甲胄,被学术界和世人所珍视。

本文就以此林林总总的兵器以飨读者,让我们共同感受汉初历史的厚重。

西汉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主要长兵器有戟、矛、戈、铍、;短兵器有剑、刀;远射程兵器有弩机、箭镞;防护兵器有盔和铠甲。

其中青铜兵器39件,钢铁兵器69件,比例1:1.8,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汉初兵器发展正处在铜、铁并用时代。

此时青铜兵器铸造技术虽登峰造极还在继续沿用,但铁兵器已大量出现,并开始使用先进的炒钢技术,可谓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炒钢技术,从另一侧面也证实了西汉初年兵器材质正处于由青铜全面转向钢铁的关键阶段。

一、长兵器长兵器一般为器、?摹㈢?的复合体。

因墓室内曾进水,带木?牡某け?器木?男嗷伲?不少兵器已无法知其具体长度。

铁兵器锈蚀残重,有的器形已无法辨清。

汉代长兵,似侧重戟与矛,汉初偶用铜戈,其式仍如战国式。

铜矛。

出土于内墓道第一间西侧室南壁下,东西陈放,共五件。

形制相同。

此矛前锋弧尖,矛身起脊,截面呈菱形。

?f呈椭圆筒形,一侧有半环耳以系缨,?f 口凹成弧形。

矛体及?f上饰兽面纹。

矛长20.1厘米。

?囊研啵南绿子幸?质圆筒形镦,中饰银箍一周,周身饰暗花纹图案,镦长12.5厘米。

整件兵器通长216厘米。

铁矛。

出土于内墓道第一间西侧室西壁下,共十六件。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双联玉管功用新说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双联玉管功用新说

双联玉管及线描前人观点早年,扬之水先生在研究宋人的风雅生活中提到,“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双联玉管为讲究的双联笔筒”。

之后徐州博物馆刘照建先生撰文详细阐述了“笔套(笔筒)”说,参考各地多处墓葬出土的笔套形制特点以及尺寸大小,认为双联玉管“是放置毛笔的容器—笔套”。

但是双联玉管一端封口,双管并联,皆为空腔,两管腔内深浅不一,并不对称,且双管空腔呈锥形,不适合装毛笔。

挥墨盥洗后的毛笔存放于玉管内,也不利于笔锋保存。

关于“笔套”说的其他异议观点,南京博物院左骏先生在《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双联管形玉构件的功用研究》一文中作了详细阐释。

左骏先生认为狮子山双联管形玉构件“应为用于挹酒的长直柄心形勺具的柄饰”,并且复原了长直柄心形勺具的图片,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但此观点仍有两个疑问:第一,狮子山双联玉管为和田青白玉质地,管壁很薄,若开口端为插榫头的卯孔,为了连接处的稳固性,玉管与连接物除了榫卯结合,势必还会钻孔横向加固,但双联玉管开口端并无钻孔痕迹。

第二,假设长直柄心形勺具柄部与双联玉管开口端榫卯结合坚固牢靠,柄部插入开口端的深度到达双联玉管总长的三分之一处足矣,没必要分别深达25.5厘米和16.48厘米,更无需将管腔做成锥形。

双联玉管两空腔深浅不一,状如锥形,管壁还很薄,试想一下,双联玉管作为柄饰在深腹容器中取酒,难免会与容器摩擦碰撞,久而久之,壁薄空腔的双联玉管容易碎裂,耐用性不强。

基于以上两点疑问,双联玉管是“勺子柄饰”的说法亦有些牵强。

功能新说新石器时代、西周、春秋、汉代墓葬中都出土过锥形器,多位学者撰文论证锥形器为簪子之类的冠饰。

一些管形器与锥形器相伴出土,各自大小尺寸都符合锥形器插入管形器保存的推测,即管形器为簪管。

双联玉管与管形器形制大体相同,我们大胆推测二者功能一致,双联玉管为放置笄、簪一类饰品的玉管。

锥形器与管形器锥形器是良渚文化玉器典型器类之一。

良渚文化玉锥形器上端首尖如锥,下端略阔,常做出短小的圆榫,榫上往往有横向的孔眼。

考古学

考古学

通过随葬品讨论狮子山汉墓墓主问题1120200030 刘梦莹1995年由南京博物院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联合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出土文物达2000余件(套)。

该墓材料公开发表后,学者们遂从不同角度对该墓的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发表了多种看法,其中争论较多的墓主归属问题则一直悬而未决,关于其墓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认为墓主为第二代汉王刘郢,二,认为墓主为第三代汉王刘戊,三,认为为第五代楚王刘道。

下面我就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狮子山汉墓虽早年被盗,仅存内墓道三间耳室和外墓道北端的陪葬墓未受盗扰,但仍出土了2000余套文物。

有玉器、青铜容器、铜铁兵器、印章、封泥、铜钱币、陶器及陶俑、金银器等各种质地的文物充分展示了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为确定墓主人提供了很多有效地信息。

陶俑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分为两部分,其一出土于楚王陵园内陪葬俑坑内,其中主墓西侧约500米处发现的兵马俑坑最为重要,二是墓葬中出土的男女陶俑。

狮子山兵马俑军阵由4条俑坑组成,已发掘的3条俑坑中出土陶俑2300余件。

俑的制作略显呆板、粗糙,简部特征明显,颧骨多较高,刻画较为僵硬,陶马肥硕、粗壮缺乏生机,早期特点明显。

陶俑的组装不够准确,俑的排列也存在问题,疏密不均,个别俑放置错乱。

从以上现象分析,这批陶俑应该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埋入的。

可以得出,墓主人是匆促下葬的。

狮子山汉墓中的骑马俑数量较少,而跪坐俑数量较多,说明该军阵中仍以步兵战车为主,骑兵为少数,延续了战国和秦朝的特点。

但在西汉文景时期,骑兵在战场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导力量。

例如杨家湾汉墓中,骑兵俑坑就有6个,步兵俑坑有4个,战车坑仅有l个。

骑兵俑坑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狮子山汉墓,说明此时的骑兵以成为军队中的主要力量。

杨家湾汉墓据考证为周勃,周亚夫父子之墓,而周勃思域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而狮子山汉墓应早于这个年份,所以狮子山汉墓为第五代楚王刘道之墓不成立。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食官监”陪葬墓墓主人探析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食官监”陪葬墓墓主人探析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食官监”陪葬墓墓主人探析图一 “食官监”陪葬墓位置示意图(采自葛明宇主编:《狮子山楚王陵》,第14页)该墓出土器物41件(组),主要为铜器、铁器、陶器及玉器。

铜器有印2方、鼎5件、镜2件、勺1件、环1件、饰件2件、带钩1件、圆珠饰1件、半两钱币1组2864枚;铁器有剑4把、环首刀1把;陶器有钫1件、壶1件、罐3件、俑7件;玉器有印1方、璧5件、璜1件、枕1件。

其中,铜鼎、铜勺及陶器出自墓坑南部木棺外部分,余皆出自于木棺内(图二)。

现将出土器物择要介绍如下。

铜鼎 5件。

根据腹部形态,分为两型。

A型 3件。

深圆腹。

尺寸相同。

敛口,子口合盖,长方形附耳,略外撇。

圜底,三蹄足。

球面形盖,盖顶饰三圆环形钮。

腹中部饰一圈凸棱。

PM∶13,盖外侧饰铭文:“萧……升重半环形钮。

PM∶15,口径16.8、通高18.6厘米。

PM∶17,口径16.8、通高16.1厘米。

铁剑 4把。

PM∶33,通体锈残,剑身较长,断面呈菱形,格为铜质,茎首端饰一小孔。

通长103.6、宽2.89、厚0.67厘米,剑格长4.9、宽1.12、厚2.2厘米。

PM∶34,玉具剑。

剑身中起脊,锋尖薄,断面为近菱形,茎细扁。

鞘已朽。

通长86.9、宽3.35、厚0.78厘米,茎长15、宽1.36、厚0.72厘米。

玉剑格,菱形,中部为长方形穿。

剖面呈圆角长方形,长4.5、宽2、厚1.85厘米。

玉璏,青玉,长方形,两端出檐,一侧出檐较多向内微卷,背有銎,表面饰兽面纹、谷纹。

长7.5、宽2、厚1.8厘米。

玉珌,白玉质,晶莹细腻,近呈长方形,截面呈扁六边形,器身中图三 “食官监”陪葬墓出土镶玉枕(修复后)图四 “食官监”陪葬墓出土无字玉印铜印 2方。

正方形。

PM∶22,印文为位置并结合相同时期王侯级墓葬殉葬情况看,墓主为殉葬的可能性较大。

在狮子山楚王墓三段墓道中,外墓道深处(与中墓道结合处)东西两侧各置有数十件陶俑,中墓道深处(与内墓道结合处)东西两侧亦有陪葬现。

试论徐州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兵马俑的艺术风范

试论徐州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兵马俑的艺术风范

试论徐州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兵马俑的艺术风范本文试以简析西汉早期狮子山楚王陵兵马俑艺术造型之风范为题,通过其与秦始皇兵马俑群及咸阳杨家湾陶俑形制细节差异的对比,揭示出楚王陵自身特有的艺术风貌及造成其独特艺术风貌的社会历史根源。

【关键字】俑;兵马俑;艺术风范(风貌)一、徐州西汉狮子山楚王陵情况简介狮子山楚王陵是一座以山为陵、凿山为藏的大型西汉崖洞式陵墓。

据考证,这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刘戊的祖父即西汉第一代楚王刘交,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同胞弟弟,刘戊作为第三代楚王与当时的汉景帝刘启是堂兄弟,地位非常显赫。

从这一背景来看,如果不能说该墓墓葬及陵墓形制甚为西汉初年社会形态及经济制度的缩影的话,那至少部分或典型性地囊括于其中却并不为过。

从这一角度来讲,深入研究这座陵墓及其陪葬物,从而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西汉初年的社会形制是相当有意义的。

二、徐州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兵马俑的发现及艺术风貌(一)特殊时代背景下俑的滥觞俑,原是古代一种陪葬用的俑人,主要用作明器,一般多用木制或陶制。

陶俑的大量出现,重视厚葬的社会风气是其产生的土壤。

1984年在江苏徐州狮子山意外发现一座大型汉代兵阵俑群。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2002年11月196个深埋地下2000多年的兵马俑终于重见天日,部分陶俑色彩保存完好,现已全部进入汉兵马俑博物馆收藏。

尽管这三座墓葬在纵向来看所属的年代不尽一致,横向来论墓主的身份不尽相同,但基于他们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大且气势宏阔的兵马俑群,所以运用类比的手法以抽出研究对象——狮子山兵马俑的艺术风貌,似乎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二)关于秦陵兵马俑与杨家湾兵马俑艺术风貌的回顾震撼世界的秦陵兵马俑以其恢宏整体的气势、写实个体的精妙以及塑造工艺的繁杂令人惊叹不已,进而当之无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临潼秦俑的艺术风貌大致可概括为:1、军队组织方面,分为战车俑、骑兵俑与步兵俑三部分;2、俑作外形方面,比真人(马)稍高,大约180cm左右,双足底有托盘;3、俑作装备方面,多着战袍与铠甲,不戴盔帽;4、人物动作方面,多为呆板的立姿,跪射俑动作亦显呆滞;5、细部刻画方面,注重写实,几乎按真人的面貌一一塑出。

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

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
《 考古学 东南文化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

’ 徐州博物馆

!!#""( *
江苏徐州
67 89: ;<=>= ?@ 89: <7<AB=>= ?@ 89: =8CDE8DC: ?@ F<7 8?G; >7 H9>I>=9<7J 89>= <C8>EA: 89>7K= 89<8 89: 8?G; L<= >7 89: 8C<7=>8>?7 @C?G M:C8>E<A 8?G; 8? 9?C>I?78<A E<M: 8?G;- N8 <A=? E?7=>O:C= 89<8 89: ?L7:C ?@ 89: 8?G; >= PNQ R>7SJ 89: =:E?7O K>7S ?@ T9D =8<8: >7 F<7 OB7<=8B- U9: G?O:A ?@ 9?C>I?78<A E<M: 8?G; L<= C:E:>M:O @>C=8 >7 T9D =8<8:- U9: VC?G>7:78 V?A>8>E<A >7@AD:7E: >7 :<CA>:C 5:=8:C7 F<7 OB7<=8B =V::O:O DV 89: O:M:A?VG:78 <7O =VC:<O ?@ 89: G?O:A ?@ 89: 8?G;+:B L?CO=W =8CDE8DC: ?@ 8?G; 内容提要 =9>I>=9<7 5:=8:C7 F<7 OB7<=8B

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入库案例《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之谜》

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入库案例《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之谜》

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入库案例《狮子
山楚王陵墓主之谜》
《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之谜》讲述了1984年在江苏徐州狮子山发现了兵马俑陪葬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考古工作者没有发现楚王的陵墓。

直到1995年,才在一条地窖下发现了王陵的墓道,经过发掘后,发现了一座庞大的古墓,这座陵墓南北总长117米,宽13.2米,深入山下20余米,共有12间墓室,面积达到850平方米,出土了一系列珍贵的汉朝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文物是一件金缕玉衣。

考古工作者最终确定这座陵墓为西汉初年的楚王墓,但不确定是哪一位楚王的陵墓,最终结果锁定在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和第三代楚王刘戊身上。

通过分析礼仪葬制和时间限制,得出这座陵墓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的结论。

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

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

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
刘照建;张浩林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及建筑耗时几方面考察,狮子山汉墓墓主为西汉第二代楚王刘郢(客).若此,对于探讨西汉横穴崖洞墓的起源及形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刘照建;张浩林
【作者单位】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221009;新沂博物馆,江苏,新沂,22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J], 李春雷;李红
2.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 [J], 刘尊志
3.试论徐州狮子山汉墓墓外设施与墓主问题 [J], 刘尊志
4.也谈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墓主 [J], 杨效雷;郭汉丽
5.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J], 李春雷;李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王陵之谜:凿山为藏 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之谜

中国王陵之谜:凿山为藏 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之谜

中国王陵之谜:凿山为藏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之谜凿山为藏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之谜徐州地区目前共发现楚王陵墓八处。

根据墓葬的形制结构演变及出土器物特征,最早的四处楚王陵墓的排列顺序为楚王山、狮子山、驮篮山、北洞山。

位于徐州东郊的狮子山汉墓为大型横穴式崖洞墓,该墓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出土陪葬品丰富,其中有数百件玉器及近300件印章、封泥,国内罕见。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徐州狮子山发现了一座楚王陵,这是20世纪晚期秦汉考古的一大重要收获,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之一。

该墓在开凿、使用上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王级墓葬的特点,反映了一些早期横穴式崖洞墓的特征。

这座墓位于徐州市东郊狮子山主峰南坡,坐北朝南,是凿山为藏的横穴式崖洞墓。

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耳室、甬道、棺室、后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

这座楚王墓虽然最后未能完工就仓足下葬,墓壁、地面、顶部等有相当大的部分未进行细部加工,雕凿不够规整,但其主要设计施工意图均已体现出来,墓室各主要结构也基本完成。

汉代的楚国共有八王,他们是刘交、刘郢客、刘戊、刘礼、刘道、刘注、刘纯、刘延寿。

狮子山楚王陵肯定是其中一位的。

在楚王陵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汉文帝时的四铢半两钱,因此断定该墓上限不会超过公元前175年,又因为墓葬中没有发现五铢钱,所以推测墓葬的下限不会晚于汉武帝的元狩五年(前118)。

在这段已定的上下限时间内,共有5位楚王。

其中刘郢客在位4年,为公元前178至175年。

之后即位的刘戊在位21年,为公元前174至前154年。

刘礼在位3年,为公元前153至前151年。

刘道在位22年,为公元前150至前129年。

刘注在位14年,为公元前128至前115年。

由于刘注墓之前已经发现,位于徐州小龟山,因此狮子山楚王陵应属于其他四位楚王的。

四位楚王之一的刘礼共在位3年,他即位在七国之乱后不久,狮子山楚王陵的规模与他的情况明显不符,一般在研究时也不考虑他了。

有一些专家认为,徐州北洞山汉墓才是刘礼的陵墓。

也谈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墓主_杨效雷

也谈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墓主_杨效雷

与正常死亡的侯级墓葬相比,刘执墓中的随 举国服丧,而第三代楚王刘戊竟公然在薄太 研
葬品明显的数量少,质量差,级别低,未见玉 后的丧期淫乱享乐,这是封建礼制绝对不能 究
衣或玉面罩出土[8]。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参加 容忍的。汉景帝虽未杀刘戊,但决定削夺刘戊
与 探
谋反的刘姓诸侯不能以玉衣殓葬,而狮子山 的势力范围,规定东海和薛郡不再属楚国管 索
文物春秋
也谈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墓主
2013.4
也谈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墓主
杨效雷 郭汉丽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关键词】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主
【摘 要】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墓主问题一直是文物考古学界悬而未决的学术焦点问题。根据墓葬形制
的早期特点、金缕玉衣、玉棺和印章等,都无法彻底排除墓主为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可能性;根据陵墓种种反常现
该墓位于徐州市东郊,1995 年由南京博物院
所见种种反常现象
3
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联合发掘。由于早年
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总体结构采用轴对
曾遭盗掘,能直接证明墓主身份的证据至今 称布局,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耳室、甬道、
尚未发现,人们只能根据其它非直接因素来 侧室、椁室、后室及陪葬墓等组成。刘照建、张
照建先生认为,北洞山汉墓为第四代楚王刘 可因突然事件而中止,但突然事件不限于刘
礼的墓,因此狮子山汉墓和驮篮山汉墓的墓 戊的兵败自杀,同样适用于刘郢客的突然去
主只能在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和第三代楚王刘 世,因此该墓的种种反常现象与兵败自杀并
戊之间选择,又因为狮子山汉墓早于驮篮山 无必然关联,不能据此就认定墓主为第三代
玉衣,其属下秘密以金缕玉衣葬之,并非毫无 楚王山……因此,狮子山汉墓墓主只能是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刘照建(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张浩林(新沂博物馆江苏新沂!!"%##)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照建("$)’年*月生+,男,江苏邳县人,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助理馆员。

张浩林("$,*年"#月生+,男,江苏邳县人,新沂博物馆考古部,助理馆员。

墓主为西汉某代楚王的狮子山汉墓,"$$-年由南京博物院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联合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出土文物达!###余件(套+,被评为"$$-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该墓材料公开发表后,学者们遂从不同角度对该墓的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发表了多种看法,其中争论较多的墓主归属问题则一直悬而未决,韦正等认为以三代楚王刘戊为狮子山墓墓主的可能性较大."/;王恺、邱永生则认为墓主应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刘戊.!/(二代楚王名称史载不一,或曰“郢”或曰“郢客”+;还有的学者则认为不排除为第一代楚王刘交的可能.’/。

究竟狮子山汉墓墓主应为哪代楚王呢0笔者在此不揣浅陋,从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前三代楚王的生平身世等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考察,以求正于方家。

一1墓葬形制狮子山位于徐州市东郊,为一座东西向的小山包,海拔高度,!1"-米。

山体为石灰岩,主峰上有人工覆土,表面裸露部分较甚。

该墓位于兵马俑馆东%##米的狮子山主峰南坡,坐北朝南,墓向"**2。

总体结构采用轴对称布局,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耳室、甬道、侧室、棺室、后室及陪葬墓等考古学3456789:;:<=567=<>?@:A9B794C 8D>;9B 9>5;AB7:@56;:9>5;AB756;4E 5695567<F47><=567?9DG :<B7D?=<D4C7C ;4H;<4I<D459;4@JDK6<D ;:HLM N;4O@567:7A<4C E;4O <=P6D Q5957<=R7:57>4S94CT49:5TU L5;:;?V<>5945=<>567:5DCT <4567<>;O;4<=567AB;==A9W7?9D:<B7D?94C 567C7W7B<VG ?745<=567?9D:<B7D?X :=<>?94C :A9B7;4R7:57>4S94CT49:5TUY7T F<>C:Z R7:57>4S94CT49:5T I9D:<B7D?<=P6D Y;4OHLM N;4O内容提要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及建筑耗时几方面考察,狮子山汉墓墓主为西汉第二代楚王刘郢(客+。

若此,对于探讨西汉横穴崖洞墓的起源及形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汉楚王陵刘郢中图分类法Y*)*1*文献标识码[《东南文化》!""#年第$期总第#%$期!$部分组成。

墓室皆平顶,墓壁与顶部呈弧形自然衔接。

该墓凿建粗糙,在墓道、耳室、侧道及后室等多处都可看到未完成的残迹。

该墓总长!!"米,总面积#$!平方米,凿石量达$!%&立方米。

甬道宽、高均为’米,甬道内置塞石(组,每组(块双层双列排列。

狮子山汉墓多处具有早期特征,其巨大天井更是徐州楚王陵墓所仅见,是西汉竖穴崖洞墓向横穴崖洞墓过渡的体现,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之特点。

因此,如果欲通过墓葬形制考察墓主归属,必须将狮子山汉墓放在徐州楚王陵墓系列中进行比较研究。

目前,通过考古工作者努力,徐州共发现发掘#处!$座西汉诸侯王及王后墓,它们是:楚王山’座)(*、狮子山!座、驮篮山’座)$*、北洞山’座)+*、龟山’座)"*、东洞山%座)#*、南洞山’座)&*、卧牛山!座)!,*。

这些墓葬只有龟山汉墓出土了标明墓主身份的印章,可以断定其墓主为第六代楚王刘注,其它陵墓皆缺少判定墓主的直接证据。

不过,以龟山汉墓为界,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可以将以上汉墓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汉墓有楚王山汉墓、狮子山汉墓、驮篮山汉墓、北洞山汉墓。

后期汉墓为东洞山汉墓、卧牛山汉墓、南洞山汉墓。

前期(座汉墓分别属于一至五代楚王之一。

关于第一代楚王刘交葬地,文献有明确记载,《后汉书・郡国志》引《北征记》曰:“-彭.城西二十里有山,山阴有楚元王墓。

”《魏书・地形志》亦云:彭城有“楚元王冢”。

《水经注・获水》则载有:“获水又东迳-经.同孝山-即楚王山.北,山阴有楚元王冢,上圆下方,累石为之,高十余丈,广百余步,经十余坟,悉结石也。

”多部文献记载楚王山有刘交墓,这些著述的成书年代距西汉较近,所言之事应有所本,可信度较高。

梁勇同志也认为楚元王刘交知名度高,所载史料成书时间早,在没有可靠的证据前,此说轻易不能推翻)!!*。

另外,!&&"年楚王山北侧支脉上的一号墓被盗,考古人员前往勘察,对此墓又有较为深入了解。

该墓为大型甲字型凿山为藏的石室墓,有斜坡墓道,墓道东向,宽度为(/(米,墓道两侧各发现一间耳室,墓道南壁较细致。

甬道较短,甬道后部有一主室,室顶为石砌穹窿顶。

其中随葬器物较多,其中个别铜片上有“楚”等铭文。

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综合考察,学术界普遍认为该墓墓主当属第一代楚王刘交。

那么狮子山汉墓一代说则不能成立。

我们将把狮子山汉墓与驮篮山汉墓、北洞山汉墓进行比较研究,以求确定其墓主。

为便于比较研究,现将驮篮山汉墓、北洞山汉墓情况略作介绍。

驮篮山汉墓共发掘两座。

一号墓为楚王墓,’号墓为王后墓。

两墓均南向,采用轴对称布局,有斜坡墓道,甬道内塞石为双层双列。

一号墓长$%/"(米,斜坡墓道长’+、宽(/+米,甬道宽’/,(、高’/!%米。

甬道两侧有+间耳室,为三组对称开凿。

墓葬总面积为!"%/’(平方米。

二号墓长$!/+米,结构布局与一号墓基本相同。

两墓另有厕间、沐浴室等侧室,两墓雕凿规整,并涂澄泥%0$层,外敷朱漆,排水系统完善。

墓顶结构多样,有平顶,两面坡顶,四面坡顶等。

北洞山汉墓墓葬位于徐州市北郊的一座小山上,墓道南向,墓道底部低平,总长近($米。

墓室由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两大部分构成。

主体建筑采用轴对称布局,有耳室、侧室、厕间等#间。

附属建筑在中段北部东侧,有府库、庖厨、武库、乐舞厅、仓房、水井、柴房、贮藏室、厕所等!!间。

主体建筑各室墙壁及顶部以石粉、黄泥等拌成的粘合土涂抹平整,外髹漆涂朱砂。

甬道内有双层双列塞石二组。

既然楚王山汉墓为刘交墓,那么狮子山、驮篮山、北洞山只能是二、三、四、五代楚王所葬地之一,此三墓共同点颇多。

第一、均采用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的中线为中轴,两侧墓室大致对称的轴对称布局形式;第二、三者皆墓道长,甬道短,甬道高宽均在’米左右,甬道内塞石均为双层双列,每组(石。

此外,三墓不同之处亦颇多,将在下文中详细叙述。

相同之处表明三墓时代较为接近,不同之处又说明三者在时代上有彼此递进演化之关系。

首先,狮子山汉墓、驮篮山汉墓皆为斜坡墓道,而北洞山汉墓为平坡墓道,侧室中出现墓柱,这是后期楚王墓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

且北洞山汉墓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又在左前方构筑一大片附属建筑。

这些在建筑学上都较狮子山和驮篮山汉墓有较大进步。

因此,北洞山汉墓在时代上较驮篮山、狮子山略晚,可能为四代或五代楚王。

但是,北洞山汉墓与龟山汉墓相比,更多地表现出早期特点,而且北洞山汉墓出土文物与龟山汉墓相比似乎缺乏过渡。

因此,北洞山汉墓应为第四代楚王刘礼墓。

北洞山汉墓墓主一旦确定,那么狮子山、驮篮山汉墓墓主只能是二代或三代楚王之间选择,究竟二者孰先孰后,我们将从二墓的结构布局、建筑技术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狮子山汉墓平面布局比例失调,整体结构上存在重大缺陷,突出特点是“大天井、小洞室”,即墓道与天井规模宏大,主体建筑部分相对狭小,内外颇不对称,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

规模巨大的天井,有人认为是竖穴墓的孑遗!"#$,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不过,笔者更趋向于认同该墓当初实际上就是计划修建成一座竖穴岩坑墓,但在竖穴岩坑修好后,因某种原因而放弃,成为巨大而无用天井,又以天井北壁为立面向里开凿洞室,此时各室功能尚不完全清晰,除庖厨、仓储、武库、钱库等功能有所体现外,没有乐舞、厕间、沐浴等墓室。

而且整个洞室平面布局上缺乏规划,开凿上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表明狮子山汉墓正处于横穴崖洞墓肇始阶段。

而驮篮山汉墓则布局严谨,结构匀称,除规模略小于狮子山汉墓外,规模庞大的天井已不再出现,洞室功能齐全,在狮子山汉墓原有各室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作为生活配套设施的洞室,如浴室、厕间等,几乎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地面建筑,充分满足墓主人“视死如生”的理想。

这说明该墓在设计上已十分成熟,彻底摆脱了竖穴崖洞墓的窠穴,成为早期楚王修建横穴崖洞墓的典范。

因此,狮子山汉墓时代当早于驮篮山汉墓。

其次,墓葬之间递进演变在开凿技术上也得到体现。

狮子山汉墓凿制粗糙,除天井及外墓道经过打磨外,内墓道、耳室、侧室及后室等多处可见清晰的錾痕,特别是墓道前段,残石嶙峋,并有两处制作封门石的半成品和废弃品。

此外,狮子山汉墓墓室顶部结构单一,皆为平顶结构,且墓壁与顶部呈弧形连接,说明在开凿技术上尚缺乏经验。

驮篮山汉墓则制作精细,整座墓室均精工细雕、细细打磨,墓室墙壁光洁如大理石面。

驮篮山汉墓室顶形制多样,有平顶、两面坡顶、四面坡顶等式样。

尤需指出的是,驮篮山汉墓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而狮子山汉墓则不见任何排水设施。

如果从平面布局的异同断定其先后顺序尚不明显的话,那么,从建筑技术发展变化中则可以清晰看到狮子山———驮篮山———北洞山之间前后承接关系。

根据这个序列,我们可以断定狮子山汉墓墓主为二代楚王刘郢%客&。

二’随葬器物狮子山汉墓早年被盗,仅存内墓道三间耳室和外墓道北端的陪葬墓未受盗扰,但仍然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余件%套&。

器物种类有玉器、青铜容器、铜铁兵器、印章、封泥、铜钱币、陶器及陶俑、金银器等各种质地的文物,充分展示汉代楚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确定墓主归属提供大量信息。

因此,通过对典型器物的分析,狮子山汉墓墓主将得到进一步确认。

钱币主要出土于东二耳室的钱币库中,钱币数量多达")’*万余枚。

这批钱币形式多样,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反映墓主时代。

钱文皆为“半两”,其大小、厚薄、轻重不一,最大径达+’,厘米,小者不足"厘米,背皆平素,内外无廓。

据钱币学者研究:这批钱币既有典型的汉八铢半两和四铢半两,也有秦半两的造型,但此类钱币所占比例甚小,最多的则为榆荚半两,占总数的-,.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