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调查要点

合集下载

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

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

野外工作手册目录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1)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 (1)二、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三、化石野外工作的基本要求 (10)四、层序地层的野外调查 (11)五、地层接触关系野外调查 (14)第二章侵入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15)一、侵入岩分类 (15)二、侵入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17)第三章火山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19)一、火山岩分类 (19)二、火山岩有关概念及特征 (19)三、火山岩野外调查观察要点 (19)第四章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4)一、区域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4)二、接触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6)第五章构造地质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1)一、褶皱调查 (31)二、断层调查 (33)三、节理、劈理和线理调查 (36)四、构造变形相与变形相序列 (37)第六章区域矿产调查基本要求 (37)一、收集区内已知的矿产信息 (38)二、野外找矿标志的识别、观察和记录 (38)第七章野外记录资料整理及样品采集工作要求 (40)一、野外记录 (40)二、野外手图及野外总图 (41)三、资料整理工作 (41)四、样品采集要求 (43)五、质量检查 (44)六、资料汇交及资料管理 (44)第八章安全工作基本知识与制度 (45)一、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45)二、安全生产措施 (47)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一)沉积岩分类沉积岩野外分类主要是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等进行划分的,详细划分见表1。

表1 沉积岩基本类型的划分(二)常用术语1. 陆源碎屑2. 内(源)碎屑:盆地内弱固结的沉积物经水流剥蚀作用形成的破碎物质.3。

粒屑: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作用及流水作用形成的粒状集合体,在盆地内就地沉积或经短距离搬运再沉积的内碎屑、生物屑、鲕粒、团粒、团块等的总称。

4。

圆度: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可分为四级。

岩石野外观察与描述资料

岩石野外观察与描述资料
盐岩
方解石、白云石 (石英)(白云
母)
透闪石、方解石、白 云石、方柱石、透辉
石、帘石、阳起石 (石英)(云母)
金云母、橄榄石、 单斜辉石、方解石、
白云石等
3、区域变质岩的野外观察
✓ (1)颜色 ✓ (2)结构:变余,变晶(粒度、形态),变斑。 ✓ (3)构造: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斑点
状、眼球状、条带状、条痕状、层状) ✓ (4)矿物成分:种类、颜色、晶形、粒度、含量。
➢ 目的任务
➢ 路线上可能遇见的地质体及前人描 述,了解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路线观察与前人资料不一致的原因 何在
➢ 总结与消化,为下一条路线做准备
板块构造环境
(2)侵入岩有深成岩和浅成岩之分;
(3)喷出岩中还有过渡类型的火山碎屑岩;
(4)侵入岩与变质岩的过渡类型混合岩;
3、主要矿物成分及与岩浆岩 类型的对应关系
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 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橄榄石 ➢ 超基性岩: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 ➢ 基性岩:辉石、斜长石,可含ol、hb ➢ 中性岩:角闪石、斜长石,可含px、bi ➢ 酸性岩:长石、石英、黑云母,可含hb
✓ (7)火山岩的产出相(溢流、爆发、火 山颈、次火山相等)
✓ (8)层序观察:根据气孔杏仁、枕体形 态、熔岩流面特征等
✓ (9)韵律及旋回
✓ (10)包体特征:主要注意幔源包体。
✓ (11
火山岩的柱状节理
柱状节理
白榴石斑岩
大型花岗岩体
3、砂岩的观察与描述
(1)颜色(原生色和风化色) (2)单层厚度(巨厚层状>2m;厚层状2~0.5m ;
中层状0.1~0.5m ;薄层状0.01~0.1m) (3)碎屑颗粒:成分、含量、粒度、分选、磨

岩石的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岩石的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内 容
• 沉积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 岩浆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 火山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 变质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沉积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1.1、沉积岩类分类命名
根据岩石成因,沉积岩可分类为碎屑岩、化学岩、生物
化学岩和粘土(泥质)岩四大类。 岩石大类的定名是根据岩石的结构特征、物质组成定名。 如:粘土岩、碳酸盐岩。 岩石中的有用成分(元素、化合物)含量达一定量时,则作
未固结-弱固结 泥(粘土) 无纹理 无页理 固 结 有纹理 有页理 页岩 泥岩
含粉砂泥 高岭石粘土、蒙脱石 粉砂质泥 (粘土) (粘土) 粘土、伊利石粘土 含粉砂、 泥 岩 含粉砂、 页 岩 粉砂质、泥岩 钙质泥岩、铁质泥岩、硅 高岭石、粘土岩、伊 质泥岩 利石、粘土岩、蒙脱 石粘土岩、高岭石-伊 钙质页岩、炭质页岩、铁 利石粘土岩等 质页岩、 黑色页岩、 硅质 页岩、油页岩 泥板岩
原生 碎屑白云岩 白云岩 原地生物 白云岩
沉积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1.5、化学岩的分类和命名
(1)碳酸盐岩的分类和命名
碳酸盐岩与粘土岩(粉砂、砂)的过渡类型
岩石名称 石灰岩(白云岩) 方解石(白云石)% 90—100 粘土(粉砂、砂)% 10—0
含泥质(粉砂质、砂质)灰岩(白云岩)
泥灰岩(泥质白云岩) 粉砂质(砂质)灰岩(白云岩) 灰质(白云质)粘土(粉砂、砂)岩 含灰质(白云质)粘土(粉砂、砂)岩 粘土(粉砂、砂)岩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分类命名表〔据地矿部,1984, 《土工试验规程》修改〕 <0.005mm <0.005mm 粒径及含量 <0.005mm 6-25% <6% 25-50% 磨圆状 漂石 含粘土漂石 粘土质漂石 ﹥200mm,>50% 棱角状 块石 含粘土块石 粘土质块石 >20mm(200-20mm 为主) 磨圆状 棱角状 >50% >10mm(20-10mm 为主) ,>50% >5mm(10-5mm 为主) ,>50% >2mm(5-2mm 为主) ,>50% 卵石 碎石 粗砾 中砾 细砾 含粘土卵石 含粘土碎石 含粘土粗砾 含粘土中砾 含粘土细砾 粘土质卵石 粘土质碎石 粘土质粗砾 粘土质中砾 粘土质细砾 砾质亚粘土 砾质轻粘土 砾质重粘土 含砾质亚粘土 含砾轻粘土 含砾重粘土 微含砾亚粘土 微含砾轻粘土 微含砾重粘土 亚 粘 土 轻 粘 土 粉质亚粘土 粉质轻粘土 轻 粘 土 重 粘 土 <0.005mm <0.005mm <0.005mm 10—30% 30—60% >60%

土木工程地质-第一章-沉积岩

土木工程地质-第一章-沉积岩
胶体浓度和电荷改变时絮凝(= 1~100m)
真溶液取决于溶解度,过饱和时结晶 (主要因湖、海蒸发、水体浓缩)
第四节 沉积岩
冲沟搬运物质在沟口处的沉积
第四节 沉积岩
河流搬运物质在入海口处的沉积
第四节 沉积岩
沉积分异现象
上游
中游
下游
海口 海盆地
漂石、卵石、 卵石、砾石、 砾石、砂、 砂、土 盐类结晶
砾石 为主 砂 为主
土 为主 为主 矿物为主
矿物成分复杂
矿物成分单一
第四节 沉积岩
3. 成岩作用:指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 压固脱水作用:上覆压力使沉积物孔隙减小,水分排
出,密度增大。
胶结作用:松散颗粒被孔隙中化学沉淀物质或其它物质
胶结在一起。
胶结物成分:SiO2、 Fe2O3、 FeO、 CaCO3、
隐晶化学结构 <0.005mm 同生砾状结构 竹叶状结构
鲕状结构
生物化学结构 (指含生物化石)
园砾状结构
圆砾状结构
角砾状结构
粗砂状结构
中砂状结构
细砂状结构
细砂状结构
泥状结构
隐晶化学结构
竹叶状结构
鲕状结构
生物化学结构
第四节 沉积岩
3. 构造:指组成部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方式 (1)岩层:指一个基本稳定的物理条件(沉积环境和物
泥裂
虫迹
(5)化石与结核:化石:生物遗体或遗迹被后期 化学成分置换石化。
结核: 成岩时,某些胶体聚集 而成。
波痕构造
波痕构造
泥裂构造
泥裂构造
虫迹构造
珊瑚化石
角石化石
海百合化石
菊石化
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化石

《沉积岩石学》第一章 绪论

《沉积岩石学》第一章 绪论

(2)快速发展成熟阶段(1940-1980)
1948-1968:克里宁、福克等相继提出了新的 砂岩分类方案
1959-1971:福克、邓哈姆等相继提出了新 的碳酸盐岩分类方案
建立了各种沉积相的相模式 事件沉积作用
浊流沉积和浊积岩 风暴沉积和风暴岩 震积作用和震积岩 等深流沉积和等深岩 热水沉积 成岩作用研究
地球表层: 大气圈下层、 水圈 —沉积岩生成圈
地球表层的特点是什么?
---低温、低压、有生命活动
沉积岩:在地球表层,由母岩的风化产物、有机物质、 火山物质等,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而 形成的一类岩石。
“地球表层”的特征(低温、低压): 1、温度:地表温度,-70 ℃ ~85 ℃,一般- 30 ℃ ~40 ℃。 2、压力:地表压力,大部在0.1-2MP(1-20atm)的范围内,可达1000atm。 3、水和大气的作用活跃:水和大气是母岩风化的主要营力,也是母岩风化 产物以及火山物质等搬运的主要介质。没有水和大气,就没有沉积岩。 4、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活跃: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也是沉积岩形 成的重要因素。
非可燃生物岩
沉积岩与岩浆岩和变质岩 有何不同?如何区分?
岩石类型
三大类岩石之间的主要区别特征
成因
矿物成分 结构与构造
化石 其它
沉积岩 岩浆岩 变质岩
风化产物在地 表搬运沉积形 成
岩浆冷凝形成
暗色矿物极 少见,特有 矿物(粘土 矿物、海绿 石等)
暗色矿物常 见
颗粒磨圆;层 理发育
颗粒棱角状; 块状,气孔杏 仁,流纹,柱 状节理
三大类岩石关系
三、沉积岩的分布
三、沉积岩的分布
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地壳的上部和表层部分。

沉积岩野外鉴定

沉积岩野外鉴定
岩石的野外鉴定
三大岩之间的转变
野外描述的主要内容
颜色 结构 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次要、次生) 矿物含量(体积%) 岩石命名

沉积岩类
沉积岩区域地质调查方法(1:5万)
1、沉积岩区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 主要观察研究地层层序、厚度、接触关系、 岩性、物质成分、沉积特征(沉积相标志、 沉积旋回、韵律等),可能含有的化石及产 出状况、标志层,含矿层及其变化等,并确 定或阐明地层时代,以及沉积作用与成矿作 用的关系等。对大面积的第四纪堆积物,除 一般的沉积岩和沉积学方面的观察研究内容 外,还要注意了解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 壳、古土壤及文化层等。
沉积岩的颜色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主要由自生矿 物(包括有 机质)表现 出来的颜色 称为自生色, 可出现在任 何沉积岩中。 按致色成分的 成因,自生 色可分为原 生色和次生 色两类
自生色
常见自生色素
色素<1%或者n%
包括: 有机质——黑色 铁质——绿色的Fe2+,红色的Fe3+
原生色
是由原生矿物或有 机质显现的颜色, 通常分布比较均 匀稳定,如海绿 石石英砂岩的绿 色、碳质页岩的 黑色等。 原生色常在沉积环 境中或在较浅埋 藏条件下形成, 对当时的环境条 件具有直接的指 示性意义。
燧石结核
磷结核
化学成分
原生沉积构造与次生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的类型极为复杂,描述性、成因性或分类 性术语极多,其中,在沉积作用中或在沉积物固结 之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沉积构造(Prim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在沉积物固结之后形成 的构造称为次生沉积构造(Second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

沉积岩的观察方法(今天把家底掏空无偿献给大家)

沉积岩的观察方法(今天把家底掏空无偿献给大家)

沉积岩的观察方法沉积岩的观察要点主要有:①颜色:一般取决于岩石中所含的矿物成分,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铁质和有机质的含量。

根据铁的氧化程度,色调颇有不同,如低氧化铁具淡绿色、淡青色;当含氧量增高时,则呈黄色、橙黄色、红色直至紫褐色。

锰的氧化物也有强烈的染色作用,可将碎屑岩染成黑色、浅蓝紫色。

有机质可使岩石出现暗色甚至黑色。

如无有机质时,岩石几乎是白色的。

若干粘土岩类、砂岩或石灰岩中含有海绿石或绿泥石时,可使岩石染成绿色、浅蓝绿色。

钾长石颗粒组成的长石砂岩可使岩石呈现浅棕红色。

辉石、角闪石颗粒则使岩石呈暗灰色。

石英、硫酸盐、碳酸盐、盐类矿物混入时则呈白色。

观察岩石的颜色时,还应注意新鲜的与风化面上的不同颜色。

②成分:由于沉积岩是岩石风化后经搬运而沉积的产物,有一部分则属于化学沉淀的产物,故其成分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碎屑岩类,这类岩石的成分是由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

第二,粘土岩类,其成分是母岩在风化过程中分解出残余的或新生的粘土物质,它们常是化学风化过程中呈胶体状态的、不活泼的物质。

第三,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主要成分是由活泼性较大的金属元素,如K 、Ca、Mg等呈离子状态形成真溶液,而A1、Fe、Si等氧化物呈胶体状态,形成胶体溶液,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化学作用而沉淀成岩。

沉积岩的命名除所含的基本矿物外,还可考虑某种有显著含量的次要矿物附加到名称中去,如长石砂岩、海绿石砂岩、白云质灰岩、铁质铝土岩等等。

因此,在观察各种岩石成分时,必须注意其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

观察碎屑岩类的成分时,还应注意其胶结物的成分,如硅质、泥质、钙质等。

③构造:沉积岩的构造,主要是指沉积岩形态特征,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层理,这是由于沉积岩的成分、颜色和结构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

通过层理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沉积介质的性质和能量的状况,而且还可以判断沉积环境,有些层理还可以确定当时的水流方向。

碳酸盐类岩层的构造,除与上述有共同者外,尚有生物成因的构造,如生物礁构造、虫迹构造、虫孔构造、藻类生长的层状构造(叠层石)等。

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D.杂基或胶结物
E.砾岩结构 F.沉积构造
观察项目 颜色 成分分类
表1-5 碳酸盐岩描述要点 观察及描述要点
灰白、浅灰、灰、深灰、灰黑、黄绿、红色等 石灰岩(方解石100%、95%,白云石0~ 5%) 含白云质灰岩(方解石95%~75%,白云石5%~25%) 白云质灰岩(方解石75%~50%,白云石25%~50%) 含泥质灰岩(灰质95%~75%,粘土质5%-25%) 泥灰岩(灰质75%~50%,粘土质50%~25%) 砂(粉砂)质灰岩(灰质75%~50%,陆屑25%~50%) 含砂(粉砂)质灰岩(灰质95%~75%,陆屑5%~ 25%) ①按颗粒、亮晶胶结物或泥晶基质类型及含量可划分石灰岩类型:如鲡状亮晶灰 岩、团粒泥晶灰岩、内碎屑亮晶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等26种 ②按颗粒及灰泥含量变化、支撑类型,可划分石灰岩类型:颗粒灰岩、泥粒状灰 岩、粒泥状灰岩、泥状灰岩 ③礁灰岩可划分如下类型:礁屑粒泥灰岩、礁屑泥粒灰岩、礁碎块灰岩、粘结灰 岩、骨架灰岩 薄层状、中层状、厚层状、巨厚层状等 ①前沉积构造:沟道、冲刷痕、小槽、爬迹、大槽等 ②同沉积构造:扁平层、交错层、纹层、波痕、藻席纹层等 ③沉积后构造:滑塌构造、干缩、鸟眼、层状晶洞、钙结层、帐篷构造、晶体印 模、示底、缝合线等 如海绿石、黄铁矿、菱铁矿等 链、有孔虫、海绵动物、珊瑚动物、腕足类、双壳类、头足类、三叶虫、棘皮类、 苔藓动物、钙藻类等及埋藏、保存状况
(二)地层剖面位置选择
• (1)能代表一个区域或一个小区的地层岩性和厚 度特征的地方,包括区域岩性变化的过渡带。 • (2)地层露头连续分布、完整清楚、化石丰富、 掩盖少的地段。 • (3)选择构造简单的地段。但无法避开断层或具 有覆盖时,就近分段连接时必须用明显的标准层 来连接剖面,标准层应相互重复一段。必要时应 布置剥土、坑探和槽探工作。 • (4)要求在地形上尽可能使剖面方向垂于地层走 向。

沉积岩野外鉴定

沉积岩野外鉴定
沉积岩的构造通常都是宏观的。
原生沉积构造与次生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的类型极为复杂,描述性、成因性或分类 性术语极多,其中,在沉积作用中或在沉积物固结 之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沉积构造(Prim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在沉积物固结之后形成 的构造称为次生沉积构造(Second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

侵蚀面构造
造 曝露成因构 造 1、 干 裂 2、 雨 痕 3、 冰 雹 痕 4、 泡 沫 痕 5、 流 痕
化学成因构 造
1、 结 核 2、 缝 合 线 3、 叠 锥 4、 晶 体 印 痕 5、 成 岩 层 理
生物成因构 造
1、 生 物 生 长 构造 2、 叠 层 构 造 3、 生 物 遗 迹 构造
物理成因 层理构造 冲刷构造 泥裂、雨痕、雹痕
表 11-1 常见的沉积构造类型
生物成因
化学成因生物扰动构造源自晶痕和假晶叠层构造
鸟眼构造
结核构造
复合成因
沉积构造的分类
物理成因构
流动成因构 同生变形构


一 、层 理 构 造
1、 块 状 层 理 2、 韵 律 层 理 3、 粒 序 层 理 4、 水 平 层 理 5、 平 行 层 理 6、 波 状 层 理 7、 交 错 层 理 二 、层 面 构 造
化学成分
总体说,沉积岩与岩浆岩的主要化学成分十分接近,但有如下差异:
1). 沉积岩中Fe2O3>FeO,而岩浆岩中Fe2O3<FeO 2). 碱金属、碱土金属含量,沉积岩<岩浆岩; 而CaO例外,在沉积岩中高,与生物、生物化学作用有关
3). K2O与Na2O含量,沉积岩中一般K2O>Na2O,岩浆岩中一般 K2O<Na2O 原因是:粘土矿物吸附K, 含K矿物,如白云母,水云母在地表稳 定,而Na进入海水,不易形成沉积矿物

野外工作手册

野外工作手册

前言本手册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区调队集体编著而成,供本队开展1∶25万琼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参考使用。

该守则的取材以现代地质理论和有关区调规范、指南、图标为基础,结合工作区的客观实际,并参考了前人所编的有关工作守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实用。

各章节分工如下:第一章龙文国、谢盛周,第二章云平,第三章陈沐龙、第四章莫位明,第五章李孙雄,第六章庄有光,第七章李孙雄、陈沐龙,第八章陈沐龙,最后由陈沐龙统编定稿。

李北光、曾雁玲打字,连明清绘图例、符号。

由于编者经验不足,定有错漏不切之处,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

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一)沉积岩分类沉积岩野外分类主要是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等进行划分的,详细划分见表1。

表1 沉积岩基本类型的划分(二)常用术语1. 陆源碎屑2. 内(源)碎屑:盆地内弱固结的沉积物经水流剥蚀作用形成的破碎物质。

3. 粒屑: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作用及流水作用形成的粒状集合体,在盆地内就地沉积或经短距离搬运再沉积的内碎屑、生物屑、鲕粒、团粒、团块等的总称。

4. 圆度: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可分为四级。

棱角状:颗粒具尖锐的棱角。

次棱角状:棱角有磨蚀但仍然清楚可见。

次圆状:棱角有显著的磨损,但原始轮廓还清楚可见。

圆状:棱角全被磨损消失,棱线的外突呈弧形,原始轮廓均已消失。

5. 杂基:碎屑岩中与砂、砾一起机械沉积下来的起填隙作用的粒径小于0.03mm的物质,包括细粉砂和泥质。

6. 胶结物: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7. 泥晶:内源沉积岩中与粒屑同时沉积的充填于粒屑之间的化学、生物化学或机械作用形成的晶粒粒径小于0.03mm 的物质。

8. 亮晶:成岩期充填于内源沉积岩原始孔隙中的干净明亮的化学沉淀物。

9. 正砾岩:主要由陆源砾石组成的杂基含量小于15×10-2正常沉积岩。

10. 副砾岩:砾石含量<50×10-2(常为5×10-2~30×10-2)而杂基含量大于15×10-2的砾质砂岩或砾质泥岩,一般具特殊成因意义。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岩石学概念1.1 沉积岩的定义和特征沉积岩是由母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破碎、搬运、沉积并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以下特征:- 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等碎屑物质组成,也可含有有机质、碳酸盐等自生矿物。

- 结构:沉积岩具有独特的结构,如层理、波痕、泥裂等,反映了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 构造:沉积岩的构造多样,包括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是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重要标志。

- 成岩作用: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重结晶等成岩作用,影响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1.2 沉积岩的分类根据沉积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碎屑岩:由母岩破碎、搬运、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砂岩、砾岩等。

- 泥质岩:由细粒沉积物经长时间沉积、压实形成的岩石,如泥岩、页岩等。

- 化学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 生物岩:由生物残骸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礁灰岩、贝壳灰岩等。

1.3 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性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层划分: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和化石,是地质年代划分和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 资源矿产:许多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都赋存于沉积岩中。

- 环境记录:沉积岩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古气候、古地理、生物演化等信息,对了解地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工程地质: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工程建设和地基处理,对工程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沉积岩研究方法研究沉积岩的方法主要包括:- 宏观观察:通过野外考察、露头观测等手段,研究沉积岩的宏观特征,如颜色、层理、构造等。

- 显微镜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观察沉积岩的微观特征,如矿物成分、结构、成岩作用等。

- 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对沉积岩样品进行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研究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岩过程。

沉积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

沉积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

三、结构 二)碳酸盐岩的结构:指各组份部分的大小、形态、内部构造特征以及颗粒之间 的组合关系。常见的结构如下: 1、粒屑结构: 2、生物骨架结构 3、晶粒结构
1、粒屑结构:由波浪和流水作用而成的碳酸盐岩结构,类似于碎屑岩中碎屑颗粒。 由颗粒(内碎屑、骨粒、鲕粒及豆粒、团粒及团块)、泥晶基质、亮晶胶结物、 孔隙等四种结构组成。野外一般用水浸湿岩石新鲜断面,才能比较容量辩认。 主要类型有: 1)颗粒类型 (1)内碎屑:在沉积盆地内部形成的由弱固结或半固结的碳酸盐岩沉积物经岸流、 潮汐、波浪等作用剥蚀破碎并经过再沉积的碎屑。具塑性变形、呈棱角状或磨圆 状、一般内碎屑颗粒不切割内部颗粒。 砾屑:>2mm 砂屑: 2—0.06mm 粉屑: 0.06—0.03mm 微屑: 0.03—0.004mm 泥屑:<0.004mm 微屑和泥屑充填于颗粒之间,称为泥晶基质或灰泥杂基。 (2)生物碎屑(骨粒):无脊椎动物分泌的碳酸盐岩骨骼组分,一般具有完整的 生物形态。破碎的生物骨骼称骨屑。描述时作各种生物骨骼的含量外,应尽量分 辨各种生物的门类,用贝屑(腕足、软体动物)、介屑(介形虫)、虫屑(有孔 虫、蜓类)、棘屑(海百合、海胆)、藻屑(藻类)等进行描述。研究生物门类、 生态类型、生物的丰度和分异度、生物碎屑的大小、分选及磨圆度,以提供更多 的环标志。
3、碎屑颗粒表面特征:碎屑颗粒表面的各种磨光面、毛玻璃化及显微刻蚀痕迹。 如霜面、沙漠漆、冰川擦痕、各种刻蚀痕和撞击痕。 4、填隙物:胶结物和杂基 1)胶结物:含量<50%,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质。 钙质(碳酸盐)、铁质(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硅质(氧化硅) 2)杂基:与碎屑物一起机械沉积下来的起填隙作用的细粒物质。粒度小于 0.03mm的细粉砂、粘土物质和碳酸盐灰泥,也称泥质胶结物。 野外常用简单工具可辨认:硅质胶结较硬,可刻划小刀,铁质胶结常呈现红色、 棕褐色,钙质胶结滴HCI5%起泡,泥质胶结一般较疏松、可染手。 5、胶结类型和颗粒接触关系: 胶结类型: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混合式 颗粒接触类型:点接触、线(面)接触、弯曲缝合线接触。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手册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手册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手册一、术语定义1.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火山作用及其他地质营力下改造的物质,经搬运、沉积、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2. 陆源沉积岩terrigenous sedimentary rock由母岩经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陆源碎屑物质、经机械搬运、沉积、压实和胶结而成的岩石。

3. 内源沉积岩endogenetic sedimentary rock构成岩石的原始物质主要来自陆源溶解物和生物源,少部分来自深源气热液和深卤,在沉积盆地中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

4. 陆源碎屑terrigenous clast陆源区母岩经物理风化或机械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

5. 内源碎屑(内碎屑)intraclast沉积盆地内弱固结的化学作用沉积物或生物化学作用沉积物,经岸流、潮汐及波浪等作用剥蚀破碎再沉积的碎屑物质。

6. 粒屑(异化颗粒)grainedclast allochem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作用及波浪、岸流、潮汐作用形成的粒状集合体,在盆地内就地沉积或经短距离搬运再沉积的内碎屑、生物屑、鲕粒、团粒、团块的总称。

7. 圆度roundness碎屑物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8. 杂基matrix碎屑岩中与砂、砾一起机械沉积下来的起填隙作用的粒径小于0.03mm的物质。

9. 胶结物cement碎屑间或粒屑间孔隙内的起胶结作用的各种化学沉淀物质。

10. 泥晶 micrite内源沉积岩中与粒屑同时沉积的充填于粒屑间的化学、生物化学或机械作用形成的晶粒粒径小于0.03mm 的物质。

11. 亮晶 spar充填于内源沉积岩原始粒屑间孔隙中的在成岩阶段形成的干净明亮的化学沉淀物质。

12. 填隙物 interstitial materials碎屑物间或粒屑间充填的物质,包括杂基和胶结物或泥晶和亮晶。

13. 正砾岩 orthoconglomerate主要由陆源砾石组成的杂基含量小于15%的正常沉积砾岩。

沉积岩石学第一章

沉积岩石学第一章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一、沉积岩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1、沉积岩概念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2、“地壳表层”地壳表层是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

这是包围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

沉积岩就生成在这个层圈中。

所以可以把它称作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3、“地壳表层条件”1)、温度:地壳表层的温度变化范围不大。

非洲中部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5℃,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勒拿河右岸北极圈内的维尔霍扬斯克最低温度达-70℃。

地表的最大温差150—160℃左右。

2)、压力:海平面的压力为1atm,山区不到1atm, 200m水深的浅海海底压力约为20atm,最深海海底的压力约为1000atm以上。

绝大部沉积岩形成的压力在1~20atm的范围内。

3)、水和大气的作用:水和大气是母岩风化的主要营力,也是母岩风化产物以及火山物质等搬运的主要介质;绝大多数沉积岩都是在水体中沉积的,所以有些人把沉积岩称作“水成岩”。

其实水成岩只是沉积岩的一部分,还有主要由风作用形成的“风成岩”和主要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碛岩”。

4)、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也是沉积岩形成的重要因素。

生物礁石灰岩、硅藻岩和煤等主要是由生物遗体形成的,此即所谓的“生物岩”。

有些沉积岩是在生物作用的影响下或参与下,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则称为“生物化学岩”。

5)、事件沉积作用:目前已发现的事件沉积作用及其岩石类型,如沉积物重力流和浊积岩、风暴沉积作用和风暴岩、洪水沉积作用和洪水岩、等深流沉积作用和等深积岩、地震沉积作用和震积岩、火山爆发—沉积作用和火山碎屑沉积岩以及陨石雨作用和陨石岩等。

它们与其它正常沉积作用和沉积岩共生在一起。

二、沉积岩的分布1、沉积岩的分布1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分布甚广,陆地面积的大约3/4为沉积物(岩)所覆盖着,而海底的面积几乎全部被沉积物(岩)所覆盖。

讲述沉积岩的野外鉴别

讲述沉积岩的野外鉴别

讲述沉积岩的野外鉴别
在野外进行沉积岩的鉴别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察和判断指标,可用于确定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1.颜色和纹理:观察岩石的颜色和纹理,沉积岩通常具有多样性的颜色和细粒度的纹理,可以是细粒、粗粒、碎屑状或均质的。

2.颗粒大小和排序:测量沉积岩中颗粒的大小和排序。

颗粒大小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泥等,排序可以是良好的、不良的或未排序的。

3.颗粒组成:观察沉积岩中的颗粒组成。

沉积岩可以包含石英、长石、岩屑、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等不同类型的颗粒。

4.结构:观察沉积岩的结构特征,如层理、斜交层理、层理面的倾向和倾角、节理等。

5.沉积结构:寻找沉积岩中的沉积结构特征,例如波纹痕迹、交错层理、水槽痕迹、滞流痕迹等。

6.化石:检查岩石中是否存在化石。

化石是沉积岩鉴别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可以提供有关岩石形成环境和年代的重要线索。

7.溶解性:使用酸进行溶解性测试,某些沉积岩(如碳酸盐岩)会产生气泡反应。

这些是在野外鉴别沉积岩时常用的方法和观察指标,结合多个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沉积岩的类型、成因和环境背景。

然而,鉴别沉积岩还需要结合地质背景知识和实地经验,因此在实践中,通常需要经过专业的地质学家或岩石学家的深入分析和确认。

沉积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

沉积岩的野外观察和描述

(3)鲕粒:是一种球状—椭球状的颗粒,由一圈或多圈规则的同心纹,围绕 一个核心组成,直径限定于2mm—0.05mm间,大于2mm的类似颗粒称为豆粒。 鲕粒可分为:正常鲕(真鲕)、薄皮鲕、复鲕、假鲕、变形鲕、负鲕及变晶鲕 等。鲕粒典型形成于动荡水中,由于潮汐、风暴水流、波浪作用,常呈沙浪、 沙丘及沙纹被搬运,形成紧靠台地边缘的浅滩。 (4)团粒(球粒):指次球状、椭球状和杆状的颗粒,由泥晶碳酸盐组成, 不具内部结构。常成群出现,其外形和大小均一,在0.03—0.2mm。多数属粪 便成因的粪团鲕。 (5)团块:由几个碳酸盐岩颗粒被灰泥粘在一起,或被藻类粘结在一起形成 的,无核心或有多个不规则的核心。
<0.005mm 泥(粘土)
岩石的命名是以占优势的某一粒级来定名的。分属两种不同粒级时,综合命名,
如“中细砂岩”、“细—粉砂岩”;分属三种不同粒级时,一般以“不等粒砂岩”
描述。
分选程度:颗粒大小均匀程度——分选程度或分选性。
好:(颗粒大小接近或主要粒级成份>75%)
中: (主要粒级成份含量50-75%)
2、生物骨架结构:原地生长的造礁生物(珊瑚、层孔虫、海绵等)构造成的岩 石骨架,常具生物骨架结构。
原地的群体生物化石构成岩石的坚固骨架,其间充填灰泥杂基及胶结物、生物屑 等,构造各种抗浪的生态礁,称为骨架岩。
原地的茎状生物如珊瑚、海绵等,对灰泥基质起着障碍或遮挡作用,从而使灰泥 堆积下来,构成生物丘或灰泥丘,称为障积岩。
5、胶结类型和颗粒接触关系: 胶结类型: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混合式 颗粒接触类型:点接触、线(面)接触、弯曲缝合线接触。
三、结构
二)碳酸盐岩的结构:指各组份部分的大小、形态、内部构造特征以及颗粒之间 的组合关系。常见的结构如下: 1、粒屑结构: 2、生物骨架结构 3、晶粒结构

浅谈沉积岩的野外鉴别方法

浅谈沉积岩的野外鉴别方法

浅谈沉积岩的野外鉴别方法
沉积岩在现代地质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很多信息,可以反映活动时期构造变形事件,以及地质过程的特征。

回顾历史,沉积岩野外鉴别方法始终是地质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且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首先,在野外,地质学家要首先以综合考察为首,对沉积岩的外表特征和形态进行辨识,建立沉积岩的基本类型。

形态特征包括:沉积岩是否是排列整齐?沉积岩中是否含有夹层? 岩石中是否有伊利石、放射石、无机碎屑等微量成分?其次,面貌特征指高级面、
内外侧面、细颗粒及壳状沉积岩表面的酸性度等。

第三,地质学家还可以拿出野外实验室,进行所属类型的更细致的鉴别工作。

物理性质的检测可以检测沉积岩的磨光度、硬度。

化学性质的检测则有:X射线荧光光谱(XRF)灰岩的类型及库伦石和放射石的比例测定,根据化学成分来辨别岩石类型。

另外,也可以采血沉积岩测定沉积物,可以帮助建立沉积环境和地形变化的历史,以及植物和动物在活动时期演化情况。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地质学家们在野外特征观察、物理性质检测以及化学性质检测等三个环节逐一进行检测,综合分析沉积岩的性质,进而对沉积岩进行野外鉴别,从而可以获得特定沉积岩的特征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调查要点一、沉积岩岩石类型及野外描述要点(1)主要岩石类型,见表1-1。

表1-1 主要沉积岩类型表(2)泥质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见表1-2。

表1-2 泥质岩描述要点1(3)砂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见表1-3。

表1-3 砂岩描述要点(4)砾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见表1-4。

表1-4 砾岩描述要点2(5)碳酸盐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见表1-5。

表1-5 碳酸盐岩描述要点3(6)岩层厚度术语。

<0.01m,极薄层状;0.01~0.1m,薄层状;0.1~0.5m,中层状;0.5~2m,厚层状;>2m,巨厚层状。

二、沉积岩结构描述术语1.粒度(单位:mm)0.03 0.06 0.25 0.5 2 4泥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细砾16 64 126 256中砾粗砾细卵粗卵漂砾2.圆度高棱角状→棱角状→次棱角状→次滚圆状→滚圆状→高滚圆状3.分选性分选差→分选中等→分选好→分选很好4.成熟度成熟度低→中等→高5.胶结类型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镶嵌式三、沉积构造描述术语沉积构造描述术语见表1-6。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特殊沉积构造很难解释或判别其成因,也无现成的描述术语,要注意观察描述。

4表1-6 沉积构造分类术语表5四、化石野外工作(一)大化石野外观察与采集要求须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好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主剖面和辅助剖面。

(2)逐层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剖面的岩石性质、岩相特征及横向变化、厚度变化、化石群面貌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除有文字描述外,必要时辅以素描图或照相。

(3)重要的地层界线附近(如界与界、系与系、统与统之间的界线)分层要精细,一般按厘米计。

化石和各种样品按层采。

界线处应附素描图和照相。

(4)一般要求对露头岩性岩相全面充分研究之后, 特别要对露头上各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古生态观察、描述、素描和照相之后,方能对化石进行系统的采集。

但也可边观察边采集(表1-7)。

(5)必须逐层系统全面采集剖面上的化石。

采集时应从数量上保证足以达到鉴定种的目的,对一些新类型和具特殊意义的化石(如能反映系统演化等)应尽量多采。

采集时要特别注意采全生物群,不能只选完美或易采者,更不能偏重某类生物化石采集,所有类别的化石都要全面系统采集。

化石采集中须及时编录,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标本都不能相混。

6表1-7 化石野外观察项目(6)在砾岩、角砾岩中采集化石时,必须对砾石和胶结物中的化石分别采集。

因为两者所含的化石年代很可能不相同。

(7)在混杂岩地层剖面或调查路线上要按基质和岩块(片)对内部物质组成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分别采集古生物化石, 因为混杂岩基质与岩块(片)、岩块(片)与岩块(片)之间所含的化石年代很可能不相同。

(8)如岩层内保存有大量个体大小不同的化石时,应当收集自幼年期至成年期一系列反映个体发育的标本。

(9)在野外对所采集的化石整理包装之前,有条件的应进行初步鉴定,以指导野外生物地层工作的深7入进行。

(10)所采化石和其他标本应由采集者亲自用木箱包装好。

装箱时最好把硬标本和易碎标本分箱包装,每层标本之间用稻草、软纸或棉花等隔开,箱内不留空隙,避免在运送中损坏标本。

(二)古生态野外观察要点古生态(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为此古生态的野外观察和记录要着眼于有机界(化石)和无机界(围岩)有关的全部现象和标本。

为此,除按表1-7所列各项进行认真观察外,野外工作中还应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和描述:(1)化石的围岩发育哪些沉积构造?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是什么?(2)化石在围岩中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在岩层的某些部位?生物群面貌和岩相是否协调?有无违反常态的现象?(3)有无保存于特殊围岩的化石(如各种结核中是否含化石)?(4)围岩的成分、粒度与化石的类别和保存类型有无关系?同一岩层不同露头上的化石有无异同?(5)围岩中化石是定向排列?杂乱排列?还是按某种规律排列?个体大小是否一致?化石完整程度如何?8(6)围岩中化石类型多寡(分异度)与各类化石丰度如何?不同类型化石间相互关系如何?(7)如含遗迹化石,遗迹化石保存方式如何(平行层面、斜交层面、垂直层面)?形态如何?(8)化石属种的各种生活方式(如底栖固着、底栖爬行、潜穴、钻孔、漂浮、游泳等)各占多少比例?(三)微体化石野外观察与采集要求微体化石的采样方法和大化石很不相同。

野外露头上难以识别出各种微体化石,必须将含微体化石的围岩或沉积物一起采集,运回室内进行种种处理,才能获得研究所需的单个化石。

采样有两种方法:一是随意采样法,即采集时在各个沉积岩填图单元中随意选择层位采集;二是规则采样法,即是按一定规则,有计划的采集。

随意采样法取得的样品,尽管能够用于确定各地层的地质时代和推断其沉积环境,但不适于系统研究工作。

所以规则采样法值得大力推崇,并且规则采样法有利于将各个剖面的研究结果相互对比。

规则采样法,视其不同目的,又可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为了研究化石的时间(年代)变化,顺着地层从老至新的方向等间距的采样,称为层位采样法;另一种是为了研究同一时期化石在地理上乃至环境上的变化,沿着地层展布方向采集同时期的沉积物,谓之层面采样法。

91.层位采样法在地质构造简单的地区,尽量沿一条路线采集,以便查明样品相互间的层位关系(新老关系)。

在两条以上的路线上采样时,要追索标志层,查明各条路线的层位关系及样品相互间的层位关系。

因层位法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化石的时间顺序,所以通常采用等间距采样法。

通常采样间距为5~10m,但若精度要求低,可放宽间距到几十米。

一般原则是,对沉积速度缓慢的地层(薄层状岩层),采样间距要小(1~2m);对沉积速度极慢的地层(凝缩层),常常需要无间隔地连续采样。

由于各门类微体化石的差异甚大,研究时要求不一,其采样间距和样品大小亦不一致(表1-8)。

表1-8 几类重要的微体化石采样间距和样品大小2.层面采样法所采集的样品都必须是同时期的沉积物(同一层10位),因此,常常要沿着等时的标志层追索采集。

在标志层不发育的地层中,可根据地磁场倒转现象建立的古地磁层序来确定各样品的同期性,也可根据某些标准化石来帮助确定同期性。

微体化石采样,要严防污染样品。

采样时一定要去掉露头表层风化部分,采集新鲜的沉积岩。

同时要注意采样工具的清洁,特别在松软岩层中采样时,每采完一个样,必须将工具擦净,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点的采集,以防化石混杂。

采集微体化石,要讲究化石获得率(获得化石的机率)。

因此,在以特定的微体化石为研究对象时,则必须对哪种地层(岩相)含有这种特定化石,含这种特定化石的地层出露在哪些地方等问题,在采样前必须弄清。

采集前弄清各种微体化石在各种沉积岩中的产出频率(表1-9)及其地史分布(表1-10)十分重要。

表1-9 几种常见微体化石在各种沉积岩中的产出频率续表1-911★多; ◎较多; ○少; ³无(据高柳洋吉,1984, 稍修改) 表1-10 显生宙以来几类重要微体化石地史分布五、基本层序和副层序野外调查12(一)基本层序1.基本层序野外调查项目见表1-11。

表1-11 基本层序野外描述要点2. 基本层序野外记录格式13(二)副层序野外调查及副层序组l.副层序(Parasequence)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边界,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的相对整合序列。

海泛面是分隔新老地层的一个界面,穿过它海水深度有突然增大的证据。

海泛面在盆地的局部范围内是一个平坦面,在较大范围内也只有小的起伏。

海泛面以小的海底侵蚀作用和无沉积作用为特征,指示有过小的间断,并将上14面的较深水岩石(如陆棚泥)和下面的较浅水岩石(如临滨砂岩)截然分开。

在大部分硅质碎屑岩副层序中,副层序有如下边界特征:(1)界面下的砂岩与界面上的泥岩呈突变接触;(2)下状岩层纹层可能有轻微截切;(3)层厚突然变化,如穿过界面由厚层突变为薄层状;(4)生物扰动强弱变化交替面;(5)界面上海绿石、磷酸盐、介壳屑等较富集;(6)穿过界面沉积物粒度发生变化;(7)界面下的地层可能被截切;(8)界面处存在海进滞留沉积,如粘士撕裂碎屑、钙质结核、硅质碎屑的砾石、介壳、介屑等粒度较粗的物质组成的沉积层;(9)穿过界面深水生物群替代浅水生物群。

大部分硅质碎屑岩的副层序是一个向上变浅的进积序列,大部分碳酸盐岩副层序为向上变浅的进积或加积序列,副层序与基本层序在多数情况下不能等同。

副层序在海岸平原、三角洲、浅滩、潮汐、河口湾和陆棚等环境的沉积地层中容易识别,但在缺乏海相沉积的河流剖面及水深较大的斜坡和盆地沉积中,却很难区分。

以下举两例说明副层序的内部构成特征。

⑴浅滩环境向上变粗的副层序内部构成特征:①15砂岩层组及层向上变厚;②砂岩/泥岩比向上增大;③粒度向上变粗;④交错层理纹层倾角向上变陡;⑤生物扰动向上减少;⑥岩相向上变浅相序(如:陆棚→下临滨→上临滨→前滨)。

⑵碳酸盐岩台地向上变浅副层序内部构成特征:①单层向上变厚;②颗粒含量及粒度向上增加(如:泥晶灰岩→粒泥灰岩→泥粒灰岩→颗粒灰岩);③硅质或有机质含量向上减少;④下部生物群以浮游型为主向上变为底栖型为主;⑤生物扰动向上减少;⑥岩相向上变浅相序。

2.副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是由成因上相关的副层序构成的一种具特征堆砌样式的地层序列,其边界是海泛面及与之相关的面。

这些界面可以与层序界面一致,也可以下超面或体系域的边界面。

副层序组按其堆砌样式,有三种类型(表1-12):表1-12 副层序组的基本类型六、层序地层格架野外调查16(一)基本术语及重要概念简介区域性岩石地层序列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称为地层格架,可分为空间格架(岩石地层格架或深度剖面)和时间格架(年代地层格架或时间剖面)。

层序地层格架的地层单位划分从大到小为(A²G²Print 等,1992):巨层序(Megasequence)200~400Ma超层序(Supersequence)10~100Ma三级层序(Sequence)1~10Ma沉积体系域〔副层序组〕副层序(或基本层序) (Parasequence) 200~20Ka 层组或层(岩性相)(高频旋回层)(二)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一般程序(1)查明测区岩相古地理面貌,从滨岸→陆棚→斜坡深水盆地选择代表性剖面。

(2)各相区代表性剖面实测,实测内容:①副层序或基本层序研究,野外调查内容见前文。

②层序或顶底界面(一般为区域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或水下剥蚀面)识别与研究。

③化石带、群落带的建立:时间对比与环境解释。

④充填序列(加积、退积、进积)识别与研究。

⑤凝缩段识别与研究。

(3)海平面升降曲线的建立:靠沉积相和生态地层研究实现。

(4)主干剖面(详测剖面)上所建立的基本层序、17体系域及层序在空间上的展布情况和叠覆特征,主要通过路线填图、遥感图像解译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