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_刘莉
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是一个多层次、多方向的交流过程。
它既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独特文化,也传递了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和审美观。
本文将从角色刻画、故事情节和视觉呈现三个维度探讨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首先,角色刻画在中外影视剧创作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西方影视剧喜欢刻画自由、独立、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强调个人意志和追求。
而东方影视剧则注重家族、集体和社会关系,角色形象通常要符合社会角色期望和传统价值观。
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角色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人际关系都会有所不同。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影视剧在角色刻画上也开始互相借鉴和融合。
例如,中国影视剧中也出现了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而西方影视剧也更多地关注集体和家庭价值。
其次,故事情节在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也十分显著。
西方影视剧更加注重冲突和戏剧性,喜欢通过紧凑的剧情和悬念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而东方影视剧往往注重情感和情节的推移,喜欢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慢节奏的叙述引起观众的共鸣。
不同文化对于故事情节的要求和呈现方式不同,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中外影视剧在故事情节上也开始融合。
一些中外合拍的影视剧通过整合两种文化的元素,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新的故事情节。
最后,视觉呈现是中外影视剧创作中文化差异与融合的重要方面。
西方影视剧倾向于精致的特效和写实的画面,追求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效果。
而东方影视剧更注重梦幻的氛围和意境的营造,追求美的抒发和节奏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传媒的发展,中外影视剧在视觉呈现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一些中外合作的影视作品在视觉特效和摄影技术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视觉风格。
总而言之,中外影视剧创作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是一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影视剧在角色刻画、故事情节和视觉呈现等方面开始互相融合,形成了更加多样化和创新的作品。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引言1.1 导言电影《喜宴》是一部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经典作品,通过描绘一个跨文化婚礼的故事,呈现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在当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礼仪习俗、性别角色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喜宴》中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文化之间的融合以及互相学习和尊重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建立更加和谐理解的跨文化沟通模式。
2. 正文2.1 家庭观念的差异家庭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电影《喜宴》中,这种差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价值被认为至高无上。
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中国那样紧密。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家庭的压力和期望时感到困惑和挣扎。
他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而他内心其实更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家庭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在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着,但表现形式和强度可能不同。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家庭通常是多代同堂,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而西方家庭更多是核心家庭,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这种不同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在主人公决定寻找自己的幸福时,他需要面对家族的反对和质疑。
家庭观念的差异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在交流和互动中,了解对方的家庭观念,尊重对方的观点和习惯,是促进文化融合和互相学习的关键步骤之一。
2.2 婚姻观念的差异在电影《喜宴》中,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延续和承诺,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_刘莉
MOVIELITERATURE/新锐视点2010年第8期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刘莉(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摘要] 电影折射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电影又是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各个国家或民族电影特色的多样性。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对比几部中外影视作品,论述其文化含义及其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 中外影视;文化载体;文化差异作为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电影不仅是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费尽心思去创作的东西,同时更是启发人的思维,发挥想象力,反映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种媒介,所以说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
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相比,它更能全方位地汲取物质文化的精华,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为“电影文化”。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电影作为一门有百年历史的综合艺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都在影响着电影,由此造就了电影本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本文以几部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作品的文化含义及其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一、中美友谊观的差异友谊是一个温暖的话题,友谊有无数种细腻的解释,友谊是没有国界的。
作为一部热播10年的美国喜剧, 《老友记》的精彩不仅仅来源于对生活的再现,其中令人感到温暖的友谊更是其动人之处。
不管我们多么不情愿,Friends也会老的,如此孩子气的乔伊也渐渐有了眼袋,可爱的菲比皱纹也增加了几条,莫妮卡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瑞秋的脸庞不再饱满,钱德有了人到中年的疲态,惟一变化不大的是罗斯,只是成熟了许多。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来探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挑战与发展。
在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中,电影呈现了传统家庭在性取向认知上的冲突;婚姻观念的不同表现为自由婚姻与包办婚姻的碰撞;宴会礼仪的差异体现在不同国家的结婚庆典中;性取向观念的差异展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自由的碰撞;语言和沟通方式的不同则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化差异对电影的影响,并展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呼吁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喜宴》,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西方文化在交际中的碰撞与融合,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加需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方文化差异,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宴会礼仪,性取向,语言沟通方式,跨文化交际,影响,发展。
1. 引言1.1 介绍电影《喜宴》电影《喜宴》是一部导演张艺谋执导,主演是李凯莉和演员葛优的影片。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南方的村庄中发生的故事。
家庭中的父亲病重,他的儿子回到家乡照顾他。
在照料父亲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父亲曾经的情人,发现了许多关于父亲过去的秘密。
电影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电影《喜宴》通过展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了观众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角色表现以及场景设定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宴会礼仪、性取向观念、以及语言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不仅展示了影片故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跨文化交际挑战。
电影《喜宴》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契机。
通过对影片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1.2 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小龙传奇》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融合探究
作者: 刘莉
作者机构: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14-11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李小龙;武学思想;中西文化
摘要:2008年中央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生动描述了功夫之王李小龙传奇而短暂的一生。
他所继承、创新、创立的截拳道功夫出神入化,其武学思想的核心——"道"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他身上强烈的中国人意识、自信张扬的性格与中西文化交融的个人背景碰撞交织成他的传奇人生。
他致力宣扬中国功夫的同时弘扬了中国文化,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摘要: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
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正文: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通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之比较,我们可以知道,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精华和糟粕。
生于不同的土地,长于不同的环境,中西两种文化矛盾又统一地屹立于七块大陆之上。
或是针锋相对,或是胶乳相融,两种文化从时间的沙漏遗漏,抑或张扬,抑或安分地拥着蓝色星球。
有幸,我们可以在一种文化的保护下,尝试着接受、理解另一种文化。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在多元化的潮流中,我们得以更加充实、圆满。
也只有了解了、正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才得以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正视自我,知己知彼。
和谐,由此而生;生命,由此完满;文化,由此精致;世界,由此安宁。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
从电影文化浅析中西文化,从小小的一点,认识大地之外的广博。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
“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
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
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
从影视作品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影视作品看东西方文化差异作者:刘晋;刘婧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电视连续剧《绝望的主妇》为例,以性教育、葬礼、体育运动等三个剧中常见的场景为突破口,分析了东西方在价值观、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以达到为跨文化交际的完成起到借鉴作用的目的。
Abstract: Taking the TV serial "Desperate Housewiv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on values, national character etc., in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common scenarios such as sex education, funerals and sports, in order to put reference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关键词:《绝望的主妇》;东西方;文化;差异Key words: Desperate Housewives;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culture; difference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312-020引言《Desperate Housewives》,译为《绝望的主妇》,这部电视剧的前五季已经拍摄并播放完毕,目前该剧的第六季每周在美国ABC电视台热播。
早在2005年,美国第57届艾美奖颁奖典礼中,仅仅开播2个月,以每周吸引了2500万名观众收看的绝对优势,一举夺得15项提名,甚至连美国第一夫人劳拉也成了它的“粉丝”。
1《绝望的主妇》剧情这部脍炙人口的美剧,带给我们诸多“美式”触动。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摘要:迄今为止电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世界电影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这样的在技术上的发展之后,世界电影更是经历了世界不同文化的洗礼。
不同的世界观将就有不同的方法论,电影发展成为了电影史,是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反应与延续。
因此,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电影必然和人类活动和地理文化有了不可或缺的联系。
然而,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各国文化不断交流,但中西文化仍然有差异,不论是在政治,历史,经济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而电影则是更好的反映出了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
经过这百年的发展,电影所渗透的文化领域更加深入,电影已是各个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最好的反映。
关键词:文化差异,历史文化,价值观一:东西文化差异1.东方电影文化发展历程(以中国为例)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
中国电影史一般被划分为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抗战前后的中国电影,解放区的中国电影,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每一个阶段都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政治面貌。
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为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就目前所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电影,可能是在1896年8月2日上海许愿“又一村”的一次游艺活动上观赏舶来品“西洋影戏”。
从此,电影的放映活动逐渐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大中城市多了起来。
1905年春夏之交中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在中国的诞生。
主要的电影类型则有喜剧片,歌舞片,言情片,侦破片等。
早期中电影的叙事模式主要有时序性叙述、单线条结构(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外视点角度(全知视点,即无所不知的角度)、大团圆结局。
1931至1949年为抗战前后中电影时期,也是我国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一个跨越。
由于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抗日情绪全面高涨,鸳鸯蝴蝶派的影片票房惨败,公司老板改弦易辙和中共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使“左翼电影”兴起。
随后又有“国防电影”的提出,也是与“国防文学”的口号相互呼应。
浅谈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和融合
浅谈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和融合作者:邸亚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3期摘要:电影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人文以及艺术内涵,是一个综合的载体,它承载了一百多年的文化变迁和社会意识的变革。
在此期间,中西方的文化不断地融合,电影艺术也随之不断地相互渗透,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光与影,而是文化的综合体现。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在文学、音乐、美术方面的列举浅谈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关键词:电影;文学;音乐;美术;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 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2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
电影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对于中国来说,电影则是“舶来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影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
中国电影发展100年来,不断地受到欧美风潮的影响:电影艺术、电影技术和电影理论……可谓是受欧美影响最深的文艺样式了。
然而,中国电影毕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它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生活与斗争,而观众也主要是中国的普通民众,所以它也必然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民族风格。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为一体,从多个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
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前进改变:或发展或消亡。
所以,电影这个文化载体,肩负着发扬民族文化,记录历史特征的光荣使命。
一.文学的另类呈现。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
而电影则可以影象艺术的形式重新加以诠释。
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于1905年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
《定军山》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十一回,采取中国京剧表演形式,唱念做打并重,以一种全新的娱乐形式给大众展示了《三国演义》。
据了解,拍摄该片使用的是一架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而且在拍摄手法上受也到一些西方国家的影响。
西方舞台艺术可被认为是电影艺术的前身。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本文中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列举与比较,并从中总结出了中西文化差异在具体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随着全球经济化以及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中西方在地域、文化、历史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也及其突出的体现在了中西方的影视艺术作品之中,因此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更应相互理解并且包容,互相汲取精华之处,使得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共同繁荣。
标签: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对比;影响一、引言文化,在宽泛的角度来讲,可以定义为一个民族整体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在狭义的角度上文化可以定义为包括宗教、信仰、哲学、艺术、哲学等多方面元素在内的思想共同体。
影视作品是文化在艺术上的载体,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对影视作品的创作与发展有着很强大的制约性,但同样,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的多种多样。
无论是哪个国家或民族的观众都可以观看到不同国家、民族的各具特色的影视作品,观众在观看时不仅可以获得视听上的享受,达到审美上的共鸣与愉悦,还可以了解到多元的文化,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与思想之间碰撞的火花。
因此,可以说影视作品是宣传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与思想内涵的一种及其重要并且形象而具有审美性的方式,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
但是,文化作为每一个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智慧的沉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因此被设置了不同的障碍,在人们欣赏不同民族的影视作品时,这种障碍可以通过更易令人接受的方式增强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二、中国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可以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各异的道德理念、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影视作品既是思想政治文化的载体也是产物。
中国的文化可以称之为一种伦理文化,注重人文精神以及群体价值的体现,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封闭性。
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仁义礼智稳和尊老爱幼等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更加强调集体主义。
探析中外合拍片中的文化冲突——以《金陵十三钗》为例
探析中外合拍片中的文化冲突
———以《金陵十三钗》为例
阴 李冠骏
摘要院在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合拍片凭借一流的电影技术与成功的营销经验为电影资本与资源的融合提供 了平台。同时,电影作为承载文化观念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冲突成为了合拍片发展的巨大阻 碍。《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国际化视野与本土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中外合拍片,其中的文化冲突自然也成为其不得不面对的 严峻考验。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在中外合拍片中,电影的文化冲突问题应从外在和内 在两个层面上加以解决。外在主要诉诸于题材选择、主题 植入、人物处理、故事情节、表达意向的设置以及叙事策略 等可视可听的直观层面,让影像本体的视听语言去表达自
86 | RADIO&TV JOURNAL 2019.09
身的情感与文化价值取向;内在则表现为认同模式和文化 观念的适时调整、转变,要求创作者以更为自觉、自信的主 体精神的不断升华,在体察、把握中国当下现实和想象西 方观众的趣味之间,建构起新的认知模式。
主,但其中的女性角色却不可忽略,是华语电影中难得的 性对美的诉求和寄托,但在战友苏梅生孩子时,根据当地习
集中展现女性新闻工作者形象的作品。
俗需要在屋外挂一块红布。由于物资的缺乏,整个连都没有
一、《声震长空》中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塑造
一块红布,殷佳茹就将那条红裙子拿了出来,撕成布条挂在 窗上。这一情节对于故事主线的发展虽起不到大作用,却将
电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如果继续让文化冲突成为 阻碍文化交融的障碍,那么必然会加剧文化分歧。电影丰富 的表现手段应该用来表达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人们 都能认同和都能认知的价值理念。中外合拍片作为直接参与 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推动、碰撞和融合的文化载体,电 影人必须要反思当下中外合拍片中存在的跨文化的冲突与 隔阂,借鉴比较成熟的欧美合拍片的成功案例,对中国的合 拍片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创作过程中,坚持形成自己的民 族特色,抓住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华,建立起一种文化自觉 与文化自信,保持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同一性。从文化冲 突的迷途中走出来,这是合拍片最基本也是最实际的诉求。 所以,保持核心价值理念与民族精神,才能让中国合拍片得 到大众的接受与认同,才能让中国合拍片真正走向世界。
从影视作品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
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 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 观念淡薄。又因为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 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 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 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 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 化品格。在电影中,西方人细腻的表情变化成为 了衡量一个演员的尺度。
• 有一种说法,人在世上时会把心一片片的分给爱自己的人,所以在死亡降临时他们会因 为留恋留在世上的每一片心而不愿意离去。安洁在割断绳子的刹那是一个悲剧。可她的 心灵是满足的,毕竟她是为了自己的爱人与事业而牺牲的。此刻观众透过泪水看到的安 洁变得异常圣洁而美丽。
• 让观众感动的除了唯美的爱情,还有炽热的亲情与友情。这一点在八路军黑子的身上表 现的最为突出。黑子是那个年代千百万中国男人的一个典型,粗犷的外表掩盖着似水的 心灵。他们对待敌人犹如严冬般冷酷,对待自己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淡然,但对待亲 人与朋友,他可以用生命去捍卫。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黑子饱尝了丧失亲人的痛苦, 他一直带着妻子临终前带的小红肚兜。他疼爱着女儿,孝顺着父亲,对待远方的朋友欧 文也是尽心尽力的照顾着。但他的重感情却成了敌人利用的弱点,所以在花花被汉奸举 起时他一时乱了阵脚。国仇家恨,使黑子更加义无反顾。另外,安寨主对安洁的父爱也 促成了安寨主的转变。
中西价值观怒通的体现
所谓浪漫爱情史诗尽管动人,但它可以视为这种西方财富观念的点缀。无非是说,追逐财富本身 不妨碍爱情生活的纯洁,因此,也就不妨碍把财富当成爱情生活的点缀。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 贯串影片始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Rose既珍视爱情,同样珍视“海洋之心”的财富象征。所以 许多观众直观地认为,这一点已起码说明露丝的爱情不够纯洁。
中外影视史中的国别差异与文化融合
中外影视史中的国别差异与文化融合中国和外国的影视史中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和文化融合现象。
在这些历史过程中,各国影视产业在本土观众的接受程度、制作风格、主题选择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外影视史中的国别差异与文化融合。
首先,中外影视史中的国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制作风格和受众接受度上。
中国影视史上的电影多以纪实主义风格为主,强调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探讨,同时也注重道德和家庭关系的表达。
这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
然而,在西方国家的影视史中,更多地注重表达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制作风格也更为多样化和商业化。
这种差异主要是受到各国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其次,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化融合现象主要体现在主题选择和艺术创新上。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影视产业逐渐接触和吸收了其他国家的影响,形成了更多的文化融合现象。
中国电影尤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到香港电影的影响,功夫片、黑帮片等类型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派别。
与此同时,中国的武侠文化也逐渐传播到海外,影响了外国电影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例如,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杀死比尔》就受到了中国武侠片的启发。
此外,在国际合作和跨国影视制作方面也体现了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化融合。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影视制作公司可以共同投资和制作影视作品,从而实现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中国电影《长城》是一部中美合拍的电影,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商业片的制作风格相结合,取得了全球的成功。
这种合作不仅能够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可以提高影视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总之,中外影视史中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和文化融合现象。
各国的制作风格和受众接受度不同,主题选择和艺术创新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强,各国影视产业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增加。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世界影视作品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
论东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当代电影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加上高科技的运用,使得电影业达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电影已经作为大众传播的重传播媒介,将丰富多彩的信息源源不断地传达给受众,不同的文化也通过大荧幕展现出不同的姿态,互相交汇,融合。
全球电影市场可大致分为东西两个板块。
西方文化的开放和东方文化的内敛使得东西方电影各有千秋,姑且作一下简单的划分。
西方电影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大胆,奔放,以科幻,动作见长。
而东方电影以国产电影为代表,稳重而且敢于创新,武打片是一大特色。
西方电影中大量运用科技元素,电脑特效和3D技术等加上独特的画面构思使得西方电影显得与众不同,狠狠抓住观众的眼球。
夸张的表现手法,强烈的色彩是其一大特点。
近期的《盗梦空间》中如梦似幻的场景,蒂姆波顿的《爱丽丝漫游仙境》中鬼魅绚丽的人物设计。
无不彰显西方文化张扬大胆的一面,包括它的功利性。
好莱坞善于出产这类影片,借科技迎合观众口味赚的钵满体满。
虽然国产电影也有3D技术和电脑特效的运用,但仍不见成熟的技术运用或者是大胆的构思。
热捧的《唐山大地震》也不过只是运用了几分钟而已。
以前呼声较高的《英雄》一类也实在差强人意,演员们吊着威亚在几棵树前面飞来飞去就像自然写真,令人毫无兴致。
而日本的恐怖片《咒怨》效果欠佳,感觉更像搞笑片,总体来说东方电影更多地给人以拘谨的感觉。
反映了东方流行文化的创新的局限性,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
也有传统文化的束缚。
可以说,在影片的画面表现上,西方电影比国产电影更追求形式上的创新。
但不得不承认这促进了西方文化的推广,毕竟电影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娱乐性需求。
再者就是电影题材,东西方在电影题材的运用上非常有各自特色。
传递出各国的文化特点和心理状态。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流行文化的差异。
就单从商业片这一角度来说,西方电影大多以一部畅销小说,漫画且多为魔幻科幻动作方面为电影题材。
小说漫画的风靡可以说已经为电影的上映打好了扎实的观众基础。
这些电影通常带有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
论电影《刮痧》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论电影《刮痧》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作者:任红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12期摘要:《刮痧》是一部展现中西方文化冲撞的经典影片。
文化作为电影展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直击社会现实,提示矛盾冲突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将一家祖孙三代人之间因为治病而产生的摩擦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现移民家庭生活现状,最终落脚.点在世界大同的文化融合上。
关键词:《刮痧》;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296-01世界是大同的。
尽管中西方文化因为国情不同、社会体制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差异,移民家庭在跨文化的交流沟通中也难免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甚至演变为矛盾冲突,但在文化的不同融合中,在情感的沟通中,这种矛盾冲突终将被化解,这是人性使然。
也是《刮痧》這部影片致力于表现的主题,这个看似是中、西医治病的问题,但实际上表现的却是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1.矛盾冲突下的移民家庭电影表现上展现社会现象、揭露社会矛盾,但实质上是通过表象展现深层次的文化问题。
移民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社会文化碰撞的矛盾集中地。
在很多影片中都展现过文化冲突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尤其在移民家庭中,跨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也形成了诸多社会问题。
比如思维方式的不同和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交流障碍。
《刮痧》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故事源于美国中部圣路易斯城一个普通华人家庭,男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软件工程师,与妻子简宁移民美国八年,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渡过了移民初期经济拮据的时期,还有一位聪明可爱的儿子,在国内很多人看来,生活称得上美满了。
但一次偶然事件还是打破了美满的一切。
作为影片情节的转折点,这次偶然事件推动了整部影片情节的发展。
事件其实很简单,主人公的儿子丹尼斯因腹痛引发了高烧,而刚刚来美国探亲的许父、也就是丹尼斯的祖父(以下称“老许”)因看不懂药瓶上全英文的医嘱用方,而被迫选择了“刮痧”这种传统的中医疗法。
电影_刮痧_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原因探究_刘莉
沟通为前提。而且,虽然父母有责任使子女远离病魔,但没 有医生执照,就没有处方权,父母的妄加医治就等于忽视子 女的生命。
(四)处事观 西方人喜欢面对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掌握可靠的 信息。西医讲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儿童医院的医 生不相信在背上刮痧会治发烧,相反孩子背上的刮痧瘀痕 却成了虐待的事实,这使许大同在法庭败诉,从而取消了他 对孩子的监护权。这显露了美国人处理问题的观点,即以事 实为基础,就事论事;然而,中国人在处事时,人情显得更为 重要。尽管儿童医院的举证都是事实,但许却认为它是片面 的。中医认为气能够贯穿七经八脉,因而可以“头痛医脚,脚 痛医头”。刮痧非但不是虐待,而是体现了父子之间的关爱 之情。老爷子在外遇到麻烦,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许大同急 忙赶去接父亲,虽然明知把儿子单独放在家里会触犯法律, 但这种“孝亲”情感是完全符合中国民族心理的,是情有可 原。可美国法律无视自己的“真情”,把美好的一个家庭拆 散,这使许感到大为不解和极度的委屈。 二、中西文化差异之原因探析 影片《刮痧》所折射出的在医疗观、友情观、亲情观和处 事观上的文化差异,主要是由东西方哲学观、思维方式和民 族传统不同所致。 (一)哲学观的迥异 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包括言行,都受其哲学观念的制 约。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哲学观,而导致中西文化差异的 根本原因则是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念。中国的哲学观念以 儒家和道家为代表,孔孟哲学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 寻求的是人伦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和有序;而道家哲学 则推崇“阴阳、五行、八卦”,以天、地、人、物为研究对象,认 为世间万物皆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西方哲学却注重对 自然和宇宙的探索与认知,以自然为认知的对象,力图认识 自然,把握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西方哲学重科学,重 理性,重分析,重实证,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而西医学恰 是建立在这种哲学思想之上的科学,解剖学是一点一点地 把人给分析出来。而建立在中国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学是 一种临床诊断学,刮痧是一种临床实验的中医疗法;因此, 用西方的哲学思想或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的理论是永远说 不清,道不明。正是基于这种哲学观的差异,才造成了《刮 痧》中法庭上的激烈争辩与冲突。 (二)思维方式的有别 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东方的思维方式是 综合型的。它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整体。“天人合一”是东方综合思维的 最高体现。中国人分析问题时其思维主要基于受判断力权 衡的具体的概念[2]。这种思维虽缺乏精确的分析力和抽象的 类别系统,但它借以对具体情感和行动承诺唤起联想而产 生强烈的认同感。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型的。分析就是将事物和概念 割裂成碎块,使它们可以在因果链上相连接并能按照普遍 的标准进行分类。分析性思维文化群体的组成形式较为正 式。在这种群体里,权利、责任及身份的分配井然有序,个人 对离开群体以及拒绝做任何其工作职责限定之外的事具有 较大的选择自由。
电视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电视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篇一:电视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由于中国和美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美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最直接表现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就是通过电视剧的形式。
通过分析中美两国电视剧的差异来研究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在今后电视剧制作以及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4/view-7040986.htm关键词:电视剧;差异;中国;美国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10-02表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形式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电视剧是体现这些途径的最佳方式之一。
电视剧在众多大众传播媒介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因为它的画面和声音的传播,它的形态更容易被社会群体接受,而且它兼有娱乐和审美等多种功能,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为一体,取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从而形成了由多种文化融合的文化魅力,在各类电视节目中,电视剧的收视率仅次于新闻类节目,在观众的电视消费中有重要的地位。
电视剧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我们在欣赏电视剧的同时,能够通过剧中的内容了解时代和历史、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了解不同制度下人们思想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对中美电视剧的分析,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我国和美国的热播电视剧来看,剧中的表现和寓意都与国家的价值观以及现实密不可分:我国的电视剧倾向于借助社会大环境中的个人命运来展现国家的发展,侧重的是对家庭、亲情等伦理道德的体现;而美国的电视剧则侧重于典型的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对自由、自主、自立、自信的美国精神的两种价值观的展现。
将从中美两国的历史、制度差异以及两国对待电视剧的态度和电视剧的内容等方面对中美电视剧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进行浅议。
一、历史的差异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和制度,不同的历史朝代有着不同的历史事件,这些特点不仅为中国的电视剧提供了原料和素材,也将历史遗留下的传统囊括其中。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论文关键词:孝道;家庭伦理观;个人主义;多元文化;中庸;跨文化意识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李安的早期作品《喜宴》中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情节,剖析其潜在的文化背景因素,即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哲学。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观看反映中西方文化特征的影片是了解、学习不同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电影作为媒体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与符号,通过解读反映文化特征的电影,可使人们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在香港著名导演李安早期执导的家庭三部曲三部影片当中,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华人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的经历与感受,本文选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喜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矛盾冲突及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年届33岁尚未成婚的高伟同和美国人塞门同性相恋。
高伟同的父亲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
高伟同的一所旧屋,租住着一位从上海来美国的女孩郭威威。
为了安抚催促高伟同成婚的高家双亲,伟同与威威假"结婚"。
最后,伟同不得不向母亲说明事实真相以及自己与塞门同性恋的实情,高母大为震惊。
病愈出院的高父跟塞门谈话,他与伟同关系早就被高父看穿了,但高父决定继续保守秘密。
伟同和威威把要孩子的想法向塞门和盘托出,请求他答应做孩子的另一位"爸爸"。
在机场,高家二老即将离开纽约时,伟同偕着妻子及塞门,目送二老相互扶持着走去。
复杂纠葛的情节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纷繁芜杂的现象有着背后深层的必然与文化原因。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剧中反映出来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自古以来,中国的孝文化就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
从中西电影透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018年39期总第427期ENGLISH ON CAMPUS从中西电影透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夏亚娟【摘要】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电影与美国西部片在文化内涵、矛盾冲突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电影是不分国界的艺术,但中西文化的不同在电影中的差异对理解电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研究中西文化在电影中表达的差异,对认识中西文化很有帮助。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从宗教影响、价值观、人权等方面阐释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Abstract】The strong sense of history,culture and profound philosophy of life in Chinese Western film result from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s of images in the films. Movie is art, regardless of national boundaries,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ovies and Western ones cause the movie difficult to follow or understand. Study of culyure between Chinese movies and Western ones, very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is paper purposed on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movies by analyzing from traditional religious influences, values and human rights.【Key words】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China and the western movies; difference【作者简介】夏亚娟(1979-),女,汉族,湖北咸宁人,湖北理工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VIELITERATURE/新锐视点2010年第8期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刘莉(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摘要] 电影折射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电影又是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各个国家或民族电影特色的多样性。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对比几部中外影视作品,论述其文化含义及其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 中外影视;文化载体;文化差异作为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电影不仅是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费尽心思去创作的东西,同时更是启发人的思维,发挥想象力,反映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种媒介,所以说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
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相比,它更能全方位地汲取物质文化的精华,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为“电影文化”。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电影作为一门有百年历史的综合艺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都在影响着电影,由此造就了电影本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本文以几部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作品的文化含义及其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一、中美友谊观的差异友谊是一个温暖的话题,友谊有无数种细腻的解释,友谊是没有国界的。
作为一部热播10年的美国喜剧, 《老友记》的精彩不仅仅来源于对生活的再现,其中令人感到温暖的友谊更是其动人之处。
不管我们多么不情愿,Friends也会老的,如此孩子气的乔伊也渐渐有了眼袋,可爱的菲比皱纹也增加了几条,莫妮卡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瑞秋的脸庞不再饱满,钱德有了人到中年的疲态,惟一变化不大的是罗斯,只是成熟了许多。
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无事都要生非,但无论故事怎么编排,留在心里都是六人难得的、牢固真诚的友谊,一次又一次温馨感动的拥抱,彼此倾诉、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心灵相通。
几次婚礼、生产、分分合合的场面,都令人落泪,让观众觉得自己也是故事中的一员。
对美国人来说朋友所包含的意思比较广,既可以指点头之交的朋友也可以指关系亲密的伙伴。
美国人认为朋友是自己愿意与之相处的人。
换言之,欣赏对方是择友的先决条件,也是保持友情的原动力。
然而当中国人谈到朋友时或多或少会有以下的想法:处在顺境的时候很难辨别朋友的真假;在逆境的时候朋友的本质才能表露无疑。
因为在艰难时刻真正的朋友会靠你更近,而假面朋友会离你而去。
由此可见,中国人更相信患难见真情,相互帮助扶持是友谊能够维持的重要方面。
比如《水浒传》,片中一百单八将患难与共,肝胆相照,尤其是鲁智深和林冲,他们不是势利之交,不是血缘同胞,偶遇而相互欣赏,结成生死之交。
他们的友谊让人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既表明朋友的重要,又表明朋友的作用不仅在于依靠,更在于相互依靠,而不是那种为个人私利,借朋友之名、用友情浇灌出朵朵邪恶之花的行为。
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相互扶持帮助,特别在朋友困难时相互依靠,相互鼓励,相互搀扶,一起走出困境;而后者在朋友春风得意时鞍前马后地“浇灌”友情;而朋友困难时,明哲保身,弃之远去,更有甚者,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尽管美语中有谚语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 (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但总的来说美国人交朋友的特点是交情泛泛,他们同大家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希望给别人一个好印象,但是却往往缺乏那种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
有位美国人对此曾做过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 “美国人能够与人一见如故,迅速博得对方好感。
但是一周之后,他们会把你忘得干干净净。
他们喜欢新东西,如同对待自己的旧车一样,他们也遗弃自己的朋友。
在结识人方面,没有人比我们更迅速,但在建立一种真正的友谊方面,却没有人比我们感到更为困难。
”因此美国人刚开始和陌生人建立友好关系时,内心的防线是非常低的。
但是当最初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时,也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友谊”时,内心的墙体会不断升高,因为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强调“隐私”和“独立”。
而在中国,建立友谊的过程恰好相反,也就是第一道心理防线是非常高的。
所以当人们和陌生人见面时往往比较谨慎,但是和对方多次接触并产生信任后,就会向对方袒露心声,此时内心的防线逐渐降低。
因此我们可以说: “中国式友情”的江湖气很重,讲究要为朋友“赴汤蹈火”,比较感性化。
而“西方式友情”是建立在某种默契上,以共同的习惯、爱好为基础,一般公私分开,彼此互相尊重,十分理性化。
二、英雄形象的中美差别美国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超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风靡全球。
大家一定都还对超人的形象记忆犹新。
从“超人”这一形象诞生至今几十年过去了, “超人”的热度始终不减,先后多次被翻拍改编成动画等影视作品,其超能力也几经变迁,但始终不变的是那剽悍的身材、健硕的肌肉、倒三角的完美身形,以及红色的斗篷和内裤外穿的020 新锐视点/MOVIELITERATURE2010年第8期紧身衣。
这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形象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超强的能力不可战胜。
而这一形象也引申为典型的英雄形象深植入美国人的脑海中,这一点在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他们塑造的英雄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超人气质”,比如, 《终结者》《蜘蛛侠》《蝙蝠侠》等等。
还有近年来风靡欧美的《越狱》,前途大好充满理智的工程建筑系毕业生,居然以抗衡法制自毁前程的方式挽救哥哥,涉世未深的他却能将监狱里的黑社会老大、流氓头子玩弄于股掌之中。
种种的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不但不显突兀,反而塑造出叹为观止的救世主麦克形象,看来英雄主义的魅力全世界无敌。
而中国电影塑造的英雄形象就要含蓄很多,例如《黄飞鸿》《霍元甲》《叶问》等。
一代武学宗师往往都是一身书生气的长袍,看不出有过分发达的肌肉,表面看上去斯文、内敛,甚至有些羞涩。
这些形象往往更注重精神上的修养,重视一个人的气节。
其实中美英雄形象的差别从深层次来说缘于中美文化的差异。
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背景文化决定各自不同的影视风格。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它倡导着人权主义和更多的自由。
早期的美国移民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就是为了摆脱欧洲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束缚来寻求自由,寻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因而其性格和观念里就有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能做很多不被限制的事情,当然编剧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去写剧本。
他们可以宣扬暴力,可以把剧情超出政府和法律的限制范围。
而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特别强调“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求人们“修己安人”“正心修身”,崇尚中庸之道,即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因此由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以及自古至今的传统使得那些凌驾于政府、法律充满着野蛮、暴力、色情和谋杀的剧情在中国是被禁止的,土生土长的国产影视不会出现像《越狱》那样的糅合体。
另外追溯文明源头,我们也能从最简单的符号中洞见文化差异。
中国的太极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和谐、平衡,而十字架直观的结构,则隐喻着天人的对立。
出发点的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三、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中美影视剧里都爱让妻子做人质,但理由不同。
《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陈大雷妻子在剧中以工作为先,为了30双军鞋不转移,最终被敌人俘虏。
尽管因小失大,但理由也会让人觉得说得过去。
但在美剧里就不会以这个作为理由,很可能会改为两人夫妻情深,妻子为了能常和丈夫碰面,而选择留下。
或者不解释她为何延期留下,不表达她为了革命工作不顾自己安危而留下这一理由,直接让她成为人质。
另外同时面对自己妻子和三营长的死,剧中陈大雷的表现是对三营长的死更为悲痛,而对自己妻子的死则表现得有些漠然。
我们明白编剧想重点表现出生入死兄弟情感的深厚。
但是这样的表现就不够人性化。
在美国影视剧里这样的安排是不可思议的,往往会以妻子为重。
例如,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谍战片《真实的谎言》,剧中女主人公不幸被恐怖分子抓做人质,其丈夫作为训练有素的特工尽管内心焦虑万分,仍然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巧妙打入敌人内部,成功解救出妻子,一家人得以团聚。
此外,人们最有感触的就是国内影视中表现的都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而美国的影视往往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至上。
其实这也反映了一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中国人主张重群体,国家民族至上,强调社会本质和群体本位; 西方人则主张重个人,个人至上,强调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价值观,历来十分重视国家民族的作用,强调社会责任心,倡导为民族为国家献身而压抑个性,由此形成了我们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
如诸葛亮提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强调先集体后个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
为了集体利益,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了中国人对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
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则相当崇拜个人奋斗,极力张扬个性,认为个人价值至上,甚至牺牲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以谋求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
他们崇拜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美国总统林肯之所以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就是因为他是一位靠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的人。
实际上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为推崇的个人独立自主必备气质,也是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实质。
例如,曾获六项奥斯卡大奖的美国励志影片《阿甘正传》就通过“傻子”阿甘的成功证明在美国,即使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家庭靠山等背景,只要心中有梦想,坚守诺言,拼搏肯干,永不放弃,就能实现梦想,获得成功。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主流文化,其内在的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特质决定了其表现手法更趋于写实,更能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及其内涵。
以上提及的这些影视作品并非经过笔者的精心挑选,只是想以它们为例说明影视作品很像一个容器,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的文化含义,不要拘泥于教条,善于发现、思考和对比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在娱乐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3]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4]刘小艳.从传统文化透视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5]伍巧芳.从英文电影中看中外文化差异[J].作家,2008(07).[作者简介]刘莉(1971—),女,山东潍坊人,硕士,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