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六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优质课导学案_0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六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优质课导学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605c3926ba1aa8114431d9b6.png)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六年级十一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比》教学目标:1.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正确读写比,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进一步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探索并理解比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入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生活中的比》,提问:你对比这个字有什么了解?(1)学生汇报(2)老师也了解了比,请看(课件出示)A :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赛。
对~。
评~。
B: 能够相匹:今非昔~。
(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无与伦~。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C: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D: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3)师: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分数关系,以前我们是怎样表示的呢?(除法)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揭示课题二、自主探索1、学生自学书上48页——50页的内容。
师:今天呢,先请同学们自学48页——50页的内容,敢尝试一下吗?好!请拿出自学提纲,按照提纲内容自学,不懂的相互问问,或作上符号。
(1)学生自学(2)学生汇报2、梳理主题图1的知识点(1)师:谁来汇报哪几张照片和A很像?(2)CE怎么不像?师:请教一个问题,和A很像或不像与照片的什么有关?(长和宽)(2)课件出示格子图师: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谁来给大家讲讲?预设:A、照片ABD的长和长、宽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很像。
师:请用数据说明。
板书:6÷3=2(6、3、2分别表示什么?)B、照片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所以很像。
请举例说明。
板书:6÷4=1.5(6、4、1.5分别表示什么?)C、照片ABD的宽都是长的三分之二,所以很像。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51d05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b.png)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标题:《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态度。
-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会求比值。
难点: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饮料瓶、纸张等),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大小不一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张照片的比例合适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比例”这个概念,从而导入新课。
(二) 新知探究1. 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教师展示两个不同大小的饮料瓶,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容量,引出“比”的概念。
2. 教师讲解比的构成要素,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3.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求比值的方法。
4. 教师演示如何用比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时间分配、速度等。
(三) 实践应用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寻找生活中的比,并进行分享。
(四) 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找一些关于比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知识。
《生活中的比》说课(导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说课(导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322cf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a.png)
生活中的“比”说课(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比–掌握比的表示方法–掌握比的运算法则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为第一章《比与比例》中的“比”的知识点。
学生在四年级和五年级已经学习过“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本节课以复习为主,并加深对“比”的应用和运算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比”运算法则2.教学难点:–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比”的运算法则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为主。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和五年级学过的“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复述或画图表示。
第二步:新知讲解1.讲解“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师可通过画图、比例尺等形象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2.讲解“比”的运算法则,包括乘除和加减,通过例题讲解和让其他学生解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第三步:练习巩固1.分发练习题,以“比”的应用为主。
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5米,小红的身高是小明的3/5,求小红的身高。
2.课堂上把练习题答案公布在黑板上,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并讨论。
第四步:巩固拓展1.布置家庭作业以巩固知识点2.通过讨论“比”的应用,例如:身体健康比,用图表示比例等,让学生拓展“比”的应用领域,鼓励勇于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复习、巩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同时通过练习和拓展应用等方式巩固知识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数学思维的运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8f163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8.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一、知识点概述比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是指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比来描述和比较事物的大小、数量和质量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知识,本篇文档将详细介绍《生活中的比》这一知识点,并为学生们提供一份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知识点详解1. 比的基本概念比是指两个数或物之间的相对大小,通常用“:”或“/”号表示。
例如,将12与6进行比较,可以写成12:6或12/6,读作“12与6的比为2:1”,表示12是6的2倍。
2. 比的应用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描述事物的大小:小明的身高是小红的两倍。
•描述数量的关系:老师给了班里1/3的学生讲台上讲解。
•描述质量的关系:这种牌子的电池比那种牌子的质量好。
3. 比的运算比的运算主要包括比的化简和比的扩大。
•比的化简:将两个数或物的比化成最简比,即除去公约数。
例如:16:32可以化简为1:2。
•比的扩大:将两个数或物的比按照相同的倍数扩大,其结果不变。
例如:将5:3扩大2倍,得到10:6,其结果相同。
4. 比与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其分母表示比较的基数,分子表示相对大小的关系。
例如12:6也可以写成2/1。
比还可以用分数的概念来进行运算,如比的加法和比的乘法等。
三、导学案以下为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活中的比》这一知识点。
一、知识预习1.仔细阅读教材15页至17页的相关内容,了解什么是比、比的化简和比的扩大,并能够简单应用。
2.完成教材P17页的练习题1、2。
二、课堂探究1.小组讨论: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例如:•如何化简10:40的比?•将2:3扩大5倍的结果是多少?•如果有8条鱼和5条鱼,这两种鱼的比是多少?3.完成教材P18页的练习题3、4、5。
三、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P18页的练习6、7、8。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年秋)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年秋)](https://img.taocdn.com/s3/m/f9a8f82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1.png)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年秋)引言比,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概念,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日常生活中的比较大小、比较速度,到科学实验中的比例计算,比的概念无处不在。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将生活中的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
本导学案将以此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对生活中的比进行深入探讨。
一、比的概念及分类1.1 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通常用两个数的比值来表示。
比值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可以表示为分数、小数或整数。
1.2 比的分类比可以分为同类比和异类比。
同类比是指比较的两个量属于同一类,如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异类比是指比较的两个量不属于同一类,如比较速度和时间。
二、生活中的比生活中的比无处不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2.1 比较大小比较大小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比的应用,如比较身高、体重、成绩等。
通过比较大小,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
2.2 比较速度比较速度是比在生活中的又一重要应用,如比较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比较工作效率等。
比较速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快慢。
2.3 比例计算比例计算是比在生活中的高级应用,如溶液的配制、折扣的计算等。
比例计算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出所需的数量。
三、比的计算及应用3.1 比的计算比的计算主要包括求比值、求比例和求比例数。
求比值是将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求比例是根据已知的比值和其中一个数,求出另一个数;求比例数是根据已知的比例和其中一个数,求出另一个数。
3.2 比的应用比的应用广泛,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如根据身高比选择合适的衣物尺寸、根据速度比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等。
四、教学策略4.1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的计算和应用,加深对比的理解。
6.1《生活中的比》(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6.1《生活中的比》(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2987a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b.png)
6.1《生活中的比》(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进行问题的解决。
2. 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表达方式。
2. 比的基本性质: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进行问题的解决。
3. 比的应用:能够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的运用。
2. 教学难点:比的概念的理解,比的性质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学习资料,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比的概念,比的表达方式,比的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比的运算练习,巩固比的性质。
4. 应用:讲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体验。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概念和性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活中的比》2. 板书内容:比的概念,比的表达方式,比的性质,比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比的运算题目。
2. 提高练习: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表达方式,比的性质,并能运用比进行问题的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通过实例体验比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生活中的比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3084eb4afe04a1b071de81.png)
总价÷数量=单价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6 : 4=6÷4=6/4=1.5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良 类别 我在课前准备环 节的情况 我倾听别人发言 的情况 我与小组成员合 作情况 我在学习活动中 的表现 对新知识的掌握 情况 我发现问题和提 出问题的情况 我在学习中的收 获 总评价 优秀 好
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 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 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课前准备活动: 教师提前两天把导
学生先独立解决导读单
1、为新课的学习 做好铺垫。2、提高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通过“兵带兵” “兵练兵” “兵 达到 强兵”的目的。
复习旧知, 为新 读单发给学生, 而后 的此部分内容,不懂的 课 学 习 做 好 铺 根据小组长的信息 垫。 反馈, 以及自己和学 生的谈话,了解学 情。 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
(二) 、探索新 1、课件出示小组合 学生六人一小组进行合 通过探究体会几个 知 感 知 比 的 意 作研究的内容。 并在 作探究,小组长负责组 长得最像的长方形 义。 小组合作期间巡视、 内一切。 本组有争议的, 的长和宽之间一定
活动一: 通过小 指导, 了解学生合作 学 生 可 以 到 其 他 组 请 存在固定的倍数关 组 合 作 操 作 研 情况。 教。 系,初步感知、体
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工作 单位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兴华小学 郭月娟
教材分析 1、《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 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 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 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 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 “速度与水果 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 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 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2、此部分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新课标对其提出的要求是: ●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 方法来解 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 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方面都能得到充 分发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导学案教学案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导学案教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5562fe08a1284ac85043be.png)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导学案教学案设计导学案设计课题生活中的比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比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新接触比,在认识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本节课时,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主要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新知。
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比的意义。
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计算,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共同方法——除法,从而引出比的概念,使学生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进而了解比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又以已经学过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基础,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为以后学习化简比奠定基础。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比的价值。
以教材中的情境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比,让学生感受到比给生活创造了美,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比的意义和读写法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6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材69页情境图。
1.观察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2.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图B、图D与图A像呢?1.仔细观察图片,独立思考。
2.讨论相像的原因。
(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而图C、图E 与图A的形状不同)1.下面的三角形,哪几个相像?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相像的原因。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5分钟)1.探究相像原因。
课件展示将教材69页情境图中的几张图片抽象成长方形。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总结相像的原因。
2.探究比的意义。
阅读教材69页“认一认”。
(1)明确什么是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明确比的读法和写法。
(3)探究求比值的方法。
1.(1)观察图形,初步感知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交流汇报:图A、图B、图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
(2)讨论后总结得出:图A、图B、图D三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是一定的,所以它们相像。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0651c802768e9951e738c3.png)
“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梁家墩镇中心学校:豆龙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生活中的比》。
教材48页-5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简单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值此荣幸的时刻,能和同学们共同来学习新得内容,我感到非常的快乐。
同时,能和大明星在这儿见上一面,更是我们莫大的幸福。
2、出示漫画图片。
让同学们欣赏。
看完这些图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给我们听听吗?总结语:变了形的头像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就像星光大道一样,让我们快乐的在这堂课中尽情展示自己吧。
今天豆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张照片,帮老师选选,哪张你看着更像,好吗?二、初设情景,理解比的意义:(一)哪些照片更像1、直观观察感受长与宽的关系(课件出示五张大小不一的图片)观察下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细致观察一下,为了找出图B、图D与图A比较像的原因,老师把这几幅图片的形状分别画在格子图中。
2、探索:图形分类研究——出示导学案图A的长是——6,宽是——4,数一数每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各占几份,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各图的长与宽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ABD这三个图形的长与宽存在着倍数关系:这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或者说宽是长的2/3。
也可以说把图B的长与宽分别扩大2倍就得到图A等】哦,原来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正因为他们的长宽具备这样的倍数关系,所以他们比较像。
板书:6÷4=1.5过渡语:真不错,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堪称一流。
不知道你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试一试!(二)谁的速度快1、【出示教学情境图】要想知道谁的速度快,你打算怎样做?(……,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师演示)板书:路程÷时间=速度2、小结:要比较谁的速度快,就是要比较它们的路程和时间的商。
《生活中的比》(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37742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b.png)
《生活中的比》(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在授课《生活中的比》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21页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的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1. 理解比的意义,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2. 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即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3. 能够将比的概念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比例尺、成数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进行问题分析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购买了一瓶500毫升的饮料,包装上标明含有10%的果汁,请问小明喝的这瓶饮料中,果汁的体积是多少?2. 讲解比的概念:通过上述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3. 求比值的方法:以小明喝的饮料为例,让学生求出果汁的体积与饮料总体积的比值。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求出各题中比的比值。
5. 比例尺的应用: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如1:100的比例尺表示图上的1单位长度相当于实际的100单位长度,让学生举例说明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成数的概念:讲解成数与比的关系,如50%相当于1:2的比。
六、板书设计1. 比的概念:A:B(A与B的比)2. 求比值的方法:A:B = A ÷ B3. 比例尺:1:100(图上1单位长度 : 实际100单位长度)4. 成数与比的关系:50% = 1:2七、作业设计1. 求比值: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求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值。
北师大版6年级数学第11册第4单元生活中的比教案
![北师大版6年级数学第11册第4单元生活中的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eebda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b.png)
北师大版6年级数学第11册第4单元生活中的比教案教学目标•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进行物体的比较;•掌握比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比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北师大版6年级数学第11册;•教具:黑板、粉笔、卡片。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 引入话题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需要比较的情况?学生回答:可以是身高、年龄、体重等。
2. 引出比的概念教师解释:在生活中,为了进行比较,我们经常会用到比这个词。
比是一种用来表示两个东西相对大小的方法。
比的表示方式是用冒号(:)或分数形式来表示的,比的结果是一个数。
比的分子表示被比较的第一个物体,分母表示被比较的第二个物体。
3. 比的读法和表示方法教师示范:比较两个物体A和物体B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物体A比物体B(: 或 /)和物体B比物体A(1: 或 1/)。
举例:身高162cm的小明比小红高的表示方法是:小明比小红高(:);小红比小明矮的表示方法是:小红比小明矮(1:)。
第二步:比的大小比较1. 比的大小规则教师解释:当比的结果大于1时,说明物体A比物体B大;当比的结果小于1时,说明物体A比物体B小;当比的结果等于1时,说明物体A和物体B一样大。
2. 比较实例讲解教师提问:请你们根据以下实例,判断比的大小并回答。
实例1: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小红的体重是30千克。
请问谁的体重更重?学生回答:小明的体重更重。
解析:35:30=7:6,7>6。
所以小明的体重更重。
实例2:小杰的身高是125cm,小刚的身高是120cm。
请问谁的身高更高?学生回答:小杰的身高更高。
解析:125:120=25:24,25>24。
所以小杰的身高更高。
第三步:综合应用1. 生活中的比例问题教师提供实例:小明爷爷家出现了蚂蚁,在1分钟内小明杀死了80只,小明妈妈杀死了60只,小明爷爷杀死了40只。
请问小明杀死的蚂蚁占总数的比例是多少?学生思考并回答:小明杀死的蚂蚁占总数的比例是4:3。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26785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9.png)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 会求简单的比例尺,能进行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 会求简单的比例尺,能进行单位换算。
难点:1. 比的应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比例尺的求解和单位换算。
三、教学准备:教师:1. PPT课件2. 教学案例及相关素材3. 练习题及答案学生:1. 笔记本2. 学习用品(如直尺、圆规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如“小明身高1.5米,小华身高1.2米,他们的身高比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 教学比的意义:讲解比的意义,用PPT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比的应用。
3. 求比值的方法:讲解求比值的方法,如“已知甲车速度为60千米/小时,乙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求甲乙两车的速度比。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比的理解和求比值的方法。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2. 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比例尺和单位换算做准备。
六、教学内容: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1. 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2.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3. 比例尺的应用:根据比例尺求解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例引入比例尺的概念,如“一张地图上,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1200千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讲解比例尺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用PPT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比例尺的应用。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0d334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c.png)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含义,掌握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 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法里的除数,比号相当于除法里的除号。
3. 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难点: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设置具有生活情境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如苹果和香蕉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比的含义。
2.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探究比的概念,总结比的表示方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 教师讲解: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5. 练习巩固: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问题。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的比较、比赛成绩的比较等。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比例关系,如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比例、身高的体重之间的比例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比的含义、表示方法和性质。
2. 强调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比的概念和应用。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运用比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解答,写在作业本上。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59882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c.png)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第一章:认识比1.1 比较两种物品的数量或大小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示方法。
2. 能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比进行物品数量的比较。
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值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 比的表示方法:用两个数的比表示,即比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符号,前项表示被除数,后项表示除数。
教学活动:1. 引入比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如比较两本书的页数,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表示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学会用比号表示两个数的比。
1.2 求比值教学目标:1. 理解比值的概念,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 能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比值进行物品数量的比较。
教学内容:1. 比值的概念: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2.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教学活动:1. 引入比值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如比较两本书的页数,让学生理解比值的概念。
2. 讲解求比值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学会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比值。
第二章:比的运算2.1 比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 能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比的加减法进行物品数量的比较。
教学内容:1. 比的意义: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值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 比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同分母的比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比相加减,先通分,再相加减。
教学活动:1. 引入比的意义,通过实际例子,如比较两本书的页数,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2. 讲解比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学会运用比的加减法进行运算。
2.2 比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乘除法运算方法。
2. 能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比的乘除法进行物品数量的比较。
教学内容:1. 比的意义: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值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 比的乘除法运算方法:同分母的比相乘除,分母不变,分子相乘除;异分母的比相乘除,先通分,再相乘除。
生活中的比 第二课时(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 第二课时(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7a922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a.png)
生活中的比第二课时(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学习目标1.掌握比的概念和比的表示方法。
2.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1.比的概念和比的表示方法。
2.生活中比的应用。
三、预习导学1.【例1】小明的身高是1.5米,小刚的身高是1.2米,小明的身高是小刚的几倍?2.【例2】某校毕业生总数为600人,男生人数是240人,女生人数是多少?3.【例3】一辆小汽车行驶了160km,花费的时间是4小时,速度是多少?四、课堂探究1. 比的概念比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一种方法。
通常将两个进行比较的数用冒号“:”隔开,其中冒号左边的数叫做第一个比数,右边的数叫做第二个比数。
例如,将小明的身高和小刚的身高进行比较,表示成比的形式为:小明的身高:小刚的身高 = 1.5:1.2冒号左边的数1.5是第一个比数,右边的数1.2是第二个比数,中间用冒号隔开。
2. 比的表示方法比可以用分数、百分数、小数等多种方式表示。
例如,小明的身高:小刚的身高可以表示成以下几种方式:•小明的身高/小刚的身高 = 1.5/1.2•小明的身高÷小刚的身高 = 1.5÷1.2•小明的身高比小刚的身高高出25%3. 生活中比的应用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1.比的比较:例如比较两个人的身高、体重等。
2.比的关系:例如用比来表示男女比例、成绩比例、收入比例等。
3.比的变化:例如用比来表示速度、增长率、损失率等。
例如,下面是一些生活中的比的实例:•某校有600名学生,其中男生数和女生数的比是2:3,那么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分别是多少?•电影院A与电影院B的座位数的比是5:6,如果电影院A有600个座位,那么电影院B的座位数是多少?•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它们的速度之比是多少?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
2.找出身边的实例,讲述生活中比的应用。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77f41c0b4c2e3f57276397.png)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第十一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20XX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为什么呢?你对我们举办的奥运会我哪些了解呢?你看了哪些比赛?结果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交流,列举出表示比赛结果的比)]一、情境体验,引出比:1、创设情境:同学们见过“选美”比赛吗?今天我们也来一次“选美”比赛,不过,今天参加的对象有点特别(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5*4、7*2、3*2),请大家选出最美的一位来。
(学生选择并说明自己的想法)[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选择第三个长方形。
]其实这个实验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费希纳早在100多年前就做过了,他设计了不同的长方形,请他的朋友来参观并投票选出最美的长方形,结果和我们今天的评选结果一样。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自由发表意见)那就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观察。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结果是不是跟我们的数学知识有关系?是不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关系?][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亲身参与一项看似与数学无关的“选美”活动,简要介绍这项实验的最初来历,将学生的情绪调控到认知的最佳状态:懵懂而新奇、疑惑而未果。
随即以艺术的一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使学生产生“这是否跟我们的数学有关联?”的自觉数学意识.]2、研究长与宽的关系,引出比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课件出示:将三个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学生根据图,找出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并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列出有关的式子5÷4=5/4、7÷2=7/2、3÷2=3/2)正是由于长方形长与宽的这种关系使得长方形变得美观,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长方形的物体的长宽都存在着这种关系,(课件出示:邮票,扑克牌,还有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国旗法明确规定:“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宽的比是三比二……”)“长与宽的比是三比二”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可见长与宽的关系不仅可以用我们刚才的除法表示,还可以用几比几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比》课堂实录
聊城市民主小学马改华
(课前谈话:刚才欣赏了同学们和陈老师一起研究的《圆的面积》,我发现大家在课堂上都能积极的举手发言,声音洪亮的回答问题,表现的非常棒。
这节课,老师期望看到同学们更精彩的表现。
)上课!我第一眼看到咱们这些同学,就发现小伙子一个个长得都是那么帅,而小姑娘又都是那么漂亮,我真为你们的父母感到幸福。
我也有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今天我把她的照片带来了,大家想不想看?(出示幻灯片2)
学生观察图片,说自己的看法。
师:观察这些图片,谁想告诉老师些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这些照片有大有小。
师:对。
现在我告诉大家,图片A是照片的原版。
其余四张哪几张与A比较像呢?
生2:B。
它是把A缩小了
生3:D.它是把A扩大了。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生4:C变胖了,E变瘦了。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
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生:长方形的长宽、面积)那我们观察一下,看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小组的成员。
(出示幻灯片3)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生5: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面积是B的4倍。
师:对。
另外,长方形A的长和宽还分别是D的二分之一。
下面咱们看一下,对于长方形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6:长是宽的1.5倍。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生6:6÷4 =1.5(师板书)
师:那其他的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2 =1.5
3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8 =
8
12÷8 =1.5
12÷2 =6
师:现在谁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C和E不太像?
生7:因为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而C、E不是
师: 说的很好。
刚才我们找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这节课,我们给这些数的关系再起个新的名字,叫比。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
出示幻灯片4,学生读出比的意义,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
师: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6÷4= 6 : 4 =1.5
| | |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仿照老师的写法,谁能把下面这个式子写成比的形式?
(生8叙述,师补充板书:
3÷2=3 : 2=1.5
3
3÷8=3 : 8 =
8
生同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还有比值。
)
谁能上黑板上把这两个式子补充完整?
生9板演。
我们刚才学习了什么是比,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那大家看看,下面这幅图里面有没有比呢?(出示幻灯片5)
生10:马拉松选手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0:2。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
师:说的真好。
(出示幻灯片6)这幅图中告诉大家甘蔗汁和水的体
积的比是1:2。
谁能合实际说说,这个1:2意思?
1
生11:甘蔗汁是水的
2
1?
师:甘蔗汁的什么是水什么的
2
生11:体积。
师:那你能不能说完整呢?
1。
生11:甘蔗汁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
2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12:水的体积是甘蔗汁的2倍。
师:如果现在有1升甘蔗汁,需要多少水来配?
生:2升。
师:有5升水,需要多少甘蔗汁呢?
生:2.5升。
师:(出示幻灯片7)这幅图中的5.7:3 有什么含义呢?
生13:假设树高是5.7米,那么影子的长就是3米。
师:说的真好。
同学们认真听,他在这里用了一个词:假设。
那么,如果树高是11.4米,那么影长就是多少?
生:6米。
师:(出示幻灯片9、10)完成练习题目。
师:同学们学的非常好,不但能从题目中找到比,还能从图画中找到比。
其实呀,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
咱们想想,看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找到比呢?把你找的发现告诉小组的同学。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
1、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
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2
2、我们组有6位同学、他们组有5位同学。
我们组人数和他们组
人数的比是6:5
3、我有三只钢笔,两只铅笔。
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3:
2
4、我们小组有男生2人,女生4人。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2:4。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比的应用。
不但如此,就连我们的人体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比呢。
(出示幻灯片11)
学生阅读,并在自己身上验证。
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棒。
虽然已经到了接近放学的时间,同学仍然精力集中的听课,我非常感动,真诚的对大家说声:“谢谢”。
这些听课的老师一连听了五节课,他们更辛苦,我们应该对他们说声(学生全体起立):“老师,您辛苦了!”在听课老师的掌声中和同学们互道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