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创新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特点和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创新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特点和风险。
1.美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历程。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产业结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776~1884年):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美国独立发展时完全是一个农业国家,只存在少量家庭手工业,工业品完全依靠从欧洲进口。1812~1814年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工业品的进口被切断,美国不得不从这时逐步建立自己的工业,首先是棉纺织业,逐步有制铁业、食品加工业、木材业和机器制造业等。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的工业迅速发展,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产业革命,由农业国开始向工业国过渡。188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比重已超过农业,达到28%。
第二阶段(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50年代):重化工业和装备工业占主导的阶段。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工业化早期阶段,时间跨度大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电气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这个阶段美国在钢铁、电力、重型机械、重化工、钢制品等主导产业的带动下第一产业下降为21%左右,第二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占32%左右,第三产业占41%。二是工业化中晚期阶段,时间跨度大致从20世纪20~50年代以石油、汽车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这个阶段美国在汽车、卡车、飞机、炼油等主导产业的带动下,第一产业下降至7.4%,第二产业进一步上升到38%,第三产业这时已达到54.6%,已向服务经济过渡。
第三阶段(1950~1973年):高科技产业占主导的阶段。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技术革命的带动下,美国的产业结构开始重点转向半导体、通讯、电子和核能利用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一时期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到3%左右,第二产业略有下降,到35%左右,第三产业则上升到63%左右,除了高科技产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外,服务经济的特征也已经非常明显。
第四阶段(1980年至今):服务和知识经济占主导的阶段。在通讯和网络等信息利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第一产业下降到2%以下,第二产业下降到20%左右,第三产业进一步上升到7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尤其以信息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彻底改造,并且利用日益扩大的全球化趋势,实现了经营方式网络化、服务范围全球化、服务项目多样化等特征。
2.美国“创新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主要特点。
(1)重大技术创新引发的产业革命是美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动力。美国的科技创新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凭借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的主导地位,在钢铁、电力、重型机械、重化工、钢制品等主导产业的带动下,美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举超过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许多重要的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依赖这些科技成果推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大发明有65%在美国首先研制成功,并且75%是率先在美国得到应用。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了以电子技术为先导,以原子能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发展为标志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促进了重化工业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高附加值深加工结构转变。特别是启动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90年代加速发展,并延续到21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对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创造了一批以信息通讯业为主导的产业群体,使得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生产效率的部门之间快速流动,加速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需求方面,科技进步创造了新的生产和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也导致了产业结构向新兴行业调整,从而加速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2)产业政策调整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遭遇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滞胀”、
1979~1981年的经济衰退以及日本制造业强劲竞争力的挑战。克林顿政府上台后,为了实现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高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政府进行了广泛干预,由以往不直接干预产业,转为通过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来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换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其中最著名的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革命飞速发展;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为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注重军事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移,注重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联邦政府还直接与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合作,利用新技术合作开发新一代产品,以提高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产业政策调整的结果是在90年代,在代表21世纪发展方向的一系列产业中,美国重新夺回了新技术革命的领先地位,把竞争者甩到后面,取得了全球的技术竞争优势。
(3)国内市场规模巨大,超前消费模式拉动产业结构的升级。美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全民超前消费模式为大规模生产提供相匹配的载体,是产品升级、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美国属于内向型经济,进出口需求占总需求比重较低,当基础建设投资和国家举债依然不能完全跟上生产增长速度的时候,美国开始扩大消费,主要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甚至高达70%。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对服务多样化、专门化和高档化的需求,进一步刺激更文明、更便捷和更舒适的服务业供给。根据数据统计,美国居民私人消费支出2006年为92708亿美元,是1950年1922亿美元的48.2倍。①其中,耐用品消费支出为1071.3亿美元,是1950年的307亿美元的34.9倍;而非耐用品消费支出为2716亿美元,是1950年的982亿美元的27.7倍;服务消费品支出为54836亿美元,是1950年的633亿美元的86.6倍。由此可见,消费支出中服务型消费支出增长最快。除此之外,美国将超前消费从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简单借贷,发展成为更复杂难解的金融创新,推出花样翻新的衍生工具,将消费需求多重打包、层层放大,形成金融、证券、投资等金融服务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使得服务业上升为美国的主导产业。
(4)利用国际分工推动产业转移,以全球化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冷战的结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调整和重组的机遇,支持本国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战略布局,以全球化促进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的跨国公司大都自己开展主要业务,只是将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环节转移;90年代后期以来,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延伸到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以增强核心竞争力。由于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分包甚至完全退出生产,出现了“虚拟制造”现象,如耐克公司除其关键的气垫系统外全由外部提供;波音公司将民用飞机价值链扩展到融资、租赁、维护以及人员培训等下游服务环节;通用电器明确提出要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多元化的服务业公司;IBM公司进行了深刻的业务转型,强化了服务业务。相应地,美国制造业产值不断下降,占GDP比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下降到2002年的13.9%,就业比重从最高时的35%降到目前的10%左右。美国以全球化作为本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器,正是通过把产品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部分通过国际投资、对外贸易转移到国外,以腾出资源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部分,并通过把高技术产品在全球市场推广加快收回投资,进入下一轮研发,从而不断抢占世界产业结构的制高点。
3.美国“创新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风险。美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超过英国后,就一直凭借“创新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牢牢占据先发国家的位置,尽享先发国家的优势。但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先发劣势与先发优势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美国在一个世纪时间里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也不断面临着风险,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