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长恨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2024年《长恨歌》说课稿

2024年《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长恨歌》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长恨歌》选自《大学语文》第三讲“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一首诗歌。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是真实复杂的现实艺术化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激发潜藏在年轻学子心中的良知与爱,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3个12级水工高技和技师班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深度,对爱情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从本诗特点和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把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目标。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能够了解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教学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本诗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细分为音乐导入、背景介绍;整体感知、把握内容;自由讨论、思索主题;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课堂小结、深化主题;布置作业、拓展思考等六步骤,并安排了每步骤所需的具体时间。

<一>、课堂导入,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及主要故事情节。

导入语:爱情是亘古不变永恒的主题,甜蜜的爱情人人向往,但又有多少幸运的人,能够真正拥有,并至永恒呢?中国有梁山泊与祝英台,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古往今来,多少凄美的爱情故事持续上演。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中的《长恨歌》。

诗歌以唐代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两人从相识、相爱到遭遇变故、离别的过程。

诗中融入了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元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2.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长恨歌》的诗意、诗境和诗情,把握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价值,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审美价值,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5. 课堂练习: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解读和赏析;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恨歌》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长恨歌》的故事背景;2. 请概括诗歌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3. 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4. 请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5. 请谈谈你对《长恨歌》的感悟和理解。

答案:1. 《长恨歌》的故事背景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2. 诗歌中的主要人物有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等,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诗歌的故事情节;3. 诗歌中的意象有宫灯、夜月、春风、落叶等,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诗歌的意境;4.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对仗、排比、设问等,它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5. 对《长恨歌》的感悟和理解因人而异,可以从爱情、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长恨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恨歌》全文,详细解读诗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掌握并运用《长恨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对仗、夸张、拟人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长恨歌》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中的艺术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诗中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长恨歌》全文PPT,相关故事背景资料,诗歌鉴赏方法讲解。

2. 学生准备:教材,《长恨歌》预习笔记,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长恨歌》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中的艺术手法。

4. 逐句解读,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中的某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6. 例题讲解:分析《长恨歌》中的对仗、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诗歌的艺术手法。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故事背景2. 诗歌结构及艺术手法3. 人物形象分析4. 作者创作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艺术手法,选取其中一种进行仿写。

答案示例:对仗仿写——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 作业题目:根据《长恨歌》的故事情节,创作一篇短文,要求运用至少两种艺术手法。

答案示例:杨玉环泪洒长生殿,唐明皇心碎百花洲。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帘幽梦难再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著名长篇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提高文学素养。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长恨歌》。

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歌结构宏伟,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

2. 分析诗歌的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

难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学生对唐代社会背景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影视剧片段,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释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表现手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歌中的一段进行朗读,并解释其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恨歌》唐玄宗杨贵妃爱恨交织悲剧收场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长恨歌》读后感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长恨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对唐代社会背景的讲解上,时间稍显紧张,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首诗的背景。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同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叙事诗,锻炼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课文内容理解: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长篇叙事诗,以其深刻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完成《长恨歌》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作业反馈,我认为在主题和情感内涵的理解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悲剧性,以及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在艺术特色的掌握上,学生对于诗歌中的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然而,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培养兴趣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部分学生在独立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时,仍显得较为吃力,对古典文学的主动探索欲望也不够强烈。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1、讲解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诗歌的背景知识、字词解释、诗句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也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动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诗歌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如“杨贵妃的形象塑造”“唐玄宗的爱情是否真挚”等。

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待加强。

3、诵读法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诵读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体验有很大帮助,但有些学生在诵读时只是机械地朗读,没有真正将情感融入其中。

三、教学内容的处理1、诗歌背景对《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包括唐朝的社会状况、诗人的经历等进行了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但在讲解过程中,可能背景知识的介绍过于冗长,影响了对诗歌文本的深入分析。

2、诗歌文本在分析诗歌文本时,逐句解读,注重对诗歌意象、意境和情感的挖掘。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在教学《长恨歌》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我对《长恨歌》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长恨歌》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

他们对《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在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长恨歌》时,我选择了以下教学内容:《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长恨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长恨歌》的影响和价值。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些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恨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对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在理解诗歌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长恨歌》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

通过讲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欣赏法。

通过欣赏《长恨歌》的音频、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 2. 3. 1. 2. 3. 1. 2. 3.写作法。

组织学生写作《长恨歌》的读后感或评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工作中的必备环节,通过反思教学,我们能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围绕《长恨歌》的教学展开反思,并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思考和谋划。

一、前期准备针对《长恨歌》这一课文,我提前准备了教学课件、教材分析、学生参与活动等资源。

然而,在课前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导致了后续的开展困难。

这说明我在前期准备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下一次在准备阶段,我将更加注重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完成课前任务。

二、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我通过图片、视频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长恨歌》情感的共鸣,并引导他们探究背后的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导入环节设计得过于宽泛,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分散和主题的不明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设计有效的导入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并让他们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三、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个人阅读、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然而,部分学生在个人理解和团队协作过程中出现了困惑和分歧。

对于这种情况,我意识到自己在指导学生阅读策略和团队合作技巧上还有待加强。

下一次在进行阅读理解环节时,我会提前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促进他们之间的有效合作。

四、文学鉴赏《长恨歌》作为一篇古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艺术价值。

在进行文学鉴赏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押韵、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部分学生对于文学鉴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缺乏对于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基础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增加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并开展与其他文本的比较,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写作训练通过《长恨歌》的教学,我意识到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文学想象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安排更多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长恨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长恨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长恨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教学目标】1.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感情。

2.通过学习《长恨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了解杨贵妃的生平以及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教学重难点】1.学习《长恨歌》中的诗词意象和感情表达。

2.分析《长恨歌》诗词中的爱情故事,理解杨贵妃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播放一段有关唐代文学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诗词《春望》中的意象和主题。

二、学习核心内容(40分钟)1.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简要讲解杨贵妃的生平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2.分段学习《长恨歌》。

教师先朗读一段诗词,然后学生根据诗词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感情表达。

逐段学习后,学生展开集体讨论,了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方式。

3.学生朗读《长恨歌》中的精彩诗句,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拓展延伸(30分钟)1.学生分小组讨论《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理解她的美丽、聪明和才华。

2.学生根据所学与《长恨歌》中其中一段诗词进行联想或写一封信给杨贵妃。

3.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提升(15分钟)1.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评选出优秀的读后感和联想作品。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评价学生的读后感和联想作品,关注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长恨歌》是一首描绘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优秀叙事诗,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诗词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等形式,扩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五代诗歌鉴赏》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全诗共八百余字,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恨歌》的故事情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

3. 分析并评价《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美、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领悟。

教学重点:诗歌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注释、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宫廷画《长恨歌图》,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的背景故事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恨歌》。

2. 诵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长恨歌》主题相似的诗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注释,分析并评价《长恨歌》中的名句,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恨歌》2. 诗人:白居易3. 故事情节: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4. 人物形象:唐玄宗、杨玉环、宫女、太监等5. 艺术特色:韵律美、意象丰富、对比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看法。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语言流畅,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韵律美的感悟尚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如《琵琶行》、《问刘十九》等,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

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高中语文_《长恨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长恨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设计者:【总体思路】《长恨歌》这首长诗结构很清晰,诗的前半部分极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纵情声色的生活;后半部分由于两个人沉湎欢愉,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从作品的意脉上来看,作者无不围绕着对“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讽喻和批判来展开。

全诗的第一句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既揭示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也暗含了作者鲜明的爱憎立场。

学习本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和悟,边读边悟,读悟结合。

本课首先采用多种形式涵咏诵读,有学生试读,教师配乐诵读,有学生配乐展示,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来感受李、杨之间的绵绵长恨。

接着以品味诗歌的语言为抓手,感受诗歌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最后当堂背诵这首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学习目标】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背诵诗中的名句。

⑵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诗歌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预习】1、熟读《长恨歌》这首诗,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检测部分。

2、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诗歌创作背景⑴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⑵创作背景:《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长恨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全文及课后习题。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唐朝盛衰的历史画卷。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掌握长恨歌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3. 领悟《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背景,讲解诗歌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分析: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结合课后习题,指导学生如何解答相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长恨歌》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内容:作者:白居易背景:唐玄宗、杨玉环情节:爱情、悲剧、历史人物:唐玄宗、杨玉环、宫廷内外艺术特色:叙事、抒情、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诗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长恨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中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长恨歌》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三是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学生的作业反馈,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这些目标。

学生们对白居易的生平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他是中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对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即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理解诗歌的主题方面,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诗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在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学生们能够指出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等特点。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然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不是完美的。

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学生们对于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强化。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讲授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们能够系统地了解诗歌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但在讲授过程中,我有时可能讲得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讨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但在组织讨论时,我没有很好地把握讨论的节奏和方向,有时会出现讨论偏离主题或者不够深入的情况。

2024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

2024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

2024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本节课将重点学习诗歌的第三章至第六章,详细内容涉及杨玉环的入宫、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杨玉环的悲剧命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恨歌》第三章至第六章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2. 分析杨玉环的形象特点,了解她在唐代历史背景下的命运悲剧。

3. 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杨玉环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诗歌第三章至第六章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杨玉环的形象特点,解读诗歌表达的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人,描述杨玉环的美丽与命运,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长恨歌》相似的诗歌,教授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一首自选的古典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第三章至第六章内容梗概2. 杨玉环形象特点及诗歌表达的情感3. 古典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运用本节课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写出诗歌的意境、韵律、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唐代的诗歌和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唐代历史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

《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长恨歌》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本很不错的选修教材。

在编排思路和选编内容上别具匠心,充满文学美感和艺术魅力。

《长恨歌》作为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示例,是最佳不过的了。

因此我花了三节课时间进行诗歌赏的方法指导,第一节课重点是识字和吟诵。

第二节是以意逆志,围绕“长恨”设计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热情;第三节课则落在“知人论世”,通过已学过的白居易诗歌,引领学生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时代,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整个教学的中心是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第一节课在一片热闹和愉快的诵读中渡过。

整堂课经过了四读:一、个别读,读准字音;二、示范读,感知大意;三、结对读,你读我听,找出理解上的难句进行探讨;四、齐声读,理清思路。

板书如下:长恨歌叙事诗欢娱之盛--马嵬之变--玄宗之悲--杨妃之苦第二节课:围绕课题“长恨”,挖掘诗歌意蕴,设计的.问题如下,展开小组讨论1.谁之恨?2.为何“长恨”?3.怎么写“长恨”的?要求:1.不求完美,但求有真实体验2.结合己有知识,但观点必须有文本诗句做支撑3.后两个问题要分点回答。

4.每小组推荐个代表发言。

板书:谁之恨为何恨? 如何写“恨”的?唐玄宗之恨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叙事见情,触景生情杨贵妃之恨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以形写情,描写见情白居易之恨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讽喻悲叹,叙中含情第三节:我眼中的白居易1.白居易生平故事2.我们学过白居易的哪些诗?重温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长恨歌》《花非花》,并按诗歌主旨分类。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诗)3.总结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4.口头作文《我眼中的白居易》板书:白居易:平易近人,独善齐身诗歌:用语流便,音律和美三节课下来,颇有收获,对今后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策略。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长恨歌》时,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希望通过这个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和文化素养。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我选择了适合学生的《长恨歌》的诗句和相关解读,通过阅读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长恨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我注重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讨论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采用了朗读、解读、讨论和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注重引导学生感知和表达,帮助他们发展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馈的重要性教学反馈对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学生的学习提高非常重要。

我及时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活动,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

同时,我也指出他们在情感理解和表达方面的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我还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分享,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学策略的调整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意识到需要调整一些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我会提供更多与《长恨歌》相关的阅读和讨论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还会加强学生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总结通过对《长恨歌》教学的反思,我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和教学策略的调整都是我需要关注和加强的方面。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长恨歌 教学反思

长恨歌 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讲授《长恨歌》这一经典文学作品。

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关注。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收获和反思。

首先,在课前准备方面,我对《长恨歌》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入学习,并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了合理的课堂设计。

我制定了一个简洁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希望学生能够领悟到《长恨歌》所传递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并通过诗歌的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手法来体验中国古代文学。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准备了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和实物展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对诗歌内容的感受。

我注意到,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讨论。

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三,针对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的难度和陌生感,我特别注重了对文言文的解读和整体语境的理解。

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句式和修辞手法,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领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共同解读《长恨歌》中的难点词句,并通过彼此间的讨论和合作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诗歌朗诵环节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个别辅导和连读练习,帮助他们提高对《长恨歌》的朗诵和表达能力。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指导,学生们的朗诵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最后,在课后的总结反思中,我认识到课堂时间的安排还需更合理,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机会。

另外,我发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有待提高。

尽管我通过提问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但他们仍然过分依赖老师的引导。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中的《长恨歌》。

诗歌通过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唐朝盛衰变迁的历史画卷。

教学时,将重点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以及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长恨歌》,使学生了解唐朝历史背景,增强历史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唐朝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出《长恨歌》这首诗歌。

2. 诗歌原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词语讲解: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主题思想分析: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如爱情、权力、命运等。

5. 艺术特色讲解: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比喻、象征等。

6. 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唐明皇、杨贵妃等。

7.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所学,分组讨论,尝试分析其他古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恨歌》1. 主题思想:爱情、权力、命运2. 艺术特色:意象、比喻、象征3. 人物形象:唐明皇、杨贵妃4. 历史背景:唐朝盛衰变迁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长恨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查阅资料,了解唐朝历史背景,谈谈你对《长恨歌》中历史与爱情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词语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影响了诗歌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古代文化知识的培养。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

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教学反思一、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一次关于《长恨歌》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能够掌握《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能够欣赏《长恨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长恨歌》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长恨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如何让学生欣赏《长恨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讲解《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长恨歌》的原文,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3. 分析法: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写作法:让学生根据《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6. 朗诵法:让学生朗诵《长恨歌》的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艺术感染力。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2篇)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2篇)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长恨歌》这首诗内容比较长,但字词较为浅显,学生在认真的预习之后能够理解字面意思,因此,第一课时除了导入及点拨字词之外,我把重点放在了概述诗歌内容并划分结构上,因为长,所以不宜在课堂中全文朗读(可以利用早读让学生朗读全文),于是先设计了自读,在学生理解了内容并划分结构之后,再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也更能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爱好。

鉴赏诗歌的重点是以意逆志,即通过对诗局、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两个课时的安排这是体现了这一思路。

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第二课时探讨主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把握诗歌主旨。

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能理解的点,进行指导点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上有待实践,有可能会出现拖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出现拖堂迹象,一定要及时调整课堂内容,避免拖堂现象发生。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2)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唐代著名的长诗,是他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这一历史事件的抒发。

这首诗以其抒情、广阔的视野和细腻的描写,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长恨歌》时,需要对背景知识进行充分的讲解。

《长恨歌》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抒发,学生们需要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来了解唐明皇和杨贵妃这两位历史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只有了解了历史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在教学时,我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课外阅读、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其次,在教学《长恨歌》时,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而著称。

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中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和意境之美。

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篇章结构、押韵技巧、修辞手法等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教学设计设计者:【总体思路】《长恨歌》这首长诗结构很清晰,诗的前半部分极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纵情声色的生活;后半部分由于两个人沉湎欢愉,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从作品的意脉上来看,作者无不围绕着对“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讽喻和批判来展开。

全诗的第一句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既揭示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也暗含了作者鲜明的爱憎立场。

学习本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和悟,边读边悟,读悟结合。

本课首先采用多种形式涵咏诵读,有学生试读,教师配乐诵读,有学生配乐展示,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来感受李、杨之间的绵绵长恨。

接着以品味诗歌的语言为抓手,感受诗歌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最后当堂背诵这首诗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学习目标】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背诵诗中的名句。

⑵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诗歌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预习】1、熟读《长恨歌》这首诗,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检测部分。

2、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诗歌创作背景⑴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⑵创作背景:《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

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⑶诗歌中的人物原型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珪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导语设计】(上课开始之时放歌曲张振宇的《长恨歌》)我们曾走进过沈园,见证过陆游和唐婉留在《钗头凤》里的爱情,那“莫莫莫,错错错”的哀怨嗟叹叩击着后来人的心房;我们也曾目送孔雀飞往东南,感受过焦仲卿和刘兰芝“韧如蒲草、坚如磐石”的爱情,那鸳鸯双飞鸟的悲啼仍然响彻耳畔;今天,让我们跟随白居易一同走进七月七日的长生殿,聆听唐玄宗和杨玉环“生生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感受那荡气回肠的绵绵长恨。

板书课题:长恨歌明确学习目标【预习检测部分】提问学生导学案上的字音,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请根据四幅图片提示的内容,给这首长诗划分一下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内容明确答案: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大意:李、杨二人纵情声色的生活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大意: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大意: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大意:杨玉环化仙之后对李隆基的忠贞【涵咏体悟】1、一生配乐诵读诗歌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部分,其他同学找出这一部分中,诗人描写杨玉环美貌的句子,分析一下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答案:(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有夸张。

杨玉环回头一笑就有千娇百媚,顾盼神飞,诗人是想用六宫的嫔妃都黯然失色来衬托杨玉环的美丽。

还属于正面衬托。

(2)温泉水滑洗凝脂。

运用比喻,把杨玉环洁白温润富有弹性的肌肤比作凝脂。

(3)云鬓花颜金步摇。

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肖像描写来展现人物的风采。

(打出多媒体,北方有佳人诗句)2、面对这样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哪些诗句表现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幸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明确答案: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无闲暇”、“姊妹弟兄皆列土”“看不足”等诗句。

这份沉溺和缠绵如果放在两个普通人身上,或许可以成就一段婚姻爱情佳话,但是不要忘了两个人的身份,当一位君王不是想着“重德思贤才”而是终日想着“重色思倾国”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迷色误国,荒芜朝政,国家衰亡由这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可以看出作者鲜明的爱憎立场——批判第一句话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暗示了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

3、果然,安史之乱猝不及防的到来,震碎了两个人的爱情美梦。

“宛转蛾眉马前死”,看着美人临死前哀怨缠绵的样子,此时的李隆基又是什么心情呢?明确答案:“掩面”看出李的不忍,“救不得”能看出他的无奈,“回看”着一步三回头的动作体现了李的不舍,“血泪相和流”看出他的悲伤。

【品读鉴赏】(一)、接下来诗人用大片的文字来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读来令人动容。

本部分写景叙事抒情结合得很好。

老师配乐诵读,请大家仔细体会唐玄宗的“长恨”心情。

(二)从逃蜀的途中,到还都路上再到回宫后睹物思人,唐玄宗沉浸在自己编织的伤心大网中无法自拔。

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李隆基“长恨”心情的句子,你认为它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提示: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前后排8位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推举出中心发言人,并分组展示)明确答案:1、逃蜀途中(1)在蜀中,漫天飞扬的“黄埃”,萧索的“风”,高入云霄的栈道,少人行的崎岖的山路,暗淡无光的旌旗和日色。

还有碧绿的江水,青山,月色,铃声等,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营造了一种萧索孤凄暗淡的意境,有力地表现了李隆基在幸蜀过程中的悲凉气氛。

(2)而蜀地的青山绿水属于乐景,在此也表现了他的悲情,这就属于“以乐写哀”手法的运用。

《诗经》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就属于以乐景来写哀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而“以乐写哀”反而使哀更重。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使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在蜀中行宫中所见到的凄迷的月色,夜雨滴落在屋檐角铃上的声音,无不勾起了李隆基的伤心。

2、还都路上以动作见真情。

“踌躇”二字能看出他在马嵬坡徘徊久久不愿离去的留恋,“沾衣”能看出他的痛苦,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李隆基在杨玉环死去的地方痛哭,不仅是因为他在这里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更因为这个女人把他的幸福也带走了。

信马归的“信”字,在句中是任凭随意的意思。

还都本身是很高兴的事,但因为失去了杨玉环,李隆基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虽东归长安也无情无绪。

3、回到宫中李隆基重新回到皇宫,回到他和杨贵妃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回到留有他们太多美好回忆的地方,李隆基眼前所见,无论是太液池的芙蓉还是未央宫的翠柳,都带有杨贵妃的影子。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物是人非,更别说面对白发新生的梨园弟子,容颜老去的太监宫女,他又怎能不以泪洗面。

李隆基是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黎明,从春天到秋天,真是相思成灾。

这份缠绵悱恻的思念,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打出多媒体,总结情景交融的手法)(三)一生配乐诵读“闻到汉家天子使”到“夜半无人私语时”1、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杨妃死后独居蓬岛仙山的故事,这种手法我们在《孔雀东南飞》中接触过,这叫浪漫主义手法。

找出这一部分对杨玉环美貌描写的句子,好在什么地方?明确答案:“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因为它比喻新奇。

梨花是洁白无瑕的,带雨的梨花来比喻哭泣的杨贵妃,把她的美丽,寂寞以及对爱情的坚贞表现出来。

2、除了这一句描写体现了她的忠贞,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杨玉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打出多媒体,让学生根据诗句写出杨玉环的心理)明确答案:梦魂惊(惊喜)——花冠不整下堂来(急切)——梨花一枝春带雨(凄楚)——含情凝睇谢君王(深情)——托物寄情,重申前誓(希翼)这一浪漫主义手法,让无法相见的两个人又有了联系,体现了白居易对二人爱情的深刻同情。

【课堂小结】在诗的最后,诗人带着感慨万千的口吻,喊出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遗恨。

既呼应了题目,又深化了主题。

当年“生生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犹响耳畔,如今却天人永隔。

李、杨二人既是自己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这一悲剧的承担者。

全诗构思巧妙,这首诗是一个悲剧,但开篇却极写二人的欢乐,极乐与极悲对比鲜明,读来荡气回肠。

(展示板书)【当堂检测】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霓裳羽衣曲》。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业】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3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

提示:如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李隆基再到马嵬坡、李隆基长生殿下。

附:板书极乐杨——倾城李——思念李——重色杨——忠贞批判同情悲剧制造者悲剧承担者《长恨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了必修1-5册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