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例脉络膜裂囊肿的磁共振表现
浅谈脉络裂蛛网膜囊肿的CT和MRI诊断
2 脉络膜裂囊肿 的发生
脉 络膜 裂囊 肿发 生在 胎儿发 育时 期 ,沿脉络 膜裂 形成 原 始 脉 络 膜 丛 时 如 果 发 生 问 题 , 此 时 就 极 有 可 能 在 脉 络 膜 的 任 何 一 个 部 位 形 成 脉 络 膜 裂 囊 肿 。 从 目前 来 看 ,脉 络 膜 裂 囊 肿 被 定 性 为 神 经 上 皮 囊 肿 。 该 囊 肿 拥 有 原 始 室 管 膜 和 ( 或 )脉 络 膜 丛 的特 征 。 在 其 内 衬 上 , 拥 有 上 皮 组 织 , 能 够 同时具 有或者 缺 乏基底 膜 。然 而 ,虽然 当前对 脉络 膜裂
2 0 1 5年 4月 B第 2卷 第 1 1 期
A B 201 5Vo 1 . 2No .11
临床 医药文献杂志
J o ur na l o f Cl i ni c a l Me di c a l Li t e r a t u r e 21 8 9
浅谈脉络裂蛛 网膜囊肿 的C T  ̄ 裂 囊肿 的影像 学特 点 分析
脉络 膜裂囊 肿 的发生 部位较 为特殊 ,其 病灶 的最大 层 面 大 多 时 候 位 于 大 脑 脚 上 部 或 中 脑 与 间 脑 移 行 区水 平 。病 灶 呈现 出 圆形 或者椭 圆形 状态 ,且密度 均匀 ,与脑 脊液 密 度 相 近 ,其 边 缘 位 置 呈 现 出 光 滑 和 锐 利 的 状态 ” ] 。对 于 部 分 病 灶 的 内 缘 来 说 , 其 可 以 同 环 池 相 连 。 通 过 观 察 囊 肿 的周 边 位 置 , 可 以 看 到 灰 质 结 构 ,且 没 有 水 肿 , 增 强 扫 描 病 灶 未 见 强 化 。 由 此 可 知 , 通 过 影 像 学 来 诊 断 脉 络 膜 裂 囊 肿 相 对 容易 。尤其 是通 过有 效应用MR I ,能够实 现全方位 地分 析 和观察 病灶 的形态 , 同时也 能够 有 效观察病 灶周 围的关 系 ,能够实现定性诊 断[ 2 ] 。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韩翠萍;高正义;孙宏勋【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2(034)021【总页数】2页(P3298-3299)【关键词】囊肿,脉络膜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韩翠萍;高正义;孙宏勋【作者单位】061300,河北省盐山县人民医院CT/MRI室;河北省盐山阜德医院影像科;河北省盐山阜德医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脉络膜裂囊肿为神经上皮样囊肿,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例数的增多和多种影像学方法的使用,本病的发现率有明显提高,影像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也较前提高。
现总结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经CT、MRI诊断的脉络膜裂囊肿38例进行分析,以增加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3~75岁,平均49岁。
临床症状包括头痛(10例)、头晕(4例)、癫痫(2例);因脑血管病来诊10例;因脑外伤行头颅检查发现10例;体检发现2例。
1.2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32例,使用东芝Asteion四排螺旋CT机,层厚、间距均为5 mm;磁共振检查14例,使用日立AIRIS—Ⅱ0.3T开放式磁共振机,常规行 SE序列 T1WI(TR 350 ms,TE13 ms)扫描及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2WI(TR 4 000 ms,TE126 ms)扫描,行轴位、冠状位成像,扫描层厚7 mm,间距0.7 mm。
有2例患者行CT增强扫描,使用碘海醇100 m l静脉注射;有6例行MR增强扫描,使用钆喷酸葡胺15 ml静脉注射。
图1 左侧脉络膜裂囊肿,囊肿位于脉络膜裂部位,呈前内后外走向椭圆形脑脊液密度影图2 MRI平扫位于脉络膜裂部位呈长T1长T2信号,边缘清楚。
于FLAIR像信号下降,程度同脑脊液2 结果38例中单侧36例,双侧2例。
单发病例中右侧25例,11例位于左侧。
囊肿均位于脉络膜裂部位,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最大者直径2 cm,平均直径为1.3 cm。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分析与鉴别诊断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分析与鉴别诊断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脉络膜裂囊肿的CT、MRI表现。
12例均行CT扫描,其中9例行MRI扫描,7例行CT增强扫描。
结果:脉络膜裂囊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低密度或MRIT1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结论:脉络膜裂囊肿的CT、MRI表现较为典型,但单纯CT轴位定位困难,CT多层面重建和MRI多方位扫描有助于正确诊断。
关键词:脉络膜裂;囊肿;X线计算机断层;磁共振成像脑部脉络膜裂囊肿属于神经上皮性囊肿,为先天发育异常,临床上不常见。
若不熟悉其影像表现,容易误诊为脑部其他囊性病变。
笔者收集12例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收集2000年5月~2010年10月病例,诊断标准根据Sherman1等的研究报道,男8例,女4例,年龄6~72岁,平均岁。
检查方法:①采用Siemens duo螺旋CT和Siemens Avanto 超导MRI仪,头部CT扫描层厚10 mm,MRI用头部矩阵线图,行常规横轴位FLAIR矢状位和冠状位SET1 WI,12例病例中有9例行增强扫描。
②CT和MRI所见,囊肿位置及形态,12例脉络膜囊肿均为单例,右侧9例,左侧3例,囊肿呈梭形或椭圆形并将脉络膜裂挤开,其长轴与脉络膜裂平行,即斜行沿后上方至前下方分布,冠状位可清楚显示囊肿位于脑外,即囊肿位于颞叶内侧与间脑之间的脉络膜裂内。
囊肿大小5~mm不等。
囊壁光滑,囊内密度和信号与液体一致。
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2 讨论解剖与胚胎发育,脉络膜裂位于海马回与下丘脑之间,走行与侧脑室内脉络丛一致,内侧通于环池,外池为侧脑室下角,前面是海马钩及杏仁体,后部与海马沟交通。
神经胶质囊肿、脉络膜裂囊肿、海马沟残余囊肿,这些经常见到,你诊断对了吗?
神经胶质囊肿、脉络膜裂囊肿、海马沟残余囊肿,这些经常见到,你诊断对了吗?神经胶质囊肿概述•神经胶质囊肿(NGC) ,又称为胶质室管膜囊肿•良性、内衬神经胶质、内含液体、包埋在大脑白质内的空腔•可发生在脑和脊髓的任何部位•额叶是最常见部位•大小各异,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影像CT•边界清楚、低密度、单腔的脑实质内囊肿•无钙化或增强MR•T1低信号/T2高信号(类似于脑脊液)•在FLAIR像信号通常受抑制•DWI成像无弥散受限•无强化•无或极轻微的周边信号异常主要的鉴别诊断•脑穿通性囊肿•血管周围间隙(PVS) 扩大•蛛网膜囊肿•室管膜囊肿•表皮样囊肿•感染性囊肿(如,神经系统囊虫病、包虫病)诊断纲要•脑实质囊肿,与脑室系统不相通,周边无或有轻微胶质增生,可能是神经胶质囊肿•FLAIR、DWI有助于不同类型颅内囊肿的鉴别(左)轴位绘图显示一个经典的神经胶质囊肿。
这个边界清楚的单腔病灶内含清亮的液体,不与脑室相通。
周围脑组织正常。
神经胶质囊肿内衬胶质细胞、星型细胞、罕见室管膜细胞。
(右) 一例儿童患者,轴位FLAIR像显示偶然发现的一个良性外观的囊肿,位于左侧额部皮层下白质。
囊肿在所有序列中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无强化。
(左) 表现为头痛的年轻患者,轴位FLAIR像显示右侧额部一个脑脊液样信号的囊肿。
(右) 同一位患者,轴位DWI像显示病灶无弥散受限。
囊肿内液体被排空并作活检。
组织学检查显示囊肿内衬神经胶质组织而无上皮成分的证据。
脉络膜裂囊肿概述•起源于脉络膜内或附近的,颅内脑实质外神经上皮囊肿影像最佳影像要点:累及颞叶内侧、脉络膜裂的类似脑脊液的囊性灶,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囊肿NECT:颞叶内侧的低密度灶;可对海马产生占位效应MRI:在所有序列中信号与脑脊液相似•FLAIR:完全被抑制•弥散加权像:无弥散受限•T1WI C+:无强化MR矢状位呈典型的“纺锤”形冠状位T2WI成像可显示与脉络膜裂的关系主要的鉴别诊断•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囊性肿瘤病理•脉络膜裂:海马伞和间脑之间的脑脊液间隙临床要点•良性病变,偶然发现•大多无症状•罕见与复杂部分性癫痫有关,可能的癫痫灶•若占位效应显著或证明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灶,一些学者建议手术切除(左)T1WI显示一个大的脉络膜裂囊肿,对邻近的海马产生占位效应。
脑内囊肿的MRI诊断
被 称 为 室管 膜 囊 肿 、脉 络 膜从 囊 肿 、脉 络 膜 上 皮 囊 肿 、蛛 网膜 下 室管膜 囊肿 等_3]。这 些囊 肿 的特 点 是具
第 15期
吴 大 等 :脑 内囊 肿 的 MRI诊断
135
有 原 始 室管 膜 或 脉络 膜 丛 .可能 是 由于神 经 外 胚 层 内皮样囊 肿 、表皮 样囊 肿及 脑室 内囊 虫病 鉴别 :
号 6例侧 脑室 内囊 肿 均可 见患 侧 脑窜 内脉 络膜 丛 移 位.侧脑 室 内囊 肿可见 线样 囊壁 影 12例 MR增 强 扫 描 中-.|1例囊 肿 均不 强化 。仅 有 1例病 变 边缘 有 轻 微强化 23例 DWI上均 呈低 信号 .信号 明显低 于 脑 实 质 信 号 .ADC 图上囊 肿 信 号 类 似 于 脑 脊 液 ,明 显 高 于脑 实 质信 号
第 31卷 第 l5期 2015年 8月
甘 肃 科 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1 No.15 Aug. 2015
脑 内囊肿 的 M RI诊 断
吴 大 .张积 春
f兰州 市 兰 石 医 院放 射 科 .甘 肃 兰 州 730050)
摘 要 :通 过 对 23例 脑 内囊 肿 的 MRI表 现 进 行 分 析 ,探 讨 脑 内囊 肿 的 MRI诊 断 及 鉴 别 诊 断 对 23例 脑 内囊 肿 的 MRI表 现 进行 回顾 性 分 析 。男 7例 ,女 16例 。均 行 MRI检 查 ,包 括 T1WI、T2WI、T2一FLAIR及 DWI序 列 。脑 内囊 肿 位 于 侧脑 室者 6例 ,脉 络 膜 裂 内 12例 ,脑 实 质 者 5例 。囊 肿外 形 规 则 者 22例 、占 96.5%(22/23)。侧 脑 室 内囊 肿 可 见 线 样 囊 壁 影 。MRI平 扫囊 肿 均 呈 脑 脊 液样 信 号 ,增 强 后 未 见 强 化 ,DWI上 呈 低信 号 ,ADC图 呈 高 信号 。明 显 高 于脑 实 质 信 号 。 形 态规 则 、信号 类 似 于 脑 脊 液 、DWI呈 低信 号 、ADC 图呈 高 信 号 、无 强 化 是脑 内囊 肿 的 MRI表 现 特征 关 键 词 :囊 肿 ;脑 内 :磁 共 振 成 像 中图 分 类 号 :R445.2
脉络膜裂囊肿
灰质异位
神经元从侧脑室壁上的生发基质中沿胶质纤维向外移行以形成大脑皮质的过程中发 生的任何阻滞均可形成灰质异位。较轻的灰质异位往往表现为癫痫,发病通常在15 岁以后,表现为白质内有等灰质密度(信号)异常影,增强后与灰质一样无明显强。
非室管膜下型
局灶性病灶位于皮质下和深 部白质中,块状、结节状、 带状
裂的边缘 衬有发育 异常的皮 质,腔内 面有软脑 膜和室管 膜缝合而 成的膜覆
盖。
闭唇型脑裂畸形并灰质异位,单腔脑室,预后相对好可存活至 成人,可不伴有任何与脑裂畸形相关的临床症状,意外发现。
开 型
底边向 外的扇 形或梯 形。预 后差, 常早年 死于慢 性感染 和呼吸 衰竭
单腔脑畸形
单腔脑畸形为两侧侧脑室间透明隔缺如,侧脑室融合为一,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 及发作性四肢抽搐。 图一,男性25岁,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不清9月。图2女32岁头晕一月伴双手麻木,视 力下降
在经过侧脑 室中央部的 冠状位切面 上,脉络裂 位于上方的 穹窿和下方 的背侧丘脑 之间
脉络膜裂囊肿:
房部
颞部
脉络膜裂囊肿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神经外胚层及血管软膜的残留可能为该囊肿形成 的原因,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如果发生问题,就可能在脉络膜 裂的任何一处形成脉络膜裂囊肿。
一、脉络膜裂囊肿 二、神经元移行异常
脑裂畸形 灰质异位症
1、脉络膜裂囊肿
脉络膜裂
是胚胎时期脉络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时所
经的裂隙,随着胚胎的发育,侧脑室脉络丛及其脉 络膜裂向尾侧伸展,弯曲到达侧脑室颞角的尖端,二 者走行相一致,呈狭长的“C”字形。有学者测得脉 络膜裂长度为(23. 85±3. 22) cm。脉络膜裂在MRI 上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走行自然的含脑脊液裂隙。 颞部在矢状位和冠状位显示,以冠状位为佳。房部 在矢状位和横轴位可显示,以横轴位为佳。体部较 窄细,在各方位显示均欠佳。常规CT由于空间分辨 率较低和部分容积效应影响而难以清楚地显示。脉 络膜裂可相应分为体部、房部和颞部。
脉络膜裂囊肿的CT与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1 7 ・ 67
脉 络膜裂囊肿 的 C T与 MR 表 现 及 诊 断价 值 I
王磊 裴 昌君 蔡维波 朱杰 ( 洪县 人 民 医院 C 泗 T室 江 苏 泗 洪 2 30 ) 2 90
【 摘要】 目的 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 c 核磁共振成像( R ) T M 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 09年3月至21 00
c s a e c a a t rsi o ai n a d i g n e t r s,c re t i g o i a d d f r n i ld a o i a d y a a y i g C a d MRIf au e . y th v h r c e t lc t ma i g fa u e i c o n o r c a d n ss n i e e ta ig ssc n be ma e b n zn T n l n e t r s
.
i eeptns eert set e n l e . eu ̄ O 12 ai t ea ndwt TadMRI 3 eee o dl suecs 1 8 0 . nt s ai t w r e opci l a a zd R sl h e r vy y f 5p tns xmie i C 21 e h n , 8w r h mia fsr yt( . % ) i
鉴别 , 免误诊 。 避
【 关键词 】 囊肿
脉络膜裂
c 磁 共振 成像 T
诊断
,பைடு நூலகம்
The CT nd M RIfn i sa d d a n si a u n te t t ho o d lIs l e c s .WA e a i d ng n i g o tc v l e i pa i n s wih c r i a isl y t r NG L i
脉络裂蛛网膜囊肿的的CT和MRI诊断
鉴别诊断:脉络 裂蛛 网膜囊肿需 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 脑
软化灶 ;基底节 区下部的脑辕化灶 .由于其形志 、边 抖 、密 度 与囊肿相 似.应注 意鉴别 。软化灶多有继仆临床病 史 .如 出血 、梗塞 ;② V 间隙 ( rhw—rtnsae R d ea o: p c)亦秫血 管 d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一 般资料 :本 组 1 7例经妇 科排
除 与主要症状有 关的其它妇 科疾病 .H超或 (r确诊 为子宫 - 肌瘤 .年龄 2 —5 4 8岁.平均年 龄 3 7岁 .主要症状为 月经量 过多 ,经期过长 1 2侧 ;经 期 长伴有 腰 酸 、下 腹 坠胀 3侧 ; 贫血 、排 尿 困难 及便 泌 者 2例 .病 群 4个 月一3年 ,平 均 I5 ,均经激素类药物治疗无明显疳螋 .年 1 2 方法 :术前 准备一1 . 7例患 者人院后 均完善常规检 查 ,排除了妊娠 .肿瘤或盆腔 内其它疾病 对有 出血症状的 病人行宫颈刮片或子宫 内膜{ 检 。手术时间的选择 为月经干 舌 净后 5 1 ,术前 4 禁食 — 0天 h 操作 方法 :采 用  ̄ti e 技术 行股 动 脉穿 刺 ( dn r g 一般 穿
3 0 T ,MRI 00 E 扫描使用东芝 Ⅵ 115 .T超导型 .常规采 用
S E、F E序列。 S 结果 l 例囊肿 中 9例发生 于左侧 .4例 发生于 右侧。 3 C T表现均为发 生于脉络裂 区的近圆形低 密度 影 ,密度均匀 ,
周 建辉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诊断
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诊断高军【摘要】目的:探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MR增强检查.结果:14例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FLAIR、DWI呈低信号,周围无水肿.4例增强扫描者均无强化.结论:MR对于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10(023)003【总页数】4页(P286-289)【关键词】囊肿;脉络膜裂;磁共振成像【作者】高军【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八一医院影像中心,广西,桂林,5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5%R445.2脉络膜裂囊肿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发病率不足脑内囊肿的1%[1]。
文献报道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关,并且发病部位比较特殊,常规 CT误诊、漏诊率很高[2]。
笔者搜集14例MR诊断的脉络膜裂囊肿,对其MR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8~ 2009年 MR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 14例,其中男 9例 ,女 5例;年龄 12~71岁 ,平均 39.4岁。
其中 11例临床表现为头晕 2例,头痛 4例,偏侧肢体麻木 2例,外伤后头痛3例;另 3例为常规体检发现。
所有病例中 6例随访 1~ 3年。
1.2 MR检查方法使用 GE Signa 1.5T超导型 MR扫描仪,头颅正交线圈,行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序列包括 SE T1WI、FSE T2WI、T2FLAIR、EPI-DWI,扫描层厚 5~ 8 mm,层间隔 0~ 3 mm。
4例患者按照 0.1 mmol/kg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行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 T1WI增强扫描。
2 结果本组病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9例位于右侧脉络膜裂,5例位于左侧脉络膜裂;横轴位观察所有病灶均位于侧脑室下角与间脑、中脑之间,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疑似颞叶内病灶 (图 1a、图 1b、图 2a);冠状位及矢状位观察所有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呈椭圆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其长轴方向与脉络膜裂方向一致 (图 1c、图 2e、图 2f)。
关于脑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
关于脑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关键词】,脉络膜裂;囊肿;脑;磁共振成像[摘要]目的探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脉络膜裂囊肿病人的MRI资料。
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2例同时行MR增强扫描,5例行CT平扫检查。
结果 25例均表现为脉络膜裂内类圆形或纺锤形脑脊液信号灶,边界清,周围无水肿。
2例增强扫描者均无强化。
结论 MRI是诊断脉络膜裂囊肿并与其他病变鉴别的重要依据,对于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脉络膜裂;囊肿;脑;磁共振成像[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RI characteristics of choroid fissure cysts of the brain. Methods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choroid fissure cysts diagnosed by MR imaging were reviewed. Enhancement scanning was done in two of them at the same time, and CT was performed in five cases. ResultsThe cysts were situated within the choroidal fissure in all cases, re-presenting as round or spindle lesions with clear border, homogenous consistency, signal intensity identical to CSF on all se-quences, without associated edema. There was no abnormal enhancement in two patients studied after injection of Gd-DTPA. ConclusionMRI is important in diagnosing choroid fissure cysts and differentiating from other diseases.[KEY WORDS] choroid fissure; cyst;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脑脉络膜裂囊肿是一种神经胶质囊肿,起源于胚胎发育期突入的血管性软脑膜[1],多发生于颞叶内下部脉络膜裂处,常被误诊。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3 讨 论
31 脉 络 膜 裂 的解 剖 .
脉 络 膜 裂是 海 马与 间 脑之 间
潜 在 的脑 脊 液 间 隙 ,斜行 沿 后上 方 至 前下 方 分布 , 呈 狭长 的 “ ” C 字形 , 胚 胎 时 期 脉 络襞 突人 侧 脑 室形 成 是 脉络 丛 所 残 留 的裂 隙…。脉 络 膜 裂 可相 应分 为体 部 、 房 部 和颞 部 。脉 络 膜 裂 囊 肿 的 成 因 目前 尚不 十分 清
2 结 果
21 C . T所 见
8例 均 为单 侧 颞 叶发 病 , 左侧 3例 , 右
侧5 , 例 右侧略多于左侧 : 均表现为大小不等 的圆形 或类 圆形 病 灶 。 界 清 楚 , 度均 匀 , 似 于脑 脊液 密 边 密 近 度 。T值 为 2~1 U,病 灶直 径 05~1 m,平 均 C 8H . .e 7 13e 病灶 周 无 水肿 , 明显 占位 效应 ( 1 。其 中 . m; 无 图 ) 3 例误诊为颞叶软化灶 , 其后行 M I R 检查证实为脉络 膜裂 囊肿 。 中 5例 复查 均 未见病 灶 大小 和形 态发 生 其 变化 。 22 M I . R 所见 1 例 中均为单侧发病 ,其 中 6 0 例位 于右侧 , 4例位于左侧 ; 病灶直径 0 21 m, . . e 平均直 5~ 径 1 m; . e 囊肿 内部信 号均匀 , 4 呈长 T、 T 信 号 , 长 2 D 为低信号 ,且在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 WI 囊 肿 壁 光滑 且 边缘 清楚 , 未见 周 围软组 织 信号 ; 状 面 、 矢 冠状面扫描可见清楚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 内, 并沿 脉络膜裂走行( 2 ) 图 ~6 。其 中 3 例复查 M I R 未见病 灶形态和信号发生变化 。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表现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表现发病机制脉络膜裂囊肿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神经外胚层及血管软膜的残留可能为该囊肿形成的原因。
它是发生在脉络膜裂内的良性囊性病变,可能是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发生障碍而形成的神经上皮性囊肿。
临床表现病人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查体或进行脑部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的病人自叙头疼、头晕、癫痫,后期证实与该囊肿没有直接关系。
CT表现脉络膜裂囊肿多发于单侧颞叶,体积较小,右侧略多于左侧,与蛛网膜囊肿的特点相同:病灶边界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接近脑脊液密度,囊肿周围无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无强化;病灶最大层面一般位于环池旁。
病例1病例2MRI表现冠状位可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其外下方可见侧脑室颞角呈点状或条状结构,矢状位显示颞叶内侧卵圆形或纺锤形囊肿,其长轴沿后上至前下斜行,为特征性结构,有利于诊断。
脉络膜裂囊肿呈长T1长T2信号,T2WI信号稍高于脑室内脑脊液的信号,边界锐利,病灶周围脑质均未见水肿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
病例2病例3鉴别诊断1、蛛网膜囊肿:与脉络膜裂囊肿的密度一致,但多位于颞叶前方或邻近环池内。
2、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桥小脑角池,为匍匐样或塑型状生长,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密度不均匀。
3、脑软化灶:年龄较大者多有脑血管病的病史,,临床上多有相应部位的神经症状;CT和MRI还可发现其他部位的缺血灶或软化灶,伴有脑室、脑池及脑沟的扩大。
儿童常可追溯到早产或外伤等病史,有利于诊断。
4、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患高血压的老年人;是穿支动脉自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引起软脑膜内陷造成的,其发生部位以前连合两侧、近大脑凸面半卵圆中心最多,直径常小于5mm,常双侧对称分布;另外矢状位扫描多不呈后上至前下的斜行走行。
5、脑囊虫病:常为脑实质内多发小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可显示囊内头节;随访观察,病灶有典型的脑囊虫病的演变过程,即囊虫坏死期和钙化期,并可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而脑脉络膜裂囊肿随访多无变化。
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
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关键词】囊肿颅内脉络膜裂囊肿属于神经上皮囊肿,其部位比较特殊,文献报导又少,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误以为是颞叶的囊性病变,本病在MR 图像上具有特点性表现。
作者搜集本院近8年来15例脉络膜裂囊肿,温习脉络膜裂解剖,对其MR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熟悉。
1 资料和方式1.1 一样资料自1998年4月至2006年7月,MR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8~63岁,平均年龄31.3岁。
其中11例临床表现为头痛6例,头晕2例,视力模糊1例,外伤2例,另4例为体检发觉。
其中7例曾行CT扫描。
1.2 扫描方式采纳日立AIRIS Ⅰ 0.3T永磁开放式磁共振机。
扫描参数为:自旋回波序列(SE)T1WI TR450MS/TE20M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WI TR4000MS/TE117MS,层厚5~8mm,距离1~2mm,矩阵256×256。
3例行Gd-DTPA增强扫描。
搜集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图像。
15例中4例1年后进行了MR或CT复查。
2 结果××××××1.5cm. 囊肿横断位呈椭圆形或圆形,冠状位多呈“双凸面镜”形,矢状位呈一“箭头样”改变。
边界光整,周围未见水肿,囊内呈长T1长T2信号,各序列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
(图1-3)3例行增强扫描均未见病灶强化。
4例MR或CT复查者未见明显增大,信号无改变。
3 讨论脉络膜裂解剖:脉络膜裂是人体胚胎发育进程中,颈内动脉分支携软脑膜伸入侧脑室下角参与脉络丛生成时形成的裂隙。
其内有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后外动脉及其分支走行,还含有少量脑脊液。
位于海马回与下丘脑之间,内侧同于环池,外侧为侧脑室下角,前面是海马钩及杏仁体,后部与海马沟交通[1,2]。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右边多于左侧,位于脉络膜裂处,病灶边界清楚,横断位呈圆形或椭圆形,冠状位多呈“双凸面镜”形,矢状位呈一“箭头样”改变,边界光整,周围未见水肿,囊内呈长T1长T2信号或密度均匀,与脑脊液一致,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不强化[3~5]。
脉络膜裂囊肿
脉络膜裂囊肿脉络膜裂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脉络襞突入侧脑室构成脉络丛时所残留的裂隙,位于丘脑下部与海马之间,其内侧与环池相通,外侧与侧脑室颞角紧贴,前面是海马钩及杏仁体,后部与海马沟交通,脉络裂内有少量脑脊液以及参与组成侧脑室脉络丛的脉络膜前动脉及脉络膜后外动脉及其分支走行。
脉络膜裂颞部位于颞角,在穹窿伞和丘脑的下外侧方下表面,房部位于侧脑室的三角区,穹窿脚部与丘脑后结节之间,体部行于侧脑室体部,位于穹窿体柱和丘脑之间,此处裂隙最窄。
体部:较窄细,各个方位显示不佳;房部:以横轴位显示为佳;颞部:以冠状位显示为佳。
脑脉络膜裂全长是自室间孔沿着海马伞、穹窿进人颞叶的一条呈狭长“C ”字形的弓形裂缝,此裂深处由室管膜封闭,侧脑室内的脉络丛附着于此裂隙并与之走行一致。
脉络膜裂囊肿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结构,手术病理证实脉络膜裂囊肿具有原始室管膜或/和脉络膜丛的特征,内衬有上皮组织,所以亦有神经上皮囊肿之说。
囊肿具有分泌功能,可位于脑实质内,亦可位于脑实质外,且实质内多于实质外。
MRI表现为轴面显示脉络膜裂区(颞叶内侧海马与间脑之间的脑脊液间隙内)一圆形、类圆形囊性灶,边缘清晰、锐利,囊肿在大脑脚(四叠体上丘)层面,显示最佳,其内后部与同侧环池相接,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及DWI序列上亦为低信号,在各扫描序列中完全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借此可以推测囊肿内容物的成分与脑脊液相似,病灶周围脑实质无异常信号;矢状面显示为颞叶内侧海马旁回上方一分叉状裂隙,类似一斜卧的“入”字,接近水平走行的一撇为脉络裂,而由后上向前下走行的一捺为从扣带沟延续而来的海马沟;冠状面扫及脑干的多个层面上,脉络裂均可被清晰显示,囊肿多位于脉络裂的中段区域,由于有丘脑和海马回的上下隔,其内外侧有脉络膜裂的存在,故囊肿略呈/双凸透镜形,其外下方可见呈点条状的侧脑室颞角,之间有分隔,并且可以两侧对照观察,因而是显示脉络裂囊肿的最佳扫描方位。
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
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
沈训泽;李森华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2006(017)010
【摘要】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9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表现,其中8例行CT检查,5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19例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发生于右侧17例,发生于左侧2例;均为单发病灶;最大者
20mm×28mm,最小者3mm×5mm,平均11mm×14mm.呈边界清楚的卵圆形或类圆形水样信号灶,与环池或四叠体池相连,灶周无水肿,5例MR增强扫描病例未见强化.结论:MR具有多参数、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可明确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并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对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明显优于CT.
【总页数】3页(P557-559)
【作者】沈训泽;李森华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浙江,绍兴,312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浙江,杭州,3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R445.2
【相关文献】
1.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J], 程斌;陆健;张涛;孙春锋;姜吉锋;丁丁
2.颅内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 [J], 陈纲;刘康;印弘;席一斌;李陈;田萍
3.脑脉络膜裂MRI解剖研究及脉络膜裂囊肿影像分析 [J], 邹子仪;高振华;胡晓书
4.脑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J], 马洪舟
5.脉络膜裂囊肿的CT与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J], 王磊;裴昌君;蔡维波;朱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例脉络膜裂囊肿的磁共振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磁共振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表现。
结果18例囊肿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均为单发病灶;最大者2.9×2.2×1.1 cm,小者最大径仅0.5 cm,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囊性病变,病灶周围均无水肿,MR增强扫描无强化。
结论正确认识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可避免误诊。
MRI具有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对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明显优于CT。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R findings of choroidal fissure cyst of the brain.Methods Characteristic MR findings in 18 patients with choroidal fissure cys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cysts were situated within the choroidal fissure in all cases,and all cases were single,with clear border,no associated edema,and no enhancment in GdDTPA enhanced MRI.The maximum size of cyst is 2.9×2.2×1.1 cm,the minimum is smaller than 0.5 cm.Conclusion MR multiple plane scan shows the choroidal fissure clearly.MR diagnosis is better than CT on choroidal fissure cyst.
【Key words】Cyst; Choroidal fissur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脉络膜裂囊肿(choroidal fissure cyst)属于神经上皮性囊肿,是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发生障碍而形成的。
CT横轴面常将本病误认为是颞叶囊肿,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MRI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显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现将本院诊断的18例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7年1月至今,MR诊断脉络膜裂囊肿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 年龄4~77岁,平均27.17岁。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12例、头晕6例,其他以无关症状就诊。
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检查,其中3例同时增强扫描。
1.2 MRI检查方法应用GE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头正交线圈,行T1 FLAIR(TR 2000 ms,TE 7.8 ms)扫描及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2WI(TR 4900 ms,TE 83.5 ms)扫描,采用矢状面、轴面及冠状面成像,扫描层厚5 mm,间隔1.5 mm。
其中3例同时行增强扫描。
(图①、②分别为轴位T2WI,T1WI,显示右侧颞部中脑旁可见一约2.9×2.2×1.1 cm的半圆形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灶,边界光滑清楚,图③、④分别为增强后冠状位、矢状位成像,显示病变沿脉络膜裂走行,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
2 结果
MRI所见18例中均为单侧发病,其中12例位于右侧,6例位于左侧;病灶最大径0.5~2.9 cm,所有病例中只有2例最大径超过2 cm;囊肿呈长T1 、长T2信号,且在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壁光滑且边缘清楚,周围无水肿;横轴面囊肿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多位于大脑脚旁或环池旁,海马可受压变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可清楚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并沿脉络膜裂走形,呈长圆形或梭形。
3例增强MR均未见强化。
3 讨论
3.1 脉络膜裂解剖脉络膜裂是海马与间脑之间潜在的脑脊液间隙,斜行沿后上方至前下方分布,呈狭长的“C”字形,
是胚胎时期脉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所残留的裂隙[1]。
脉络膜裂囊肿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神经外胚层及血管软膜的残留可能为该囊肿形成的原因,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如果发生问题,就可能在脉络膜裂的任何一处形成脉络膜裂囊肿[3]。
3.2 诊断标准根据Sherman等[2]研究报道,符合以下几点可做出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①MRI显示脉络膜裂处典型的囊肿性病变,内部信号均匀且与脑脊液信号一致,无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无水肿及强化;②囊肿与临床表现无关;③复查时囊肿无变化。
该组18例均未行手术或病理活检,但根据上述标准,均可符合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
3.3 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表现由于MR可以多方位成像,根据脉络膜裂囊肿特殊的发生部位,结合其囊肿信号特点,诊断并不难。
MR检查囊肿呈均匀一致的长T1、长T2 信号,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相等,邻近海马和侧脑室颞角等周围邻近结构可受压变形,灶周无水肿,增强后无强化。
冠状位可清楚的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其外下方可见侧脑室颞角呈点状或条状结构,矢状位位于颞叶内侧,呈长圆形或梭形,其长轴沿后上向前下斜行。
3.4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35] ①扩大的侧脑室颞角:CT容易混淆,但MR的多平面扫描有利于鉴别,根据脉络膜裂囊肿的特征性走形不难区分;②脑软化灶:多有脑血管病史,临床多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常伴其他部位的病灶,不具有斜行走形特征;③皮样、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T1WI常为高信号,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表皮样囊肿有匍匐生长的特征;④脑囊虫病;有流行病学史,增强扫描可见头节,随访复查病灶有典型的脑囊虫病的演变过程;⑤血管周围间隙:以前连合两侧、双侧半卵圆中心最多,直径常小于5 mm,一般双侧对称分布;另外矢状位扫描多不呈后上至前下的斜行走行。
通常认为脉络膜裂囊肿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正确认识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减少误诊的发生,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使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斌,高英茂.人体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7.
[2] Sherman JL,Camponovo E,Citrin CM.MR imaging of CSFlike choroidal fissure and parenchymal cysts of the brain.AJNR,1990,11(5):939945.
[3] 马林,李宏军,安宁豫,等.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6):584586.
[4] 李坤成,张念察.比较神经影像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74.
[5] 马洪舟.脑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3):37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