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庞巴维克经济学——阅读笔记 [《资本与利息》]
庞巴维克经济学——阅读笔记[《资本与利息》]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出版于1803年纳索·威廉·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出版于1836年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经济和谐》出版于1850年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出版于1871年庞巴维克:《资本与利息》出版于1884年1825年,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
1837年,由于对美国出口大幅减少,导致英国爆发二次经济危机。
1845年--1846年英国出口额下降,同时农业歉收引起粮食投机并引发了1847年经济危机。
狂热的生产投机所导致的投机猖獗,使法,德和美国于1856年和1857年先后爆发金融危机,并迅速发展成为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
1866年英国爆发了同样具有世界性质的经济危机。
1872年,美国的铁路投资狂潮开始减速并迅速引发了以维也内交易所危机为开端的1872年世界经济危机。
1882年再次爆发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
绪言利息问题1、P2利息的理论问题,必须要仔细地与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分清。
理论的问题所要问的是为什么在资本上会有利息。
社会和政治的理论的问题所要问的是资本应不应当有利息——利息是否公平、美善、有用、有益——利息是否应当禁止、改善或废除。
理论问题所研究的完全是利息发生的原因,而社会和政治问题所研究的主要是利息的效果。
理论问题只是关于真理的探讨,而社会与政治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注意实行与策略。
两种问题的性质不同,每种问题所使用的论证的特点及其严密性也不相同。
一个所要研究的是真与假,另一个,则特别注重到策略。
关于利息发生的原因问题只有一个解答,它的真理凡是能正确运用思考原则的人是都要承认的。
但是利息是否公平、美善、有用或无用,则需要多加一番研究,而且是因个人意见不同而不同。
.........实在说,我以为利息是否是好东西的问题,只有从利息发生原因的正确知识方面去求得。
利息的读后感
利息的读后感《利息》读后感。
《利息》是一部由英国作家理查德·劳尔顿所著的小说,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通过对几个家庭的故事展开,小说揭示了金钱和利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在面对利益时的扭曲和变化。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金钱和利益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以一个富有的家庭为背景,通过对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金钱和利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对他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在面对金钱和利益时的扭曲和变化。
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变得贪婪和冷漠,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另一些人则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在面对金钱和利益时的扭曲和变化,以及金钱和利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几个家庭的故事展开,小说揭示了金钱和利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对他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在面对金钱和利益时的扭曲和变化。
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变得贪婪和冷漠,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另一些人则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在面对金钱和利益时的扭曲和变化,以及金钱和利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几个家庭的故事展开,小说揭示了金钱和利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对他们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在面对金钱和利益时的扭曲和变化。
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变得贪婪和冷漠,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另一些人则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在面对金钱和利益时的扭曲和变化,以及金钱和利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金钱和利益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金钱和利益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追逐金钱和利益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失去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甚至变得贪婪和冷漠。
利息理论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第1篇自从学习了利息理论,我对货币的经济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利息作为货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以下是我对利息理论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利息的本质在利息理论中,利息的本质是资本的时间价值。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当货币被用于投资时,投资者期待在未来获得比当前货币价值更高的回报。
这种对未来收益的期待,使得货币具有了时间价值,而利息正是这种时间价值的体现。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利息的产生源于资本的稀缺性。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因此,资本的时间价值使得利息成为衡量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二、利息率的影响因素利息率作为衡量利息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众多。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主要因素:1.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利息率下降,因为货币的供给增加,投资者对货币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降低了对货币的竞争,使得利息率下降。
2. 需求与供给:利息率的变动与资本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当资本需求增加时,利息率会上升;反之,当资本供给增加时,利息率会下降。
3. 预期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利息率以补偿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从而导致利息率上升。
4. 风险:投资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利息率越高,以弥补潜在损失。
5. 政策调控:政府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如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对利息率进行调控。
三、利息理论的应用利息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1. 贷款利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会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贷款期限等因素确定贷款利率。
这有助于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盈利。
2. 投资决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考虑不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和利息率,以确定最优的投资组合。
3.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息率,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利息理论》外部事件只有成为精神感受的内部事件时,才算有意义一、引论1,收入与资本实际工资以及一般的实际收入是由外部世界中那些最后物质事件所构成,这些物质事件给予我们内部的享受。
生活费用:用货币计算的实际收入消费与投资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它决定于花费与享受时间间隔的长短。
消费是花钱于很快就要到来的享受,投资是花钱于日后的享受。
物品的成本与使用成本通过生活费用来获得这一家的实际收入,而后才能获得享用收入。
货币收入即所得到的全部货币,货币收入超过实际收入的数额等于储蓄。
一个人的收入有三个连续阶段:享用收入;实际收入;货币收入实际收入——生活费用资本,就资本价值的意义讲,只不过是将来收入的折现,或者说是将来收入的资本化。
收入与资本间的桥梁或联系就是利率。
利率是对某一日期的货币所支付的贴水的百分率,货币的价格-利息就是将资本价值乘以利率。
为什么会有利率存在;2,利率如何决定贴现,由将来价值计算现在价值资本财货——服务的流动(收入)——收入的价值——资本价值1)由资本财货到他们的将来服务,即收入;2)由服务到他们的价值;3)由服务的价值到资本的价值对支付或接受作合理决定:1)此物品所将提供的将来利益的价值;2)将来价值经由贴现变为现在价值的利率成本是负向的收入:只有将来的成本才能进入财货的估价,过去的成本对价值没有直接影响。
只起到间接作用,过去成本决定财货的现有供给量,从而才就提高或降低这些财货所提供的服务价值。
过去成本得以暂时决定财货现值,直到供求作用使可用财货的价格与现在的生产成本符合一直时止。
财货本身的价值是它所提供的将来服务的价值之贴现值。
债券的价格:1)所提供利益2)所赖以贴现的利率利率理论关系到收入川流在不同时间的差异问题。
资本收益是将来收入之资本化。
实际享用的实际收入,与资本价值的增值(即将来享受的资本化)间的区别:1)资本价值是收入的资本化或收入的贴现2)如果利率下降,资本价值(预期收入资本化的价值)上涨,反之下降3)资本价值涨跌,在土地之类耐久财货上比较大影响4)资本价值因储蓄而增加,收入所减少的数额等于资本所增加的数额5)由收入转出并回归于资本的储蓄,除发生不幸外,将成为以后实际收入基础。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利息理论》外部事件只有成为精神感受的内部事件时,才算有意义一、引论1,收入与资本实际工资以及一般的实际收入是由外部世界中那些最后物质事件所构成,这些物质事件给予我们内部的享受。
生活费用:用货币计算的实际收入消费与投资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它决定于花费与享受时间间隔的长短。
消费是花钱于很快就要到来的享受,投资是花钱于日后的享受。
物品的成本与使用成本通过生活费用来获得这一家的实际收入,而后才能获得享用收入。
货币收入即所得到的全部货币,货币收入超过实际收入的数额等于储蓄。
一个人的收入有三个连续阶段:享用收入;实际收入;货币收入实际收入——生活费用资本,就资本价值的意义讲,只不过是将来收入的折现,或者说是将来收入的资本化。
收入与资本间的桥梁或联系就是利率。
利率是对某一日期的货币所支付的贴水的百分率,货币的价格-利息就是将资本价值乘以利率。
为什么会有利率存在;2,利率如何决定贴现,由将来价值计算现在价值资本财货——服务的流动(收入)——收入的价值——资本价值1)由资本财货到他们的将来服务,即收入;2)由服务到他们的价值;3)由服务的价值到资本的价值对支付或接受作合理决定:1)此物品所将提供的将来利益的价值;2)将来价值经由贴现变为现在价值的利率成本是负向的收入:只有将来的成本才能进入财货的估价,过去的成本对价值没有直接影响。
只起到间接作用,过去成本决定财货的现有供给量,从而才就提高或降低这些财货所提供的服务价值。
过去成本得以暂时决定财货现值,直到供求作用使可用财货的价格与现在的生产成本符合一直时止。
财货本身的价值是它所提供的将来服务的价值之贴现值。
债券的价格:1)所提供利益2)所赖以贴现的利率利率理论关系到收入川流在不同时间的差异问题。
资本收益是将来收入之资本化。
实际享用的实际收入,与资本价值的增值(即将来享受的资本化)间的区别:1)资本价值是收入的资本化或收入的贴现2)如果利率下降,资本价值(预期收入资本化的价值)上涨,反之下降3)资本价值涨跌,在土地之类耐久财货上比较大影响4)资本价值因储蓄而增加,收入所减少的数额等于资本所增加的数额5)由收入转出并回归于资本的储蓄,除发生不幸外,将成为以后实际收入基础。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他的经典著作《利息理论》一书中说道:“在经济学中,要证明学说的创始性是不容易的,因为一切新思想都可在早期的作者中重复不断地找到它的萌芽。
”因此,费雪的这本《利息理论》在融合了前人的一些观点之后,有着两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提出了著名的现金交易数量说,成为传统货币数量说的主要代表;二是对利息与利率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读了张五常对“利息理论”的经济解释之后,对于利息、利率、投资等一些事物。
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周老师在上课时说过,“现时消费”与“将来消费”之所以存在着选择与局限,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存在着利息。
众所周知,利息是资金的回报。
利率表现为现时消费与将来消费在进行交换时的价格。
在费雪的理论中,纯利息即安全贷款利息,是“不耐”与投资机会的和。
那么,何谓“人性不耐”呢?费雪的解释是,“在利息理论中,利率只是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进行交换时的一种贴水,有一部分是由主观的因素(边际欲求的导数)决定的,换句话说,这就是现在财货优于将来财货的边际偏好。
这种偏好叫做时间偏好,或者叫做人性不耐。
”在费雪看来,人们一般都有着这样一种时间偏好,即人们对现在财货的主观评价高于对将来财货的主观评价。
因此,如果牺牲现在财货以换得将来的财货,则必须得到一定的补偿,而这一补偿的部分就是利息。
纯利息的另一部分是投资。
费雪有句名言“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即收入川流。
在费雪的理论中,投资不是资本生产力亦或是自然生产力,投资是对利率变动具有明显反应的量。
也就是说,如果利率下降,则投资就会扩大;如果利率上升,则投资就会缩减。
所以,利率的变动必将对投资规模及由此而决定的经济增长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
另外,也是这两个量决定了利率必然大于零。
也就是说,在利率的决定问题上,费雪认为,利率决定于如下两个因素:一是由时间偏好或人性不耐所决定的资本供给(即储蓄);二是由投资机会所决定的资本需求(即投资)。
利息理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利息理论作为金融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利息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利息的本质、形成机制以及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利息理论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利息的本质利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的额外费用。
然而,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利息并非简单的费用,而是资本的价格。
这种价格反映了资本在时间上的价值差异,即货币的时间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不同。
在通货膨胀、利率等因素的影响下,货币在未来的购买力会逐渐降低。
因此,当借款人借入货币时,他必须支付一定的利息来弥补这种时间价值上的损失。
二、利息的形成机制利息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 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供给与需求关系决定了资本的价格。
当资金需求增加时,利率上升;当资金供给增加时,利率下降。
2. 风险溢价:借款人承担的风险越高,所需支付的利息也就越高。
这种风险溢价体现了市场对风险的补偿。
3. 预期收益: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收益越高,他们愿意支付的利息也就越高。
4. 政策因素: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会对利率产生重要影响。
三、利息的作用利息在金融市场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 资源配置:利息作为资本的价格,能够引导资金流向最有生产力的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风险分散:利息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从而实现风险的分散。
3. 促进储蓄:利息可以激励人们将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而增加社会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 促进消费:较低的利率可以降低借款成本,鼓励消费者提前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四、对利息理论的感悟1. 利息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反映了资本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溢价。
2. 利息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需要综合考虑供求关系、风险溢价、预期收益和政策因素等因素。
3. 利息在资源配置、风险分散、储蓄和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读书笔记:利息的含义,产生与本质
读书笔记:利息的含义,产生与本质1、利息的含义利息是从属于信用活动的经济范畴,是资金的所有者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前提下,将资金的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资金需求者,从而在借贷期届满时,从资金需求者那里得到的超出借贷本金的金额。
从本质上来说,利息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是国民收入按资分配的一种形式。
利息是一个古老的范畴,它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出现要早很多。
利息存在的基础,是商品与信用关系,在商品交换发展的初期,这个借贷活动呢它主要是实物借贷。
在上一章我们就说到过,这个信用包括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
在最早期的信用活动当中,高利贷,它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实物借贷,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尤其如此。
那么借贷活动在商品交换发展的初期,它主要是实物借贷,所以这个利息呢也是用食物来计量。
那么在过去就有“夏借小麦,秋还大米”,这个就是实物借贷与实物偿还的写照。
夏天借的小麦到秋天来还大米,这个大米的价值高于小麦的价值的部分,那就体现为利息。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信用形式逐渐采取货币借贷,利息也就逐渐以货币计量。
2、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伴随借贷形式,借贷原因,商品货币的发展,而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出现。
在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认为,放债取利在一定情况下,是一种罪恶,出借货币收取利息不合法。
比如说贷放货币,因为这个货币的使用权与所有权是不可分的,那么这种情况下的这个利息,放债取利呢是违反正义。
但在另一种情况下放债取利呢,它又是可以的,比如说房屋、土地的租借。
因为他们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呢是可以分开的。
所以这个阿奎纳就认为出借货币收取利息不合法,他为此强烈的谴责高利贷。
14世纪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业及其他经济活动对借贷资本的需要,反对任意贬损货币的思想和论证高利借贷合理性的理论发展起来。
到16世纪,法国的法理学家卡罗律斯.莫利洛斯,在他的一本书叫《论契约与高利贷》的书中,论证了收取利息的合理性。
利息理论费雪读后感
利息理论费雪读后感读完费雪的利息理论,就像是在经济的迷宫里逛了一圈,还意外地发现了不少宝藏呢。
费雪上来就给利息这个概念来了个大揭秘。
以前我就觉得利息嘛,不就是把钱借给别人,然后别人多还点。
但费雪可不这么简单地看。
他把利息和时间这个因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就好像时间是个魔法棒,在经济的世界里搅和出了利息这个东西。
你想啊,钱这个东西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它的价值就不一样。
今天的一块钱和一年后的一块钱,虽然都是一块钱,但感觉上就不是一回事儿。
就好比你现在能买到一个棒棒糖的一块钱,如果放到一年后,可能因为通货膨胀或者其他啥经济原因,就只能买到半个棒棒糖了。
这中间的差别,在费雪的理论里,就和利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费雪的理论里,有个特别有趣的地方是他对于投资和储蓄的看法。
储蓄可不是把钱藏在床底下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
当你把钱存起来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期望未来能得到更多的回报,这个回报就是利息在起作用。
比如说,你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拿着你的钱去投资各种项目,然后分给你一部分利润,这利润就成了你的利息。
这就像你和银行一起做了个小生意,你出本金,银行负责运营,最后大家一起分钱。
而且啊,费雪的理论还让我重新思考了人们做决策的方式。
在考虑要不要借钱或者投资的时候,人们不仅仅是看现在手头有多少钱,还得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
利息就像是一个天平上的砝码,影响着人们在当下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权衡。
就像你想买个新手机,但是如果把钱存起来能拿到不少利息,然后过段时间可以买个更好的手机,你可能就会犹豫了。
不过呢,费雪的利息理论也不是那么好懂的。
有些地方就像一团乱麻,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理出点头绪。
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需要你费点力气去挖掘。
总的来说,读完费雪的利息理论,感觉自己像是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看经济世界都变得更加清晰了,尤其是在涉及到钱的时间价值和利息产生的根源这些问题上。
这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经济核心秘密的小窗户,虽然只看到了一部分,但也足够让我兴奋好一阵子啦。
关于Fisher的利息理论的学习体会
关于Fisher的《利息理论》的学习体会徐鹏翔2011302350006微观经济学一涉及时间的因素,便变得有趣起来。
现实之中,时间是有价的!而这个价格,就是利息(Interest)!在赫舒拉发的经典教科书《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中称为时间经济学,实际上就是“利息理论”。
利息理论是金融学、投资学的基础——除却风险之外,金融学、投资学余下的内容都属于利息理论——,主要由费雪(I. Fisher)一人创立。
人们不但要在同一时点上选择不同的物品来消费,也要对同样的物品选择在不同的时点上消费。
事实上,同样的物品在不同的时点上就已经是不同的物品——如谷物,现在的谷物与未来的谷物就已经是不同的谷物了。
如果有两个选择:现在就得到100单位的谷物,或是一年之后才得到,你愿意要哪一个?即使不存在通胀的问题,你也会愿意现在就得到100单位的谷物。
为何?原因有二:其一,一年之后说不定你已经死了,人死灯灭,那时就是把全世界的物品都给了你,你也没命去享受!即,由于生命无常,而人是要活着才能享受的,所以人们会认为目前的消费所值(使用价值或效用)高于未来的消费所值。
但是,鉴于一年之后你也不一定会死,因此将未来收入提高一定程度后——如110单位——,你会愿意等上一年。
这增加了的10单位就是利息,以用来换取你耐心地等待一年的价格(代价)。
这是从消费方面来解释。
利息的存在还有生产方面的原因。
如果给你100单位的谷物,你把它们扔进一块肥沃的土地里,什么都不管,一年之后它自己就结出多于100单位的谷物,也即是物品价值会随着时间,自然而然地增长。
而增长的部分就是利息。
总之,由于这消费与生产两方面的原因,现在的物品与未来的物品有不同的价值,而这终值与现值之差就是利息,终值比现值再减1就是利率(Interest Rate)。
要人们放弃现在的东西去交换未来的东西,你就必须向他支付一个价格,一般来说价格是指相对价格,所以这价格就是利率。
在现实之中,我们看到的利息(利率)五花八门。
《利息理论》书评【精选】
《利息理论》读后感1.书籍简介《利息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代表作,在书中,费雪围绕“人性不耐”与“投资机会”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他认为,不耐与投资机会是决定利息的两个基本因素,它们是两种相反的力量,在它们的作用下,利率最终趋向于平衡的一点。
该书逻辑严谨,表述清晰易懂,是研究利息和货币问题的必读书目。
2.作者简介欧文·费雪是耶鲁大学教授,他是美国经济学家、数学家,经济计量学的先驱者之一,是美国第一位数理经济学家,他主要的贡献是货币理论原则。
3.读后感不耐和投资机会是利息产生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利息高低是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说到利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另外一个词--利率,利息和利率是等价关系,利率是以100元为基本单位的,利息是以资金总量为单位的,比如说利率是五,意思是100元一年之后会给我们5元的利息,如果我们存1000元,一年之后的利息就是50元。
倘若不论资金量多少,利息都只给我们5元,大家肯定是不答应的。
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利息是什么,但什么因素决定了利息的高低,这个问题大家可能就了解的不多了,更有趣的是,今天这本《利息理论》,我们会发现利息理论不仅仅和我们的财富有关,还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的品质,通过学习利息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才能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如果这让你觉得好奇,那就让我们跟着作者欧文·费雪,一起去了解一下利息理论到底说了些什么。
接下来,我将通过两个部分的内容为大家介绍本书: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会发现利息是不耐和投资机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利息理论用到自己身上,就会了解到为什么说不耐程度影响一个人生活品质的高低。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的解读。
在讨论利息之前,让我们先澄清一个概念,那就是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没有关系,我们平时所知道的利息率是名义利率,名义利率是真实利率加上通货膨胀率,比如说,2020年7月,余额宝的名义利率是一点六,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是二点四,大家算一下就发现了,这种情况下,真实利率是负零点八,是个负数,大家可能会觉得存余额宝太亏了,事实上,这么想是不对的,如果我们不存余额宝,持有现金,那钱贬值的额度更大。
利息理论实训总结 (2)
利息理论实训总结1. 引言在金融领域中,利息是指利财机构向客户借贷资金所收取的费用。
利息的计算涉及到许多理论和公式,对于金融从业人员来说,掌握利息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次利息理论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利息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相关公式,并进行了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
本文将对本次利息理论实训进行总结,并总结几个重要的学习收获。
2. 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本次实训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利息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利息是指借贷资金所产生的一种收益,通常以年利率的形式表示。
利息的计算涉及到两个主要因素:本金和利率。
本金是指借贷的资金,而利率是指借贷资金所收取的费用,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我们学习了简单利息和复利息的计算方法。
简单利息是指在借贷期限结束时一次性支付的全部利息,其计算方法为:利息= 本金 × 年利率 × 借贷期限。
复利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利息再向本金添加利息的一种计算方式,其计算方法为:利息 = 本金 × (1 + 年利率)^n - 本金,其中 n 为借贷期限的年份。
除了利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学习了贴现和现值的概念。
贴现是指按照一定的折扣率将未来的收益折算成现在的价值,而现值是指将未来的一笔款项折算成今天的价值。
3. 实际案例分析在本次实训中,我们还对几个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和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一个案例:案例:小明准备存款1万元,年利率为3%,存款期限为3年,求小明最终的本息总额。
根据给定的信息,我们可以计算出小明的利息为:利息 = 1万元 × 3% × 3年 = 900元。
最终的本息总额为:1万元 + 900元 = 1.09万元。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学会了利率、本金和存款期限之间的关系,以及利息的计算方法。
4. 学习收获通过本次利息理论实训,我对利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下是我在本次实训中的学习收获:•掌握了利息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了利率、本金和存款期限之间的关系;•学会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案例中;•理解了贴现和现值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读书笔记:利息的作用
读书笔记:利息的作用利息作为从属于信用活动的一个范畴,是借贷资本的一个价格,那它具有哪些作用呢?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优化资源配置。
我们说利息的多少,它可以调节资金的余缺,而资金余缺调剂的背后,它其实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
那么资本具有逐利性,利息率的高低呢,在调剂资金余缺的时候,就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那么凡是劳动生产率高,资本边际生产率,边际收益率高的企业,通过这个利息率它介入资金,能够为社会就是更好的配置资源,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所以利息它可以反映资金的一个流入的方向,流入的规模,流入的量。
这是第一个作用,也是最基本的作用。
②约束资金借入者的行为。
那么在没有利息的情况下,我们经常说借款人借多借少一个样,借长借短一个样,那么这个借物者呢就没有约束自己行为的动力。
有了利息以后,借款人借的越多,偿还的利息也就越多,借的时间越长,需要偿还利息也越多。
那么这样就可以促进资金的借款人,节约资金使用,加速资金的周转。
③积聚、积累资金。
利息还可以发挥它积聚、积累资金的作用,比较那些非信用的方式,非金融的方式的融资,那么信用方式下的利息的存在,它可以在短时间内积聚、积累所需要的资金那么这个作用之所以能够发挥,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信用方式的借贷,它没有改变资金的所有权,而只是改变了资金的使用权。
④调节经济运行。
利息还具有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我们说利息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在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中央银行都可以运用这个杠杆,来这个抑制通胀和治理通货紧缩。
那么在通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可以通过提高利息率,来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等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
那么在通货紧缩时期,中央银行又可以通过降低利息率来刺激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总需求,使经济得到复苏。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利息理论读书笔记篇1在金融学中,利息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研究的是资金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时产生的价格。
这个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但直到18世纪的法国,才有了现代利息理论的基础。
现代利息理论的基础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和萨伊奠定的。
他们提出了“三位一体公式”,将利息、地租和利润这三个经济范畴统一起来,认为它们都是生产上的损失,即总产量与总劳动的差额的表现。
这一公式在之后的经济学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真正将利息理论系统化的是德国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他们提出了“资本报酬递减定律”,揭示了资本的收益会随着使用的增加而递减。
这一定律为现代资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利息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资本利息率”的概念,将利息理论与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
他认为,利息率是由资本设备的数量、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因素决定的。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金融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回顾整个利息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始终围绕着“生产损失”这一核心概念展开。
这一概念不仅构成了利息理论的基础,也为后来的金融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在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学的深入研究,我相信利息理论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篇2标题:利息理论读书笔记日期:2023年6月14日作者:李明1.引言在阅读《利息理论》这本书时,我深深地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所吸引。
作者通过对利息的本质、利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利率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利息理论框架,使我对利息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内容概述本书主要围绕着利息的产生、本质以及利率的决定因素展开。
作者首先阐述了利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为什么在商品货币和信用货币制度下,利息仍然存在。
接着,作者介绍了利率的决定因素,包括货币供给、信用供给、资本回报率、风险溢价等因素。
《利息理论概述及其应用3300字》
利息理论概述及其应用1 利息理论总结1.1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信贷配给的大量存在是金融市场的突出特征,而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承担刺激效应”的存在是产生信贷配给的根本原因。
信贷配给理论要求重新认识利率机制和信贷配给机制,该理论认为,在金融市场上,利率并不能迅速调整以使市场出清,与利率机制相比,信贷配给机制更为重要些。
关于利率的决定,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者面临的利率变动并不能简单的由资金或货币的供求来解释,“借主偿付的实际利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投资的风险项目和安全项目的概率”,即他们之间的相对风险及其变化。
关于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即使利率在“流动性陷阱”中不变,货币政策仍可通过对信贷量的影响作用于经济。
政府干预能提高信贷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降低市场风险,稳定金融。
并指出政府干预信贷的必要条件是借款人的还款概率不可观察且借款人之间的还款概率存在差异。
还款概率差异越大,政府干预市场的效果越明显。
1.2 利率结构理论预期理论是最早用来解释长短期利率关系的,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上实际存在的利率取决于贷款的期限结构。
任何长期证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证券的预期利率有关,长期利率是该期间内预期短期利率的几何加权平均数,因此,预期理论对期限不同的利率存在差异的解释是因为人们对短期利率有着不同的预期。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债券市场可以分割为不同期限的互不相关的市场,这些市场的利率由各自的供求所决定,彼此之间并无影响。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长期利率看成是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函数,长期利率的高低应该决定于长期债券市场各自资金的供求状况。
流动性偏好利率结构理论将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进行了综合,认为普遍避免风险的现象和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期都会影响利率结构。
由于经济活动存在风险,对未来短期利率是不能完全预期的,因此长期债券比短期债券的利率风险要大。
投资者为了减少风险,偏好于流动性较强的短期债券,而对于流动性相对较差的长期债券,投资者则要求给予风险补偿。
读书笔记:利息和利率
读书笔记:利息和利率一、利息概述利息是资金通过一定时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后的增值部分或投资的收益额。
比如说利息它是你一个增值的部分,你得有一个本金,然后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的增值的部分,或者是投资的收益额。
这是我们对利息作为一个实用主义的界定。
我们今天觉得这个投资出去收取利息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从历史角度来讲,利息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不被承认的,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面任何放债你要收取利息都要遭到谴责。
我们可能认为是高利贷。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利息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借贷资本,没有借贷资本,那么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
所以人们慢慢的去琢磨利息为什么能存在,那么寻找利息的合理性的一些理论基础。
包括货币租金说、资本租金说、剩余劳动说、资本生产力说、节欲说、时差利息说等等。
那么现代经济学他就认为利息,是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一个报酬,是我们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一种报酬,这个报酬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对机会成本的补偿,我把资金让渡给你使用,我就没有投资了,你去投资,我失去了一个投资的机会。
第二个是对风险的补偿我把钱借给你,你说三年或三个月还,那万一到时没还呢?所以我要忍受风险,承担风险。
因此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看来,利息至少包括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
二、利息的本质货币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是利息产生的经济基础,利息是借用货币资本使用权付出的代价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
三、利息概念的应用第一,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什么叫一般形态?比如说我们企业主做投资,我们的收益必须得有两块,哪两块呢?利息加企业主利润。
也就是说,收益=利息+企业主利润。
也就是说,即使我没有去借贷,我直接用自有资本投资,我仍然认为我的收益必须包括这两块。
从投资的角度看,我投资这个项目如果赚2%,假设你借贷资本的贷款利率呢是3%,显然你不会去投资这个项目,为什么?因为你就会认为,我投这个项目的收益,利息都收不回来!所以我们的投资者、我们的企业主,会将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我们选择项目的依据之一。
读书随笔:利息理论(中)
读书随笔:利息理论(中)第二,收入的川流就是时间形态,从理性行为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时间形态来进行收入川流或者说时间的交换,以取得特定时间区间里利益的最优化。
这一条是费雪用来定义借贷市场均衡利率的理论基础。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收入川流,每笔收入多寡,时间形态,以及由此造成的个人时间偏好,这是个人决策之基础。
比如一个人时间偏好是10%,在经济学上就意味着,他愿意用1年之后的110元来换取现在的100元,进一步的,也就是他愿意损失掉1年后收入110元的权利,来交换现在收入100元的权利。
而如果市场利率是5%,那么对他而言就意味着,1年之后的110元,可以换取现在的104.5元,对于他的偏好而言,这就是赚了,所以可以借入。
他可以持续借入,直到他的时间偏好慢慢降低到5%,借入行为即会停止。
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看,如果市场利率是10%,而他的偏好是5%,这意味着他更愿意损失当前的收入,来交换未来更高的收入,于是他就会愿意借出钱。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却说明了货币市场、期货市场乃至期权的本质。
为什么在特定利率,或者说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的利率下,仍然会有一些奇怪的借入或贷出行为,就是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形态是不同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发散性的结论。
让我联想到理论物理学里关于时间的论述,即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在物理学里,时间是与质量和空间相关的,在经济学里,时间是用收入川流来度量的,两者都发现了不仅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个人那里,时间也都是不一样的。
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收入的时间形态不一样,会导致人对于时间的偏好不一样,从而影响到人当前的行为决策——有的人会损失未来,也就是降低未来时间的密度,换取现在时间的密度,而有的人则会损失现在,降低现在时间的密度,来换取未来时间密度。
同一段时间,看起来每个人过的长度是一样的,但对于财富及知识积累而言,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每个人还能面对各种不同的收入川流选择,选择的原理依然是根据特定利率贴现后的现值。
大学课程利息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课程利息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收入是财富的流动,是财富在一段时间内所提供的服务。
资本和收入之间的联系就是利率。
利率是现在财货价值和将来财货价值之间得差额。
虽然这些概念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合在一起,我还是需要时间消化,继续深入阅读理解。
前面讲了许多,其大概是透过人的起源发展过程中,外部事件是怎么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中然后产生影响。
人类借占用或利用自然界的物质与力量,就是为了控制我们的精神。
外部事件只有成为精神感受的内部事件才有意义。
外界物品通过精神感受,与我们的收入才能联系起来,当外部事件影响不到我们时,我们就不会把收入与他联系起来。
我的理解就是当外部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便利,更好的感受,虚荣心或,精神享受时,我们愿意把收入花出去。
实际工资以及一般的实际收入是由外部世界中最后物质事件所构成,物资事件给足我们内部的享受。
生活费用,总货币计算的实际收入。
消费与投资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它决定于花费与享受时间间隔的长短。
消费是花钱于很快就要到来的享受,投资是花钱于日后的享受。
好像是这么回事,很多人追求财务自由,积极投资,其实是为了获得很大的享受。
这一观点启发了我,如果在生活中把存钱,克制花钱欲望的痛苦转变到为了将来更好的享受,我的心理感受便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会更倾向于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篇一:通论读书笔记汇总】通论一、“有效需求”及《通论》概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将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作为论证的起点。
凯恩斯首先指出,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基于两个假设。
一是工资等于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二是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
前者构成了就业的需求曲线,后者构成了就业的供给曲线。
针对于此,凯恩斯则通过对于经济现实状况的考察,否定了第二点假设。
他认为:“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上升而导致的实际工资下降一般不会使在现行工资下的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
如果说会使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的话,那就等于说:现在的失业者虽然愿意在现行的工资下就业,但却会在生活费用稍微上涨时,拒绝为现行工资而工作。
”此外,作者也不同意工资协议可以直接决定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一假设。
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将失业严格限制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两类。
而通过指出“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凯恩斯否定了古典就业理论中“充分就业”的基本前提。
不过令人多少感到困惑的是,用显而易见的经济现实证伪充分就业理论,在今天看来并非难事,那么古典经济学家们固守自己的理论到底为何?随后,凯恩斯将矛头对准了“供给创造需求”的学说,该学说由萨伊、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构建,并一直居于经济学课堂的主流。
该学说认为,“在产量和就业的任何水平,总需求的价格等于总供给的价格。
” 这实际上是指出储蓄与投资之间的普遍形成一致。
然而,凯恩斯则对此予以否定,整本《通论》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在构建对储蓄、投资各自内生因素及其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论框架。
此外,作者对于穆勒及庇古等学者将实物交易与引入货币后的经济体系等同提出了质疑。
后来的内容的确证明,货币绝非简单的交易媒介,相反,其引入使经济运行机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凯恩斯试图建立起结合货币理论与价值与分配理论的关于货币经济的统一理论体系,这可以被视作其理论的主要突破之一。
如果将凯恩斯的观点进行总结,可以简单概括为“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
那么何为有效需求?凯恩斯指出“就业量被决定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点交点”,“而总需求与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d(即企业家雇用n个人时所预期的卖价,或者国民收入)的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
”在当下的宏观经济语境中,有效需求可以被理解为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支出构成。
不过,仅仅如此,尚不足以把握其在凯恩斯理论中位置。
从更通俗的意义上讲,有效需求由全社会愿意消费的数量和愿意投资的数量两部分构成。
之所以说其在凯恩斯理论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因为如下事实:有效需求决定了社会就业总量,换句话说,是有效需求在总体供需分析与就业理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
随之要问,何为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指出,古典理论的“供给创造需求”意味着在任何就业量之下总会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值,即有效需求在任何状况下都会恰好等于社会所供给的数量。
然而他却认为,只有现期投资恰好补偿社会总收入与现期消费之差时,才存在这一种最优关系。
问题则恰恰在于,关于经济的现实运行状况,给我了我们相反的结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在就业量扩大时存在恰到好处的力量确保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和达到与总产出相等的程度。
接下来的问题则是,为何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牵涉到凯恩斯用全书构建起的全新理论体系。
上文已经说道,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
凯恩斯认为,在一定收入状况下决定某社会消费量的因素被定义为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这一心理因素使得消费以低于收入(或者产出)增加的幅度变化。
而有效需求中的投资部分,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各种期限和风险的贷款利息率结构之间的关系”。
资本边际效率可以理解为资本预期收益与投资成本之间的差值。
而消费和投资的数量(即有效需求)二者共同决定了均衡就业量,就业量进而决定了实际工资。
这与古典就业理论中以实际工资衡量的劳动边际负效用决定就业量的观点恰恰相反。
这便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理解了以上问题后,笔者试图通过一张简单的框图来反映《通论》一书的逻辑体系。
图中的部分内容将在下文中逐一进行解读。
二、概念的定义和考察他对收入、投资及储蓄进行了定义,并对工资衡量单位及预期对基本问题的影响作用予以探讨。
凯恩斯所界定的收入与马歇尔理论中并无差别。
这一概念发展至今,与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国民收入账户也具有一致的内涵。
只是在收入的考察中,凯恩斯指出:净收入“奠基于模糊的标准之上”,因此,这一概念尚不明确。
而对储蓄、消费、投资三个概念而言,需要重视的关键在于在对其定义的过程伴随着如下关系建立:储蓄量与投资量在数额上的相等。
至于其中的原因,凯恩斯解释道这源于“交易双方的性质”。
简单说来,投资与储蓄都等于总收入超出消费的部分。
但是,二者的等量关系只建立于特定的收入、投资定义条件下。
在此之后,关于储蓄与投资是否恒等成为众多学者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一论述体现出凯恩斯从个人分析到总量分析,从微观到宏观的转换过程。
凯恩斯指出,不能将个体的情况简单累加得到社会总体的结果。
个体储蓄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引起社会总储蓄的增加,而个体储蓄的减少也并不一定使社会总储蓄减少。
三、消费倾向与乘数原理如何理解消费倾向?作为“基本心理定律”之一,消费倾向衡量消费随收入的变化状况。
凯恩斯指出,平均而言,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倾向于更加消费,但是其消费的增加幅度通常低于消费。
用正式的方式表述消费倾向,就是指总收入与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消费倾向是决定函数本身的主要因素。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因此,如果增加的就业量被仅用来满足现期消费量的增加,那么,企业家将蒙受损失。
” 将总收入与消费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就业量与消费的函数关系,是此处分析的前提。
随即,凯恩斯逐个讨论了影响消费函数的主观及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1、工资单位之改变;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之改变;3、在计算净所得时并未计及的资本价值之不虞之变;4、时间贴现率-即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之交换比例-之改变;5、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其未来所得之多寡,忽改变其预期。
而主观因素也包括应对突然需要的准备金、未来开支准备、为获得利息和财产增值、为逐渐能取得日渐增加的生活开支等八个方面。
在逐一考察后,作者得出结论:“改变消费倾向的主观和社会动机一般说来行动迟缓,利息率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变动的短期影响往往居于次要地位,因此,消费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收入多寡,而不是消费倾向的改变。
”但作者也重新讨论了利率对于消费的作用。
作者发现,利率增大往往并不会增加储蓄,因为,利率的增大同时抑制了投资,储蓄也会随之下降至与投资相同的水平。
只有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才会增加储蓄,但是事实上这不可能发生。
此外,凯恩斯发现了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关的投资乘数原理,这一原理反映了净投资增量与其所导致的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其表述为: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1-1/k,那么“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加量会等于k乘以投资增加量”。
笔者将其理解为,每增加一部分收入,都要对该收入做出消费和储蓄的分配,消费倾向使得这种分配比例关系恒定。
而该部分收入所对应的投资增加量恰恰对应该情境下的总收入,也就是就业量。
从这样的说明中就能较为明白地体现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乘数关系和消费倾向之间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和就业乘数就越高,那么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有利于增加投资和促进就业。
凯恩斯也指出,这里的投资乘数区别于卡恩的就业乘数,即“投资品行业的初期就业量的增量与由此而导致的总就业量的增量之间的比例”。
正因为以上分析的原因,使得凯恩斯提倡消费并且减少储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而反对古典学派的储蓄倾向,他认为节俭对个人是美德,但对国家却是灾难。
四、投资边际效率与乘数原理决策实际上是将该收益率与利息率进行比较的结果。
此外,区别边际投资效率是“预期”而非“现行”收益也值得特别注意。
边际投资效率与投资量的函数关系构成投资需求曲线。
凯恩斯还使用了不少篇幅对边际投资效率与利率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
对于利息率的论述则拥有更加复杂的内容。
毕竟,利息率始终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
在笔者看来,凯恩斯所构建的利息理论是颠覆性的。
凯恩斯之前的利息理论认为,利率源于全社会储蓄总量与投资需求量之间达到均衡的状况。
但凯恩斯认为这两个因素不可能得出利息率。
他指出,一个人的心里偏向决策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心理上的时间偏好,既消费倾向,第二则是将剩余部分以何种形式保存。
凯恩斯提出,后者取决于“流动性偏好”。
即一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资产的价值。
而已有的利息理论错误之处在于只是试图从上述偏好的第一方面得出利息率。
马歇尔将利息定义为等待的报酬,而凯恩斯则认为,利息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另一种表述是“能使以现金形式持有财富的愿望和现有现金数量相平衡的?价格?”。
在对古典利息理论的纠正过程中,凯恩斯申明一点十分重要的结论,即投资与消费是经济制度的外生因素,而非内生因素,换句话说,他们是“因”,而不是“果”。
今天看来,也许足以明白这一论述在经济学理论学说中的基础性地位。
在十五章中,凯恩斯一如往常的对他所创造的“流动性偏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
流动性偏好源于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性动机。
除流动性偏好外,决定利息的另一大因素是货币数量。
正如凯恩斯所言,这是首次把货币引入我们的因果环节中。
而货币数量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流动性偏好构成一条斜向下的货币需求曲线,而货币数量则画出一条毫无弹性的竖线。
二者的交点即均衡的利息率。
相比于前人,凯恩斯对理论的重构至少看起来具有似乎更加合理。
讲清了边际投资效率与利率各自的内涵,利率实际上是投资的成本,而边际效率则被看做是收益,因此,“投资将会继续下去,直到投资的边际效率等于利率为止”。
由此来看,正如大部分经济决策一样,投资数量的决定,最终也不过是一个进行成本收益衡量的过程。
随后,凯恩斯通过对实物和货币的比较,将货币与利率论进一步深入。
此处在笔者看来应该是较为难以理解的内容。
不可否认的是,凯恩斯货币论,开始将货币对于经济运行的作用拓展至价值表现和交易媒介之外,这极大地拓展了之后经济学的研究空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以及对《通论》的评价在《通论》中,凯恩斯并没有系统地描绘一幅现实图景,明确地展示对经济体系施加影响的方式及信条。
然而这样的思想渗透在他从头至尾的理论论述中。
凯恩斯理论围绕有效需求不足展开,最终则指向就业量这一经济指标。
因此,简单来讲,凯恩斯主义的实践主张便是在回答如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提高就业率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看重政府对于经济的主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