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
邹琼X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武汉,430079)
摘要西方研究者建立了四个文化模型来解决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争议。遗憾的是,现有的模型各执一端,实证研究也偏重于幸福感的文化特殊性研究。近年来,国内开始重视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并发现了幸福感的中西差异。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整合有关理论,解决文化争议,采取主位研究策略,提高实证研究的效度。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文化理论模型
幸福最初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柏拉图时期[1]。随着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幸福的研究相继引起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广泛的兴趣。但是,对幸福感系统且深入的研究还是要归功于心理学[2],尤其是在新世纪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自20世界50年代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历了现象描述、因素探索和理论建模这两个阶段。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进入了第三阶段,研究者开始采用各种整合方法开展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并已有了许多研究成果[2]。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还比较贫乏,许多研究者正在致力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
1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特殊性和理论模型
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中,幸福的实现方式和心理机制是人类所共有的,还是不同文化所特有的,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是普遍争议的问题[3]。从西方现有的四个文化模型的基本假设来看,这些模型各执一端,无法兼顾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若要兼顾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研究者就必须同时考虑幸福感的四个文化水平:文化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文化内的共性和差异。
在跨文化情境下研究主观幸福感无法回避文化相对性的问题:如果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那么其国民就会依据不同的标准来考虑和评价其所在社会的成功和价值[4]。显然,Markus和Kitayama(1994)的文化常模模型(cultural norm model)是重视幸福感的文化差异的文化相对论模型。这个模型也一直是西方许多幸福感的跨文化实证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但是这个模型将文化内群体成员心理体验的相似性绝对化了,没有注意到文化内的变量,因而遭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批评[5]。Oishi等人(1999)提出的目标调节模型进一步考虑到了同一文化内部个体目标不同所导致的幸福感差异[6]。Eid 和Diener(2001)采用多文化潜在类型分析法(multicultur e la2 tent class analysis)分析了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台湾被试的情感体验规范后发现,同一个文化中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类型的情感体验规范。文化内的差异可以由跨文化心理学的两个概念得到解释: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与以他人为中心的区别。个人主义的国家和集体主义的国家都有以自我为中心与以他人为中心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个人主义的国家中所占的比例大,以他人为中心的人在集体主义的国家中所占的比例大。二是严格文化与宽容文化的区别。严格文化要求每一个人服从情感体验的某些规范,而宽容文化则没有严格的情感体验规范,能够容忍更多的情感体验规范偏离[7]。
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是指幸福感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因素。自我决定理论和多维模型都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并试图验证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的理论模型。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普遍的基础性的三个心理需要,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这三种需要的满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和表达方式[8]。多维模型则认为幸福感的心理机能包括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感控制和自主,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与生活满意感有关[9]。显然,自我决定理论同时考虑到了幸福感的文化共性和特性。
主观幸福感的实现既有文化共性也有文化特殊性的假设是合理的。但是这也为实证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识别这两类文化变量以及这两类变量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人类的需要。一旦人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很快乐,他们就有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然而,如果无止尽的愿望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标准会影响主观幸福感,那么简单地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将不能保证人们普遍的主观幸福感[3]。
2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
2.1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都旨在探索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差异。Inglehar t等人(2000)和Veenhoven等人(1993)对生活满意感的跨国研究显示[3],国家之间的平均主观幸福感存在着稳定的差异。此外,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间幸福感的差异也得到了研究证实。
2.1.1主观幸福感存在文化差异的原因
Diener和Lucas(2000)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的文化差异[10]。
国家财富和个人收入。Diener等人(1995)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的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与这些国家的财富有显著的相关[11]。Diener等人(2002)的后续研究全面验证了财富、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12]:¥国家财富和该国平均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之间有高相关。¦在贫困的国家,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更强;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
X通讯作者:邹琼,女。E-mai l:zouq-761231@
632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28(3):632-633
家,个人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引起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化。§仅获得物质成就的人实际上并不快乐。对于收入在贫困的国家为什么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Veenhoven(1991)的解释是:在贫困的国家,收入的增加更能满足人类固有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富裕的国家,收入的增加只能刺激人们购买更多的奢侈品[13]。但是,为什么富裕的国家会报告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还没有一个明确合理的解释。
自我服务)自我批评。Z uckerman(1979)和D unning等人(1989)的研究证实,北美人在许多社会评价方面都有自我服务的偏见[3]。而Heine等人(2001)发现东亚人很少有自我服务的偏见,即使有偏见,水平也较低,日本人甚至有较强的自我批评倾向[14]。Oishi(2001a)通过日记研究发现,欧裔美国人对一周整体生活满意感的评价显著高于对每日平均生活满意感的评价;亚裔美国人对一周整体生活满意感的评价与对每日平均生活满意感的评价很接近[3]。
自我一致性)多变性。Suh(2002)的研究证实,西方文化强调不同方面的自我是一致性的,东方文化则认为多样化的自我是存在的;与北美人相比,韩国人较多认为自我具有跨情境的弹性,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很少能由认同一致性的水平预测;自我概念一致的个体在美国比在韩国更容易获得他人积极的社会评价[15]。
2.1.2主观幸福感各成分的不同相关
Diener等人(1995)的研究发现自我满意感和整体生活满意感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的文化差异[11]。在个人主义文化的西方国家,自我满意感与生活满意感有较强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的非西方国家,特别是女性的自我满意感和生活满意感之间的相关较弱。Oishi(1999a)在控制了国家财富后发现,自我满意感和个人自由在个人主义文化强的国家比在个人主义文化弱的国家更能预测生活满意感[16]。
Suh等人(1998)的研究表明,生活满意感的情感归因有文化差异[17]。在个人主义国家,对生活满意的个体常常体验到许多积极的情感;在集体主义国家,对生活满意的个体常常有比较消极的情感体验。这说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缓和了生活满意感和情感的关系。Suh和Diener(2001)的后续研究发现,知觉到被父母和朋友接纳能使亚裔美国人对生活感到满意,进而能预测他们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对欧裔美国人而言,知觉到他人的接纳并不能预测积极的情感体验[3]。
2.2我国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尚处在描述性阶段和探索主客观预测因素的阶段,研究对象主要为老年人、大中学生和教师等特殊群体。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也是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但是,将我国本土的研究结果和西方的结论相比较,也能发现主观幸福感的中西文化差异。
Campbell等人认为婚姻是预测西方人总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婚姻状况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18]。台湾陆洛的研究表明,除了家庭和工作满意感之外,已婚群体与未婚群体在幸福感得分上并无显著差异[18]。大陆邢占军和金瑜(2003)的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城市居民中未婚群体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已婚群体,婚姻状况对男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本上是正向的,而婚姻状况对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总体上是负向的[18]。我国与西方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此外,国外研究发现,个体主义国家个体的生活满意感主要由情感体验预测,而集体主义国家个体的生活满意感主要由情感体验和外在准则共同预测,且两者有几乎相等的预测力[19]。但是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的研究发现外在准则没有对大陆和香港大学生却对美国大学生的生活满意感产生增值贡献,这与西方的观点不尽一致[19]。当然,国内一些研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未来研究方向
由于西方大量的实证研究没有完整地揭示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所以今后的方向就是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整合有关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同时验证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相对性。
其次,我国研究的结论与西方主流研究成果存在差异,这是一对多的比较。由于国家样本的有限性,我国的研究结论是否可以外推到其它的非西方国家还有待于采用大量的国家样本进行长期纵向的实证研究。
最后,要解决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是采取客位研究策略还是采用主位研究策略比较合适的问题。以往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主要使用的是客位研究策略,即把所研究的文化作为客体,站在所研究的文化之外去研究文化心理与行为[20]。按照文化心理学的观点,主位研究策略优于客位研究策略[20]。所以,将来对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可以呼吁各国的研究者在同一时期在本国内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后将研究结论进行横向比较。以往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采用的他国被试主要为移民,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心理会对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产生干扰。因此,采用主位研究策略也可以排除文化认同的干扰。
4参考文献
1Vitters J.Personali 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Emotional stability,not extraversion,is probably the important predictor.Per2 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31:903-914
2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理论学刊,2002,5: 57-60
3Diener E,Oishi S,Richard E,Lucas R.Personality,cul ture,and subjective wel l-being: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
Annual Reviews Psychology,2003,54:403-425
4Dunn D.Teaching about the good life: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 ng.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 ogy,2002,21(2):218-220
5Hong Y,Morri s M,Chiu C,et al.Multicultural minds:a 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lture and cogni tion.American Ps ycholo2 gist,2000,55:709-720
6邱林,郑雪,严标宾.文化常模和目标调节模型:两种幸福感文化观.心理科学进展,2002,(3):290-294
7Eid M,Diener E.Norms for experienced emotions in different cul2 tur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1(5): 869-885
8Ryan R,Deci E.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 litation of in2 trins i 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 d well-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68-78
9苗元江,余嘉元.跨文化视野中的主观幸福感.广东社会科学, 2003,(1):120-124(下转第631页)
邹琼: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