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有机化学教案
新课标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教学案西交大
酚的性质和应用(课时9)一、酚定义:〖思考〗:根据酚和醇的定义,判断下列几种化合物里,属于酚类的是二、苯酚1.苯酚的分子结构:分子式为结构简式官能团名称【活动与探究】(1)苯酚逐渐加入水中至有较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现象:,结论:(2)将上述试管放入热水浴中加热片刻。
然后取出试管并冷却,观察现象。
现象:,结论:(3)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与实验(1)比较现象。
现象:思考:常温下,苯酚能与水形成浊液,为什么?纯净的苯酚是色的晶体,具有的气味,熔点是43℃,露置在空气中因小部分发生而显色。
常温时,苯酚在水中溶解度,当温度高于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苯酚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苯酚毒,其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使用时要小心!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洗涤,然后用冲洗,能否用NaOH溶液或热水洗涤?。
3、苯酚的化学性质⑴弱酸性(俗名)电离方程式:【活动与探究】①取苯酚浊液2ml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②将实验(1)的溶液分装两支试管,其中一支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③另一支试管中通入CO2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反应方程式与结论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总结:酸性强弱:⑵取代反应(溴代反应)【活动与探究】向稀苯酚溶液只能够加入少量浓溴水,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
该反应可以用于。
思考一:要证明该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可用的探究方案为:①测定反应溶液的导电性变化,请回答导电性如何变化?②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PH,请回答pH值如何变化?思考二:比较苯和苯酚的溴代反应,填表:苯苯酚反应物反应条件被取代的氢原子数目反应速率【活动与探究】①向苯酚的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溶液呈现,这是苯酚的反应,该反应常用于类物质的检验。
②将上述溶液分成两份,其中一份中加入约1ml苯,观察现象。
现象为:,结论:③另一份中加入少量活性炭,震荡后静置,观察现象。
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有机化学基础教案有机化学基础教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发展历史。
2.帮助学生掌握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降解等方面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机化学实验。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尊重科学、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
二、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3.有机物的合成与降解4.有机化学实验及安全措施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合成与降解重点: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合成与降解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和粉笔2.投影仪和PPT3.实验器材和试剂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基本认知情况。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进行有机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有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然后详细讲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合成与降解等知识。
3.巩固练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实验,进行有机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口头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价。
2.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八、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进行课后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大学化学教案:有机化学基础
大学化学教案:有机化学基础概述在大学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它涉及到研究碳以及其相关元素的化合物,包括如何合成、性质以及反应等方面。
本教案将从介绍有机化合物结构开始,然后深入讨论有机反应和有机物的功能群、共轭体系等内容。
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1 碳原子的特殊性质•四个价电子轨道•可以形成多种键型:单键、双键、三键•能够形成稳定的共价键和π键1.2 烃类分类•饱和烃(烷烃)•不饱和烃(烯烃和炔烃)1.3 简并杂交理论解释了碳原子共价键形成时四个电子轨道发生杂交的现象。
2. 有机反应类型2.1 加成反应与消除反应•加成反应:包括亲核加成与电荷加成两种类型。
•消除反应:指两个官能团中的一部分被剥离。
2.2 物质的氧化与还原•氧化反应:一种物质损失电子或增加氧原子的过程。
•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获得电子或减少氧原子的过程。
2.3 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取代反应:一个官能团被另一个官能团取代。
•消除反应:一个官能团从有机分子中除去。
3. 有机物的功能群和命名规则3.1 功能群介绍常见的有机物功能群,如醇、醛、酮、酸、酯等。
3.2 命名规则以系统命名法为主,介绍IUPAC规则以及常用简化命名法。
4. 共轭体系与芳香性4.1 共轭体系解释共轭体系的概念及其对分子稳定性和颜色吸收的影响。
4.2 芳香性介绍芳香性的定义及相关特征,并列举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例子。
总结本教案涵盖了大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关键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结构、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的功能群和命名规则以及共轭体系与芳香性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有机化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
3. 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碳原子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理论方法。
4. 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化工、医药、农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有机化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机化合物被称为“有机”。
2. 通过PPT展示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历史背景。
3.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介绍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方法、理论方法等。
5. 探讨有机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巩固练习:1. 简述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列举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3. 描述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4. 举例说明有机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烃类化合物教学目标:1. 了解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3. 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烃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烷烃、烯烃、炔烃。
2. 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碳原子成键特点、沸点、燃烧反应。
3.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碳碳双键、碳碳三键、反应性。
4. 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燃料、化工原料等。
教学活动:1. 引入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基本特点。
2. 讲解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介绍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掌握它们的特点。
4. 探讨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烃类化合物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1. 简述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2. 列举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3. 描述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4. 举例说明烃类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醇类化合物教学目标:1. 了解醇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有机化学基础教案:手性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教案:手性化合物手性化合物一、基本概念手性化合物,又称为光学异构体,是指一类分子具有非对称的空间结构的化合物,与它们的镜像图像称为对映异构体。
左右手是最为普遍的手性,所以分子的对映异构体也被称为左旋异构体和右旋异构体。
手性化合物在化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和它们的对映异构体在化学和生物学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质。
一些手性分子被用于味道和气味,如L-和D-型氨基酸和L-和D-型半乳糖等,其对映异构体的话味道、气味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二、分子手性手性化学的重点在于分子的手性性质,这需要涉及到“不对称中心”的概念。
所谓不对称中心,是指分子中存在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它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不同,具有不对称性。
当原子或原子团的四个键上的原子或原子团不同时,则该不对称中心对应两个对映异构体。
手性分子相互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因此可以与环境中的手性分子有选择性的反应,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
如下图所示,对于一个分子来说,其手性一般是由其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如上图所示的化合物,由于其中碳上结合有四种不同的基团,可以形成一个不对称中心,使得该分子存在两种对称性不同的构型。
这两种构型之间没有旋转、平移或翻转等操作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是两种独立的存在,分别称为对映异构体。
三、手性分子的制备手性分子的制备是化学工业中的重要难题之一。
目前,制备手性化合物的主要方法包括对称合成法、非对称合成法和拆分法三种。
对称合成法是通过利用对称性不同的化合物反应产生手性物质。
这种方法具有化学反应研究的重要价值,但现在不再是制备非常手性化合物的主要方法。
非对称合成法是通过将对映异构体的反应性差异进行利用,直接合成具有一定手性的化合物,从而逐步调节其手性化合物的方法。
这是制备手性化合物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拆分法是指以具有不对称结果的手性物质为原料,从中分离出其对映异构体的方法。
该法要求手性物质必须是有光学活性的化合物,如在分子中有不对称碳原子、手性杂环、含手性杂原子等,否则就无法使用此法。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理解官能团的概念。
(2)掌握常见的有机官能团,如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羧基、醛基等。
(3)能够根据官能团判断有机化合物的类别,并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官能团的认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体会有机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官能团的概念和常见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2、教学难点(1)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2)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判断其所属类别。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塑料、橡胶、药物、食品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这些有机化合物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分类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机化学基础。
2、知识讲解(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强调有机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等。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①按照碳骨架分类分为链状化合物和环状化合物,环状化合物又分为脂环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
通过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这几种分类方式。
②按照官能团分类介绍官能团的概念,即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然后依次讲解常见的官能团,如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羧基、醛基、酮基、酯基等,包括它们的结构、名称和性质。
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让学生判断其官能团和所属类别。
(3)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以乙醇和乙酸为例,讲解羟基和羧基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主编)01绪论
H2C CH2
CH3CH2OH
OH
O
N
ƒ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²回主目录
O返回
2005-10-11
七、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构造的表示
二、按官能团分类
H3C H H3 C C C OH NO2 O H3C
ƒ上一内容
H CH3
H
C O
C
CH3 H3C
X CN
H3C
CH2CH3 H3C SO3H
NH2 O
O H H3C
键线式 (骨架式)
OH
C H2
ƒ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²回主目录
O返回
2005-10-11
八、 有机酸碱的概念
(一)勃朗斯德酸碱理论 凡是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酸, 凡是能接收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碱。 酸 ↔ 碱 + 质子 H2PO4- ↔ HPO42- + H+ HAc ↔ Ac- + H+ Ar-OH ↔ Ar-O- + H+ 共轭酸碱:彼此之间相差一个H+
-
酸性强度 RCH2OH 碱性强度 RCH2O-
RCH2ONa
ƒ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²回主目录
NaOH
O返回
2005-10-11
(一)勃朗斯德酸碱理论
酸性的 强 弱 取 决 于与氢 结 合 原 子 的 种类 (电 负 性、 大小、原子半径大小)。 1、同一周期中,电负性越大,酸性越强。(离子 容纳电子能力大) 酸的强度 碱的强度 H-CH3﹤H-NH2﹤H-OH﹤H-F
O返回
2005-10-11
温度升高,有利于共价键的断裂。 共价键断裂容易顺序
ƒ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²回主目录
2022化学第12章有机化学基础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考纲定位要点网络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4.能正确书写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5.能够正确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物的分类与基本结构知识梳理1.有机物的分类(1)根据元素组成分类(2)根据碳骨架分类(3)根据官能团分类①烃的衍生物: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②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③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有机物类别官能团名称官能团结构典型代表物(结构简式)烯烃碳碳双键CH2===CH2炔烃碳碳三键CH≡CH卤代烃卤素原子-X CH3CH2Cl醇醇羟基—OH CH3CH2OH 酚酚羟基-OH醚醚键CH3CH2OCH2CH3醛醛基CH3CHO、HCHO酮羰基(酮基)羧酸羧基酯酯基CH3COOCH2CH3氨基酸氨基、羧基-NH2、—COOH2。
有机物的基本结构(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2)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a.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结构不同,因而产生了性质上的差异的现象。
b.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3)同系物命题点有机物的分类、官能团及基本结构1.(2020·南阳模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项,不是芳香烃,不是烃,错误;B项,属于酚,属于醇,二者不是同系物关系,错误;C项,属于酯类,错误。
]2.下列物质的类别与所含官能团都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 D.仅②④C[①为醇类,③为酯类。
]3.(2020·唐山模拟)烃(甲)、(乙)、(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均为芳香烃B.甲、乙、丙互为同分异构体C.甲与甲苯互为同系物D.甲、乙、丙中甲、乙的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B[乙不含苯环,不是芳香烃,A错误;甲、乙、丙的分子式均为C8H8,互为同分异构体,B正确;甲为烯烃含,甲苯中不含,二者结构不相似,C错误;乙中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D错误。
高中有机化学详细教案
高中有机化学详细教案教学内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3. 学习有机反应机理和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4. 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及命名方法;3.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常见反应类型;4. 有机化学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命名方法;2. 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反应类型的区分;3. 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4. 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导论》教材;2. 有机化学模型和实验器材;3. 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1. 知识导入: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3.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 知识导入: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方法;2. 演示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过程;3. 练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节:有机反应的机理和类型1. 知识导入:介绍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常见反应类型;2. 分析有机反应中的化学键形成与断裂过程;3. 演示有机反应实验,加深学生理解。
第四节:有机化学的应用1. 探究有机化学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2. 分析有机合成和药物制备的案例;3. 讨论环保和绿色合成的相关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测试和实验报告;2. 学生参与度和理解深度;3. 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及时调整和优化;2. 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下一步教学改进的建议。
高中化学《醛》——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二节 醛〔自学课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乙醛的结构式,主要性质和用途2.使学生掌握醛基和醛类的概念 【教学重点】乙醛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对醛的根本认识及醛的通式分子里由烃基与醛基相边而构成的化合物叫做醛。
由于有机物分子里每有一个醛基的存在,致使碳原子上少两个氢原子。
因此假设烃m n H C 衍变x 元醛,该醛的分子式为X x m n O H C 2 ,而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O H C n n 2〔n=1、2、3……〕3.醛的命名及同分异构HCHO 〔甲醛,又叫蚁醛〕,CHO CH 3〔乙醛〕,CHO CH CH 23〔丙醛〕〔苯甲醛〕,〔乙二醛〕异构分为烃基异构和官能团异构。
醛和同碳原子数酮互为同分异构。
注:甲醛和乙醛没有同分异构体。
醛可看成醛基取代了烃中的氢原子,书写同分异构体时应把醛写成: R-CHO 再判断烃基-R 有几种同分异构体二、以乙醛为代表物分析醛类相关性质1.乙醛的分子组成与结构乙醛的分子式是O H C 42,结构式是,简写为CHO CH 3。
注意 对乙醛的结构简式,醛基要写为—CHO 而不能写成—COH 。
2.乙醛的物理性质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为C 8.20。
乙醛易挥发,易燃烧,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注意 因为乙醛易挥发,易燃烧,故在使用纯洁的乙醛或高浓度的乙醛溶液时要注意防火。
3.乙醛的化学性质从结构上乙醛可以看成是甲基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由于醛基比拟活泼,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决定。
例如,乙醛的加成反响和氧化反响,都发生在醛基上。
(1)乙醛的加成反响乙醛分子中的碳氧双键能够发生加成反响。
例如,使乙醛蒸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热的镍催化剂,乙醛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响:说明:①在有机化学反响中,常把有机物分子中参加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响叫做复原反响。
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响就属于复原反响。
②从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响也属于复原反响的实例可知,复原反响的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了。
大学化学教案:基础有机化学实验
大学化学教案: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介绍大学化学课程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通过进行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有机合成和分离技术。
二、实验目的1.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和结构2.学习常用的有机反应及其反应机理3.掌握基础的有机合成和分离技术4.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三、实验设备与试剂实验设备:•反应烧杯•钢针/玻璃棒(搅拌)•热水浴/油浴•恒温槽常用试剂:1.无水乙醇(浓度可根据需要调整)2.氢氧化钠(NaOH)3.硫酸(H2SO4)4.碘溶液(I2)5.氯化钠(NaCl)6.氢氯酸(HCl)7.甲醇(CH3OH)8.醋酸(CH3COOH)9.苯胺(C6H5NH2)10.硝基苯(C6H5NO2)四、实验步骤实验1:有机溶剂的提纯与干燥1.准备一定量的无水乙醇,并加入一小部分氯化钠。
2.使用蒸馏设备进行提纯,收集干净的乙醇。
3.将分离得到的乙醇放在恒温槽中进行干燥。
实验2: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1.选取一个未知有机化合物X,并利用质谱仪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
2.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其碳、氢和氧的含量。
3.根据质谱和元素分析结果,推断该有机化合物X的结构式。
实验3:石油醚制备1.在反应烧杯中加入适量硫酸和甲醇。
2.加热反应混合溶液,使其充分反应并生成石油醚。
3.过滤得到石油醚。
实验4:氯化苯的合成1.取适量苯,加入恒温槽中。
2.在乙醇中加入一定量氯化铁作为催化剂。
3.将氯化亚铜和苯溶液同时滴加到恒温槽中,搅拌反应15分钟。
4.分离得到氯化苯。
实验5:硝基苯的合成1.在反应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和硫酸。
2.加入苯胺,并充分搅拌反应2小时。
3.过滤并用冷水洗涤几次,得到硝基苯晶体。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验证实验目的是否达到。
基础化学实验教案(全套)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一、教学目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能力以小量规模正确地进行制备试验和性质实验,分离和鉴定制备的产品的能力。
2. 了解红外光谱等仪器的使用。
3.培养能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初步会查阅文献的能力。
4.培养良好的实验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以及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此,我们首先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学生在进行有机化学实验之前,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这部分内容。
二、有机化学实验室的一般知识(一)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为了保证哟机化学实验正常进行,培养良好的实验方法,并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1. 切实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 进入实验室时,应熟悉实验室灭火器材,急救药箱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
3. 实验时应遵守纪律,保持安静。
4. 遵从教师的指导,按照实验教材所规定的步骤、仪器及试剂的规格和用量进行实验。
5. 应经常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6. 爱护公共仪器和工具,应在指定地点使用,宾白感保持整洁。
7. 实验完毕离开实验室时,应把水、电和煤气开关关闭。
(二)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由于有机化学实验室所用的药品多数是有毒、可燃有腐蚀性或有爆炸性的,所用的仪器设备大部分是玻璃制品,故在实验室工作,若粗心大意,就易发生事故。
必须认识到化学实验室是潜在危险场所,必须经常重视安全问题,提高警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措施,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下面介绍实验室的安全守则和实验室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1、实验室安全守则。
2、实验室事故的预防①火灾的预防②爆炸的预防③中毒的预防④触电的预防3、事故的处理和急救①火灾的处理②玻璃割伤③烫伤④药品灼伤⑤中毒3、急救用具(三)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装置1、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普通玻璃仪器2、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标准接口玻璃仪器3、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装置4、仪器的装备(四)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和保养1、玻璃器皿的洗涤2、玻璃仪器的干燥3、常用仪器的保养(五)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2023有机化学教案10篇
2023有机化学教案10篇有机化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有机合成,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
会组合多个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精选例题,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合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使知识为人类服务,达到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关键,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抓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重点、难点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
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有机反应的类型,与有机物合成有关的重要反应规律有哪几点呢?【追问】每一规律的反应机理是什么?(对学生们的回答评价后,提出问题)【投影】①双键断裂一个的原因是什么?②哪种类型的醇不能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醛或酮?③哪种类型的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烯烃?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⑤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发生成环反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补充。
学生活动思考、回忆后,回答:共5点。
①双键的加成和加聚;②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③醇的氧化反应;④酯的生成和水解及肽键的生成和水解;⑤有机物成环反应。
讨论后,回答。
积极思考,认真讨论,踊跃发言。
答:①双键的键能不是单键键能的两倍,而是比两倍略少。
因此,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使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
②跟-OH相连的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的醇一般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③所在羟基碳原子若没有相邻的碳原子(如CH3OH)或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如(CH3)3CCH2OH]的醇(或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不饱和烃;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基础有机化学(高吉刚)17568课件
2.同分异构 甲、乙、丙烷无异构现象
丁烷 C4H10
CH3 CH2CH2CH3 CH3— CH—CH3
CH3
b·p·-0.6℃ 正丁烷 -11.7℃ 异丁烷
正丁烷
异丁烷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分子式相同,但结构
原子中未成对电子一旦与其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 配对成键,便不能再与第二个原子结合
共价键有方向性
由于p、d、f 及杂化轨道(除s 轨道外)均非 球形对称,而在空间有一定取向,
轨道间必须按一定的方向重叠,才能实现最大程度 的重叠,形成稳定的化学键 。
共价键的类型
共价键可分为σ键和π键
图1-1 σ键和π键
构造异构
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 官能团异构 互变异构
C、H的类别
CH3 CH3
C 1。 H3
C 2H 。2
CH 3。
C4。 CH3 CH3
碳 伯(一级)1°:与另外一个C相连 原 仲(二级)2°:与另外二个C相连
叔(三级)3°:与另外三个C相连 子
季(四级)4°:与另外四个C相连
1°
H 2°
3°
四、 烷烃的命名
丁基
C H 3
C H 3 C H -C H 3 C H C H 2 -C H 3 C H 2 C H -C H 3 — C —
C H 3
C H 3
C H 3
C H 3
异丙基 异丁基
仲丁基 叔丁基
2.系统命名法:
第一种编号
1
C2H3 3
45
6CH3 7
CH3-CH-CH-CH2-CH2-CH-CH3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大学有机化学1.2 章节名称:第一章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1.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特点学会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2.2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学会使用有机化学实验技能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鉴定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有机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有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2 教学难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和应用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现代合成方法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机化合物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4.2 知识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4.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概念的理解4.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进行实例练习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理解程度5.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5.4 学习兴趣和态度:观察学生对有机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学习材料的认真程度六、教学内容6.1 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反应条件理解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置换反应等合成反应的原理和应用6.2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包括手性碳原子、立体异构体等概念6.3 第八章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6.4 第九章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溶液的配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鉴定等学会使用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如显微镜、光谱仪等6.5 第十章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药物、食品、塑料等探讨有机化学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七、教学方法7.1 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质、光谱分析等内容,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命名原则,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3. 烷烃的结构与性质4.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5. 炔烃的结构与性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命名原则,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
2.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命名原则。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模型和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课时本章共计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分类1. 导入新课:介绍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阐述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3.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包括烃、卤代烃、醇、醚、酸、酯、糖、蛋白质等。
4. 分析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第二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1. 导入新课:讲解有机化合物命名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包括烷烃、卤代烃、醇、醚、酸、酯等。
3. 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4. 练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巩固命名原则。
第三课时:烷烃的结构与性质1. 导入新课:介绍烷烃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烷烃的结构,阐述碳原子之间的共价键。
3. 分析烷烃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等。
4. 讲解烷烃的化学性质,如燃烧、取代反应等。
第四课时:烯烃的结构与性质1. 导入新课:介绍烯烃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烯烃的结构,阐述碳原子之间的双键。
大学基础有机化学教案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征。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3. 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和机理。
4. 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1. 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3. 常见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
三、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1. 取代反应:卤代烃、醇、酚、胺等。
2. 加成反应: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3. 氧化反应:醇、醛、酮、酸等。
4. 还原反应:醛、酮、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有机化合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二、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1. 讲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如四面体结构、杂化轨道等。
2.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等。
3. 讲解常见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如醇、酚、胺、卤代烃等。
三、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1. 讲解取代反应的类型、机理和实例。
2. 讲解加成反应的类型、机理和实例。
3. 讲解氧化反应的类型、机理和实例。
4. 讲解还原反应的类型、机理和实例。
四、课堂练习1. 给出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要求学生根据命名规则进行命名。
2. 给出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要求学生判断反应类型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和反应类型。
2. 强调有机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的正确率。
2. 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教材。
2. 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
3. 有机化学相关网站和文献。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教案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教案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一、课程目标1.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降解。
2.掌握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酯化、酰化等,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理解有机化学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医药等领域的作用和贡献。
4.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3.有机化学反应及机理4.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5.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进行有机化学反应的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问题解决: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文献等途径,扩展知识面和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1.教材:《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目。
2.实验设备:实验室及实验器材,包括试管、烧杯、滴定管、离心机等。
3.教学视频:录制并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以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4.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链接和资源,以便学生查找和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理解、思考题、实验报告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进行期中考试,以评估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进行期末考试,以全面评估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学习态度和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活动中的表现。
六、教学进度安排(建议)1.第一周:绪论(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2.第二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3.第三周:有机化学反应及机理(包括氧化、还原、酯化、酰化等)4.第四周: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药物、食品、化工等)5.第五周:有机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中的作用(如污染治理、新能源等)6.第六周: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如绿色化学、化学生物学等)7.第七周:实验操作与实践(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8.第八周:问题解决活动(通过问题解决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第九周:自主学习(鼓励进行自主学习,扩展知识面和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10.第十周:复习与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11.第十一周: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12.第十二周:试卷讲评与答疑(对期中考试进行讲评和答疑)13.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继续复习与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14.第十五周: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有机化学教案要求:1、作业缺交1/3者,取消其考试资格;2、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考勤等;3、认真做好笔记。
如何学好有机化学?1、多做习题,勤练习;2、多进行对比、总结、找出不同章节的联系,并进而形成一个体系、总纲。
3、同学之间多交流,相互学习;4、课外多阅读与有机化学有关的知识、资料。
Top six ways to pass organic chemistry1、Show up to class2、Ask questions in class3、Take good notes4、Turn your homework and labs in on time5、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6、Learn how to be smart on exams参考书:1、高鸿宾主编《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编.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3、邢其毅、徐瑞秋等编.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答与解题示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第一章 绪论要点:1、什么是有机化学?2、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3、原子结构、化学键的类型、及构成分子的参数(键长、键角、键能、键极矩);4、分子间的作用力对分子的物性、化性的影响;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有机化学及其任务1、什么是有机化学及其发展历史?早在有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之前(十九世纪初期之前),人类就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大量利用和加工自然界取得的有机物。
人类使用有机物的历史很长,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很早就掌握了酿酒、造醋和制饴糖的技术。
据记载,中国古代曾制取到一些较纯的有机物质,如没食子酸(982--992)、乌头碱(1522年以前)、甘露醇(1037--1101)等;16世纪后期,西欧制得了乙醚、硝酸乙酯、氯乙烷等。
由于这些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动植物体,因此,1777年,瑞典化学家Bergman 将从动植物体内得到的物质称为有机物,以示区别于有关矿物质的无机物。
我国早在夏禹时代就知道用米来酿酒、制醋等。
而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茜素、石蕊染布,那时只停留在利用和使用的阶段,由于当时科学的局限,不可能对这些物质的本质作进一步的探究。
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开始于17世纪,产生在拉瓦锡的燃烧试验之后。
1、水银密封的装有O 2或空气的装置中进行,植物和动物来源的物质CO ⎯⎯→⎯燃烧2+H 2O ,由此产生一个结论是含有C 和H 元素;2、有时也产生N 和NO ,由此可推出含有N 元素;3、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进行燃烧CO ⎯→⎯2+H 2O ,由此可推出含有O 元素。
并且发现从植物、动物制品中得到的物质(如糖、柠檬酸、苹果酸、乳酸、脂肪、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植物、动物来源物质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并且和无机化合物有很大不同,为了区别这些对比性,就需要为研究这些化合物的科学起一个名字。
1808年,“有机化学”这个名称作为一定的概念,是由柏则里(或贝采利乌斯,Berzelius.J ,当时化学权威,瑞典科学家)提出来的,他认为,有机物是从有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得的,它们的形成一定是借助生命力的帮助,从动植物中得到的,人是无法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
有机化学有生机的化学,这一僵化的观点便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生命力”学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1828年,柏则里的学生,一个法国青年科学家魏勒(Wohler F )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在加热的情况下合成了尿素。
NH 4OCN CO(NH 2)2当时他立即写信给他的老师,“我获得了尿素,但它不是借助人和动物的肾。
”魏勒的发现轰动了化学界,也就是对生命力学说的否定,确立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一样也能用化学方法合成,推动了当时有机工业如染料、香料、煤焦油的发展。
1845年,Kolbe 合成了醋酸。
1854年,Berthelot 合成了油脂。
1856年英国人柏琴(William Henry Perkin )制造成第一种合成染料,定名为苯胺紫(mauvein )之后,染料始从天然的很快变成大量人工合成的。
1854年Berthelot 合成了油脂,生命力论被彻底推翻。
有机化学成为一门学科。
从此,有机化学脱下了“生命力”的光彩华贵的面纱,恢复了它的真面目。
定义:——碳化合物的化学——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在我们明确了有机化学这一正确的定义后,为了尊重历史,继续沿袭使用有机这个名称。
中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简单合成时期和经典结构理论创立时期。
随着Lavoisier 和Liebig 有机分析方法的建立,合成方法和结构理论得到了发展。
1857年,Kekule 和Couper 独立提出了碳四价理论;1865年Kekule 提出了苯的结构式;1874年,van’t Hoff 和Le Bel 分别提出了碳四面体结构学说;1885年,V on Baeyer 提出张力学说。
现代(20世纪--)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现代结构理论的建立、现代物理测试方法、复杂天然物的合成,有机合成工业。
结构理论: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对称守恒原理。
不对称合成、复杂天然物的合成、生物系统的模拟如叶绿素、血红素、胆固醇、VB12、牛胰岛素的全合成(中国、1965年)。
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赛尔和美国化学家路易斯创立了经典的电价理论和共价理论.从1927年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开始.化学健理论发展很快,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现代化学健理论。
它将揭示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之间的本质联系,为研制新材料,探索新能减研究生命现象,模拟生命体内的化学变化等各方面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
美国杰出的化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指出:“化学键理论是化学家手中的金钥匙”.1931年,德国化学家Huckel 提出芳香结构理论。
1933年,英国Ingold 提出化学动力学—饱和碳原子的亲核取代。
1962年,日本福井谦一,前线轨道理论。
1965年,Woodward -Hoffmann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1967年,Corey 逆合成分析原理。
1972年,Olah 碳正离子的系统概念。
1978年,Lehn 超分子化学(主客体化学)。
2、任务: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有机化学的任务就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1) 分离、提取天然有机物,测定结构、性质,加以利用;(2) 研究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反应历程等;(3) 合成有机物(4) 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比如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的等等。
几个例子:(1)75000只雌蟑螂中分离出不到1mg的信息素,且花费了30多年才弄清其结构。
近代物理方法……。
(2)紫杉醇:二萜类化合物。
2000美圆/g,治疗癌症的特效药。
1992.2投放市场。
10吨红豆衫的干树皮才能提取1kg紫杉醇,需砍掉1万棵60年生成材红豆衫,现已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合成了紫杉醇,但合成率只有4-5%,没有工业价值。
1956年提取出紫杉碱,1971年分离出紫杉醇,1983年进行抗肿瘤、抗癌实验,被认为是近15年来天然抗癌药物研究领域最重大的发现。
二、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有机化学的诞生比无机化学稍滞后30年,但是它的发展比无机化学快的多,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人类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有机化合物。
1、数量多。
据统计,目前发现的有机化合物有1000万种以上,而目前发现的无机化合物仅有几万种以上。
教师内的东西大都为有机物。
2、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1)、熔点: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特征低,一般<3500C 高例尿素 mp.1350C NaCl mp. 8010C (2)、沸点: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特征低,一般<4000C 高例酒精bp.78.50C、乙酸bp.117.90C NaCl bp.14130C (3)、溶解度:“相似相溶”原理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特征大部分难溶于水,但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大部分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中3、化学性质上的差异更甚。
(1)可燃性:对热不稳定,这也是初步检验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方法。
(2)、化学反应来看:(3)、产物复杂、副反应多:C 2H 5OH C 2H 5OC 2H 52=CH 204、有机化合物具有同分异构现象而无机化合物没有。
上述是有机化合物的共性,但也有少数有机化合物并不完全具备这些共性,如 四氯化碳不但不燃烧,还可以灭火;糖和酒精易溶于水等。
为什么能产生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这样截然不同的区别呢?这主要要从分子结构来找原因。
化学键离子键:由原子间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大部分无机化合物共价键:由原子间共用电子形成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三、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1、共价键理论(Covalent Bond Theories )共价键有两大特征:饱和性和方向性(1)、饱和性: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的数目,也就是该原子可能形成共价键的数目。
如氢原子外层只有一个未成对的电子,所以它只能与另一个氢原子或其它一价的原子结合形成双原子分子,而不可能再与第二个原子结合形成H 3等,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未成对电子成对了就饱和了。
(2)、方向性:前面讲过电子的运动不是任意的,而是在一定轨道上运动,也可以说是电子云重叠的结果,而电子云的轨道是有方向性的,H 为s 电子云是球形的,Cl 为p 电子云是哑铃形的(d 电子云是花瓣形的)。
H +所以,形成HCl 分子时只有s 轨道沿着p 轨道的对称轴x 轴成键时,轨道重叠最多,共价键才稳定。
由于这两大特征决定了有机分子都是由一定数目的某几个元素的原子按特有方式结合起来——它们有特定大小及立体形状(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学到,分子的形状对分子的物理、化学及生理活性都有密切的关系)。
2、共价键的四个参数为了表征共价键的性质一般用四个物理量即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来描述。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现代仪器测出来,通过这些键参数及原子连接顺序就像建筑物的设计图一样知道分子的空间结构,预测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
(2)键角:两个共价键在空间形成的夹角。
(3)键能:原子形成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
它是化学键强度的主要标志之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键的稳定性。
在相同类型的键中,键能越大、键越稳定。
(4)键的极性:C-Cl 电负性Cl >C ,所以电子对在电负性较强的原子周围出现的几率较大,从而说此键有极性,用“偶极矩”表示。
甲烷键长0.154nm 、键角109.50C 、键能415Kj/mol 、偶极矩0。
由于书本上叙述的很详细,……,但应注意两个方面:(1)、书中偶极距+→表示法和δ+、δ-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