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讲解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全文-大学课件

土地经济学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全文-大学课件

(一 )农业区位论——杜能的
《孤立国》
杜能的《孤立国》 的中心内容是:农 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 度 ,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 ,而且更 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 发展水平 ,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 消费地(市场) 的距离 。杜能阐述了对农 业生产区位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
(六)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4)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对传统的区位论提出挑战 。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区位论的研究条件和范围 ,为区位论 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软资 源(非实物资源) 的要求 ,和一般意义上的工业 生产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对这一 问题的研究 ,极 大地丰富了区位论的研究内容。 (5)数学模型的广泛建立、计算机技术的大量使 用、遥感技术的应用等 ,为区位理论提供了有利 的技术支持 ,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
第一节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第二节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第三节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第四节 其他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第五节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
第一节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一 、区位理论及其发展 ■ 区位 ,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客观物体分布的
地区和地点 。区位理论则是关于自然物体 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 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理论是指导土地分区 利用的基本原理。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 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 利用的分化过程。
■ 克里斯塔勒分析了城市等级的形成 , 同时 指出: 城市对其周围地区承担的各种服务 职能 ,理论上必须最接近所属地区的地点。
■ 由此他从几何上推导出 ,这些地点在正常 情况下应当位于六角形服务区域的中央 , 这样 ,就形成了他的六边形的城市空间分 布模型。

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

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土地类型的空间组合结构
它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 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格局或几何图形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 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土地类型群体 在空间上的有序性,并产生出特定的土地生 态功能。 根据其土地类型的组合形式,土地空间结构 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1)条带状递变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 发生依次变化,构成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 垂直系列。
⑥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放射状构型; ⑦西南石灰岩地区的串珠状构型; ⑧内蒙古高原的一些“塔拉”中出现的镶嵌 状构型等。 这些土地结构的构型是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及 其综合作用的具体表现,研究土地结构的构 型有助于深化对土地类型不同组合规律的认 识。
1.盐湖;2.底盐淡灰钙土土质平地;3.丘陵半荒漠 地(旱耕地和草地)
土地类型不仅表现出不同地域的空间组合格 局,而且在同一地域也表现出时间上的变化 和演替过程。这是因为土地是一个动态系统, 不断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当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 作用效果累积到一定规模时,土地系统就会 发生“涨落”,其属性发生变化,而土地类 型也随之发生演替。 土地类型演替实质上就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 的动态过程。
二、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土地结构主要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的数量 结构和空间组合结构。
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
数量结构
对比关系。 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 空间结构 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
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1.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规律包括两种类型:地带性分布 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学42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类,备课2012)

土地资源学42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类,备课2012)

地方的分类 延边自治州台地地方分类表
从表中的台地地方分类系统中可以看出,
温和白浆土台地、温凉白浆土台地等是该 系统的初级分类单位,表中的“温和”、 “温凉”、“温冷”等术语代表着一定的 积温条件,据此概括成地方种。
由地方种概括成地方属时,其分类依据是
土类的相似性。
由地方属概括成地方科时,其分类依据是
11)低山缓坡地、陡坡地、急坡地、险坡地等:均可为 高低阴坡、高低阳坡缓坡地、或再分出高、低 半阴半阳坡地。
12)低岭脊地:分为高与低的起伏平缓与起伏较大 的四种岭脊地。
13)中山、高山:可参照低山地划分。
(2)土壤(土壤质地或土壤层厚度及土壤变种名称)
1)山地种植业用地
按土层厚度分为裸岩、极薄层(<10cm)、薄层 (10-30cm) 、中层(30-60cm) 、厚层(60-100cm) 、 极厚层(>100cm)。
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的相互关系
上图反映了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的相互关系。 其中个体单位系列包括了等级较低的土地分级 单位系列和等级较高的自然区划单位系列。
从图中可见,每一等级的个体单位都可以划分 出相应等级的类型单位系列。但是,由于个体 单位系列是个体单位的逐级合并,越是高级的 单位其内部结构越复杂,相似性越少。
三、土地分类
(一) 土地分类的概念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就 称为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 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 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土地分类系统
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土地个体经过逐次地 概括和归纳,结果形成分类层次高低不同的 土地分类单位系列,也就是建立了一定的土 地分类系统。
在讨论土地类型时,焦点总是集中在中心概念上.而 在土地调查制图时,所关心的却是边界,两者同样重 要。

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汇总

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汇总

土地空间格局或图式是指土地类型在 空间分布上都有其相应的部位,相互之间 以一定规律联系并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 它是区域土地质与量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类在一定区域内同时利用各种土地类型, 除了要按照土地的各种自然特性和利用潜 力、适宜性来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土地 利用方式外,还必须根据各类土地之间的 相互关系,建立起具有一定物质流和能量 流相联系的土地利用组合,使土地利用的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尽量达到最优或协调。
根据其土地类型的组合形式,土地空间结构 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1)条带状递变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 发生依次变化,构成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 垂直系列。
如: 丘陵或山地内部自下而上的带状组合; 河谷内部从河床至阶地的梯级状组合; 海积平原中沿海岸带的条带状组合; 湖盆区域从边缘到中心的同心圆状组合,等等。
土地类型结构对大农业中各部门的构成也有 一定的影响。例如,适用于种植业的土地类 型面积比重较大,种植业在大农业中的构成 比重也较大。
二、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土地结构主要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的数量 结构和空间组合结构。
数量结构
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 对比关系。 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空间结构
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 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 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规律包括两种类型:地带性分布 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土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有三种形式:即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 地带性。
一、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
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 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纬 向地带行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 辐射对地求表面不同的入射角 引起不同纬 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例如,在全球范围内, 随纬度的降低,土地类型依次出现苔原带、 针叶林带、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的土地类 型

第四章 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  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
在一个等级上性质相似的一组个体,就是这个分类等级 或概括水平上的一个类别,又称分类单元。
4.1 土地类型及其划分 土地分类的原则
(1)选择土地分异特性的原则: 分异特性必须是对土地分类目的有重要作用的性 状; 分异特性应具有尽可能多的协变特性; 分异特性必须是土地对象本身的性状; 分异特性必须是易于观测或获取的土地属性。
土地类型的概念: 狭义的: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 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它清楚地表明了土地类型研究的最基本内容,是土地 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分类。 广义的: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了土地分级 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 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越复杂,采用的分类对象的级别应越低; 有时还要依据所能获得的资料的精确程度情况。
土地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土地单元 土地立地
土地类 土地亚类 土地型
20世纪最后20年
4.1 土地类型及其划分 4.1.2 土地分级系统
中国1:100万和重点省(自治区)1:20万土地类型图中,
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主导因素的大地貌类型及其相应的
土壤、植被类型而划分出两级: 第一级:土地类。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低 平地、潮湿地等。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主要以土地类
4.1 土地类型及其划分 4.1.1 基本概念
(1)土地类型分类
土地自然类型的分类,它是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性 为依据,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自然 综合特性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 间分布规律。
(2)土地类型
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由于土地各
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土地、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土地、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 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 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 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 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例如,一条干沟的横剖面可分出沟底相和沟坡 相;一个小丘的剖面可分出丘顶相、丘坡相和丘麓相。
相(立地、地块)的特征
最低级、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 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
第四章 土地、土地分级、 分类和分等
提纲
第一节 土地的科学概念 第二节 土地分级 第三节 土地分类与制图
第一节 土地的科学概念
土地科学:
属于地方尺度或局地尺度的研究 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生产
潜力、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等 方面的内容
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 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土地的性质 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特点,而不从属于其 中任何一个单独要素,它是地表表层历史发展的 产物
限区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 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即自上而下或水 平移动或停滞积聚等共同性,这是与高级土地分 级单位的重要区别
限区的划分
正负初级地貌形态交替分布以及阶梯状 地貌的情况下对限区形成的作用最为明 显
划分限区时,除了以地貌形态作为根据 外,还应考虑基质及其差异导致的排水 条件、湿润状况、土壤和植被等的变化
关于地貌部位不同学者的观点
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最小单位
岩性、土质的差异是相分异的重要因素和确定界线 的重要标志。地貌部位、岩性土质、潜水条件和间 接气候条件等决定的处境不同,形成不同的生境
只发育一个土壤变种、定居一个植被群丛,一个指 变种个体和群丛个体,是个体单位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PPT课件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PPT课件
龟裂土记录了自然的变迁、生命的消长。
17
白浆土 :在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 发生白浆化过程,形成的微酸性淋溶土。 土体中有白浆层,微酸性,自然肥力较高。
上图为白浆土剖面
土地利用:原始植被针阔混交林(岗地) 已为次生杂木林、草甸及沼泽化草甸所代 替;现除部分低洼地外都已开垦为农田, 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等。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10
黄棕壤: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下的淋 溶型地带性土壤 。土壤黄棕色,弱 酸性。
上图为燥红土剖面
上图为燥红土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为干旱稀树草原, 刺篱木、仙人掌,扭黄茅; 农业利用 除了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外, 可以种植腰果、剑麻、番麻等,是我国 粮、经、林、果、糖与药材的重要基地。
9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 过程”,同时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 化过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 有机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褐土剖面
上图为褐土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以辽东栎为代表 的干旱明亮林以及以酸枣、荆条、菅草 为代表的灌木草原;人工林则以油松洋 槐为主;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为农田, 栽培果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等。
14
暗棕壤: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针 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生腐殖质积 累过程和盐基与粘粒的淋溶过程的淋溶 土壤。 土壤中性到微酸性,终年处于 湿润状态,表层有机质很高。

4、第四章土地类型学理论

4、第四章土地类型学理论

四、土地分级系统
(一)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二)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三)土地分级单位与区划分级单位的关系
(二)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土地分级级别越高其内部差异性越明显 相、限区和地方这三个不同级别的土地单位 在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以及内部复杂程度等方面 存在着差异。除了相这一级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一 致以外,随着级别提高,土地单位内部复杂程度 逐渐增加,差异性逐渐明显。 土地分级单位的自然要素特征比较表
分级
分类
分等
三、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
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 小地貌分异 小气候分异 小水文分异 地方性的土质岩性分异
四、土地分级系统
(一)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二)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三)土地分级单位与区划分级单位的关系
(一)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土地分级一般采用三级系统,即划分出三个基本 的土地分级单位。 我国主要是沿用原苏联的土地分级系统。
(一)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4)分类的级别愈低,其分类标志的共同性愈多 以相的分类为例


相种:相同的相种其地形面、水流格局、土质、土 壤变种和植被群丛具有一致性。 相属:再按各相种水文特征的相似性把它们归纳为 两个相属 相科:又按地形的相似性把相属归纳为相科
(一)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5)编制分类系统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6)各级分类单位的分类依据不一 A.相的分类
用顺序法列出的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鼎 湖山沟床河床相的分类 系统。 相种:相同的相种其地 形面、水流格局、土质、 土壤变种和植被群丛具 有一致性,其改造利用 方向与途径也大体相同。
相种的划分视具体情况而考虑各组成要素的某些主要特征。 本例侧重于相的水文要素和地形要素归纳为相种 相属:再按各相种水文特征的相似性把它们归纳为两个相属 相科:又按地形的相似性把相属归纳为相科 总之,在相这一级土地单位中划分出了一个土地类型系列

4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教案).docx

4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教案).docx

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内容提要木章首先重点介绍土地类型的概念、土地类型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划分、结构与演替, 然后阐述土地资源类型与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第一节土地类型及其划分土地类型划分研究是区域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划分研究的基础。

它与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划分研究的内容不完全和同,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

而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划分研究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强调人类对土地利用与改造所赋予的土地经济属性。

所以,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划分,必须首先研究区域土地的类型及其划分。

一、土地类型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土地,对土地类型概念的认识会有一些差异,但可归纳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土地类型概念是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广义土地类型指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类型研究不仅深化了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意义,而只也为土地评价、土地承载力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等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氏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早已具冇土地类型的观念。

例如我国四川盆地丘陵区种植旱作的坡耕地分为一台地、二台地和三台地,利柏水稻的水HI则分为坳III、境III和冲III;黄土高原地区的嫄、梁、询、川;河北省井碗盆地的坪、梁、涧、川,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田(可种植水稻的耕地)、地(不能种植水稻的耕地)、山(山地)、半山(丘陵);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的岗、席、冲等等,均属土地类型的范畴。

从土地的构成要素看,土地类空是气候、地表物质、地形、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产物。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川,使土地形成具冇一定分布及组合规律、综合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域综上所述,土地类型及其划分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范畴。

土地资源学可以借助土地类型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为土地资源的划分、调查、制图、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和管理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宁夏兴仁堡盆地土地类型环状结构示意图
图 : 银 川 平 原 土 地 类 型 带 状 结 构 图


三、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的定量分析
土地结构分析常常需要运用各种定量化的指 标来进行土地结构描述与评价,构建有关模 型。从定性分析向定量方法拓展取得了很大 进展,由此也产生了很多的土地结构指标。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地类型结构定量 分析的指标。
二、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土地结构主要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的数量 结构和空间组合结构。
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
数量结构
对比关系。 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 空间结构 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
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1.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
第二节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地的土壤、地貌、植被等各要素在地球表面上都表 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必然造成土地综合体的客观存 在表现出规律性分布特点。这种规律性由于环境条件 的不同而现实出各种差异,土地的这种按其位置、条 件的不同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 反映地带分异的客观规律叫地域分异规律或空间变异 性。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同一级土地类型之间在 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以及不同等级土地类型间构成的 数量序列。 因此,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 些土地类型,它们的面积各占多大比例,各种较高一 级的土地单位进一步细分而成的次级土地类型种类及 其面积比例。也可以认为,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实际 反映了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 例如人们有时候提到某个地区是“七山一水二分田” ,指的就是这种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其中,山、水、 田是土地类型的“质”,而七、一、二是土地类型的 量,即面积比例。
2.土地类型的空间组合结构
它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 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格局或几何图形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 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土地类型群体 在空间上的有序性,并产生出特定的土地生 态功能。 根据其土地类型的组合形式,土地空间结构 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1)条带状递变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 发生依次变化,构成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 垂直系列。

二.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 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经线方向带状延伸,不 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这 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 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土地组成要素产 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

三、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 是指随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随海拔升 高而变化,土地类型也呈有规律的变化更替。

第三节 区域土地类型的结构
一、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
土地类型结构有时也被称土地结构或土地资源结构, 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 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类型质的对比关系是指在该区域内分布有哪些 土地类型以及它们的属性差异如何; 土地类型量的对比关系,是指每一种土地类型在该 区域内所占的绝对和相对面积比例。
⑥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放射状构型; ⑦西南石灰岩地区的串珠状构型; ⑧内蒙古高原的一些“塔拉”中出现的镶嵌 状构型等。 这些土地结构的构型是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及 其综合作用的具体表现,研究土地结构的构 型有助于深化对土地类型不同组合规律的认 识。
1.盐湖;2.底盐淡灰钙土土质平地;3.丘陵半荒漠 地(旱耕地和草地)
如: 丘陵或山地内部自下而上的带状组合; 河谷内部从河床至阶地的梯级状组合; 海积平原中沿海岸带的条带状组合; 湖盆区域从边缘到中心的同心圆状组合,等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重复式组合 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顺序更替,而 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 分散的复区。 如: 遭受冲沟切割的台地区,分布有浅凹地的草原 区等。 从这个角度说,“土地系统”和“地方”不仅 本身是一种土地类型,同时也可视为由低级土 地类型单位重复分布所构成的土地空间结构物。
土地空间格局或图式是指土地类型在 空间分布上都有其相应的部位,相互之间 以一定规律联系并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 它是区域土地质与量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类在一定区域内同时利用各种土地类型, 除了要按照土地的各种自然特性和利用潜 力、适宜性来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土地 利用方式外,还必须根据各类土地之间的 相互关系,建立起具有一定物质流和能量 流相联系的土地利用组合,使土地利用的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尽量达到最优或协调。 土地结构的研究正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 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奠定科学基础。
在不同地区,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差异,各 种土地类型在空间的组合形式各不相同,即土地 空间组合结构的构型因地域而异。在我国常见的 有: ①由于流水地貌形成的树枝状构型; ②由于地质构造、岩层性质影响和流水切割 与侵蚀作用形成的格状、条格状、放射状等构型; ③封闭盆地或洼地形成的环状构型(图 ) ④在一些河谷平原和谷地出现的带状、条带状构 型 (图 ); ⑤一些山区内的立体状或阶梯状构型;

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对大农业生产布局有重
要意义。一个地区的大农业生产布局主要取 决于该地区的水热条件和土地类型结构。
一般说来,平原地区土地类型结构比较单一,
常形成比较集中的专业化生产; 而在丘陵山区土地结构复杂,可进行具有一 定农业构成的专业化趋势的综合发展。 土地类型结构对大农业中各部门的构成也有 一定的影响。例如,适用于种植业的土地类 型面积比重较大,种植业在大农业中的构成 比重也较大。

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规律包括两种类型:地带性分布 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土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有三种形式:即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 地带性。 一、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 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 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纬 向地带行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 辐射对地求表面不同的入射角 引起不同纬 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例如,在全球范围内, 随纬度的降低,土地类型依次出现苔原带、 针叶林带、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的土地类 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