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全日制研究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全日制研究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全日制研究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教育学部实际情况,坚持研究型学部的学术发展导向,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依据《关于印发<西南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设置及管理办法>的通知》(西校〔2013〕348号)、《关于印发<西南大学研究生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的通知》(西校〔2014〕583号)和《关于印发<西南大学研究生单项奖学金评审办法(试行)>的通知》(西校〔2014〕584号)的规定和精神,结合教育学部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综合测评。

第三条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是考核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优评奖和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研究生综合测评组织机构和原则第四条研究生综合测评工作由教育学部研究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

第五条研究生各专业班级成立学生测评小组,由专业班、团支部的主要学生干部、学生代表5-7人组成,各专业班级学生测评小组在辅导员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六条研究生综合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每年9月中旬原则上以专业班为单位集中进行。

综合测评成绩缺失者不能参评奖学金或评选优秀。

第七条研究生综合测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切实做好测评工作。

第三章研究生综合测评内容和计分标准第八条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由德育测评、课程成绩、学术创新成果和社会实践四部分组成,其中德育占15%,课程成绩占20%,学术创新成果占50%,社会实践占15%。

第九条德育测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法纪表现、文明行为、心理素质。

(一)德育测评内容研究生德育测评由专业班级测评小组依据导师推荐意见和研究生现实表现评分。

各项目除了表现非常优秀外,原则上不得评满分。

(二)惩处减分对德育测评不符合规定者给予扣分,一学年内违纪多次者,惩处累积扣分。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件4
西南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名称食品科学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专业代码
083201
083202
083203
083204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06年7月6日修订日期:2009年11月12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食品科学(083201)
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3)
3、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083202)
4、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4)
* 系食品科学学院院外指导教师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备注:1、平台课即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1-2门,按一级学科范围设置;
2、每个二级学科设专业课2-3门,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须在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
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4、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增设“教育科学通论”、“现代教育技术”为必修课
,免除“学术
活动”、“社会、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二项必修环节;
5、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免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第一外国语”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增设“中国概况”为必修课;
6、选修课可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而增列,并按照研究生课程管理程序申报。

五、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六、需阅读的主要文献。

西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

西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

西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试行)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为了深化学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特制定《西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试行)》。

一、主要目标按照“适度提升规模,改善生源结构,保证生源质量,完善资助体系,提高培养质量”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强化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完善资助体系,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转变观念,创新机制。

培养机制改革是高校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它涵盖了研究生教育从招生到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

通过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国家、学校、导师和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责、权、利,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

(二)统筹资源,优化配置。

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投入,统筹使用国家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科研经费资助和其他有关资金,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分配机制,构建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和资助体系。

(三)分类指导,分步推进。

实施培养机制改革,将全日制研究生分为在职生和非在职生两种类别,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导师的科研需求和对研究生的资助能力等情况,实行不同学科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机制改革。

三、主要措施(一)强化导师负责制1.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主导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不断加强责任意识,从思想品德、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

2. 在国家及学校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导师拥有在研究生招生中的自主权。

在学生报名、择师的基础上,经导师组内充分协商后,导师自主决定录取人选。

学校根据相关学科、专业的培养条件和导师的科研经费、项目需求调控招生计划。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人才。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三个方面探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为学科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以导师为主导,以科研为中心的模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与导师密切合作,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

导师在学术指导和科研项目选择上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学生能够逐渐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学术研究的能力。

此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还需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养。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

在课程学习阶段,学生需要修习一定的专业课程,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在科研训练阶段,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科研方向,与导师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参与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学术会议的交流。

在学术交流阶段,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与同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一培养过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能够逐渐提高学术水平,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旨在培养具备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人才。

通过导师的指导和科研训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能够逐渐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研究的能力。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通过这一过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能够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为学科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工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工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为加强和完善研究生的学籍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西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西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西南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和《西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结合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应在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下列目标:(一)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二)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本门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动向。

(三)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五)具有健康的体格。

第二条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前两个学期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后四个学期主要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

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个别因培养条件或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必须在第六学期的三月份内按规定由本人提出延长时间的书面报告,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部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学制不变。

第三条培养方式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研究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优良学风、探索精神、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指导方法上,采取指导教师(简称导师)负责的方式。

西南大学关于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西南大学关于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西南大学关于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西南大学关于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我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工作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推免生工作,加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教学〔2006〕1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免试,是指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必经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初试,直接进入复试;所称推荐,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按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资格并向招生单位推荐;所称接收,是指招生单位对报考本单位的具有免初试资格的学生进行的复试和录取。

第三条推免生工作是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激励我校在校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创新、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第四条学校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专家教授代表等组成的推(一)教学质量优秀,有符合条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二)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招生工作秩序良好。

第十条学校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学院推免生名额:(一)按教育部批准下达我校当年推免生的推荐总指标数。

(二)按当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总体比例。

(三)适当考虑学校学科发展、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第十一条学院不得擅自将推免生名额跨院使用,不得以推免生工作为由进行本硕连读培养和宣传。

第十二条截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时间后,被确定的推免生如果无招生单位接收或本人放弃,则该生推免生资格作废,名额不得转让。

第十三条从具备下列条件的学生中择优遴选推免生:(一)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不含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应用技术本科、职教师资本科、独立学院本科学生)。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培养目标,这就像是在大海中找到了航行的方向。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要在学术领域深耕细作,培养独立思考、创新研究的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要培养的是:1.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2.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1.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术英语、科研方法论等,这些课程为研究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等,以培养研究生深厚的专业知识。

3.选修课:包括跨学科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实践性课程等,旨在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4.实践环节:设置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使研究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

三、师资队伍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领军人物。

2.实施导师责任制,每位导师负责指导若干名研究生,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3.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定期举办学术沙龙、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四、学术交流1.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拓宽学术视野。

2.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与研究生面对面交流。

3.开展学术竞赛、学术论文评选等活动,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

五、考核评价1.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2.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体系,鼓励研究生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3.定期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评价,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的研究生进行帮扶。

六、就业指导1.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帮助研究生了解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竞争力。

2.建立就业信息库,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

3.搭建就业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希望每一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都能在这个方案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9.03.19•【文号】教研[2009]1号•【施行日期】2009.03.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一)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二)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西南大学全日制会计硕士(125300)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全日制会计硕士(125300)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会计硕士(125300)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1.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为:2. 基本要求(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2)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会计、财务、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具有从事高层次会计管理工作所必备的国际视野、战略意识和领导潜质。

(4)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培养方向根据西南大学的师资与社会需求,设置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三个培养方向。

三、学制与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不得少于40学分。

四、培养方式1.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辟第二课堂,聘请实务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

3.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有关专家共同承担指导工作。

4.增加实践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5.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

6.重视和加强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1 课程与必修环节设置攻读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以下课程的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应不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期学时学分任课教师考核方式备注核心课(必读必修)公共课01 外语 1 36 2 研究生院考试02政治课 1 54 3 研究生院考试专业及领域课14 管理经济学 1 54 3 谢家智、黄林秀考试21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1 54 3 彭珏、王雅军考试54 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1 54 3 何跃群、毕茜考试22高级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2 543 邱远、张集琼考试23 高级审计理论和实务 2 54 3 张孝友、汪军考试选修课必须修满12 学分51政府与非盈利性组织会计236 2周建文、隆昌菊考查62 财务报表分析 2 36 2 陈昌明、王北军考查52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 2 36 2 张孝友、杨新考查53企业税收筹划 2 36 2 李峦松、张孝友考查54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1 362 李华容、郭晓考查55管理信息系统 2 36 2 唐建、邱远考查56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2 36 2 温涛、胡士华考查57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 2 36 2 张集琼、李军考查58企业并购 2 36 2 王定祥、丁忠民考查54 风险管理 2 36 2 宫义飞、周建文考查26 战略管理 2 36 2 王钊、邓宗兵考查59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 2 36 2 黄俊、李雪梅考试60商法概论 1 36 2 杨应忠、李华容考查必修环节开题报告 2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学院提交培养计划、选题报告各一份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 3 提交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报告实践环节2-3 不少于半年8 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向学院提交实习总结及考核评价表其它同等学力补修课程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必修环节包括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和实践环节。

西南大学专硕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专硕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试行稿)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基地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形式。

为规范我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保证其健康发展、有效运行,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第一条本办法所涉及的专业实践基地是指为以全日制为主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活动所提供的具有一定承载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外场所(以下简称实践基地)。

专业实践基地必须依托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企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可由依托单位及其所在区域或所在系统内相关的若干机构构成。

第二条实践基地由学校或学院与有关单位协商共同建立。

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按需设立,切实可行;责权明确,合作共赢;分级管理,规范有序;相对稳定,讲求效益。

第三条学校、学院根据研究生培养需要分别设立校、院两级实践基地。

校级实践基地按专业学位类别设立,命名为“西南大学XXXX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院级实践基地按二级培养单位设立,命名为“西南大学XXXX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

二、实践基地的设立第四条每种专业学位类别根据需要建立1-5个校级实践基地,各二级培养单位根据需要建立若干院级实践基地。

第五条实践基地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依托单位及构成单位的主要业务能满足相关类别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和实践教学任务的要求,在区域内具有行业代表性。

(二)有一定数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基本条件的相关专业技术或业务人员;依托单位有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具有长期稳定合作培养研究生和拓展合作范围的潜力。

(四)具备研究生生活、学习、工作所需的基本条件,具有劳动保护、卫生安全保障,场所与设施能基本满足需要。

(五)符合就地就近原则,实践基地所在地尽量离学校较近,同一基地的依托单位与构成单位应在同一城市或合理的区域范围内。

西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西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西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年月修订一、培养目标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案、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方法,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有从事科研、教案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年,基本学习年限为年。

硕士生提前完成全部学业,达到提前毕业条件,要求缩短学习期限,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和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生效。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目录为依据,其专业属于二级学科,二级学科下设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专业的情况,一般设置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应该为本学科的主要分支,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客观需要和发展基础,能反映本学科专业的特色和研究水平与发展方向。

每个研究方向须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导师从事该方面的研究,有具一定学术造诣的学术带头人和合理的学术梯队,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及信息条件,目前有明确的研究课题,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研究方向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

提倡和鼓励增列跨学科专业条件基本成熟的研究方向。

各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跨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由相关学科专业协商后报各学部分委员会讨论确定。

各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详见各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

四、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由名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硕士生导师组,选拔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导师担任组长,组长统筹硕士生的日常培养、指导和管理。

硕士和导师组之间应建立定期交流和汇报制度,组织开展报告会和各种研讨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方式或与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

西南大学关于做好2017届研究生毕业暨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

西南大学关于做好2017届研究生毕业暨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7届研究生毕业暨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各单位:根据《西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及博士、硕士培养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关于毕业生工作的安排,现就做好2017届研究生毕业暨学位授予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毕业及学位申请资格审查(一)毕业及学位申请1.所有2017年春季学期拟毕业研究生必须在3月20日以前通过研究生管理系统(网址::8088/pyxx/login.aspx)提交毕业及学位申请。

为了避免系统拥挤,MIS系统于1月9日至3月20日之间开通。

请同学们务必按时提交申请,也请各单位通知到位,超过期限系统将自动关闭。

2.所有拟毕业研究生务必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平台(网址:/)核对本人学籍信息。

3.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以及留学生,因暂未纳入MIS系统管理,本次仍提交纸质申请表,各单位汇总审核后向学位办报送资格审查合格名单。

(二)课程成绩和培养环节核查2016年3月31日以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按学校公布的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清理拟毕业研究生课程学习完成情况,以及是否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各个必修环节。

(三)学术成果要求1.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要求按西校【2012】502号文件公布的为准。

学术论文发表刊物级别认定如下:(1)2016年1月1日前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刊物级别认定,以《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及成果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西校〔2011〕477号)和《西南大学自然科学T类、A类刊物及遴选办法》(西校〔2012〕109号)为准。

(2)2016年1月1日(含)后发表的学术论文刊物级别认定,以《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以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西校〔2015〕621号)和《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西校〔2015〕620号)为准。

2.教育博士学术成果要求为1篇A类或2篇核心刊物学术论文。

3.如果学术论文尚未发表,但收到编辑部的正式录用通知,且发表时间预定在2016年5月31日以前的,申请时可以持录用通知进行登记。

教学科研单位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年绩效考核细则试行

教学科研单位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年绩效考核细则试行

附件1教学科研单位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年度绩效考核细则(试行)一、考核对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年度绩效考核对象为有全日制本科生培养任务的教学科研单位,具体分为公共课(含交叉课)教学单位和专业课教学单位。

公共课(含交叉课)教学单位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体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教育学部、心理学部12个学院。

专业课教学单位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育学部、心理学部、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食品科学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药学院(中医药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32个学院(部)。

二、考核组织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年度绩效考核在分管校领导指导下,由教务处牵头组织。

成立本科人才培养年度绩效考核工作组,下设本科教学任务考核组、本科教学质量考核组。

本科教学任务考核组负责考核各单位每年本科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本科教学质量考核组由相关专家组成,负责本科教学优秀单位和教学成果的考核。

三、考核方式每年8月31日前,各教学单位按照考核要求,将本单位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自评并报教务处;9月10日前,本科教学任务考核组和本科教学质量考核组对各教学单位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核实和复评;9月20日前,本科人才培养年度绩效考核工作组对本科教学任务考核组和本科教学质量考核组提供的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公示后报学校审定。

四、考核内容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包括“基本教学任务、超额教学任务、教学优秀学院和教学成果”四大类。

西南大学专硕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专硕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专硕培养方案西南大学作为国内重点高校,为了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设立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本文将着重介绍西南大学专硕培养方案的相关内容。

一、培养目标西南大学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相关领域深入研究和应用学术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掌握和应用相关的学科理论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学制与课程设置西南大学的专业硕士学制为2年,共设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

其中,学术型专业硕士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基础课程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原创性,促进学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专业型专业硕士在课程设置上以应用性课程为主,旨在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和素养。

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西南大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实践环节的设置包括企业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创业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需求。

四、导师制度西南大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导师制度。

每位专业硕士研究生都会分配一位导师,导师负责监督学生在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的成长,协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指导论文撰写等。

导师还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报告、讨论研究方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五、优势与未来发展作为国内知名高校之一,西南大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例如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丰富、实践环节实用性强等。

未来,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推进,专业硕士将成为更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渠道,而西南大学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也将不断完善和优化,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西南大学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全面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完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未来,期待西南大学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2013年5月修订一、培养目标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方法,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有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年,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

硕士生提前完成全部学业,达到提前毕业条件,要求缩短学习期限,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和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生效。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目录为依据,其专业属于二级学科,二级学科下设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专业的情况,一般设置3-6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应该为本学科的主要分支,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客观需要和发展基础,能反映本学科专业的特色和研究水平与发展方向。

每个研究方向须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导师从事该方面的研究,有具一定学术造诣的学术带头人和合理的学术梯队,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及信息条件,目前有明确的研究课题,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研究方向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

提倡和鼓励增列跨学科专业条件基本成熟的研究方向。

各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跨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由相关学科专业协商后报各学部分委员会讨论确定。

各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详见各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

四、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由3-5名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硕士生导师组,选拔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导师担任组长,组长统筹硕士生的日常培养、指导和管理。

硕士和导师组之间应建立定期交流和汇报制度,组织开展报告会和各种研讨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方式或与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

硕士生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方式。

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科研、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

应着重培养硕士生的优良学风、探索精神、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课程学习(一)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实行学分制。

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数为25-35学分,具体应修学分数由各学部分委员会制定,列入培养方案。

除公共课程外的理论课课时一般按1学分/18学时计算,实验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按1学分/30学时计算。

所有硕士研究生课程均规定相应的学分,考核成绩合格者(考试成绩60分及以上),获得相应的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按照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用一年或至多不超过一年半时间修完规定的课程。

硕士研究生应根据研究方向、本人的特长和爱好,在导师指导下选修课程。

鼓励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或到境内外大学选修同类精品课程,学校按规定给予学分认定和成绩转换。

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研究生应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有关大学本科基本课程3-5门,并通过考试,不计学分。

(二)课程设置各学部分委员会和培养单位应根据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型、创新型和体现本学科专业特色的优质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必需的基础知识学习,凝练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前沿性及与博士学位层次间的衔接。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含公共课、平台课、专业课)和选修课2类。

1.思想政治理论课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公共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限选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适于自然学科,18学时,1学分)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适于人文学科,18学时,1学分),均为学期课。

2.公共外语公共外语课程体系包含第一外国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第二外国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和英语选修课程。

第一外国语为非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外语专业为第二外国语),硕士研究生根据所学语种须选其一,均为学期课,90学时,3学分。

第二外国语和英语选修课是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3.平台课平台课是指以一级学科为基本单元,按一级学科设置的各个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技术)类课程,是相应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在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中,可按一级学科设置平台课1-2门,每门2-3学分。

4.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包含中外主文献研读和二级学科专业必修课2部分。

(1)中外主文献研读为了使硕士研究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本学科最主流、最经典、最前沿和最具特色的文献,把握本学科发展脉络,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快速进入本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学校建立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改革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开设硕士研究生“中外主文献研读”课程(36学时,2学分),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列入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

各培养单位、硕士点应根据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成立由学科负责人牵头的工作组,利用学科全体导师学术力量,建立本学科专业精品文献库,并根据学科发展变化,适时更新文献库。

指导教师应参与到本学科专业主文献的建设和运用到课程教学和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并对硕士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提出相关具体要求。

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专业“中外主文献研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中文、外文经典文献阅读、读书报告交流与研讨、中外文学术论文写作等。

教学方式可采取学生报告与教师点评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模式。

(2)二级学科专业课二级学科专业必修课是指在本专业范围内拓宽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系统专门知识的基本课程,在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中,应设二级学科专业课2-3门,每门2-3学分。

鼓励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全英语专业课程或引入国外优势专业课程资源与师资队伍。

5.选修课选修课是为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相应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其开设应以拓宽硕士研究生学术视野、促进学科交叉、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相适应为原则。

选修课原则上每门1-2学分。

(三)课程教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应在1学年或最多不超过1年半的时间内安排完毕。

课程由开课承担单位统一组织开设、考核。

组建教学团队授课,由学术带头人、业界知名人士和年轻教师组成,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梯队。

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注重研究生创新意识与科研方法的训练,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班。

课程考试的方式可以是口试、笔试或写读书报告等。

凡列为硕士生课程的,无论采取何种考核方式,均应能考察硕士生学习和运用本门课程知识的水平,并给出成绩。

六、其它培养环节为了发挥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和导师组除日常指导和检查课程学习外,应着重抓好以下培养必修环节:(一)个人培养计划导师和导师组应根据国家学位条例、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并结合硕士生个人情况,因材施教,指导硕士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审核签字。

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在入学1个月内完成。

(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

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公开论证会距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应至少相隔1年以上。

硕士生应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广泛调查研究、阅读本学科主文献资料,确定论文题目,按期提交选题申请书和选题报告。

培养单位应按照学校要求制定本单位开题报告的具体实施办法,确定开题报告的专家组成、具体时间、地点及具体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文献综述(对主文献的查阅、分析和总结)、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难点与特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进度安排以及完成论文工作的时间。

根据研究生选题情况,按二级学科成立若干开题报告审查小组。

审查小组由具有研究生培养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若开题报告未通过,审查小组应指出其问题所在,并与导师协商、要求其在限定时间内重新做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通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若需对论文选题进行重大变动者,应及时重新完成开题报告。

(三)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前沿讲座、学术研讨等,在学习期间(一般在中期考核前)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5次。

按要求填写“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审查合格者,提交所在培养单位,记录2学分。

(四)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硕士研究生可任选其中一项实践。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实践活动后应提交实践报告一份或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复印件,经导师审查签字后上交所在培养单位,经审核合格,记录2学分。

教学实践可以是试讲本学科专业本专科课程的部分章节,指导实验与实习,辅导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等,但讲课应不少于6学时。

入学前有2年以上大学专科及以上高校教学实践经历者,可免去教学实践考核,但须提供有关证明。

社会实践包括深入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业务实习、科技推广等实际工作,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具体按照《西南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西委〔2011〕22号)执行。

科研实践,包括参加导师或本人主持的科研项目的研究、科技扶贫、科技咨询等活动。

(五)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进展检查根据本培养单位研究生规模和学科点现状,按照《西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西校〔2006〕357号)提出本单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办法。

中期考核原则上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

在学位论文研究期间,硕士生应加强与导师和导师组之间的沟通,并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计划。

七、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是硕士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

硕士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依托科研平台,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课题。

科研平台和培养单位应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包括科研实验记录或野外调查情况记录和实验结果定期汇报制度等,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和优良的科研作风。

八、外国留学硕士生和港、澳、台硕士生培养(一)来源于港、澳、台在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与内地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年限、课程学习、培养方式、培养环节等方面要求一致,其培养按相应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执行。

(二)外国留学硕士研究生除公共必修课和实践活动必修环节外,其它培养环节和要求原则上按相应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执行,各培养单位也可根据本单位外国留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单独制定相应学科专业外国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用英文撰写)。

外国留学硕士研究生免除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和“第一外国语”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增设“中国概况”和“汉语”2门必修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