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蜡螟幼虫被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

合集下载

植物病原线虫

植物病原线虫
01
03
02
线虫多喜欢通气良好的土壤,线虫病在砂壤土中比粘质土中发生严重。另外,土壤的土质、营养、电势、渗透压、酸碱度及植物种类等对线虫都有影响。
土壤中有许多线虫的天敌,如一些真菌、食肉线虫、原生动物等,一些病毒、细菌可以随线虫体携带。
土壤中存在大量腐生性的线虫,常常在植物根部以及植物地下部或地上部坏死和腐烂的组织内外看到的线虫,不一定是致病性的线虫,要注意区分。寄生性和腐生性线虫是有区别的,腐生性线虫的主要特征是口腔内没有口针,另外食道多为双胃型或小杆型,尾部细长如丝状,在水中非常活跃。寄生性线虫的特征主要是口腔内有口针,另外食道多为滑刃型或垫刃型,尾部较钝,在水中不活跃。
01
03
02
寄生性和腐生性线虫区分
一、侵染来源 线虫可以卵、幼虫、成虫的虫态越冬或渡过不良环境,侵染来源主要有: 土壤:是线虫的主要侵染来源之一,如胞囊线虫、根结线虫、矛线目线虫等。 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来源,如小麦粒线虫以种瘿形式混杂在种子中、水稻干尖线虫在谷壳内、甘薯茎线虫在种薯中等。 病株和病残组织:如松材线虫存在在病株或由病株而来的木材中,危害地上部的菊花叶线虫随病叶越冬等。
线虫形态大小
二、结构 1.整体结构 比较简单,就一个虫体而言,由前向后可分为头、颈、腹、尾四段。头部位于虫体前端,包括唇、口腔、口(吻)针和侧器等器官。颈部是从吻针基部球到肠管前端之间的体躯,包括食道、神经环和排泄孔等。腹部从后食道球到肛门之间的一段体躯,包括肠和生殖器官。尾部从肛门到虫体末端,主要由尾腺、侧尾腺、肛门等。 从外向内可分为体壁和体腔两部分,体腔内包括体腔液和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各种器官。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如下:
02
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影响,植物受害后就表现各种病害症状,一般表现为全株性和局部性两方面。

大蜡螟感染与治疗实验报告

大蜡螟感染与治疗实验报告

大蜡螟感染与治疗实验报告一、引言大蜡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目前针对大蜡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药物、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

本实验旨在研究大蜡螟感染与治疗方法的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大蜡螟样本、化学药物(防治虫害药剂)、生物防治剂、物理防治装置等。

2.实验方法:(1)实验前准备:收集大蜡螟样本并在实验室中饲养。

(2)感染实验:将大蜡螟样本分为四组,每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感染方法,包括化学感染、生物感染、物理感染和对照组。

观察并记录蜡螟感染的情况。

(3)治疗实验:将大蜡螟样本分为四组,每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治疗、生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对照组。

观察并记录蜡螟治疗效果。

三、结果与分析1.感染实验结果:(1)化学感染组:大蜡螟样本在接触到化学药物后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减缓和死亡。

(2)生物感染组:大蜡螟样本在接触到生物防治剂后表现出减少运动和死亡的迹象。

(3)物理感染组:大蜡螟样本在暴露于物理防治装置后表现出运动减缓和死亡。

(4)对照组:大蜡螟样本没有接受任何感染处理,保持正常活动状态。

2.治疗实验结果:(1)化学治疗组:大蜡螟样本在接受化学药物治疗后表现出明显的死亡。

(2)生物治疗组:大蜡螟样本在接受生物防治剂治疗后表现出减少运动和死亡的迹象。

(3)物理治疗组:大蜡螟样本在接受物理防治装置治疗后表现出运动减缓和死亡。

(4)对照组:未接受任何治疗方法的大蜡螟样本继续保持正常活动状态。

四、讨论本实验结果显示,化学药物、生物防治剂和物理防治装置对大蜡螟的感染和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其中,化学药物对大蜡螟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其可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物防治剂对大蜡螟的杀虫效果较低,但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无害。

物理防治装置对大蜡螟的杀虫效果较好,而且无污染,但需要较高的成本和技术要求。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可以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即化学药物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蜡螟的生活史及习性

蜡螟的生活史及习性

蜡螟的生活史及习性大蜡螟在我国一年发生3代,各虫态历期随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

卵期最短为8天,秋季最长可达23天,发育起点温度为13.6土1.1℃,有效积温145土13日度。

幼虫期最短为27天,最长可达48天。

发育起点温度12.6土2.1℃,有效积温617.8土25.7日度。

蛹期最短为9天,最长可达23天。

发育起点温度11.2土1.4℃,有效积温235土19.7日度。

成虫最短为9天,员长可达44天。

发育起点温度l0.6土1.4℃,有效积温105.4土11日度。

小蜡螟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一般一年可发生3代。

在福建,夏季卵期约为4天,幼虫期最短为42天,最长可达69天。

蛹期最短为7天,最长为9天,成虫期最短为4天,最长为31天。

雄性蜡螟较雌性发育期长1—2倍。

蜡螟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在自然情况下,如旬平均气温超过13 ℃,越冬幼虫开始活动;旬平均气温在27 ℃以上,蜡螟繁殖迅速,危害严重;旬平均气温下降至8℃,群内温度下降到9℃以下时,幼虫停止取食。

在北方气温下降至7℃以下,在室外空蜂箱、空巢脾中的蜡螟,5小时后全部死亡;如温度升高到49 ℃,40分钟内,各虫态蜡螟将全部死亡。

强群受蜡螟危害轻,弱群受害重;东方蜜蜂较西方蜜蜂受害重。

据39蜂疗网研究表明,大蜡螟在贵州于4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时间出现在19—20时,羽化的雌雄娥于当晚或翌日夜间交尾。

交尾的雌蛾经1—3天,夜间潜入蜂箱缝隙处产卵,一般每只雌峨可产350一370粒,最多可产l800多粒,温度愈高产卵力愈强。

初孵化的幼虫以蜂巢底部蜡屑为食,4天后即上脾危害,行动敏捷,爬行速度快。

2龄以后,虫体较大,工蜂易察觉,上脾后常受到工蜂的清理,所以不易造成危害。

上脾幼虫,穿蛀隧道并沿隧道取食,隧道有时有分叉,随着幼虫龄期和食量增大,隧道也不断加长和扩大。

蜜蜂幼虫受其危害,化蛹后不能封盖,呈“白头蛹”状死亡。

蜡螟幼虫5—6龄时,食量猛增,对巢房破坏加剧。

大蜡螟幼虫被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

大蜡螟幼虫被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

大蜡螟幼虫被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sp.侵染后体内四种酶活性的变化摘要:为了解新种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sp.侵染昆虫的作用机制及昆虫对这种线虫侵染的应激反应,本文研究了大蜡螟幼虫被这种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后体内的酪氨酸酶(TYR)、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H.beicherriana 对大蜡螟幼虫的侵染在短时间内(0-40h)就能诱导其体内这四种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其中TYR和AChE的活性随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态势;而CarE和GSTs 的活性随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在侵染40h时,其活性均大于0h的值。

另外,在20-80IJS/蜡螟剂量范围内,这四种酶的活性随线虫剂量的增大而增大,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80/IJS蜡螟>40/IJS蜡螟>20/IJS蜡螟。

大蜡螟幼虫体内这四种酶的活性因线虫侵染而增大,这就增强了其对侵入体内的线虫、共生菌及其分泌的具有杀虫活性物质的解毒能力或抵抗力。

INTRODUCTION昆虫病原线虫或其共生菌能产生一些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如毒素toxin、毒素蛋白toxin protein、蛋白酶protease等,这些物质有助于线虫对寄主昆虫的侵染(AAAAA; Toubarro, 2009)。

这些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常会引起昆虫一些酶活性发生变化。

斯氏线虫S.carpocapsae的分泌物中含有的蛋白酶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Balasubramanian, AAAAA; 2010)。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嗜线虫致病杆菌产生的具杀虫活性的蛋白Tp40能诱导昆虫体内羧酸酯酶酶活性的增加(杨君,2008);也能产生单萜化合物Benzylideneacetone来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从而一定程度地调控小菜蛾的免疫反应(Kim, 2011)。

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细菌

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细菌

ΞΞΞΞ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细菌3丛斌,王希华,王洪平(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沈阳110161)摘要:昆虫病原线虫与其共生细菌二者互惠共生:共生细菌需要昆虫病原线虫作为载体以寄生寄主昆虫并做为自己的营养来源,而昆虫病原线则需要依靠共生细菌来杀死昆虫。

综述了共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抗菌作用与杀虫作用,评述了共生细菌的基因工程进展,讨论了昆虫共生细菌在昆虫病原线虫致病性的作用。

关键词:共生细菌;昆虫病原线虫;互惠共生中图分类号:S43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125(2000)SI 20024207昆虫病原斯氏线虫科斯氏线虫属S tei nernem a 和异小杆线虫科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 2ditis 是昆虫的专化性寄生性天敌,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防治作用物。

二属分别与细菌Xenorhabdus (Thomas &Poinar ,1979)属和Photorhabdus (Boemare et al .,1993)属共同作用杀死寄主昆虫并将其做为食物和营养源而加以利用。

侵染期昆虫病原线虫在土壤中寻找到昆虫寄主,通过寄主昆虫体表或自然开口进入昆虫体内到达血腔,开始释放出携带于肠腔中的细菌,细菌开始增殖,最终将寄主昆虫杀死。

与此同时,昆虫病原线虫分泌一些物质抑制寄主昆虫的免疫系统活性进而支援细菌在昆虫体内的定殖与繁殖。

昆虫病原线虫取食寄主昆虫组织以及菌体细胞而发育,成熟后交配产生子代,当子代发育到三龄阶段时,从虫尸中脱出,成为侵染期线虫,携带着细菌,重新开始寻找另一新的昆虫寄主,进行新的生活史循环。

这被认为,昆虫病原线虫分泌物质抑制寄主昆虫的抗菌免疫系统的活性进而帮助细菌在寄主昆虫体内定殖(G otz et al .,1981),昆虫病原线虫则需要其共生菌的帮助来满足其营养需要。

幼虫可取食共生菌细胞体,但侵染期线虫则绝不取食共生菌,因为它们需要这些共生菌的帮助以杀死下一个新的寄主昆虫(Akhurst ,1982)。

大蜡螟人工饲料配方筛选试验

大蜡螟人工饲料配方筛选试验

大蜡螟人工饲料配方筛选试验黄诚华;潘雪红;黄冬发;王伯辉;魏吉利【摘要】以前人的大蜡螟人工饲料配方为对照,比较8种人工饲料配方对大蜡螟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饲料配方对大蜡螟幼虫生长速率、蛹重、产卵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对大蜡螟发育历期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综合评价饲料配方对大蜡螟幼虫生长发育、蛹重、产卵量及历期的影响,同时兼顾饲料配方的成本,较理想的大蜡螟饲料配方为F4,即酵母粉5.40 g、甘油24.00 g、奶粉10.20 g、蜂蜜11.76 g、蜂蜡16.68 g、面粉51.96 g.【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10(041)007【总页数】3页(P672-674)【关键词】大蜡螟;人工饲料配方;筛选【作者】黄诚华;潘雪红;黄冬发;王伯辉;魏吉利【作者单位】广西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宁,530007;广西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宁,530007;广西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宁,530007;广西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宁,530007;广西甘蔗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3.4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L.)是鳞翅目螟蛾科昆虫。

在自然条件下,大蜡螟主要危害蜂群、毁坏巢脾,是养蜂业的一大害虫。

由于大蜡螟人工饲养较容易,目前已成为开展线虫学、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农药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昆虫[1~6],同时,大蜡螟幼虫还是淡水鱼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一种优良饵料[7]。

近年来,大蜡螟作为天敌昆虫人工繁殖的中间寄主(茧蜂、古巴蝇)也有较多文献报道[8,9]。

前人已对大蜡螟的生物学、生态学、防治技术及人工饲料配方筛选等做了较多研究[1~12],但以往大蜡螟的人工饲料配方存在原料价格昂贵、来源匮乏,或者配制方法复杂,致使大蜡螟的人工大规模繁殖较为困难。

蜡螟绒茧蜂对大蜡螟幼虫的寄生作用

蜡螟绒茧蜂对大蜡螟幼虫的寄生作用
[%, !] 生天敌之一 。大蜡螟和小蜡螟是中蜂巢脾的重要害虫, 为害轻时, 巢脾被蛀食成弯曲隧
道, 子脾受损, 群势减弱, 产蜜量减少;为害严重时, 整箱巢脾被毁, 成蜂无法安身, 最后导致群
[-, )] 蜂飞逃 。蜡螟绒茧蜂可以寄生大蜡螟的 % 龄至 ) 龄初期幼虫, 多数被寄生幼虫死于严重危 [%] 害之前, 这对控制大蜡螟的种群数量和抑制为害具有重要作用。游兰韶等 报道了蜡螟的几
注:表中同列不同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为 ! 3 .).(。
"#$
寄主龄期对蜡螟绒茧蜂的影响 蜡螟绒茧蜂从卵发育到结茧的历期在不同寄主龄期间存在差异 (表 &) , 寄生于 & 龄幼虫
体内的发育最快, 寄生于 % 龄幼虫体内的次之, 寄生于 - 龄幼虫体内的最慢。但结茧至羽化的 历期、 蜂茧羽化率、 成虫寿命均无显著差异。成蜂的个体大小随寄主龄期的增大而增大, 寄生 & 龄的蜡螟绒茧蜂体长显著大于寄生 - 龄的蜂。 -.-
第2期
何建云等: 蜡螟绒茧蜂对大蜡螟幼虫的寄生作用
表! 寄生不同龄期寄主对蜡螟绒茧蜂的影响 ("#$% & ’() 羽化率 (#) */(- ) &(’’ + */(& ) %(%0 + *.(0 ) %(-- + 成虫寿命 (") &(0. ) ,(%% + %(,. ) ,(%2 + %(&/ ) ,(%& + 体长 ($$) %(0& ) ,(&- 1 2(,- ) ,(&’ + 2(&’ ) ,(&0 +
表$ 寄主龄期 -龄 %龄 &龄 合计 蜡螟绒茧蜂对 " % & 龄幼虫的选择性 (’()* + ,-) 平均寄生率 (+) #. 0 !&)* 1 ,- 0 !#)* 1 &- 0 -.)& 2 (’ 0 ,)’* 选择系数 .)%( 0 .).’*( 1 .)&- 0 .)!.&& 1 .)-% 0 .).’&. 2 平均寄生头数 #). 0 !)#* 1 ,)- 0 !)#* 1 &)- 0 -).& 2 !,)& 0 -)%,

大蜡螟作为试验昆虫资源的利用现状

大蜡螟作为试验昆虫资源的利用现状

大蜡螟作为试验昆虫资源的利用现状
刘奇志;田里;蒲恒浒
【期刊名称】《昆虫知识》
【年(卷),期】2009()3
【摘要】随着对资源昆虫的不断认识,人们的目光开始逐渐转到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的开发利用方面,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它的防治方面。

近些年来,大蜡螟逐渐被作为试验昆虫用于一些生物的研究。

文章主要介绍大蜡螟被用于昆虫病原线虫、寄生蜂、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抗菌肽、抗菌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总页数】5页(P485-489)
【关键词】大蜡螟;试验昆虫;昆虫病原线虫;寄生蜂;新型隐球菌;抗菌免疫机制
【作者】刘奇志;田里;蒲恒浒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虫与线虫学试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97;S895.9
【相关文献】
1.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大蜡螟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J], 韩冰;从斌;刘亚臣;付海滨
2.大蜡螟作寄主繁殖古巴蝇接种试验 [J], 潘雪红;黄诚华;邓展云;颜梅新;韦金菊
3.利用大蜡螟诱集法从土壤中分离昆虫病原真菌 [J], 高松;农向群
4.几种昆虫病原线虫对大蜡螟幼虫血淋巴及其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 [J], 丁晓帆;林茂松;刘亮山
5.经济昆虫开发利用新技术讲座(十五) 大蜡螟高效人工饲养新技术 [J], 刘玉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9.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随堂高考分组集训(含解析)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9.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随堂高考分组集训(含解析)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9.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随堂高考分组集训(含解析)题组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 [xx·四川高考]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解析: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防治稻田害虫,能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相比,因前者有人为因素作用,演替速度及方向会有差异,C项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卷叶螟的数量下降,就会有更多的褐飞虱被拟水狼蛛捕食,D项正确。

答案:B2.[经典高考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生物,也可来源于无机环境,A错;植物也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B错;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C错;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对。

答案:D题组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xx·天津高考]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解析:本题考查人工生态系统相关问题。

蜡螟的不同发育阶段

蜡螟的不同发育阶段

蜡螟的不同发育阶段蜜蜂在其生活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敌害。

有的是骚扰蜂群的正常生活,影响蜂群的繁殖,给生产造成危害;有的是破坏巢脾;有的是直接捕食蜜蜂,破坏蜂群。

蜡螟届鳞翅目,螟蛾科。

危害蜂群的蜡螟有两种,即大蜡螟和小蜡螟。

据39蜂疗网调查大蜡螟分布于全世界,小蜡螟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大陆。

蜡螟的幼虫称为巢虫,又称绵虫、隧道虫。

以幼虫危害蜂群。

不但蛀食巢脾,破坏蜂巢,而且穿蛀隧道,伤害蜜蜂的幼虫及蛹,造成“白头蛹”。

轻者影响蜂群的繁殖,重者还会造成蜂群的飞逃。

东方蜜蜂较西方蜜蜂受害严重。

蜡螟为完全变态昆虫。

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1.卵大蜡螟的卵呈粉红色,短椭圆形,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卵壳较硬且厚,表面布有网状刻纹;小蜡螟的卵呈乳白色,短椭圆形,长约0.3毫米,宽约0.2毫米,卵壳较软且薄,表面布有不规则的网状刻纹。

2.幼虫大蜡螟的幼虫初孵化时似衣鱼状,体乳白色,长0.8—1毫米,前胸背板棕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3—25毫米,体呈黄褐色。

小蜡螟的幼虫初孵化时与2龄幼虫无形态差别,幼虫乳白色至黄白色,前胸背板呈黄褐色,较头部颜色略浅些。

体长0.7一0.9毫米,老熟幼虫体呈蜡黄色,体长15一18毫米。

3.蛹大蜡螟的蛹呈纺锤形,长12—14毫米,黄褐色,腹部近腹面有一对小刺钩,背面有两个排成一排大而扁平的齿状突起。

小蜡螟的蛹长8—10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具8根棘刺,成环状排列,其中腹面的4根较细小,背面的4根粗壮。

4.成虫大蜡螟雌蛾体长13一14毫米,翅棕黑色,翅展27—28毫米,前翅近长方形,外缘较平直,自肩角到臀角有一列锯齿状凸纹,翅色不均匀,翅中部近前缘处有一些紫褐色呈半圆形的深色斑,近顶角处前缘有一剑状灰白色斑,凸纹到内线间为黄褐色,靠内缘有两个紫褐色斑,翅的其余部分色浅。

下唇须突出于头的前方,头及胸部背面黄褐色;大蜡螟的雄蛾较小,头、胸部背面及前翅近内缘处呈灰白色,前翅外缘凹陷,略呈“v”字形。

大蜡螟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大蜡螟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大蜡螟的特征及生活习性大蜡螟是螟蛾科蜡螟属昆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最普遍,幼虫会蛀食蜜蜂的巢脾并伤害蜜蜂的幼虫和蛹,蜂群受害严重时不得不弃巢迁飞,下面一起来看一看大蜡螟的特征及生活习性吧!一、形态特征大蜡螟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卵呈短卵圆形,长约0.3~0.4毫米,表面不光滑,颜色初为粉红,后转化乳白色、苍白色、浅黄,最后变成黄褐色;幼虫刚孵化时呈乳白色,稍大后背腹面转成灰和深灰色。

蛹白色,长约12~20毫米,直径约5~7毫米;成虫呈呈银白色,雌蛾体大,雄蛾体小。

二、生长发育大蜡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最普遍,生活史约2个月,最常可达6个月以上,一年发生3代,完成一个世代约需60~80天,各虫期的时间因季节、气候等不同而不同,其中卵期约8~23天,幼虫期约27~48天,蛹期约9~23天,成虫期约9~44天。

三、生活习性大蜡螟一般出现在3~4月,白天往往潜伏不活动,晚上活动特别频繁,雌蜡螟与雄蜡螟在夜间交尾,交尾后雌蜡螟潜入蜂箱中产卵,每昼夜可产卵100~900粒以上,最多达1800粒,卵经8~23天孵化成幼虫,幼虫长大后吐丝作网并在网中结茧化蛹,蛹羽化成蜡螟,雌蜡螟交尾后再产卵于蜂箱中。

四、危害论述大蜡螟主要以幼虫危害蜂群,幼虫俗称巢虫、棉虫等,事实上巢虫是中蜂最主要的敌害,主要危害弱群,危害方式是在巢脾上蛀食蜡质并伤害蜜蜂的幼虫和蜂蛹,蜂群受害轻时尚能自行抵御巢虫,但蜂蜜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严重时蜂群往往因无力抵抗而不得不弃巢迁飞。

五、防治措施1、饲养强群:大蜡螟主要危害弱群,强群对巢虫有极强的抵抗力,因此防治巢虫最有效的办法是饲养强群。

2、清理蜂箱:大蜡螟产卵于箱底蜡屑处,箱底蜡屑为巢虫繁衍提供了条件,因此要定期清扫蜂箱中的蜡屑。

3、灭杀幼虫:大蜡螟以幼虫越冬,此时幼虫藏匿在巢脾或蜂箱缝隙处,因此可抓住这个有利机会灭杀幼虫。

大蜡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概述

大蜡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概述

大蜡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概述杨爽;张学文;宋文菲;苗春辉;赵慧婷;姜玉锁【摘要】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是全球范围内蜂群中普遍存在的害虫,给世界养蜂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大蜡螟作为养蜂业害虫,最初的研究重点为对其防治方法的探索,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另外还具有生长周期短、食料来源丰富、易于繁殖等优点,大蜡螟更多的被用作模式昆虫研究昆虫生理学、生物学、行为学、生态学及作为试验昆虫用于昆虫病原线虫、寄生蜂、抗菌肽、抗菌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从养蜂业的角度对大蜡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概述,以期为养蜂业更好的防治和利用大蜡螟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蜂业》【年(卷),期】2016(067)003【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大蜡螟;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作者】杨爽;张学文;宋文菲;苗春辉;赵慧婷;姜玉锁【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蒙自66110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太谷03080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蒙自66110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蒙自66110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蒙自661101;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太谷030801【正文语种】中文蜡螟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蜡螟亚科(Galleriinae),蜡螟属(Galleria)昆虫。

危害养蜂生产的蜡螟主要有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和小蜡螟(Achroia grisella)[1]。

大蜡螟幼虫以巢脾为食,1~2龄幼虫会沿着巢脾内有幼虫残余物、茧衣的巢房蛀食巢脾,在巢脾上吐丝作茧,破坏巢脾、蛀坏蜂具,故大蜡螟幼虫又称“巢虫”、“绵虫”、“隧道虫”[2]。

巢虫除破坏巢脾外,还危害蜂群中的封盖子脾,3~4龄幼虫会造成蜜蜂的蛹和幼虫死亡,出现“白头蛹”,若不及时处理,蜂群会弃巢而逃,巢虫是蜜蜂尤其是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最主要的敌害之一[3]。

微生物英文文献翻译 嗜线虫沙雷氏菌

微生物英文文献翻译 嗜线虫沙雷氏菌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嗜线虫沙雷氏菌的基因组测序摘要嗜线虫沙雷氏菌,编号21420T(=CGMCC 1.6853T,DZ0503SBS1T),不属于昆虫病原线虫崇明拟异小杆线虫肠杆菌属,具有共生体与治病菌体两种生命周期,与昆虫病原线虫和害虫有多方面的关系。

为了更好得理解沙雷氏菌种这个罕见的特征,我们在这呈现嗜线虫沙雷氏菌21420T的基因组序列,第一个这个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嗜线虫沙雷氏菌共生体单分子实时测序完整基因组嗜线虫沙雷氏菌、编号21420T(=CGMCC1.6853T,DZ0503SBS1T),隶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革兰氏阴性、非孢子生、短杆型的运动型细菌。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粘质沙雷氏菌的沙雷氏菌属,观察到这种菌种能被红色素染色(Zhang et。

,2009)。

编号21420T的菌种本来不属于昆虫病原线虫崇明拟异小杆线虫肠杆菌属,是一个新物种。

报告指出,21420T是重要的共生生物,当线虫寄生于目标昆虫时能让线虫生存生长。

与其他沙雷氏菌属物种相比,这种罕见的共生效应已被称作为这种拥有荧光能力的菌种21420T的重要特点。

(Zhang et al.,2008)。

发光杆菌属和异短杆菌属的成员分别与线虫中的异小杆线虫属或斯氏线虫属具有典型的内共生关系。

这些细菌具有相似的生命周期即包括两个明显的角色:昆虫病原体和线虫共生体,并拥有两个不同的调节系统(查斯顿et al.,2011、古德里奇·布莱尔和克拉克,2007)。

在沙雷氏菌属中,一些物种在昆虫寄主中表现出致死效应(莱斯et al.,2002,努涅斯·瓦尔迪兹et al.,2008,帕蒂尔et al.,2011和坦et al.,2006)。

然而,已知的只有很少数成功案例能佐证这些细菌与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关系当这些线虫寄生于无脊椎寄主上。

(彼得森和蒂萨,2012、托雷斯·巴拉甘et al.,2011)。

报道称嗜线虫沙雷氏菌21420T与昆虫寄主有同步的死亡率以及其与线虫具有共生关系(Zang et al.,2009)。

大蜡螟感染与治疗实验报告

大蜡螟感染与治疗实验报告

大蜡螟感染与治疗实验报告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常被用于研究它的感染与治疗方法。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大蜡螟感染与治疗的实验设计、步骤、结果和讨论。

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共有两组,每组12只大蜡螟。

实验组接受感染后的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感染但不接受治疗。

2.实验步骤:(1)感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蜡螟都被注射相同剂量的致病菌。

我们使用了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如Staphylococcus aureus),它引起大蜡螟的致病症状。

(2)治疗:实验组大蜡螟能够接受有效治疗,对照组大蜡螟不接受任何治疗。

(3)观察:所有大蜡螟被放置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观察它们的生存状况和任何其他症状。

3.实验结果:观察期为7天。

在实验组中,有10只大蜡螟存活下来,并且没有发现明显的感染症状。

而在对照组中,仅有3只大蜡螟存活,其余大蜡螟表现出明显的感染症状,如体温升高、运动能力下降、食欲减退等。

4.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对感染大蜡螟进行有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其生存率,并减少感染症状。

这表明针对致病菌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并且可以应用于大蜡螟等相关生物。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我们只测试了一种致病菌和一种治疗方法,因此实验结果的推广性有限。

其次,我们的观察期仅为7天,不能确定治疗方法的长期效果。

最后,我们没有对治疗方法进行更详细的机制研究,不能完全理解其治疗原理。

综上所述,本实验表明对大蜡螟进行感染后的有效治疗能够提高其存活率并减少感染症状。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结果,并深入探究治疗方法的机制。

希望这些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大蜡螟有哪些形态特征

大蜡螟有哪些形态特征

大蜡螟有哪些形态特征
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属鳞翅目,螟蛾科。

大蜡螟是蜂产品最重要的害虫,每年都给全世界专业养蜂者造成严重的损失。

本文来自39蜂疗网。

大蜡螟的形态具有如下特征:
1..幼虫刚孵化的幼虫呈乳白色,稍大后,背腹面转成灰相深灰色。

老熟幼虫体长可达28毫米,重量可达240毫克。

4.蛹茧通常是裸露,白色的,但有些茧也会被黑色粪粒或蛀屑包裹。

长达12~20毫米,直径5~7毫米。

结茧处常在箱底和副盖。

3.成虫雌蛾身体较大,平均重可达169毫克,体长20毫米左右。

下唇须向前延伸,使头部成钩状,前翅的前端2/3处呈均匀的黑色,后部l/3处有不规则的壳域或黑区,点缀黑色的条纹与参差的斑点,从背侧看,胸部与头部色谈。

3.雄蛾体形较小,重量也较轻。

体色比雌蛾淡,前翅顶端外缘有一明显的扇形区,颜色也相对较淡。

雌雄蛾的大小和颜色.根据不同幼虫食料变化也很大。

蜡质巢础培育出的二性蛾,颜色呈银白色,而以虫脾为食的蜡螟则呈褐色、深灰或黑色。

若大蜡螟幼虫饲料不好或低温条件,培养出的大蜡螟的个体很小。

3.大蜡螟卵呈短卵圆形,长0.3~0.4毫米。

表面不光滑。

卵颜色初为粉红,后转化乳白,苍白,浅黄,最后变成黄褐色。

卵块为单层,卵粒紧密排列。

大蜡螟——精选推荐

大蜡螟——精选推荐

⼤蜡螟⼤蜡螟标签: 蜂病敌害⽬录· 1.分布· 2.危害· 3.形态特征· 4.⽣物学特点· 5.防治⽅法1.分布⼤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俗称⼤巢⾍。

是⼀种很常见的鳞翅⽬害⾍,属螟蛾科( Pyralidae),蜡螟亚科(Galleriinae)。

⼤蜡螟属世界性害⾍,⼏乎遍及全世界的养蜂地区。

它的分布主要受⽓候限制。

寒冷的地区,⼤蜡螟⽣活受限,分布少,危害很⼩;⽽在⽓候温暖的地区,⼤蜡螟繁殖迅速,分布⼴,危害较严重。

2.危害⼤蜡螟的危害主要包括两⽅⾯:⼀⽅⾯是对仓贮巢脾、蜂箱、花粉等的危害,另⼀⽅⾯是对蜂群的危害。

⼤蜡螟只在幼⾍期危害,其幼⾍主要以含蜂蜡的产品为⾷料,如巢脾。

由于在西⽅蜜蜂饲养过程中,有⼤量的巢脾需要贮存待⽤,⽽在贮存过程中容易受到⼤蜡螟的侵袭。

如果未得到及时的处理,⼤蜡螟会很快将⼤量的贮存巢脾吃净。

受害的巢脾,脾⾯凹凸不平,使许多巢脾失去使⽤价值。

贮存的巢蜜和花粉,也可能受到⼤蜡螟侵袭⽽丧失其商品价值。

当⽼熟幼⾍将要化蛹时,会⽤上颚在巢框或蜂箱等⽊质的蜂具上咬出⼩槽或钻蛀其中吐丝结茧,⽽使蜂具损坏。

对于蜂群来说,只要蜜蜂数量减少到⾜以暴露巢脾,蜡螟的滋长将不受阻碍,⽽东⽅蜜蜂受害远较西⽅蜜蜂严重。

西⽅蜜蜂有较强的护脾和清巢能⼒,除⼀些弱⼩群或⽆王群外,⼤蜡螟很少造成危害。

东⽅蜜蜂护脾⼒差,不论蜂群⼤⼩都可能受到相当严重的侵袭。

由于⼤蜡螟幼⾍在⼦脾房底部蛀⾷,⼯蜂为驱逐⼤蜡螟幼⾍⽽咬开封盖⼦房盖,使蜂群中⼤量封盖⼦被开盖呈“⽩头蛹”状,封盖⼦因此⽽损失,群势迅速下降,最终导致蜂群死亡或逃亡。

⼤蜡螟的危害,是东⽅蜜蜂蜂群逃亡的主要原因之⼀。

⼤蜡螟每年都给全世界专业养蜂者造成严重的损失。

据调查,美国由于⼤蜡螟造成的损失,1973年达300万美元以上.1976年约400万美元,蜡螟造成的损失接近美幼病所造成的损失。

大蜡螟对中蜂危害情况的观察

大蜡螟对中蜂危害情况的观察

大蜡螟对中蜂危害情况的观察一、概述大蜡螟,又称大造桥虫或巢虫,是一种对中蜂养殖产生严重危害的害虫。

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大蜡螟对中蜂的威胁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蜡螟对中蜂危害情况的观察和研究,探讨其危害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防控措施,以期为养蜂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大蜡螟主要危害中蜂的幼虫和蛹,通过寄生在蜂巢内部,破坏蜂巢结构,导致蜜蜂幼虫死亡或发育不良。

同时,大蜡螟还会啃食蜜蜂储存的蜜粉,影响蜜蜂的正常生活和生产。

由于大蜡螟的隐蔽性和繁殖速度快,一旦发生危害,往往难以彻底根除,给养蜂业带来严重损失。

加强对大蜡螟对中蜂危害情况的观察和研究,对于提高中蜂养殖的效益和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大蜡螟对中蜂的危害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养蜂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介绍大蜡螟和中蜂的基本信息大蜡螟,又称巢虫,是一种属于鳞翅目蜡螟科的昆虫。

它们主要寄生在蜜蜂的蜂巢内,以蜜蜂幼虫和蜂蜡为食。

大蜡螟的生活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对蜜蜂的危害最为严重。

幼虫会啃食蜂巢的蜂蜡和蜜蜂幼虫,导致蜂巢结构受损,蜜蜂幼虫死亡,严重影响蜜蜂的正常生活和繁殖。

中蜂,又称中华蜜蜂,是我国特有的蜜蜂品种之一。

它们以采集花蜜为生,同时也有很强的筑巢能力。

中蜂的蜂巢结构紧密,蜂蜡质量好,因此也成为了大蜡螟的理想寄生场所。

中蜂的繁殖和生存受到大蜡螟的严重威胁,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大蜡螟的繁殖高峰期与中蜂的繁殖高峰期重叠,使得中蜂的受害情况更为严重。

了解大蜡螟对中蜂的危害情况,对于保护中蜂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大蜡螟对中蜂的危害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研究,以期为防治大蜡螟提供科学依据。

2. 阐述研究大蜡螟对中蜂危害情况的重要性大蜡螟作为一种常见的害虫,对中蜂养殖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研究大蜡螟对中蜂的危害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蜡螟的生活习性、危害机制和传播途径,还能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大蜡螟如何防治(一)

大蜡螟如何防治(一)

大蜡螟如何防治(一)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属鳞翅目,螟蛾科。

大蜡螟是蜂产品最重要的害虫,每年都给全世界专业养蜂者造成严重的损失。

本文来自39蜂疗网。

在蜂群内,由于用药防治大蜡螟存在困难会污染蜂产品,所以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利用大蜡螟的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上防止其发生,是一种较好的防治方法。

通过不断地清理巢箱和使用新脾可以有效防止大蜡螟的大发生。

此外,及时扑打成娥,清除箱内的蛹、卵块和幼虫也是防治大蜡螟的—项重要措施。

蜂场管理防治1.经常清理箱底和框槽的蜡屑,刮除框槽,框角旧蜡,旧框投锅煮沸,严禁散置蜡肩、赘蜡和余脾,铲除蜡螟滋生地。

2.抽出空脾,集中群势,利用蜜蜂的自卫力、结团护脾,免受蜡螟侵害。

3.结合中蜂喜爱新脾,厌恶旧脾的习性,常更换巢脾,采取加础筑造新脾,可减少蜡螟危害、降低其产卵量。

4.捕杀成娥与越冬虫蛹。

冬季扑杀蜂箱与巢脾裂缝以及保温物内的越冬虫蛹,减少翌年虫口基数。

春季成蛾羽化时,急早捕杀娥和卵块。

5.当子脾出现“白头蛹”时,可先清除“白头蛹”,跟踪寻虫。

若发现有淡色新鲜粪粒,说明幼虫在此附近,可加以挑杀。

若‘白头蛹”面积过大,可提出暴晒或熔蜡处理。

6.防治病虫害,避免杀虫剂毒害。

由于病虫害和杀虫剂毒害可削弱蜂群群势,因而应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和杀虫剂对蜂群的毒害。

7.贮存巢脾和巢蜜要严密定期检查并用药物和二氧化碳进行熏杀。

及时处理废旧巢脾,铲除成娥产卵利幼虫繁殖的基地,做到“脾不露箱,蜡勿露缸”。

8.更换对蜡螟异常敏感品种,不同品种蜂群,抵抗蜡螟能力有差异。

选择可维持强群,消巢力较强的品种进行饲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蜡螟幼虫被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sp.侵染后体内四种酶活性的变化摘要:为了解新种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sp.侵染昆虫的作用机制及昆虫对这种线虫侵染的应激反应,本文研究了大蜡螟幼虫被这种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后体内的酪氨酸酶(TYR)、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H.beicherriana 对大蜡螟幼虫的侵染在短时间内(0-40h)就能诱导其体内这四种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其中TYR和AChE的活性随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态势;而CarE和GSTs 的活性随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在侵染40h时,其活性均大于0h的值。

另外,在20-80IJS/蜡螟剂量范围内,这四种酶的活性随线虫剂量的增大而增大,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80/IJS蜡螟>40/IJS蜡螟>20/IJS蜡螟。

大蜡螟幼虫体内这四种酶的活性因线虫侵染而增大,这就增强了其对侵入体内的线虫、共生菌及其分泌的具有杀虫活性物质的解毒能力或抵抗力。

INTRODUCTION昆虫病原线虫或其共生菌能产生一些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如毒素toxin、毒素蛋白toxin protein、蛋白酶protease等,这些物质有助于线虫对寄主昆虫的侵染(AAAAA; Toubarro, 2009)。

这些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常会引起昆虫一些酶活性发生变化。

斯氏线虫S.carpocapsae的分泌物中含有的蛋白酶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Balasubramanian, AAAAA; 2010)。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嗜线虫致病杆菌产生的具杀虫活性的蛋白Tp40能诱导昆虫体内羧酸酯酶酶活性的增加(杨君,2008);也能产生单萜化合物Benzylideneacetone来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从而一定程度地调控小菜蛾的免疫反应(Kim, 2011)。

昆虫被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后体内一些酶活性也会发生变化,大蜡螟幼虫被异小杆线虫H. zealandica侵染后α-糖苷酶的活性高于对照的活性(Zółtowska(2004));而被斯氏线虫S. affinis和S. feltiae侵染后体内海藻糖酶的活性也高于对照的活性(Zółtowska AAAAA, 2006)。

当大蜡螟幼虫被斯氏线虫S.affinis和S. feltiae侵染一天后,体内SOD活性显著下降(Zółtowska, 2006);菜青虫(姬国红(2009))和黄粉虫(张芸(2010))被夜蛾斯氏线虫侵染后SOD、POD和CAT的活力总的变化趋势是先显著上升,再显著下降。

因此,可以认为昆虫病原线虫侵染昆虫后引起其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是昆虫病原线虫侵染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昆虫对线虫侵染的应激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酪氨酸酶(tyrosinase, TYR)是昆虫体内一种重要酶类,能氧化昆虫体内的酚类物质产生黑色素,黑色素可以包被和黑化侵入的不能被细胞吞噬的大型外来物,包括病原微生物,以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减轻对寄主细胞的为害;黑化过程中形成的醌有很高的毒性,可以杀死侵入的微生物和被感染的细胞,阻止其扩散(Sugumaran, 2000)。

因此,酪氨酸酶常被用作评价昆虫免疫系统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Cai, 2001)。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是影响有毒物质对昆虫产生毒性作用的重要因子,其敏感度的降低是造成许多昆虫对一些有毒物质如有机磷酸酯类杀虫药剂敏感度降低的原因(AAAAA Fournier, 1994)。

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ultathione S transferases,GSTs)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代谢酶,参与各种外源毒物的代谢,而外源毒物对这两种酶活性的影响会造成昆虫代谢紊乱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唐振华,1993)。

因此,研究昆虫被昆虫病原线虫侵染后体内TYR、AChE、CarE和GSTs活性的变化对于阐明昆虫病原线虫的侵染机制和昆虫对昆虫病原线虫侵染的应激反应有重要意义。

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n.sp.(以下简称H.beicherriana)是本实验室发现的新的异小杆线虫品种,对大蜡螟幼虫具有很好的侵染致死作用,大蜡螟幼虫被H.beicherriana(剂量为20、40和80IJs/蜡螟)侵染40h-48h时死亡率就达35%-60%(此部分实验另文发表)。

为了在未来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必要对其侵染害虫的机制和昆虫对其侵染的应激反应进行研究。

本文用大蜡螟幼虫作为标准试虫,研究了H.beicherriana对其侵染后,其体内TYR、AChE、CarE和GSTs活性的变化,以期为更好地应用H.beicherriana防治害虫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MATERIALS AND METHODSInsects and EPNs大蜡螟(G.mellonella)末龄幼虫,体重为0.18-0.20 g/条,在人工气候箱内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超过60代。

饲养条件:温度为28℃,相对湿度68%。

昆虫病原线虫H. beicherriana,2010年4月采自AAAAA樱桃园樱桃树根际的土壤中,然后分离、纯化,用大蜡螟末龄幼虫扩繁,感染期线虫(IJS)储存于4℃冰箱内。

Insects infected by EPNs在 1.5ml塑料离心管盖上钻个小洞,以便于大蜡螟幼虫放入离心管后能自由呼吸。

然后将滤纸适当剪裁后卷起放进离心管中,滤纸紧贴离心管内壁,使离心管中有足够空间容纳一头大蜡螟幼虫。

将侵染期H.beicherriana线虫的悬浮液按3种剂量(20、40和80IJs/蜡螟)用移液器加到离心管内的滤纸上,并且让线虫悬浮液均匀分布于滤纸上。

再以等体积的蒸馏水均匀加到离心管内的滤纸上,作为对照处理(即0IJs/蜡螟的剂量)。

最后在每个离心管中放入一条大蜡螟幼虫,盖紧离心管的盖,放在人工气候箱(温度28℃,相对湿度68%)内静置。

每8 h取一次样,将用各剂量H.beicherriana线虫处理过的大蜡螟幼虫取出放-20℃冰箱贮存备用,最后一次取样时间为处理大蜡螟幼虫后40h。

-20℃冰箱中贮存的大蜡螟幼虫在一周内用于实验。

大蜡螟末龄幼虫常吐丝结茧并进入相对静止的状态,特别是处于离心管等封闭的环境时。

为了不影响线虫对其进行侵染,在每次取样后,把继续处于离心管内的大蜡螟幼虫吐丝结成的茧或网用镊子破坏掉。

Enzyme preparation将玻璃匀浆器于冰水混合物中预冷,然后加入10 头大蜡螟幼虫和40ml磷酸缓冲液(0.05mol/L、pH7.0),在冰浴条件下充分研磨;再用40ml磷酸缓冲液稀释匀浆液,混匀后在4℃、10000×g条件下离心30min,取上清液备用。

Protein content of enzyme solution was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Bradford (1976).Statistical analysisExperiment was repeated for three time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ata was performed with SPSS 13. Data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was performed by using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s at a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5.RESULTS大蜡螟幼虫被H.beicherriana侵染后体内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20/IJS蜡螟、40/IJS蜡螟、80/IJS蜡螟)的大蜡螟幼虫体内TYR的活性在8h时与0h时相比显著上升,16h时又显著下降。

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对照处理的大蜡螟幼虫(0/IJS蜡螟)体内TYR的活性的变化趋势与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情况相反。

在随后的时间段里,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TYR的活性不断地显著上升,在40h时,TYR的活性达到最大,且均大于对照处理的值。

对照处理的大蜡螟幼虫在40h时体内TYR的活性也显著大于0h时的值。

四个处理(0, 20, 40, 80/IJS蜡螟)在40h时TYR的活性分别是0h 时活性的2.24, 6.57, 7.94, 8.12倍。

因此0-40h的时间段里,四个处理的大蜡螟体内TYR的活性随线虫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态势。

另外,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TYR活性的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其活性大小顺序为:80/IJS蜡螟>40/IJS蜡螟>20/IJS蜡螟(Fig.1)。

Fig.1大蜡螟幼虫被H.beicherriana侵染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对照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的活性在8h时与0h时相比显著下降,随后AChE的活性上升,到24h时活性显著高于此前三个时间点的值;在24-40h里,AChE的活性显著下降。

在0-16h的时间段里,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的活性均是先升后降,但20/IJS蜡螟处理的AChE的活性变化不显著,40/IJS蜡螟、80/IJS蜡螟处理的AChE的活性在8h时显著大于0h时。

在16-32h的时间段里,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活性不断显著上升;32h和40h时,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活性差异不显著。

在40h时,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活性均显著大于0h时的值,因此在0-40h的时间段里,三个线虫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的活性随线虫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态势。

另外,三个H.beicherriana侵染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AChE活性的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其活性大小顺序为:80/IJS蜡螟>40/IJS蜡螟>20/IJS蜡螟,并且各时间点的AChE的活性均大于对照的值(Fig.2)。

Fig.2大蜡螟幼虫被H.beicherriana侵染后体内CarE活性的变化对照处理的大蜡螟幼虫体内CarE的活性在0h至24h的变化趋势是先降后升,24h时CarE的活性显著大于0h时的值;随后CarE的活性下降,到40h时活性显著小24h时和32h时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