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 课外古诗《月夜忆舍弟》

合集下载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月夜忆舍弟》古诗解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解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枚明珠,其中《月夜忆舍弟》这首古诗独具特色。

它以婉转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了诗人在月夜中对已逝舍弟的深深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月夜忆舍弟》这首古诗进行解析,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诗人的感受。

首先,我们来欣赏这首诗的全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全诗只有四句,却能够引发无限遐想和共鸣。

这首诗以作者在床前明亮的月光下的景象作为开篇,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诗人的内心显得特别地寂寞和思念。

首句“床前明月光”以诗人的所见作为切入点。

诗人以床前明月光照亮房间的情景来营造诗歌的氛围,形容月光洒在房间里,给人一种安静且温馨的感觉。

这里的“光”同时也暗示了诗歌中心主题的发展。

接着,诗人使用“疑是地上霜”来描绘月光洒在地上的景象。

当月光照耀在大地上时,似乎地面上覆盖了一层白霜,使人难以分辨月光和霜的界限。

这里的“疑”字使得月光和霜交相辉映,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深意。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诗人抬起头来仰望明亮的月亮。

这个动作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恢弘和豪迈,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月亮作为古人心目中的圣洁之物,常常用来象征人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将目光从明月移向自己的内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低头缅怀故乡,既有对故土的留恋之情,也折射出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显得诗人的感伤与无奈。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月夜忆舍弟》这首古诗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兄弟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人利用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追忆渗透在了每一个字句之中。

诗人卓越的描写技巧和深刻细腻的感情展示了他对亲情与乡愁的真挚体验。

总结回顾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月夜的细腻描绘,还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和亲情的思念之情。

这首古诗通过简洁而打动人心的词句,诉说了诗人内心深处真挚而纯粹的情感。

诗人通过赋予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于月夜之中,使得这首诗以微妙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绪和情感。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月夜忆舍弟唐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初中语文《月夜忆舍弟》

初中语文《月夜忆舍弟》

初中语文《月夜忆舍弟》【诗句】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品酒】写信容易超过,已引发我多少痛苦,况且战乱连年、难以罢兵。

【全诗】.[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茜从今夜黑,月就是故乡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躲避,况乃未罢兵。

【注释】1.戍锣:戍楼上的禁锣。

鼓声一响,戒严已经开始,人行即断。

边秋:边地的秋夜。

一雁声:只有孤雁叫声。

古人常以雁行喻兄弟,这里说道一雁声,就是在感物思弟。

2.“露从”句:露是夜夜白,今乱离中人,逢白露节,觉得它是从今夜始白。

“月是”句:月是处处明,因心怀故乡,所以认为月是故乡明。

【赏析】[1]这首五律约写于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

这年九月,叛军史思明陷山东、河南,杜甫的两个弟弟都在这一带。

杜甫携家避战乱于秦州,与弟弟音讯隔绝,写出这首抒写怀念之情的诗。

[2]“戍锣”二句:戍锣,边防驻军的鼓声。

秋边,秋天的边地。

何义门曰:“‘戍锣’启‘未罢兵’,‘一雁’启‘寄书’。

”(《瀛奎律髓荟评者》)《谜诗谈论》曰:“……‘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

”二句写下战争并使道路切断,诗人在深秋的边地听见一声雁鸣,深秋雁声并使人想到鸿雁传书,也唤起怀亲之情。

[3]“露从”二句:《杜臆》:“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又曰:“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季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

”〔4〕“存有弟皆集中”四句:杜甫远在秦地,弟兄飘零西东,流浪无定,所以说道“无家”,既无家,又至哪里回去反问乎?因而“寄书长不超过”,况且兵革未休,在战争中存亡未卜,暗含着弟兄们若想团圆的顾虑。

这首五律以容易引起人们思乡的雁声、白露节、月明三者构成边秋对月怀亲的意境;抒写了身经离乱,弟兄分散,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无,存亡难保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忧虑。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赏析教材解读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1.舍弟:对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鼓声。

戍楼是建在高处便于瞭望的小楼,以供瞭望敌情。

断人行:战争期间夜里戍鼓声响起后禁止通行,就是所谓“宵禁”。

3.边秋:秋天的边地。

4.露从今夜白:指今夜是白露节。

节气之一。

从白露开始“露结为霜”了。

5.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共有四个弟弟:颖、观、丰、占。

此时诗人从华州司功参军任弃官避饥于秦州,唯小弟占同行。

另外三位弟弟客居于河南山东。

兄弟分散在外,家园无存,互相间也就无法得知死生的消息。

6.长:一直,老是。

达:到。

7.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戍鼓声声,路断行人。

边城上空传来悲凄的雁声。

唉,从今夜又开始看见白露了,(又一年了),月,还是故乡的明亮啊。

兄弟离散,家已不存,生死更是未卜!音信久已不通,更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呀。

写作背景:杜甫乾元二年(759)在秦州写的。

当时,诗人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便弃官离职前往秦州。

在兵荒马乱中,与兄弟离散。

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赏析:诗一起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人行,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悲凄的孤雁叫声,使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思亲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月夜忆舍弟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月夜忆舍弟》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月夜忆舍弟》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戍sh ù鼓ɡǔ断du àn 人r én 行x ín ɡ,边bi ān 秋qi ū一y ì雁y àn 声sh ēn ɡ。

露l ù从c ón ɡ今j īn 夜y è白b ái ,月yu è是sh ì故ɡù乡xi ān ɡ明m ín ɡ。

有y ǒu 弟d ì皆ji ē分f ēn 散s àn ,无w ú家ji ā问w èn 死s ǐ生sh ēn ɡ。

寄j ì书sh ū长zh ǎn ɡ不b ù达d á,况ku àn ɡ乃n ǎi 未w èi 休xi ū兵b īn ɡ。

诗词注释: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诗词译文: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诗词赏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游南郭寺作者:牛艺璇来源:《丝绸之路》2008年第10期1000多年前,当杜甫携眷西行而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曾登临南郭寺。

他挥毫泼墨,只一瞬,便潇潇洒洒地写下了:“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千百年来,南郭寺一直是游人观光避暑的好去处。

苍翠欲滴的树木,争奇斗艳的野花,清澈见底的流水,还有中国文学史上那位苦难而又睿智的诗人,一同构成了南郭寺这座古老寺庙的魂灵。

和朋友一起从天水师院出发,一路上看尽了藉河南岸的优美风光,心底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

一会儿,我们便到达了慧音山山麓。

下了车,才发觉天水的空气竟然如此清新,阵阵凉风伴着藉河厚重的泥土气息,一同占据了我的嗅觉,那真是一种难以言状的宁静与舒适,让我浑身洋溢着幸福与温暖。

抬眼而望,山门巍峨,气宇轩昂,飞檐凌空,鸟兽奔走。

“南郭寺”几个镏金大字潇洒飘逸,神气兼备,虽不知是哪朝的遗迹,但观其神韵,想是圣手为之。

真正上山的路其实是柏油马路,是为了方便车辆的通行而新铺的。

我和朋友走的却是小路。

一来小路是捷径,可以节省体力,早点到达目的地;二来觉得走小路更刺激,更能从攀爬的过程中体会登山的乐趣。

因前夜下过一场小雨,所以道路有点滑,但不泥泞。

行走在草丛树枝之间,停滞在叶上晶莹的露水不时滴在我的衣襟上。

于是,自然便想到了五柳先在的那句诗:“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仿佛看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伴着夕阳,扛着农具,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了属于自己的干净、没有世间浊气的茅屋。

来到南郭寺的广场兼停车场,朋友说,美景将从这里开始。

右手一侧,便是我梦寐中的南郭寺。

站在石阶下面仰望,仿佛一座通往天宫的石阶,直插云霄。

踩着石阶,一级一级往上走,一次又一次聆听着耳畔传来的袅袅梵音。

石阶最高处放置了一块2米多高的大石头,上写“陇上古刹”四个朱红大字,其背景是整个天水市城区,在朦胧的烟雾中给人一种祥和与宁静之美。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拼音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拼音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拼音版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全文拼音版(注音版):shùgǔduàn rén xíng,biān qiūyīyàn shēng 。

lùcóng jīn yèbái ,yuèshìgùxiāng míng 。

yǒu dìjiēfēn sàn ,wújiāwèn sǐshēng 。

jìshūcháng búdá,kuàng nǎi wèi xiūbīng 。

《月夜忆舍弟》教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讲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月夜寂静,微风拂过,我独坐在庭院中,望着清冷的月光,忆起已故的舍弟。

舍弟生前乐天开朗,才情出众,然而他走得太早,让我心生无尽怀念与惋惜。

每逢月夜,我不禁思忖他曾经的风采和与他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

众人皆醉我独醒,舍弟曾经是这样的人。

他浑身散发着青春与活力,喜欢与人交谈,品味世间万物,尤其是月夜之美。

在月光的沐浴下,他的眼神清澈明亮,仿佛内心深处蕴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

回想起他的模样,心中涌现出一阵温暖和感慨。

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

在这寂静的夜晚,我仿佛能听见舍弟欢快的笑声,看见他挥舞着手臂,张开双臂奔跑在原野之上。

他的快乐是如此的纯粹和真切,仿佛不容外界的困扰和烦忧涉足他的心房。

在那无边的月夜之下,舍弟是自由的鸟儿,在天空中舞动着。

然而,舍弟仓促离去,如同夏日之雨,转瞬即逝。

他的离世给我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思念。

每当在月夜里回首往事,我仿佛看到了他那张阳光的脸庞,听到了他那悦耳的笑声。

他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同月光下的繁星,闪耀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舍弟如今离去已久,然而他的存在却远远超出了他生前的短暂岁月。

在我的心中,他永远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每当月夜降临,我总是会在心底默默念起他的名字,与他对话,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他如同一轮明月,静静地陪伴在我身旁,以他独特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路途。

人生苦短,也许我们都无法预知明日的命运。

然而,正因为有了舍弟的存在,我才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每当月光洒下的时候,我会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舍弟的离去教会了我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体味生活的精彩,不安于现状,不畏惧困难,努力追寻内心的梦想。

在这寂静的月夜里,我忆起了舍弟的点点滴滴,将他深深地刻在心底。

他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是我前行道路上的精神支柱。

尽管他已不再我身旁,但在心灵的角落里,他将永远闪耀。

月夜忆舍弟,是对舍弟的一次赞美与追忆。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还是与自然的相伴。

《月夜忆舍弟》详解

《月夜忆舍弟》详解

《月夜忆舍弟》详解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念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并感叹战乱带来的灾难和家庭团聚的困难。

首联“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描绘了边塞秋夜的凄凉景象,更鼓声断绝了人行,孤雁哀鸣,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和家庭团聚的深深忧虑。

颔联“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点明了白露节气的夜晚,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颈联“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揭示了作者与弟弟妹妹们分散各地,家园无存,无法得知彼此死生的情况,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表达了作者对家书的期待和失望,同时再次强调了战乱的影响,进一步强调了家人的团聚和安全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月夜忆舍弟》表达了杜甫对弟弟妹妹的深深思念之情和
对战乱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篇。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 诗歌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

杜甫与自己的弟弟们分散在各地,音信不通,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饱含思念与忧虑的诗篇。

111 诗句解读“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的哀鸣。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荒凉景象,烘托出了战争时期的紧张氛围和人们的不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融入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这体现了诗人对兄弟命运的担忧和无奈。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进一步强调了通信的困难和战争的残酷。

12 诗歌翻译戍楼上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秋夜的边塞传来一只孤雁的叫声。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为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分散各处,已经无法打听他们的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达,何况战乱频繁还未停止。

121 翻译技巧与难点在翻译这首诗时,需要准确传达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例如,“戍鼓”“边秋”“露”“月”等词汇要翻译得恰当,同时要注意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在于如何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兄弟的牵挂在翻译中充分体现出来。

13 诗歌赏析131 情感表达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

诗人在颠沛流离中,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边塞的秋景和自己与兄弟的离散,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32 艺术特色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人人心中都有的对故乡的深情。

统编版九上期中课外古诗词翻译、主题

统编版九上期中课外古诗词翻译、主题

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部编版九上】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一、月夜忆舍弟/杜甫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四、商山早行/温庭筠一、《月夜忆舍弟》杜甫【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原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主旨】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原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洲。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替我收尸。

【主旨】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获罪,被贬为潮州刺史,贬官赴任到蓝田,其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1. 《月夜忆舍弟》 -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 《长沙过贾谊宅》 - 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3.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4. 《商山早行》 -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 《咸阳城东楼》 - 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6. 《无题》 -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 《行香子》 - 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8.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9. 《月夜》 -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0. 《江南逢李龟年》 -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 《逢入京使》 -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2. 《浣溪沙》 -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新课标九上课外古诗词原文及诗意

新课标九上课外古诗词原文及诗意

九上课外古诗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译文】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解析】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练习】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2、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3、用自己的话说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意思。

由于战乱,致使我们弟兄分散在各地,连消息都极难得到:家已不存,兄弟彼此之间都不知道是死是生。

4、“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曾被多少人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请问:故乡的月亮真比外面看到的更亮吗?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总是格外的明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对亲人们的悠悠深情。

九上04《月夜忆舍弟》-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九上04《月夜忆舍弟》-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字词解释: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②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③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④况乃:何况,况且。

内容描述: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全诗赏析:①首联: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渲染了浓重的悲凉气氛。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是“月夜”的背景。

②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不完全是客观写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设想故乡的月亮更明更亮,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③由颈联:望月转入抒情。

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既怀家愁,又忧国难。

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有”“无”的对比:使语气更显沉痛,与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想近。

④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长”:一直,总是。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难预料。

主旨:此诗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作者描写的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既怀家愁,又忧国难,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写作特色:全诗层次井然,首尾呼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9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外古诗

9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外古诗

9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外古诗《月夜忆舍弟》 - 作者:杜甫(唐) - 诗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沙过贾谊宅》 - 作者:刘长卿(唐) - 诗文: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作者:韩愈(唐) - 诗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商山早行》 - 作者:温庭筠(唐) - 诗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咸阳城东楼》 - 作者:许浑(唐) - 诗文: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无题》 - 作者:李商隐(唐) - 诗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行香子》 - 作者:秦观(宋) - 诗文: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作者:辛弃疾(宋) - 诗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渔家傲·秋思》 - 作者:范仲淹(宋) - 诗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 - 作者:苏轼(宋) - 诗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鼓声。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 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杜甫(唐)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 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 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 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 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月夜忆舍弟 (S ù ) 杜甫(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 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 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 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 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759)秋杜甫在 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 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 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 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 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 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