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的人性论思想

合集下载

论颜元在人性论上对朱熹的批判

论颜元在人性论上对朱熹的批判

收 稿 日期 :01 — 3 2 2 2 0 —1
作 者 简 介 : 子 杰 (9 4 )男 , 东 肇 庆人 , 西 师范 大 学 政 治 经 济学 院硕 士 生 , 赵 18 一 , 广 陕 主要 从 事 宋 明 理 学研 究 。
l 4
的“ 四存 编” 《 子语 类评 》 、朱 等篇 章之 中。 在对 朱熹人
颜元 对朱 熹人性 论所进 行 的批判 ,首先 在人 性 的本 原 问题上 提 出以“ ” 气 为本 的理论 批 判 了朱 熹 以
“ ” 理 为本 的理论 ; 次 , 其 颜元 通 过指 出人 欲合理 而否
定 朱熹 “ 天 理灭 人欲 ” 存 以及 “ 化 气 质 ” 观 点 , 变 的 进
性论批 判 之 中 , 颜元 注重 形而下 的东 西 , 高扬 了人 的
熹 的人性论 批判 的根 源所在 。 在论述 “ ” 气” 者 理 与“ 何
为先后这个 问题之 中 , 颜元首 先指 出了在“ ” 理” 气 与“
主体 性 , 突 出 了在 具体 事情 之 中践行 的价值 。 并
而 指 出人性 的基 础为 “ 质 ” 批 判 了朱 熹将 人 性 划 气 .
分为“ 天地 之 性 ” 气 质 之性 ” 理论 . 以孟 子 的 和“ 的 并 性 善论 为根 据 , 出 了人 性 中 的恶 因为 “ 指 习染 引蔽 ” 而 造 成 , 判 了朱 熹 把 恶 归 因 于 “ 质 之 性 ” 气 批 气 的“
关 键 词 : 元 ; 熹 : 性 论 : 判 颜 朱 人 批

中图分类号 :96 B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54 (0 2 0 - 0 4 0 1 0 — 3 8 2 1 )5 0 1 - 5

存人与原人颜元存人

存人与原人颜元存人

﹄与﹃原人﹄———颜元︽存人编︾与宗密︽华严原人论︾中的﹃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陈坚(1966— ),男,浙江临海人,哲学博士,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宗教学、佛学和中国哲学的研究。

山东济南 250100① 梁燕城:《孔子的方法学———从本体诠释学模式研究孔子哲学》,《文史哲》2005年第2期。

“存人”与“原人”———颜元《存人编》与宗密《华严原人论》中的“人学”思想比较研究陈 坚[摘要]儒学与佛学都在关注“人”,但其所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儒家颜元的《存人编》和佛家宗密的《华严原人论》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存人编》中,颜元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其答案是只有实践了儒家“人伦”关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在《华严原人论》中,宗密则探讨“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答案是“人本来是佛”。

可以看出,颜元着眼于人的实践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儒学的价值判断,而宗密则着眼于人的本来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佛学的事实判断,两者的这种差别体现了儒佛两家“人学”思想的不同进路,即儒学的实践进路和佛学的形而上学进路。

[关键词]颜元 宗密 儒学 佛学 人[中图分类号]B 249.5;B 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27(2006)0520067215儒家颜元(1635—1704)的《存人编》和佛家宗密(780—841)的《华严原人论》都是探讨“人”的,但是这两个文本在思考“人”时所设定的“基源问题”是不一样的。

“基源问题”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劳思光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要准确地把握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先得要弄清楚这个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基源问题”究竟是什么。

后来,梁燕城先生对劳思光先生所说的“基源问题”作了如下的界定和解释,他说:“所谓‘基源问题’,是指思想家运思时所要处理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指引了其研究和思考的方向。

从其概念的区分和系统的运用,可以掌握其最基本要关心的问题,掌握这问题则可正确解释其思想的方向。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颜元(1635-1704年)字浑然,又字易直,河北博野人。

因室名"习斋",学者称他为习斋先生。

在在批判理学,提倡实学方面,他的态度最为激进。

颜元出身贫寒,青年时期,曾"耕田灌园",还行过医以养家。

19岁中秀才,但随后却绝意科举,开设家塾,教授生徒。

这时,他笃信程朱理学,将自己的学舍称为"思古斋"。

35岁时,认识到理学空虚无用,开始崇尚"习行",把"思古斋"改为"习斋",订"习斋教条"二十则,其中提出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经世治国的政务。

晚年,颜元主持漳南书院,实行分斋教学,设置"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

后因漳水泛滥,书院被淹而停办。

颜元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弟子满天下,现有记录可查者,有一百多人。

颜元的著作,最主要的是《四存编》,其中《存学编》是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此外,还有《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颜元认为,要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必须兴办学校,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他说:"有人才则有政事,有政事则有太平。

"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 所以,颜元特别反对八股取士。

他尤其痛恨程朱理学把学者引入歧途,培养出来的人,只知掉弄虚文,而毫无"利济苍生"的能力。

因此颜元大力提倡"实学"、"实行",培养"经世"之才。

关于教育对人的作用,颜元认为主要在于预防和去掉"引蔽习染"。

颜元的人性论思想的理论贡献及时代价值

颜元的人性论思想的理论贡献及时代价值

颜元的人性论思想的理论贡献及时代价值作者:肖宁李金金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摘要: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作为引领进步文明的开山人,他在清初反理学思潮中.高树“实学”旗帜,力倡务实之风。

他的人性论思想直指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还反对人性二元论,主张性善论,并在批判程朱理学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论思想。

关键词:颜元人性论评价一、颜元人性论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思想基础(一)颜元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采取重农轻商的政策,把农业看作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而商业则被看作“末”业,所以商业活动一直处于被抑制的境地,明代前期依然如此,这就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后期,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市场经济萌芽,新兴市民阶层兴起,商品开始在全国流通,后来明王朝征重税并严格限制买卖,导致新兴资产阶级和旧的封建阶层产生尖锐的矛盾,再加上官僚疯狂的兼并土地,导致农民无地可耕,于是明末各地爆发起义,当时社会十分混乱,内部不稳。

当时又赶上外部女真来袭,民族战争频发,清王朝建立以后,清朝实行“圈地”政策,使得农民不得不进入城市,成为手工业的廉价劳动力,使得城市手工业快速发展。

同时对汉人实行压迫政策,从而使得汉民族敌对情绪加剧,并一直有反清复明的“白莲会”“天地会”势力与清廷抗争,社会动荡不安。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处于政权更迭的历史大动荡时期,这时候社会上开始一股“由虚返实”的思潮,导致宋明理学“空疏之弊”开始显露,宋明士子空谈性理,不重习性,远离孔孟之正统儒学,这些学子总是坚持主敬习静,格物穷理的虚文学风,一些有志之士深感亡国之痛促使知识分子去检讨过去,深恶明未清谈误国,而倡导经世致用,颜元也是其中的一位。

颜元作为实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痛斥“无事袖手谈心性,”的迂腐学者,主张培养实德实才的人。

当时的颜元出生于穷乡,又被异姓抚养,起初,颜元受到吴洞云的启蒙,后又从学贾端惠,而且秉成了朴实敦厚的作风,这些都对颜元一生强调求实务真的实学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明清实学——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

明清实学——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

实学教育途径
实学教育内容
实学教育方法
(1)实学教育目的——实才实德之士
“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 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 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
培养人才安天下,使民众安居乐业,使天下富强
人才的类型
通儒
“全体之圣贤” “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
专才
“偏胜之圣贤” “终身精一艺”
实用技术教育
★ “今世之儒,非兼农圃,则必风鉴、医卜,
否则无以为生。盖由汉、宋儒误人于章句,复苦于 帖括取士,而吾儒之道、之业、之术尽亡矣
艺能斋、钱谷与水学
(3)实学教育方法
★ 习行教学法 ★ 因材施教 ★ 兼顾全面又注重专长的教育方法
习行教学法 ——亲自去接触事物,亲自做事
★“见理于事,因行得知”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 ★ 学生旺盛的、主动的实践精神
近代功利主义倾向
(2)实学教育途径 ——兴学校
缘由 八股和理学对于人们的摧残
培养 目标
“经济之臣”与“庸碌之臣”
(3)实学教育内容——三事、六府、三物
三事: 正德、利用、厚生 六府: 水、火、金、木、土、谷 三物: 六德、六行、六艺
(3)实学教育内容——三事、六府、三物
六艺
体育教育
劳动教育
实用技术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进可以获禄,退还可以食力 ★ 习六艺与行六艺 ★ 小学要学六艺,大学更要学六艺 ★ 托古改制,以复古求解放
体育教育
★ 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
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 军事体育——人皆兵,官皆将 ★ 休闲运动体育,取法古代

清代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研究

清代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研究

清代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研究作者:武喜春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极具争议,因为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

本文对他的这种革新思想做分析研究,探讨的他的成因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颜元教育改革思想思想家的思想常常在思想史中被悬置起来给予关照,如此,后人便会对前人的思想给以鞭辟入里的分析。

无可置疑,这种分析不免带有些许遗憾,因为他们的思想所发生的土壤和环境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更令人遗憾的是有的思想家仅注重思想的提出,而忽视思想的实现。

这样,思想史对他们思想的社会贡献则没有准确的还原和了解。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教育家,他不但敢于破除传统教育思想按照自己的主张改革教育,而且还大胆的将自己的主张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更为人称颂的是他的检验还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因此挖掘颜元的教育思想精髓,对他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内涵,也有助于我们从他的得失成败中找到有利于现代教育完善的积极因素。

颜元出生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连年战乱给百姓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创伤,颜元也因此度过了自己艰难而又贫困的童年。

但是在贫苦困厄的生活中,他仍没有放弃求学治世之道,最终修成正果成为一代名家。

颜元从1658年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在此后的47个年头里他辛勤耕耘,终得满园桃李,不仅学生满天下而且还使得一个重要的学派由此成立。

“中国教育的新纪元”也从他这里开启,“理学教育”和“科举教育”不再是中国教育的唯一途径。

实用人材的培养已经成为开始影响我们的育人思想。

一、青年颜元与“思古斋”1658年,24岁的颜元乡试及第、喜中秀才,但为了“取悦老亲”而放弃了自己的举业。

但是他的理想还在,同时也是迫于生计,这一时期的颜元开设了自己的私塾,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这一时期的颜元深受《资治通鉴》的影响,他的主导意识便是复古思想,他的学堂“思古斋”便因此得名,并以“思古人”自诩。

颜元的教育思想(最终定稿)

颜元的教育思想(最终定稿)

颜元的教育思想(最终定稿)第一篇: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

河北博野县杨村人。

明末清初杰出的实学思想家、教育家。

一生研习儒家经典,从事教育活动,提出了系统的经世致用、重实学、重习行的教育理论。

他的与教育有关的主要著作有《存学编》、《存性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

一、对理学教育的批判颜元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战斗性。

他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他认为几百年以至两千年来,教育就已走入“文墨世界”,汉儒讲章句训诂之学,晋人竟尚清谈,隋唐又流为佛老,到宋儒变本加厉,讲的是主静主敬之学。

总之都只是在文字书本上下工夫,为害甚大。

他说:“训估、清谈、禅宗、乡愿,有一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而有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

”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概括起来说,认为有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和败坏社会风气。

所谓“毁坏人才”,足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多不学无术,宋儒成天讲学,教人读书、静坐,这样得来的闻见议论,“如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

受了这种教育的人,自以为知识很丰富,其实是“读书愈多愈愚,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

他直接批评朱熹说:“千余年来,率天下人人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之也。

”所谓“灭绝圣学”,是指训说禅宗教育日盛,则孔门实事实理的学问便日见衰竭。

他哀叹说:“嗟呼!学校之废久矣!……逮于魏晋学政不修,唐宋诗文是尚,其流毒至今日,国家之取士者,文字而已;贤宰师之劝课者,文字而已;父兄之提示,朋友之切磋,亦文字而已。

……求天下之治,乌可得哉?”正由于教育只是流于文字工夫,静坐语录上,学校也就没有学术可言。

尤其倡行八股取士,为害更大。

他说:“八段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他还指出:“后人为汉儒所诬,从章句上用功,为释氏所惑,从念头上课性。

宋明理学研究-颜元 “空谈心性”责难纠谬

宋明理学研究-颜元 “空谈心性”责难纠谬

宋明理学研究-颜元“空谈心性”责难纠谬颜元(1635-1704),字浑然,号习斋,是明清之际激烈反对宋明理学的思想家。

在颜元反理学的思想中,关于理学"空谈心性"的问题尤为是其抨击的重点。

随着颜元的思想被学术界公认为"反理学进步思想",宋明理学也给一般人留下了"空谈心性"的印象。

但笔者认为,若认为宋明理学有"空谈心性"的流弊从而加以批判,那是正确的;而像颜元这样认为宋明理学本身就是"空谈心性"的,则是错误的。

一、颜元反对讲论性命之理的理由颜元认为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谈论性命之理(即心性问题)。

"以讲论性命、天人为授受",即是指程朱理学的授受内容是性命之理。

颜元明确反对讲论性命之理。

他反对的理由有下列几点:(一)颜元认为,孔子并不谈论性命之理,动谈性命,自宋儒程朱始。

他说:"孔子罕言命,性道不可得闻,惟率之以下学而上达,非吝也,学、教之成法固如是也";(二)颜元认为,性命之理是谈论不清的东西。

他说:"谈天论性,聪明者如打诨猜拳,愚浊者如捉风听梦。

" "盖性命,非可言传也";(三)颜元认为,一旦谈论性命之理就会掺杂释老,这样非但不能摈绝释老,反授对方以柄。

他说:"今彼(释老)以空言乱天下,吾亦以空言与之角,又不斩其根而反授之柄";(四)颜元认为,谈论性命之理会招致严重的弊害。

"全以章句误乾坤,上者只学先儒讲著,稍涉文义即欲承先启后,下者但问朝廷科甲,才能揣摩皆鹜为富贵利达,浮言之祸甚于焚坑。

"综合上述理由,颜元说:"性命之理不可讲也,虽讲,人亦不能听也,虽听,人亦不能醒也,虽醒,人亦不能行也。

"又说:"不特不讲而已也,虽有问,皆不与答,能理会自理会,不能理会虽讲亦无益。

“习行六艺”颜元思想之探析

“习行六艺”颜元思想之探析

学校代码***** 学号************分类号 B249.5 密级硕士学位论文“习行六艺”:颜元思想之探析学位申请人乔吉利指导教师邓辉教授学院名称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学科专业中国哲学研究方向明清哲学二零一三年六月三日Learning and Practicing Six Arts: Analysis ofYan Yuan’s theoryCandidate Qiao JiliSupervisor Professor Deng HuiCollege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 CultureProgram Chinese PhilosophySpecialization The Philosoph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Degree Master of Philosophy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Date June 3, 2013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颜元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与教育家。

他将明朝灭亡归咎于宋明理学的空疏无用并予以彻底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习行六艺”思想,以期拯救世道人心。

论颜元在人性论上对朱熹的批判

论颜元在人性论上对朱熹的批判

论颜元在人性论上对朱熹的批判赵子杰(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颜元对朱熹人性论的批判,是以实事实行作为着眼点的。

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第一,颜元以“气”为人性的本原,加上“理气融成一片”的理气观,批判了朱熹的以“理”为人性的本原,这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开端;第二,颜元以“人欲合理”来驳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变化气质”的要求,进而指出“气质之性”是人唯一的本性来批判朱熹的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又以恶由“习染引蔽”而产生来批判朱熹的“气质有恶”,使“气”的人性本原得到了体现,并为修炼注重实行与践履的修心养性工夫提供了理论根据,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焦点;第三,颜元以“习动”来批判朱熹的“主静”和“死读书”,而主张人们成为既对自己又对天下有利的人,正是他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归宿。

颜元对朱熹所作批判,把对人性论的着眼点从形而上的东西转移到了形而下的东西上来,具有鼓动人们在实际事情与行动之中以践履来求道并修养自己身心的意义。

关键词:颜元;朱熹;人性论;批判中图分类号:B9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2)05-0014-05收稿日期:2012-03-12作者简介:赵子杰(1984-),男,广东肇庆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宋明理学研究。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12年5月第33卷第5期May.2012Vol.33No.5一、引言早在南宋时期,朱熹就集张载、二程等人的学问之大成于一身,为理学建构了最完备的体系,被称为朱子学。

朱子学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是统治者们的处于指导地位的思想。

然而,朱子学却随着统治者的腐败逐渐地变得腐朽,使得学者们感觉到理学的天地非常狭窄,于是去寻找一条新的思想出路。

清代的颜元也是这些学者的其中一位。

浅谈颜元的人性论

浅谈颜元的人性论

浅谈颜元的人性论
浅谈颜元的人性论
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我国十七世纪唯物论者和反对理学的思想家,他在清初反理学思潮中,旗帜鲜明,讨论彻底.其人性论思想直指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反对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反对静敬的心性修养,在批判程朱理学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论思想.
作者:张军万强Zhang Jun Wan Qiang 作者单位:张军,Zhang Jun(集宁师专,内蒙古,集宁,012000)
万强,Wan Qiang(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010010)
刊名:集宁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25(3) 分类号:B14 关键词:人性气质之性引蔽刀染习行全性偏性。

颜元教育思想的现代性探微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颜元教育思想的现代性探微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颜元教育思想的现代性探微获奖科研报告论文颜元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实学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反对传统的理学教育,重视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提出了以实学为特征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因素,对当今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实学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生活的时代动荡不安,经历了明末的农民战争、明政权的垮台和清政权的重建。

他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处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都深刻揭露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空疏无物、空谈虚浮,而力主改革弊政,面向社会现实,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与其他社会启蒙思想家相比较,颜元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作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

颜元深切体会到宋明理学的弊端和腐朽,反对传统的理学教育,提出实学教育思想体系,因其带有鲜明的工商业精神及市民阶层的意识,因而使其教育论述及观点中具有突出的现代性特色。

鉴于学术界对此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从这一视角略作考察,望达者指正。

一、批判传统教育,探索新教育的道路颜元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封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也随之日益僵化、保守,走向衰落,他的教育思想受到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影响。

明清之际,王朝更迭、社会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政治矛盾空前激化,清王朝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代替明王朝承担历史使命。

在血与火的战乱及剧烈的矛盾抗争洗礼下,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统治秩序通过调整,重新确立。

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萌芽觉醒,源于明代万历以后,西方传教士以利玛窦、艾儒略为代表传播欧洲近代前期的文化科学,西学的引入对中国的传统学术和封建教育体制带来了深刻冲击,使得固有思想学术复杂多变,社会价值多元波动。

在文化教育上,由于明清封建统治者的竭力提倡,并通过科举八股取士的强化,程朱理学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宋明理学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加强思想上的专制统治,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朱熹王守仁颜元教育思想

朱熹王守仁颜元教育思想

二、教育的宗旨
“明人伦”, “存天理,灭人欲” 人的天赋秉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天地之性”;二是“气质之性”。所谓 “天地之性”,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是 符合封建纲常的。所谓“气质之性”,是天理 与人欲混杂的,即存在着违背天理、违背封建 社会伦理道德的各种欲望。 因此,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人的“气 质之性”,保存其中的天理,灭尽其中的人欲。
三、教育内容
六经
他认为“六经”是宇宙间永恒而普遍 的真理,它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理一样, 其根源是存在于人的本心的。之所以把经 书作为最基本的教材,是因为经书中的义 理能帮助明了我心之常道。 他在坚持用“六经”做教材的同时,把一 切不符合“六经”要求的内容,都说成是 异端邪说。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其所以有四等者何也?曰:人之生也,气质之禀 清明纯粹,绝无渣滓,则于天地之性无所间隔, 而凡义理之当然,有不待学而了然于胸中者,所 谓生而知之,圣人也;其不及此者,则以昏明、 清浊、正偏、纯驳之多少胜负为差,其或得于清 明纯粹,而不能无少渣滓者,则虽未免乎有小隔, 而其间易达其碍易通,故于其所未通者必知学以 通之,而其学也则亦无不达矣,所谓学而知之, 大贤也;或得其昏浊偏驳之多,而不能无少清明 纯粹者,则必其窒塞不通,然后知学其学,又未 必无不通也,所谓困而学之,众人也;至于昏浊 偏驳又甚,以为当然,终不知学以求其通,则此 下民而已矣。
(四)省察
所谓“省察”,就是自我反省和检查。 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 省察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
(五)力行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朱熹强调知行统一,反对知行脱节,要求人们把学 到的封建伦理道德知识付诸于日常生活的实践,用于处理各种各样的人伦关系, 即将道德认识、道德理想和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清代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研究

清代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研究
元的实学教育思想研究
武喜春
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0 2 6 0 0 0
摘要 : 颜元是 清初著名的教 育家, 他 的教 育思想在 当时极 教 , 方是正学 。而程朱李学又并非是对孔孟之道的完全贯彻 , 具争议 ,因为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模 式进行 了大胆 改 其 中不是是曲解 了孔子之教的本来面 目。 于是 , 他在第二年 书 革。 本文对他的这种革新思想做 分析研 究, 探讨的他的成因和 写了《 存性编》 , 系统的批判 了程朱李学 中存在的不足【 2 ] 。 指出 发展历程 。 “ 原孟子 之言性善 , 排宋儒之言气质不善” 。 颜元对人性的理解 关键词 : 颜元 教育 改革 思想 也因哲学观的改变而发生了微妙 的变化 ,人性论已经开始在 他的教育思想中有所显现。经过长期 的思考和总结是他更 加 思想 家的思想常常在思想史 中被悬置起来 给予关照 , 如 深刻 的认识到“ 思不如学 , 而学必 以习” 的道理 , 在这种 思想 背 此, 后人便会 对前人 的思想给以鞭辟人里 的分析 。无可置疑 , 景下颜元毅然将“ 思古斋” 更名为“ 习斋” 。教育思想的转变 预 这种分析不免带有些许遗憾 ,因为他们的思想所 发生 的土壤 示着他要对 自己的教育事业进行一次彻底 的洗心革面 ,培养 和环境 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 , 更令人遗憾 的是有的思想家仅注 目标 、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和以往相 比发生 了很大不同 。 重思想 的提 出, 而 忽视思想的实现。这样 , 思想史 对他们思想 为了系统地阐明 自己全新的教育思想 , 颜元著《 存学编》 。 郭金 的社会贡献则没有准确的还原 和了解 。颜元是清初著 名的教 城对 这部 书的价值 给予 了高度的评 价 , 认为 自 尧舜 以来颜元 育家 ,他不但敢于破除传统教育思想按照 自己的主张 改革教 的教育思想是最先进 的。 而且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收录在《 存 育, 而且还大胆的将 自己的主张在实践 中进行检验 , 更 为人称 学编》 这部著作之 中。 颂的是他 的检验还取得了圆满 的成功 。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 三、 老年颜元与“ 漳南书院” 精神遗产 。 因此挖掘颜元 的教育思想精髓 , 对他 的教学实践进 我国封建社会 教育特有的组织形式之一便是书院 ,在书 行系统的归纳 总结 , 有助于我们更好 的理解他 的思想 内涵 , 也 院中古代学者可以 自由的读书和讲 学。这种形式萌芽于唐末 有助于我们从他 的得失成败中找到有利于现代教育完善的积 五代 , 在明清时代达到兴盛顶峰 ,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 了上千年 极因素。 之久。书院在历经几千年 的发展之后成 为文化和学术思想 的 颜元出生在 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 ,连年战乱给百姓的生 传播重地 。书院在开创学风 , 丰富和发展 了教育思想 , 培养人 活造成巨大的创伤 ,颜元也因此度过 了 自己艰难而又贫困的 才 、 道德教化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做 出了杰 出的贡献 , 也 曾在我 童年 。但 是在贫苦 困厄的生活中,他仍没有放弃求学治世 之 国古代教育 的发展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颜元 的赣南书院便 道, 最终修成正果成为一代名家 。颜元从 1 6 5 8年开始 了他的 是在这种背景 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在此前 的宋 明时期 书 教育生涯 , 在此后 的 4 7 个年头里他辛勤耕耘 , 终得满 园桃李 , 院就 已经非常兴盛 , 引领着 当时的学风 。 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 不仅学生满天下而且还使得一个重要 的学派 由此成立 。 “ 中国 统治极度强化 , 处 于进一步钳制思想 的需要 , 朝廷试 图控制书 教育 的新纪元” 也从他这里开启 , “ 理学教育” 和“ 科举教育 ” 不 院。 理学在此被奉为官学 , 此后理学家完全把持着书院的建设 再是 中国教育的唯一途径 。实用人 材的培养 已经成为开始影 管理 。 由于朝廷科举 制度 的束缚和理学 的影响 , 宋明以来的书 响我们的育人思想 。 院教育一味地推行经书训话 、 八股帖括 的教育 内容 , 教育方法 青年颜元与“ 思古斋” 也是 “ 半 日读书” 、 “ 半 日静坐” ,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培养 出来 的

颜元德育思想初探

颜元德育思想初探

颜元德育思想初探作者:徐硕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4期摘要: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秉承经世致用之风,在反对宋明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皆善”与“义利兼重”的独特观点。

颜元以培育“实才实德之士”为目标,创立了“实学”与“习行”相统一的德育思想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颜元德育思想对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颜元;德育;实学;习行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32-02颜元(1635-1704年),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人称“习斋先生”,河北博野县人,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

颜元青年时期笃信宋明理学,但在学习和实践中发觉理学之弊端,转而大力批判程朱陆王学说,反对其空谈心性、脱离现实,进而主张恢复尧舜周孔之道,注重实行,倡导经世致用之风。

颜元的教育思想大致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个部分,本文主要从德育方面对颜元的思想进行初步探究。

一、颜元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德育”原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而我国现行“德育”概念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可见,它是一种超越“道德教育”范围的“大德育”。

纵观颜元的德育思想,也无不体现出“大德育”的特征。

(一)颜元德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1.“人性皆善”的人性论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传统儒家学说中,影响甚大的人性论主要有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二程、朱熹“性即理”和陆王“性即人之本心良知”等命题。

颜元的人性论思想是建立在批判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人性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将人性分为“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天理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有善与恶的区别。

颜元则认为人性是理与气的统一,不应把二者分开,人的本性是纯善的,其中没有丝毫的恶。

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 27颜元

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   27颜元

27.颜元一、生平介绍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

中国清初思想家、教育家。

颜元出身贫寒,青年时期为了维持家计,曾从事农业劳动,但不因此而废学。

19岁时迫于养祖之命,应科举为秀才。

24岁时设家塾授徒讲学,37岁游学中州,见家家言训诂,人人谈禅宗,坚定了自己反理学的态度。

42岁时,因求学者众多,便申订教条20则于学舍称“西斋教条”。

62岁时,应肥乡县郝公函之聘,前往支持漳南书院。

漳南书院因漳水泛滥,历时4个月,颜元失望而归,回家后第9年病死家中。

颜元提倡的是所谓唐虞之世的“六府”“三事”“三物”以及“周、孔正学”和孔子的“四教”。

所谓“六府”,是指金、木、水、火、土、谷而言;所谓“三事”,是指正德、利用、厚生而言;所谓“三物”,是指六德、六行、六艺而言。

孔子的“四教”是文、行、忠、信。

具体地说,就是封建社会中修己治人、经邦济世的实用之学。

颜元在政治上反对豪强兼并,主张“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

他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篇》《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纪余》等。

他的弟子编纂有《习斋先生年谱》《颜习斋先生言录》。

二、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人性论以及对程朱理学传统教育的批判上。

在其人性论上,颜元“舍形则无性”的“形、性”统一观,反对程朱的“气质之性恶”,即义理之性善的“形、性”分离说,主张“形性不二”。

“形”是“性”的基础,“性”是“形”的作用,而其作用的有无及其大小,不能向天乞求,应该从人自身去挖掘潜力,并且要保障人的形体和精神不受摧残。

1.培养“实才实德”的“经世”人才观颜元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认为要安定社会,发展其政治、经济,必须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培养管理政治和经营经济的人才。

在他的“富、强、安”的政纲中,把“举人才”,也就是兴教育置于很重要的地位,并把办学校育人才看成是政事的根本。

颜元实学伦理及其当代价值

颜元实学伦理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 吴雅思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12-114页
主题词: 实学;经世致用;习行;正其宜谋其利
摘要:中国的实学伦理思想产生于明末清初,然而,清政府对西学一直采取保守态度,禁止其学术的广泛传播,使得中国自然科学同世界科学的进步拉开了距离,阻碍了中国走入世界强国的道路。

颜元作为清初著名实学家,他在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经世致用”、“圣贤救世”的实学伦理思想体系,开启了当时人们理性世界的价值。

颜元“经世致用”的实学伦理思想不仅是当时背景下的时代强音.在今天也仍有研究借鉴的时代价值。

“舍形无性”的人性论

“舍形无性”的人性论

“舍形无性”的人性论颜元从理气融为一片的前提出发,又提出了性气统一、“舍形无性”“非气质无以见性”的命题,批判了宋明道学将人性分为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观点。

颜元主张,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个人性就是气质之性,离开人的气质,人性就无从谈起。

他说:“不知若无气质,理将安附?且去此气质,则性反为两间无作用之虚理矣。

”(《存性编》卷一)离开气质而单独存在的性是毫无作用的,也是没有的。

他强调:“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也。

”(《存学编》卷一)确立了气质之性的首要地位。

在颜元的哲学中,人的形(气质或机体)与人的性(精神或机能)的关系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形是性的基础、本体,性是形的功能、作用。

因此,他提出了“舍形则无性”的观点。

他说:“形、性之形也;性、形之性也。

舍形则无性矣;舍性亦无形矣。

失性者,据形求之;尽性者,于形尽之。

贼其形,则贼其性矣。

”(《存人编》卷一)在颜元看来,理气是融为一体的,统一的,所以形性也是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舍形则无性”,是说没有气质就没有人性,人的气质,形体是性的“附着处”“作用处”;同样,“舍性亦无形”,是说无性而求形则无以见形,无以求形,只有通过性的作用才能体现出形的本质属性。

()据此,颜元坚决反对宋明理学家把理与气,形与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

他针对宋儒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观点,提出人性只有一个气质之性,不存在离开气质之外而虚无缥缈存在的天地之性。

他说:“夫性字从生、心,正指人生以后而言,若人生而静以上,则天道矣,何以谓之性哉?”(《存性编》卷一)他指出:人的“耳目、口鼻、手足、五脏、六腑、筋骨、血肉、毛发”等“人之质”和通过呼吸周流全身的“气”,这就是“气质”,人不能离开气质而生,更不能离开气质言性、见性。

所以说“性”是从生、从心者,性就是生,这就是“生之谓性”,可见心生、性是一个东西,离生无以见性,离生之心是死心,死心没有灵妙之用,其形亦如枯木死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颜元的人性论思想
摘要颜元的人性论是在批判程朱的人性论思想上建立的,他不同于宋儒的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二分,而是强调气质之性的先在性和本根性,他主张理气的一元,认为理即气之理,气即理之气。

他认为气质之性不是恶的,而是善的,性、情、才也是善的,恶是后天引蔽习染的结果。

关键词气质之性;理;气;善;恶
颜元的人性论学说是建立在对程朱理学的人性论批判之上的,据《颜习斋先生传》记载,颜元早年尊奉陆王心学,未几归程朱,笃信力行有年,但终悟到谈论“性、道”不免陷于空谈,毫无用途,所以才倡导实学,主张恢复儒家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实学,注重经济民物水火兵农等的实用研究。

他认为圣人之学并不是章句之学,圣人之功也不是徒以读书、纂注为功,而应该以力行为主,砥行砺德,以射、御、书、数而成其能,以天下为任,以弘济苍生为心。

1
一、对性之二分的批判
颜元力尚实行,反对空言,他认为宋明儒空谈心性,无疑于形同画鬼。

颜元曾断言,性是不可以言传的,所以先圣都不愿侈谈心性,他著书立说以驳斥宋明儒的心性论,他尤不喜“气质有恶”的论调,认为这造成了大的危害,尤其要加以驳斥,他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气质,生成人的气和生成物的气是不同的,就是这
种生成人的气使人成之为人,就是这气使人为万物之灵,人的这种本质规定也就逻辑地可以导向“人皆可以为尧舜”。

是气质,是不同于物的“气”使人成为人,成为人在现世的人的道德等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

可以看到,在人之为人上,颜元还是坚持了气化论的观点。

正是这种对气的强调,强调气的本根和先在性,所以在颜元这里超越的一面就没有了,理是气之理,性是气之性,并没有超越的性理的存在,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颜元的人性论也即消解掉了宋儒一直以来强调的“天地之性”(又称“天命之性”、“义理之性”、“本然之性”),如此,就只剩下个“气质之性”了。

我们知道,把人性分(注意这个“分”,不是时空上的“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一直是宋儒坚持的观点。

宋代的突出特点,就是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又称“天命之性”、“义理之性”、“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

张载首先提出了这一对范畴, 2他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先天具有仁、义、礼、智等善性,而“气质之性”可善可不善,是产生恶的根源,所以要“变化气质”,不受物欲蒙蔽,方可以保存天地之性。

程颐接受了张载这一思想,进而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

朱熹赞同张、程对人性的这种划分,认为程颐“性即理也”的命题“颠扑不破”,并认为他们对人性的这种划分“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

(《朱子语类》卷四)而颜元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性只是气质之性,他说:“惟吾友张石卿曰:‘性即
是气质之性,尧、舜气质即有尧、舜之性,呆呆气质即有呆呆之性,而究不可言恶。

’其说甚是。

”(《存性编》卷一)颜元指出,根本不存在离开“气质之性”而虚无缥缈存在的“义理之性”。

因此,讲人性离不开人的气质。

他从性的文字学的意义言性,他说:“夫性字从生、心,正指人生以后而言,若人生而静以上,则天道矣,何以谓之性哉?”(《存性编》卷一)他以“生”解“性”,故而也就认为人本身对性的先在性。

人之性就是人出生后的人的本质属性,那么人是什么呢?颜元认为,人只不过和万物一样是二气四德交感的结果。

颜元认为,人的耳目、口鼻、四肢、五脏、六腑、筋骨、血肉、毛发等形体的质,通过呼吸周流全身的气,这就是“气质”,人不能离开气质而生。

既然性就是生,人又不能离开气质而生,故而也就不能离开气质来言性。

所以说人不能在生命之外,气质之外找什么“义理之性”、”天命之性”。

心、生、性是一个东西,离生无以见性,心性与形气是统一的,没有精粗之分,更不能认为“气质”是性之累害。

颜元指出,张、程、朱把气质看成是性之累害,是极端错误的。

因为气质是人和万物的基础。

如果把气质看成是粗陋的无用者,是性之累害,这就使心性无存养处,使义理无附丽处,使性成为没有实际作用的虚理。

所以说:“心性非精,气质非粗,不惟气质非吾性之累害,而且舍气质无以存养心性。

”(《存性编》卷二)存养心性,必须假以气质,离了气质也就没有存养心性可言了。

二、气质无恶,恶来自引蔽习染
颜元在人之生成上坚持了气论,认为人之性就是气质之性,同样他也认为气质之性不能是言恶的,这一点和宋儒大不相同,宋儒坚持的性的二分,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而“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的,颜元则认为性只是一个气质之性,没有所谓的天地之性。

首先,颜元认为,“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存性编》卷一)理气是一致的,若说气恶,则理也是恶的,同样,若说理善,则气也是善的,不可能有理纯一善而气质却有恶这样的状况存在。

颜元认为,孔子讲“性相近也”,说的是气质相近;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是说情、才非恶。

说明孔、孟没有离开气质言性,并不认为气质为恶。

颜元指出,气质是善的,性、情、才也是善的,如果认为气质、性、情、才是恶的,则是根本错误的。

因为“人之性即天之道”,如果说人性有恶,“则必以天道为有恶”,以情为有恶,“则必以元亨利贞为有恶”,以才为有恶,“则必以天道流行,乾乾不息者亦有恶”。

既然天道(理)是善的,那么人性、情、才亦是善的。

因为“理不离气,气不离理”,而气质是“性、情、才之气质也”,所以性、情、才都是善的。

既然,性情才都是善的,那么恶从何来呢?颜元认为这是人后天的引蔽习染的结果。

他说:“其恶者,引蔽习染也。

”(《存性编》卷一)颜元认为,强调气禀之恶的必然性,而不强调后天的引蔽习染,则会流入人不注重后天的改造,而把恶归为无法改过的人的本
性,这会导致在实践中无所作为,其结果是是非善恶不分。

既然,恶是引蔽习染的结果,那么,恶性就是可以改变的,即使是“习染”恶性太重者,虽然“不易返”,但是经过长期的环境教育影响,也是可以返善的。

这就是说,人性经过教育和环境影响是可以改变的。

三、对颜元人性论的评价
颜元生活在明末清初,他所生活的时代恰是对宋明理学反叛的时代。

其时,不管是理学还是心学,已经蜕变成一种无用的心性空谈,理学家们“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存学编》卷一)不仅无用,反而误国。

所以颜元才提倡实学,主张经纬天地,用有实际功用的六艺之学来代替空谈,经邦济国。

这是颜元的时代特征,也是颜元的立论基础。

要说颜元的这一提倡倒也无可厚非,但是,颜元企图在哲学上驳倒宋明理学未免有点太难了,纵观颜元的《四存编》,颜元的哲学论述是粗糙的,哲学思想也是含糊不清的,并没有达到宋明理学的高度,也不可能完成对宋明理学的超越。

固然颜元强调气质之性,可在宋儒那里对气质之性的描述一点也不比颜元少,颜元只承认有一个气质之性,强调气质之性和天命之性的不可二分。

颜元的这一论述是站在现实存在的基础上说的,在现实的当下存在中,无疑是人的当下的气质之性,这也相当于亚里斯多德的第一实体的概念。

但是,在现实的基质上追到它的超越性这是宋儒的工作,我们说,正是这一个追字才是哲学的工作。

宋儒对天命之性的强调,为人的现实的善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据,同时,对
气质之性的强调也为恶找到了先天的来源。

宋儒也强调气质之性的现实性,朱熹就说:“才说性时,便有些气质在里。

若无气质,则这性亦无安顿处。

”(《朱子语类》卷四)也就是说,性当然现实地首先是气质之性,但是同样也要在这个性上追出一个本然之性来。

使本然之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而不是现实的气质之性,这样价值和事实也就很好地挂搭起来。

而颜元对气质之性一味地强调,就无法解决价值和事实的贯通问题,也就无法解释善恶的来源问题。

大概思想的导向是一回事,现实的导向又是另外一回事,颜元强调实学,强调经邦济世,但是在颜元的时代,知识分子的济世效果却非常地有限,反而是在两宋之际,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更大一些,即使在事功方面,颜元同样和王阳明不可相提并论。

历史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悖论,知识分子的作用或许并不在现实的事功上,恰恰就在于他们思想的理想性上,在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超拔和关照上。

这恐非是颜元所能看到的吧。

注释:
1. 详见《颜习斋先生传》,《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

2. 《正蒙·诚明篇》:“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则天地之性存焉”,《朱子语类》卷四:“道夫问:‘气质之说,始于何人?’曰:‘此起于张程。

’”
参考文献
[1] 颜元.颜元集[m].中华书局,1987.
[2] 朱熹.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3] 程颢,程颐.二程集[m].中华书局,1981.
[4] 张载.张载集[m].中华书局,19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