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的实验

认知心理学的实验
点 (4)接着呈现一个刺激,持续 40ms,然后呈现掩蔽刺激 (5)要求被试尽快作出判定,并尽可能少犯错误
(6)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判定的正误。
5结果分析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6讨论
根据实验所得结果分析是否验证了理论假设,并进行讨论, 进一步得出结论。
7参考文献
[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3程序:
(1)首先要求被试注视屏幕中心的黄色注视点750ms,消失 500ms 后呈现一个时间为1s 的数字根, 然后是3个符号数字串, 每个呈现时间为2s,然后出现一个需要记忆的 字母1s, 要求被试读出字母并出声的进行计算。
(2)在每组测试结束后呈现黄色“???”,这时要求被试按 正确的呈现顺序回忆字母。
必修实验一
实验1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的实验
1 实验背景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对于一个客体,是先 知觉它的各个部分再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再 知觉它的各个部分,这一直是知觉信息加工理论所 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整体的和局部的加工问题与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 加工有密切联系,自下而上的加工类似于从局部到 整体的加工;自上而下加工是关于知觉对象的一般 知识,期望或假设引导的加工,类似于从整体开始 的加工。
(3)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4结果分析
(1)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 和正确百分比。
(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
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曲线,并作出解释。
5讨论
(1)如何通过反应时来解释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2)实验中你是否真的感到在连续地进行心理旋转? (3)在旋转时,你是在旋转字母还是旋转自己?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导言:Stroop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其旨在研究人们在完成冲突任务时的干扰效应。

实验以测试参与者在阅读颜色名称时,是否受到颜色本身的影响为出发点。

本文将介绍Stroop实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及讨论,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原理:Stroop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因经验积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了惯性反应。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阅读一系列的颜色名称,这些颜色名称的字体颜色却并不一定对应着所阅读的字面意思。

例如,"红色"这个名称可能以绿色的字体呈现。

理论上,参与者会因为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在脑中的冲突而受到干扰,使得完成任务的反应时间延长。

方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40名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

实验采用计算机程序完成,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

每组参与者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任务。

第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颜色名称,而不考虑字体颜色。

这个条件被称为“字面一致”。

第二组参与者则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字体颜色,而不考虑字面意思。

这个条件被称为“颜色一致”。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字面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而在“颜色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2.3秒。

这一结果表明,在阅读颜色名称时,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的冲突会显著延长反应时间。

讨论:Stroop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心理学中广泛提到的“冲突干扰”的概念。

实验中,当参与者需要快速识别字体颜色而忽略字面意思时,他们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这表明,人们在面对认知冲突时,往往受到内在惯性反应的影响。

这种冲突效应与注意力的分配和处理密切相关。

通过对内部冲突的探讨,研究者们扩展了对认知与注意力的理解。

此外,Stroop实验中的任务类型也能帮助研究者们研究注意力的许多方面,例如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Stroop实验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样本规模较小,难以明确代表整个人群的普遍现象。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实验题目: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工作记忆表现差异。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了经典的工作记忆测量范式N-back任务,参与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忆并判断连续呈现的数字中是否与前面呈现的数字相同。

实验总共分为正性、中性和负性三个情绪条件,每个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完成三轮任务。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在正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最佳。

他们在N-back任务中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都显著高于中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2.在中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居中。

他们的准确率和反应时略高于负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但显著低于正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3. 在负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最差。

他们在N-back任务中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都显著低于正性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感想: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实验结果支持了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正性情绪能够促进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这与理论预期一致。

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保持警觉,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记忆资源来完成认知任务。

其次,实验结果也表明负性情绪对工作记忆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参与者的集中能力和注意力会受到干扰,导致工作记忆的表现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负性情绪会引发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体验,进而干扰思维过程,并影响记忆的编码和检索。

最后,对中性情绪条件下的结果,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性情绪对工作记忆的激活程度处于正负两种情绪之间,因此表现也介于两者之间。

然而,中性情绪下的工作记忆表现仍然显著低于正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这可能表明情绪的正性成分对工作记忆的激活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总结起来,情绪对工作记忆有明显的影响,正性情绪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的表现,而负性情绪则会导致工作记忆下降。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智过程和认识能力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思维、知觉、记忆、语言等认知过程。

本报告对近期进行的一项认知心理学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其意义和启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工作记忆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实验采用了随机对照组设计,共有60名参与者参与实验,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包括学习材料、工作记忆任务材料、动机调查表等。

•参与者:60名大学生,其中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

•实验过程:参与者首先填写个人信息,并进行动机调查问卷。

随后,实验组进行工作记忆任务,对照组进行非认知任务,任务时间均为15分钟。

最后,参与者完成学习材料的复习和测试任务。

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工作记忆任务(实验组)和非认知任务(对照组)。

•因变量:学习动机得分、学习材料测试得分。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动机得分和学习材料测试得分上的差异。

统计显著水平为0.05。

实验结果学习动机得分比较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的学习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 2.34, p < 0.05)。

这表明工作记忆任务对学习动机有积极的影响。

学习材料测试得分比较实验组在学习材料测试中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 = 3.21, p < 0.01)。

这表明工作记忆任务不仅能提高学习动机,还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

结果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工作记忆任务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均有积极的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工作记忆任务要求参与者保持注意力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操控,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同时,这种任务的挑战性和刺激性也提高了参与者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类似的工作记忆任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样本容量相对较小,可能限制了结果的泛化能力。

认知认识实习报告(一)

认知认识实习报告(一)

认知认识实习报告(一)引言概述:本篇报告旨在总结并分享我在认知认识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参与实习项目,我深入了解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并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

本报告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实习经历和所获得的收获。

正文:一、认知心理学概述1.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模型3. 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4.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5.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二、注意力与感知1. 注意力的定义和分类2. 注意力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3. 感知的基本过程和认知加工4. 注意力与感知的关系和影响因素5. 注意力和感知的训练方法和技巧三、记忆与学习1. 记忆的定义和分类2. 记忆过程中的编码、存储和检索3. 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技巧4. 记忆与学习的困难和应对方法5. 记忆训练和学习策略的实践案例四、语言与思维1. 语言的认知特征和发展过程2. 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和意义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4. 语言和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5. 语言与思维的发展与培养策略五、判断与决策1. 判断与决策的基本过程和模型2. 判断与决策中的常见偏差和误区3. 判断与决策的影响因素和调节策略4. 判断与决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5. 判断与决策的培训和改进方法总结:通过本次认知认识实习,我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到了注意力与感知、记忆与学习、语言与思维、判断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应用这些知识和技巧,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海市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要实验整理

上海市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要实验整理

上海市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要实验整理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的一门科学。

在心理学考研中,熟悉并理解其中的重要实验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本文将整理上海市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中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实验,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和备考专业知识。

一、杨钦同理解干扰实验该实验通过观察人们对于句子的理解过程,揭示了语言理解中的"expectedness"效应。

实验步骤如下:给被试提供两个句子,其中一个是引导性高,提示性强,另一个则相反。

结果表明,在观察者对于替换事件的描描述上,高引导性语句会使得观察者感到替换事件发生了。

而低引导性语句则产生相反的效应。

二、巴特莱特的序列记忆实验该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特定信息序列的记忆能力。

被试需要记住一系列的物品或信息,然后通过回忆或者选择的方式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人们对于序列中前后信息的位置记忆存在很大的差异,通常更容易记住序列的前部和后部信息。

三、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实验这个实验是由Ebbinghaus于1885年提出的,研究人类学习后的遗忘规律。

该实验通过试验者学习一些无意义的音节,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进行回忆测试。

结果发现,学习后的遗忘速度如图中的曲线呈现,最初的遗忘速度非常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减慢。

四、Baddeley与Hitch的工作记忆模型实验该实验是为了揭示短时记忆在工作记忆中的作用。

实验中,被试需要做一系列数字加法任务,同时也需要记住一个单独的数字,在加法任务完成后需要回忆这个数字。

实验结果表明,工作记忆会受到任务复杂度和干扰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工作记忆对于认知操作的必要性。

五、斯特鲁普效应实验斯特鲁普效应实验是用来研究认知控制和干扰抑制的实验范式。

实验材料是一系列带有颜色的字,试验中受试者需要按照颜色,而不是所示字的意思进行反应。

结果表明,当颜色和字的意思不一致时,参与者在快速读出颜色时会受到干扰,反应时间较长。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1.前言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单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即单词中的字母刺激的识别受到了单词所提供的语境的促进。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

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

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

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

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Reicher 的实验引起了广泛注意,此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字词优势效应的存在。

关于字词优势效应的原因有三种解释:(1)第一种“推论说”,认为当字母在字词中时可以借助上下文而对该字母进行更好的推理,以此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

(2)第二种“编码说”,认为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所致: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编码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

(3)第三种“两种加工说”,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局部,那么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再得到局部加工。

而单个字母却没有这种整体加工。

因此字词中字母的识别优于单个字母以上三种解释的角度不同,均有一定依据,表明字词优势效应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知觉现象,涉及知觉或模式识别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水平的加工。

本实验是基本重复 Reicher 在 1969 年的实验,略有简化。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势效应。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PDF.pdf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PDF.pdf

认知⼼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PDF.pdf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

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记忆扫描实验进⾏了研究。

他做了⼀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先给被试呈现⼀系列的记忆项⽬,如1――6个数字、字母等。

(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度)每个项⽬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测验。

测验项⽬⼀半是原记忆项⽬中的项⽬,⼀半不是原项⽬,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理历程提供了⼀个客观指标。

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表征在⼯作记忆中;第⼆个阶段是⽐较阶段,把记忆项⽬从⼯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进⾏⽐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

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的数量作为唯⼀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的多少对⽐较阶段影响很⼤,⽽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

1平⾏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较信息的⽅式。

即平⾏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时间内把测验项⽬与记忆项⽬同时进⾏⽐较。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被⼀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同记忆项⽬⼀个⼀个的进⾏⽐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分两种⽅式,⼀是完全的系列扫描,⼀是⾃我停⽌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要与记忆项⽬中的每⼀个项⽬进⾏⽐较,⽽提取和⽐较每⼀个记忆项⽬都需要时间。

认知心理学实验心得

认知心理学实验心得

认知心理学实验心得在学习认知心理学的过程中,参与实验是深入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途径。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我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实验一:注意力分配实验在注意力分配实验中,我们被要求同时完成两项任务,例如一边听一段复杂的音频内容,一边在纸上记录特定的数字序列。

这个实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

当我们试图将注意力平均分配到两个任务上时,完成质量往往不尽人意。

要么是在听力任务中遗漏了关键信息,要么是在记录数字时出现错误。

这使我明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面临多项任务时,需要有策略地分配注意力,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以确保任务的高效完成。

实验二:记忆编码与提取实验记忆编码与提取实验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实验中,我们需要记忆一系列无规律的单词或图像,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进行回忆。

我发现,采用有效的编码方式,如将单词与个人的经历或熟悉的场景联系起来,能够显著提高记忆的效果。

而在提取记忆时,线索的作用不可小觑。

适当的提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回想起遗忘的内容。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新知识时,运用合适的记忆方法能够事半功倍。

在复习备考时,给自己提供一些线索,能够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实验三:问题解决与思维策略实验在问题解决与思维策略实验里,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谜题和逻辑难题。

有些问题看似棘手,但通过转换思维角度、采用逆向思维或者分解问题等策略,往往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让我认识到,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应该勇于尝试新的思考方式。

同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耐心和冷静,逐步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验四:知觉与错觉实验知觉与错觉实验则让我对我们的感知系统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觉。

比如,在某些图形中,由于线条的长短、角度的差异,会让我们产生物体大小、形状的错误判断。

心理学教学实践总结报告(3篇)

心理学教学实践总结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我国,心理学教育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心理学专业也成为了热门专业之一。

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我有幸参与了心理学教学实践,现将本次实践总结如下。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心理学教育的普及,心理学教师的需求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我于2018年参加了某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我对心理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于2019年9月应聘成为该校的一名心理学教师,开始了心理学教学实践。

三、实践过程1.课程准备在课程准备阶段,我认真研究了心理学教材,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同时,我还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案例、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学知识。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辅导在课后辅导阶段,我积极为学生提供帮助,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心理学讲座、社会实践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实践成果1.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部分学生的成绩甚至达到了优秀水平。

2.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心理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认知心理学实训报告

认知心理学实训报告

一、引言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进行了一次实训,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深入探究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训的总结和反思。

二、实训内容1. 实验设计本次实训我们选择了“语义促进效应”的实验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被试对给定的靶子进行注意;第二阶段,要求被试对随后出现的与靶子有语义相关和没有语义相关的目标刺激进行范畴判断。

通过比较两种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时,来探究语义促进效应的存在。

2. 案例分析我们选取了“记忆宫殿”这一经典案例进行分析。

记忆宫殿是一种记忆技巧,通过将信息与具体的场景或物体相结合,使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我们分析了记忆宫殿的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技巧。

三、实训过程1. 实验准备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实验设计和方案讨论,明确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和预期结果。

随后,我们购买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进行了调试。

2. 实验实施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首先,我们邀请了30名被试参与实验,并告知他们实验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接着,我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实验结束后,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3.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环节,我们首先对“记忆宫殿”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讲解,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技巧。

我们还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实训结果1.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靶子与目标字有语义相关和没有语义相关的两种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

这表明汉字在完成词汇通达前确实存在语义促进效应。

2. 案例分析结果在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记忆宫殿”这一记忆技巧在实际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运用这一技巧,人们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实验中的认知行为测量与分析总结

心理学实验中的认知行为测量与分析总结

心理学实验中的认知行为测量与分析总结心理学实验是研究人类认知与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测量与分析实验参与者的认知行为,揭示了许多宝贵的心理学知识。

本文将总结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认知行为测量方法,并对分析实验结果的常见统计方法进行概述。

一、认知行为测量方法1. 反应时间测量反应时间是表示一个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

常见的反应时间测量方法有简单反应时间测量和选择反应时间测量。

在简单反应时间测量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对单一刺激作出反应,如按下指定的按钮。

而在选择反应时间测量实验中,参与者需要从多个刺激中选择正确的答案作出反应。

2. 正确率测量正确率测量是评估参与者在实验中完成任务的准确性。

通过统计参与者在实验中给出的正确答案数量,可以评估认知过程的准确程度。

3. 多任务测量多任务测量是评估参与者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的认知表现。

通过要求参与者在实验中同时完成多个任务,可以观察到认知资源分配和注意力控制等方面的行为。

4. 视觉搜索测量视觉搜索测量是评估参与者在视觉环境中寻找目标的能力。

通过要求参与者在一系列图像中找到目标物体,并给出反应,可以研究人类的视觉感知和搜索策略。

5. 脑电图(EEG)测量脑电图测量是用于研究大脑活动的一种测量方法。

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可以记录到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脑电图测量可以提供关于认知过程时序和空间分布的信息,是认知行为测量的重要手段。

二、分析实验结果的统计方法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实验结果的基本描述,包括计算均值、标准差、频数等,并通过绘制直方图、柱状图等图表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2. 参数检验参数检验是用于比较两组数据之间差异的统计方法。

常见的参数检验方法有独立样本 t 检验、配对样本 t 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判断实验条件对认知行为的影响是否显著。

3. 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是用于处理无法满足参数检验前提条件的数据的统计方法。

常见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有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 检验和Kruskal-Wallis H 检验等。

江苏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要实验解析

江苏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要实验解析

江苏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要实验解析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思维、知觉、记忆、学习、语言等认知过程。

通过实验方法,认知心理学家们不断探索和解析这些过程,深入理解人类心智的奥秘。

本文将解析江苏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中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些重要实验,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巴特莱特实验巴特莱特实验是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感知现象的经典实验,旨在研究观察者对图形的知觉加工。

实验中使用两个实验条件,一组为轮廓条件,一组为全理条件。

结果显示,在同样的视觉刺激下,观察者在轮廓条件下往往会构建出完整的图形,而在全理条件下则会产生更加模糊的感知。

二、词频效应实验词频效应实验是研究记忆和注意力的重要实验之一。

实验中,被试需要记忆和提取一组单词,结果发现高频词(出现频率高的词)的记忆效果明显优于低频词(出现频率低的词)。

这一发现表明,之前的暴露和注意会影响到记忆和提取的效果。

三、短时记忆实验短时记忆实验是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记忆容量和持续时间的重要实验之一。

在实验中,被试需要记住一系列的信息,然后在一定时间后进行回忆。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7±2个项目,持续时间约为20秒左右。

这一发现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记忆机制和记忆限制。

四、朗格尔实验朗格尔实验是研究学习过程中反应时间的经典实验。

实验中,被试需要学习一系列的关联材料,然后进行测验。

结果发现,学习的初始阶段,被试的反应时间较长,但随着学习的进行,反应时间逐渐缩短。

这一实验揭示了学习曲线的特点,对理解人类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五、斯特鲁普实验斯特鲁普实验是研究注意力和干扰效应的重要实验之一。

实验中,被试需要快速识别一系列印有不同颜色的单词,但这些单词本身所描述的颜色与其实际的颜色不一致。

结果发现,被试在识别单词颜色时会受到单词意义和颜色信息的干扰,导致反应时间延长。

这一实验揭示了认知过程中的干扰效应,对理解人类的注意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的深入探讨 - 副本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的深入探讨 - 副本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的深入探讨——以STROOP效应为例王飞(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246003)摘要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心理学中,为了验证某种假设,以及发现某些有意思的现象。

实验者会设计具有验证性目的的实验。

有些实验比较经典,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来人多次沿用,就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

实验范式包括实验的目的、具体流程、手段以及是被试内还是被试间或者是混合实验设计等。

用一句话讲就是: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实验范式在具体的实验中可以做为模板,并根据自己的新要求进行修改。

Stroop效应是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之一。

关键词stroop效应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实验程序1 引言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

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

在Stroop效应实验中,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

最新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最新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12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3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字45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6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7为“相同”。

8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9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1011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12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

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1314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15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16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17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18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1920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21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2223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2425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26“KENC+4”等。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实验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实验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实验简介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实验是由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布鲁纳(John Brun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开展的一系列实验。

这些实验旨在探索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以及他们对于新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实验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些实验,布鲁纳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如”发现学习”、“认知结构”和”教育发展区”等,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实验设计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实验主要包括两个经典的实验:盒子实验和锁实验。

盒子实验盒子实验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给儿童展示一个盒子,里面装有红色和蓝色的小球。

研究者告诉儿童,当盒子里的小球是红色时,按下一个按钮会发出”嘟嘟”的声音,当盒子里的小球是蓝色时,按下按钮会发出”滴滴”的声音。

接着,研究者逐渐改变盒子中小球的颜色,并观察儿童的反应。

结果显示,儿童很快就能够将盒子中小球的颜色和按钮声音联系起来,并准确地按下按钮。

这表明儿童具有将观察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匹配和应用的能力。

锁实验锁实验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实验中的第二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给儿童展示一个锁,要求他们尝试打开锁。

研究者提供了一串钥匙,并告诉儿童,其中一个钥匙可以打开锁。

在实验的开始阶段,儿童会随机选择一个钥匙进行尝试,但很少成功打开锁。

然而,随着实验的进行,儿童逐渐发现一些钥匙更容易打开锁,而其他钥匙则无法打开。

他们开始对不同的钥匙进行比较和分类,并逐渐找到了能够成功打开锁的钥匙。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的发现学习能力和分类思维能力。

儿童通过不断尝试和比较,逐渐发现了打开锁的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找到了正确的钥匙。

理论和观点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实验基于他的认知结构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逐渐构建起一系列的认知结构,这些结构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考研心理学:认知性学习实验

考研心理学:认知性学习实验

考研心理学:认知性学习实验考研暑期复习已经开始了,专业课的复习也应该开始着手进行。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分不开的,任何心理状态都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反应,学习心理学也必须对相应的生物学基础有很好的了解,太奇考研老师总结相关的知识和例题希望对16考研人有所帮助。

认知性学习实验顿悟实验经典实验有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黑猩猩用短棍够取长棍,再用长棍够取食物的实验,以及黑猩猩用垒木箱的办法摘取天花板处的香蕉实验。

这类实验说明黑猩猩能够解决这些复杂问题是靠领悟了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的内在关系,产生了顿悟。

认知地图实验1.位置学习实验:选甲乙两组白鼠,家族从不同的两个出发点经历相同的转弯序列到达食物点,食物点的位置是不同的;乙组从不同的两个出发点经历不同的转弯序列,到达一个相同位置的食物点。

结果发现,乙组白鼠的学习速度比甲组快,说明白鼠的学习主要是认识达到目标的符号及其意义,即获得位置的认知地图,而不是一套特殊的(向左或向右)动作的反映。

2.迂回实验:实验所用的迷宫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1最短,途径2次之,途径3最长。

实验时先让白鼠熟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

一般情况下,白鼠选择较短的途径通向食物,当途径1被堵塞时,白鼠就在途径2与3中选择较短的途径2,而当途径2也被堵塞,白鼠走途径3。

可见学习不是对训练的途径顺序的习惯行为,而是对迷宫的空间关系。

3.潜伏学习实验:有三组白鼠走迷宫,第一组白鼠到达迷宫终点后给予食物奖励,为奖励组;第二组白鼠在到达迷宫终点时,不给奖励,称无奖励组。

托尔曼认为,中途奖励组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同样进行了学习,并形成了迷宫认知地图,于是后来给予食物强化后,该认知地图使得这一组的成绩赶上来了。

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由于强化而获得动作反映的范型,而是形成一种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的发展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

人类的迷宫学习实验人类的迷宫学习实验:人类动作学习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研究在只用动觉与触觉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空间定向。

河内塔实验报告心得

河内塔实验报告心得

一、实验背景河内塔实验,又称为汉诺塔问题,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

该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策略,探讨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和决策。

通过河内塔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心理过程和思维特点。

二、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实验准备:实验者准备三根柱子,分别为A、B、C。

在A柱上放置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盘,自上而下依次递增。

2. 实验操作:实验者需要将A柱上的所有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移动到C柱上,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在移动过程中,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

3. 记录数据:实验者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记录下每次移动圆盘的步骤和时间。

4. 分析数据:根据实验者记录的数据,分析其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和时间效率。

三、实验心得1. 问题解决策略在河内塔实验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1)从简单情况入手:首先,我尝试解决只有一个圆盘的情况,然后逐步增加圆盘的数量。

(2)分解问题:将整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逐一解决。

例如,在移动n个圆盘时,先移动n-1个圆盘到B柱,然后将第n个圆盘移动到C柱,最后将n-1个圆盘从B柱移动到C柱。

(3)逆向思维:从目标状态出发,思考如何将A柱上的圆盘移动到C柱。

这种方法有助于找到最优解。

2. 时间效率在实验过程中,我意识到时间效率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合理安排步骤: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避免重复劳动。

(2)掌握规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提高操作效率。

(3)调整策略: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现有策略效果不佳,要及时调整策略,寻找更优解。

3. 心理素质河内塔实验让我认识到心理素质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保持冷静:在遇到问题时,要保持冷静,避免慌乱,以便更好地思考。

(2)自信: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坚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尝试新的方法。

简单归纳皮亚杰实验

简单归纳皮亚杰实验

简单归纳皮亚杰实验皮亚杰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儿童的发展和思维能力。

该实验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20世纪20年代开展,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和思维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皮亚杰实验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儿童在特定任务下的表现,以揭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实验中使用的任务通常是简单的操作或解决问题的情景,例如将物体放入容器中、分组、计数等。

在早期的皮亚杰实验中,他观察到儿童在任务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错误思维和认知偏差。

他称这种错误为“认知错误”或“认知偏差”,并将其归纳为不同的阶段和子阶段。

皮亚杰提出了四个主要的认知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通过触摸、探索和移动物体来理解物体的属性和功能。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思维能力,例如记忆、注意力和符号的使用。

他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解决问题,但还不能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他们可以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和操作,能够理解数量、排序、分类等概念。

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符号操作,理解数学和科学的概念。

通过这些实验,皮亚杰不仅揭示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还对教育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启示。

他认为,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实验还对心理学领域的其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对象。

总的来说,皮亚杰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实验,通过观察儿童在特定任务下的表现,揭示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一实验为我们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

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
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

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 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

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

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

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
每次给被试听觉呈现3个辅音字母,如KBR;为了阻止复述,在呈现字母之后,立即听觉呈现一个三位数,如684,要求被试从这个数中迅速地作连续减3的运算并说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即要报告681、678、675等,直到主试发出信号再回忆刚才识记的3个字母。

字母呈现与回忆的时间间隔,也即被试进行连续减3的作业的时间分为6种:3s、6s、9s、12s、15s和18s。

但每次被试事先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

这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测验,在延缓期间进行额外的干扰作业。

试验进行多次,每次应用的字母和数字都不同,试验的被试是大学生。

结果:当延缓时间仅为3s时,被试的平均正确回忆率高达80%,几乎都能记住3个字母,但随着间隔的时间延长,正确回忆率急剧下降,当延长到6s时,正确回忆率降到约55%;而当延长到18s时,被试的正确回忆率就只约为10%了。

该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保持信息短暂,如未得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6、Waugh和Norman的实验--企图分开痕迹消退与干扰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如16个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这最后一个数字称为探测数字,它在前面只出现过一次。

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要把这个探测数字在前面出现位置的后面一个数字回忆出来。

如呈现的数字系列是3917465218736528*(星形表示纯音),则探测数字是8,它在前面的系列中出现在第10个位置上,被试应当将这个位置后面的一个数字7报告出来。

从应被报告的数字的后面一个数字起,到最后一个数字,称为间隔数字,也就是其干扰作用的数字,呈现这些间隔数字所用的时间称作间隔时间,该实验利用不同数
量的间隔数字和间隔时间。

应用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

这样就可以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时间;同样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数字。

结果:无论是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或干扰项目的增加而减少,这就是说,正确回忆率并未因数字呈现速度不同所导致的间隔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该结果支持干扰说,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退。

7、Podgoray和Shepard视觉定位实验--验证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实验分为3组:(1)知觉-记忆组,实验材料为一个5×5栅格,用黑色将其中的一些方格涂成某个英文字母,如I、L、F、E,或字母组合IF;另有一个同样的5×5栅格,在其中的任一方格内画有蓝色圆点作为测试点。

在正式实验时,先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一个涂有某个字母或字母组合的栅格,然后呈现一个带有一个测试点的栅格,要求被试在保持高度精确的同时,尽快地判定该蓝色的测试点是落在所呈现的字母之内或之外,分别用左手或右手作出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要试验多次,测试点在全部25个方格中至少出现一次,其顺序是随即的,测试点安排在字母之内和之外的次数也是相等的。

(2)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程序与知觉-记忆组基本相同,但有一个重大差别。

在这组实验里,上述的字母和字母组合不是利用某些方格涂黑而构成的。

实验时先用速示器呈现一个同样的、然而是空的5×5栅格,同时实验者给被试以口头指示,让他利用某些特定的方格想象出
某个英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这些字母及其在栅格中的位置与知觉-记忆相同,并且要求他不要变更字母在栅格中的位置。

待被试想象出字母后,再用速示器呈现一个带测试点的同样栅格,其余实验程序同前。

(3)不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与带栅格的表象组只有一点不同,即带测试点的栅格只画出最外边的轮廓,内部的方格不画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被试在测试点呈现之后推论出字母在栅格中的位置,其他程序同前。

8、Paivio的实验--验证表象是与言语相平行和联系的两个认知系统给被试看一些卡片,在这些卡片上有一对图画或一对打印的字词(图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P212 图7-6 两个图对和两个字对),要求被试判定所画的一对东西或打印的字词所标志的一对东西中,究竟哪一个在原来印象上是较大的(不是指画出来的大小,而是指人的原来印象中的两个东西的实际大小),记录反应时。

Paivio 作出如下假设:如果长时记忆中只含有语言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图画材料作出判定要慢于对字词作出反应,因为在作出判定之前,需要将图画转换为语词;另一方面,如果长时记忆也包含视觉表象或视觉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图画的反应就不会慢于对字词的反应,因为视觉表象可以直接从记忆中得到,无须再作转换。

该实验不仅为表象的存在提供了实验证据,而且提出了表象表征不同于语言的一些特点。

9、人工概念形成实验(81卡片实验)--假设考验说的概念形成过程实验材料是画有图形的卡片,图形的形状、颜色、数目和边框数是构成每一特定卡片的4个维量。

每个维量又分3个水平,即各有3个属性
或值。

如形状维量有十字、圆形和方块3个属性;颜色有绿、黑、红;图形数和边框数也各有3个值。

每张卡片都具有这4个维量的各一个属性,因而每一张卡片都与任何其他一张卡片在1-4个维量(属性)上有区别。

这样就有81张(3×3×3×3)不同的卡片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者事先规定某个维量的某一属性(如红色)或几个维量的属性(如红色圆形)为某个人工概念的特有属性,即以这些维量和属性构成某个人工概念,它们被称作有关维量和有关属性,其他的则称作无关维量和无关属性。

凡具有所规定的全部有关属性的卡片则为概念实例或肯定实例,否则为否定实例。

但实验者事先并不将某个人工概念(即其有关属性)告诉被试。

实验开始时,主试告诉被试:本实验有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由具有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组成的,要求被试通过实验过程来发现这个概念;然后由主试首先取出一张肯定实例卡片给被试看,并明确告知这是肯定实例,被试则要从摊在他面前的所有卡片中,根据他自己的想法来选取属于这个概念的其他肯定实例,一次选出一个,每次选取之后,主试都要给予反馈,指出他选得对或错。

实验如此进行下去,直到被试发现这一概念,即表现为能正确地选择全部肯定实例并能说出这个概念是什么。

10、四卡片问题--证真和证伪
给成年被试看4张卡片,其中两种的正面各有一个字母,一张卡片有元音字母(E),另一张卡片为辅音的字母(K);另两张卡片的正面各有一个数字,一张卡片为偶数(4),另一张卡片为奇数(7)。

同时告诉被试,每张卡片都有一个字母在一面,有一个数字在另一面,并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