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空气

合集下载

《空气》 说课稿

《空气》 说课稿

《空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空气》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空气和氧气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成分、性质和用途,为后续学习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等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实验探究和科学史实,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空气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身边的一些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体积分数。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3)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误差的分析。

(2)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说课稿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说课稿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于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对化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空气的污染及防治等。
3.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通过辩论和交流来深入探讨问题。
4.创设情境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测和比较不同环境中空气的质量,让他们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
3.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深入探讨和理解问题。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参与活动、交流互动、解决问题等过程,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分别介绍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性质和作用,如氮气的稳定性和保护作用,氧气的呼吸作用等。
3.空气污染及防治:介绍空气污染的成因,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等,以及防治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2.1空气(1)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

2.1空气(1)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

2.1 空气(1)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的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是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空气的主要组成和性质,并能够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教学难点:•空气的组成中的氮气和氧气的比例•空气的性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和试剂:燃烧器、蜡烛、酒精灯、试管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类生活有哪些重要性?请举例说明。

2.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空气的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空气的组成(20分钟)3.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空气的主要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用一个试管将蜡烛的火焰罩在里面,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空气中有哪些气体?学生回答:蜡烛熄灭了,说明空气中有氧气。

教师解释:空气中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氮气占大约78%,氧气占大约21%。

3.2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氮气和氧气的性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将一根点燃的火柴插入一个试管中,然后用另一个试管将火焰里的气体收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氮气和氧气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火苗熄灭了,说明氮气无法支持燃烧。

火焰变亮了,说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教师解释: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无法支持燃烧;氧气是一种活性气体,能够支持燃烧。

4. 空气的性质(15分钟)4.1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特性。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用燃烧器点燃一小块纸,然后将纸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

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空气有什么特性?学生回答:纸烧完了,容器里的空气消失了。

课题1空气说课稿

课题1空气说课稿
5.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实验探究法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直观地感受空气的性质和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的价值。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观点。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利用PPT、动画等形式,介绍空气的基本性质、组成和用途,让学生对空气有初步的认识。
2.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组成、空气污染等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空气污染的危害、防治措施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问题。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指导实验等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堂竞赛:设置空气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主要知识点包括:空气的组成与成分、空气的用途、空气污染及其危害、保护空气的方法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的必要性。
பைடு நூலகம்(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组成和用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2.1空气(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2.1空气(第1课时)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让他们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分享和反馈,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自我评价,并获得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
4.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
5.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验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气体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感受到空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实验,如氧气释放实验、氮气填充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复习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并完成相关的应用题。
3.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撰写一篇短文。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说课稿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我会介绍空气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通过图表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2.其次,我会通过实验演示和互动讨论,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等,并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性质背后的科学原理。
3.接着,我会讲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空气对生物呼吸、燃烧等过程的影响。
(3)认识空气质量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4.最后,我会介绍空气质量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回顾和巩固空气的组成、性质等基本知识。
2.安排实验操作,如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2)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绿色生活的理念。
(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及其各成分的含量。
(2)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生物和燃烧过程的影响。
(3)空气质量与环境保护。
2.教学难点:
(1)空气中各成分含量的理解与记忆。
(2)空气与燃烧过程的关联性。

《空气》说课稿

《空气》说课稿

《空气》说课稿《空气》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气》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空气》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在前几年的课本中,这部分内容总是一带而过,而新课标下的课本,第一次把它作为单独的一节,我认为这里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环境保护等新的理念,所以今天和大家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把握,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级化学课本(仁爱版)专题三中的单元4。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及其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大气污染与防治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1、地位作用: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本节课也正是立足于此。

一方面,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而这节课正是对此做出的一种尝试。

本节课由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不高,所以侧重于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三,由于同学们接触化学的时间比较短,对为什么学化学没有很深入的理解,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家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和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从而增强大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尤其是酸雨的危害是本节课的重点。

3、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的防治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明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1课时)说课稿
3.然后介绍空气的用途,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空气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4.最后讨论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监测和评估空气质量,以及空气质量对健康和生活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通过书面练习来巩固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和用途等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我会提供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
1.布置一份关于空气组成的思维导图作业,让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2)通过学习空气的组成和用途,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关注空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空气的用途及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2.教学难点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实验器材能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PPT和图表有助于信息的清晰传达和记忆,互动式白板则促进了师生的实时互动和反馈。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
1.在实验操作中,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互相观察和讨论结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以下前置知识或技能: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了解,以及对实验操作的初步掌握。然而,他们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说课稿:2.1空气-空气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说课稿:2.1空气-空气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说课稿:2.1空气-空气的组成1. 引言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 2.1节,主题为“空气-空气的组成”。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学习空气的组成及其特性,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空气中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能够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和思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主要包括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测定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实验观察,并正确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4. 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小小的观察实验,让学生对空气的存在有所认识。

老师在一个广口瓶中注入一些醋,然后在醋的上方点燃一根蜡烛。

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烛突然熄灭了。

然后,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4.2 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上面的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空气的组成。

老师可以使用PPT展示空气的组成及其占比,并简要介绍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特性。

4.3 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准备,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个玻璃棒、锥形瓶、烧杯和温度计。

2.将温度计插入锥形瓶底部孔洞中,同时将玻璃棒插入烧杯底部孔洞中。

3.将烧杯倒置盖在锥形瓶上,保证玻璃棒进入锥形瓶内。

4.将空气样品收集到锥形瓶内,观察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5.将烧杯轻轻推开,使空气样品进入烧杯中。

6.将烧杯盖在锥形瓶上,摇晃几次,使空气混合均匀。

7.将烧杯底部孔洞放在盛有白色酒精饮料的烧杯上。

8.观察酒精饮料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9.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获得更多的数据。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空气》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空气》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空气》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二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空气》,本课题分为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互相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第一部分,从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入手,让学生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并说明空气的春风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稀有气体和其他气体杂质。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物质的物理性质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从我们身边的空气污染入手,分析空气是如何受到污染的,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我们应如何来防止空气污染;为使学生知道身边的空气总量如何,教材还特意介绍了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

混合物的概念4.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基本能力目标: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作分2.保持对生活中华夏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洗发学校化学的兴趣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重点和难点重点:1.空气的组成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难点: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1空气(第二课时)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1空气(第二课时)说课稿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抽象的概念,以及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置知识,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假设。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案,并给予评价和反馈。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空气质量报告、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2.设计有趣的实验,如空气成分的分离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前置知识。但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对空气组成中体积分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对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空气的用途理解不深入;对空气污染及其防护措施的了解有限。这些障碍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空气污染的防治等。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以下特点:年龄特征上,他们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索欲望;认知水平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习兴趣上,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习惯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仍有部分学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人教版空气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空气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空气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中的《空气》这一课。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

《空气》这一课位于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第二单元,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空气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接下来,我将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需要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联。

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空气的组成及其性质,难点是空气成分的测定实验。

为了突破难点,我计划采用直观的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我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是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但你知道我们呼吸的是什么吗?”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其次是新课讲解,我会详细介绍空气的成分、性质和用途,并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

最后是巩固提高,通过小组讨论和习题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我将把板书分为三个部分:课题、空气成分和性质、实验与应用。

板书内容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总之,通过对《空气》这一课的教学,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1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1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说课稿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在讲解知识点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3.空气质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空气中各组分的含量及性质。
(2)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身边的物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对化学概念和理论可能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养成了一定的预习、听讲、复习的习惯,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2.提问式导入:向学生提问:“我们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但你们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实验导入:进行一个小实验,如“瓶子倒置实验”,让学生观察瓶子倒置后烛火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空气性质的好奇,进而导入新课。

空气说课稿

空气说课稿

《空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一《空气》的第一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方面来阐述该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一种学生非常熟悉的气体,以空气作为学生接触初中化学物质知识的开端,承接了小学对于空气知识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探究空气成分的过程,能够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这一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认识空气的用途和保护空气,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身边的科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因此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同时,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过程合理借助实验或视频、PPT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加强直观性与形象性,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获得新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依据对教材的把握和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

同时本着“化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一原则,我是这样设计本课题的三维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⑴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⑵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分析实验现象。

⑵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1 空气 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1 空气 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1 空气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关于空气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习氧气和氮气的比例及性质;2.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掌握空气的定义和组成、氧气和氮气的比例。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能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空气的定义和组成;2.氧气和氮气的比例及性质。

难点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比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材和课件;2.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

五、教学步骤与内容安排步骤一:导入与自主探究(1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复习“空气是什么?”的问题;2.通过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空气中有哪些气体?这些气体的比例是多少?步骤二:知识讲解与铺垫实验(15分钟)1.讲解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氮气占空气的四分之三,氧气占空气的大约五分之一;2.引入实验: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空气的组成,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实验。

步骤三:实验操作与现象观察(20分钟)1.把一根蜡烛点燃,放在一个玻璃瓶内,观察玻璃瓶中的蜡烛熄灭;2.在另一个玻璃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氧气和氮气,再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步骤四:实验现象分析与总结(15分钟)1.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在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中可以燃烧,而在普通空气中不能燃烧?2.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普通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的比例无法支持燃烧。

步骤五:课堂小结与延伸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空气中氮气的比例较大,因此普通空气不支持燃烧;2.通过问题回顾课堂重点内容:空气的组成、氧气和氮气的比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2.1空气6-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2.1空气6-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2.1空气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2章第1节《空气》。

本节课主要讲解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的性质,明白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能够描述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并能够分析空气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描述和分析空气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报告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提问激起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和兴趣。

2.新课讲解(20分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PPT,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包括氮气、氧气、其他气体的含量及其性质。

通过实例和图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空气组成的概念。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空气的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酒精灯燃烧和蜡烛燃烧等实验现象,观察到氧气对于燃烧的必要性。

通过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空气的理解和认识。

4.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对空气作用的理解,并能够就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5.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学生一些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空气的作文,描述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并写一篇短文总结你的观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和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九年级化学课题一《空气》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课题一《空气》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课题一《空气》说课稿一、说教材《空气》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本课题是继“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室常见知识”等基础内容后,第一次学习和研究物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等常见的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空气在小学科学已有接触,避免重复。

课题开篇安排了实验2-1,一则可以学习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二则通过领会该实验设计的意图,以便加深体会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的实验思路。

认识了空气的组成后,教材结合空气的例子,给出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这里只能给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教学时不宜扩展。

到学习分子时,再从组成上进一步认识这两个概念。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常识性的了解,知道空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知道动植物离开空气便不能生存等。

但从化学学习要求的角度看,学生仅仅知道这些科学常识是不够的,需要系统地掌握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质,需要系统地学习对物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由于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系统地学习的第一种物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气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化学并不难。

另外,由于学生尚不完全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星”实验的全面认识会存在障碍。

教学力求避免过度重视记忆和过度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1空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1空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c.能够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a.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b.空气质量的评价方法。
2.教学难点:
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计算。
b.空气质量的评价方法及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4-15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兴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可能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感到枯燥。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但需要引导他们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如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和反思总结。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标题、知识点和总结。标题部分位于黑板顶部,简洁明了地标注本节课的主题。知识点部分将按照教学内容依次列出,每个知识点都用编号或关键词标注,以便学生快速识别和记忆。板书风格力求简洁、条理清晰,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类别的内容,如重要概念用红色,解释说明用绿色。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视觉辅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避免过度拥挤,保持适当的空白区域,并在课后及时擦除,以免混淆下一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验操作不顺利、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以及课后辅导来加以解决。
2.空气的性质:分析空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

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

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

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一、空气的存在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

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实验探究3】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设计方案: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实验探究3】: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

并将集气瓶内水以上的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3.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弹簧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4.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5.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6.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水为何进入集气瓶内,可先提一个问题:滴管怎么吸取液体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体?学生讨论如何吸取【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意图及目的: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人造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

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

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