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 7.徐公何能及君也?/何可胜道也哉? 徐公怎么比得上你? 怎么能够说得完呢? 8.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吗?
10.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
物。 1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为计?/何以知之? 孔文子凭什么被称为“文”?
用什么作为方法? 凭什么知道它? 12.未辞也,为之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还没告辞,对此该怎么办?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 如同泥沙呢?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还是(抑或)探究他的成败的过程,都出自人为的
原因吧?
6.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 难道确实是这样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 错了真实情况呢?
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这莫不是(恐怕是)向我暗示 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无乃尔是过与?
长途行军,军队疲劳且精力已尽,远方的国主已经做 好了防备,(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恐怕该责备你吧?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如今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不如他们(指巫
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吾孰与徐公美?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精炼、意蕴深远,常用固定句式表达特定含义。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及其现代汉语翻译,以供参考。
一、判断句1. 例句:此乃吾之宝也。
翻译:这是我的宝贝。
2. 例句:刘备,天下枭雄也。
翻译:刘备是天下的一代枭雄。
二、疑问句1. 例句:尔知之乎?翻译:你知道吗?2. 例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翻译:如何解除忧愁?唯有杜康酒。
三、感叹句1. 例句:悲哉!人生如梦。
翻译:悲哀啊!人生如梦。
2. 例句:壮哉!我中国少年。
翻译:伟大啊!我们中国的年轻人。
四、条件句1. 例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行善得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行恶失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2. 例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
五、因果句1. 例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天地运行不息,君子应自强不息。
2. 例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国家的兴衰,每个普通人都负有责任。
六、并列句1. 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翻译:有仁德的人见到它就会思考,有智慧的人见到它就会行动。
2. 例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不得志时就修养自己的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七、省略句1. 例句:吾欲与汝同往。
翻译:我想和你一起去。
2. 例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翻译:你难道没看见黄河之水从天上流下来,奔流到海就再也回不去了吗?以上仅为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些固定句式及翻译,希望能对大家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逐渐掌握这些固定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固定句式大全整理版
“……不亦……乎”译作“(岂)不是……吗” 2、“何……为” “何以……为”
例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例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何……为” “何以……为”译作 “还要……干什么”
“为什么……呢”
例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他成功 失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例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
侯,然后快于心与”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
,“…与…各,抑个…诸…”侯译国作“结…怨…还,是这……样”或心“…里…才或者痛…快…”么
?”
7
四、表反问或疑问的固定句式
“……有所……”译作“……有什么……”
例2.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
“……无所……”译作“……没有什么……”
2
一、表陈述或判断的固定句式
3、有以、有所以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应。(《庄暴见孟子》)
“……有以……”译作“……有办法用来……” “……有所以……”译作“……有什么可以用(拿)来
“凭什么……呢”
8
四、表反问或疑问的固定句式
3、如何、奈何、若何 例1.“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例2.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如何、奈何、若何”译作“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4、“如……何 ”“奈……何”“若……何” 例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例2、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2、与其……孰(岂)若……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短语,请考生认真复习。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及翻译:⒈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
译为:莫非,莫不是。
⒉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⒊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⒋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⒌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⒍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⒎比及:等到,等到了。
⒏盍(hé):何不。
曷(hé):怎么,何时,何不。
叵(pǒ):不可,便;就。
⒐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⒑“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⒒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⒓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⒔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⒕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⒖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⒗不过:不超过。
⒘地方:土地方圆。
⒙山东:崤山以东。
⒚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⒛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详解(附例句)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
高考丨文言文固定短语和固定句式,超详细
高考丨文言文固定短语和固定句式,超详细1固定短语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2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例: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只不过……罢了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新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必会
新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必会文言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女儿所思的是什么,所忆的是什么。
例: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2.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了我们的璧,却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译文:为什么夺取它们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用起来却像抛泥洒沙一般不珍惜?3.何如;何若;奚如;胡如;奚若(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事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比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拿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例: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将对这件事怎么样?5.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现在别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那鱼和肉,为什么要辞别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译文:项王笑着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河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到九万里高空才向南飞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这是国家的大臣,为什么要攻打他呢?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
高中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docx
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 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一一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3、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他)有俄)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
(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一一(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一一对太行、王屋怎么办?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一一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
(《师说》)- —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熟练地掌握高考语文的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2、何如(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文言文固定句式并翻译
夫春也者,天地之和,阴阳之和,万物生发之时也。
于是乎,天地之气,草木之萌,鸟兽之苏,皆以此时而盛。
吾辈凡夫俗子,亦当趁此良辰美景,共游于郊外,以畅胸怀,以舒筋骨。
于是,吾与二三良友,择日而发,乘兴而行。
车马踽踽,行于阡陌之间;烟雨蒙蒙,迷离于山水之畔。
途中所见,桃花笑春风,柳絮舞晴空;绿草如茵,碧水如练。
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不能不赋之以文。
吾观夫天地,如巨轮运转,昼夜不息。
阴阳相摩,寒暑迭变。
是以万物生化,各有其时。
春之草木,皆以此时而荣;夏之花卉,皆以此时而盛;秋之果实,皆以此时而熟;冬之松柏,皆以此时而坚。
此乃天地之至理,阴阳之妙用也。
吾行于郊,见农夫耕田,农夫曰:“春耕秋收,此乃农人之本业。
”吾心窃喜,知夫春耕之劳,秋收之喜。
是以农人虽劳,而喜乐无穷。
吾又见牧童骑牛,牛之蹄声,与牧童之歌相和。
此乃郊野之乐,人生之趣也。
吾行至山阴道上,见群山叠翠,层峦耸翠。
山间清泉,淙淙作响。
时有飞鸟,掠过山巅,翔于碧空。
此乃山川之胜,天地之奇观也。
吾乃登高望远,见群山起伏,如龙蛇蜿蜒。
江水东流,如带绕山。
日暮时分,夕阳西下,余晖映照,景色更加壮丽。
此乃天地之大美,人生之至乐也。
吾友见吾喜形于色,曰:“子何以乐?”吾对曰:“夫乐者,天地之和,阴阳之和,万物生发之和也。
吾今所见,皆天地之和,阴阳之和,万物生发之和。
是以吾乐。
”吾友听罢,亦欣然曰:“善哉斯言!”于是,吾与吾友,携手而归。
归途中,月明星稀,清风徐来。
吾心舒畅,如释重负。
吾知夫人生之乐,莫大于此。
【翻译】春天啊,这是天地之和,阴阳之和,万物生长之时。
于是,天地之气,草木之萌芽,鸟兽之苏醒,都在这时候兴盛起来。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应当趁着这美好的时光,一起到郊外游玩,以畅快胸怀,以舒展筋骨。
于是,我和几位好友,选择了一个好日子出发,带着愉悦的心情前行。
车马行走在田间小路上,烟雨蒙蒙,迷离在山水之间。
路上所见,桃花在春风中笑,柳絮在晴空中飞舞;绿草如茵,碧水如带。
高中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句式)释例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固定短语(固定句式)释例及译文A1.安…乎(哉、也…)?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谏》)3.得以能够。
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4.独…邪(欤、与、耶、哉、乎…)?表疑问,常表反问。
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5.得无…乎(耶、也……)?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
【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
【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7.而况何况,况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8.而已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劝》)9.不(否)…则…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
【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docx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A1.安⋯乎 ( 哉、也⋯ )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埃乎【哪能玉一般清白的西去蒙受世俗埃的沾染呢】 (《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 (《赤壁》 )2.⋯ ⋯如果⋯那么 ( 就 ) ⋯例 : 能可欲,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了合乎 ( 自己 ) 欲念的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 ( 《》 )3. 得以能。
例: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而五个人也能( 修建大 ) 墓( 被重新安葬 ) ,在大堤之上( 立碑 ) 列出他的姓名。
】 ( 《五》 )4. 独⋯邪 ( 欤、与、耶、哉、乎⋯)表疑,常表反。
道⋯例: 且公子,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然我,抛弃我我投降秦国,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 《信》今恩足以及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在( 您的 ) 恩德足惠及,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 ( ) 又是什么呢】( 《桓晋文之事》)5. 得无⋯乎 ( 耶、也⋯⋯ )表推,恐怕 ( 大概 ) ⋯吧不是⋯吧例:日食得无衰乎【每天的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 《促》 )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梦醒,人静更。
【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蜡,夜深人静。
】 ( 《山庄玩月》俄而近窗来,目光睒。
【不一会靠近窗来看,目光明亮。
】 ( 《小倩》 )7.而况何况,况且。
例: 臣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然十分愚笨,( 也 ) 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 )8.而已了。
例 : 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各有研与擅,不如此了。
】( 《》 )9.不 ( 否 ) ⋯⋯如果不⋯就⋯例: 不效治臣之罪。
【如果不成功就下臣罪治。
】(《出表》)F10.非⋯而何不是⋯又是什么呢“非侯而何” : 例 : 宗会同,非侯而何【宗祭祀、侯会盟朝天子,不是侯大事又是什么呢】 ( 《子路⋯⋯侍坐》 )H11.何乃什么竟。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翻译
一、固定句式:夫(盖、盖亦、盖其)……也。
例句:夫战,勇气也。
翻译:关于战斗,那是因为勇气。
解析:此句式用于表达原因或理由,夫、盖、盖亦、盖其均为“因为”之意,也用于引起下文。
二、固定句式:……者,……也。
例句: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翻译: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知识丰富的人为友,都是有益的。
解析:此句式用于下定义,……者,……也表示“……是这样的”。
三、固定句式:……者,……之(者)也。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翻译:这就是岳阳楼壮丽的景象。
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者,……之(者)也表示“……是这样的”。
四、固定句式:……也,……也。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解析:此句式用于并列关系,……也,……也表示“……,……”。
五、固定句式:……,……,……,……。
例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翻译:人终究是要死的,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解析:此句式用于列举,……,……,……,……表示“……,……,……,……”。
六、固定句式:……,……,……,……,……。
例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翻译:天道刚健,君子应当自强不息;地势柔顺,君子应当厚德载物。
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表示“……,……,……,……,……”。
七、固定句式:……,……,……,……,……,……。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解析:此句式用于强调,……,……,……,……,……,……表示“……,……,……,……,……,……”。
综上所述,文言文固定句式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汉语的壮丽画卷。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句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文言固定句式总结翻译
文言固定句式翻译1.无乃------与---------,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恐怕------吧)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为-------(是一种反问的句式,可译为凭什么,为什么------呢)何以伐为?3.直------耳-------(相当于只是,不过-----罢了)是-----也------(代词与语气词连用,表判断:这,那也是--------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4.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5.是何异于-------(可译为这跟,与,和-------有什么不同)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6.非--------则-------(表示假设关系,译为要不是-----就------)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7.见------于--------(表被动,可译为:-------被--------)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8.此所谓--------(这就是所说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9.孰与,与--------孰--------(与,跟------相比;谁,哪个-------- 孰与也可译为:哪里比得上)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10.所以(之所以)------者--------也--------(可译为:---------的原因,是-------- 或:之所以-----,是因为------)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1.-------为-------所(表被动,可译为:被------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竟为秦所灭12.---------为--------(表被动,译为:-----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13.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4.载-------载---------(译为:一边-----一边------)乃瞻蘅宇,载欣载奔15.--------与(放在句末,表疑问或感叹。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2020年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④救赵孰与勿救?“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
译为“与……比,哪一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0、“何……之有” 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
可以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公输》:“宋何罪之有?”11、“无乃……乎” 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
译为“恐怕(只怕)……吧”。
例如《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2、“不亦……乎” 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
如《卖油翁》:“吾射不亦精乎?”13、“得无……乎(耶)” 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如《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14、“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如: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15、“如(若、奈)……何” 此式表示对某事(人、物)怎样对待或处置。
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如《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西门豹治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15、“何为”此式多用于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
译为“为什么”。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16、“何以……为” 此式用于反问。
可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或者“有什么……呢”。
例如《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时“以”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形式。
译为“要……干什么”。
如《项羽本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7、“与其……孰若” 此式表示语意的选择。
可译为“与其……不如”。
如《冯婉贞》:“与其坐而等亡,孰若起而拯之?”18、“之谓也” 此式既可用于句末,又可用于句中。
用于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
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果用于句中,省去“也”,变为“之谓”,当是另一种译法。
译为“这就叫做……”。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两例:“……夫子之谓也。
”和“此之谓失其本心。
” 其……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吧19、“何有于” 此式中动词“有”,带上了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
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如《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0、“既……且(又、亦)” 此式表示二者兼有及语意的递进。
译为“既……又……”。
如《诗经·小雅》:“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21、何其……: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②赐,汝来何其晚也?2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2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例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浅谈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一、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译文: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
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如令所说的好臣于,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
三、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张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
四、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五、据修辞,定句读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六、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