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主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主题

姓名:***

学号:**********

班级:13级汉本三班

摘要:17世纪初,英国的现实发生了巨变,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人们心态沉郁、悲伤,创作于此时的《哈姆雷特》正是对这混乱的社会的缩影,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黑暗封建现实中的矛盾以及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和毁灭。本文将通过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来认识一下《哈姆雷特》的主题。

关键字:人文主义;封建;冲突;局限性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晚年,当时英国的现实发生了巨变,社会各种矛盾激化。著名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都创作于此时,其中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给大多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人文主义理想同黑暗的封建现实的矛盾冲突

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出生于王室,但一直在德国的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在他心目中,曾这样赞扬人类:“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行!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商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这一切随着父亲的去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叔父的篡位,母亲的改嫁,朋友与爱人的背叛,亲情、爱情、友情接连破灭,快乐的王子开始变得忧郁,愤怒,他说道:“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现实给予他的悲痛使他发出生存还是毁灭的呐喊,现实的残酷致使他走上复仇的道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渴望正义和自由,但到处都是背叛与欺骗,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与现实产生碰撞,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者同封建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哈姆雷特复仇的过程中,他的内心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的。从鬼魂的口中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后,并没有直刺敌人的要害,要他干脆利索的死去。他先安排戏子演国王被害的情节给叔父看,以此来确定叔父的罪行;当确认父亲的死因后,他仍在犹豫。当他看到叔父在祈祷时,本可以就此报仇的,但此刻他内心的矛盾又一次想起:“他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我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德报怨了。”许多读者看到哈姆雷特面对仇人如此反复不定时,认为他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但结合哈姆雷特所接受的思想来看,他的延宕并非懦弱,而是其自身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他所接受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他不允许把一个恶人送入天堂,他找不到一个平衡点来平复自己的内心,他重视人的生命,看中道德的作用,无一不是让他一再犹豫、迟迟不肯下手的原因。在复仇的路上,人文主义思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再一次形成冲突。

与哈姆雷特的犹豫相比,克劳狄斯的行动倒是显得果断坚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他为了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故意向哈姆雷特示好:“我请你抛弃了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作你的父亲;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宠,不亚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于他的儿子。”然而当哈姆雷特向他举起复仇的旗帜时,他所有的慈爱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阴暗与狠毒。当哈姆雷特失手杀掉波洛涅斯后,克劳狄斯深深感到哈姆雷特带给他的恐惧,他假意托罗森格兹兰和吉尔登斯吞带哈姆雷特去英国避难,实则是将哈姆雷特推上死亡之路,结果计谋被哈姆雷特识破;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当哈姆雷特回国后,他借波洛涅斯之死,挑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的关系,终将两人逼上决赛的擂台,并在酒里下毒,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上毒,企图再一次将哈姆雷特推进死亡的深渊,竟阴差阳错,最后一起走向死亡。

从克劳狄斯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他是一个阴谋家,他的阴谋是一环接着一环的。他表面上对人和善,美言善语,善于笼络人心,实际上阴狠毒辣、恶贯满盈,是一个善于隐藏的伪君子。莎士比亚借克劳狄斯这一封建国王的形象,揭露了当时封

建政治下王权的黑暗。

在《哈姆雷特》这部作品中,社会上自私、极尽谄媚的人性还有很多体现。如波洛涅斯,新王去世后,立刻投进新王的怀抱,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罗森格兹兰和吉尔登斯吞为了讨好国王,选择背叛自己的朋友;大臣奥斯里克同样是一个曲意迎逢、攀龙附凤之徒,“谢谢殿下,天气真热。”“不,相信我,天冷的很,在吹北风哩。”“真的有点冷,殿下。”“可是对于像我这样的体质,我觉得这一种天气却是闷热的厉害。”“对了,殿下,真是说不出来的闷热。”文中奥斯里克与哈姆雷特的这一段对话不禁让人觉得滑稽,同时滑稽中奥斯里克那虚伪、迎逢的本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人物无疑是剧中的反面人物,但正是这样的丑角使剧本的主题更加突出,使当时社会中人性的丑恶、社会的混乱与颠倒显得更加突出。

二、人文主义者的孤独与毁灭

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正是当时社会上人文主义者与封建王权斗争的真实写照,哈姆雷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内心充满人性与正义,封建王权下的人们充满私欲,社会处于一片阴霾的笼罩下,人文主义者试图用人性主义之光冲破这层阴霾,但终因势单力薄而走向终结,就像剧中的哈姆雷特一样,最终以死亡为自己的复仇之路划上了句点。

关于哈姆雷特的死亡,众说纷纭,其中呼声最高的便是他延宕的性格导致他错失良机最终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我们在分析他性格的同时,应该结合哈姆雷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在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后,我觉得哈姆雷特的死亡应该归结于人文主义自身的弱点和当时的社会局势两个方面。人文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和当时封建势力的存在也是《哈姆雷特》这部戏剧所要反映的一大主题。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中心思想,是一种新兴的革命思想武器,它和封建主义和教会权威是针锋相对的。对“人”的肯定,是他们思想的核心。用人性来反对神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束缚和宗教观念起着强大的冲击作用。”但这种追求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他们痛恨社会中种种罪恶的现象,他们崇尚道德、正义,把这些作为改变现实中邪恶和创造美好世界的巨大力量,他们过分的强调了思想的力量,以至于当他们所崇尚的人性并不能向他们所期盼的那样去塑造出一个平等、美好的世界时,他们便失去了前行的动力,转为对世界无尽的失望与咒骂。哈姆雷特被叔父的篡位和母亲的改嫁深深刺激,对这个世界充满愤怒,当他再次面对奥菲利亚的背叛时,他从未想过挽留,选择用最恶毒的语言讽刺她。“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进尼姑庵去吧,去!再会!或者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去嫁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会明白你们会叫他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面对昔日的恋人,一点怜惜都不剩。奥菲利亚是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美丽单纯,她受父亲的挑唆去试探哈姆雷特,因此而失去爱情,她是封建势力下的牺牲者,而哈姆雷特没给与她任何的慰藉,而是选择抨击他们把思想的力量看的过为重要,当自己的信仰受到侵犯时,他们便对这个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失去信心,充满抱怨。

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始终是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他从未想过借助人民的力量来推翻克劳狄斯。雷欧提斯在面对复仇时,选择结合民众的力量,侍臣这样描述雷欧提斯的进攻:“赶快避一避吧,陛下,比大洋中的怒潮冲决堤岸还要汹汹其势,年轻的雷欧提斯带领着一队叛军,打败了你的卫士,冲进宫里来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哈姆雷特却始终选择孤独奋战。莎士比亚借这一行为,来指出文艺复兴中的局限性。文艺复兴时期,觉醒的只是一部分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而未普及到下层民众,扩大其思想的影响力。

作者以哈姆雷特的死亡,呈现出了当时封建势力的强大与黑暗,虽然当时人文主义兴起,封建势力开始走向衰朽, 但仍十分猖撅地居于当时的主导地位。作者借此讽刺封建势力的猖獗与对人民造成的迫害。哈姆雷特的悲剧结果,不是完全是由个人主观原因造成的,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