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划分

合集下载

地层划分与对比

地层划分与对比
(常规系列包括感应、4m、微电极等曲线)
(四)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标准层的确定
(1)地层标准层: 在整套旋回沉积中,哪些岩性稳定具有
特殊标志,易于鉴别的单层或岩性组和明显的层段。
同时性、稳定性、特殊性
标准层根据其稳定程度及可控制范围可分为二级:
一级标准层:在油田范围内可进行对比使用。稳定程度大 于70%。
这表明地层对比不是新技术,但要掌握对比的方法、干活要仔细,否则要出错。
目录
一、概述 二、地层对比划分方法 三、不同沉积类型对比划分
二、地层对比划分方法
主要包括: 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化石)、 岩石地层学(岩性、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组合等) 地层记录的地球物理响应:(地震与电测) 层序地层学(沉积物供给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 重矿物、稳定同位素、古地磁、事件地层
1、对比前的准备工作
(四)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1、对比前的准备工作
(4)、根据综合 录井图、取心图 及相应的资料划 出各层段的沉积 相及沉积微相,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不同的沉积 相模式,其对比 模式是不同的。
桩74-9-2
滨浅湖 扇三角洲
近岸湖底 扇
-2050 -2100 -2150 -2200 -2250 -2300 -2350 -2400 -2450 -2500 -2550 -2600 -2650 -2700 -2750 -2800 -2850 -2900 -2950 -3000 -3050 -3100 -3150 -3200 -3250 -3300 -3350 -3400 -3450 -3500 -3550 -3600
Z52-2
Z52-2Z074-7-6Z74-8-6ZZ7744--1100--G6Z674-12-6 Z74-14-6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 2、划分总原则工程勘察进行岩土分层时,一般应按“两级单元”进行,不宜划分太多的亚层,一般是将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质成因的岩土划分为主层,如②3代表第②主层第3亚层;分层应与工程需要密切配合,要明显反应对拟建工程的不利层位(如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和可主要持力层。

>>>> 3、主层划分细则3.1 按时代同一时代的地层根据工程需要可划分为多个主层,但不同时代的岩土不能划分为同一主层;主层划分应自上而下,层位反应时代和覆盖关系,如④层不能在③层上(倾覆岩层除外),层位代号越大,地层沉积时代越古老,主层层位代号大的层位不能出现在层位代号小的层位之上。

3.2 按成因当时代相同,不同成因的土应划分为不同的主层;原则上不宜将沉积环境差异较大的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内,如坡积层不应与冲、洪、湖积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同一主层不宜有不同成因的土;3.3 可单独划分为主层的特殊情况厚度大,性质好的受力层,单独划分为主层有利于分析利用;厚度大,性质特殊的土(如湿陷性土、液化土、盐渍土等)应单独划分为主层;对工程影响大的层,也宜单独划分为主层(如砂层中夹了一层2米厚的漂石,影响成桩);与工程相关的不利地层、对拟建工程影响巨大的不利层位,也应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对松散地层,一般同一主层厚度不宜过厚,如大厚度填土,只分为一个主层,不利于分析、评价;填土、耕土、植被土一般划分在一个主层,但对厚度特别大,需进行不同的处理的大厚度填土,可根据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主层;主要受力层宜划分为主层方便分析评价,如对于厚度大性质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位或厚度大性质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可单独划分出一个主层,起到突出持力层的作用。

>>>> 4、亚层划分总则亚层一般按岩性、状态、密实度、分布深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进行划分。

>>>> 5、亚层划分细则亚层的划分依据主要层位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在编号顺序上可适当考虑空间分布和覆盖关系,由上至下依次编号,但亚层的代号顺序并不一定代表严格的沉积顺序;对于一个主层内不同岩性的地层,应划分出不同的亚层;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的同一主层内,亚层必须是唯一的;对状态或密实度、其它物理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工程性能出现一定差异时,应再细分为多个亚层;对于同一主层内岩性相同、状态或密实度变化小,或土质均匀的亚层,当厚度较大,或埋置深度差异较大,由于部分地层参数(如桩端阻力、实际应力范围的压缩模量等)与地层埋置深度密切相关,应再依据埋置深度细分为多个亚层,亚层的厚度不宜太厚;对于一个钻孔,其亚层的分层厚度一般应大于0.5米,对于单层厚度小于 0.5米的偶然出现的层位,可以并入上、下其它物理力学性质相近或较差的层位,但对本孔中出现的薄亚层,在其它钻孔中该层厚度较大时,应予以保留。

地层如何分层及代号各是什么?

地层如何分层及代号各是什么?

地层如何分层及代号各是什么?展开全文地层(stratum[ 'streit?m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成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

】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的总称。

(所谓的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

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

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

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编辑本段]地层系统的单位是如何划分我国地层委员会采用宇、界、系、统、阶、亚阶等六个地层单位术语。

[编辑本段]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某一时间阶段的划分方法。

地质年代的单位的划分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共分五个代,为:1)太古代2)元古代3)古生代4)中生代5)新生代其中,古生代共分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分为三个纪,分别是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

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

绝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是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编辑本段]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关系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

ylf519 2009-05-16 09:26:26地层自老至新发育为:一志留系代号S,距今4.4~4.05亿年分布于九连山——兰山一带。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一)地层的划分依据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

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必具有时代的概念。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

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

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但是,组成地壳的地层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或者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地层缺失,或者由于构造变动弄得层序颠倒,或者由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变了地层的产状和面貌。

这就如同一本年代久远并保存不好的古书一样,已经变成残篇断简,字迹模糊,必须进行一番校订考证工作,分章划段,才能读懂其内容;地层也是如此,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的划分。

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如下: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

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

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例如,在剖面中共包括三个大的沉积旋回,那末就可以据此把地层划分为三个单位。

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因为地壳升降运动是波动性的,所以沉积旋回的级别有大有小,即一个大旋回中可以有几个小旋回,而一个小旋回中又可以包括几个更小的旋回,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的地层单位也有大有小。

第二,每一旋回中的海侵层位容易保存,而海退层位则不易全部保存或者根本不保存,因此一个沉积旋回不一定是完整的。

第三,每一沉积旋回一般总是由粗碎屑岩(通常是砾岩)开始,称底砾岩,因此,底砾岩的下部层面往往是两个地层单位的分界面。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第二章地层对比和划分

它能在已确定油层组界线的基础上,配合次一级旋回特征划分 砂层组和单油层。
C建立标准剖面
油田(藏)综合柱状剖面图就是该油田(藏)的标准剖面。 它是进行油层划分对比的标尺和依据,是全油田进行新井分 层和全区统层的标准。
从几口钻遇油层较全、录井取心资料和测井资料丰富的井中, 挑选有代表性的油层组合汇编成综合柱状剖面图
§1 地层对比
(5)某些矿物的热释光
油藏地质研究
碎屑矿物如石英等受热激发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的聚集的部分能量特性作为对比标志。
热释光现象分为天然热释光和人工热释光两种。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二、油层对比
1.油层对比的概念
在邻井之间和研究区范围进行油层的横向连续性追踪。 油层对比是研究油层空间展布和连通情况的基础。
常见标志层: 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稳定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 碳酸盐剖面中石膏夹层或泥岩夹层; 冲积沉积中的煤层、古土壤层、火山灰等; 含有特殊矿物的地层; 上下层段间某种特征(地层水矿化度、放射性物质含量)的差异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岩性及岩性组合
岩性特征: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征,它们都是沉积环境 的物质反映。
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 的岩性特征基本一致,其上下应有较为稳定 的隔层分隔。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 其顶底应有较厚的泥岩作盖层和底层,并且 分布在同一岩相段内,其岩相的顶底即为油 层组的顶底界。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 基本一致。含油层系的顶、底界与地层时代 的分界线基本一致。
§1 地层对比
油藏地质研究
b.地震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地层划分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揭示地壳变动的规律,为资源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在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一些特定的依据来进行。

一、岩性特征岩性是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依据之一。

不同的地质时代形成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对岩石的颜色、结构、成分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其所属的地层。

例如,古生代时期的地层中常见的是石灰岩、砂岩等,而新生代时期的地层中则常见的是火山岩、玄武岩等。

二、化石特征化石是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地质时代的生物在地质过程中死亡并埋藏在地层中,形成了化石。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研究和对比,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

例如,三叠纪地层中出现了恐龙化石,而第四纪地层中则出现了现代人的化石。

三、地层的地理位置地层的地理位置也是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不尽相同,因此地层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通过对不同地区地层的对比,可以揭示地球各地地质演化的差异和联系。

例如,中国的华北地区与四川地区的地层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比可以了解到这两个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

四、地球物理特征地球物理特征也是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会随着地质历史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通过对不同地层中地磁、地震等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和对比,可以确定地层的界限和时代。

例如,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会受到地层的影响,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可以确定地层的分布和性质。

总结起来,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主要包括岩性特征、化石特征、地层的地理位置和地球物理特征。

这些依据相互作用,通过对地层的观察、分析和对比,可以揭示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为地质学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地质学家会结合多种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以提高划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一)地层划分地层的划分是地层学的一项基础任务,也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确定区域地层层序和建立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

我们把一个地区的岩层,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岩性、化石等特征归纳成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了解该区域地层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层划分。

如果地层形成以后,一直保持其原始生成顺序,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属正常层序。

但在地壳发生过强烈运动的地区,由于岩层遭受褶皱和断裂的影响,使原始地层产状发生变动,甚至倒转,使早期形成的岩层覆盖于晚期形成的岩层之上。

因此地层划分首先要判定地层的正反顺序,建立正常层序。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

由于切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系统,不同种类的地层划分可以重叠在同一剖面上进行,这就是地层单位和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目前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三种。

(二)地层对比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或剖面)的地层进行比较,论证其地质时代、地层特征和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即为地层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特征和依据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

例如:岩石地层对比是论证岩性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是否相当;年代层对比是要论证地层的地质年龄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位置是否相当;生物地层对比是要说明含化石层的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是否相当。

地层划分与对比两者在原则和依据上是同一的,在方法上是有密切联系的。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一)岩石地层学方法凡是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岩性界面变化为准,划分地层,是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主要方法统称为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特征主要指岩性、岩石组合、岩相、岩层的横向展布和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根据岩石特征的相似程度,对地层进行划分,并建立岩石地层系统。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 2、划分总原则工程勘察进行岩土分层时,一般应按“两级单元”进行,不宜划分太多的亚层,一般是将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质成因的岩土划分为主层,如②3代表第②主层第3亚层;分层应与工程需要密切配合,要明显反应对拟建工程的不利层位(如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和可主要持力层。

>>>> 3、主层划分细则3.1 按时代同一时代的地层根据工程需要可划分为多个主层,但不同时代的岩土不能划分为同一主层;主层划分应自上而下,层位反应时代和覆盖关系,如④层不能在③层上(倾覆岩层除外),层位代号越大,地层沉积时代越古老,主层层位代号大的层位不能出现在层位代号小的层位之上。

3.2 按成因当时代相同,不同成因的土应划分为不同的主层;原则上不宜将沉积环境差异较大的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内,如坡积层不应与冲、洪、湖积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同一主层不宜有不同成因的土;3.3 可单独划分为主层的特殊情况厚度大,性质好的受力层,单独划分为主层有利于分析利用;厚度大,性质特殊的土(如湿陷性土、液化土、盐渍土等)应单独划分为主层;对工程影响大的层,也宜单独划分为主层(如砂层中夹了一层2米厚的漂石,影响成桩);与工程相关的不利地层、对拟建工程影响巨大的不利层位,也应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对松散地层,一般同一主层厚度不宜过厚,如大厚度填土,只分为一个主层,不利于分析、评价;填土、耕土、植被土一般划分在一个主层,但对厚度特别大,需进行不同的处理的大厚度填土,可根据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主层;主要受力层宜划分为主层方便分析评价,如对于厚度大性质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位或厚度大性质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可单独划分出一个主层,起到突出持力层的作用。

>>>> 4、亚层划分总则亚层一般按岩性、状态、密实度、分布深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进行划分。

>>>> 5、亚层划分细则亚层的划分依据主要层位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在编号顺序上可适当考虑空间分布和覆盖关系,由上至下依次编号,但亚层的代号顺序并不一定代表严格的沉积顺序;对于一个主层内不同岩性的地层,应划分出不同的亚层;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的同一主层内,亚层必须是唯一的;对状态或密实度、其它物理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工程性能出现一定差异时,应再细分为多个亚层;对于同一主层内岩性相同、状态或密实度变化小,或土质均匀的亚层,当厚度较大,或埋置深度差异较大,由于部分地层参数(如桩端阻力、实际应力范围的压缩模量等)与地层埋置深度密切相关,应再依据埋置深度细分为多个亚层,亚层的厚度不宜太厚;对于一个钻孔,其亚层的分层厚度一般应大于0.5米,对于单层厚度小于 0.5米的偶然出现的层位,可以并入上、下其它物理力学性质相近或较差的层位,但对本孔中出现的薄亚层,在其它钻孔中该层厚度较大时,应予以保留。

第八章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第八章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D S
Angular unconformity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 及意义
沉积接触: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 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 年 轻沉积盖层的底部常含下覆岩石的 成分或砾石. 侵入接触:年轻的岩浆侵入到较古老 的地层中, 年轻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 于地层的捕虏体, 地层与岩体的交界 部位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烘烤.
岩 石 地 层 划 分 对 比
生物地层方法:
理论依据:生物演化的前进性、阶段性、不 可逆性和生物扩散的瞬时性。 生物地层划分:以地层中所包含的化石的一致 性建立生物地层单位。 理论依据:化石层序律
化石层序律(Principle of fossil succession)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 不同的化石,含相 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相同。
William Smith (1769-1839)---地层学之父于1817年提出。
三剖面相距 500KM
化石层序 律的意义
根据化石内容 1 对比不同剖 面的地层 2 确定地层的 相对顺序及相 对时间
化石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
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 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
的所有化石的综合。化石组合法是根据地层的 化石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
300 km
化 石 组 合 法
标准化石
构造运动面法:
利用地层中的不整合面进行地层划分
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划分对比
同位素年龄测定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 原理进行的。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释放 出能量并转化为终极元素。 用于地层年龄测量的同位素方法主要有铀 -铅法、钍-铅法、铷-锶法、钾-氩法、钐 -钕法等。同一地区的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可以 用于地层年龄的确定,不同地区的地层的同位 素年龄可以用于地层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多重地层划分和多重地层单位
• 地层对比:地层意义上的对比指地 层特征或地层位置的相当。根据所 强调的侧重点的不同,有不同种类 的对比。
• 岩性 “对比”:是论证岩石特征和岩石地 层位置的相当;
• 两个含化石层的“对比”:是证明化石内容 和生物地层位置相当;
• 年代“对比”:是论证年龄和年代地层位置 的相当。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连续和小间断。
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 不整合(假整合);沉积接触和侵 入接触.
其他标志
地层的其它物质属性,如地层的磁性 特征、电阻率和自然电位、矿物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生态特征、同位素年龄 等,它们也可以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 用于建立不同的地层单位。
2.3 地层对比的依据和方法
地层划分
塔中地区志留系新老划分方案对比表



新方案
系统

段 亚段 系 统组段泥中 盆下 系统克


红色砂岩段


泥盆系 中下统
上段
克孜尔塔格组
上—顶统
下段
上段 中统 依木干他乌组
下段
上统

上砂岩段

中统 依木干他乌组 红色泥岩段
第二节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2.1 概念 2.2 地层划分的依据和方法 (时间序列) 2.3 地层对比的依据和方法 (空间关系)
2.1 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概念
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特征和属性 (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 地层组织成相应的单位。
• 地层划分的多重性与多重地层单位:
岩石有多少种可以用于地层划分 的特征(属性),就有多少种方法划 分地层,即地层划分的多重性。划分 的结果为多重地层单位。

地层分组

地层分组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层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一般指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及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上下地层之间可以为明显的地层或沉积间断面所分开,也可以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特征的变化所导致的十分明显的界线所分开。

广西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以古生界最为发育,其中的泥盆系分布最广。

计有12个系和2个相当于系的群。

地层出露面积21万余平方千米,约占广西陆地面积的90%。

广西地层按沉积特征可分三大发展阶段:前泥盆纪为地槽型沉积,泥盆纪—中三叠世为准地台型沉积,晚三叠世—新生代为陆缘活动带盆地型沉积。

广西地层赋存矿产丰富,主要有锰、铝、铁、煤、锡、金、铅、锌、锑、重晶石、膨润土、钛铁砂、高岭土等,最主要的含矿层位是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四堡群(PtS)1973年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根据《中南地区区域地层表》(12972)修篇会议,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宝坛乡四堡村创名。

指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伏于丹洲群之下的一套变质砂泥质岩夹中-基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层状或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至元宝山一带,自下而上分为九小组、文通组、鱼西组,主要由灰、灰绿色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及变质泥质粉砂岩组成,其中夹有中、基性熔岩、科马提岩、火山碎屑岩及层状或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厚度大于5700m。

形成于2219~1000Ma(百万年),相当于早-中元古代。

赋存矿产有锡、铅、锌、铜、镍等矿。

D) 1941年,赵金科、吴燕生等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乡创丹洲群(Pt3名。

原意指桂北地区长安砂岩之下的一套云母片岩及千枚岩地层,称为丹洲片岩及千枚岩,曾引用湖南省板溪群名称,1985年广西地矿局厘定为现名,指整合于长安组之下,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四堡群之上的一套浅变质岩系。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地区,以及贺州市鹰扬关一带,自下而上划分为白竹组、合桐组、鹰扬关组、拱洞组,各组之间为整合接触。

地层划分对比的沉积学方法及原理

地层划分对比的沉积学方法及原理
• 穿时普遍性原理是shaw(1964)首先提出的,他 把陆表海的沉积物分为两种沉积环境的产物。
– 一种是直接来源于海水本身原地生成的沉积物; – 一种是来源于海水范围之外的陆源异地生成的沉积
的。
11
在陆表海沉积二元论的指导下,根据陆表海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以及总机械能量的分析 得出两条基本的结论,即穿时普通性原理。
(4)重矿物法
沉积岩中矿物按其相对密度可以分为两类: 相对密度大于2.9的叫重矿物,小于2.9的叫轻矿 物。
重矿物如锆英石、磷灰石、电气石、金红石、 钛铁矿等。在不同的地层层位内重矿物组合和含 量是变化的。
在同一物源区的前提下,它可作为地层划分 对比的依据。我国中、新生界以陆相为主,一个 沉积区往往受到多个物源的影响,地层对比成效 不很明显,一般情况下不常使用此法。
海相沉 积旋回模式: 由海进至海 退组成的完 整旋回(等 时面为一理 想的等时界 面)。
陆相沉积 (河湖沉 积)造成 的沉积旋 回还显示 出级别性。
四、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一)、基本概念 1、地层划分(Subdivision):根据地层各种属性 和特性,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系统地把一个地区 的地层划分为各种地层单位。 2、地层对比(Correlation):根据地层各种属性 和特征,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进行比较,找出这 些地层单位的相应关系和分布规律。在地层学的意 义上是表示地层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 3、地层划分与对比:确定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及 其分布规律。
– 如果能量的迁移是在缓慢的过程中完成的,则形成 的异地岩石单位侧向可以追溯,就是穿时的。
– 如果能量的迁移突然,这时,在过渡区内就不复存 在这种岩石,则岩石单位不能追溯。于是,所有非 火山形成的、异地生成的和侧向连续的陆表海沉积 的岩石单位,以及在无间断的连续剖面中位于其上 或其下的相邻异地生成岩岩石单位,都必然是穿时 的。

地层划分——精选推荐

地层划分——精选推荐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是指根据岩石本身客观存在的不同特征或属性,将组成地壳的岩层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层。

目前国际上主要把地层分为三大类型:①以岩性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岩石地层(岩性地层);②以化石作为划分依据的生物地层;③以形成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时间地层或年代地层。

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

尽管在年代对比方法上虽然有许多种,但以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并指出,虽然同位素年龄测定是前寒武纪和寒武纪以后的深度变质地层时代对比的重要方法,但它在显生宙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对比方面,还不够完善。

而古生物(生物地层)的方法,在地质时期划分和地层的时代对比方面,具有全球的相对同时性。

而且,迄今为止,年代地层单位(界、系、统、阶)也像生物地层一样,都主要是以化石作为划分和对比依据的,因而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进而主张把地层分为两大类型。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新理论的产生,地层学出现一系列新分支学科,因而地层分类也随之扩大。

目前除以上三大类以外,还出现了以岩石体剩余磁性方向的变化作为划分依据的磁性地层;以各种客观存在的,且易用近代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追踪而识别的物理界面(不整合面、地层结构转换面等)作为划分标志的层序地层等等。

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出露地表和地下的岩层剖面,分析和研究各地的岩层剖面,并进行剖面间的地层对比,是区域的乃至全球的地层综合研究的基础。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地层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基本程序,现代地层学十分注重地层划分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岩层具有多种作为地层划分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地层划分,也可以根据多种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的属性(如时间、气候、环境、事件、成因解释等)进行地层划分。

岩层有多少种类可作为划分依据的特征和属性,就有多少种类的地层划分。

最常用的有①岩石地层划分,以一种岩石特征或几种岩石的组合特征为基础划分地层单位;②生物地层划分,以含同一生物化石内容及其分布范围为基础划分地层单位;③年代地层划分,以岩层形成的地质时间为基础划分地层单位。

地质学基础第六章地层

地质学基础第六章地层
5
(二)、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地质学基础
地层有多少种属性,就有多少种地层划分对 比的方法,因此,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很多。但最 常用的方法有: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地球物 理学等方法。
1、岩石地层学方法 基本原理:岩层的岩性(颜色、成分、结构、 构造等)、岩石叠置顺序、沉积旋回和岩相特征等 ,都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这是地层学 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在油气勘探的地层划分对比中 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
地质学基础
1
一、地层概念和地层层序律 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三、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表 四、地层的构造分析 五、稳定地区和活动地区 六、各地质发展历史简介
地质学基础
2
地质学基础
一、地层概念和地层层序律
地层就像一部万卷巨著,记录和保存了地球 形成的45亿年以来地球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事实。 地层中又蕴藏着丰富的沉积矿产资源。
23
地质学基础
24
三、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表
(一)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级别
地质学基础
岩石地层单位分为四级:群、组、段、层, 这是主要单位。
组:是最重要的基本岩石地层单位。其含义 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由 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有重复 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 ;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合为一个组的特征, 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
14
3、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
地质学基础
同位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壳层电子组成的,原 子核除氢外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数相同,中 子数不同的元素称为同位素。
上个世纪初,发现放射性元素都是自动的、恒定 的速率逐渐衰变为非放射性的子体同位素,并释放出 能量来。
如:U238→8α+6β+206Pb U235→7α+4β+207Pb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 2、划分总原则工程勘察进行岩土分层时,一般应按“两级单元”进行,不宜划分太多的亚层,一般就是将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质成因的岩土划分为主层,如②3代表第②主层第3亚层;分层应与工程需要密切配合,要明显反应对拟建工程的不利层位(如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与可主要持力层。

>>>> 3、主层划分细则3、1 按时代同一时代的地层根据工程需要可划分为多个主层,但不同时代的岩土不能划分为同一主层;主层划分应自上而下,层位反应时代与覆盖关系,如④层不能在③层上(倾覆岩层除外),层位代号越大,地层沉积时代越古老,主层层位代号大的层位不能出现在层位代号小的层位之上。

3、2 按成因当时代相同,不同成因的土应划分为不同的主层;原则上不宜将沉积环境差异较大的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内,如坡积层不应与冲、洪、湖积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同一主层不宜有不同成因的土;3、3 可单独划分为主层的特殊情况厚度大,性质好的受力层,单独划分为主层有利于分析利用;厚度大,性质特殊的土(如湿陷性土、液化土、盐渍土等)应单独划分为主层;对工程影响大的层,也宜单独划分为主层(如砂层中夹了一层2米厚的漂石,影响成桩);与工程相关的不利地层、对拟建工程影响巨大的不利层位,也应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对松散地层,一般同一主层厚度不宜过厚,如大厚度填土,只分为一个主层,不利于分析、评价;填土、耕土、植被土一般划分在一个主层,但对厚度特别大,需进行不同的处理的大厚度填土,可根据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主层;主要受力层宜划分为主层方便分析评价,如对于厚度大性质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位或厚度大性质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可单独划分出一个主层,起到突出持力层的作用。

>>>> 4、亚层划分总则亚层一般按岩性、状态、密实度、分布深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进行划分。

>>>> 5、亚层划分细则亚层的划分依据主要层位的岩性与物理力学性质,在编号顺序上可适当考虑空间分布与覆盖关系,由上至下依次编号,但亚层的代号顺序并不一定代表严格的沉积顺序;对于一个主层内不同岩性的地层,应划分出不同的亚层;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的同一主层内,亚层必须就是唯一的;对状态或密实度、其它物理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工程性能出现一定差异时,应再细分为多个亚层;对于同一主层内岩性相同、状态或密实度变化小,或土质均匀的亚层,当厚度较大,或埋置深度差异较大,由于部分地层参数(如桩端阻力、实际应力范围的压缩模量等)与地层埋置深度密切相关,应再依据埋置深度细分为多个亚层,亚层的厚度不宜太厚;对于一个钻孔,其亚层的分层厚度一般应大于0、5米,对于单层厚度小于 0、5米的偶然出现的层位,可以并入上、下其它物理力学性质相近或较差的层位,但对本孔中出现的薄亚层,在其它钻孔中该层厚度较大时,应予以保留。

地层的划分名词解释

地层的划分名词解释

地层的划分名词解释地层是地壳中的多层构造体系,是地质历史发展的产物。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内部矿物成分、岩石性质、化石组合、地层叠置等特征的观察与研究,将地层进行划分和命名,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研究地质资源和环境变化。

地层的名称是基于具体地质时代和地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而得出的,下面将对地层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1. 岩性地层岩性地层是指由同种或相似岩石构成的一系列地层,例如沉积岩层、火山岩层和变质岩层。

沉积岩层是由岩石碎屑在沉积作用下堆积形成的,如砂岩、泥岩和砾岩。

火山岩层则是由火山喷发物在喷发过程中喷发出来的岩浆和碎屑积累形成的,如火山灰和火山岩。

变质岩层是由原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如片麻岩和云母片岩。

2. 时代地层时代地层是地质学家根据岩石中化石记录的地质时代进行的划分。

地质时代是指地球历史上的一个时间段,通常以特定化石的出现和消失为标志。

国际地层学委员会将地质历史分为多个时代,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个时代又分为若干个地质纪。

例如,古生代时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石炭纪等。

3. 形成地层形成地层是指地质历史上特定地域地层的命名。

这些地层通常根据地层形成的地理位置或者石油、矿产资源的分布来命名。

例如,有白垩系、古近纪和新近纪等地层,这些地层是根据其地层形成时代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而命名的。

4. 区域地层区域地层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地层,主要用于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层对比。

区域地层的划分通常基于地质剖面和地层堆积规律,以及不同地质时代和地质事件的相互关系。

例如,对于某个区域的地层,可以将其分为上古生界、中生界和下新生界等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

5. 区域岩性地层区域岩性地层是指在某个特定地域内由特定岩石组成的一系列地层。

这种地层划分是基于地层中的岩石性质和岩石成分而进行的,主要是为了研究岩石的物理特性和资源勘探。

例如,某个区域的粉砂岩地层、页岩地层和石英岩地层等。

总之,地层的划分和命名是地质学家对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

地质工程勘察地层划分规律

地质工程勘察地层划分规律

工程地质勘察中地层的划分我们在勘察中经常要将地层划分,本人给你谈谈各自划分的原则:冲积为主的地层:首先遵循上细下粗的划分原则;其次根据地方习惯寻找大层, 状态\力学性质为主去分1.先定名,按定名分成大类,然后再根据物理力学性质细分,颜色一般反应成因的不同,进而物理力学性质也不同.在现场分层时,颜色\结构\包含物\夹层等都是好的分层依据2.土层的划分首选应考虑土的成因,残积和冲积的就不能划为一层,其次是土的类型,粘性土中也要分粘土和粉质粘土,再次是状态,硬塑和可塑的一般不能划在一层,除非是受其它因素影响且被影响部分比例很小,颜色是个最不重要的因素,如果成因、类型、状态都一样,如冲积成因的砖红和褐黄色的硬塑粘土那就应该划为一层,不应再分开,因为成因、类型、状态都一样,其强度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对于工程建设来说,细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3.大致看看持力层选择在什么地方,然后根据状态,力学性质上细下粗划层,一般来说同一种土如果厚度较大时就要根据颜色夹杂物把它细分4.土层的划分首选应考虑土的成因\其次是土的类型,再次是状态,颜色在确定成因时,有很大的作用.状态和成因关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工程上,关键是把物理力学性质相同的土划为一层,性质不同的土要分开,这是根本.5.主要根据土体原位测试数据和室内试验来划分,我一般以力学性质为主,颜色为辅助.当然了不同地方分类有差别,还是要靠经验.6.颜色代表沉积环境,状态代表性状、工程性质。

个人认为:根据颜色分大层、根据状态分亚层7.本人觉得首先要看场地所处的区域,根据区域地质年代、成因特征进行大体划分;然后根据当地习惯,把握好标志层特点进行划分;在根据勘察目的,若是建筑、路桥勘察,自然是从力学角度考虑,寻找合适的基础持力层,那么主要按照状态进行划分,而把颜色、局部结构放在后面考虑。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具有等时性或近等时性; 持续时间较短。全球性事件一般以万年为单位,地方性事件一般以十万年至
百万年为单位。
事件地层学对比法
•级别:全球性事件、区域性事件、地方性事件 •全球性事件: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观察到其影响或 其地质记录的事件。 •如地外撞击、地磁极性反转和大规模生物绝灭事件等。 该类事件在地层中造成等时性精确、持续时间短和分 布极广等地质标志。“界线粘土层”就是一例。 •特点:①全球性;②瞬时性;③极易辨认。因此,可 成为地层对比最精细、准确的标志,并成为地层划分 的自然界线。 •如,E/K之间发生的外星撞击事件—界线粘土层。
2.2 地层划分依据和方法
1. 岩石学特征 2. 生物学特征 3. 地层的构筑特征 4. 地层的接触关系 5. 其他标志
岩石学特征
包括组成地层岩石的颜色、成分、结 构和沉积构造等。 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岩层可以 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不同的 地层体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
马平组\栖霞组分界-广西来宾
T55
450 0 452 0 454 0
T63 T70
T55'
456 0 458 0 460 0 462 0 464 0 466 0 468 0 470 0 472 0
T56
474 0 476 0 478 0 480 0 482 0 484 0
T56' T57 T60 T62 T62'
486 0 488 0 490 0 492 0 494 0 496 0 498 0 500 0 502 0 504 0 506 0
岩性对比 生物地层对比 构造运动面的对比 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对比 磁性地层对比 事件地层对比 层序地层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 地层划分的依据
地层划分的依据有标志层法、剖面结构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类比法、沉积旋回法、地层厚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判识对比,下面就地层划分的依据简要论述如下。

1)主要标志层
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长期石油勘探开发中在延长组识别出K1-K9共9个可以基本区域对比的标志层,这些标志层可以归为两种类型,一类为与火山喷发物有关的凝灰质岩,另一类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表2-1);各标志层都有特定的电性组合特征(图2-1)。

下面就9个主要标志层的特征及其在研究区域的发育情况简述如下:
(1)K1标志层位于长7油层段中部,通常在3 m左右,电性特征突出,均以箱状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且曲线形态呈梯形、大井径、中低电阻、低感应为特征;K1在本区内厚度变化稳定,岩性特征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具水平层理,是延长阶长7期湖泊兴盛时的产物,属半深水—深水湖相沉积,其中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甚为丰富发育,微体动物(介形虫)常密集成层,是盆地最重要的优质油源岩;此标志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分布极为稳定,可以作为剖面对比的基准面与构造制图标准层,是地层对比最主要的依据和标志层,是划分延长组长6-长8的区域性标志。

表2-1 鄂尔多斯盆地坪桥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表
(2)K2标志层位于长6底部,为长6油层组与长7油层组分界;本区内位于K1之上50 m左右,岩性特征据取芯资料证实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

区域分布稳定,厚0.5~1.5 m左右,具有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中低电阻、低感应,俗称“肥皂片”。

(3)K3标志层位于长6油层组中、下部,其顶为长6-3与长6-2的分界。

距长7顶(K2)30~40 m,是控制长6下部的重要标志层,岩性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该层厚度在1 m左右,电性特征为低电阻、特低感应、尖刀状高声波时差、大井径、高伽玛值。

图2-1 研究区延长组各个标志层的电性组合特征
(4)K4标志层位于长4+5底部,为黑灰色的凝灰质泥岩,为长4+5与长6分界线;上距K5标志层45 m左右,下距K3标志层约80 m左右,是控制长6
1油层组的重要标志层;厚度1 m左右,声波时差与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有时具有双峰,呈燕尾状;其上为反旋回的长4+5复合砂体,其下为长6厚层砂体。

区域内部分井测井响应十分明显。

(5)K5标志层位于长4+5地层中部,岩性为薄层黑色凝灰质泥岩,是长
4+5
1与长4+5
2
分界标志,厚度1 m左右。

区内K5标志层高于K4标志层45~48 m,
电性特征为尖刀状低电阻、低感应、高声波时差、大井径、高伽玛值。

(6)K6标志层位于长4+5顶部,是长3与长4+5的分界;电性及岩性与K5标志层相似,它是由4个薄层凝灰质泥岩组成似锯齿状的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曲线形态;K6标志层高于K4标志层90~100 m。

(7)K7标志层位于长3上部,距长2底35~40 m,岩性为暗色凝灰质泥岩,为控制长2底界的辅助标志层;该层厚度在0.8 m左右,声波时差高,呈尖刀状,自然伽玛值也高、感应与井径曲线特征不明显。

(8)K8标志层位于长2
2
中部,该层厚度在0.6~0.8 m;岩性为暗色凝
灰质泥岩;电性特征为低电阻、低感应、高声波时差与大井径、高自然伽玛值。

(9)K9标志层位于长1底,是长1与长2的地层分界,特征明显,分布稳定,是整个延长组区域地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之一;其厚度在l m左右,电性特征为低电阻、特低感应、尖刀状高声波时差与大井径、高伽玛值;岩性为凝灰岩,颜色翠绿,质地致密,断口鳞片状,显微镜下为针状火山玻璃碎屑。

在坪桥研究区内K1、K2 、K3标志层整个区域分布广泛、稳定,标志非常明显,在工区内打穿的各井中出现率100%,整个区域可以完全对比;K4、K5标志层比较明显,区域可对比。

由于本次研究的目的层位是长6油层组,所以主要利用长7中上部的K1标志层、长6底部的K2标志层、长6中下部的K3标志层及长6顶部的K4标志层来划分地层,用延长组其它层位的标志层尤其是K6及K9作为辅助标志层来验证地层划分的准确性;一般长6顶部的K4标志层到长4+5顶部的K6标志层厚90m左右,长6顶部的K4标志层到长1底的K9标志层厚310m 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