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课件+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课件+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知识点1 直角三角形性质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符号
在Rt∆ABC中,CD是斜边AB的中线,
表示
A
D

B
C
范例应用
1 例1 Rt△ABC中,∠ACB=90 °,∠A=30°,求证:BC= 2 AB.
证明:作斜边上的中线CD,
则CD=AD=BD=
1 2
AB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GED 是等腰三角形.又∵F 是 DE 的中点,∴GF⊥DE.
范例应用
例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D=90°,∠C=60°,BC =4,CD=3,求AB的长.
E
解:如题图,延长DA、CB交于点E. ∵∠D=90°,∠C=60°,∴∠E=30°.在 Rt△ABE 中,
∠E=30°,设 AB=x,则 AE=2x.根据勾股定理,得 BE= AE2-AB2= 3x,∴CE=BC+BE
测得∠ADB=30°,量得CD=13 m,求旗杆AB的高度.
A
解: ∵∠ACB=15°,∠ADB=30°, C
D
B
∴∠CAD=∠ADB-∠ACB=30°-15°=15°,
∴∠ACB=∠CAD,∴AD=CD=13 m.
在△ADB中,
∵AB⊥DB,∠ADB=30°,
AB=1 AD=1 13=6.5m.
求证:CD = 1 AB
2
E
A
证明:延长CD至点E,使DE= CD,连结AE、BE
∵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
∴AD = DB.
D
又∵ DE = CD,
∴四边形ACBE是平行四边形.
又∵∠ACB=90°, ∴四边形ACBE是矩形,

2014年秋季新版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21.3、二次根式的加减课件9

2014年秋季新版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21.3、二次根式的加减课件9

例题1: (1)( 3 2 1)( 3 2 1) (2)(2 5 3) (2 5 3)
2 2
(3)(3 10)
2005
(3 10)
2005
练习: (1)(1- 5 7)(1 5 7) (2)( 2 3) ( 2 3)
2 2
(3)(2 5)
1 1 1 1 计算: ...... 2002 1 . 3 2 5 4 2002 2001 2 1


思考题 : 计算 3 2
2 2 2


2002
32

2003
.
2.已知a b 3 2 , b c 3 2 , 求a b c ab bc ac的值. a b 3.已知a b 4a 2b 5 0, 求 的值. 2 b a b
已知a-b=1+ 2,b-c=1- 2, 求 代数式a +b +c -ab-bc-ac的值。
2 2 2
你能用几种方法化简
x y (4)、 x y 2 xy x y
x y 2 xy x y
(x≠ y)
计算:
1 x 1 2 2 x 1 x 1 2 x x 1
2 2
2
2、当x= 11+ 7,y= 11- 7, 求x -xy+y 的值.
3、已知a 3 1, 求a 2a a的值。
3 2
2
2
5 1 例题:设 的整数部分为a, 5 1 1 2 2 小数部分为b,求a ab+b 的值. 2
2- 3 练习: 3的小数部分是a, 2 2 的倒数是b,则-a +b的值是( )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427595《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三)--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知识讲解(基础)[

华东师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427595《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三)--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知识讲解(基础)[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三)--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知识讲解(基础)【学习目标】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能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 正确理解因式分解法的实质,熟练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 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 【要点梳理】要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当时,.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①当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②当时,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当时,原方程没有实数根.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用公式法解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①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②确定a 、b 、c 的值(要注意符号); ③求出的值;④若,则利用公式求出原方程的解;若,则原方程无实根.要点诠释:(1)虽然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来求解,但它往往并非最简单的,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选择.(2)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2224()24b b ac x a a -+=.①当240b ac ∆=->时,右端是正数.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1,22b x a -=.② 当240b ac ∆=-=时,右端是零.因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1,22b x a =-.③ 当240b ac ∆=-<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根.要点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将方程右边化为0;(2)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式的积;(3)令这两个一次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2.常用的因式分解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等. 要点诠释:(1)能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2)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两个因式的积为0,那么这两个因式中至少有一个等于0;(3)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点:①必须将方程的右边化为0;②方程两边不能同时除以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 【典型例题】类型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 (2015春•北京校级期中) x (3x+4)=2 ;(2) (2015春•北京校级期中) 2x 2﹣4x ﹣1=0;(3) (2015春•姜堰市期末) 5x+2=3x 2. 【答案与解析】解:(1)3x 2+4x ﹣2=0△=42﹣4×3×(﹣2)=40,∴ x==∴ x 1=,x 2=;(2)△=(﹣4)2﹣4×2×(﹣1)=24,∴ x=42=222±±⨯,∴ x 1=,x 2=.(3) 方程变形得:3x 2﹣5x ﹣2=0,△=25+24=49, ∴x=,∴x 1=2,x 2=﹣.【总结升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对a 、b 、c 的确定.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1)把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确定a ,b ,c 的值并计算24b ac -的值;(3)若24b ac -是非负数,用公式法求解. 举一反三:【变式】用公式法解方程:(2015春•亳州校级期中) 2x 2+3x=4【答案】解:方程整理得:2x 2+3x ﹣4=0,∵ a=2,b=3,c=﹣4,∴ △=32-4×2×(-4)=9+32=41,∴ x=;∴1233==44x x -+--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100x -+=; (2)(1)(1)x x +-= ; (3)2x 2﹣2x ﹣5=0【思路点拨】针对具体的试题具体分析,不是一般式的先化成一般式,再写出a,b,c 的值,代入求值即可.【答案与解析】(1)∵ 1a =,b =-,10c =,224(411080b ac -=--⨯⨯=>,∴ x ===∴ 1x =2x =(2)原方程可化为210x --=.∵ 1a =,b =-1c =-,224(41(1)120b ac -=--⨯⨯-=>,∴ (212x --±===⨯∴ 1x 2x(3)a=2,b=﹣2,c=﹣5b 2﹣4ac=﹣4×2×(﹣5)=8+40=48;x== == ∴x 1=,x 2=.【总结升华】首先把每个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确定出a 、b 、c 的值,在240b ac -≥的前提下,代入求根公式可求出方程的根. 举一反三:【变式】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2221x x +=; 【答案】解:移项,得22210x x +-=.∵ 2a =,2b =,1c =-,224242(1)120b ac -=-⨯⨯-=>,∴ 21222x -±-±==⨯,∴ 112x --=,212x -=. 类型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2016•沈阳)一元二次方程x 2﹣4x=12的根是( )A .x 1=2,x 2=﹣6B .x 1=﹣2,x 2=6C .x 1=﹣2,x 2=﹣6D .x 1=2,x 2=6 【思路点拨】方程整理后,利用因式分解法求出解即可. 【答案】B 【解析】解:方程整理得:x 2﹣4x ﹣12=0, 分解因式得:(x +2)(x ﹣6)=0, 解得:x 1=﹣2,x 2=6,故选B【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4.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2x+1)2+4(2x+1)+4=0; (2)(31)(1)(41)(1)x x x x --=+-.【答案与解析】(1)(2x+1)2+4(2x+1)+4=0,(2x+1+2)2=0. 即2(23)0x +=,∴ 1232x x ==-. (2) 移项,得(3x-1)(x-1)-(4x+1)(x-1)=0,即(x-1)(x+2)=0,所以11x =,22x =-.【总结升华】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定要先从整体上分析,选择适当的解法.如 (1)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用含未知数的整式去除方程两边时,很可能导致方程丢根,(2)容易丢掉x =1这个根. 举一反三:【变式】(1)(x+8)2-5(x+8)+6=0(2)3(21)42x x x +=+【答案】(1)(x+8-2)(x+8-3)=0 (x+6)(x+5)=0 X 1=-6,x 2=-5. (2)3x(2x+1)-2(2x+1)=0 (2x+1)(3x-2)=0 1212,23x x =-=.=﹣,x+【思路点拨】利用因式分解法,分别求出表中方程的解,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答案与解析】填空:﹣,﹣3;4x 2+13x+3=4(x+)(x+3).发现的一般结论为: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两个根为x 1、x 2,则 ax 2+bx+c=a (x ﹣x 1)(x ﹣x 2).【总结升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根据求解的过程,得出一般的结论,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图形的相似23.1成比例线段23.1.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同步练习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图形的相似23.1成比例线段23.1.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同步练习华东师大版

23.1.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知识点 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1.如图23-1-3,AD ∥BE ∥CF ,直线m ,n 与这三条平行线分别交于点A ,B ,C 和点D ,E ,F ,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得AB BC =()() ,若AB =5,BC =10,DE =4,可得()()=()(),解得EF =________.图23-1-32.如图23-1-4,在四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AD 和BC 上,AB ∥EF ∥DC ,且DE =3,DA =5,CF =4,则FB 的长为( )A.32B.83C .5D .6图23-1-43.如图23-1-5,若AD ∥BE ∥CF ,直线l 1,l 2与平行线分别交于点A ,B ,C 和点D ,E ,F .若AB =BC ,则DE 与EF 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图23-1-54.如图23-1-6,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上一点,EF ∥BC 交CD 于点F .若AE =2,BE =6,CD =7,则FC =________.图23-1-65.如图23-1-7,已知AD ∥BE ∥CF ,它们依次交直线l 1,l 2于点A ,B ,C 和点D ,E ,F .如果AB =6,BC =10,那么DEDF的值是________.图23-1-76.[教材练习第1题变式]如图23-1-8,直线a ∥b ∥c .(1)若AC =6 cm ,EC =4 cm ,BD =8 cm ,则线段DF 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若AE ∶EC =5∶2,DB =5 cm ,则线段DF 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图23-1-8知识点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推论7.[2016·兰州改编]如图23-1-9,在△ABC 中,因为DE ∥BC ,所以AD BD =( )( ).若AD BD =23,则AD BD =( )( )=________.图23-1-98.如图23-1-10,直线l 1∥l 2∥l 3,直线AC 与l 1,l 2,l 3分别交于点A ,B ,C ,直线DF 与l 1,l 2,l 3分别交于点D ,E ,F ,AC 与DF 相交于点G ,且AG =2,GB =1,BC =5,则DEEF的值为( )A. 12 B .2 C. 25 D. 35图23-1-109.如图23-1-11,在△ABC中,DE∥BC,且分别交AB,AC于点D,E,则下列比例式不正确的是( )A.ABAD=ACAEB.ABAC=ADAEC.ADBD=AEECD.ABDE=ACEC图23-1-1110.如图23-1-12,若AB∥DC,AC,BD相交于点E,且AE=2,EC=3,BD=10,则ED =________.图23-1-1211.如图23-1-13,在△ABC中,DE∥BC,且DB=AE.若AB=5,AC=10,求AE的长.图23-1-1312.如图23-1-14,已知AB∥CD∥EF,AD∶AF=3∶5,BE=10,那么BC的长为________.图23-1-1413.如图23-1-15,练习本中的横格线都平行,且相邻两条横格线间的距离都相等,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A,B,C都在横格线上.若线段AB=4 cm,则线段BC=________cm.图23-1-1514. 如图23-1-16,AD为△ABC的中线,E为AD的中点,连结BE并延长交AC于点F,则CFAF=__________.15.如图23-1-17,在△ABC中,DF∥AC,DE∥BC,AE=4,EC=2,BC=8,求CF的长.图23-1-1716.如图23-1-18,BE平分∠ABC,DE∥BC交AB于点D,AC=8,AB=9,CE=4,求DE的长.图23-1-1817.对于平行线,我们有这样的结论:如图23-1-19①,AB∥CD,AD,BC交于点O,则AODO=BOCO.请你利用该结论解答下列问题:如图②,在△ABC中,点D在线段BC上,∠BAD=75°,∠CAD=30°,AD=2,BD=2DC,求AC的长.图23-1-19教师详答1.DE EF 5 10 4 EF 8 2.B [解析] ∵AB ∥EF ∥DC ,∴DE DA =CF CB .∵DE =3,DA =5,CF =4,∴35=4CB ,∴CB =203,∴FB =CB -CF =203-4=83.故选B.3.相等 [解析] 因为AD ∥BE ∥CF ,所以AB BC =DEEF.因为AB =BC ,所以DE =EF . 4. 214 [解析] 因为AD ∥EF ∥BC ,所以AE EB =DF FC .因为AE =2,BE =6,CD =7,所以26=7-FC FC ,所以FC =214. 5 . 38 [解析] ∵AD ∥BE ∥FC ,∴AB BC =DE EF.又∵AB =6,BC =10,∴DE EF =35,∴DE DF =38.6.解:(1)∵a ∥b ∥c ,∴BD DF =ACEC,即8DF =64,解得DF =163(cm). 故线段DF 的长度是163 cm.(2)∵a ∥b ∥c ,∴BF DF =AE EC =52,即5+DF DF =52,解得DF =103(cm). 故线段DF 的长度是103 cm.7.AE EC AE EC 238.D [解析] ∵AG =2,GB =1,∴AB =AG +GB =3.∵直线l 1∥l 2∥l 3,∴DE EF =AB BC =35.故选D.9.D 10.611.解:∵DE ∥BC ,∴AB DB =ACEC,∴5AE =1010-AE ,∴AE =103. 12. [解析] ∵AB ∥CD ∥EF ,∴BC BE =AD AF ,即BC 10=35,解得BC =6.13. 12 [解析] 如图,过点A 作AE BD 于点D .∵练习本中的横格线都平行,且相邻两条横格线间的距离都相等,∴AB BC =AD DE ,即4BC =26,∴BC =12(cm).14. 2 [解析] 如图,过点D 作∥,交于点G , 则AF FG =AE ED ,FG GC =BDDC.又∵E 为AD 的中点,AD 为△ABC 的中线, ∴AE =ED ,BD =DC , ∴AF FG =AE ED =1,FG GC =BD DC=1, ∴AF =FG ,FG =GC , ∴CF =2AF ,∴CF AF=2. 15.解:∵DE ∥BC ,∴AD AB =AE AC =46=23. ∵DF ∥AC ,∴AD AB =CF BC =23,∴CF 8=23,∴CF =163. 16.解:∵DE ∥BC , ∴AB DB =AC CE, ∴9DB =84,∴DB =92. ∵BE 平分∠ABC ,∴∠ABE =∠CBE . ∵DE ∥BC ,∴∠CBE =∠DEB , ∴∠ABE =∠DEB ,∴DE =DB =92.17.解:过点C 作CE ∥AB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E, 则 BD DC =ADDE.又∵BD =2DC ,AD =2, ∴DE =1. ∵CE ∥AB ,∴∠AEC =∠BAD =75°.又∵∠CAD=30°,∴∠ACE=75°,∴AC=AE=AD+DE=3.。

24.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课件+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4.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课件+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_____5_5__° _.
证一证 拓展: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其所对角为30°
4、Rt△ABC中,∠ACB=90 ° ,∠A=30°,求证:BC=
.
证明:作斜边上的中线CD,则CD=AD=BD=
∵ ∠A=30°
∴ ∠B=60°
∴ △CDB是等边三角形, ∴ BC=BD=
小结: 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DE=
,DF=
又∵AB=AC
∴DE=DF
拓展提升:
如图,在△ABC中,BD、CE是高,M、N分别是BC、ED的中点, 试说明:MN⊥DE.
解:连结EM、DM.
A
∵BD、CE是高,M是BC中点, ∴在Rt△BCE和Rt△BCD中,
ND E
EM∴E=M12=BDCM,.DM
=
1 2
BC

又∵N是ED中点,
2.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CDA=80°,则 ∠A=_____ ,∠B=_____.
3. 在△ABC中, ∠ACB=90 °,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
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A_E_,_B_E__,与∠A相等的角有
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ACE
若AE=AD,DF=2,则BD的长为( D )
A.2 B.3 C.2 D.4
A
例题讲解
例4. 在ABC中,AB=AC,AD是△BAC的高,E、F分别 是AB,AC的中点。问DE、DF有什么大小关系?
解:∵AD是△BAC的高,即AD⊥BC
∴△ADB和△ADC都是直角三角形
∵E、F分别是AB,AC的中点
∴ CE=AB.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归纳结论: 两个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横坐标互为_____; 纵坐标互为_____; 即: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为P’( , )
三、例题分析
如图,已知A(-4,1)、B(-1,-1)、C (-3,2)。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的关系,作出与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总结:由例题可知,在直角坐标系中, 作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的步骤为
E(-3,-4) A’( , ),B’( , )
Image C’( , ),D’( , )
E’( , ),
小组讨论内容: 1、两个对称点所处的象限有什么关系? 2、两个对称点的横坐标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纵坐标呢? 3、两个对称点的横坐标的绝对值有什么关
系?纵坐标呢?能否以点E为例用全等知 识进行说明?
即点P( x, 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为P’( , )
2、本节课所利用的数学方法是 _____;
七、课后作业,自我检评 1、《学业评价》P60 1~10; 2、配套练习
谢谢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 系。 2、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经历——猜想——验证的实践过程,积累数学 活动的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从坐标的角度揭示中心对称与轴对称之间的关系, 培养视察、分析、合作与探究交流的学习习惯,体验事 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9、点( x2 2x 3,)8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在第 _____象限;
10、已知点P (2x, y 2 4与) 点Q (x2 1,关4 y)于 坐标原点对称,试求 x 的y 值。
六、融会贯通,总结升华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是: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
_______,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第23章图形的相似 23.3.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课件 (21张PPT)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第23章图形的相似  23.3.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课件 (21张PPT)

D 1
E
4C O
3
A
F
2 B
证明: ∵OA=OB ∴∠3=∠2 ∵DF=FB ∴∠1=∠2 ∵DC∥AB ∴∠3=∠4 ∴∠1=∠4 又∵∠DEO=∠DEC ∴△DEO∽ △CED
课堂总结
相似三角形4种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1)先看题中是否有平行条件,如果有平行,就去找“A”型
或“X”型相似。 (2)找是否有两角对应相等。 (3)若没有一组角对应相等,就看三边是否对应成比例。 (4)识别掌握常见的基本图形是寻找和发现相似的有效途径。
证明:∵
AB 6 1 , BC 8 1 , AC 10 1 , AB 18 3 BC 24 3 AC 30 3
∴ AB BC AC AB BC AC
∴△ABC∽△A'B'C'(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新知讲解
识别相似
看已知条件
选方法
找出识别方法中所 需的条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相等的角不 是成比例的两边 的夹角,那么这 两个三角形还相 似吗?画画看, 看看是不是不一
定相似?
新知讲解
A
D
A'
B
C
B'
C'
已知:△A’B’C’ ∽△ABC 在△ABC中,以B为圆心,BA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D, 连结BD,则BD=BA.求证△A’B’C’ 和△BCD是否相似
那么,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判定 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新知讲解
观察,如果有一点E在边AC上移动,那么点E在什么位置时能使△ADE与
△ABC相似呢?
C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相似三角形1相似三角形教案(含教学反思)新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相似三角形1相似三角形教案(含教学反思)新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新版华东师大版:相似三角形【知识与技能】1.知道相似三角形的概念;2.能够熟练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3.会根据概念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由相似比求出未知的边长;4.掌握利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活动中,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教学难点】熟练找出对应元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复习:什么是相似形?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的标准是什么?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由复习中引入,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都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由此可以说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成比例,三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如在△ABC 与△A ′B ′C ′中,∠A=A ′,∠B=∠B ′,∠C=∠C ′,C A AC C B BC B A AB ''=''='',那么△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是表示相似的符号,读作“相似于”,这样两个三角形相似就读作“△ABC 相似于△A ′B ′C ′”.由于∠A=∠A ′,∠B=∠B ′,∠C=∠C ′,所以A 与A ′是对应顶点,B 与B ′是对应顶点,C 与C ′是对应顶点,书写相似时,通常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以便比较容易找到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角、对应边.如果记C A AC C B BC B A AB ''=''=''=k ,那么这个比值k 就表示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相似比就是它们的对应边的比,它有顺序关系.如△ABC ∽△A ′B ′C ′,它的相似比为k ,即指B A AB ''=k ,那么△A ′B ′C ′与△ABC 的相似比应是B A AB '',就不是k 了,应为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如果△ABC ∽△A ′B ′C ′,相似比k=1,你会发现什么呢?C A AC C B BC B A AB ''=''=''=1,所以可得AB=A ′B ′,BC=B ′C ′,AC=A ′C ′,因此这两个三角形不仅形状相同,而且大小也相同,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试问:①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②相似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2.△ABC 中,D 是AB 上任意一点,过D 作DE ∥BC,交AC 边于E ,那么△ADE 与△ABC 是否相似?【分析】判断它们是否相似,由①对应角是否相等,②对应边是否成比例去考虑.能否得对应角相等?根据平行线性质与一个公共角可以推出①,而对应边是否成比例呢?可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推得BC DE AC AE =,通过度量发现ABAD BC DE =,所以可以判断出△ADE 与△ABC 相似.思考 (1)你能否通过演绎推理证明你的猜想?(2)若是DE ∥BC,DE 与BA 、CA 延长线交于E 、D ,那么△ADE 与△ABC 还会相似吗?试试看,如果相似写出它们对应边的比例式.【归纳结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例1 如图,在△ABC 中,点D 是边AB 的三等分点,DE ∥BC ,DE=5,求BC 的长.解:∵DE ∥BC,∴△ADE ∽△ABC ,∴DEBC=ADAB=13,∴BC=3DE=15.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所示,DE ∥BC.(1)如果AD=2,DB=3,求DE ∶BC 的值;(2)如果AD=8,DB=12,AC=15,DE=7,求AE 和BC 的长.2.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点E 是边AD 的中点,连接BE 交AC 于点F ,BE 的延长线交CD 的延长线于点G.(1)求证:BC AE GB GE =; (2)若GE=2,BF=3,求线段EF 的长.【答案】1.(1)DE ∶BC=2∶5(2)AE=6,BC=235. 2.(1)证明:∵AD ∥BC ,∴△GED ∽△GBC ,∴BC ED GB GE =.又∵ED=AE, ∴BCAE GB GE =.(2)设EF 的长为x,则由(1)知BC AE GB GE =, 又∵GB GE BC AE =,∴BFEF GB GE =,即 3322x x =++,解得x 1=-6(舍去),x 2=1, ∴EF=1.【教学说明】第2题教师适当点拨,小组讨论后独立完成.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你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3.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节课通过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引入三角形相似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判定方法,通过思考探究、动手测量、猜想、演绎证明推导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预备定理,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并通过例题练习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九年级数学上册 25.2.1 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及其意义教学课件 (新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 25.2.1 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及其意义教学课件 (新版)华东师大版
• (1)掷得7的概率等于多少?这个数值表示什么意思? • (2)掷得的数小于“7”的概率等于多少?这个数值表示什么意思? • (3)掷得的数小于或等于6的概率等于多少?这个数值表示什么意思?
(1)1,表示掷一7次 朝, 上数 的字 机 1. 会为
7
7
(2)3,表示掷一次 16, 数结 字果 中是 的一个 3. 的机会为
4
4
(3)3,表示掷一次 16, 数结 字果 中是 的一个 3. 的机会为
44典例分析 Nhomakorabea• 例2.班级里有23位女同学和20为同学,班上每位 同学的名字都被分别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放入一 个盒中搅拌,如果老师随机地从盒中取出一张纸 条,那么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概率大还是抽到女同 学的名字的概率大?
解:P(抽到男同学的名字) 22 20 22
率相加,你发 现了什么?利 用你的发现,
P(取出红球 )8 1. 816 3
取出红球的概 率还可以怎么
计算?
所以,取出黑球的为概2,率取出红球的概1率. 为
3
3
典例分析
• 例4.甲袋中放着22个红球和8个黑球,乙袋中放着200个红球,80个黑 球和10个白球.三种球除了颜色之外无任何区别.两袋中的求都已经各 自搅匀.从袋中任取1个球,如果你想取出1个黑球,选那个袋成功的 机会大呢?
的概率( P .)例如抛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
朝上”的概1率为 2
,可记为P(出现反面)1. 2
思考:如果是掷一颗骰子,掷得6的概率为 现6这个数字.
1 6.是不是表示每6次就有一次出
思考与探索:
• 1.已知掷得“6”的概率为16 ,那么掷得点数不是 “6”(也就是1—5)的概率等于多少呢?这个概 率值表示什么意思呢? 1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4中位线 2. 梯形的中位线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4中位线  2. 梯形的中位线

24.4.2 梯形的中位线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梯形的中位线概念及其性质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梯形的中位线概念及其性质,会应用梯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数学思想和乐学、好学、会学的学习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重难点、关键1.重点:梯形的中位线定理.2.难点: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3.关键:应用旋转的观点,将梯形问题转化到三角形问题中去,•再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问题.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本节课的资料、制作投影片.2.学生准备: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预习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迁移导入1.回顾与交流.(1)教师提问:①什么叫三角形中位线?②什么叫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学生回答.(略)(2)课堂演练.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E、F分别是AO、DO•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BCF是梯形.思路分析:证明梯形,首先应从梯形的定义出发,证明EF∥BC,EF≠BC,由于E、•F分别是AO、OD中点,可以考虑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得EF//12AD,从而可得EF//12BC,•由此,可证出四边形EBCF是梯形EBCF.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练,几分钟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学生活动:课堂练习,从练习中复习中位线定理.媒体使用:投影显示.2.导入新知.投影显示一个梯形的图形,如图.教师引入:如果M、N是梯形两腰的中点,那么,连结MN的线段,我们称它为梯形的中位线.教师提问:梯形的中位线具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学生活动:画图猜测得到MN∥BC,MN=12(BC+AD).教师提问:刚才有些同学猜测到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现在请同学们来证明这个定理.学生活动:联想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而且回忆到“凡是梯形问题都可以通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解决”的这种化归思想.学生回答:可以转化成三角形,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解决!教师引导:大家想得很好,现在的问题在于怎样转化?也就是如何做辅助线来达到转化的目的.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讨论出辅助线的做法.评析:在做辅助线时,有些学生是延长BC到E,使得CE=AD,连结AE,•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样做,AE是否过N点,要证明.教师引导学生用如下做法:连接AN并延长交BC延长线于E,•这种写法的优点是避免了证明A、N、E三点一线的问题,如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并写出证明过程.学生活动:在正确作出辅助线之后,完成全部的证明.(板书)证明:连结AN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DN=NC,∠AND=∠CNE,∠NDA=∠NCE∴△ADN≌△ECN∴AN=EN,AD=EC.又∵AM=MB∴MN是△ABE的中位线∴MN∥BC,MN=12BC∵BE=BC+CE=BC+CD∴MN=12(BC+AD)思维拓展,提出问题:见课本P70“思考”.学生活动:思考课本P70提出的问题,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如下:图中L1,L2表示梯形的上、下底,h表示高,由小学学过的知识得到梯形面积公式为:S=12(L1+L2)h.根据梯形中位线定理可知:中位线L=12(L1+L2),因此,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S=Lh.二、范列学习,应用所学•例:一个等腰梯形的周长是80cm•,•如果它的中位线与腰长相等,•它的高是12cm,求这个梯形的面积.思路点拨:先求中位线长,因为中位线长等于腰长,2•倍的中位线长等于上底长加下底长,所以中位线长为804=20(cm),它的面积S=20×12=240(cm2).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题,引导学生应用梯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参考教师分析.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课本P70练习第2、3题.2.探研时空.(1)梯形的中位线一定平分梯形的对角线吗?为什么?(一定)(2)梯形的中位线长能不能与它的一条底边长相等?为什么?(不能,•如果和一条底边长相等,那么和另一条底边长也相等,这时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不是梯形)四、课堂总结,提高认识梯形中位线定理是梯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也像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那样,在同一题设下有两个结论,应用时视其具体要求选用结论.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70习题24.4第2、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六、课后反思(略)第二课时作业设计1.梯形的上底8cm,下底长10cm,则中位线长为________.2.梯形的上底是8cm,中位线长10cm,则下底长为________.3.已知:如图,AA′∥EE′,AB=BC=CD=DE,A′B′=B′C′=C′D′=D ′E′,AA′=28mm,EE′=36mm,求BB′、CC′、DD′的长.4.如图,已知直角梯形ABCD的中位线EF的长为a,垂直于底的腰AB的长为b,求S △CDE =?5.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 和∠BA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且P 在CD 上,求证:AB=AD+BC .D CBAP6.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它的中位线等于m ,求此梯形的高.答案1.9cm 2.12cm 3.提示:用梯形中位线 4.12ab 5.提示:取AB 中点E ,连接EP ,用梯形中位线 6.见疑难解析.。

最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总结

最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总结

最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总结XXX版数学九年级上知识点小结: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意义二次根式是形如a(a≥0)的式子。

a的取值范围是a≥0,当a<0时,a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

2.最简二次根式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被开方数因数因式的次数为1);③分母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主要性质1)双重非负性:a≥0(√a≥0);2)还原性:√(a²)=a(a≥0)。

3)绝对性:|√a|=√(a²)(a为任意实数)。

5.二次根式的运算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分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

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去。

2)有理化因式与分母有理化: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若它们的积不含二次根式,则称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步骤:一化二找三合并。

4)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就是把被开方数相乘(除),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5)加法、乘法运算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附:根式的化简方法1)把b/a(b≥0,a>0)化简为√(b²/a²),然后分母有理化为b√a/a²。

2)把a+b/a(a≥b≥0)化为√(a²-b²)/a,然后化为a/√(a²-b²)。

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ax²+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 21 章 二次根式1. 二次根式的概念:形如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 二次根式的性质:(a 0)(1) ( a ) 2 (a ≥0 );( 2) a 0(a ≥0);(3) a 2(a 0)(a 0)3. 二次根式的乘除:乘法运算: a b (a 0,b 0) 计算公式: 除法运算: 4. 概念:1.最简二次根式: (1) (2)2.同类二次根式:5. 二次根式的加减: (一化,二找,三合并 )(1) 将每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 找出其中的同类二次根式; (3)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6. 二次根式化简求值步骤: (1) “一分”:分解因数(因式)、平方数(式); (2)“二移”:根据算 术平方根的概念,把根号内的平方数或者平方式移到根号外面; (3)“三化”:化去被开方数中的 分母. 7.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1)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与实数运算类似, 先算乘方, 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 括号里面的. (2) 对于二次根式混合运算,原来学过的所有运算律、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3) 在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中, 如能结合题目特点, 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 选择恰当的解题途 径,往往能事半功倍.第 22 章 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整式方程.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 2bx c 0(a 0) . 它的特征:等式左边 是一个关于未知数 x 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ax 2 叫做二次项, a 叫做二次项系数; bx 叫做一次项, b 叫做一次项系数; c 叫做常数项.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直接开平方法: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 (x a)2b 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 x a 是 b 的平方根,当 b 0时, x a b , x a b ,当 b<0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 配方法: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 a 2 2ab b 2 (a b)2,把公式中的 a 看a (a 0,b 0)(3)做未知数x,并用x 代替,则有x2 2bx b2 (x b)2.配方法的步骤: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 1 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3)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a 0) 的求根公式:x b b 4ac (b 2 4ac 0)2a4)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分解因式法的步骤: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a 0) 中,b2 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a 0) 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 ”来表示,即b2 4ac .1)当△>0 时,一元二次方程有 2 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当△=0 时,一元二次方程有 2 个相同的实数根;3)当△<0 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4.韦达定理:如果方程ax2 bx c 0(a 0) 的两个实数根是x 1,x2,那么x 1 x2b,x1 x 2c.也就是说,a a 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5.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0 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 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第 23 章图形的相似1.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在比例式 a c ( a:b c:d )中,a、d叫外项,b、c叫内项,a、c叫前项,b、d 叫后项,d 叫第四比例 b d项,如果b= c,那么 b 叫做a、d 的比例中项.2.比例性质①基本性质: a c ad bcb d②更比性质(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a b ( 交换内项)c dd c ( 交换外项)a cb ab d d b (同时交换内外项)c ab d (同时交换比的前项和后项)a c②合比性 a c a ±b c ±db d b d③等比性质:a c ⋯m (b d ⋯ a c ⋯n≠0)m a b d n b d ⋯n b3.黄金分割AC BC 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AC>BC),如果AC BC,即AC2=AB×BC,AB AC 那么称线段AB 被点 C 黄金分割,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AB 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AC 5 1AB ≈ 0.618AB .24.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5.6.7.①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ABDE AB DE BC EFl1∥ l2∥ l3.则,,,⋯1 2 3 BC EF AC DF AC DF ②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线段成比例.③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①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②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③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性质①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③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六种相似基本模型:对应CAC∥BD的对CX 型∠ B ∠CCAD 是Rt△ABC 斜边上8. 射影定理 由 ,得 ,即由 ,得 ,即 由 ,得 ,即 9. 中位线1) 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三 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三角形三条边上的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重心与一边中点的线段的长是对应 中线长的 2.32) 梯形的中位线: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边,并且等于两底边和的一半. 10 . 位似①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 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②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第 24 章 解直角三角形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可表示如下: ∠C= 90° ∠A+ ∠B= 90 °2. 在直角三角形中, 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 30 1BCD ABC 90 2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ACB 90 1CD AB BD ADD 为 AB 的中点 24.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即 a 2 3 b 2 c 2. 5. 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 它们在斜2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ACB 90 2CD AD ?BD2CD ABAC AD ?AB BC 2 BD ?AB6. 常用关系式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C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锐角 A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 ∠ A 的锐角三角函数. 3. 各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1)互余关系: sinA= cos (90 °—A ),cosA=sin(90 °—A ) tanA=cot (90 °—A ),cotA=tan(90 °—A )(2)平方关系: sin 2 A cos 2A 1 (3)倒数关系: tanA ?cotA=1(4)弦切关系: tanA=sin A;cot A=cos Acos Asin A4. 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当角度在 0°~ 90 °之间变化时,(1)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2)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3)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4)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5. 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0° 30 45 60 90°sin α 0 1 2 2 2 3 2 1 cosα 1 3 2 2 21 2 0tan α3 3 1 3 不存在cot α 不存在313 3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 1. 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 ,b ,c 有关系 a 2 b 2形. 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1. 如图,在 △ABC 中, ∠C= 90°①锐角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 A 的对边 记为 sinA ,即 sin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 斜边 ②锐角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 A 的邻边 b斜边 ③锐角 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 ④锐角 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 2. 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c∠ A 的余∠ A 的正切,记为 ∠ A 的余切,记为记为 cosA , 即 tanA ,即 tan AcotA ,即 cot A A 的对边 A 的邻边 A 的邻边 ab ba∠ A 的正弦, a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 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 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论依据在Rt △ABC 中,∠C=90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b ,c 1)三边之间的关系: a 2 b 2 c 2 (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 ∠ A+ ∠B=90 ° 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 B b , cos B a , tanB b, cotB ac c a b第 25 章 随机事件的概率1. 概率 (1)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这个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 P (所关注的事件 )=所关注的结果 / 所有等可能的结果. 2. 概率的预测(1)要清楚我们关注的是发生哪个或哪些结果. (2)要清楚所有机会的结果. (1)、(2)两个结果个数之比就是关注的结果发生的概 率. 方法:画树状图、列表法.事件的分类1、确定事件 必然发生的事件:当 A 是必然发生的事件时, P ( A )=1 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当 A 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 P (A ) =02、随机事件:当 A 是可能发生的事件时,0< P ( A )<1 概率的意义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 A 发生的频率 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 p 附近,那么这个常数 p 就叫做事m件 A 的概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