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 中图版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2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2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c4a86a20b4e767f5acfceb9.png)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教学内容】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
3.知道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
4.知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或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悟“天、地、人”之间关系,提升环保意识。
难点:气候概念的建立;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1.你平时坚持收听天气预报或收集天气资讯吗?2.你通过什么途径完成课前实践活动中的“迷你小活动——收听、记录近一周的天气预报”的?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二、讲授新课【展示】获取天气资讯图片【小结】收集天气资讯有多种途径:如网站、手机(电话)、电视、广播、报纸等。
1.观察你的记录表,看看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北京天气预报一周图片【引导并小结】天气预报主要内容:当天或几天内的阴晴、雨雪、温度、风力等大气现象和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空气质量、生活指数等。
2.联系生活实际和你收集的资料,说一说:(1)什么是天气?有何特点?(2)为什么要收听(看)天气预报?(3)为何电视台每天在不同时段都要播报天气预报?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师适时点评。
点评:天气及特点。
3.读图3-8,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天气预报主要从哪些方面,用什么符号来描述天气状况。
【展示】练习1:判断下列那些是描述天气的?说出判断理由。
A.东边日出西边雨B.冬冷夏热C.风和日丽D.四季如春E.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F.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结】判断依据是天气短时多变的特点。
【展示】提升天气特点的具体表现:一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展示】天气与生产生活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天气的影响(依次是交通、生命财产、农业、军事、生活)【提问】要把蓝天留住,北京的中学生应该怎么做?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d630507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a.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教案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c2acbeb9f3f90f77c61b28.png)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教学内容】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和“气候”两个地理概念。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北京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3.阅读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生活感知,分析说出北京市的气候特征。
4.运用实例说明北京市的气候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气候直方图,分析归纳气候特征。
因为此项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解决方法是通过绘图理解气候直方图的来龙去脉,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知识迁移来掌握阅读气候直方图,表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难点:1.阅读气候直方图,分析归纳气候特征能力的培养。
原因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地理基本技能。
2.气候对生产的影响。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还不强,正确的人地关系还没有完全确立。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提问:北京秋季最美的景色在哪儿?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
2.出示香山红叶的图片并提问:今年的香山红叶节何时举办?去年何时举办?前年何时举办?你能预测明年香山红叶节什么时候举办吗?为什么?3.你认为天气和气候有哪些区别?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17,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图例说出5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
2.说出海口、上海、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各位于哪种气候类型区?三、活动探究(一)感性认知气候特征1.出示北京市四张不同季节的景观图片并提问:(1)北京的四季是如何划分的?(2)判断图片景观属于哪个季节的?用语言描述北京市四季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承转:除了用语言来描述气候特征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方法吗?(二)读图分析1.利用课件讲解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横纵坐标含义和单位。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19,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用直线将各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与地图中的对应城市符号相连。
2)说出哪些城市属于同一气候类型,以及图中5种气候类型的冬夏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2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2 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ebb76bbe1e650e53ea9910.png)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2学情分析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
降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对于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降水,课本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判读两方面的知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4教学过程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4.1.2学时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4.1.3学时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4.1.4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有关地图、视频文件等4.1.5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点击鼠标,展示片1、2的内容)气温的时间变化分为两种:1、日变化——一般来说,在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气温的空间变化为:冬季自南向北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https://img.taocdn.com/s3/m/8b88f2ff28ea81c758f57833.png)
世界气温和降水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在“世界的气温”部分中,教材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气候图标及资料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绘制气温曲线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三、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学生回答:天气预报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思考回答。
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https://img.taocdn.com/s3/m/6295fc9ef7ec4afe05a1df21.png)
降水和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而降水又是组成气候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降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节不仅是学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本章甚至整个中国地理的基础。
对于降水,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两方面的知识。
对于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由于在小学数学中已有涉及,故学习难度变小。
本节重点是: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本节难点是: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教辅的”自主预习“。
二、学生观看短视频,说出视频所反映的自然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种自然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师引导学生思解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测定
四、读图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新疆适合制作葡萄干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我们当地能否这样?为什么?
结合下图,引导学生理解等降水量线。
学生活动:读图P,回答下列问题,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五、课后练习。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9aeba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3.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分布规律等知识点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气温和降水测量工具,如温度计、雨量计等。
3.准备相关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4.准备拓展资料,如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气候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出本节主题《气温和降水》。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1-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1-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7a38224693daef5ff73da7.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特征;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 读懂气温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2.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分布知识,关注家乡的气温变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我国四季的优美风光,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章内每节都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本节处于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包括气温的变化、温度带、降水的变化、干湿区四部分内容。
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气候的基础,气候又直接影响生产和生活。
本课时学习气温的变化、温度带。
本节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及书中插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总结,从而了解并掌握中国气候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科数量增加了,知识量加大了,许多学生对教材不适应,尤其是地理学科,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背诵,只要背好了,就能学好地理。
另外,当今的中考形式,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地理不够重视,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对地理事物观察还不够细致、不够深入,常常只看到表面现象。
本节内容学生虽然有亲身感受,但如何判断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还有困难。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我国温度带及划分依据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板。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春节期间的营口景色和广州花市视频。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气温和降水(2课时)学案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气温和降水(2课时)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f1526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9.png)
青龙山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问题导读单※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原因:冬季,由于太阳光直射在,我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而且越向北,大部分气温普遍降低。
另外,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对我国北方影响较大,冷空气在南下途中受,对南方的影响较小。
5. 1月0℃等温线大致沿分布。
6.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及个别地区外,。
7. 完成书上68页绘制北京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8. 等温线的概念及特点。
(教材69页阅读)(二)温度带:1、划分依据:根据。
2、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在下列适当的位置填出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名称。
3.请认真阅读课本73页的“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和农作物”三、你的疑问。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一)》训练单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1、读“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A、正午12时B、约14时C、日出D、子夜2、该气温变化曲线图反映的是()A、气温的月变化B、气温的日变化C、气温的年变化D、气温的空间变化3、北半球一年中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A、七月的陆地B、七月的海洋C、一月的陆地D、一月的海洋4、下列关于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我国纬度最低的地方B.漠河由于纬度高,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C.我国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D.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很大5、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其根本原因是()A、纬度位置不同B、地势高低不同C、海陆位置不同D、昼夜长短不同6、“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A、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大B、某地的气温月较差大C、某地的气温年较差大D、某地的气温年际变化大二、读图题一月代表我国冬季。
读图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我国地理事物的名称。
河流: A ,B ,C .山脉:D__ _____。
(2)我国东部地区的秦岭﹣淮河一线大体与一月平均气温℃等温线一致,说明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骨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中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骨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中](https://img.taocdn.com/s3/m/58da95da580216fc710afd39.png)
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咱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不同,弄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散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散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不同(板书)。
教学新课:展现《我国年降水量的散布图》《我国地形散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看:引导学生依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式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看判定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别离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学生活动: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要紧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看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限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散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散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域的降水不同专门大,既有南北向的不同(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不同(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域)散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散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散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ea5e4d844769eae009ed7e.png)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有关地图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提问: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气温的变化板书一、气温的变化一、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
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
这些值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7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7 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e96eabd4d8d15abf234e13.png)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的规律和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记住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2、能读懂并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学习身边的地理,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关注家乡降水的特点,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3重点难点重点: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及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难点:1、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活动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温,那么,一月份和七月份分别代表什么季节?一月份代表冬季,七月份代表夏季。
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什么?是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什么?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导入新课气温是气候的一个要素,同学们想一想,气候的另一个要素是什么?是降水。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的变化。
新授课(二)降水的变化同学们对降水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请打开课本P24,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符不符我们刚才的理解?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固态或液态的水,统称降水。
常用单位“毫米”或“mm”。
我国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降水的变化包括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
先来分析时间的变化,多媒体显示“北京、广州、武汉”三地降水量,读图“三地降水量”,那三地?北京、广州、武汉。
这种图形叫做“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反映一个地方一年的降水量。
同学们仔细观察,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时间,也就是月份,纵坐标代表降水量。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2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2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36f9b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c.png)
4.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气温和降水的概念
题目:请解释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气温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冷热程度,通常以摄氏度(°C)为单位。降水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气温对降水有直接的影响,较高的气温通常会导致较多的降水。同时,降水也会影响气温,因为降水的蒸发会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温。
6.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包括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让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气温和降水”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气温和降水”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32气温和降水课件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32气温和降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f1dea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6.png)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一高,日出左右最低 年变化我国气温1月最低,7月最高
气温的变化
冬季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空间变化
夏季气温普遍高温
冬季有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
中国1月平均气温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
除了青藏高原及个别地区,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书本75页顶部“读图”活动
1、北京7月降水最多,12月最少 武汉6月降水最多,12月最少 广州7月降水最多,12月最少
2、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衡,降水集 中在夏季,冬季降水最少
请读书本75页
请看书本75页底部 “读图”活动
书本75页底部“读图”活动
1、广州降水量1600 ~3000毫米 武汉降水量800 ~1600毫米 兰州降水量400 ~800毫米 乌鲁木齐降水量200 ~400毫米
2、我国降水量东部多西部少,从东南向 西北逐渐减少
请读书本75页
请看书本76页底部 “思考”活动
书本76页 “思考”活动
我国干湿区的划分界线和200、400、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是大致重合关系,
降水量越高,地区就越湿润, 相反,则越干燥是吗?
干湿地区的划分
降水量 < 蒸发量 ----→气候干燥 降水量 > 蒸发量 ----→气候湿润
中国7月平均气温
中国温度带 青藏高原高寒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书本74-76页
降水的变化 干湿区
1.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 日降水量:把一日各次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把一个月各日降水量相加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19619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e.png)
气温和降水 -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气温和降水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3.掌握气温、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问题。
二、教学内容1.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降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4.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5.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介绍相关知识点和案例;2.实验法:通过温度计、雨量计等设备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3.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探究气温、降水对本地区的影响;4.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教学难点: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五、教学过程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测量。
2. 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2.探究气温对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雨量计进行降水测量。
4. 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探究降水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5. 全球气候问题与应对措施(30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2.学生小组分角色讨论气候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六、教学评价1.对气温、降水测量和相关单位有基本了解;2.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知道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4.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图版七上3.2《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中图版七上3.2《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b6003deff9aef8941e06b9.png)
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五)温度带的划分
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置。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八)干湿地区
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
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 、农业类型等的区别。思考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区别,课下去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强调“干”和“湿”和含义。
2.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指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
3.干湿地区
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
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4.观察图片 ,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
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 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41e23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a.png)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气温分布特点。
3、能运用气温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2学情分析
3
重点:学会阅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规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前自主预习案
1、气温是指的温度,常用表示。
2、世界气温有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
3、一般月和月平均气温表示陆地在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分布情况。
活动2【活动】课堂合作探究
活动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饮食、作息,同时还影响着建筑样式、人种的形成、商业活动、体育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降水。
2.了解降水量的测量及工具、单位。
3.会读、会画降水量柱状图。
4.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5.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和分析搜集的资料及自主学习,能够总结我国的降水变化规律及区分干湿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对地理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科学的生产生活结论。
【重点与难点】
1.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谜语:
谜语:太阳送我到天上,风伯送我到四方,可怜我眼泪汪汪,才能重返回故乡。
(打一自然现象)谜底:下雨
谜语:说像糖,它不甜,说像盐,又不咸。
冬天有时一片,夏天谁都不见。
(打一自然现象)谜底:下雪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降水。
二、新课学习
(三)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概念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
2.降水量的测量
工具:雨量器和量杯
单位:毫米(mm)
视频:降水量的测量
日降水量:将一日内各次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将一个月内各日降水量相加
3.降水量柱状图
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和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方法类似。
先确定坐标轴,然后按所给资料中各月的降水量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
最后标注图名。
4.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活动读图
说出北京、武汉、广州三地哪几个月降水最多(6、7、8),哪几个月降水最少(12、1、2)。
试着总结三地降水季节变化的共同规律(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
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弊:灾害:春旱、夏涝。
5.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分别说出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四城市的年降水量范围。
(1600~3000mm、800~1600mm、400~800mm、200~400mm)。
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差异很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分布,400mm 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一线分布,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mm。
空间分布规律: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拓展延伸: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6 558毫米。
1912年更创下年降水量8 409毫米的记录。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6.我国降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房屋:中国西南地区的竹楼、陕北的“窑洞”
交通:南船北马
体育活动:南方的赛龙舟、北方的赛马
(四)干湿区
1.划分依据:降水和蒸发的对比关系
2.类别: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我国干湿区的划分界线和200、400、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一致。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一致。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大致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一致。
三、课堂练习
1.如图是兰州、台北、乌鲁木齐、武汉四个城市的年降水量变化图,根据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左至右四个城市分别是(C)
A.台北、兰州、乌鲁木齐、武汉
B.乌鲁木齐、兰州、台北、武汉
C.乌鲁木齐、兰州、武汉、台北
D.兰州、乌鲁木齐、武汉、台北
2.我国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D)
A.从南向北逐渐减少
B.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
D.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3.根据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下列省区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C)
A.湖北省 B.陕西省 C.福建省 D.新疆
4.关于我国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各地降水比较均匀
B.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大致相同
C.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降水集中在春季
D.降水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
五、作业布置
1.77页复习题2。
2.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板书设计】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三)降水的变化(四)干湿区
降水的概念划分依据
降水量的测量分类
降水量柱状图
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降水空间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