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民族常识
四五年级上册民族常识
![四五年级上册民族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db51673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9.png)
四五年级上册民族常识第一课中华大家庭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2、知道汉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3、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汉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
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片土地上,你对我们的祖国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民族大家庭——汉族。
二、探究学习1、认识我们的伟大祖国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2、交流自己了解的汉族的资料人口:1042482187人遍布全国各地汉族的先民是华夏族,语言是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三、交流1、小组内互相补充自己还了解了哪些有关汉族的资料2、教师补充四、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汉族,知道了汉族的一些知识。
下节课,我们会了解东北华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请同学们课下提前调查。
教学目标:1、知道华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华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汉族的相关知识揭示课题二、探究学习1、蒙古族人口4806849分布区域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河南,青海,甘肃,云南,民族特色,生读书画出来,交流2、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最有代表性的服装是什么?3、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主要分布、人口4、开放空间了解、朗读三、交流四、总结作业:调查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的知识教学目标:1、知道东北地区的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汉族的相关知识2.朝鲜族人口1920597人分布区域特点: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非常注重礼节3.满族问题:满族人在生活习俗上有什么特点?自己读文,圈画5、赫哲族赫哲族最有代表性的服装是什么?了解赫哲族的捕鱼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交流总结作业:调查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的知识教学目标:1、知道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https://img.taocdn.com/s3/m/28b4e83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2.png)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三、教学重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2. 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七、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八、教学重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九、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2. 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内容:1.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节日2. 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果3. 学生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七、教学重点:1.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节日2. 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果八、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2. 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的策略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及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果。
民族常识笔记 五年级ppt
![民族常识笔记 五年级ppt](https://img.taocdn.com/s3/m/04d8cda2f242336c1fb95ec4.png)
托克逊县第一小学 陈继萍
谢谢欣赏
“ 荫房”或“晾房”——吐 鲁番
吊脚楼-傣族、苗族和侗族 碉楼——羌族同胞。。 蘑菇房——哈尼族 帐篷---藏族(冬夏帐篷)
“ 荫房”或“晾房”,——
鲁番
火焰山
吊脚楼——傣族、苗族和侗族
碉楼——羌族同胞。。
蘑菇房——哈尼族
藏族帐篷有冬夏帐篷
牧区的少数民族同胞:
以吃肉喝奶为主的饮食习
惯。
沙漠之舟
棉有花趣、的油地料名、:蔬菜等农作物
哈尔滨----满语,意思是“晒网场”。 齐齐哈尔---达斡尔语,意思是“天然牧 场”。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之城” 包头--蒙古语,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所 以 也叫“鹿城”。
拉萨--藏语,意思是“圣地”。 日客则---藏语,意思是“最好的庄园”。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黑色的原油)
第三课
三、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瑶族的语言分为四种: 1、勉语2、布努语3、拉珈语4、炳多 语。
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 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约 在80种以上。
我国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着28种本民 族文字。
少数民族歌曲:
藏语 壮语 傣语 蒙古语 维吾尔语 土家语
第二课
辽阔美丽的民族地区
秀丽山河:
湖南—张家界 贵州-黄果树瀑布 四川—九寨沟 云南—西双版纳 吉林—长白山的天池 青海—青海湖及鸟岛 新疆-千佛洞、火焰山、高昌故城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托木尔峰
(精品)民族常识--小学部分
![(精品)民族常识--小学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151737168bd63186bdebbca0.png)
小学部分:
1、我们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我国的民族总称叫什么?我国人口最多的是汉族?人口最少的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哪个民族人口最少,大概是多少人??我国有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是蒙古族?能歌善舞的民族是哪个民族?汉族的最大最隆重节日是春节?藏族集居地是哪西藏自治区?从事的主要行业是畜牧业?
3、桦甸市居住的少数民族你知道的有哪几个民族?是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我们桦甸市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标准称呼叫什么?该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吗?
4、旗袍是满族的服饰?他们现在通用的是哪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腰铃舞满族、长鼓舞朝鲜族瑶族、孔雀舞傣族依次是哪几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族舞蹈?
5、我国哪个省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服饰及生活风俗是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特征吗?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特征有几个?你能说出其中的两个是什么吗?藏族用何种方式向对方表达情谊?献哈达?
6、男子的无沿小圆帽回族?,长袍腰带和靴子蒙古族,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短衣肥裤或裙子戴礼帽、花帽维吾尔依次是哪几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服饰?
7、以下五处旅游胜地:珠穆朗玛峰西藏、天池吉林、张家界湖南省、火焰山新疆、九寨沟四川省依次坐落在哪个省?
8、《回来欢度泼水节》傣族《吉祥三宝》蒙古族《摇篮曲》《壮家娃》壮族《阿妈》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
9、回族人忌食猪肉肉?满族人忌食狗肉肉?摔跤、赛马、踢毽子各是哪个民族的体育活动?
10、嘎达梅林蒙古族、海瑞、康熙皇帝满族、马本斋回族、邓恩铭水族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英雄人物?。
56个民族常识大全整理
![56个民族常识大全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03b90b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d.png)
56个民族常识大全整理1.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原地区,使用汉字和汉语。
2. 壮族: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使用汉字和壮语。
3.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使用汉字和满语。
4.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使用苗字和苗语。
5.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使用侗字和侗语。
6.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各个省份,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
7.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使用苗字和苗语。
8.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民俗、节日和习俗,例如汉族的春节、苗族的苗年、藏族的藏历新年等。
9. 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使用藏字和藏语。
10.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维吾尔字母和维吾尔语。
11.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使用蒙古字母和蒙古语。
12. 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使用哈萨克字母和哈萨克语。
13. 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使用汉字和布依语。
14. 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使用朝鲜字母和朝鲜语。
15. 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使用纳西字母和纳西语。
16.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使用汉字和土家语。
17. 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使用水字和水语。
18.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等地,使用柯尔克孜字母和柯尔克孜语。
19. 土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等地,使用汉字和土语。
20. 辽宁民族:主要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分布在辽宁省。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c750b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1f.png)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风情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学内容:第一章:我国的民族及分布1. 我国的民族概况2. 民族的分布特点第二章:汉族1. 汉族的分布2. 汉族的风俗习惯第三章: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1. 蒙古族的分布2.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第四章:少数民族之二:回族1. 回族的分布2. 回族的风俗习惯第五章:少数民族之三:藏族1. 藏族的分布2. 藏族的风俗习惯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的风俗习惯教学难点:1. 理解民族的分布特点2. 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学准备:1. 课件、教案、教材2.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第一章:我国的民族及分布1. 引入新课展示我国的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及分布情况。
2. 学习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如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第二章:汉族1. 学习汉族的分布引导学生了解汉族的分布情况,如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2. 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如春节、端午节等。
3. 讨论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汉族风俗习惯,增进学生对汉族文化的认识。
第三章: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1. 学习蒙古族的分布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分布情况,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地区。
2. 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如那达慕大会、奶茶等。
3. 讨论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蒙古族风俗习惯,增进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少数民族之二:回族1. 学习回族的分布引导学生了解回族的分布情况,如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等地。
2. 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如伊斯兰教、清真食品等。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https://img.taocdn.com/s3/m/70f6fc3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3.png)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一至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尊重、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我国民族的分布1. 学习我国民族的数量和分布特点。
2. 了解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第二章:汉族1. 学习汉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汉族的重要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第三章:少数民族简介1. 学习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
2. 了解各民族的特色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回族的开斋节等。
第四章:民族团结1. 学习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热爱各民族的情感。
第五章:实践活动1. 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手抄报等。
2. 参观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文化村,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民族的分布、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的情况。
3. 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态度。
五、教学课时:本册教案共5章,每章约需2课时,总计10课时。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蒙古族1. 学习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如那达慕大会等。
第七章:回族1. 学习回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回族的重要节日如开斋节等。
第八章:藏族1. 学习藏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藏族的重要节日如雪顿节等。
第九章:维吾尔族1. 学习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维吾尔族的重要节日如肉孜节等。
第十章:实践活动1. 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手抄报等。
2. 参观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文化村,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https://img.taocdn.com/s3/m/607e0e8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0.png)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四、教学难点:1. 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审美素养。
七、教学内容:1.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2.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八、教学重点:1.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2.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九、教学难点:1. 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文化展览,亲身体验民族传统文化。
5. 创作展示法:鼓励学生创作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绘画、手工艺品等,展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审美素养。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94649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7.png)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我国共有56个民族。
2. 使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接纳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3. 传统节日与文化4.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5. 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强调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做民族团结的传播者。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民族,深入了解其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民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作业的完成质量,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民族知识相关书籍和资料。
2. 民族团结的案例故事。
3. 网络资源,如民族文化网站、视频资料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 第二课时:讲解传统节日与文化,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讨论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布置相关作业。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共](https://img.taocdn.com/s3/m/36033d2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b.png)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知道他们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2. 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 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的民族政策,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特点。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特点。
6. 课后作业: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少数民族的信息,加深对他们的了解。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列举出我国的少数民族,并了解他们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民族常识》。
2. 网络资源:关于少数民族的图片、视频、文章等。
3. 实地资源:邀请少数民族代表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安排:按照一、二、三、四、五的顺序进行教学,每个章节1课时。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https://img.taocdn.com/s3/m/c2aa765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1.png)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3. 提高学生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2.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 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三、教学重点:1. 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2.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民族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五年级民族常识》2. 课件:我国的民族分布图、民族团结的图片等3. 视频资料:关于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短视频4. 讨论话题: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我国的民族分布,引发学生对民族问题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
3. 案例分析:播放短视频,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引导学生理解和包容。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想法和建议。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民族团结对社会的重要性。
八、作业布置:1. 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促进民族团结。
2. 家庭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族分布和特点。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十、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教导他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https://img.taocdn.com/s3/m/212b745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a.png)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分布、语言、风俗等。
2. 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汉族了解汉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2. 第二课:蒙古族了解蒙古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3. 第三课:回族了解回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4. 第四课:藏族了解藏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5. 第五课:维吾尔族了解维吾尔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各个民族的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五个民族。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了解各个民族的基本情况。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关于各个民族的小项目。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各个民族的认识和感受,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第六课:彝族了解彝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2. 第七课:壮族了解壮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3. 第八课:布依族了解布依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4. 第九课:朝鲜族了解朝鲜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5. 第十课:满族了解满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f7005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4.png)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传统节日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的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3. 端午节: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4. 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人们赏月、吃月饼,寓意团圆和丰收。
二、传统艺术1. 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和脸谱艺术而闻名。
2. 书法: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书写艺术,包括行书、楷书、草书等不同的书写风格。
3. 中国画:中国画以线条和墨色为主,讲究意境和气韵,常见的题材有山水、花鸟、人物等。
三、传统礼仪1. 尊师重道:在古代中国,尊敬老师和重视学问是一种重要的礼仪。
2. 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尊敬和孝顺父母。
3. 礼让:在日常生活中,礼让是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四、传统建筑1. 故宫: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象征,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而闻名。
2. 长城:长城是中国的象征之一,是古代中国的防御工程,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园林: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布局和设计而著称,如苏州的拙政园、杭州的西湖等。
五、传统文学1.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唐诗宋词:唐代的诗歌和宋代的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六、传统哲学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提倡“无为而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共](https://img.taocdn.com/s3/m/7abe7a9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5.png)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 让学生掌握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汉族1. 汉族的分布情况2. 汉族的风俗习惯3. 汉族的语言文字第二课时:蒙古族1. 蒙古族的分布情况2.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3. 蒙古族的语言文字第三课时:回族1. 回族的分布情况2. 回族的风俗习惯3. 回族的语言文字第四课时:藏族1. 藏族的分布情况2. 藏族的风俗习惯3. 藏族的语言文字第五课时:维吾尔族1. 维吾尔族的分布情况2.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3. 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情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各民族的图片、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
2. 准备课堂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各民族的基本情况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各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态度。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哈萨克族1. 哈萨克族的分布情况2.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3. 哈萨克族的语言文字第七课时:朝鲜族1. 朝鲜族的分布情况2.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3. 朝鲜族的语言文字第八课时:满族1. 满族的分布情况2. 满族的风俗习惯3. 满族的语言文字第九课时:彝族1. 彝族的分布情况2. 彝族的风俗习惯3. 彝族的语言文字第十课时:苗族1. 苗族的分布情况2. 苗族的风俗习惯3. 苗族的语言文字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情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五年级民族常识
![五年级民族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7e9dd501bb68a98271fefa68.png)
蒙古族
简介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居住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 青海、甘肃等地。蒙古族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建立有俄罗斯联邦的蒙古自治 共和国,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 鞑靼斯坦共和国等。 族名 蒙古人自称“蒙古”(Mongol)。“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 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发 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1]、“萌古”等。蒙古人是东北亚主 要种族之一,集中居住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 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等地区。蒙古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 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等三四种方言。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创制的 传统蒙古文和现行的蒙古国西里尔蒙古文。 起源 蒙古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 北宋时,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渐衰落,居住于今大兴安岭地区 的室韦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室韦 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蒙兀室韦诸部称黑鞑靼。契丹人征服室韦诸部后, 黑鞑靼自称尼伦部。 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人口 全世界蒙古人为1000多万人。
民族常识教案五年级
![民族常识教案五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124c93a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8.png)
民族常识教案五年级一、教案背景民族常识是培养学生爱国爱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年级是学生对民族常识有一定基础认识的阶段,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对中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知。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中华民族的主要节日和重要传统习俗;3.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和活动1.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活动一: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向学生讲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活动二: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活动三: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的传说故事,并进行分享。
2. 中华民族的主要节日和重要传统习俗•活动一:制作海报,列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和重要传统习俗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活动二:学生自主分组,选择一个节日或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班内进行展示;•活动三:组织班级集体参加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端午节。
3. 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活动一:观看传统舞蹈、音乐和戏剧的表演视频,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活动二:学生分组进行小品创作,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活动三: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或文化活动,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魅力。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形式,全面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发展情况。
五、教学资源•视频资料: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传统艺术形式的展示等;•图片资料:中华民族的主要节日、重要传统习俗的图片;•课外阅读:关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书籍;•展览活动:当地的艺术展览或文化活动。
五年级上册第八课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八课的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27c656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0.png)
五年级上册第八课的笔记第八课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本课的详细笔记:一、少数民族概述1.中国拥有5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2.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手工艺和饮食文化。
二、藏族1.藏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居住在青藏高原。
2.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
3.藏族人的服饰多采用粉红色和蓝色。
4.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有藏族的后裔。
三、回族1.回族是中国的第一个穆斯林民族。
2.回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
3.回族人大多以养马和耕地为生。
四、维吾尔族1.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2.维吾尔族有着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文化,他们擅长弹唱地方民歌和扎实古典舞蹈。
3.维吾尔族人民以手工艺和农业为主要职业。
五、彝族1.彝族人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2.彝族有独特的服饰文化,他们喜欢用银饰品装饰自己的服饰。
3.彝族人民擅长手工艺品制作,尤其是制作彝族刺绣。
六、朝鲜族1.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
2.朝鲜族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要农作。
3.朝鲜族有自己特有的舞蹈和歌曲。
七、壮族1.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2.壮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职业。
3.壮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特别擅长歌舞表演。
八、掌握技能1.做手工艺品:了解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制作方法,亲手制作一件或几件手工艺品。
2.学习手语:学习少数民族的手语表演,了解手语的含义和运用。
3.尝试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九、小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少数民族及他们的传统文化。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手工艺和饮食文化。
我们要尊重和传承这些文化,学习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让不同的文化在我们心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https://img.taocdn.com/s3/m/50fb1e68ddccda38376bafe5.png)
五年级上下《民族常识》教案唐山镇第二小学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目标:1、了解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较少。
2、知道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教学重难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时间:四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新课。
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数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民族的名称吗?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漫步民族花园,去寻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兄弟姐妹把!二、学习新课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2、在小组内朗读并背诵《中华民族歌》。
3、阅读并思考,待下节课回答。
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少数民族呢?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祖国的哪些地方?你们班有少数民族学生吗?他们都是哪个民族的?4、唱一唱。
全班齐唱《爱我中华》,之后,说一说对这首歌的理解。
5、想一想,连一连。
待下节课向同学们说一说。
认真阅读资料卡中的内容,然后与同学说一说我国有多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再连一连。
内蒙古自治区乌鲁木齐广西壮族自治区呼和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宁宁夏回族自治区拉萨西藏自治区银川三、课外拓展小调查:你的家乡居住着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特色的生活习俗?向你周围的人呢了解一下,并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资料卡上。
板书: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内蒙古自治区乌鲁木齐广西壮族自治区呼和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宁宁夏回族自治区拉萨西藏自治区银川第二课时1、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兄弟姐妹了吧。
他们各自拥有多少人口?又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呢?2、接上节课继续指导学生进行资料阅读。
出示资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
中国56个民族常识
![中国56个民族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0e6ab55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12.png)
一些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常识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群体。
这些民族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风俗和传统。
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国56个民族的常识,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1. 汉族:中国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数的91%以上。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中原地区。
2. 少数民族: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在人口数量、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3. 民族政策:中国政府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政策,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4. 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这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 语言文字:中国的56个民族中,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
这些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6. 宗教信仰:中国的56个民族中,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7. 传统文化: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8. 社会风俗:中国的56个民族在社会风俗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色,如婚礼、葬礼、节庆、饮食等。
这些社会风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9. 分布地区:中国的56个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
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10. 国际交往:中国的56个民族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
通过国际交往,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结论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通过对中国56个民族的常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4f103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0.png)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促进民族交流。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增强国家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我国民族的分布1. 了解我国民族的数量和分布特点2. 掌握各民族的人口比例和主要分布区域第二章:汉族1. 了解汉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第三章:少数民族简介1. 了解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点2. 掌握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第四章:民族政策1. 学习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2. 了解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第五章:尊重各民族,促进民族交流1.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 学习如何与各民族同学友好相处,促进民族交流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交流等方面。
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民族常识》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3. 课后作业:相关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2课时第二章:2课时第三章:2课时第四章:2课时第五章:2课时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教学内容:第六章:彝族、壮族、布依族1. 了解彝族、壮族、布依族的风俗习惯2. 掌握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第七章:侗族、瑶族、白族1. 了解侗族、瑶族、白族的特点2. 掌握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和宗教信仰第八章:土家族、苗族1. 了解土家族、苗族的分布区域2. 掌握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和传统服饰第九章:各民族共同发展1. 学习国家对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2. 了解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果第十章: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村寨2. 让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各民族的认识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节日
❖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 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 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 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 蒙古族年节
❖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 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 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 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 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时 间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 但也保留了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在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 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 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 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 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 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达斡尔族[dá wò ěr zú]
❖ 简介 ❖ 达斡尔族 ❖ 达斡尔族[1]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
在新疆塔城市. ❖ 十七世纪中叶,达斡尔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
沙俄入侵的第一枪。在浴血奋战了半个世纪之后,离开了世 居的黑龙江北岸,南迁到大兴安岭、嫩江流域。[2] ❖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 132394。截至2010年,达斡尔族人口约有131992人。 ❖ 名称变迁 ❖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次年即征服黑龙江中游萨哈连部,当 时达斡尔或以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 或以贡物特点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或与 鄂温克等泛称为索伦部。至康熙初年,才出现“打虎儿”的 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
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发 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1]、“萌古”等。蒙古人是东北亚主 要种族之一,集中居住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 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等地区。蒙古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 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等三四种方言。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创制的 传统蒙古文和现行的蒙古国西里尔蒙古文。 ❖ 起源 ❖ 蒙古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 ❖ 北宋时,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渐衰落,居住于今大兴安岭地区 的室韦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室韦 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蒙兀室韦诸部称黑鞑靼。契丹人征服室韦诸部后, 黑鞑靼自称尼伦部。 ❖ 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 人口 ❖ 全世界蒙古人为1000多万人。
北方主要民族之一,居住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 青海、甘肃等地。蒙古族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建立有俄罗斯联邦的蒙古自治 共和国,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 鞑靼斯坦共和国等。
❖ 族名 ❖ 蒙古人自称“蒙古”(Mongol)。“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
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 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 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拜年、给压岁钱、走亲戚、 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 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 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其中,多为佛教。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
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 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钟馗、秦琼、 敬德)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 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 语言
❖ 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达斡尔语是属阿尔泰 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达斡尔语与蒙古语 族的其他亲系语友的语言有许多共同的语法特点和 相同、相近似的词汇。由于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 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讷谟尔4种方言, 但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 达斡尔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和古代契丹族、奚族等 有着精密的血缘关系。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
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 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
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 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 备过年时穿。
❖ 那达慕 ❖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
“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 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 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 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 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 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 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 谈、物资交流等。 ❖ 马奶节 ❖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 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 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 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 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 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