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0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2010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型,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片正位显示气构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及压顶实验阳性,颈椎X片示椎体增生,构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型: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成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胀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彭出,压迫脊髓。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循证实践指南
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循证实践指南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针灸疗法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基于循证医学的观点,探讨针灸在常见病症治疗中的实践指南。
循证医学是一种根据大量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结果,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价值观,制定出的最佳医疗决策方法。
一、颈椎病的针灸治疗颈椎病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痛等症状。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关键是针灸的选穴和操作技巧。
根据循证实践指南,针灸治疗颈椎病时,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天柱、大椎等穴位。
通过调节这些穴位的气血流动,可以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此外,辅以适当的按摩和伸展运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二、失眠的针灸治疗失眠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针灸治疗失眠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以达到安神、镇静的效果。
根据循证实践指南,针灸治疗失眠时,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内关、足三里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体内的褪黑激素分泌,调节睡眠节律,改善睡眠质量。
三、消化不良的针灸治疗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常表现为胃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针灸治疗消化不良的关键是调整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根据循证实践指南,针灸治疗消化不良时,常用的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梁门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改善消化功能。
四、月经失调的针灸治疗月经失调是女性常见的生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或过少等。
针灸治疗月经失调的关键是调整女性体内的内分泌水平和血液循环。
根据循证实践指南,针灸治疗月经失调时,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三阴交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女性内分泌水平,改善月经周期和经血量。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循证实践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案。
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操作技巧,针灸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病、失眠、消化不良和月经失调等常见病症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症汇总
针灸治症汇总“ 概要:治头症(全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后痛、印堂痛、眉棱⾻痛、后脑痛、脑瘤、脑病诊断),治眼症(⾚红肿痛、⽣翳、⽩内障、近视眼),治⿐症(息⾁、⿐炎、⿐⾎、⿐癌、⿐⼦久病),治⽿症(⽿虚症、⽿鸣、⽿实症、⽿痛、麝⾹矾⽯散),新⽣⼉倒提打屁股。
”本篇针灸治症汇总,从⼈体头部⾄脚部,依次介绍各个部位病症的针灸治疗⽅法。
01—治头症头痛:针法可以治疗世界上任何头痛,不管多严重。
全头痛:整个头痛,下针百会,近取⽳。
若不能解决,下针涌泉,⼈马上头上清凉下来。
(百会下针:百会前5分,向后平刺⾄百会)头顶痛:百会处头痛,如撞击、磕碰到头顶(百会位置),也是⽤百会、涌泉法。
偏头痛:胆经循⾏区域痛,胆经治疗。
先下针偏头痛对侧⼿的合⾕,然后下针偏头痛侧太阳透率⾕。
若偏头痛兼恶⼼,可加针中脘、内关、⾜三⾥、公孙(下中脘恶⼼⽌,就不⽤继续下后⾯的⽳道)。
太阳透率⾕⽿后痛:三焦经经过⽿后,三焦经取⽳。
初痛,下针⼦⽳天井,久痛下母⽳中渚⽳(夏⾄⾄冬⾄),冬⾄以后⼦⽳中渚、母⽳天井。
印堂痛:额头痛,下针中脘。
(额头痛与胃有关)⽴竿见影。
眉棱⾻痛:下对侧奇⽳眉棱点(也叫肾关⽳),阴陵泉下⼀⼨。
双侧痛下双侧。
(阴陵泉下1⼨)后脑痛:脑后⾯,或者颈项的地⽅痛。
近取⽳同侧天柱下针。
膀胱经上取⽳,初痛实症下⼦⽳束⾻,久痛虚症下母⽳委中。
(天柱,两⼤筋外侧脑⾻下缘)脑瘤:不⼀定会头痛,会全⾝抖动、颤动,眼睛上吊。
处⽅:全蝎、蜈蚣等量烤⼲打粉,胶囊服⽤,熄风⽌痉。
下针:百会、涌泉,百会消导,头部六阳交汇涌泉在管,下针就是⽴标杆,涌泉往下引导,组合起来消导。
脑病诊断:脑萎缩(⽼年痴呆)、脑⾥长东西,绝⾻⽳(⼜名悬钟)会有压痛点(很痛),属于胆经,外踝裸上3⼨。
脑萎缩为虚症,脑瘤为实症,区别在于,脑瘤14椎命门同时会有压痛(旁开1.5⼨为肾俞,肾主脑)。
第⼗三椎旁开3.5⼨,为痞根⽳,脑瘤也可以找到压痛点,痞根就是肿瘤吸收营养的地⽅,下针痞根如斩断肿瘤的根。
针灸治疗常见疼痛病症
针灸治疗常见疼痛病症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身体不适,它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现代医学中,有许多方法可用于缓解和治疗疼痛,而其中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针灸。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以调节身体的能量和循环来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针灸治疗常见疼痛病症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一、头痛与偏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而烦人的问题,它可以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针灸被发现对于治疗头痛和偏头痛有很好的效果。
根据中医的理论,头痛通常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缓解头痛的症状。
二、背痛背痛是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现代人常常长时间坐着或弯腰工作的情况下。
针灸在缓解背痛方面被证明是有效的。
通过刺激背部和脊椎周围的穴位,针灸可以减轻背痛的程度和频率,并促进康复。
三、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种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常见疾病,它通常会导致颈部疼痛、僵硬和运动受限。
针灸可以在减轻颈椎病症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在颈部和肩膀的特定穴位施行针灸,可以缓解颈椎病的疼痛和不适,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关节炎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特点是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
针灸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缓解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通过在受影响的关节周围施针,针灸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血液循环,并促进关节的康复。
五、月经痛月经痛是许多女性在经期过程中常常面临的问题。
针灸已被证明对于缓解月经痛有着显著的疗效。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灸或施针,针灸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平衡,减轻痛经和经前症状,并改善整体的身体状况。
综上所述,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常见疼痛病症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和调节身体的能量和循环,来缓解和治疗疼痛问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应该在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效果的最大化。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探索针灸疗法,并为他们的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
针灸治疗常见病症
针灸治疗常见病症针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来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学中,针灸被广泛应用于常见病症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病症并探讨针灸治疗的原理和应用。
一、头痛头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
针灸治疗头痛病症的原理是通过刺激头部和颈部的穴位,调理气血运行,舒缓疼痛。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阳穴、风池穴和身体的背部,如大椎穴等。
针灸治疗头痛常常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具有疗效显著的优点。
二、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类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针灸治疗消化不良的原理是通过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肠胃蠕动。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穴、中脘穴和内关穴等。
针灸治疗消化不良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改善消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三、失眠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改善睡眠质量。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涌泉穴、神门穴和内关穴等。
针灸治疗失眠可以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帮助人们恢复健康的睡眠。
四、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生理问题,会给女性带来很多不适。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原理是通过调节子宫和卵巢功能,达到恢复月经周期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穴、足三里穴和气海穴等。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可以减轻症状,帮助女性维护健康的生理周期。
五、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身体疲劳症状,会导致人们长期感到疲惫不堪。
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原理是通过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和神经系统的平衡,减轻疲劳感。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穴、气海穴和阳陵泉穴等。
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体力状况,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常见病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帮助人们缓解疼痛和不适。
在实践中,针灸疗法通常与中药、按摩等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常见病
其他治疗
1.穴位贴敷法 选肺俞、定喘、风门、膻中、丰隆,用白附子,洋金 花,川椒,樟脑制成粉剂。将药粉少许置穴位上,用胶布贴敷,每3~ 4日更换1次,最佳在三伏天应用。亦可用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 苍术、川芎等量研成细粉,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厘米圆饼, 贴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3天更换1次,合用于内伤咳嗽。
治疗
【治则】风寒证—祛风散寒、宣肺解表,针灸并用, 泻法
风热证—疏散风热、清利肺气
暑湿证—清暑化湿、疏表和里,只针不灸,泻法
【主穴】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
【方义】风池、大椎、外关—疏风祛邪解表
合谷—祛风清暑、解表清热
列缺—宣肺止咳
配穴
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 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尺泽、鱼际 鼻塞者,加迎香 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 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商阳 全身酸楚者,加身柱 暑湿者,加中脘、足三里
病因病机
不论是风火外袭还是胃火炽盛,火邪循经上炎均可引起 牙痛。又因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亦可 引起虚火牙痛。
实——风火外袭——风火牙痛
火(热)
胃火炽盛——胃火牙痛
虚——虚火上炎——虚火牙痛
临床体现
牙痛每因冷、热、酸、甜等刺激而发作或加重。可伴有牙龈红肿、 牙龈出血、齿龈萎缩、牙齿松动、咀嚼困难或有龋齿存在。 1.风火外袭:发作急骤,牙痛剧烈,牙龈红肿,喜凉恶热。兼发烧、 口渴、腮颊肿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胃火炽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甚至出血,遇热更甚。伴口臭、尿 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 3.虚火上炎:牙齿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午后或夜晚加重,日久不愈 可见齿龈萎缩,甚则牙根松动。伴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舌质红嫩、少 苔或无苔,脉细数。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一、中风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
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
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人中面、十二井、太冲足背、丰隆小腿、劳宫手掌。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总称十二井穴。
即:少商(肺)拇指,商阳(大肠)食指,厉兑(胃)足食趾,隐白(脾)拇趾,少冲(心)小指,少泽(小肠)小指,至阴(膀胱)小趾,涌泉(肾)足底,中冲(心包)中指,关冲(三焦)无名指,足窍阴(胆)无名趾,大敦(肝)拇趾。
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面、合谷手;语言不利加哑门项、廉泉颈、通里前臂、关冲无名指。
2.主治: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处方:关元腹。
神阏腹(隔盐灸)附注:(1)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
(2)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
(3)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二、感冒1.风寒感冒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手腕、风门胸背、风池枕、合谷手。
2.风热感冒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
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胸背、曲池肘、合谷手、鱼际手、外关手腕。
三、中暑1.轻证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胸背、曲池肘、合谷手、内关手腕。
中医针灸常见病症治疗
中医针灸常见病症治疗针灸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的常见病症治疗。
一、头痛:针灸治疗头痛可以取穴太阳穴、合谷穴等。
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凹陷处,用食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缓解头痛。
合谷穴位于拇指与食指骨融合的骨缝处,用拇指和食指并拢按压,每次5分钟,可减轻头痛症状。
二、颈椎病:针灸治疗颈椎病可以选取风池、天柱穴等穴位。
风池穴位于颈椎两侧肌肉中,用双手的指肚按摩揉动,每次5分钟,有助于舒缓颈椎病症状。
天柱穴在颈椎的最高点处,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可缓解颈椎疼痛。
三、肩周炎:针灸治疗肩周炎可以选择肩井、秉风穴等。
肩井穴位于肩胛骨下缘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减轻肩周炎的症状。
秉风穴位于肩胛骨的外侧,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有助于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四、胃痛:针灸治疗胃痛可以取足三里、太冲穴等。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可以缓解胃痛症状。
太冲穴位于脚背的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有助于调理胃气。
五、月经不调:针灸治疗月经不调可以选取关元、曲池穴等穴位。
关元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用拇指按压并稍微揉动,每次5分钟,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
曲池穴位于胸部正中线的第4肋间,用拇指按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每次5分钟,可以缓解月经不调引起的腹痛。
中医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原理是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刺激,通过调理人体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仅适用于某些疾病,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进行针灸治疗,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前需咨询专业医生和针灸师的意见。
总之,中医针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治疗许多常见病症。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施加刺激,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一种整体调理的效果。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医学知识宣教
间脑
对立统一旳两个方面
旳、质杂旳动态过 程。 — 韩济生,
脑干
1984年
疼痛
针刺
脊髓
参加针刺镇痛旳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加强针刺镇痛)
阿片肽 5-羟色胺 P物质
脑啡肽
脑新肽 β -内啡肽
参加针刺镇痛旳神经递质
拮 抗 针 刺 镇 痛 的 神 经 递 质 去 甲 肾 上 腺 素 多 巴 胺 γ -氨 基 丁 酸 八 肽 胆 囊 收 缩 素 血 管 紧 张 素 -Ⅱ
• 针刺镇痛基本上是中枢神经系统旳一 种功能,是从针刺穴位来旳和从痛源 部位来旳传入冲动在脑内尤其是丘脑 内相互克制旳成果。 — 张香桐, 1973年
针刺镇痛旳 基本原理
大脑皮层
• 针刺镇痛是在针旳刺 激作用下,在体内发
边沿系统和基底节
生旳一种从外周到中
枢各级水平,涉及神
经、体液许多原因, 涉及致痛与抗痛这对
数 月 或 年 , 疲 劳 时 加 三阴交、气海、膈俞。
重 或 复 发 , 伴 神 疲 乏 毫针配合艾灸。
力,舌质淡,脉细弱。
风池
迎香
安眠
神门
三阴交
谢谢!
等
针、刺血拔罐
经典病例简介
• 2、腰椎间盘突出症
九、痛经(Dysmenorrhea)
指妇女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呈周期性出现旳小腹、腰骶部疼痛。当代医学 之为“痛经”
虚 实 中医将其分为 、 两证。
虚证,因气血 不足、血海空 虚胞宫失养所 致。
实证,多因为寒邪凝
滞或肝气郁结致使经
脉气血不畅,不通则 痛
瘙 痒 , 疹 快 来 去 迅 速 ,谷 、 血 海 等 。 毫 针 配
伴身热、口渴等表证。 合刺血拔罐。
针灸推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针灸推拿科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主要通过针灸和推拿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针灸推拿科有许多优势病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一、颈肩腰腿疼痛颈肩腰腿疼痛是目前非常常见的病症,常常由于生活和工作姿势不正确、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原因引起。
针灸推拿科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痛感,并且能够改善肌肉的松弛度,减轻疼痛。
主要治疗方法为针刺和推拿。
1.针刺:通常采用局部和远端穴位,如肩井穴、足三里穴等。
通过在疼痛处或相应的穴位上进行针刺,可以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
针刺时注意要深浅适度,避免误伤。
2.推拿:推拿是通过按摩和揉捏的手法来调节气血,缓解疼痛。
可以结合草药拔罐等辅助治疗方法来增强疗效。
二、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很常见的病症,常见的有胃痛、腹泻、便秘等。
针灸推拿科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缓解病症,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1.针刺:常用的穴位有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胃痛和腹泻等症状。
2.推拿: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揉捏腹部来刺激和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道的不适。
三、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偏头痛、神经性耳鸣等症状,常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针灸推拿科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神经的功能,缓解症状,并且较少出现副作用。
1.针刺:常用的穴位有足阳明胃经的额外穴、手太阳小肠经的阳池穴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神经的功能,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
2.推拿: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揉捏头部和颈部来刺激神经和穴位,缓解头痛和耳鸣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针灸推拿治疗时,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严格掌握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21个一针疗法
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
1次即愈!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
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颔厌透悬颅、悬厘。
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
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
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
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
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日1次。
3-5次即愈。
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
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
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
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
4-6次愈。
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
6次为1疗程。
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
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
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钟。
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
1-2次愈!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
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闲: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
轻者一般3-10次痊愈。
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
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20.胃痛:针刺血海,可以当即止痛。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方案针灸科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运用针灸手段来治疗病症。
下面将介绍针灸科常见病的诊疗方案。
一、头痛针刺穴位: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巅顶穴、昆仑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等。
常用疗法:按揉、捻转、拔罐、针刺等。
二、颈椎病针刺穴位:风池穴、天柱穴、大椎穴、肩井穴、肩髃穴、四白穴、肩外俞穴、孔最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拨叩、按揉、捻转等。
三、肩周炎针刺穴位:肩井穴、肩中俞穴、中渚穴、昆仑穴、睛明穴、翳风穴、天宗穴、曲池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点刺、按揉、揉捻等。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穴位:筋缩穴、阳关穴、中脘穴、委中穴、委阳穴、髂疏穴、承山穴、委中穴、白马穴、腰阳关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五、膝关节炎针刺穴位:伏兔穴、阳陵泉穴、委阳穴、阴陵泉穴、忌兔穴、阳陵泉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六、失眠针刺穴位:百会穴、神庭穴、心窗穴、三阴交穴、内关穴、太渊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七、月经不调针刺穴位:关元穴、中脘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四川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八、冠心病针刺穴位:曲池穴、内关穴、神门穴、内关穴、阴陵泉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灸疗、按揉、推拿等。
九、高血压针刺穴位:翳风穴、关元穴、内关穴、昆仑穴、神门穴、四白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按揉、推拿等。
十、面瘫针刺穴位:阳白穴、迎香穴、颊车穴、太阳穴、印堂穴、四神聪穴等。
常用疗法:针刺、按揉、推拿等。
以上是针灸科常见病的诊疗方案,采用不同的穴位和疗法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针灸科的治疗方法相对安全、有效,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体质和病情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灸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同时,针灸治疗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疗效。
针灸科常见病种诊断标准
针灸科常见病种诊断标准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诊断依据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MRI检查可显示脊髓压迫情况。
(二)证候分类1、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痹阻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一)脑梗死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发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针灸治疗学
v 方法:每次选用6~8穴,病情轻者,用轻或中度 刺激,留针20~30分钟,中间行针1次。亦可用温 针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重者适当 延长留针时间,每隔3~5分钟行针1次,每日1~2 次,20次为l疗程。
v 2耳针疗法
v 取穴:神门、降压沟、耳尖、肝、肾、缘中、 交感、皮质下。
v 方法:每次选用3~5穴,毫针用中等刺激, 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
v (七)肺肾两虚
v 咳喘反复发作,呼多吸少,动则愈甚,痰稀色白, 畏寒肢冷,苔白而滑,脉沉细无力。
【治疗】
v (一)治疗原则 v 发作时宜祛邪豁痰、利气降逆;平时宜扶正固本,
益肺健脾益肾。 v 针刺疗法 v 取穴:肺俞、列缺、天突、太渊。可随证加减. v 方法:每次选用5~7穴,各穴施以中等或较强刺
v 热哮:复方马兜铃涂法——取马兜铃等药为末调 糊,涂定喘、肺俞、膏肓俞穴。方法同上。
v 6. 穴注:取定喘、中府、膻中、肺俞、膏肓俞等 穴,用胎盘组织液4毫升,或0.1%肾上腺素1毫升 或地龙注射液4毫升穴注,各注入0.1~0.2毫升/穴。
v 7. 挑治:①实证:取胸区点、椎环点、背区点以 及压痛点、痧点挑治止喘。②虚证:喘平后,常 灸背区点、足三里、三阴交
v (四)阴阳两虚
v 头昏目眩,畏寒肢冷,下肢酸软,或虚烦、口干、颧红,舌 质光而淡红,脉沉细。
v 【治疗】
v 治疗原则: v 肝阳亢盛-----清肝泻火,平肝潜阳; v 痰浊上扰-----化痰降浊; v 阴虚阳亢-----滋阴潜阳,平肝降火; v 阴阳两虚-----滋肝养肾,补阴壮阳。
董氏针灸常见疾病治疗处方!
董⽒针灸常见疾病治疗处⽅!⼀、头部疾病(⼀)头痛:1、针侧三⾥、侧下三⾥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配灵⾻⽴⽌(太阳两⽳分别在⼩指掌⾯第⼀、⼆节正中,灵⾻⽳在拇指与⾷指的掌⾻间)[巳经验证](⼆)偏头痛:1、针侧三⾥、侧下三⾥效甚佳。
2、针中九⾥(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可⽌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背,⽆名指第⼆节外侧四分法取⽳三⽳)6、侧三⾥(⾜三⾥后1⼨)、侧下三⾥(侧三⾥2⼨)(三)前头痛:1、针⽕菊⽴⽌头痛。
(⼰验证)2、眉棱⾻痛:针⽕菊⽴效。
(⼰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三棱针点刺出⾎。
(解溪⽳下1⼨为上溪⽳,其下1⼨为下溪⽳,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溪⽳,共6⽳)(六)眉棱⾻痛:⽕连(第⼀跖⾻内侧,距趾跖关节2⼨处)⽕菊(第⼀跖⾻内侧,距趾跖关节3⼨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握拳取⽳,在⽆名指与⼩指叉⼝之中央点取⽳)2、⼆⾓明(⼿背,中指第⼀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握拳取⽳,在⽆名指与⼩指叉⼝之中央点进针)配灵⾻ ⼤⽩1、⾼⾎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再针⽕硬可⽴降⾎压,并⽌眩晕。
(书)2、脑贫⾎头晕,针通关、通⼭、通天。
(⼋)正脑三⽳: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即见效) 取⽳:(77-1)⾜后跟筋正中央,正脑⼀⽳距⾜后跟4.5⼨,也就是距正筋⽳上1⼨,正脑⼆⽳、三⽳相距各2⼨。
⼆、眼部疾病(⼀)视⼒模糊:1、⾼⾎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麦粒肿:1、针灵⾻,左右交刺⼀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亦佳。
(三)⽬⾚:1、⽿尖放⾎,效果甚佳。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一、中风后遗症:1、半身口眼涡斜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太冲随证配穴:牵正、人中、阳白、下关。
经验法:取牵正、地仓、颧、阳白四穴,运针至滞针后牵引,以患侧面颊潮热为宜。
二、眩晕(附:高血压)1、气血不足:以培补脾胃为主,用补法、灸法。
脾俞足三里气海白会可配伍膈俞、风池。
2、肝阳上亢:以清潜肝阳为主,用泻法。
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3、痰湿中阻:以运脾化痰为主,用平补平泻,可灸。
丰隆中脘内关解溪头维水针:(1)合谷太冲(2)内关风池可用VitB12100微克0.5毫升,隔日注射一次。
耳穴:肾神门枕内耳脑高血压:(1)曲池足三里(2)风池太冲配穴:头痛:印堂太阳失眠:神门心悸:内关三、头痛:1、风邪袭络:按部位分经取穴,用泻法,留针。
颠顶部:百会行间通天阿是穴前头部: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侧头部:率谷太阳侠溪阿是穴后头部:天柱风池昆仑阿是穴2、肝阳上亢: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用泻法。
风池百会侠溪行间3、气血不足:取任、督脉经穴和背俞穴为主,用补法、并灸。
百会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4、血淤阻络:参照1取穴,用泻法、留针,或点刺出血。
耳穴:枕额脑神门四、三叉神经痛:五、面瘫: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
采用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
初起宜浅刺,一周后可予透刺或斜刺。
1、不遂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处方:上肢肩隅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随证配穴:上肢轮取肩、后溪等;下肢取血海、委中太溪等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配穴:鼻唇沟平坦:迎香鼻中沟歪斜:人中颏唇沟歪斜:承浆目不能合:攥竹阳白面颊板滞:四白经验法:取牵正、地仓、颧、阳白四穴,运针至滞针后牵引,以患侧面颊潮热为宜。
水针:VitB1100mg或VitB12100ug注射翳风、牵正,每日或隔日。
六、痹证(附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处方: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足三里商丘:热痹:大椎曲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1.中风: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
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
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闭证【主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取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
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
(2)脱证【主证】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取穴】关元、神阏(隔盐灸)。
(3)附注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
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感冒1风寒感冒【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取穴】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
毫针浅刺用泻法。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处关。
3中暑1轻证【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2重证【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治法】取督脉和任脉经穴为主。
署热蒙心针刺用泻法;气阴两脱可用灸法。
【取穴】百会、人中、十宣、曲泽、委中、阳陵泉、承山、神阏、关元。
转筋者,近取筋会、阳陵泉和承山穴以舒筋解痉。
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
渴饮加金津、玉液以清热生津。
4哮喘1实证【主证】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
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取穴】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
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
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
【取穴】肺俞、膏肓俞、气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3备注:哮喘伴有支气管炎者,应在哮喘发作缓解后,积极治疗支气管炎。
发作发严重或持续不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须注意预防:气候转冷及时添衣,过敏体质应注意避免接触致敏原和过敏食物。
5呕吐(呃逆)1呕吐【主证】寒客胃脘、时吐清水或稀涎、进食则吐、苔白脉迟、喜暖畏寒、或大便溏薄。
热蕴则为多食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渴、喜寒恶热、便秘脉数苔黄、痰饮蓄,多见胸痞眩晕、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脉滑。
宿食不消,则见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暧气食臭、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
肝气横逆,多见胁痛呕酸、脉弦。
胃气虚弱,则呕吐时作。
食不甘味,纳少,便溏、神疲、脉弱、苔薄腻。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
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肝气犯胃、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兼补脾气。
【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
热吐加合谷、金津玉液。
寒吐加上脘、胃俞。
痰饮加膻中、丰隆、食积者配下脘、璇玑。
肝逆则加太冲。
中气虚者兼用脾俞、章门。
2呃逆:呃逆多由邪气与积滞中阻,或暴怒气逆,胃膈气失宣降所致。
【主证】呃感连续,声短而频。
如偶发者不治自愈。
【取穴】如发作不止,则宜宽膈和胃、降逆调气,可取内关、足三里、或加巨阏、膈俞。
6泻泄:泻泄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呈水样而言。
包括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疾患。
1急性泻泄【主证】偏寒湿则粪质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脉迟、舌苔白滑。
偏于湿热则所下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濡数、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等。
【治法】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
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用泻法。
【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2慢性泄泻【主证】脾虚则面色萎黄、神疲肢软、纳差、喜暧畏寒、便溏、脉濡缓无力、舌嫩苔白。
肾虚则每日黎明前,腹微痛、痛即欲便,或腹鸣而不痛,腹部与下肢畏寒、脉沉细、舌淡、苔白。
【治法】以健脾胃与温肾阳为主。
针用补法,可多灸。
【取穴】脾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
肾虚者加命门、关元。
7痢疾:本病为常见肠道传染病。
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证。
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噤口痢、休息痢等。
【主证】湿热痢主证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并兼见肛门灼热、尿短赤、脉滑数、苔黄腻或恶寒发热、心烦口渴等。
寒湿痢则下痢粘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或迟。
噤口痢主证为痢下赤白饮食不进,食则呕恶。
休息痢则久延不愈,屡发屡息,或轻或重,发则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休止则大便时干时稀。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毫针刺用泻法;偏寒者加灸;久痢宜兼顾脾肾。
【取穴】合谷、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
湿热痢加曲池、内庭。
寒湿痢加中脘、气海。
噤口痢加中脘、内庭。
休息痢兼用脾俞、胃俞、关元、肾俞。
8便秘:粪便常在肠内滞留二天以上,粪质坚硬,排便时艰涩难下者,称为便秘。
分实秘、虚秘。
【主证】1实秘:便次减少,常须三、五日量次或更长时间。
便则努争,坚涩难下。
热邪壅结者,则身热、烦渴、口臭、喜凉、脉滑实、苔黄燥。
气机郁滞者,每见胁腹胀满或疼痛、噫气频作、纳食减少、脉弦、苔薄腻。
2虚秘:属气血虚弱者,则见面色唇甲光白无华、头眩心悸、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细等。
如阴寒凝结,可有腹冷痛、喜热畏寒、脉沉迟舌痰苔白润等证。
【治法】取大肠经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实秘用泻法,虚秘针用补法,寒秘可则灸。
【取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热结加合谷、曲池。
气滞加中脘、行间。
气血虚弱加脾俞、肾俞。
寒秘灸气海、神阏。
9癃闭:本病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
病势缓,点滴而下者谓之“癃”;病势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称为“闭”。
1肾气不足【主证】小便淋沥不爽、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而尺弱。
【治法】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针用补法或用灸。
【取穴】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
2温热下注【主证】小便量少、热赤、甚至闭寒不通、小腹胀、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以取足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取穴】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
3外伤【主证】小便不利、欲解不下、小腹胀满、有外伤或手术病史。
【治法】以通调膀胱气机为主,针灸酌选。
【取穴】中极、三阴交。
10淋证:淋证是指小便频数、淋沥刺痛、溲之不尽等证而言,包括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和泌尿系结石等病。
【主证】排尿时茎中涩痛、淋漓不尽;或见小腹胀满,点滴难下;甚或突然腰痛;有兼尿中见血;或尿时挟砂石;或小便浑浊、粘稠如膏。
亦有不耐劳累,遇劳而发作者。
【治法】以疏利膀胱气血、利尿定痛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取穴】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
尿血加血海、三阴交。
小便如膏加肾俞、照海。
少腹痛满加曲泉。
尿中结石加委阳、然谷。
遇劳即发者去行间加灸百会、气海。
11遗精:可分梦遗和滑精。
凡有梦而遗精者名梦遗;无梦而精自滑出的为滑精。
【主证】梦遗每在睡梦中发生遗泄、睡眠不安、阳事易举。
久遗而又频繁者,可有头晕、精神不振、耳鸣腰酸等证。
滑精则不拘昼夜,动念则常有精液滑出,形体瘦弱,脉细软,甚至心悸、阳萎等。
【治法】梦遗以交通心肾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滑精以补肾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取穴】关元、大赫、志室。
梦遗加心俞、神门、内关。
滑精加肾俞、太溪、足三里。
12阳痿【主证】阴茎痿软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
常伴头晕目眩、面色晄白神疲腰膝酸软、脉细弱等证。
【治法】以补肾气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取穴】肾俞、命门、三阳交、关元。
【注】本病多属功能性,因此在治疗时可加强作思想工作,治疗时停止房事。
13不寐:指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不深熟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主证】难以入寐,寐而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亦有时寐时醒甚或彻夜不寐等。
病因不同,各有兼证。
属心脾亏损,则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易汗出、脉多细弱。
肾虚则头晕、耳鸣、遗精、腰酸、舌红、脉细数。
心胆气虚则见心悸多梦、喜惊易恐、舌淡、脉弦细。
精志抑郁肝阳上扰则为性情急燥易怒、头晕、头痛、胁胀胀痛、脉弦。
胃中不和则见脘闷暧气或脘腹胀痛、苔厚腻,脉滑等证。
【治法】以安神为主。
根据辩证选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取穴】神门、三阴交。
心脾亏损加心俞、厥阴俞、脾俞。
肾亏加心俞、太溪。
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
肝阳上扰配肝俞、间使、太冲。
脾胃不和配胃俞、足三里。
14癫狂:1癫证:多由思虑太过、情怀抑郁,以致肝失条达、脾气不运、津液凝滞为痰、痰浊上逆、神明失常、发为癫证。
【主证】沉默呆滞、精神抑郁、表情淡默、或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时悲时喜、器笑无常,胡思乱想,多疑易惊,不思饮食,舌苔薄腻,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取背俞穴为主,佐以原、络穴。
针用平补平泻法。
【取穴】心俞、肝俞、脾俞、神门、丰隆。
2狂证:多由所求不遂、肝胃火盛,挟痰上扰,致使神志逆乱、心神失主而致。
【主证】病起急骤、吵扰不宁、两目怒视、毁物打人、不分亲疏、气力逾常、不思饮食、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取督脉穴为主,兼清痰火、针用泻法。
【取穴】大椎、风府、水沟、内关、丰隆。
15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俗称羊痫风。
【主证】本病一般多属实证,但反复发作可致正虚。
发病之前,可有头晕、胸闷、神疲等先兆,旋即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牙关紧闭、双目上视、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甚则二便失禁。
发后头昏、肢软、神疲、苔薄腻、脉弦滑、久病则脉细。
【治法】取任脉、督脉为主、佐以豁痰开窍。
【取穴】鸠尾、大椎、腰奇、间使、丰隆。
16眩晕:眩是眼花,晕为头晕。
轻者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站立不稳。
本证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及脑部肿瘤等。
1气血不足【主证】头晕目眩、两目昏黑、泛泛欲吐、四肢乏力、面色光白、心悸失寐、怯冷倦卧、脉微细。
【治法】以培补脾肾两经为主,用补法、可灸。
【取穴】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