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辨治血分证
浅谈仲景化瘀之法的用药特点
JIANGXIJOURNALOFTRADITIONALCH|NESEMEDICINE浅谈仲景化瘀之法的用药特点★尹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级在职硕士研究生哈尔滨150040)关键词:张仲景;化瘀法;用药特点中图分类号:R222.1文献标识码m对于血瘀证,《内经》曾论及其病囚病机和治疗原则,仲景发《内经》未尽之意,集东汉以前医学之大成,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提“瘀血”、“蓄血”证名,并运用化瘀之法治疗内外妇科等多种疾病,为后世治疗血瘀证开辟了道路。
“瘀血”最早见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篇:“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蓄血”则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蓄血”即为瘀血停留之意。
仲景详细论述了瘀血、蓄血的证治。
纵观仲景运用化瘀之法的遣方用药,法度严谨、配伍巧妙,至今仍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笔者就个人窥管之见,将仲景化瘀之法的配伍特点略述如下:1破血与逐瘀相配仲景依据《内经》的治疗原则,针对邪实证候,往往集峻猛攻邪药于一方之中,急速攻邪,以达实邪去而正不伤之目的。
如《伤寒论》之蓄血,其证轻者,治用活血化瘀的桃核承气汤;其证重者,前方活血化瘀犹嫌不足,仲景则采用破血逐瘀的抵当汤,该方用虫类搜剔的水蛭、虻虫为主,直入血络,逐恶血,破瘀积,配伍大黄、桃仁泻热逐瘀,开瘀热之出路。
如此破血与逐瘀相配,使化瘀力量倍增,成为破血逐瘀之峻剂。
・8・2理气与化瘀相配仲景非常注重气血并调之法,治疗瘀血证虽以活血化瘀药为主,亦常配伍行气理气之品,寓行气于活血化瘀之中,气分无病,则瘀血易除。
如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治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中医关于“血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血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血证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病,常见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血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尿血、使血等病证有记载,并对出血原因及预后有所论述。
《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阴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对吐血、血、便血进行辨证论治,创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方剂,沿用至今。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以犀角地汤治疗血热出血证,至今仍为经典4.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对血证分门别类,汇集了众多的治疗方剂,丰富了血证的治疗体系。
宋·严用和《济生方·失血论治》谓:“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
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
”认为失血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强调因于热者多。
5.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也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
6.元·朱丹溪《金匮钩玄·血属阴难成易亏论》指出,阴虚火旺是出血的主要病机。
《丹溪心法·吐血》云:“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胜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对判断血证的预后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7.明·虞抟《医学正传·血证》率先以“血证”之名概括各种出血病证,并为后世医家所采用。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张景岳《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叶天士对血分证病机和治法的论述
叶天士对血分证病机和治法的论述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叶天士对血分证病机和治法的论述叶天士是我国古代医药学家之一,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
浅析张仲景“血水同治”思想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血 水(津 液)是 构 成 人 体 的 基 本 物 质,根 于 脾 胃 之 气 血 和 调。 正如《灵枢 . 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蒸 精 液。 化 其 精 微,上 注 于 肺 脉,乃 化 而 为 血”。 生 理 上,津 血 同 源,皆由水谷精微变化而生,津血同源即血水同源。津液为血的重 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津血共同在气的推动下,循环遍及周身,充养脏腑四肢百骸,血主 濡之,津主润之,津血共荣共生,互相转化。《灵枢·痈疽篇》言道: “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赤而为血”。 又如《灵枢 . 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可见津和血在生理上生成同源,津液入脉内变化为赤血,营血泌脉 外变化为津液,即谓之互化互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16 期
207
·中医中药·
浅析张仲景“血水同治”思想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王洋 1,郑小艳 2,刘常 1
(1.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2. 成都西囡妇科医院,四川 成都)
摘要:“血水同治”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由《金匮要略》发展完善,“血不利则为水”为其基本观点。本文基于此观点探讨活血利水并重、 活血兼顾利水、利水辅以活血三法在妇科疾病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金匮要略》;血水同治;妇科疾病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16.125 本文引用格式:王洋 , 郑小艳 , 刘常 . 浅析张仲景“血水同治”思想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16):207,209.
淤血水湿痰饮并重,互为因果交织致病,当活血化瘀,燥湿利 水化饮并治。妇人妊娠后,以血虚为常,肝藏血,阴血下注胞宫以 养胎,肝血不足肝气失于调达,气机郁滞,不能运化水液,以致水湿 停聚。《金匮要略》指出“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当归、川芎 活血行气,黄芩白术健脾燥湿为安胎圣药,治疗血虚湿热所致胎动 不安。另在妊娠篇中,仲景还提出,“妇人养胎,白术散主之”,治疗 血虚寒湿所致的胎动不安,血水辨证施治可见一斑。《金匮要略·妊 娠病篇》又有“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方中当归、 川芎、芍药理血,茯苓、白术、泽泻化水。以上方剂均体现仲景治疗 妇人病血水并重的思想,对临床有极大指导意义。 3.2 活血兼顾利水
论黄疸从血分论治
关 键 词 : 疸 ; ; 分 ; 湿 活血 黄 湿 血 祛
中图分类 号 : 5 . 1 R2 6 4
文献标识码 : A 据此 , 一步对 谷疸 、 疸 、 劳疸 、 进 酒 女 黑疽 的病 因病机 进行 了
的基 本 病 机 。
手足 中热 ” “ 、 日晡所发 热而 反恶寒 ”, 示女 劳疸 因之 房劳 提 伤肾 , 瘀湿滞 ; 为黑疸 因 “ 血 认 酒疸 下之 , 久久 为黑疸 ”, 脉 “
浮弱”, 提示 因酒疸 下之不 当 , 导致 湿 热 内陷 , 湿热有 上攻 之
势, 最后 仲景总括各种 黄疸之 原 因 , 出“ 提 然黄 家所得 , 湿 从 得之 。 说 明黄疸与 湿邪密切相关 , ” 可谓无湿不黄 , 正如《 素问
清利湿邪为重点 。《 金匮要 略》 对黄 疸 的证治 论述 有 2 , 2条
较 为全面 、 系统地 论述 了黄疸 病 脉证 并 治 , 同时也 是 对 《 素 问》 《 、 灵枢》 关 黄 疸 理 论 的 进 一步 发 展 和 完 善 。通 过 对 有 《 金匮要略 ・ 黄疸病 脉证并治》 的学习 以及对前人文 献的 复 篇 习, 领悟到黄疸虽 由湿 邪所致 , 有偏 热偏寒 之异 , 阴黄 阳黄 有 之分, 然其病位深达血 分 , 湿人 于血 分 , 湿瘀血 分是黄 疸形成
土, 在体 为肉 , 在脏 为脾 , 色为黄 。 《 问 ・ 在 ”素 六元 正纪 大论 》 观察记载 了“ 溽暑 至 , 大雨 时行 , 热 互 至” “ 暑 湿热 相 寒 及 溽 搏 ” 时令气 候的变化 可 以导致黄 疸。仲景 更是 在《 等 金匮 要 略・ 黄疸病 脉证 并 治》明确 提 出 黄从湿 得 : 病 黄疸 , 热 烦 “ 发 喘, 胸满 口燥 者 , 以病 发 时火 劫 其 汗 , 热所 得。然 黄 家所 两 得, 从湿得之 。 讲述湿 热内侵 , ” 久郁 化热 , 湿热滋 生黄疸 。仲 景在《 伤寒论 ・ 阳明病 脉证 并 治》中进 一 步将 湿 邪所 致发 辨 黄, 分成寒湿和湿热两大类 :伤寒 发汗 已, 目为 黄 , 以然 “ 身 所 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 “ ” 阳明病 , 热汗出 , 为热越 , 发 此 不
浅述少阳与血分病证陈申达
浅述少阳与血分病证陈申达作者:张立山伍照楚张晶黄茂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第08期〔摘要〕少阳为人身之半,胸腔、腹腔两大腔隙之间的范围为少阳所主。
由于其物质结构的特殊性,少阳病范围非常广泛,病变除气分外,还有涉及血分的情况。
通过简述少阳病的物质基础,少阳常可因三焦水道不利、厥阴疏泄不及或正邪交争于少阳等使病涉血分。
再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提出诊断少阳病后需辨清血分的相关症状及病邪,阐述少阳与他经合病时可兼夹血分病变,探索焦膜血分在辨治间质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丰富对少阳病的认识,拓宽治疗思路。
〔关键词〕少阳;三焦;焦膜;血分〔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0.08.005〔Abstract〕 Shaoyang is the position which lies on the half of the human body. The range between the two lacunae of thoracic cavity and abdominal cavity was dominated by Shaoyang system. Because of its special material structure, the range of Shaoyang syndrome is very wide, which can lead to not only Qifen syndrome, but also the condition formed by Xuefen syndrome. Firstly,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aterial basis of Shaoyang syndrome, then put forward that Shaoyang can involve Xuefen syndrome by obstruction of Sanjiao water channel, insufficient conveyance and dispersion of Jueyin, the struggle in Shaoyang between healthy Qi and pathogenic Qi, etc. Besides, from clinical practice point of view, the idea that we should distinguish the symptoms of Xuefen and pathogenic factors about Xuefen after diagnosing Shaoyang syndrome is presented. And it is expounded that Shaoyang syndrome can be compatible with Xuefen lesions while combining with other meridians. This paper also explor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eating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with the theory of "Jiaomo Xuefen" so that we can have a rich understanding of Shaoyang syndrome and expand the thoughts for the treatment.〔Keywords〕 Shaoyang; Sanjiao; Jiaomo; Xuefen仲景《伤寒论》开创了六经辨证之先河,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仲景定位论治瘀血初探
[] 一 萍. 香岩 卫 气 营血治 则 浅析 [] 中医药 学刊 , 2叶 叶 J.
20 2 1 4 0 6,4( ):5—4 . 6
各家 、 扩充 学问 , 而避免 “ 印定 人眼 目” 。所 以在 《 吴 医汇讲》 二 卷 上 , 第 同时 刊 出 了 叶 天士 和 薛 生 白的 文章 , 两家学 说互 相辉 映 , 造 出清 新 、 营 活跃 的学术
・
学 术 探 讨
・
仲景 定 位论 治瘀 血 初探
李 明权
( 川 市 人 民 医院 , 北 汉 川 4 1 0 ) 汉 湖 36 0
关 键 词 : 仲 学 血 瘀 /中 医 病 术 张
以活血 祛瘀生新 , 清热解 毒排脓 。该篇 中的阴毒证 , “ 目青 , 面 身痛 如 被 杖 , 喉 痛 ” 为疫 毒 侵 入 血分 , 咽 ,
验 与 治 法 , 满 杏 林 , 而 形 成 了一 个 重 要 学 说 — — 誉 从
《 医汇讲 》 吴 在强调 创新 的同时 , 视学 术 交流 重
温病 学说 , 一个 重要 的医学 门派—— 吴门 医派。
参 考 文献 :
与诸家 争 鸣 , 而 特 别 提 出 : 汇 讲 的形 式 , 众 说 故 “ 集
氛 围 。 同 时 印证 了温 病 学 派 对 内部 争 鸣 的重 视 。
作者 简 介
陈超 ( 9 8一) 男 , 苏 滨 海 人 , 任 中 医师 , 国二 批 15 , 江 主 全
“ 才” 修 者, 优 研 日本 东京 大 学 客 座 研 究 员。 研 究 方 向 : 中西
医结 合 肝 病 临床 、 门 医派 。 吴
1 瘀 阻 经 络
解毒 散瘀 。《 匮要 略 ・ 悸 吐衄 下血 胸满 瘀 血病 金 惊
血分症的辨证要点
血分症的辨证要点
血分症是中医学中一种病症,主要特征是气血失和,表现为贫血及相关症状。
其辨证要点如下:
1. 气虚:气分症的主要特点是气虚,表现为气短、乏力、容易出汗、声音低微、面色萎黄等。
2. 血虚:血分症的主要特点是血虚,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淡白、指甲床苍白、头晕、头痛、心悸等。
3. 脾虚:脾分症的特点是脾虚,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
4. 肝郁:肝分症的特点是肝郁气滞,表现为头晕、胸闷、容易烦躁、急躁易怒、舌质偏红等。
5. 肾亏:肾分症的特点是肾气亏虚,主要表现为腰痛、尿频、夜尿多、面色暗黄等。
综上所述,血分症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气虚、血虚、脾虚、肝郁和肾亏等方面的症状和体征。
当辨证明确后,可以采取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和治疗。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名词解释
时方:指汉代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的方剂,以明清时期创制使用的方剂为主。
热病崇河间:后世对刘河间在治疗热性病方面敢于创新论,组新方,开创清热法之先河的评价。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毒:温病中除一般急性热病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的斑疹等特征的一类病证。
新感温病:感受当令外邪而随即发生的温病,初起以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感受外邪,逾时始发,病发于里,初起以里热证为主者时行之气:指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之气温邪:六淫之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暑湿病邪,燥热病邪及温毒病邪和疬气。
暑热病邪:夏季火热之邪化生,独产生于夏季的温邪。
暑湿病邪:暑湿挟湿但仍以暑热为主的温邪。
伏寒化温:根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论述,认为冬感寒邪,伏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温热性质的温邪疬气:又称戾气,致病暴戾,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可引起大的流行的致病因素。
卫分证:温邪初袭人体,引起卫外功能失调之证候,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营分证: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血分证:温邪深入血分,耗血动血,瘀热内阻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耗血动血:热入血分,灼伤血中之阴,则血行涩滞不畅,同时热盛蒸迫血液,离经妄行而见出血证。
舌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蹇涩。
为热陷心包,灼液为痰,阻塞心络所致心中憺憺大动:自觉心中动悸不安,不能自持,为肾水枯竭,不能上济于心,又为虚风所扰而致。
顺传:病机一般传变规律,标志病情渐进,如卫气营血顺序相传或上、中、下三焦顺序相传。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温病中多由肝风内动所致,厥指昏厥或四肢厥冷,每与痉相伴出现。
阴竭:又称亡阴,气阴外脱。
身热骤降,汗多气短,肢体尚温,神倦或烦躁,口渴少尿,舌光红少苔,脉散大无力或细数无力。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三血分、水分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精讲三血分、水分好,我们上课。
19条,这个部分,我觉得经典的语言,在于说,“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这对于《水气病》篇,是一个很重要的立论,对于我们现在,关于痰、瘀相关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就源于“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这在研究上很有启发意义。
为什么说,“血不利则为水”呢?就其原文的原义来讲,他是要命名,什么叫“血分”,因为有一类的水肿病,是和妇女的月经相关,请大家看20条:“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二类)首先来说,作为月经血,它为什么会影响到水肿病?“经水前断,后病水”这说明是由血病,而影响到水分,所以引起水肿,病机上,应该理解成,是瘀血阻滞水道所致,也就是说,什么叫“血分”呢?他用原文来说,大家一定要记住,“经水前断”表示月经先闭止,闭经的表现,结果,“后病不”,《金匮》开始第一篇的时候,我们讲,杂症辨证要分先后,病有先后,治有缓急,现在,月经病的闭止情况和水肿,谁先谁后呢?“经水前断,后病水”,这就叫“血分”,而且,概括成“此病难治”,为什么“难治”?首先来说,病因病机上,刚才我提示了一句,是因为它瘀血阻滞水道所致。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瘀血阻滞水道了呢?这是因为阳气不足,血寒而凝,造成的经闭,阳气不足。
因为反复讲肺、脾、肾、三焦、膀胱,少阴脉细,有血少的问题,有肾阳不足的问题,这一定要联系19条原文,因为是少阴脉细,肾阳的不足血少,血少而经闭,也有的注家认为,血少、血寒而凝,两个意思都有,所以,要把19条的后半部分,什么叫血分,和20条的什么叫血分、水分,联系起来看,我首先点到了,之所以叫做经典理论,“血不利则为水”,因为水血互患,相关的疑难杂证,从痰、瘀相关的理论理解,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现在,具体来说什么叫血分,我们通过少阴脉细,来解释它的病因、病机,是阳气不足所致,哪的阳气不足呢?肾的,在男子为小便不利,在女子就表现为经水不通,或者说经水不利、经水的闭止,因此,除了血少以外,有血寒而凝这一个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经闭,经闭之后出现水肿,是因为瘀血阻滞了水道,此病为什么难治?我认为,它之所以阻滞水道,一定得是伴发着水肿,因此,由月经闭止而导致的水肿,叫血分。
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
·思路与方法·DOI:10.13935/j.cnki.sjzx.210242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自主创新项目(首发2018-2-4173);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联合创新专项(ZZ11-023)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通信作者:张昱,Email:zhangyu8225@126.com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范娇 张昱【摘要】 基于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的理论观点,追溯其历史源流,并从中、西医理论两方面阐述“血不利则为水”与肾病综合征水肿形成的关系。
中医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立论治疗肾病综合征,方选仲景经方“当归芍药散”。
基于此理论,现代医家以瘀血辨证论治肾病综合征选用活血利水法自拟方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期对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辨证和治疗有所启发。
【关键词】 仲景“血不利则为水”;肾病综合征;当归芍药散【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TheApplicationofZhangZhongjing′sTheoryThat“StagnationofBloodCausesStagnationofBodyFluid”inNephroticSyndromeFANJiao,ZHANGYu(Xiyua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91)【Abstract】 BasedonZhangZhongjing′stheorythat“stagnationofbloodcausesstagnationofbodyfluid”,thispapertraceditshistoricalorigin,andexpleainedtherelationshipsbetween“bloodstasis”andedemainnephroticsyndromefromtheperspectiv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Thispaperexploredthemodernresearchandthecharacteristicsof“DangguiShaoyaopowder”inthetreatmentofedema.Italsogaveexamplesoftheviewpointoftreatingthenephroticsyndromewithstasissyndromeandtheapplicationofthemethodsofactivatingbloodcirculationandinducingdi uresisinclinicalpractice,hopingtoenlightentheclinical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ofnephroticsyndrome.【Keywords】 ZhongJing′sTheory“StagnationofBloodCausesStagnationofBodyFluid”;NephroticSyndrome;Dan gguiShaoyaoPowder 肾病综合征是以“三多一少”为其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即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不同程度的水肿和低蛋白血症。
浅谈“血不利则为水”
浅谈“⾎不利则为⽔”临床中,凡见脑⽔肿、⼼衰、腹胀、肾病综合征等病⼈,医⽣都会给他们⽤活⾎化瘀的针剂,如⾎栓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红景天注射液等,先不论⽤药的成本如何,仅从理论上讲,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
“⾎不利则为⽔”,原⽂出⾃张仲景《⾦匮要略·⽔⽓病篇》。
“⼨⼝脉沉⽽迟,沉则为⽔,迟则为寒,寒⽔相搏,跌阳脉伏,⽔⾕不化,脾⽓衰则鹜溏,胃⽓衰则⾝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则⼩便不利,妇⼈则经⽔不通,经为⾎,⾎不利则为⽔,名⽈⾎分。
”何为“⾎分”,仲景解释说:“经⽔前断,后病⽔,名⽈⾎分,此病难治”。
何为“⽔分”,仲景解释说:“先病⽔,后经⽔断,名⽈⽔分,此病易治”。
何为“⽓分”,仲景解释说:“阴阳相得,其⽓乃⾏,⼤⽓⼀转,其⽓乃散;实则失⽓,虚则遗尿,名⽈⽓分”。
对于⽓、⾎、⽔的关系,从物质⽣成的⾓度来说,可以做如下解释:“⽔⾕皆⼊于⼝,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其道。
故上焦出⽓,以温肌⾁,充⽪肤,为津,其流⽽不⾏者,为液”,此为津与液。
“夫⽔者,循津液⽽流也”,此为⽔。
“中焦出⽓如露,上注溪⾕,⽽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为⾎”,此为⾎。
“上焦开发,宣五⾕味,熏肤、充⾝、泽⽑,若雾露之溉,是谓⽓”,此为⽓。
不难看出,⽔与津液并⾏,津液调和则为⾎,⽓蒸腾津液以荣阳周⾝。
⽔、津液、⾎,三者虽叫法不同,但本源⼀也。
也就是说,在⽣理状态下,三者可相互转化;在病理状态下,三者可相互为病。
在《⾦匮要略·⽔⽓病篇》没有提出具体的治疗⽅法。
最先提出明确治疗⽅药的是唐代的孙思邈,其在《备急千⾦要⽅》中提出⽤丹参、⿁箭⽻合五苓散治疗⾎分病之⽔肿,并创⽴了“治⽔通⾝肿⽅”。
原⽅:葶苈⼦、桃仁各等分,上⼆味皆熬,合捣为丸服之。
紧接着,在隋·巢元⽅《诸病源候论》中,明确提出了“瘀⾎”与“⽔停”的关系。
“夫⽔之病寻其病根,皆为营卫不调,经脉闭涩”、“⾎⽔相并,津液壅涩,脾胃衰弱者,⽔⽓流溢,变为⽔肿”、“三焦不泻,经脉闭涩,故⽔⽓溢于⽪肤,⽽令肿也”、“由经脉闭塞,⽔⽓停于腹内”、“由经脉闭塞,⽔⽓停于⼼下”,可见古代医者已逐渐开始重视此两者的关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1. 血证案【辩证思路】本案属于热入血分症,此人由于大饱醉,过度饮食,过食辛辣厚味食物,过度饮酒,蓄积胃肠,损伤了胃气,积湿蒸热,阳明热盛,灼伤血络,使淤血壅滞胃中。
又正值盛暑之时,外出感受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上升,暑迫血上行,使血不循经故见吐血;胃中淤血上行,行至胸中,故见胸痛;暑性炎热,上升,故见体热头眩;脉见洪而滑,洪为阳脉,盛暑阳气亢盛,肤表开泄,气血向外,故见洪脉,食积饮停,邪气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见脉滑。
本案是饮食不节导致的血症。
【治疗特色】《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仆,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胁间苦痛,渐至羸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症。
”进仲淳认为治吐血有三决:“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乃使血循经络,不致瘀蓄;“宜补肝不宜伐肝”,伐肝则损肝之体,使肝愈虚而不藏;“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故降气即可以降火。
血热吐血当以凉血止血,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而前面的医生却诊断为劳心焦虑所致的吐血,用茯苓补心汤治之,该方主要治思虑过多,心神溃乱,烦躁不寐心气为邪所致的吐血之证。
显然诊断错误,导致用方用药也错。
滑寿先用犀角地黄汤再用桃仁承气汤,两方都具有泻热凉血散瘀之功效,但是滑寿却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症状作出详细的诊断,从而更好更快的治愈了患者。
犀角地黄汤方中用犀角凉血清心解热毒,使火平热降。
用生地凉血滋阴生津,助凉血止血。
再以桃仁承气汤逐淤泻热,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祛瘀;大黄苦寒,下淤泻热。
2. 怔忡案【辩证思路】本案属怔忡案,属心火亢盛而兼有脾胃气虚之证。
“其人平生志大心高,所谋不遂,思虑过度,致内伤也”由此可知患者有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证,心火亢盛则心神被扰,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见怔忡善忘,失眠多梦,心烦,舌红,脉细数等症。
中医学的辨证与治则
应用于杂病。 ❖4. 六经辨证 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
辨证方法 ❖5. 卫气营血辨证 ❖6. 三焦辨证 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
证方法
1
1.八纲辨证
❖何、为八纲: 阴阳 表里 虚实 寒热 ❖ 实际是二纲六辨 ❖ 阳(表、实、热)阴(里、虚、寒) ❖ 表里辨病位深浅,虚实辨病证邪正盛 ❖ 衰,寒热辨病证性质,阴阳辨证候类别 ❖ 八纲证候之间并不孤立,互相联系而不
❖ 太阴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
❖ 少阴病 “脉微细、但欲寐” ❖ 厥阴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1
5.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中运用 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弥补了六经辨证的 不足。
❖ 温热病卫气营血传变是由卫开始,渐次内传入 气,后入营,再入血.
肾 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 以温肾水、使
不 红少津、脉细数
肾水不寒、肾
交
水上济于心使
心火不亢则水
火既济心肾相
1
交
脏腑兼病
证别 临床表现
心肾 形寒肢厥、朦胧欲 阳虚 睡、小便不利下肢
浮肿舌紫暗苔白滑 ‘脉沉微
肝火 胸胁灼痛、急躁易 犯肺 怒、目赤、口苦、
咳嗽阵作、色黄粘 舌红苔薄黄、脉弦 数
1
证候分析
心阳为气血运行、津 液流注动力、肾藏命 火、为一身阳气之本、 能气化水液温蕴四肢
肝气升发、肺主肃降、 若升发太过、气火上 逆、循经犯肺,肺失 肃降(木火刑金)
脏腑兼病
肝肾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 肝肾同源、互相滋助、
中医经典参考文献学习资料 (111)
细目一辨六经病证创立“六经辨证”的医家是——张仲景(张机)六经三阳三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病证1.太阳经证(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2.太阳腑证(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强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阳明病证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少阳病证少阳病证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太阴病证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少阴病证1.少阴寒化证指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阴化寒,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5 19:28:00新朋友点击关注↑↑↑,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学习《伤寒论》书,首先要学习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书中'辨XXX病脉证并治',虽然了了六个字,却把在临床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都说了出来,仲景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把深层的含义包含在普通的言语之中。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分为三部分,大致为:辨病----辩证---辨治三个方面,但是有的条文也没有按照这个规律,那是针对一些简单的容易辨别的疾病,或在主证的基础上的一个兼证,采取的另外一个治疗方法。
现在针对大致的条文来做一简述。
一。
辨病辨病是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首先辨别出这个病的病证是在哪个范围,来确定当前这些症状中属于什么病。
张仲景根据自然规律与人体的结合,分析出人体的六种不同位置与功能,完全合乎自然规律,结合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形成了六病学说,分别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至于病位另外专篇论述,在此大致说说,以便理解。
太阳病是病位在全身的皮表,由心肺的气血来供养,而达到抵御外邪的作用。
阳明病为人体的内通道--胃肠道,其从口到肛门均属于阳明的范围。
与皮表正相反,因而分为表里。
太阳对外,阳明对内。
少阳病的病位可涉及全身,为元气运行的道路,由阴而生,上达于阳,类似于人体的静脉神经(动脉神经为卫气的循行)。
在人体局部为肝胆的调节。
太阴病的病位在胃肠道,但是他的作用为吸收与运化水谷精微。
也就说胃肠道虽为阳明,但是阳明只是储存水谷,而吸收与运化属于太阴的范围。
少阴病的病位在腹部,局部为在肾与膀胱,但是结合功能是在全身的血脉中的包含者,如同地球的吸引力,虽在土中,但是却表现在地球的外部各个方面。
厥阴病主脉,其病位有两个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面的通阳,下面的起阴,交通阴阳,相互交接。
浅谈栀子豉汤
浅谈栀子豉汤本文主要阐明栀子豉汤的方义,探讨“得吐者,止后服”的含义,并从该方探讨仲景护胃气、就近逐邪的用药心法,以及同温病学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的联系。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illustrated the meaning of Zhizichi Decociton,and discussed the implication of puzzling point “when to vomit,stop eating”,and discussed ZHANG Zhong-jing’s principle of protecting stomach qi,expelling pathogen by the shortcut,and the relation with the Sanjiao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weifen,qifen,yingfen,and xuefen.Keywords:Zhizichi Decociton;classical prescriptions;prescription analysis梔子豉汤是《伤寒论》治疗胸膈郁热的小方,但目前对其方义的论述尚有不明确之处。
兹从栀子汤的方义及栀子汤的用药心法作一阐述,并就其与温病学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的联系进行分析。
1 关于栀子豉汤方义有学者认为,豆豉“既能解表宣热,载栀子于上,又能和降胃气于中,二药相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1]。
该解释似乎很合理,但与栀子汤的方义有悖。
因栀子质轻,药性上浮,无须豆豉载以上行;豆豉质轻而具有宣透之性,与栀子相须而用,增强了宣透胸膈郁热的药力,非“和降胃气”之义;和胃气,仲景一般用甘草,但甘草味甘,入中焦脾胃,不能上浮至胸膈,由此可看出仲景选药之精当。
这点可与涌吐剂瓜蒂散互参。
瓜蒂散涌吐上脘痰食,也是用香豆豉护胃气的,因豆豉具有宣散之性,不会削弱瓜蒂涌吐之力。
张仲景论血证述要
张仲景论血证述要
张工彧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1(42)8
【摘要】血证,是指血不循经,或自九窍排出,或渗溢于肌肤,包括各个部位的出血性病证。
《金匮要略》、《伤寒论》中,对血证的分类、病机、证治、治禁和预后等均有详尽的论述,且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现将血证归为三大类如下。
【总页数】1页(P508-508)
【关键词】血证;张仲景;分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下血
【作者】张工彧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7;R222.2
【相关文献】
1.张仲景出血证治探要 [J], 刘建新;吴雪梅
2.张仲景运用阿胶治疗血证浅析 [J], 赵铁英;陶贵源
3.张仲景之瘀血证治 [J], 罗强
4.张仲景蓄血证相关理论对老年性痴呆治疗的指导意义 [J], 王康锋
5.张仲景瘀血证治疗特点探要 [J], 黄金玲;肖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景辨治血分证阴血证①蓄血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此两条为蓄血重症,由于其为瘀血为主而表现出阴血阻滞营气运行,故分于阴血病中。
太阳病表证仍在,但是脉出现微而且沉、神志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说明郁滞不在外之津液,而在脉内之血分。
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云“其人发狂者,邪热内盛,逼乱神明也。
此证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然小便与血,皆居少腹,蓄而不行,皆作硬满,若小便自利者,知不在膀胱之气分,而在冲任之血分,必用药以下其血乃愈。
”所以神志异常、少腹硬满、脉微而沉,更说明血分郁阻之严重,正气之不足,此时当驱邪即使扶正,当用散血之品,配合凉血之药。
用水蛭、虻虫、桃仁活血散瘀,大黄凉血而泄热。
此条针对的是血分有热之重症。
按后世所划分,波及到不仅是营分,而且使阴血瘀滞。
借用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总结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味苦寒)虻虫二十五个(味苦,微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此条介于介于蓄血重症和轻症之间,但是偏于血瘀,则改汤为丸,取原方之四分之一煮服以缓图攻瘀,此为仲景治病之变法。
阳明病中相关血分证之条文在阳明病中,由于正邪抗争剧烈,以气机阻滞为主要表现的气机不畅为主,牵涉很多热邪波及血分引起神志异样,轻者则烦,重则谵语。
不仅限于瘀血,而且气分阻滞,津液分布异常而局部化热,以及有形之邪气阻滞,均可引起热邪波及血分,有的病解则波及血分热邪可自愈,有的非用入血分之药不可。
营气证①水湿郁阻192条: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此条为阳明病气机不畅,欲饮食则表现正气强盛,有热化趋势,而小便反不利,此则考虑两种原因,一则为津液不足,一则为津液分布不均。
出现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且大便自调,说明津液不是缺乏,缺乏则大便干,此为津液分布不均引起,且水湿有郁闭之象,出现骨节疼热且发热。
柯琴《伤寒论注》中指出“初欲食,则胃不虚冷,小便不利,是水气不宣矣,大便反调,胃不实可知”同时发狂之因“其人胃本不虚,因水气怫郁,郁极而发,故忽狂。
”由于热郁而不能伸,影响血分,出现神志如狂。
“濈然汗出而解”而为湿气随热的散,正气恢复既所谓谷气胜水。
湿邪为病脉多不清晰,脉变清晰是湿去之徵,故脉紧则愈。
此条主要是水湿郁闭引起气机不畅而影响血分出现神志异常。
②有形邪气阻滞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此条主要阐述,大便不解日久化热,出现潮热而不恶寒,说明主要病机为有形之邪阻滞引起气机升降严重失常,郁而化热严重,出现“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为主要神志发狂的表现,此为热扰血分之重症,但是其病根在于有型邪气阻滞气机升降。
程知《伤寒经注》中提出“五六至十余日不大便,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至独语如见鬼状,皆谵语之热重者也。
其剧者,热甚于内,至正气昏冒而不识人,其手循衣摸床,其筋脉动惕不安,其气微喘,其目直视,五者皆证之至危恶,故辨其死生以决之。
”说明此为气机升降严重失常而出现危重症候。
脉弦者为气机郁滞之表现,但是弦而有力,此为正气相对充盛则易愈。
脉涩则不仅是气机郁滞,且津液已经严重不足,所以容易出现死症,此为阴阳互根的完美表现,阴阳平和则万物生机勃发,阴阳乖戾则万物枯荣。
中满者,泄之于内。
正气相对充盛之时,则可以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以厚朴、枳实以解气机郁滞且助大黄荡涤腑实,大黄《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中提出“大黄,血分药也”以味寒泄热而且后下,取其气,攻下之猛,配合芒硝软坚散结,且咸寒清热,助大黄通下泄热。
有形之邪去,气机通畅而热郁自消,谵语如见鬼状等热邪波及血分,由于热去则血得宁,神志清爽。
③气机郁滞扰及血分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在《伤寒论》中,不仅是太阳病中可以引起气机郁滞而引起热邪壅滞波及血分而引起心烦懊憹,阳明病中因为气机升降阻滞引起热同样也容易引起心烦。
此条阳明病用下法后,出现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之症,魏荔彤在《伤寒论本义》上提出“即不致如全在太阳者误下成结胸,而心下懊憹、饥而不能食、但头汗出,其郁热之气为阴寒之药所格,俱凝塞于胸膈之上,病证昭然矣。
但病仍带表,既不可再下,且已入里,又不可复发汗,惟有主以栀子豉汤,仍从太阳治法。
”中可以看出,主要是郁热在胸膈之中。
外有热则气机有向外之机,手足温则正气相对充盛,心中懊憹为阳气郁而不伸波及血分,饥不能食则说明胃气充足但是气机阻滞而不能纳食,但头汗出,内在之热被郁闭而阳气不伸,则热上扰而逼津液外邪。
以上条文说明热郁为本,扰神而烦,但是气机有向外向上的外散病机,故用栀子清泄三焦之郁火,而且栀子又有利湿之功,配合淡豆豉芳香化湿,轻宣郁闭,则热除烦自除。
此文主要是热郁扰神而为烦。
④衄血202条: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27条: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此两条为阳明病中出现衄血的相关条文,阳明病气机容易阻滞,引起热郁,且气行则津液的行,气机郁滞,则津液分布不均,郁而化热则容易波及血分,引起出血,出现了口干、口燥,欲漱水不欲咽,张璐在《伤寒缵论》指出“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血为阴,故不能消水也。
”此为热邪入营分,则但欲漱水不欲咽,且迫血妄行而出现鼻衄。
吴谦《医宗金鉴》“阳明病,脉浮发热,口鼻干燥,热在经也。
若其人能食,则为胃和,胃和则邪当还表作解也。
然还表作解,不解于卫,则解于营。
汗出而解者,从卫解也;衄血而解者,从营解也。
”此条能食则说明胃和,脉浮发热而又口鼻干燥,则不在气分,而在营血分有热,故则衄血。
阴血病①蓄血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此为阳明病伴见喜忘,《灵枢·大惑论》提出“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喜忘也。
”《素闻·调经论》“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伤寒百问·伤寒百问歌》中朱肱则提出“血上逆则善忘,血下畜则内争”,但从条文中主要是下焦有久有瘀血,出现大便硬而易解且色黑,大便硬则津液不足,但是反而易解且黑,则为出血。
血主濡润,所以有津液之功,濡润大便则大便易解。
此为瘀血引起的喜忘的主要神志病症。
用水蛭、虻虫活血而通淤,用大黄不仅走血分而解瘀血,同时兼治疗阳明病之大便秘结,桃仁活血化瘀且有濡润之功,配合大黄则通便。
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
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此条主要是病人发热而无表证,脉浮数则为气机郁滞,热势膨胀而引起。
从上面可以看出主要是热结,所以可以用下法,以下代清,热去则结消,自然无发热。
假令已下,脉数不解,而又发热且消谷喜饥而不大便,说明气机郁滞不在于气分,而已经入营血分,不大便为热耗津液。
《注解伤寒论》中指出“此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则是卫气间热合于荣血间也,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消谷善饥。
(仲景全书、医统本作“喜饥”。
)血至下焦,若大便利者,下血乃愈。
若六七日不大便,则血不得行,蓄积于下为瘀血,与抵当汤以下去之。
”通过下法,则邪气不在卫分和气分,而在营血分,故有瘀血,用抵挡汤活血祛瘀清热。
少阳病相关条文少阳为一阳,万物生机之代表,同时也暗含正气刚起而弱,如初升之太阳,抑或如幼苗易伤,正气不充足。
少阳主在内气机的疏布,卫气外则与肺宣发有关,内则与少阳肝胆调达有关,如天地之风,有风则万物生机盎然。
由于正气不足,气虚则易郁滞不畅。
故少阳有正气不足一面,又有虚而为郁的一面,但是少阳由于调畅体内气机运转则与各脏功能密切,其引起的病机也包罗万象,故易夹杂在各种疾病之中。
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此条少阳为病则在内之气机不调畅,而又中风,则在外之卫气宣散不畅,外之郁闭和内之不畅,引起气机郁滞过重,清阳不升则两耳无所闻,内而化热,波及血分则目赤且烦,郁而不发则胸满,此时由于少阳病为根本,正气不足一面存在,则不可吐下,吐下伤人正气,故出现气虚损过重不养心神之惊悸也。
黄宝臣在《伤寒辨证集解》中也指出此条主要是由于“经中于风,则壅塞其窍道,故两耳无所闻;风火交攻,故目赤。
风火滞留于众,则少阳枢机不能转运,势且内侵于包络而心主亦为之不安,故胸中满而生烦。
”三阴病相关条文三阴为病,以为正虚为主,太阴为病主要是伤及后天之本,以脾胃病变为主;少阴之为病则动及先天之本,出现危及生命之本,故多重症危证;厥阴为病在于阴阳俱虚而且又阴阳乖乱,则易出现阴阳相离之证,且此时阴阳俱虚则亦多死症。
由于三阴病正虚为主,且多从脾肾论治,故治疗方法类似,只是侧重点不同,故将三阴病放一起讨论。
阴阳不足则人体正气弱,但是如矛盾论之提法,必有一方为主导,故三阴病除了在病的轻重上可以分为太阴、少阴、厥阴外,而在阴阳上则可以分为阳虚为病和阴虚为病。
①阳虚血分证阳虚血分证又可以分为以气不足之气虚和阳气不足之阳虚。
气虚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二两)胶饴(一升)虚劳则正气不足,气血虚而不濡润则惊且痛而失精,气虚不能摄血则出现衄等,此处血分证为营气不足而气不摄血而引起。
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精辟概括出中焦脾胃之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
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必以建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