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流行病学共65页
流行病学课件:描述性研究
群间差异小
大
较小
最大
可独立分析层 参数;灵活, 信息利用好
层变量选择
层间差异大
小
2020/6/20
28
3. 调查方法
1. 面访 2. 信访 3. 电话访问 4. 自填式问卷 5.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2020/6/20
29
4.设计与实施
设计模式
研究目标人群 普查或抽查 研究对象
有有 暴
病露
有无 暴
➢ 分析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评价某种治疗、 预防措施的效果;促使临床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 问题,提出新的病因假设和探索方向。
2020/6/20
7
第三节 现况调查
➢概述 ➢研究类型 ➢调查方法 ➢设计与实施 ➢偏倚及其控制
2020/6/20
8
概述
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是指按照事先设计的 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 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 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以及与 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又称之为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描述性研究
Descriptive Study
引言
• 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已有的资 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
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
康状况的三间分布的特征,进
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它是
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也是 分析流行病学的基础。
• 描述性研究常用的方法有:个
例调查与病例报告、现况调查 和生态学研究等。
各层内变异越小越好,各层间变异越大越好。
主要是用于从分布不均匀的研究人群中抽取有代表性样 本的方法。
流行病学考点总结
流行病学考点总结一、名解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防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队列研究:是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验证暴露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3.病例对照研究: 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4.随机对照实验: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人群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5.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6.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的时候称为流行。
7.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病例的现象。
8.统计地方性:由于社会因素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这种情况与地区自然条件无关。
9.自然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只在这些地区存在。
10.自然疫源性:是指某些传染病可在某一地区长期存在,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独立地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传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染给人。
11.长期趋势(长期变异):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现象。
12.暴露(研究变量):指研究对象(人)曾经接触某因素,或者具备某些特征,或者处于某种状态。
13.相对危险度(RR):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14.归因危险度(AR,率差):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2022年医学专题—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Controls
Cases
Study object
Now
4
表2 病例(bìnglì)对照研究资料分析表
病例组
有暴露史
a
无暴露史
c
合计
a+c
对照组 b d
b+d
第五页,共五十六页。
合计 a+b c+d N
5
特点(tèdiǎn) 1、分析性研究,属观察法 2、回顾性研究 3、时间顺序:从“果”→“因”
30 30
第三十页,共五十六页。
资料的收集 主要在研究现场以询问方式,填写调查表而
收集。有些情况下辅以查阅档案(dàng àn),采取样品 化验等。
31 31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第五节 病例(bìnglì)对照研究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资料的整理
1、原始资料的重新核查
2、资料的分组、归纳,或者编码、输入计算机
χ2
37
37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OR: Woolf
Var(ln OR) 1 1 1 1 abcd
ln OR95%CI ln OR 1.96 Var(ln OR)
OR95%CI=exp(ln OR95%CI )
xuǎnzé)的原则
1、对照最好是全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或者是产生病 例的源人群(source population)中全体未患该病者
的一个随机样本
2、对照一定(yīdìng)是未患所研究的疾病,如有可能,应尽
可能排除亚临床或处于潜伏期的疾病
3、对照可为不健康者,但所患疾病病因不应(bù yīnɡ)与所研 究疾病的病因相同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ppt
由于多种因素混杂而导致的研究结果失真,如研究吸烟对肺癌的影响时未控制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的影响。
偏倚的控制方法
1 2
随机化
通过随机分配研究对象到不同组别,平衡各种 潜在影响因素,从而减小偏倚。
标准化
通过采用统一的调查和检测方法,确配研究对象之间的关键特征,平衡混杂 因素,减少混杂偏倚。
流行病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涉及隐私和保密
流行病学研究常常需要收集个人敏感信息,如家庭住址、病史、生活习惯等,必须采取措 施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涉及人类受试者
流行病学研究通常涉及人类受试者,需遵循医学伦理原则,保障受试者权益,确保研究合 法合规。
涉及弱势群体
流行病学研究常常涉及弱势群体,如老人、儿童、孕妇等,应特别关注这些群体的研究设 计和实施过程,确保公平和安全。
时间序列研究:收集一段时间内 的人群数据,以描述疾病、健康 状况和暴露因素的变化趋势。
03
分析流行病学
分析流行病学简介
分析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疾病 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比较和分 析不同人群和不同时间的研究结果,来识别和验证病因假 设。
分析流行病学强调利用现有的大数据或队列研究等数据资 源,通过统计分析和建模等方法,深入探索和研究疾病的 流行趋势、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
02
描述性流行病学
描述性流行病学简介
描述性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研究方 法的三大类型之一,主要通过收集 和分析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疾病 、健康状况和暴露因素的数据,来 描述疾病、健康状况和暴露因素的 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VS
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是提供 有关疾病、健康状况和暴露因素分 布情况的基础资料,以便为病因推 断、疾病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 供依据。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描述性研究 PPT
4、现况调查
目的
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 发现病因线索 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
治疗)(确定高危人群) 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 用于疾病监测 为研究和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
研究特点
1.开始时一般不设有对照组 2.研究的特定时间或时期 3.在确定因果联系时收到限制
不能确定时间顺序 研究对象更多的是存活期长的病人
4.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提示因果联系
性别、种族、遗传背景等 用现在的暴露特征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的前提条件
5.定期重复进行可以获得发病率资料
研究类型
1、普查(census)
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
普查的目的: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 了解慢性病患者及急性传染病的疫情分布 了解当地居民健康水平 了解人体各类生理生化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察
法
病例对照
分析流行病学
病
队列研究
学 研实
临床试验
究 方
验 法
实验流行病学
现场试验
社区干预
法数
理
法
产生假设 检验假设 验证假设
描述性研究
定义 利用常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数 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 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描述人群中疾病 或健康状态分布状况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在 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分布特征, 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1、个例调查
• 定义
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是指对个别发生 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 调查。
• 目的和用途
对病例的调查 总结疾病分布特征
• 局限性
流行病学第3章描述性研究ppt课件
.
33
多阶段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
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常结合使用上面几种 抽样方法。常把抽样过程分为不同阶段,即先从 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称为一级抽样单位 (如省、自治区、直辖市),再从每个抽得的一 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二级单元(县、乡、镇、 街道),依次类推,最后抽取其中范围更小的单 元(如村、居委会)作为调查单位。
.
9
三、描述性研究的特征
1、研究收集的往往是初步资料,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般只能提供病因线 索或进一步的研究的方向。
2、研究往往不需要设立对照组,仅对人群疾病 或健康状态进行客观的反映,一般不涉及暴露 和疾病因果关联。
3、研究中也有分析,是针对自然形成的不同健 康或不同特征的人群进行一般意义的分析,以 提供病因线索,但不能直接分析暴露和疾病的 关系。
.
23
局限性:
① 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 ② 只能提供整个总体情况的估计资料。 ③ 不适用于变异过大的资料。 ④ 患病率过低或所需样本量达到总体的75%时不适用。 ⑤ 抽样调查的设计、实施和资料分析比较复杂。 ⑥ 可能存在抽样误差。
.
24
常用抽样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多级抽样
.
25
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先将研究对象编号,再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摸 球、电子计算机选号等随机方式进行抽样。
实施简单、易理解,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适 合于总体不大的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简单随机抽样往往由于总体数量 大,编号、抽样麻烦以及抽到个体分散而导致资 料收集困难等原因而用的不多;但它是其他各种 抽样方法的基础。
流行病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流行病学课件)
生态学研究
一、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
定义
生态学研究在群体的水平上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 况与某种疾病的频率,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研究特点
生态学研究2. 可以初步探索群体中某因素暴露与疾病的关系 3. 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露与效应间的关系 4. 是探索病因线索的一种方法
(四)确定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抽样方法
多阶段抽样
1. 结合上述抽样方法运用于大型流行病学调查 2. 从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一级抽样 3. 从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单元(二级抽样)
(五)资料收集
确定拟收集资料的内容
1. 个人的基本情况 2. 职业情况 3. 生活习惯及保健情况 4. 妇女生育情况 5. 环境资料 6. 人口学资料
(四)确定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抽样方法
系统抽样
1. 又称机械抽样,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 2. 将总体各个个体单位按某种标志排列、连续编号 3. 根据总体数N和确定的样本数n ,计算抽样距离(N/n) 4. 第一段距离内,随机抽取一个号码,作为第一个调查样本单位 5. 将第一个样本单位的号码加上抽样距离,得到第二个样本单位,以此类
三、生态学研究的资料收集
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来源广泛,大数据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应用在于预测,为流 行病学寻找病因线索提供新的途径。
1. 工作量大,费用较高 2. 不适用于患病率很低和现场诊断技术比较复杂的疾病 3. 难保调查质量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
抽样调查
缺点
1.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以及调查精度较高 2. 可作为其他调查研究方法中的质量控制方法
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二)琼脂稀释法
原 理 琼脂选择法是将药物混匀于琼脂培养基中, 配制含不同浓度药物平板,使用多头接种器接种 细菌,经孵育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抑制细菌 生长的琼脂平板所含药物浓度测得 MIC。 结果判断 将平板置于暗色、无反光表面上判断试 验终点,以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稀释度为终点浓 度(磺胺可见少许散在细菌生长)。
结果报告 可用 MIC(μg/ml)或用敏感S)、 (中介(I)和耐药(R)报告。
第22页,共65页。
纸片琼脂扩散法
(一)试验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
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 物吸收琼脂中水分溶解后不断向纸片周围 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 菌浓度范围内细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 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为抑菌圈。
• 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能抑制细胞壁粘肽合成酶,即 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从 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
第4页,共65页。
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可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主用于对革兰氏阴性菌、绿脓 杆菌等感染 的治疗 按其来源分为: ①由链霉菌属发酵滤液提取获得,有链霉素、卡那
使用的抗生素,可在下列情况下使用:①对A组 同类抗生素耐药;②标本来源不同时,如三代头
孢菌素使用于脑脊液中的肠杆菌,磺胺甲恶唑使
用于尿道分离的细菌;③多种微生物感染;④多
部位感染;⑤感染流行的控制;⑤对A组抗生素
过敏、耐受或无反应。
第12页,共65页。
C组 药物用于对A组药物耐药的流行菌株或 对A组药物过敏的病人和某些不常见的 细菌(如肠外分离的沙门菌属或耐万 古霉素肠球菌)。
常用的有:红霉素、柱晶白霉素、麦迪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202X年流行病学基本方法及现场调查应用(1)
流行(liúxíng)曲线:直方图
3
病2 例
数1
接种(jiēzhòng)甲 肝疫苗
放寒假
开展调查
0
12-1
12-13
2008年
12-25
1-6
1-18
2009年
第十三页,共一百八十六页。
1-30
2-11
2-23
4天间隔 (jiàn gé)
绘制(huìzhì)流行曲线的要点
横坐标(X轴) 表示时间(shíjiān)间隔 纵坐标(Y轴)表示每个时间间隔内的累计病例人数
持续 同源 (chíxù)
In a continuous common source the exposure is longer
高峰(gāofēng)平台
第三十页,共一百八十六页。
Cases
持续(chíxù)同源实例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Time
Data Source: An outbreak of Salmonella heidelberg infection, Colorado, USA, 1976.
7月
发病日期
8月
16
Cases 病例数
12
可疑餐次:20日晚餐
8
4
早 午午午 晚晚晚 早早早 午午午晚晚晚早早早午午午晚晚晚早早午早午晚午晚早晚早午早午 午
1122 888 44 41122 1288 844 14122 8182 4 8412 1428 1842 4182 1842 4812 48 4
8
第九页,共一百八十六页。
几起食物中毒(shíwùzhòngdú)事件的临床表现
腹泻:82% 腹痛:52% 发热:41% 呕吐(ǒu tù):20% 恶心:17%
关于疾病爆发的调查(ppt 65页)
一、疾病爆发和流行类型
• 同源流行 • 同源或共同来源流行(common source
epidemic)是指易感人群同时或先后暴 露于同一感染来源所引起的流行。流行 中受染者一般不再传播给其他易感者。
同源流行的传播示意图
蔓延流行
• 宿主(人或动物)间的传播可以是直接接触 传播(性接触),也可以是间接传播(经空 气、生活用品接触或媒介昆虫叮咬等)。
• 蔓延流行从起始传染源到新的感染者,再连 续传播给其他易感者,呈连锁式反应。
• 人群免疫性产生群体免疫屏障,可降低易感 者与感染者的接触机会。
• 蔓延流行中有时病例可以分批(“代”)地 出现。潜伏期变异较大时,则“代”的区分 不明显。
期之间(以常见潜伏期为重点期间), 关系。
例如,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于2月20日发病,该病潜伏期2-10天,因此需要调查2月10-18日期间该病例与可能传染源的接触情况。
4) 调查结果
临床诊断依据的结果(症状学、实验室检查等);
去寻找曾接触的可能传染源。
• 例如,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于2月20日发 病,该病潜伏期2-10天,因此需要调查2月1018日期间该病例与可能传染源的接触情况。 由 于 该 病 常 见 潜 伏 期 为 3-4 天 , 所 以 调 查 2 月 16-17日为调查重点时期。
3、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
• (1) 个案调查方法 • 1.概述 • 个案研究或调查(case study)是从整体
上对一个研究对象(个案)进行详细考 察的方法。
• Snow对伦敦宽街霍乱流行的某病家进行 深入调查,发现井水被厕所的渗漏所污 染。
社会学上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