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习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具有相同 t0 时间的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与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异 同之处?
(2) 试推导水平层状介质中以均方根速度传播的时距曲线方程. (4) 试说明水平多次叠加特性曲线的特点. (5) 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9.试证明倾斜地层时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按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作正常时差校正时 有剩余时差.
差?
(5)按公式 hm
=
ho
+
χ 2
sin ϕ
A)计算 x=100 米,200 米,……1000 米时在 χ 处的 hm. 2
B)计算 tom
=
2hm V
.
Leabharlann Baidu
C)计算 Δtd'' = tom − t0
问:Δtd''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Δtd'' 与 Δtd/ 有什么关系?根据 Δtd'' 又可以倾角时差
射波时距曲线.
(2)用公式 Δt = 1 V
4h02 + χ 2 − t0 ,计算出各道的正常时差,画出正常时差曲
线;再用近似公式: Δt = χ 2 ,计算x=1000米,x=600米的△t值,并与对 2v2t0
应x的精确△t值作比较.
(3)用反射波旅行时间减去正常时差,得出时差δtφ,作出剩余时差曲线;
第五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多次覆盖 2.动校正 3.倾角校正 4.倾角时差 5.正常时差 6.全程多次波 7.剩余时差 8.CMP、CDP、CRP
二、简答与计算
1. 什么叫正常时差? 2. 什么是动校正? 3. 什么叫水平叠加? 4.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是怎样构成的? 5.什么是反射波的共炮点时距曲线方程? 6. 什么是剩余时差? 7. 多次波的叠加参量如何计算? 8.什么叫正常时差和动校正? 9.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和特点? 10. 比较共炮点与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1. 什么是多次反射波?常见的多次波有几种? 12. 什么是共反射点叠加法? 13. 什么是共中心点叠加?
惯记作 0-0-1150;0-400-1550;0-600-1750 (二)在资料处理过程中,选择最佳叠加速度时,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反射点 道集波列图上可以比较可靠地识别出两组多次波,根据这二组多次波的剩余 时差,可以从动校正量表上查出它们的平均速度,从道集记录上可以读出它 们的视周期,这些数据如下: 第 l 组:t0=1.O 秒,V 多=1900 米/秒,T=30 毫秒 此处根据本工区的速度资料,对一次反射波来说,t0=2.O 秒,对应的 Vav=2800 米/秒,t0=1.0 秒,对应的 Vav=2100 米/秒. (三)对采用三种观测系统所得的实际地震资料的分析发现,总的来说,炮点 偏移距为 O 的观测系统效果不好,观测系统 0—400—1550 和 0—600—1750 的效果较好,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完成下列工作并回答有关的问题: (1)计算这三种观测系统的叠加特性曲线ρ(α),然后用透明纸把三条ρ(α) 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 (2)计算两组多次波的单位叠加参量α,利用ρ(α)曲线,分析三种观测系 统对压制这两组多次波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如何从理论上解释上面已知条件 三中所谈到的情况? (3)你认为在该工区采用哪种观测系统较好?为什么? 15.比较共反射点叠加和组合法统计特性的异同点,哪一种方法对随机干扰的压 制好些? 16.激发点位于断点在地面的投影点处时,所观测的相同深度界面上的反射波时 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在什么位置相同? 17.判断下列说法对否?并说明其理由. (1)上覆为非均匀介质,单一平面界面,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是一条光滑的双曲线. (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只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变化. (3)只有测线方向与地层走向垂直时,射线平面与铅垂面重合. (4)对折射波来说,只要有高速层存在,就产生屏蔽现象. (5)近炮点观测的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乎双曲线状. 18.回答下列问题
14.计算多次波的叠加参量,分析用不同的观测系统压制多次波的效果. 已知: (一)在某工区试验多次复盖水平叠加效果时,曾采用下列三种观测系统;24 道接收,道间距 50 米,检波器排列长度 23×50=1150 米,六次复盖,炮点 移动距离 100 米,炮点偏移距有三种;0;400;600 米,这三种观测系统习
20.关于正常时差、倾角时差的计算.
(1)水平界面,均匀覆盖介质,V=2500 米/秒,h=1250 米,计算炮检距 x=0
米,100 米,200 米,……1000 米的反射波旅行时 t 平.
t平
=
1 V
χ 2 + 4h2
计算各 x 值的正常时差: Δtn = t平 − t0
(2)倾斜界面,φ=10O,激发点 O 处的界面法浅深度 ho=1250 米,均匀覆盖层 波速 V=2500 米/秒,计算 x=0 米,士 100 米,士 200 米,……士 1000 米
的反射波旅行时 t 斜
t斜
=
1 V
χ 2 + 4h02 + 4h0χ sin ϕ
注意:本题设界面上倾方向与 x 的负方向一致,取正号,但 x 本身有正负号.
(3)用公式 Δtd
=
2χ sinϕ V
,计算
x=100
米,200
米,……1000
米的倾角时差,
并回答此公式计算出的是哪两点间的倾角时差?
(4)用公式 Δtd/ = t斜 − Δtn − t0 ,计算 x=100 米,200 米,……1000 米的倾角时
作什么事实上义?
21.已知界面倾角 15O,激发点 O 处界面法线深度 h0=100 米,界面以上均匀覆盖
介质波速 V=2000 米/秒,测线垂直界面走向,采用中间放炮排列接收,接收点
位于 O 点两侧±100 米;±200 米;±300 米;±400 米;±500 米;±600 米.
(1)用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计算出各道反射波旅行数据,画出反
再减去t0,得倾角时差△td,说明δtφ和 Δtd/ 的地质意义有什么不同.
(4)用公式 Δtd
=
2χ sinϕ V
计算各道的倾角时差,比较△td的数值,可得出什
么结论?
(5)用 ΔTϕ = 1 V
4h02 + χ 2 + 4hχ sinϕ − tom 公式,计算x=100米,x=600米时的
精确动校正量,与(2)中的计算结果比较,两者差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