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国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国化
在全世界,各地文化、地理以及建筑技术条件的差异形成了清真寺建筑的千姿百态,它们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地方特色。
我国清真寺约有两万余所,其建筑式样、结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目前见到的绝大多数为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
明代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高峰时期,中国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形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
一、传统清真寺建筑样式
在阿拉伯国家及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里,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
从两河流域到比利尼斯,清真寺的主要型制是巴西利卡式。
由于伊斯兰教仪式要求礼拜时,朝圣者面向圣地麦加,所以,原来的巴西利卡式就被横向使用,长期沿袭并形成定制。
但伊斯兰教的礼拜殿、邦克楼、沐浴水池、教室及殿内设圣龛等都有定规,从而组成完整的以宗教活动为中心的清真寺建筑群体。
最典型的清真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大清真寺,它也是早期最大的清真寺建筑群。
该寺围墙东西比南北稍长,俱在300米以上,院子正中还有一个四合院,四角有方塔,其大殿靠南,进深三间,有两排柱子,在圣龛前开辟成一个独立空间,形成纵向的轴线,正中为一个穹顶。
出于这种构思的完美性,
因而它成为各地区清真寺的范本,随着时代的变迁,集中式的穹顶式建筑成为伊斯兰建筑的标志。
尽管各地民族成分不同,地方传统差别很大,建筑也因地而异,采用的结构方式、平面布置也有变化。
但是,伊斯兰教建筑却有其共同点,清真寺都喜欢表面装饰。
因伊斯兰教规定禁用写实的动物纹作装饰,所以采用的题材是几何图案、阿拉伯的古兰经撷句和程式化的植物。
在建筑中普遍采用富有装饰性的拱券结构,特别是大殿中使用穹顶。
加之相应的建筑及装饰的陪衬(邦克楼、几何花纹等),使建筑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富有神秘感。
穹顶的采用在建筑上形成了与精神所融合的空间表现,这与伊斯兰教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
经历千百年的不断探索和创造,其建筑结构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风格不断成熟,艺术日趋完美,产生了其建筑的独特性,对世界建筑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二、逐步中国化的清真寺建筑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初国内清真寺主要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及细部处理基本上是阿拉伯式样。
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和宗教传播的需要,清真寺建筑在发展中逐步吸收了汉族建筑的特点,表现为两种建筑艺术的融合,从而创造了特有的建筑型制。
尽管有些地方、有些清真寺建筑已被完全汉化,但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
(如: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因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不同,清真寺仍保留富有民族性格和区域特点的建筑形式。
中国化的清真寺虽然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木结构,但其型制为伊斯兰式,如礼拜殿、邦克楼、浴室、教室、圣龛,禁用动物纹作装饰、无偶像、神龛朝向麦加等。
在我国清真寺中,单体大多数采用大木起脊、硬山式、歇山式,礼拜殿多为“勾连搭”的结构作法。
其总平面布局,多数采用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以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寺院,因而组成了完整的空间序列。
院落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风俗习惯和艺术特点,循序渐进,层层引深,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也显示我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同时,把我国富有情趣的庭院处理糅合在平面布局中,使其更加另有一番风韵。
三、明清清真寺的中国化――以大学习巷清真寺为例
据史料记载,陕西在元代已有清真寺,但较简陋,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到了清代中叶,仅在关中就有800多座清真寺。
从现存的一些清真寺来看,它们的构建样式已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仿而汉化了。
这些清真寺在尊奉伊斯兰信仰的同时,采纳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方式,其结构和外形多呈殿宇式,常配有四合院或三合院,平面布局多以大殿居中,两旁南北讲堂相对,后殿设米哈拉卜,外部角楼屹立。
有的建
筑更是碑亭遥峙,画栋雕梁,悬匾垂联。
这种建筑风格,是明清伊斯兰教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物化体现,形成了伊斯兰建筑的一大特色,而大学习巷清真寺就是这种建筑形式的典型案例。
该寺坐落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内,占地9.1亩,由大门、照壁、石坊、三间庭、省心阁、南北厅、碑亭、阿訇斋、沐浴室,礼拜正殿等建筑群组成。
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中宗年间,赐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元至明末,又经赛典赤、铁铉、郑和等人重修扩建,明清均有碑文纪其事,解放后政府曾两次拨款维修,形成现在规模。
该寺楼台亭殿布局庄严、肃穆,外观则壮观紧凑,内观则匀称和谐。
寺门对面有砖雕纹饰大照壁一座,门外临街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敕建陆次”石额,镌于牌坊门楣。
省心阁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相传建于宋代,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建为四角形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布局庄严古雅。
后面是南北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重修清净寺碑》。
大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
大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牌匾,殿内前中为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笔势苍劲,线条流畅。
大殿可容纳500人同时做礼拜,墙壁四周有花草图案,套刻《古兰经》和阿拉伯文的“嘟哇”。
这些沥粉贴金壁板为国内清真寺现存之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整个清真寺以其中西合壁的建筑手法,体现出伊斯兰教清真寺在中国的早期建筑风格。
该寺建筑装饰在内容、布置和色彩上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特点,而在用材和技法上融汇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集三种文化的和谐发展于一体。
由于清真寺严禁使用动物形象,又要表现出庄严与壮丽的氛围,因而清真寺内部的雕刻和绘画,除了以花卉、叶藤或卷云等烘托出一段阿文的经文,或者以阿拉伯几何图案作为画面外,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牡丹、松竹、果品、荷花出水、怪石秀岫、文房四宝等来装点各处的墙壁和门窗,门窗极少见到阿拉伯式的尖拱顶和几何棂窗形式。
虽然所有砖雕和木雕全是中国的传统风格,但与清真寺内的宗教、民族特征结合的十分和谐。
无论是阿拉伯风格为主的清真寺,还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清真寺,都是中国与阿拉伯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
这些遍布中国的清真寺,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和世界建筑文化的花坛,它们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长期友好交往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理应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悉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