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一、目的随着铁路建设标准的提高,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要求越来越严,最小工后沉降仅为20mm。
为了确保新建铁路的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对路基本体和地基进行监测。
由于路基沉降监测具有施工干扰大、要求精度高、监测区间长、资料整理难等特点,采用传统观测方法无法进行路基沉降评估,因此采用自动沉降监测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路基施工时沉降进行适时检测,确保路基稳定。
因此我项目自动沉降监测采用长沙金码公司研发的自动沉降监测系统。
二、传统观测方法简介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磁环沉降仪、测斜管、沉降板、剖面沉降仪及水准仪和经纬仪(边桩观测)观测路基沉降和稳定性。
元件布置示意图如下:图1. 综合观测断面测点布置图2 路堤填筑分层沉降全断面观测示意传统观测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观测的效果,但据专家论证,传统方法存在如下缺点:①磁环沉降仪或沉降板均需设立标示杆(或沉降管),严重干扰施工。
②野外施工或人为破坏导致标示杆受损,测点破坏,影响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③标示杆周围无法压实,测点不能完全代表路基沉降状况。
④测量误差误差大、不能满足高精度测量的要求。
⑤现场测量劳动强度大、数据处理繁杂,不能组成自动化监测系统。
⑥不能长期运行监测,公路与铁路铺设路面或铁轨后不能继续监测,无法对工程投入营运后路基的沉降与稳定性进行评估。
三、路基自动化监测方案路基自动化监测选择电测沉降计与水平位移计,测量路基沉降与水平位移。
配合土压力盒、孔隙水压计、柔性位移计等检测元件和无线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完成路基沉降与稳定性长期测量。
此方案可提供从工程施工到工程营运多年后路基的长期沉降与稳定性数据,从而准确快速提供工程安全营运参数和正确评价工程的勘探、设计、软基处理方案。
1、软土地基分层沉降对于软土地基采用串联式分层沉降计精准测量不同地质层面的沉降位移,测量精度可达±1mm,对于深层软基工程可配合连通液位精密沉降计使用,可获得深层软基沉降的精确参数。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xx路基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对技术人员及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前应先编制专项观测方案,其主要内容有:沉降观测网的建立等级、路基沉降观测变形监测系统的设置原则、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测量仪器的配置及主要技术要求、观测组织结构、职责及管理制度,以利于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外业技术准备2.2.1准备二等水准测量仪器,作业仪器要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期限内使用。
2.2.2购置或制作沉降板、测杆及沉降观测桩、边桩,确保进行沉降观测时有桩可用。
3.技术要求3.1沉降观测应采用三等水准测量,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沉降观测应符合关于印发《东南铁路公司、京福闽赣公司、向莆铁路公司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东南铁工(2017)100号。
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有关规定。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1规定执行。
表1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者施加预压荷载后沉降变形观测时间应该满足评估要求,一般不小于6个月。
3.3在软土、松软土等特殊路基段设置观测断面,间距不应大于100m。
3.4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在地基处理完成后立即埋设沉降板,每2个观测断面应设置1个沉降板,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在基床表层以下施工完成后,应立即设置临时观测标,进行观测,待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进行转标处理,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3.5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一般地段≤150mm,年沉降速率应≤40mm/年,桥台台尾地段路堤工后沉降≤80mm。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工艺流程布设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元件→进行沉降观测→收集观测数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估。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用于路基工程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工作。
2 作业准备2.1 沉降观测断面类型(1)路基沉降观测类型包括: C 、F1、F2三种类型,沉降观测断面类型布置见图1~3。
根据现场情况列出沉降观测类型及观测断面里程统计表。
C15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0.5×0.5×0.95观测桩C15混凝土C15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0.5×0.5×0.95图1软土、松软路堤路涵过渡段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例图(C 型)图2 软土、松软路堤沉降监测剖面布置示例图(F1型)C15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0.5×0.5×0.95观测桩C15混凝土图3 软土、松软路堤沉降监测剖面布置示例图(F2型)(2)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
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紧邻桥台、距离桥头10m、30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观测内容同相邻路堤。
(3)一般路堤地段采用A-1型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路肩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堤顶面沉降监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预压土坡脚路基布置沉降监测桩,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沉降监测桩,具体布置型式见E1~E2。
(4)软土、松软路堤地段采用B-1,B-2型监测断面,每间隔3个B-1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B-2型监测断面,B-1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沉降板和位移监测桩,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路肩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完成)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做好路基及桥梁的沉降观测,得出真实详细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后续施工工序提供依据。
二.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体要求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施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评估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后续工序施工的的安全。
2.1.2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1.3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1.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1.5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分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2.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2.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过渡段的断面设置按过渡段的技术规定执行。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5米的间距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且地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点位的附近1米处必须设加密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因过渡段观测断面或加密断面的设置而导致一般路基区段间距不足50m时,不设断面;超过50m而不足100m时,按等分间距设置断面;超过100m时,按50m倍数的四舍五入原则来设置断面数量,断面间距宜一致均匀。
有砟轨道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目录一、适用范围二、技术依据三、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四、人员及仪器配置五、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六、沉降观测测点布置七、沉降观测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八、沉降观测结果分析、评估九、评估报告的内容新建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标段有砟轨道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标段内有砟轨道路基段,起讫里程。
二、技术依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号);、新建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施工图文件。
三、沉降变形观测内容、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软土和松软土地基路堤段边桩移位观测;、过渡段:路桥、路涵、堤堑等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
四、人员及仪器配置项目部成立沉降观测小组,设组长人,负责全标段沉降观测工作管理及协调。
设副组长人,具体负责各工区沉降观测点的埋设、保护、观测及资料整理工作。
每个工区各配置一台电子水准仪和全站仪进行沉降观测工作。
、人员配置见下表:人员配置表序号姓名性别年龄职务职称专业年限备注孙宝杰男组长工程师全标段王钜罡男副组长助工一工区闫晋峰男测量员助工一工区李浩男测量员一工区雷波男副组长工程师二工区廖健康男测量员二工区李双鹏男测量员二工区林成名男副组长工程师三工区于洪军男测量员工程师三工区李相秀男测量员助工三工区、仪器配备见下表:设备配置表名称型号精度等级制造厂名出厂编号鉴定日期备注电子水准仪天宝合格电子水准仪天宝合格电子水准仪徕卡合格全站仪"徕卡合格全站仪"索佳合格全站仪"宾得合格五、沉降观测技术要求、根据新建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施工图文件说明及规范要求,本标段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定执行,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见下表:表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三等、观测控制标准路堤中心沉降每昼夜不得大于,边桩水平位移每昼夜不得大于。
8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边坡变形监测施工作业指导书为了加强中铁五局武广客专项目经理部第八总队路基工程沉降、位移监测管理,及时监控路基的沉降量及位移变形,保障路堤安全填筑,检验地基处理效果,并根据监测提供的可靠数据确定铺轨支撑层及其以上结构的施工时间,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为了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局经理部和各总队分别成立沉降监测室和沉降监测组。
二、监测工作程序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实际地形条件,各监测组制定适宜的监测方案,报经理部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监测小组在动态跟踪检测时,采集的数据经判别后,及时反馈路基稳定信息;如果出现失稳信号,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加大监测频率。
监测工作程序如下:三、监测测试项目和内容1、路基变形监测路基变形监测,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分层沉降监测,另外软土或松软土地基路堤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复合地基的加筋(土工格栅)应力、应变监测等。
当路基基底或下卧层为平坡时,路堤主监测断面为线路中心;当地表横坡或下卧层横坡大于20%时,应于填方较高侧或压缩层较厚侧增加监测点;基底沉降监测与路堤本体沉降监测在一般路基(非试验段)地段监测点应尽量布臵于同一路基基地和基床底层顶面;同时在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填筑时,沿线路纵向每隔30~50m在距坡脚2m处设臵位移边桩,以控制填土速率。
控制标准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小于1.0cm/d,坡脚水平位移速率小于0.5cm/d。
2、路堑高边坡的位移变形监测变形检测范围包括:1)、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2)、白垩系、下第三泥岩、粉砂岩、砂砾岩;元古界泥质板岩、千枚岩等软质岩高边坡;二迭、石炭、泥盆系的炭质页岩、砂页岩、煤系地层、泥岩等易浸水软化的软质岩及软硬互层的路堑边坡高度≥20m时;3)、第“2)”条的地层条件,当存在顺层现象或受构造影响结构面发育;不利结构面发育,边坡高度≥15m时;4)、土质及全风化层,边坡高度≥15m时。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松软地基路基施工沉降和位移观测方案1.工程概况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段)湖州南浔--长兴姚家桥段第七合同段K34+400~K38+600大部分填方路基属于松软地基,路基松软地基加固处理的方法设计为:地基加固处理,K34+300~+403、YK34+593~YK35+407、YK35+523~+619、YK35+771~+950、ZK34+593~ZK35+415、ZK35+532~+604、ZK35+776~+900为塑料排水板地基加固处理,K34+536~+573、YK34+573~+593、ZK34+573~+593为预应力管桩地基加固处理,YK35+407~+523、YK35+619~+771、ZK35+415~+532、ZK35+604~+776为沉管灌注桩处理及YK35+950~YK36+099、ZK35+900~+950为粉喷桩地基加固处理。
设计要求在松软地基段埋设沉降板和位移观测边桩进行定期观测,以保证取得完整准确的观测资料,控制松软地基路基施工速率,保证沉降和位移量控制符合设计标准要求,本段共设沉降观测断面68个。
2.观测小组:组长:韦高志(工程师)副组长:王鹏(助理工程师)组员:韦高志、王鹏、王涛(测量工)3.设备、仪器、型号及数量①TOPCON GTS-602型全站仪一台。
②Leica WILD NA2 精密水准仪一台。
③铟钢尺一把。
4.工作安排4.1 观测小组负责K34+300~K36+099段内的16段软基的沉降、位移观测工作。
4.2 副组长王鹏负责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
5.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5.1 布设水准网、导线网。
5.2 沉降观测:观测精度达二等水准测量要求。
5.3 位移观测:用全站仪测相对坐标,并算出绝对水平位移值,观测精度要达到二级导线测量要求。
5.4 为了控制填筑速率,在施工期间,应该每填筑一层填料进行一次观测。
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应该每三天观测一次。
路基填筑完毕后,应该每14天进行一次定期观测,发现有沉降,应及时补填,始终保持设计要求的预压标高,直到预压期完成,多余填料卸除为止。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一、目的随着铁路建设标准的提高,对路基的工后沉降要求越来越严,最小工后沉降仅为20mm。
为了确保新建铁路的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对路基本体和地基进行监测。
由于路基沉降监测具有施工干扰大、要求精度高、监测区间长、资料整理难等特点,采用传统观测方法无法进行路基沉降评估,因此采用自动沉降监测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路基施工时沉降进行适时检测,确保路基稳定。
因此我项目自动沉降监测采用长沙金码公司研发的自动沉降监测系统。
二、传统观测方法简介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磁环沉降仪、测斜管、沉降板、剖面沉降仪及水准仪和经纬仪(边桩观测)观测路基沉降和稳定性。
元件布置示意图如下:图1. 综合观测断面测点布置图2 路堤填筑分层沉降全断面观测示意传统观测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观测的效果,但据专家论证,传统方法存在如下缺点:①磁环沉降仪或沉降板均需设立标示杆(或沉降管),严重干扰施工。
②野外施工或人为破坏导致标示杆受损,测点破坏,影响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③标示杆周围无法压实,测点不能完全代表路基沉降状况。
④测量误差误差大、不能满足高精度测量的要求。
⑤现场测量劳动强度大、数据处理繁杂,不能组成自动化监测系统。
⑥不能长期运行监测,公路与铁路铺设路面或铁轨后不能继续监测,无法对工程投入营运后路基的沉降与稳定性进行评估。
三、路基自动化监测方案路基自动化监测选择电测沉降计与水平位移计,测量路基沉降与水平位移。
配合土压力盒、孔隙水压计、柔性位移计等检测元件和无线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完成路基沉降与稳定性长期测量。
此方案可提供从工程施工到工程营运多年后路基的长期沉降与稳定性数据,从而准确快速提供工程安全营运参数和正确评价工程的勘探、设计、软基处理方案。
1、软土地基分层沉降对于软土地基采用串联式分层沉降计精准测量不同地质层面的沉降位移,测量精度可达±1mm,对于深层软基工程可配合连通液位精密沉降计使用,可获得深层软基沉降的精确参数。
沉降与稳定观测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与稳定观测方案我标段路基均位于软土地基上,全部为填方路基。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和《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需进行沉降与稳定观测,具体方案如下:一、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沉降板制作:施工路段的地表沉降观测方法为在原地面上埋设沉降板进行高程观测。
一般软土路基路段,在K80+56处路中心埋设一个观测点;桥头引道路段,在K79+900、K79+940、K79+976、K80+132、K80+175、K80+218.416处设置六个观测断面,第一个断面设置在桥台桩位处,每一个断面在路中心和路肩内缘埋设三个观测点。
沉降板由钢板底板、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筒组成。
底板尺寸50cm×50cm×3cm,测杆直径4cm,保护套管直径10cm。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度不宜超过5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
二、位移边桩的布置及设计:地基的稳定性通过观测地表面位移边桩的水平位移和地表隆起量而获知。
在K79+940、K79+976、K80+56、K80+132、K80+175处设置五个断面及每个桥头纵向坡脚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每一个断面在坡趾及距坡趾5.0m埋设位移边桩。
边桩采用C25号钢筋混凝土预制,长度1.5m,断面为正方形,边长15cm;桩顶预埋钢筋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为地表以下不小于1.2m,桩顶露出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0cm,桩周围回填密实,上部50cm用混凝土浇筑固定。
三、主要操作要点:1、测点标杆安装时应严格按规定进行,安装必须稳固,对露出地面部分均应设置保护装置。
在路堤施工期间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一旦发现标杆受拉或位移,需立即修复,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2、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
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三天至少观测一次。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一标路基工程编号: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单位:编制:审核:批准:2010年月日发布 2010年月日实施目录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工程概况--------------------------------- 1页1、观测的目的--------------------------------1页2、编制依据----------------------------------1页3、适用范围----------------------------------1页4、观测的内容--------------------------------1~2页5、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2~4页6、沉降观测仪器、设备和方法------------------4页7、沉降观测的频度-------------------------------------------4页8、沉降观测精度----------------------------------------------5页10、附件附件1:沉降观测人员组织架构(附后)附件2:沉降分析与评估(附后)附件3:组合式沉降板路基沉降观测技术(附后)工程概况:合福铁路是我国建设的设计时速350km/h的高标准线路之一,为了满足高平顺性、高舒适度、高安全性和免维修的要求,全线铺设无碴轨道,工后沉降量的控制标准极为严格,相关技术标准均要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本经理部施工段为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一标DK25+000~DK32+058(长链263.268m)处,本管段处于黏性土及淤泥质土广为分布的地区,黏性土及淤泥质土的湿陷变形问题十分突出,给线路的各种建筑物工后沉降控制更增加了难度。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路基、桥梁墩台进行沉降观测,评估它们的工后沉降。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1、观测的目的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观测资料的沉降分析结果,在施工期间进行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及工后满足时速350km/h高标准线路的高平顺性、高舒适度、高安全性和免维修的要求。
线下工程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新建铁路××至××客货共线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路基)(DK103+150-DK119+050)中铁××局集团××铁路项目经理部××分部拟定:复核:审核新建铁路××至××客货共线线下工程作业指导书(DK103+150-DK119+050)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甘肃铁科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目录目录 (iii)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组织管理 (2)2.1人员及仪器配臵 (2)2.2 单位职责 (2)第三章沉降变形测量 (4)3.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3.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5)3.2.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5)3.2.2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5)3.2.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5)3.2.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6)3.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臵要求 (6)3.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8)3.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9)3.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12)第四章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3)4.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13)4.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5)4.3 观测技术要求 (19)第五章数据汇总 (21)5.1监测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及反馈 (21)5.2 监控量测管理 (22)5.3 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 (23)5.4沉降观测资料 (23)附表1 降变形观测外业情况记录表 (24)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25)附表3 光学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26)附表4××铁路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 (27)附表5 ××铁路路基沉降资料汇总表 (27)附表6 ××铁路切面沉降管测试资料汇总表 (29)附表7 ××铁路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曲线图 (31)附表8 ××铁路路基沉降曲线 (32)第一章总则为规范××铁路隧道围岩监控量测工作,使监控量测的管理更科学合理,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58号)、《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 8号)、《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编制本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向莆铁路FJ-3A标段路基工程编号:CZZDS-016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单位:中铁十四局三公司向莆铁路FJ-3A标项目部编制:审核:批准:2009年4月19日发布 2009年4月19日实施沉降观测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2.作业准备2.1按要求准备好观测桩2.2把观测桩断面处的场地清理干净。
3.技术要求3.1熟悉施工图纸及相关文件要求:3.1.1 新建向莆线尤溪站设计图;3.1.2 新建向莆线路基区间段设计图;3.1.3 新建向莆线《路基工程设计详图集》;3.1.4 业主和监理的有关文件和要求;3.1.5《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J285-2004;3.1.6《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3.2根据图纸设计说明,在需要设置观测桩的断面上设置一定数量的观测桩。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在填筑过程中,应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筑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4.2测量精度采用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测量频度: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填筑一层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监测一次,以后每3天测试一次。
填筑达到设计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到预压期末,根据观测结果及时整理绘制“填筑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5.施工要求成立专职技术人员组成的沉降观测小组,专项负责沉降观测,作好原始观测记录。
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桩不被破坏,对施工负责人、工程机械司机及运输车司机进行沉降观测重要性的专项教育,设专人指挥倒车,运输车辆在沉降观测桩周围卸土时,确保沉降观测杆不被破坏。
在所有观测桩的位置插上标志旗,以提醒操作人员注意。
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砌成砖垛将沉降观测杆围护。
施工时,沉降观测杆周围改用TY60打夯机夯实,并重点抽查该处压实质量。
软土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线***至***段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制订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在路基施工之前,项目部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进行沉降观测的技术标准、人员、仪器设备、观测频次、观测步骤、相关数据整理分析方法等。
2.2外业技术准备工程管理部选派测量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专职测量及技术人员共4人组成沉降观测小组,负责路基沉降观测工作。
3.技术要求3.1观测断面的设置原则:路基观测断面设置在地基段落范围内。
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平均50~2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地段和过渡段应适当加密。
在路桥过渡段范围内需要设置不少于1处观测断面对过渡段路基进行沉降观测。
3.2观测点的布置:于路堤两侧坡脚外0.5m处及两侧路肩各设置一处C15混凝土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设置一处沉降板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桩露出地表或基床约10cm,其埋设应牢固可靠。
详见下图。
Ⅰ图1:路堤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布置图沉降板图2:路堑沉降观测断面观测标志布置图3.3测量精度要求:国家Ⅱ等水准测量标准。
3.3.1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表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 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表3 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要求表4仪器设备3.3.2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线下工程桥涵及路基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沉降观测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为沉降观测基准点,详见《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通过对路基本体及地基沉降进行全面、系统的观测,实施信息化施工,根据沉降监测返馈信息进一步完善工程措施,确保路基沉降稳定并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2 编制依据⑴《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2006]189号,《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⑵《时速200~250公里有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铁建设[2007]76号⑶《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⑷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设计文件3 适用范围适用于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线路基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作业。
4 材质要求⑴地基全剖面沉降观测在地基表面埋设全剖面沉降管,采用剖面沉降仪采集数据。
⑵路基面沉降观测精度采用二等水准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5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5.1沉降观测方案5.1.1结合本工程特点、无碴轨道客运专线对路基沉降控制的要求,安排本工程的沉降观测项目包括:⑴地基全剖面沉降观测:在地基表面埋设全剖面沉降管,采用剖面沉降仪采集数据。
获取地基总沉降量和沉降变化。
全剖面沉降管沿线路纵向按以下方法布置:①沉降板及水平位移观测桩的布置原则深层沉降观测一般地段沿线路纵向300m设一处,软土、松软土及湿陷性黄土地基每100m设一处,深厚湿陷性黄土及深厚松软土地段每50m设一处;地表沉降一般地段30m一处,松软土、湿陷性黄土地段20m设一处,桥路过渡段及其他过渡段设置两个地表沉降观测断面。
每个观测横断面布设3个观测点,在地面设剖面沉降仪,在路基面中线及左右两侧路肩处设路基观测桩,观测桩采用φ40mm,长1.2m钢钎。
②沉降板埋设按设计要求埋设的沉降板,在路基填筑第一层后即开始埋设。
路基第一层填料碾压密实后,测量放出沉降板的准确位置,人工挖除板位土层至原地面。
沉降板基础底部先铺设中粗砂,人工整平,并用冲击夯夯击密实,然后安设沉降板,沉降板上分层回填路基填料并夯击密实。
云桂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路基沉降观测作业目的(1)沉降观测对控制和保证路基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2)通过系统、连续、正确、完整的观测及分析,可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变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3)《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铁建设[2009]196 号;(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5)《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6)《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7)《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8)《铁路路基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J-2009);(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0)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其他有关规范、规定及标准;3.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云桂铁路YGZQ-3标段路基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工作。
4.观测方案4.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主要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不同的填方高度、不同的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进行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
4.1.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实地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设的。
为防止个别基准点高程变动造成的差错,每段路基应布设三个永久绝对高程基准点进行互相校核(可以和桥涵基准点共用),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判断选择稳定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
工作基点应设在稳定、方便使用,且距离路线50米以外的地方,按规范要求埋设,最好埋设在基岩上。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 主体内容及适用范围由于路基填料选择不当或施工时压实系数不达标,在列车荷载及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线路轨面平顺。
2 作业目的掌握路基沉降的速率和沉降量,综合评估路基沉降的风险,为路基的沉降整治提供依据。
3 作业流程图4 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相关标准4.1 作业条件线上测量需在天窗点内作业。
4.2 机具和材料4.2.1 机具。
水准仪、铁锹等。
4.2.2 材料。
水泥、砂子、水等。
4.3 作业程序及要领4.3.1 根据施工单位移交的沉降观测资料和竣工资料,分析确定的运营阶段还要继续进行沉降监测的地段。
4.3.2 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的地段埋设观测桩。
4.3.3 对下沉地段进行水准测量。
4.3.4 收拾工具,清理现场。
4.3.5 沉降数据分析,形成监测分析报告。
4.4 质量标准4.4.1 全线进行沉降普查监测的周期。
一般路基地段,运营后1—3年内每半年进行1次观测,第4年起每年进行1次观测。
路基过渡段等重点地段,运营后1—3年内每月至少观测1次,第4年起根据沉降情况可适当调整观测周期。
4.4.2 确定重点监测地段。
(1)验交前沉降评估分析确定的运营阶段还要继续进行沉降监测的地段。
(2)膨胀岩土、湿陷黄土、岩溶发育区等不良、特殊地质区段。
(3)路桥、路隧等不同构筑物过渡段,存在差异性沉降较大的区域。
(4)在运营阶段检查发现的异常变形地段(如出现边坡溜坍、桥台台尾路基与桥台间存在脱缝、水沟等附属构筑物存在变形等地段)。
(5)周边出现工程施工或其他特殊情况可能引起路基沉降时,要进行专项监测。
4.4.3 观测点布置要求4.4.3.1观测断面的布置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沉降发生原因等因素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沿线路方向一般不超过5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增加观测断面。
(2)垂直于线路方向的观测断面考虑在两侧路肩、道心、路基中心、边坡等处分别设置观测点。
边坡的观测点应根据边坡长度均匀布置,原则上观测点间距为3—5m。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1. 引言路基沉降观测是公路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公路的正常运行和通行安全。
为了保证路基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本文将就路基沉降观测和自动采集作业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2. 路基沉降观测流程(1)设站点。
按照设计规定,选取不少于3个站点进行固定观测,以保证观测结果的精确性。
(2)安装支架。
在观测现场设置基准点,安装支架,并对支架的固定情况进行检查。
(3)安装观测仪器。
将水平仪、垂直仪等观测仪器安装到支架上,并进行水平校准和校零操作。
(4)进行初次观测。
在观测前,需要进行点位测量和基准点高程的测量,并记录下来。
观测时要保持观测仪器的稳定,并进行独立观测和对中观测,以保证观测精度。
(5)控制质量。
对观测结果进行比对、计算和分析,判断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观测结果的质量。
(6)定期观测。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定期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整措施,确保路基沉降观测的顺利进行。
3. 自动采集作业流程(1)设站点并选取观测仪器。
在进行自动采集作业前,需要选取不少于3个站点进行固定观测。
观测仪器可以是数字摄像机、倾角仪等。
(2)安装观测仪器。
将观测仪器安装到支架上,并进行校正和校零操作。
(3)设置观测参数。
根据设计要求设置观测参数,包括观测间隔、观测时间、数据存储方式等。
(4)启动自动观测。
启动自动观测程序,系统会自动采集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系统中。
(5)数据处理。
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系统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提取,以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6)数据输出。
将处理好的数据输出到报告中,进行分析和说明。
4. 注意事项(1)设站点时要选择平整、稳定的地面,避免地基松软或坑洞等现象。
(2)观测仪器的安装、校正和校零等操作必须认真执行,确保观测精度。
(3)观测过程中要保持观测仪器的稳定,避免外力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