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合集下载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交换、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

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

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包括:(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

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包括:1、某种意义上,交换决定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生产的实现要靠交换完成)--市场调节换完成)--市场调节2、生产决定交换。

其作用表现在:(1)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2)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

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对象是生、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分配;从分配方式上看,分配也由生产决定。

(以何种方式参与生产,就以何方式参与利润分配:出资者---分红,劳动者---工何方式参与利润分配:出资者---分红,劳动者---工资)。

2、资源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 资源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 配决定着生产。

资源配置先于生产进行3、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生产方式

25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要求生产关系去适应的是先进的 社会生产力
调整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
26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生产关系变革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根本制度实行革命性变革。 这是社会制度的质变; 一种是对具体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 这是量变。
27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19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 4、纠正对产权问题认识的误区
一是把产权片面理解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因而只注重公有权,忽视私有权,应两 者并重; 二是把产权看作铁板一块。实际上产权内 容中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 、处置权、转让权、收益权等是可以分离 的。
20
第一章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思考题:
• 制度创新就是在保持社会基本制度不 变的前提下,对具体经济制度即经济 体制进行不断调整和重新安排。它与 经济体制改革是同义语。 • 制度创新能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使 生产关系更完善、更具活力。
28
第一章 第三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思考题:
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性质?
29
• 3、生产要素的分配和劳动成果 的分配 • 4、生活消费反映人们的经济状 况
11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思考题:
怎样理解社会再生产过程 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 关系?
12
第一章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
13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涵义和重要性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 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 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 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 21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 起义失败后,奴隶主把六千名被俘的 起义者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 十字架上。尽管如此,奴隶反抗奴隶 主的阶级斗争并没有停止过,而是继 续蔓延,一直到罗马帝国的灭亡。
政治经济学
22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二、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 影响。
政治经济学 12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政治经济学
13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 着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20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 逃亡奴隶纷纷投奔前来,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起义军极盛时期曾 发展到12万人以上,屡败罗马军,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意大利南部 。公元前72年,罗马执政官率军镇压。此时,起义队伍内部发生 分裂,以克里克苏斯为首的一支队伍单独行动,不久被罗马军队 消灭。斯巴达克率军北上,频频取胜。但他并未翻越阿尔卑斯山 ,而是率12万义军再次南下,进抵意大利半岛南端,计划借助海 盗船只渡到西西里,因受海盗欺骗未获成功。公元前71年,奉命 镇压起义的克拉苏尾随斯巴达克南下,在意大利半岛最狭窄的部 分布鲁提乌姆挖掘了横过整个地峡的壕沟,对起义军加以围困。 起义军突破封锁线,向东南海岸进发,受阻,被迫折回迎战克拉 苏。同年在布林底西港附近亚决战中,克拉苏得到从伊比利亚半 岛归来的庞培的增援,起义军遭到惨败,六万名起义者战死,斯 巴达克也壮烈牺牲。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除去作为生产要素的交换外,还有作为生产品的
交换。这种交换是在生产出产品之后进行的,是 由生产决定的。这种交换之所以由生产决定,因 为它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包括产品的分配和生产资料的分配。在产 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 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中的地位。在生产资料 的分配上,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 生产过程中并决定着生产的结构。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 劳动对象。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n 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使用生产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
n 劳动资料:人们将自己的体力或脑力传导到劳 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 工具。
★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
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任何生产都要消耗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最终总是 要被磨损掉。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从原来物质资料的 意义上讲,它们是被消费了。燃料也是被消费了。 在生产中,还要消费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从消费 品的消费看,劳动者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使消耗的体力和脑力恢复过来,使他们的劳动力再 生产出来。
n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 方面,生产力是其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其社 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 方式。
n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n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这是二者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述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述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述引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是三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进行概述,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能力。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包括生产力的数量(劳动者数量、物质资料数量等)和生产力的质量(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等)两个方面。

1.1 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到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再到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工业生产方式,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1.2 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描述了单位劳动力所能创造的产品或价值的数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组织的优化等方式实现。

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规律的社会关系。

它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2.1 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分配方式等。

这些要素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2.2 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农民与土地的联系减弱,工人与资本家的联系增强。

生产关系的变革往往伴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三、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体现形式。

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

生产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分配形式和经济制度等多个方面。

疑点解析: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疑点解析: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疑点解析: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什么是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

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统称为生产资料。

2、什么是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或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或结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的分配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地位如何)等三个方面组成。

(二)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生产方式顾名思义,即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

例如,生产一批商品采用纯手工,机器还是电脑智能?这就涉及生产力;生产过程中你是老板还是受雇用的员工?产品归你所有还是被别人占有?你们在劳动过程中是团结互助平等关系还是剥削压迫关系?这实际上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实质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只是对生产力来说,叫作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叫作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一)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政治生活常识内容)(二)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文化生活常识)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4、四、四者关系1、框架3、表格五、典型例题1、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理?答:“手推磨”和“蒸汽机”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开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开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交换越开展,生产也会随之开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开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鼓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根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表达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二、所有制与产权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0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0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名词解释1、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但在一定条件下(如给予所有者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一定期限内他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支配,是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③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④所有权和所有制是相互联系的,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内容。

3、产权(02年,名解)★★★★★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又称财产权利、财产权。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以及派生的“三权”——转让权、收益权、处分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权能结构);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5、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07名解,3分)(基本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中产生、发展、变化的。
• 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① 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 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 (3)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
扩展能力:社会财富的积累、生产无限扩张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出现
• 1、18世纪7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 • 2、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 • 3、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 4、新科技革命——20世纪末,兴起于发达国家
• 产品进入消费过程——消费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 点:
•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 •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 从生产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角度说,生产与消费是
同一的;从产品的消费或再生产劳动力的角度讲,消费与 生产也是同一的。 2、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宜;但是如果资本家同时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进行协作劳动,个别劳
动和平均劳动的差异会抵消。
(2)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 用
一种情况:在生产中,个人使用的许多生产工具, 有一些并不是经常使用,但在个体劳动中,每个 人都必须配置一套,否则生产过程就会中断;而 在协作中,几个人可以交替使用这一套工具,这 样提高了生产工具的利用率。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所有制与所有权
区别
用所语有是制指相是对互一象个关的经排联济他又制性度相,范一互畴个区,人而别或所某有个权集作团为垄法断律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 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占产现有资实者自料经不己进济能的行中任意的,意志生所处处产有置置劳者占归动和有自。占的己生有 者生产可产资以资所料同料有的时(的使支如生用配不产,,能资是也出料取可卖。得以)经通,济过
他但效人在益支一的配定直,条接如件因股下素份和和公一基司定础中期。实限际
作为经济范畴,执内是行,指职它人能实们的际经在上理生占。有产生产资料,
所有制
基基 础础
起交点换、分配中介、环消节费等社 终点 社会
生关会自产 系生己产各个交配换关环和系节分来实现
消费 关系
生产 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 及其意义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
社会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总过程 交换 分配
起点
中介环节
消费 终点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
决 定
交换
分配
消费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 会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所以,生产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 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的。 第二,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第三,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结构和水平。 第四,生产还决定了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方式。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二、人们在生产、交 换、分配与消费过程
中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生产
社会生产总过程 交换 分配
生产 关系
交换
关系
分配
关系
所有制

消费

社会
消费 生产
关系 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第二, 交换规模的扩大,交换速度的加快,交换方式的进步, 可以大大提高商品流通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从而可以增加 生产领域的投资,加快生产部门的周转,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反之,交换规模小,交换速度减缓,交换方式陈旧,那么,用 于流通领域的投资增加,生产部门的周转减慢,从而生产的发 展速度就要减慢。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
决 定
反 作 用
交换
分配
消费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第一, 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分配方式, 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就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不 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就阻碍,甚至破坏生产的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决 定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和作用

(支配与被支配或互助合作)

产品的分配方式(原则、方式、 方法、份额)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是相是指对指对于是人生所一的产有个劳资而归动料言属对的,问生处是题产置指,资和料
管一的理种直,有作接它条为使由件所用所的有,有归者是和属,人占关可们有系以运决,按用定即照生。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产品交换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生产
社会生产总过程 交换 分配
消费
生产 关系
交换 关系
分配 关系
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 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消费 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生产
社会生产总过程 交换 分配
消费
生产 关系
交换 关系
直接属于生产过程
人们在各种消费方式中所占的 份额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
分配 关系
消费 关系
生产消费
生活消费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它社决会定生了产人总过们程在生 产、交换、分配、和消 生费产过程中交换的基本分关配系和消费 地位,同时又通过生产、
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并的且关具系有体排系它,性。其
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所有有、
占占有有、支配、使使用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 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 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 关系的基础。
第三,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从而是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后完成了。只 有产品被人们消费了,在货币形态上商品价值实现了,社会再 生产过程才能开始。同时,消费还创造出新的需求。消费需求 不断发展,变化迅速,这种需求会创造出生产的动力,促进生 产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准 确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产 权理论及其意义;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及其发展途径;引导同学们运用生产 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正 确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提高促进生产 力发展的自觉性。
生产
社会生产总过程 交换 分配
消费
生产 关系
交换
关系
分配
关系
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 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消费 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
生产
交换 分配
消费
生生产产 关关系系
交换 关系
分配 关系
消费 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内部的交换
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企业、 个体劳动之间的产品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