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气道病例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科麻醉困难气道病例讨论
【】【】【】阅读: 2831
次来源:
摘要:
无
病例一:
患者,男,27岁,身高:185cm,体重:97kg。2006年1月因“气短”就医,发现气管内肿瘤,病理诊断为“气管神经鞘瘤”,于外院气管镜氩气刀电烧灼治疗11次后治愈,未继续治疗及随诊。2008年6月复查发现病变复发,气管镜检查发现:于主气管中段右侧壁可见一直径1cm半圆形肿物,表面粘膜可见迂曲血管,肿物质韧,其下方主气管粘膜未见明显异常。术前常规检查:心电、肺功能、血/尿常规、血生化、凝血,结果均正常。拟行手术:右开胸探查术。
术前用药:阿托品:术前15min皮下注射。入室后双上肢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血压。舒芬太尼TCI效应室浓度ml,3min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4mg,丙泊酚TCI血浆靶浓度ml,意识消失后静脉给予罗库溴铵80mg,1min后行气管插管。声门暴露清楚,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入声门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将气管导管固定于气管肿瘤上方约5cm处。镜下见气管2/3被肿瘤占据,气管镜可通过;肿瘤表面完整,程半圆形向气管内生长,无蒂。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TV:750ml,RR:12次/min,I/E:1/,PEEP:0cmH2O。旁气流监测呼吸力学参数,Ppeak:18 cmH2O,Pplat:16cmH2O,Compl:54ml/cmH2O,SpO2:99%。在气管镜引导下置入Coopdech 支气管阻塞导管,顺利通过肿瘤生长处,将支气管阻塞导管固定于右主支气管开口处。左侧卧位行右开胸探查。打开胸腔后将支气管阻塞导管气囊内注入3ml气
体,行左单肺通气,右肺完全萎陷。呼吸参数除PEEP调整为4cmH2O其他不变。Ppeak:24cmH2O,Pplat:21cmH2O,Compl:71ml/cmH2O,SpO2:99%。暴露气管后在瘤体上方1cm处切断气管。此时将支气管阻塞导管退出,将一根10#无菌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由术者引导放入远侧气管内1cm处,吸痰管外侧端与高频通气机相连接,行高频喷射通气(HFJV),RR:130次/min,I/E:1/1,氧气驱动压:。术中切除包括瘤体在内的4个气管环,长约3cm。气管端端吻合。HFJV 持续时间45min,40min时查动脉血气分析:pH:,PaO2:mmHg,PaCO2:mmHg,SaO2:%。气管完全吻合后停HFJV,退出吸痰管,连接麻醉机行双肺通气,TV:450ml,RR:12次/min,I/E:1/2,PEEP:0cmH2O。吻合口无漏气,止血后逐层关胸,于下颌与胸壁处做皮尔森固定,使头颈程前屈位,避免吻合口张力过大。手术结束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MV:6L/min,RR:16次/min,呼之睁眼,拔管返ICU。手术时间:2h30min,麻醉时间:3h。术中出血200ml,尿量:200ml,输入晶体液:1000ml,胶体液1000ml,未输血。术后10d出院,嘱三个月内不能做抬头动作。
讨论:
气管内肿瘤对麻醉医师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全身麻醉的关键在于对气道的控制,而气管内肿瘤严重影响了这一操作。外科手术更使气道处于几乎失控的状态。更有甚者,不乏麻醉插管操作或外科手术操作将气管内瘤栓“掉入”气管下段或通气侧支气管内,导致患者窒息,出现生命危险的教训。以往的麻醉方法是在清醒或麻醉后插入单腔管,气管切断后在手术台上用一根无菌单腔管放入远端气管内,再用无菌连接管与麻醉机相连[1]。这种方法不足之处在于:1、单腔气管导管只能用于双肺通气,手术开胸后膨胀的肺脏影响手术操作,延长手术时间,对术侧肺易造成机械性肺损伤;2、切断气管后台上换管操作复杂,需由专人负责,导管过深可造成肺叶不张,导管过浅可造成漏气和通气不足,二者均
可导致术中低氧血症;3、台上导管妨碍术者对气管吻合的操作,吻合时退出台上导管后有一段无通气期,易造成低氧血症。我们的方法解决了以上问题。首先,支气管阻塞导管外径极细(),即使气管有2/3被占也可顺利通过[2]。开胸后单肺通气可以为外科医师提供清晰的术野,减少损伤。气管断开后退出支气管阻塞导管,放入吸痰管行HFJV。该方法简便易行,已经在我院隆突切除术和隆突重建术的麻醉中应用多年[3]。结果显示,HFJV与常频通气比较,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改变。其作用原理就是发挥流体力学中的文丘里(Venturi)效应,在喷射导管周围的气压较低,从而产生卷吸作用,将周围空气带入气管内,保障气体交换[4]。该方法最大优点就是不影响手术中气管端端缝合的操作。
病例二:
女性,55岁,体重:45kg,身高:157cm,体检发现右肺阴影1天,肺穿刺活检病理:中分化腺癌,术前检查:肺功能:VT:%,MV:%,MVV:%,轻度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中度减退;余(-)。拟行手术:右开胸探查术,拟行麻醉方法:全麻快速诱导,35F左双腔插管。
术前用药:阿托品:术前15min皮下注射,入室后双上肢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0ug,3min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4mg,丙泊酚TCI血浆靶浓度ml,意识消失后静脉给予罗库溴铵40mg,2min后行气管插管。声门暴露清楚,插入35F左双腔插管,插入20cm时遇阻力,无法继续插入;改行ID 单腔插管,准备应用支气管阻塞导管进行单肺麻醉。插入20cm时遇阻力,无法继续插入;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声门下气管狭窄,狭窄长度约1~,无外压痕迹,气管后壁有轻微出血。静脉给予地塞米松10mg,改行ID 单腔双囊支气管导管插管,插入20cm时遇阻力,无法继续插入;改行ID 单腔插管,拟行双肺麻醉,插入20cm时仍遇阻力,无法继续插入。与外科医
师讨论是否停止手术,外科医师认为如能再次尝试较细气管成功,手术仍能进行。遂拟行气管导管外置入支气管阻塞导管后,再插入ID 单腔插管进行单肺麻醉。支气管阻塞导管置入顺利,插入ID 单腔插管时在20cm处仍遇阻力,无法继续插入。于是拔出支气管阻塞导管,将ID 单腔插管与截去1/3的导管对接,胶布固定后插入气管内,导管顺利通过20cm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导管位置,并将导管固定于距门齿24cm处行双肺通气。TV:300ml,RR:14次/min,吸呼比:1:,PEEP:4cmH2O,FiO2:100%。旁气流监测显示气道峰压(Ppeak):17cmH2O,平台压(Pplat):15cmH2O,肺顺应性(Compl):31ml/cmH2O。左侧卧位后行左开胸探查术,胸腔开放后,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将ID 单腔插管插入左主支气管内,行单肺通气。右肺萎陷良好。左肺通气参数同双肺通气。Ppeak:21 cmH2O,Pplat:19cmH2O,Compl:25ml/cmH2O,SpO2:99%。行右肺上叶切除术。关闭胸腔后将气管导管退至主气管内,吸净气管内分泌物后行双肺通气。手术结束时自主呼吸恢复,经纤支镜检查未发现气管狭窄处有出血水肿,再次静脉给予地塞米松5mg,待病人清醒后拔出气管导管。拔管后呼吸平稳,面罩吸氧下
SpO299%。返回ICU后给予地塞米松面罩雾化吸入。手术次日返回普通病房,随访时病人主诉咽喉轻微疼痛,无憋气及呼吸困难。
讨论:
在肺部、纵隔、大血管及食管等手术操作中,单肺通气不但可以提供肺部的隔离,有助于术中的呼吸管理,而且可以为术者提供清晰的术野,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5]。作为提供单肺通气的“金标准”,DLT一直被绝大多数胸科麻醉医师所选用[6]。较早的时候对DLT型号的选择没有一个客观的指标可供参考,1996年,Brodsky 等[7]对病人胸部后前位X线片在锁骨水平测量气管直径,作为左DLT 型号的选择的标准。这一研究使较大型号的DLT 应用增加了90%。他们选择38例男性和32例女性患者,男性气管宽度平均为± mm ;女性气管宽度平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