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一、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当天边的一轮圆月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能动地反映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月”的意象在这方面总结起来有五点:
其一是借“月”的意象表现作者对于自然世界的思考。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思考是双重的,一方面借月亮的意象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大自然。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反映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天地寄予无限希望的真实流露。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则把月亮升华到了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在人类的印象中,月的盈亏往往又与圆满、欠缺等事物相联系,所以借月亮表现的是对茕茕孑立,回避自然,消极出世的思考。尽管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谢灵运也写过“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对月抒发愁苦的思索在唐代的诗歌中依然有很大的反映。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还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凄恻孤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潸潸泪下……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月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思考所表露的意象,构思巧妙而想象丰富,笔法空灵而抒情婉转,从而获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其二是送别之作中以“月”体现离别的意象。古人离别之苦甚于其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离别时的那种落寞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此时此刻的月亮相应的更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往往“劝君更尽一杯酒”之时就是今生诀别之日,因而这些送别作品中所写的月亮都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象征团圆的“圆月”、“满月”,而是所谓的“残月”、“新月”。萋萋满别情,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纯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时,大多启程于黎明之时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点便是残缺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新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写。二是从心理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这些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钩月,正是对应了分离的痛楚,是离别之人内心伤感的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其三是关于“月”的情爱意象。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因而月就变成了心中爱情的倾诉对象。恋人孤枕难眠,夜之将半,能陪自己的或许就只有那天边的那一轮圆月了。对月形单,多少人在月的柔光中继续着自己梦一般的爱情。爱情作为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代诗歌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空间,那些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回味无穷。而在这类表达爱情的唐诗作品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的缠绵,“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的悲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寂寥,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月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深挚的情与爱,化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
却巫山不是云。”的凄美祝愿。月是爱的禅意、爱的见证。无论是狂放潇洒的李太白,还是情义深沉的李义山,还有那忧国忧民的少陵野老,都拒绝不了月光的见证,在月光的温抚下,还原人的本真。那一刻,迁客骚人的失落,风流才子的多情,都一一显露于纤尘不染的月光下,倾听爱情的下落和心音。
细分而言,在写年轻人热恋、才子佳人相会的诗歌中,唐人的情怀壮阔而空灵,情爱自然也甚是炽热而浓烈。记得有人说过爱情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无形之中化为了相思的成因并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男女欢会时在花光月影环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绵绵的情态,给人以温馨和美的印象。云中之月,月下之花,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呈现出一种迷离徜恍、令人心醉的独特的月夜意境。由此可见,月的意象与某些植物的组合(比如说桂子)是男女爱情的象征。而在恋人彼此分别之后,思念伊人或是闺中含嗔就变成了“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在那“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时,情人的思念中又该凭添几重愁苦!于是凄迷的月光自然又成为无尽相思的时空了。
况且爱情往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因为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在森严的等级制和严格的家长制束缚中,连男子都要遵守许多封建礼法,就更不必说女子了,因此常常出现由于受制于封建礼教而出现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情况,结果心中的凄苦无处表达,只好以月为心目中的佳偶,对月抒情,倍加呵护。因而在这类作品中,“月”的意象变得美丽而朦胧,色调也较明朗,不再给人以忧伤的感觉,而且往往与“花”相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一句用月的意象贯穿而成,借“夜夜相思”回忆昔日相恋,借“更漏残”象征爱情受阻,借“凭栏干”表现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我们的先人就是这样通过月的意象所显示出的不同象征意义而表现其情感精神所经历的变化。
当然,时间的冲刷也许会消磨和冲淡爱情,“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那个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里再可寻回?即若唤回,恐也不是彼时情怀了。佳人已去,往事如烟,空留丝丝缕缕的旧踪如同袅袅飘开在爱情失落的天际。若如此,在伊人已逝的情人眼里,故去的人影,只会余下“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的苍凉萧瑟了。爱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肠断的钟声的烘托下,更为凄婉欲绝。月犹如此,情以何堪!只好徒作“长恨绵绵无绝期”的黯然神伤。此时此刻,月光温抚下的天际中,所飘荡的惟有那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了。
其四是用“月”来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当游子征人身处异乡,望月怀远,“月亮”象征的思念就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等等。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那耳熟能详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了。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怀远之情,无论他乡游子其身在何处,日暮乡关,断肠人都在海角天涯。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戍边的征人来说,泪却是常流的,有谁能抵御那久别家乡亲人的孤独之苦呢?“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人对着一盏孤灯,凝望天空中那轮唯一与自己相伴的明月,凄清寂寞,百无聊赖,独自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这种情景是何等的凄婉欲绝!
设身处地想想,男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子了。“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月下花前,本应是情侣们倾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对于因为情人或丈夫的远征行役而不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是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相思的痛苦,离别的愁绪,独居的孤寂。因此,在唐诗中明月似乎与离人,尤其是思妇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借明月来烘托她们的离愁别恨以及深深的怨情的思妇诗俯拾皆是,如“朗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