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1. 月亮啊,那可是思念的寄托!你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望着那月亮,心里满满都是对故乡的思念呀!这月亮多神奇,能让人跨越千里万里去想家。
2. 嘿,月亮也是孤独的象征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月下独自饮酒,那孤独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就好像一个人在黑夜里守望着什么。
3. 月亮还能代表团圆呀!想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大家相隔甚远,但看到同一轮月亮,不就感觉心在一起了吗?这月亮就是连接大家的纽带啊!
4. 哎呀呀,月亮也是时光的见证者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月亮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流逝呀!
5. 月亮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惆怅呢!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愁绪寄托给月亮,多无奈呀!就好像我们遇到烦心事,也希望有个地方能倾诉。
6. 嘿,月亮可是浪漫的代表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画面多美,多浪漫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7. 月亮也是高洁的象征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洁白无瑕的样子,不就像我们心中的那份纯净吗?
8. 哇,月亮能带来宁静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寂静的夜晚,只有月亮陪伴着,多安静呀,让人的心也能平静下来。
9. 月亮有时又是神秘的呢!“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那朦胧的感觉,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好奇心?
10. 月亮啊,真的是蕴含了太多情感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管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起那些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和情感呀!
我觉得古诗词里的月亮意象真是太丰富太奇妙了,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各种情感和心境,真的太有意思了!。
诗歌中月亮意象
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最为青睐的意象,几乎每个诗人都将它写入过诗词中,借以抒情言志,从而丰富了月亮的内涵与意蕴。
在这些诗歌里,月亮是相思的载体,寄寓了思妇、游子、戍卒的情思,月亮明亮、高洁,成了美好事物的的象征;月光凄冷却又柔和,营造了独特的情境;月亮亘古永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总的来说,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大致上可分为四类,下面就这四个类型作简要阐述。
一、月亮是思情的载体在边塞、羁旅行役、闺怨等题材的诗歌中,月亮是思情的象征,寄寓了戍卒、游子、思妇的情思。
《诗经》中《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如明月一般的女子的深切思念;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表现了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了老病孤愁的离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这一类借月亮表达思情的诗歌以李白的《静夜思》名声最著影响最广。
《静夜思》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借此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天上冷月孤悬,地上白霜一片,诗人客居他乡夜不能寐,对月思乡,感慨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静夜思》内容单纯却又丰富,容易理解却又让人体味不尽,是古代诗词中借月抒怀的典范。
中国人读《静夜思》应该要读出些言外之韵,不能仅仅囿于文面。
读懂了《静夜思》,读懂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最基本的内涵,也就读懂了中华文化中“望月而思”的民族心理。
“望月而思”成为我国固有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与我国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有关。
典型的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重土观念和回归意识,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人们追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团圆,而夜晚则是农耕社会中人们劳作归来共享团圆的最好时光。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固守故土,永享天伦。
因为古代社会征役、求宦现象的客观存在,必然造成戍卒在边、游子在外的社会常态,也因之必有父母亲人在家中牵挂。
唐诗三百首中有月意象的诗句
唐诗三百首中有月意象的诗句嘿,你知道吗?唐诗三百首里那可是有好多带着月意象的诗句呢!
就像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哇,他一个人喝酒,寂寞了
就邀请月亮来作伴,这多有意思呀!你想想,那画面,是不是特别生动?
还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那种清冷
的氛围给描绘出来了。
这月亮落下去的时候,伴着乌鸦的啼叫和满天
的寒霜,哎呀,真绝了!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美的意境呀!那明亮的月光
洒在松树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这简直就像是一幅画一样。
杜甫也写过月亮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说他得多思念
故乡呀,才会觉得故乡的月亮都更明亮呢!
这些诗人咋就这么厉害呢,能用月亮写出这么多不同的情感和场景。
他们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托在这月亮上,让我们这些后人读起来
也感同身受。
我有时候就想啊,要是我也生活在那个时候,是不是也能像他们一样,对着月亮吟诗作对呢?哈哈,估计我没那个本事。
但这些诗句真的是太有魅力了,它们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
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也让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充满了向往。
我觉得呀,唐诗三百首中有月意象的诗句真的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去品味,去感受。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这
些诗句的魅力永远都不会消失。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唐诗三百首中意象是月的诗句和意蕴
唐诗三百首中意象是月的诗句和意蕴1.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你看,李白在孤独寂寞的时候,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共饮,再加上自己的影子就成了三人,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呀!就好像你一个人在夜晚,也会跟明月倾诉心事,把它当作自己的伙伴呢。
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呀!你想想看,当你离开家乡,在外地看到月亮时,是不是也会觉得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亲切呢?这不就跟杜甫一样嘛!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哇塞,当辽阔的大海上升起明月,不管相隔多远的人都能在同一时刻看到这轮月亮呢,是不是超级浪漫!就如同你和你远方的亲友,虽然身处两地,但是望着同一轮月亮,彼此的思念也能通过月亮传递呀。
4.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这古老的明月啊,照过秦朝也照过汉朝,可是那些出征万里的将士们却还没能归来呀!仿佛能看到那冷清的月光洒在古老的边关,让人心里一阵悲凉呢,你说这得多让人感慨呀!5.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把自己的忧愁寄托给明月,让它随风陪伴友人到远方呀!这多像我们把自己的祝福和关心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在乎的人,对吧!6.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哈哈,小时候不认识月亮,还把它叫做白玉盘呢,是不是很有趣啊!就像我们小时候也会对很多东西有天真可爱的认识呀。
总之,唐诗三百首里这些关于月的诗句真的是太有韵味了,它们通过月这个意象表达了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意蕴,让人沉醉其中啊!。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作品中的月亮意象非常丰富,通常表现为崇高、神秘和浪漫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在这句脍炙人口的诗中,月亮被描绘为清澈明亮的光芒,给人以美好的感觉,但同时也带有一些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气息。
2.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将进酒》):在这首豪放洒脱的诗中,月亮被用来形容城市的景象,强调了夜晚的宁静和温馨,但与此同时,也暗示了人们的辛勤劳动。
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异乡漂泊时的思乡之情,月亮被用来象征故乡的远方,强调了人对家园的眷恋和怀念。
总之,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丰富多彩的,既具有美好的形象,又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它在诗人笔下成为一种深邃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符号。
唐诗名词解释
唐诗名词解释唐诗是指中国古代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所创作的一类诗歌形式。
在唐代,诗歌成为了文人表达情感、抒发思想以及描绘社会景象的重要方式。
唐诗以其精致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感悟而闻名于世。
在唐诗中,有许多常见的名词,它们充分体现了唐诗的特色和丰富多样的主题。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唐诗名词的解释:1. 月:唐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
月亮在唐诗中往往象征着美丽、纯洁和孤独。
在许多唐诗中,诗人们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思念、离别和寂寞。
2. 山:山在唐诗中常被用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
山峰高耸入云,雄伟而壮观,给人以力量和崇高的感受。
同时,山也经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坎坷和艰难,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3. 水:水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水在唐诗中往往象征着柔情和温柔,也可以用来表达流动和变化。
诗人们常常利用水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爱情、离愁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4. 花:花是唐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花朵的美丽和绚烂给人以愉悦和惊艳的感觉。
在唐诗中,花常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生机勃勃和希望。
同时,花也可以用来象征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5. 鸟:鸟在唐诗中常被用来表达自由和飞翔的意象。
鸟儿在蓝天白云中飞翔,给人以轻盈和欢乐的感觉。
在唐诗中,鸟也经常被用来象征人们向往的自由和追求。
这些名词在唐诗中常常被诗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察。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巧妙运用,唐诗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深度的美感和思考的启示。
唐诗名词的解释和拓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唐诗的魅力。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加相关诗句赏析
月亮挂天边,古诗里的梦幻篇章
哎,你们有没有发现啊,古代的诗人好像特别喜欢写月亮?一轮明月挂在夜空,在古人的笔下竟能生出千般情愫。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的《静夜思》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简单的两句话就勾勒出那种夜深人静、独自对月的思乡之情。
那个“疑”字真是妙啊,感觉像是月光太明亮了,都让人分不清是地上的白霜还是天上的光辉了。
苏轼也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可是中秋佳节时最应景的诗句之一了。
“婵娟”就是形容月色美好的样子,诗人希望亲人朋友都能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但也能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你说,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温馨呢?
还有杜甫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真的很有画面感。
每当秋天来临,露水渐渐变凉变白的时候,就觉得那轮圆圆的月亮只有在自己的家乡看起来才是最明亮的呀。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体会,反正每次读到这句诗我都会想家。
当然啦,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诗句也写了月亮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一首都藏着不同的情感与意境,仿佛透过那些文字我们能看到古人们面对月亮时的沉思与感慨……
总之哈,月亮在古诗词中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它寄托着人们的思念、愿望和情感,无论过了多少年再读起那些诗句依然能让我们心生共鸣。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诗词中,月亮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意象。
月亮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感性体验和对人生的哲思,同时也寄托着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情感的表达。
月亮象征诗人对自然的感性体验,表现出的美感和神秘感。
诗人们在赞美月亮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赞叹。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月亮不仅是一种美的体验,也代表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月亮在诗词中也是爱情的象征。
月亮的圆满和光辉,象征着爱情的完美和辉煌。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里的“更上一层楼”指的是诗人与爱人心灵的交汇,达到了更高一层次的境界。
另外,月亮还寄托着对友情和家国的表达。
明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就有“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里的月亮代表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不舍,也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和牵挂。
综上所述,月亮在中国诗词中的象征意义丰富,不仅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感性体验,也体现了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情感的表达。
月亮成为了诗人们不可或缺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 1 -。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唐诗中带有月意象的诗句
唐诗中带有月意象的诗句0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杜牧画面朦胧而飘渺。
烟同水,月和沙,都氤氲在一片忽明忽暗的月色中。
在这如梦的夜晚,夜泊秦淮,听曲醉卧,夫复何求。
自然意象“烟”“水”“月”“沙”让秦淮酒家变得分外唯美浪漫。
02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宿山寺》贾岛山顶佛寺,人烟稀少,风景绝佳。
诗人抬头仰望,只见夜空中的流星似穿行在疏密参差的树木之间,月亮、云彩互扯美丽的白裳,亦步亦趋。
“透”和“逆”突出了动势,仿佛星、木、月、云都活了起来。
0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李白海面上的视角永远不会令人失望,天和海都壮阔无际。
如果再加一点浪静,一点风平,月亮就跑下来,成了海中明镜。
云层更是层叠交错,似深邃的楼宇,大气磅礴。
又是一首送别诗,这次的送别也将一眼千年。
0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李商隐水中的明月一定是女子的化形,只见她心酸难掩,竟流下一滴美人泪。
蓝田的美玉难不成也是化形,在暖阳的呵护下,生出了轻烟一般的薄纱。
月色很凉,美玉很暖。
犹如人间的春华秋实,四季悲喜。
如今因了诗人的心境,它们都生出了别样的情愫。
0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杜甫战事阻隔,兄弟离散,这次的白露节气显得尤为清冷。
月亮也不那么好看了,还是故乡的月更美更圆,那里有亲人围炉夜话,有兄弟换盏推杯。
战乱打破了安宁,冲散了幸福,回忆却越来越清晰。
0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黑压压的夜,将深邃的旷野压低下去,最终隐匿在树木之后。
清澈的江水中,一轮明月悠然而卧。
它像是深谙旅人的心,不喧闹,不妄动,就那么凝视着诗人,驱散了诗人羁旅中的寂寥。
0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李白明月从边关升起,照在祁连山脉,映在玉门关卡,洒在将士们的脸上,明暗在云海之间。
霎那间,山川、云海都连接起来,现出一片苍凉壮观的景象。
古来征战不断的边关,不知藏着多少故事?0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月”的意象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
今天,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古诗文月的意象。
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唐代大诗人李白同月是最有缘的。
皎洁的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是理想的化身,是光明的寄托,是可以相期相伴的友人。
初别蜀地,仗剑漫游,诗人眼中江月的'景象也分外瑰丽美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但现实却让怀才不遇的诗人一腔苦闷,于酣饮之际,他以上天揽月这一飞动健举的形象,高吟出慷慨志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月亮在诗人那里有情有意,月下独酌时,他引明月为知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闻朋友被贬,他托明月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放歌月起舞,诗人徘徊月沧桑。
相看两不厌,月亮与太白。
最雄浑苍茫的月当属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跨越时空,千里相共。
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明月与(边)关的塑造。
但只有盛唐时期的诗人,才赋予了边塞诗更为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王昌龄一着笔,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便已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赋予万里边关悠久的历史感。
月作为一种意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最伤感的月非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莫属。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些本来都是人间美景,可在李煜这位亡国词人的眼里,这些美景就全然不同。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X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关于月亮的诗句及其意象
关于月亮的诗句及其意象1.关于有月亮意象的诗以下都是有月亮意象的近体诗:1《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旅宿》【唐】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7《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8《霜月》【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9《漫兴》一首【唐】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明月夜留别》【唐】李冶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13《江楼有感》【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14《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5《春夜》【宋】王安石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16《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一、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当天边的一轮圆月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能动地反映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月”的意象在这方面总结起来有五点:其一是借“月”的意象表现作者对于自然世界的思考。
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思考是双重的,一方面借月亮的意象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大自然。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反映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天地寄予无限希望的真实流露。
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则把月亮升华到了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在人类的印象中,月的盈亏往往又与圆满、欠缺等事物相联系,所以借月亮表现的是对茕茕孑立,回避自然,消极出世的思考。
尽管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谢灵运也写过“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对月抒发愁苦的思索在唐代的诗歌中依然有很大的反映。
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还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凄恻孤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潸潸泪下……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月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思考所表露的意象,构思巧妙而想象丰富,笔法空灵而抒情婉转,从而获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其二是送别之作中以“月”体现离别的意象。
古人离别之苦甚于其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离别时的那种落寞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此时此刻的月亮相应的更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往往“劝君更尽一杯酒”之时就是今生诀别之日,因而这些送别作品中所写的月亮都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象征团圆的“圆月”、“满月”,而是所谓的“残月”、“新月”。
萋萋满别情,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纯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时,大多启程于黎明之时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点便是残缺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新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心理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这些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钩月,正是对应了分离的痛楚,是离别之人内心伤感的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其三是关于“月”的情爱意象。
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因而月就变成了心中爱情的倾诉对象。
恋人孤枕难眠,夜之将半,能陪自己的或许就只有那天边的那一轮圆月了。
对月形单,多少人在月的柔光中继续着自己梦一般的爱情。
爱情作为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代诗歌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空间,那些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回味无穷。
而在这类表达爱情的唐诗作品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的缠绵,“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的悲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寂寥,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月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
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深挚的情与爱,化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的凄美祝愿。
月是爱的禅意、爱的见证。
无论是狂放潇洒的李太白,还是情义深沉的李义山,还有那忧国忧民的少陵野老,都拒绝不了月光的见证,在月光的温抚下,还原人的本真。
那一刻,迁客骚人的失落,风流才子的多情,都一一显露于纤尘不染的月光下,倾听爱情的下落和心音。
细分而言,在写年轻人热恋、才子佳人相会的诗歌中,唐人的情怀壮阔而空灵,情爱自然也甚是炽热而浓烈。
记得有人说过爱情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无形之中化为了相思的成因并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男女欢会时在花光月影环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绵绵的情态,给人以温馨和美的印象。
云中之月,月下之花,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呈现出一种迷离徜恍、令人心醉的独特的月夜意境。
由此可见,月的意象与某些植物的组合(比如说桂子)是男女爱情的象征。
而在恋人彼此分别之后,思念伊人或是闺中含嗔就变成了“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
在那“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时,情人的思念中又该凭添几重愁苦!于是凄迷的月光自然又成为无尽相思的时空了。
况且爱情往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因为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在森严的等级制和严格的家长制束缚中,连男子都要遵守许多封建礼法,就更不必说女子了,因此常常出现由于受制于封建礼教而出现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情况,结果心中的凄苦无处表达,只好以月为心目中的佳偶,对月抒情,倍加呵护。
因而在这类作品中,“月”的意象变得美丽而朦胧,色调也较明朗,不再给人以忧伤的感觉,而且往往与“花”相映,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一句用月的意象贯穿而成,借“夜夜相思”回忆昔日相恋,借“更漏残”象征爱情受阻,借“凭栏干”表现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我们的先人就是这样通过月的意象所显示出的不同象征意义而表现其情感精神所经历的变化。
当然,时间的冲刷也许会消磨和冲淡爱情,“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那个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里再可寻回?即若唤回,恐也不是彼时情怀了。
佳人已去,往事如烟,空留丝丝缕缕的旧踪如同袅袅飘开在爱情失落的天际。
若如此,在伊人已逝的情人眼里,故去的人影,只会余下“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的苍凉萧瑟了。
爱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肠断的钟声的烘托下,更为凄婉欲绝。
月犹如此,情以何堪!只好徒作“长恨绵绵无绝期”的黯然神伤。
此时此刻,月光温抚下的天际中,所飘荡的惟有那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了。
其四是用“月”来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当游子征人身处异乡,望月怀远,“月亮”象征的思念就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等等。
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那耳熟能详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了。
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怀远之情,无论他乡游子其身在何处,日暮乡关,断肠人都在海角天涯。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戍边的征人来说,泪却是常流的,有谁能抵御那久别家乡亲人的孤独之苦呢?“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人对着一盏孤灯,凝望天空中那轮唯一与自己相伴的明月,凄清寂寞,百无聊赖,独自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这种情景是何等的凄婉欲绝!设身处地想想,男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子了。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月下花前,本应是情侣们倾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对于因为情人或丈夫的远征行役而不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是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相思的痛苦,离别的愁绪,独居的孤寂。
因此,在唐诗中明月似乎与离人,尤其是思妇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借明月来烘托她们的离愁别恨以及深深的怨情的思妇诗俯拾皆是,如“朗月何高高,楼中帘影寒”等这些诗句中的月往往与“楼阁”、“帘影”相映,塑造了一位倚栏望月的思妇形象。
在明亮如霜雪般的月光中,楼阁会显得更加高大和孤立,此时登楼远眺,由此可见思妇是何等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以月明表现夜静,又以高楼静夜反衬出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从而进一步突现了人的孤独。
其五是怀古之作中的“月”。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虽然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但常常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物是人非,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如今之人却已大异于当时了。
面对依旧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此刻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对那难以预料的世事变迁,也许只有明月才能作证,“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这首以凭吊扬州繁华的消逝来寄寓现实感慨的怀古之诗,一方面展现了日暮时分扬州古城的全景,一方面又在这些景物的描写中暗寓了历史沧桑之感,诗人面对那象征着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无情”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如今,那二十四桥依旧矗立在这座历尽沧桑的城市,但“扬一益二”的江左繁华均随波流逝,眼前的扬州古城,是否还能重演过去辉煌的一幕呢?全诗意境就是借着“明月夜”而显现出来的。
试想,如果诗中不用“月”这一关键的意象来扮演历史见证人的角色,那么又怎能反衬出繁华易逝呢?二、以“月”体现为国效力——边塞意象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整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的塑造。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前方的浴血奋战和对后方的家人思念使得月作为一种寄托成为诗人惯用的手法。
由于借助明月能跨越时空的隔绝,因此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这方面的代表是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这里,诗人描绘了征人对于故乡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怀远之情的隐恨。
由此看出,诗人关于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是十分深刻。
具体而言,早在唐代以前的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佳句。
唐代边塞诗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的啜泣诉说,比如“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的绵藐深沉,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幽怨悲亢,以及“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悲凉凄婉。
不但如此,唐诗人又发展了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边功的艺术魅力。
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的雄浑苍茫,有“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有“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
总的来说,月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是物质的、是空间的、还是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