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doc
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几类奇妙策算方法关于不一样种类的题目,要尽量防止繁琐的计算过程,奇妙利用简捷的解题方法提升初中化学解题效率 .一、差量法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依据物质反响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 的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响过程中的其余量同样,受反响系统的控制,与其余量同样有正比率的关系来解题 .解题的重点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本质.例题 1 有NaCl和NaBr的混淆物16. 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溶液,获得33.14g 积淀,则原混淆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A.28.5%B.50%C.52.8%D.82.5%思路点拨该反应涉及两个反应:NaCl+AgNO3AgCl+NaNO 3,NaBr+AgNO 3AgBr +NaNO 3.即 NaCl AgCl , NaBr AgBr 中的银元素替代成了钠元素,所以积淀对比原混淆物的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对比钠元素的增重部分.设 Na元素的质量为 aNa →Ag V m23 108 108 23 85a 16.14 g 17g23 85解得 a 4.6 ga 17 所以 Na%=4.6100%=28.5% 答案:A二、极值法 (极端剖析法 )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淆物的构成的判断,极端假定恰巧为某一成分,或许极端假定恰巧为完整反响,以确立混淆物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题方法 .运用此方法解题,可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成效.例题 2 8.1g 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构成的混淆物与水充足反响后,蒸发反响后的溶液获得 12g 无水晶体,经过计算确立该金属的名称.思路点拨该题若用惯例方法很难达成,而用极端剖析法例能够事半功倍.设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假定8. l g全为碱金属或全为氧化物,有以下关系:2R+2H O 2ROH H R O+HO 2ROH2 2 2 22M2( M 17)2M 162( M 17)12g 12g得 M , M 10.7 由于混淆物由碱金属和其氧化物构成,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介于和之间,所以该金属是钠 .三、均匀值法均匀值法是依照 M 1 M M 2,只需求出(或已知)均匀值M,就能够判断 M 1和 M 2的取值范围,进而奇妙且迅速的解出答案.混淆物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常有的比较复杂的题型,有些混淆物的计算用均匀值法,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均匀值、体积均匀值、构成均匀值来确立混淆物的构成,则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题 3 铝、锌构成的混淆物和足量的盐酸反响,产生氢气0. 25g,则混淆物的质量可能为 ().思路点拨这是典型的均匀值法题型,必定要注意方法.分别计算出生成 0. 25g 氢气需要独自的铝、锌各多少,最后选两个数值的均匀值.2Al+6HCl 2AlCl 3 3H2 2Zn+2HCl ZnCl 2 H254 6 65 2x y解得 x 2.25g , y 8.125 g ,则混淆物的质量为 2.25 g ~ 8.125 g四、整体法所谓整体法,是指将化学识题作为一个整体,对问题的整体构造、形式或整个过程进行剖析研究,抓住构成问题的各个子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及他们在整体中的作用,对题设进行变形、转代,以达到简化思想程序、简化答题过程的目的.例题 4 已知酸式盐能够和碱发生化学反响Ca(OH) NaHCO CaCO +NaOH+HO,2 3 3 2由 Na CO 、 NaHCO、和构成的混淆物,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足反23 3 CaO NaOH应后,溶液中2+ 、CO2 、HCO 均转变为积淀,将反响容器内的水分蒸干,最后获得白Ca 3 3色固体物质共29g ,则原混淆物中含Na CO 的质量是( ).2 3D. 没法确立思路点拨此题波及的反响多,题目所供给的数据都是混淆物的量,假如逐个剖析每个反响显得特别复杂,若从整体剖析则了如指掌.从整个反响的过程看,生成的白色固体质量比反响前的混淆物质量多了(29g 27.2 g) 1.8 g ,多出来的 1.8g 物质恰巧为参加反响的水的质量 .剖析NaHCO反响的原理 :3① CaO H O Ca(OH)2 2②Ca(OH)2 NaHCO CaCO +NaOH+HO3 3 2把①+②得CaO NaHCO CaCO +NaOH,可知 NaHCO转变为积淀最后和 1.8g 水3 3 3无关 . 同样分析 Na CO 反应的原理 : ③ CaO H O Ca(OH) ,④2 3 2 2Ca(OH) Na CO CaCO +2NaOH.③+④得 CaO+HO+NaCO CaCO +2NaOH,可2 23 3 2 2 3 3知 Na CO 转变为积淀正好耗费 1.8g 水.2 3设混淆物中含 Na2CO3的质量为 xH O ~Na CO2 2 318 106x 18 106,解得 x 10.6 g x。
初中化学巧妙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巧妙计算方法化学是一门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的学科,从元素的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到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化学反应的计算等等。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以下将介绍一些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巧妙计算方法。
1.原子量的计算原子量是元素的一个重要属性,计算元素的原子量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上出现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进行。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一些元素的原子质量与碳-12同位素的原子质量的比值。
碳-12的原子质量是12,所以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直接从元素周期表上读取。
例如,氧气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所以氧气的原子量就是16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保持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原子的数量平衡。
配平方程的一种巧妙方法是使用代数法。
首先,列出所有的原子个数,然后设定系数。
通过调整系数的大小,使得反应物和生成物两边原子的数量相等。
在配平过程中,可以根据一些元素只出现在一个化学物质中的特点来确定一些原子的系数。
同时,要注意在调整系数时,系数一般会取最小整数倍。
3.反应物的摩尔质量计算为了计算化学反应物的摩尔质量,需要知道每个反应物的摩尔质量和系数。
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
例如,水(H2O)的摩尔质量等于氢的摩尔质量(1 g/mol)乘以2,再加上氧的摩尔质量(16 g/mol),即18 g/mol。
4.反应物的摩尔比计算根据化学反应式,可以通过反应物的系数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摩尔比。
例如,反应式2H2 + O2 → 2H2O 中,氢气和氧气的摩尔比为2:1、这表明当2 mol的氢气反应时,需要1 mol的氧气才能完全反应。
5.产物的摩尔质量计算产物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与反应物类似。
根据化学反应式和反应物的摩尔质量,可以计算出产物的摩尔质量。
例如,在反应式2H2 + O2 → 2H2O中,水的摩尔质量等于氢的摩尔质量(1 g/mol)乘以2,再加上氧的摩尔质量(16 g/mol),即18 g/mol。
6.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数量计算在化学反应中,可以通过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质量,也可以通过反应的摩尔比计算物质的摩尔数量。
(完整版)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很好的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解计算题一定用到以下三个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五宏观个元素种类不变不原子种类不变变微观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两个一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定改变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3)注:注明反应条件(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 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1)气体密度(标准状况下)的计算式(2)不纯物质中某纯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式某纯物质的质量(g)=不纯物质的质量(g)×该物质的质量分数(3)由纯物质的质量求不纯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式(4)某物质纯度的计算式(5)混合物中表示组分质量分数的计算式(6)产率、利用率的计算式原料损耗率%=1-原料利用率(转化率)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完整word版)中考化学计算题10种解题方法

中考化学计算题10 种解题方法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教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含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等。
是从量的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
经过有关混淆物发生反响 的化学方程式、质量分数和物质溶解度的综共计算题, 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观点和原理的理解 , 培育学生的思想判断、剖析和综合能力。
化学计算题波及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 既考察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 , 又考察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学生假如认识掌握了一些解题的技巧或巧解方法 , 既能够激发他们的解题兴趣 , 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 特别是刚接触化学 , 对化学计算存在恐惧心理的初中学生。
现将化学竞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概括以下,供参照。
一 差量法差量法是依照化学反响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响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成立比率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
将已知差量(实质差量)与 化学方程式 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率,而后依据比率式求解。
例:用含杂质 (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 )的铁 10 克与 50 克稀硫酸完好反响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 55.4 克,求此铁的纯度。
解:设此铁的 纯度为 x Fe+H 2 4 稀42↑ △ m( 溶液质量增添 ) SO ( )=FeSO +H56 2 56-2=5410x 55.4g-50g=5.4g可求出 x=56% 答:此铁的纯度为 56%。
【习题】1、将盛有 12 克氧化铜的试管,通一会氢气后加热,当试管内残渣为10 克时,这 10 克残渣 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2、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
现有CO 、O 2、 CO 2混合气体 9ml ,点火爆炸后恢复到本来状态时,体积减少 1ml ,经过氢氧化钠溶液后,体积又减 少 3.5 ml ,则原混随和体中CO 、 O 2、CO 2的体积比?3、把 CO 、CO 2的混淆气体 3.4 克,经过含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反响完好后,将导出的气 体所有通入盛有足量石灰水的容器,溶液质量增添了4.4 克。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一、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即: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技巧与方法:(一)差量法: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例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
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式求解。
利用反应引起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差量,作为解题的突破口,可使解题更加简单准确。
1、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根据差量求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题:将质量为8g 的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取出干燥后称得铁片质量为8.4g ,问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多少克?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Fe + CuSO 4 = Fe SO 4 + Cu △m 56 64 8 X (8.4-8)g56:8=x :0.4g x =2.8g答: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2.8 g2、金属与酸发生反应,根据差量求天平平衡问题。
例题:在天平两托盘行分别放置盛有等质量且足量稀盐酸的烧杯,调至天平平衡。
现往左盘烧杯中加入2.8 g 铁,问向右盘烧杯中加入多少克碳酸钙才能天平平衡?解:设左盘加入铁后增重的质量为xFe + 2HC1 = FeC12 +H 2↑ △m56 2 542.8 g x56/54=2.8 g/ x x = 2.7 g答:向右盘烧杯中加入4.8 g 碳酸钙才能使天平平衡。
3、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差求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
例题:将一定量氢气通过8g 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7.2g ,问有多少克氧化铜参加了反应?解: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Cu + H 2O △mCuO + H 2 80 64 16x (8-7.2) g4、根据溶液差量求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中学化学计算中常用的8种解题方法和技巧,打印收藏!

中学化学计算中常用的8种解题方法和技巧,打印收藏!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计算相关的题型。
对于这些题型,其实都有相对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下面这8种解题方法就基本涵盖了中学化学中的主要题型和考点,家长和学生们可以收藏起来后慢慢了解和消化。
题型一:差量法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或物质的量之差等。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例: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21.0g,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时,称得固体质量为12.5g。
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分析】混合物质量减轻是由于碳酸氢钠分解所致,固体质量差21.0g-14.8g=6.2g,也就是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混合物中m(NaHCO3)=168×6.2g÷62=16.8g,m(Na2CO3)=21.0g-16.8g=4.2g,所以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0%。
【规律总结】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压强差,也可以是物质的量之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差等。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巩固练习】(答案见文末)现有KCl、KBr的混合物3.87g,将混合物全部溶解于水,并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充分反应后产生6.63g沉淀物,则原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0.241B.0.259C.0.403D.0.487题型二:守恒法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
1. 原子守恒例:有0.4g铁的氧化物,用足量的CO 在高温下将其还原,把生成的全部CO2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中得到0.75g固体沉淀物,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 FeOB. Fe2O3C. Fe3O4D. Fe4O5【分析】由题意得知,铁的氧化物中的氧原子最后转移到沉淀物CaCO3中。
化学计算技巧大全

计算可得有0.022摩PCl5分解,所以结果为78.6%
【练习】可逆反应C(s)+H2O(g)≒CO(g)+H2(g),达平衡时,测得气体的总质量为mg,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 mol。当改变条件使平衡向左移动达到新的平衡时,混合气体物质的量变化值为△n=x,且m>12x,n>x。请回答下列问题:
(A)m=n (B)m>n (C)m<n (D)m≤n
(二)体积差法
【例题10】10毫升某气态烃在80毫升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1.01×105Pa , 270C)时,测得气体体积为70毫升,求此烃的分子式。
【分析】原混和气体总体积为90毫升,反应后为70毫升,体积减少了20毫升。剩余气体应该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过量的氧气,下面可以利用烃的燃烧通式进行有关计算。
【例题1】某无水混合物由硫酸亚铁和硫酸铁组成,测知该混合物中的硫的质量分数为a,求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化学式FeSO4、Fe2(SO4)3可看出,在这两种物质中S、O原子个数比为1:4,即无论这两种物质以何种比例混合,S、O的原子个数比始终为1:4。设含O的质量分数x,则32/64=a/x,x=2a。所以ω(Fe)=1-3a
【练习】1.在天平两盘内各放有等质量等体积的烧杯,分别盛有同物质的量同体积的盐酸,天平平衡。再分别加人一定量的镁、铝,充分反应后,若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则加人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9:8 (B)11:12 (C)12:11 (D)3:4
2.将4.6g钠和4.8g镁分别投入盛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稀硫酸的两个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总质量分别为mg和ng,则不可能的关系为( )
CxHy + (x+y/4)O2 → xCO2 + y/2 H2O 体积减少
初中化学常用的化学巧算法(含解析)

初中化学常用的化学巧算法【知识梳理】1.守恒法守恒方法就是利用试题中涉及的守恒规律或变化过程中的守恒关系来求解的方法,初中化学中常用的“守恒”包括元素守恒、质量守恒、化合价守恒、溶质守恒、溶质质量分数守恒、关系量守恒和变量守恒等。
把握化学过程或物理过程中的某两个量始终保持相等或几个连续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微粒的量保持不变或某一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作为依据进行解题的方法,有助于把握化学变化过程的本质,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2.差量法差量法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的一种简捷而快速的解题方法。
利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求差量与某些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差量做为解题的突破口。
(1)适用范围: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反应物只发生了一部分反应,并没有完全反应,此类反应称之为“部分反应”。
由于反应物未全部参加反应,所以不能由原反应物的质量直接计算生成物的质量。
或者生成物只是生成一部分,所以不能以反应后残留物质的总质量进行计算。
对部分反应常用差量法计算。
(2)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及题意,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变化,然后列比例式求解。
3.讨论法化学计算中有一类计算题目,已知条件略有变化,就会得到多个结果;有的在解题过程中会分化出多个等式;有的题目对得到的结论经过讨论也会得出多个答案。
这种需经讨论而解答计算题的方法叫讨论法。
解答此类题目时须注意讨论的系统性、条理性、全面性。
极限讨论法:所谓极限讨论法是从极端的角度去分析所给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处理,顺利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1)用极限法推断混合物的可能组成①金属混合物跟酸反应,根据金属混合物质量及生成氢气的质量,确定金属混合物的组成(定性判断混合物组成);②碳酸盐混合物跟酸反应,根据混合物的质量及生成CO2的质量,推测混合物的组成;③其它还有:氯化物的混合物,硫酸盐的混合物,铵盐的混合物及氧化物的混合物等等(2)根据混入杂志的总称分的量,用极端假设法推断其与某物质反应后所得产物的量【例题精讲】例1.现将CO、CO2和O2各1mol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冷却后该容器内的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A. A.1:1B. B.1:2C. C.2:3D. D.2:5【答案】D【分析】略例2.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固体,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10g该CaO 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
初中化学计算题的十种解题技巧(含经典例题解析)

一、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几个不变”,即:(1)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2)元素种类不变(3)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技巧与方法:㈠、差量法: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例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
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式求解。
例1: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㈡、关系法:关系法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最常用的方法。
关系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式,通过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
用此法解化学计算题,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还要善于挖掘已知的量和明确要求的量,找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再列出比例式,求解。
例 1.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解:㈢、守恒法: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原子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例 1.某不纯的烧碱(Na2CO3 )样品中含有Na2CO3 3.8%、Na2O 5.8% 、NaOH 90.4%。
取M克样品,溶于质量分数为18.75%的盐酸溶液100克中,并用30%的NaOH溶液来中和剩余的盐酸至中性。
把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后可得到固体质量多少克?解:㈣、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
通过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就符合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计算,准确而快捷地选到正确答案。
例 1.测知Fe2O3和另一种氧化物的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为50%,则加一种氧化物可能是:A. MgOB. Na2OC. CO2D. SO2解:㈤、规律法: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word)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计算题是中考化学考试的一个难点,主要分布在选择题24或25题和最后一个大题。
选择题中的计算一般是技巧型的计算题,一般可以用守恒法、极限、平均值法、差量法、假设数据法来解答。
以下,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中考化学史红梅老师一一介绍:1、中考化学守恒法守恒法解题的核心就是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不变。
除此之外,化学中的等量关系还表现为同一物质中的电荷守恒、化合物中化合价守恒、同一化合物等量关系。
学生对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的能力较弱,对于物质和元素质量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联系。
2、中考化学极限、平均值法在处理复杂的模糊题型的选择题时,此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出设定的参量(平均值或极值),然后用此参量与各选项做比较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不能准确确定设定的参量。
3、中考化学差量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有些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会出现固、液、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同一状态的物质的质量遵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固定的质量关系,因此,在根据方程式的计算引入差量,根据变化值可以求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差量法的难点在于学生找不到计算的差量,而且不知道同一状态的物质质量的差与物质的质量也成比例。
4、中考化学假设数据法根据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质量结合题意假设适合计算的数据进行计算。
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元素的质量计算,粒子个数的计算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
中考化学试卷的最后一题计算是中考中的压轴计算题,它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酸碱盐部分的知识,考查知识综合,难度较大。
题目主要分为文字叙述型计算、表格计算、图像计算、探究实验计算。
以下详细地进行介绍:1、中考化学文字叙述型计算主要考察学生归纳整理题目中隐含信息的能力,难点往往在于“题目文字过多,流程过于复杂,读不懂题,找不到已知,不会列有效的等式求出未知数”。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打印版)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解计算题一定用到以下三个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五宏观个元素种类不变不原子种类不变变微观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两个一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定改变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3)注:注明反应条件(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 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1)气体密度(标准状况下)的计算式(2)不纯物质中某纯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式某纯物质的质量(g)=不纯物质的质量(g)×该物质的质量分数(3)由纯物质的质量求不纯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式(4)某物质纯度的计算式(5)混合物中表示组分质量分数的计算式(6)产率、利用率的计算式原料损耗率%=1-原料利用率(转化率)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初中化学巧妙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巧妙计算方法初中化学是学生们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阶段,其中有很多巧妙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巧妙计算方法。
1.四则运算法则在化学计算中,四则运算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方法。
学生们需要灵活运用加减乘除的法则来计算化学式的计量问题。
例如,当我们需要计算化合物的分子量时,可以将每个原子的摩尔质量乘以对应的原子数,然后将所有的原子量相加。
同样,当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之间的关系时,也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
2.乘法接近法则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用乘法接近法则对复杂的计算进行简化。
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计量关系中的一个数值,使得计算更容易进行。
例如,当需要计算摩尔质量时,可以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近似计算。
例如,氯的摩尔质量约为35.5 g/mol,可以近似为36 g/mol。
这样一来,当计算含有氯的化合物的摩尔质量时,可以使用这个近似值来进行计算,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
3.比例关系法则化学中的许多关系都遵循比例关系,学生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进行巧妙的计算。
例如,当计算物质的摩尔数时,可以利用化学反应的平衡方程式中的物质的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过这个比例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物质的摩尔数来推算其他未知物质的摩尔数。
同样,在计算物质的质量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比例关系来进行计算。
4.比例推算法则在一些化学计算中,可以通过比例推算法则来处理问题。
这个方法的关键是通过已知条件中的比例关系来推算未知条件。
例如,当需要计算物质的摩尔质量时,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求出物质的质量和已知物质的摩尔数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再根据已知物质的摩尔质量来推算未知物质的摩尔质量。
以上介绍的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巧妙计算方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化学计算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相信学生们可以成为化学计算的高手。
(完整)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计算题是中考化学考试的一个难点,主要分布在选择题24或25题和最后一个大题。
选择题中的计算一般是技巧型的计算题,一般可以用守恒法、极限、平均值法、差量法、假设数据法来解答。
以下,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中考化学史红梅老师一一介绍:1、中考化学守恒法守恒法解题的核心就是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不变。
除此之外,化学中的等量关系还表现为同一物质中的电荷守恒、化合物中化合价守恒、同一化合物等量关系。
学生对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的能力较弱,对于物质和元素质量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联系。
2、中考化学极限、平均值法在处理复杂的模糊题型的选择题时,此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出设定的参量(平均值或极值),然后用此参量与各选项做比较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不能准确确定设定的参量。
3、中考化学差量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有些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会出现固、液、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同一状态的物质的质量遵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固定的质量关系,因此,在根据方程式的计算引入差量,根据变化值可以求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差量法的难点在于学生找不到计算的差量,而且不知道同一状态的物质质量的差与物质的质量也成比例。
4、中考化学假设数据法根据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质量结合题意假设适合计算的数据进行计算。
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元素的质量计算,粒子个数的计算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
中考化学试卷的最后一题计算是中考中的压轴计算题,它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酸碱盐部分的知识,考查知识综合,难度较大。
题目主要分为文字叙述型计算、表格计算、图像计算、探究实验计算。
以下详细地进行介绍:1、中考化学文字叙述型计算主要考察学生归纳整理题目中隐含信息的能力,难点往往在于“题目文字过多,流程过于复杂,读不懂题,找不到已知,不会列有效的等式求出未知数”。
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要尽量避免繁杂的计算过程,巧妙利用简捷的解题方法提高初中化学解题效率.一、差量法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根据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 的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应过程中的其他量一样,受反应体系的控制,与其他量一样有正比例的关系来解题.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例题 1 有 N a C l 和 N aBr 的混合物 16. 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A gN O 3溶液,得到 33.14g 沉淀,则原混合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8.5%B.50%C.52.8%D.82.5% 思 路 点 拨该 反 应 涉 及 两 个 反 应 : NaCl+AgNO 3 → AgCl ↓ +NaNO 3 ,NaBr+AgNO 3 → AgBr ↓ +NaNO 3 .即NaCl → AgCl , NaBr → AgBr 中的银元素替换成了钠元素,因此沉淀相比原混合物的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相比钠元素的增重部分.设Na 元素的质量为 aNa → AgV m 23108108 - 23 = 85 a33.14g -16.14g = 17g 23 = 85 解得 a = 4.6g a 17 4.6 所以Na%= 16.14⨯100%=28.5% 答案:A 二、极值法(极端分析法)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的组成的判断,极端假设恰好为某一成分,或者极端假设恰好为完全反应,以确定混合物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题方法.运用此方法解题,可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例题 2 8.1g 碱金属R 及其氧化物R 2O 组成的混合物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 12g 无水晶体,通过计算确定该金属的名称.思路点拨该题若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而用极端分析法则可以事半功倍.设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M ,假设 8. l g 全为碱金属或全为氧化物,有如下关系: 2R +2H 2O → 2R O H + H 2 ↑R 2O +H 2O → 2R O H2M 2(M +17)2M +16 2(M +17)8.1g 12g 8.1g 12g得M = 35.3 ,M = 10.7 因为混合物由碱金属和其氧化物组成,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介于10.7 和35.3 之间,因此该金属是钠.三、平均值法平均值法是依据M1 <M <M 2 ,只要求出(或已知)平均值M ,就可以判断M1 和M 2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且快速的解出答案.混合物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常见的比较复杂的题型,有些混合物的计算用平均值法,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体积平均值、组成平均值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则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题 3 铝、锌组成的混合物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0. 25g,则混合物的质量可能为( ).A.2gB.4gC.8.5gD.10g思路点拨这是典型的平均值法题型,一定要注意方法.分别计算出生成0. 25g 氢气需要单独的铝、锌各多少,最后选两个数值的平均值.2Al +6H C l→2Al C l 3+ 3H2↑ 2Zn+2HCl →ZnCl 2+H2↑54 6 65 2x 0.25g y 0.25g解得x = 2.25g ,y = 8.125g ,则混合物的质量为2.25g ~ 8.125g四、整体法所谓整体法,是指将化学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对问题的整体结构、形式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抓住构成问题的各个子因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及他们在整体中的作用,对题设进行变形、转代,以达到简化思维程序、简化答题过程的目的.例题4 已知酸式盐可以和碱发生化学反应C a( O H)2 +N aH C O3 →C aC O3 ↓+N aO H+H2O,由N a2C O3 、N aH C O3 、C aO和N aO H组成的混合物27. 2g ,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a2+、CO2-、HCO-均转化为沉淀,将反应容器内的水分蒸干,最后得到白3 3色固体物质共29g ,则原混合物中含N a2C O3 的质量是( ).A.10.6gB.5.3gC.15.9gD.无法确定思路点拨本题涉及的反应多,题目所提供的数据都是混合物的量,如果逐一分析每个反应显得非常复杂,若从整体分析则一目了然.从整个反应的过程看,生成的白色固体质量比反应前的混合物质量多了(29g - 27.2g) = 1.8g ,多出来的1.8g 物质恰好为参与反应的水的质量.分析N a H C O3反应的原理:① CaO + H 2O → Ca (OH)2② C a( O H )2 + N aH C O 3 → C aC O 3 ↓ +NaO H +H 2O把①+②得C aO + N aH C O 3 → C aC O 3 ↓ +N aO H ,可知 N aH C O 3 转化为沉淀最终和1.8g 水无 关 . 同 样 分 析Na 2CO 3 反 应 的 原 理 :③ CaO + H 2O → Ca (OH)2 , ④C a( O H )2 + N a 2C O 3 → C aC O 3 ↓ +2N aO H .③+④得C aO +H 2O +N a 2C O 3 → C aC O 3 ↓ +2N aO H ,可知N a 2C O 3 转化为沉淀正好消耗1.8g 水.设混合物中含N a 2C O 3 的质量为 xH 2O~ N a 2C O 318 106 1. 8g x18 1. 8 = 106 ,解得 x = 10.6g x。
初中化学计算解题技巧一(含解析可编辑)

初中化学计算解题技巧一1.巧设数据法【例】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 =Na2CO3+H2O↑+CO2↑和NH4HCO3 =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2.差量法【例】4.0克+2价金属的氧化物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完全转化为氯化物,测得氯化物的质量为9.5克,通过计算指出该金属的名称。
解析:反应后物质质量增加是由于参加反应氧化物的质量小于生成氯化物的质量。
设金属氧化物化学式为RO,式量为m,则RO→RCl2质量增加m 554.0克(9.5-4.0)克m=40。
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16=24,属于镁元素。
【例】agNa2CO3和NaHCO3混合物加热至质量减少到bg,则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解:设NaHCO3的质量为x2NaHCO3====Na2CO3+H2+CO2↑△m168g106g168g-106g=62x(a-b)g3.守恒法1)元素守恒:包括元素种类守恒,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
【例】在空气中加热4.8g铜粉,使其全部变为氧化铜,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待反应完毕后,再加热蒸发溶剂,可制得硫酸铜晶体的质量是()A、9.38gB、18.75gC、12gD、24g思考:铜元素在本题涉及的一系列变化中保持守恒。
且有下列关系:Cu~CuO~CuSO4~CuSO4·5H2O642502)溶质质量分数守恒:溶质质量分数守恒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例】某温度下,在100g水中加入mgCuSO4或加入ng CuSO4·5H2O均可使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m与n的关系符合()A、m = 160n/250B、m = 1600n/(2500+9n)C、m = 1600n/(2500+16n)D、m = 1600n/(2500+25n)思考:因为所得溶液均为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在相同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所以有:m÷(100 + m)= (160n÷250)÷(100 + n)。
化学计算解题方法.doc

化学计算解题方法一.关系式法关系式法是根据有关反应方程式或化学式,找出有关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式,从而利用关系式进行计算。
(一)根据反应方程式确立关系式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尤其是多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时可将其相互叠加),找出有关物质间的反应关系。
1. 46g金属钠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得到淡黄色粉末,该粉末跟足量水反应放出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是A.44.8L B.11.2L C.22.4L D.5.6L2Na + O2 == Na2O2 2Na2O2+ 2H2O == 4NaOH + O2↑关系式: 4Na ————O24×23 g 22.4L46 g V(O2)V(O2)=11.2L2.工业上常用漂白粉跟酸反应放出的氯气质量对漂白粉质量的百分比(x%)来表示漂白粉的优劣。
漂白粉与酸的反应为:Ca(ClO)2+CaCl2+2H2SO4=2CaSO4+2Cl2↑+2H2O现为了测定一瓶漂白粉的x%,进行如下实验。
称取漂白粉样品2.00g,加水研磨后,转入250mL 容量瓶内,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后,取出25.0mL,加入过量的KI溶液和过量的稀硫酸,静置。
待漂白粉放出的氯气与KI完全反应后,用0.100mol/L的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反应中生成的I2,反应如下:2Na2S2O3+I2=Na2S4O6+2NaI。
滴定时用去Na2S2O3溶液20.0mL。
试由上述数据计算该漂白粉的x%。
Cl2+ 2KI == I2 + 2KCl2Na2S2O3+I2=Na2S4O6+2NaI关系式: Cl2—— I2 ——2Na2S2O371 g 2 molm (Cl2) 0.100mol/L×0.02L×250/25m (Cl2) =0.71 gX% =0.71 g / 2.00 g ×100%=35.5%(二)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物质的量守恒关系确立关系式3.含FeS265%的硫铁矿在燃烧的时候,有1.8%的硫受到损失而混入炉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要尽量避免繁杂的计算过程,巧妙利用简捷的解题方法提高初中化
学解题效率 .
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根据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 的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应过程中的其他量一样,受反应体系的控制,与其他量一样有正比例
的关系来解题 .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
例题 1 有NaCl和NaBr的混合物16. 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溶液,得到33.14g 沉淀,则原混合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
A.28.5%
B.50%
C.52.8%
D.82.5%
思路点拨该反应涉及两个反应:NaCl+AgNO3AgCl+NaNO 3,NaBr+AgNO 3AgBr +NaNO 3.
即 NaCl AgCl , NaBr AgBr 中的银元素替换成了钠元素,因此沉淀相比原混合
物的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相比钠元素的增重部分.
设 Na元素的质量为 a
Na →Ag V m
23 108 108 23 85
a 33.14g 16.14 g 17g
23 85
解得 a 4.6 g
a 17 所以 Na%=
4.6
100%=28.5% 答案:A 16.14
二、极值法 (极端分析法 )
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的组成的判断,极端假设恰好为某一成分,或者极端假设恰好为完全反应,以确定混合物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题方法 .运用此方法解题,可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
例题 2 8.1g 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组成的混合物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反应后的溶
液得到 12g 无水晶体,通过计算确定该金属的名称.
思路点拨该题若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而用极端分析法则可以事半功倍.
设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假设8. l g全为碱金属或全为氧化物,有如下关系:
2R+2H O 2ROH H R O+HO 2ROH
2 2 2 2
2M2( M 17)2M 162( M 17)
8.1g
12g
8.1g
12g
得 M 35.3, M 10.7 因为混合物由碱金属和其氧化物组成,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
量应介于 10.7 和
35.3
之间,因此该金属是钠 .
三、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依据 M 1
M M 2 ,只要求出 (或已知 )平均值 M ,就可以判断 M 1 和 M 2 的
取值范围, 从而巧妙且快速的解出答案 .混合物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常见的比较复杂的题型, 有些混合物的计算用平均值法,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体积平均值、 组成平均值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则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
例题 3
铝、锌组成的混合物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0. 25g ,则混合物的质量可
能为 ().
A.2g
B.4g
C.8.5g
D.10g
思路点拨 这是典型的平均值法题型,一定要注意方法
.分别计算出生成 0. 25g 氢气需
要单独的铝、锌各多少,最后选两个数值的平均值.
2Al+6HCl 2AlCl 3 3H 2
2Zn+2HCl ZnCl 2 H 2
54
6
65 2
x
0.25g
y
0.25g
解得 x
2.25g , y 8.125 g ,则混合物的质量为
2.25 g ~ 8.125 g
四、整体法
所谓整体法, 是指将化学问题作为一个整体,
对问题的整体结构、 形式或整个过程进行
分析研究, 抓住构成问题的各个子因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及他们在整体中的作用,
对题设进
行变形、转代,以达到简化思维程序、简化答题过程的目的
.
例题 4 已知酸式盐可以和碱发生化学反应 Ca(OH) NaHCO CaCO +NaOH+HO ,
2
3
3
2
由 Na CO 、 NaHCO 、
和 组成的混合物
27.2g ,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分反
23
3 CaO NaOH
应后,溶液中
2+ 、
CO 2
、 HCO 均转化为沉淀,将反应容器内的水分蒸干,最后得到白
Ca
3
3
色固体物质共 29g ,则原混合物中含
Na CO 的质量是 (
).
2
3
A.10.6g
B.5.3g
C.15.9g
D. 无法确定
思路点拨
本题涉及的反应多,题目所提供的数据都是混合物的量,如果逐一分析每
个反应显得非常复杂,若从整体分析则一目了然 .从整个反应的过程看,生成的白色固体质
量比反应前的混合物质量多了
(29g 27.2 g) 1.8 g ,多出来的 1.8g 物质恰好为参与反应
的水的质量 .分析 NaHCO 反应的原理 :
3
① CaO H O Ca(OH)
2 2
②Ca(OH)2 NaHCO CaCO +NaOH+HO
3 3 2
把①+②得CaO NaHCO CaCO +NaOH,可知 NaHCO转化为沉淀最终和 1.8g 水
3 3 3
无关 . 同样分析 Na CO 反应的原理 : ③ CaO H O Ca(OH) ,④
2 3 2 2
Ca(OH) Na CO CaCO +2NaOH.③+④得 CaO+HO+NaCO CaCO +2NaOH,可
2 2
3 3 2 2 3 3
知 Na CO 转化为沉淀正好消耗 1.8g 水.
2 3
设混合物中含 Na2CO3的质量为 x
H O ~Na CO
2 2 3
18 106
1.8g x 18 106
,解得 x 10.6 g
1.8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