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 ERIK ERIKSON 艾瑞克森 埃里克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認同/自我同一性 (Identity)
Identity
1. 他認為同一性的研究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的戰略意義,就如同性的研 究在弗洛伊德時代的意義一樣。 2. 他認為同一性不是穩固的定型,而是一個動力結構,它隨著貫穿整個 生命週期的連續自我的重新合成而逐漸建立。在他看來,同一性與整 合和自我相關,是綜合的綜合,自我的縮影,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 基礎。同一性依賴於我們經歷過的所有不同的自己的綜合,可感受為 對自身發展的一種強烈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的主觀感覺
重要事件
精神分析理論 / 自我心理學理論
1927,27歲
Anna Freud
Hartman
Sullivan
研究正常兒童和情緒紊亂兒童
1936,34歲
結識了一批 名望的人類學家
實地考察和觀察 蘇語印第安人 撫育子女的情況
出版著作《童年與社會》
出版《青年路德:對精神分析與歷史學的研究》
1950年,48歲 1959年,57歲
與弗洛伊德/傳統精神分析不同 : 他強調的精神分析治療目的與傳統精神分析不同。他把 成功地在人生八個發展階段中獲得希望、意志、目的、 能力、忠誠、愛、關愛和智慧美德的人看作健康的人。
1 2 3 4 5 6 7 8
(嬰兒期) (童年早期) (遊戲期)
積極(美德) 希望 意志 目的 能力 忠誠 愛 關愛 智慧
1. 他認為自我的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認同感並滿足人控制外部環境的需 要。 2. 所謂自我,就是人格中與指導行動、應付外在世界和在自身方面整合 著競爭著的衝動有關的那一部分——是如何發展和如何獲得的。他認 為自我對有效的心理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並且自我缺乏會引起精神分 裂症,自我綜合失敗也會導致心理適應的不良後果。 3. 在他看來,治療過程的關鍵是增強病人的自我,使其能達到處理生活 問題的程度。
自我焦慮表現
• 他強調,在追究行為的根 源時,必須考慮這三個互 相依賴的過程,缺一不可。 例如像:
1. 軀體緊張、
2. 個體焦慮 3. 群體恐慌 • 實際上是一個過程>人類生 活的三個方面。都不過是 人類用不同的方法表現焦 慮的不同方式。從而了解 到案主是正確解決自我認 同危機獲得健康心理,還 是抑壓自我認同危機,變 成不健康的心理。
澳門城市大學 CityUniversityofMacau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Faculty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心理學家-ErikErikson
姓名:林滿 學號:H16091205075 學位:應用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中文學制)1年級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人物簡介
• ErikHomburgerErikson(1902-1994)
第二階段:童年早期(1-3歲)獲得自主性而避免羞愧懷疑階段。 • 此階段兒童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開始探索周圍世界。如果父母及其 他照顧他們的成人,允許他們獨立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表 揚他們完成的工作,就能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獲得一種自主感。 •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解決,就會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 反之,則會形成自我疑慮>差怯(過度外部控制)。
解決危機辦法
1. 他並不認為解決危機的辦法是完全積極或完 全消極。相反,他認為危機的解決辦法中兼 有積極和消極兩種因素,有時消極因素也並 非毫無用處。只有在有利於積極解決的因素 比消極因素所占的比例高時,才能說危機被 積極解決了。 2. 因此,危機的順利解決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前 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就是在每個階段發 展該階段的積極品質,避免消極品質。 3. 如果沒有獲得這些(積極品質)美德,那他們 的自我就會比健康人的自我更加脆弱,幫助 提供形成這些美德的各種條件正是治療者的 職責。可見,美德在形成健康心理中發揮重 要作用。,這些基本品質是人格健全發展不 可缺少的力量,驅使人去完成生命週期。
• 是著名的美國人格發展心理學家, • 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 • 首創“自我認同”概念,被稱為“自我認同研究之父”。
重要事件
• 1927年,25歲的他在安娜· 佛洛德的邀請下,在維也納一家新式學校進行兒童教學工 作。這一時期對他非常重要。第一,安娜的精神分析理論與他父親的理論不同,在諸 多方面都有獨特建樹,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二,他系統地學習了佛洛依德的理論 ,並有機會瞭解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如哈特曼(Hartman)、沙利文(Sullivan)等人的有 關自我心理學的主要理論: • 1936年,34歲他因研究正常兒童和情緒紊亂兒童,結識了一批有名望的人類學家, 如露絲· 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和瑪格麗特· 米德(MargaretMead)。在兩位文化人 類學家的幫助下,他實地考察和觀察了蘇語印第安人撫育子女的情況,並針對當地兒 童首次展開了文化對心理發展影響的研究。這些經歷,為他日後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 論準備了條件。 • 1950年,48歲出版著作《童年與社會》,該書論述了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 • 1959年,57歲出版了《青年路德:對精神分析與歷史學的研究》一書。這是一部公認 的經典,無論在理論的成熟性,還是論證的嚴密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階段順序&劃分
與弗洛伊德/傳統精神分析不同 : 他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仍強調生物因素的重要性,但 與弗洛伊德不同,他的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包括整個人 生週期。基於這一原因,他把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稱為 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以區別於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階 段。
八個階段
8
從這八個階段中既可看出自我形成 與社會文化因素的關系,也能窺見 自我與社會生活在個體心理發展中 的作用。
• 如果這個階段的危機成功解決,就會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反之,就會形成內 疚(被譏笑)。
第四階段:學齡期(7-12歲)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階段。
• 此時,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如 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與贊揚,則能進一步加強他們的勤奮感。
•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化解,就會形成能力的美德:反之,則會形成無能。
1
信任 不信任
• 如果護理是充滿愛和慣常的,那麼兒童就懂得他們可 以不必為失去一位慈愛和信賴的母親擔心,所以,當 母親不在身邊時,他們也不會有明顯的煩燥不安。 • 嬰兒首項社會成就是願意母親離開而不產生過分的焦 慮和憤怒,因為她不僅具有一種外部的預見性,而且 還發展了一種內在的信念。
2
自主性 羞愧懷疑
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
他的心理社會性發展八階段理論闡釋,為各 個年齡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 和實踐方向。
階段順序&劃分
1. 他認為健康人的一生是一個自我意識持續發展的生命周期,從嬰兒期 到老年期,分為八個發展階段。 2. 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每個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由環 境決定。 3. 劃分的依據是機體成熟、自我成長和社會關系三個不可分割過程的演 化,這些階段是以不變的順序展開,將生物的、心理的與社會的因素 結合起來,形成既分階段又有連續性的心理社會性發展過程。
*****2
1.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危機積極解決的結果所形成的各種美德都是自我 的功能。例如:希望和意志的美德對人生的價值具有某些影響,但它 們很少影響人的生存。 2. 沒有多少希望和意志美德的個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說,這個人能夠滿 足生物(本我)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滿希望和具有意志的人們 那樣靈活,那樣樂觀,或總的說來,沒有那麼幸福。
5
• 這一階段包含了他最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機。 • 這個階段自身應當看作是一個尋找同一性的時期,而 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時期。埃裡克森把這個時期稱為心 自我認同 理社會的合法延緩期,他用這一術語來表示青年人和 成年期的間隔。 角色混亂 • 角色混亂是以不能選擇生活角色為特征的,這樣就無 限制地延長了心理的合法延續期,或者說僅僅應諾了 一些很快就拋棄的口頭許願。 • 為什麼青年人在不能獲得積極的同一性時要選擇消極 的同一性呢?他說,因為他“寧可成為一個無名小卒, 或者成為臭名昭著的大人物。
5,6 青春期(13-18歲) &成年早期(19-25歲)
第五階段:青春期(13-18歲)獲得自我認同而克服角色混亂階段。
• 此階段青少年經常思考“我是誰?”他們從別人的態度,從自己扮演的社 會角色中逐漸認識自己。此時,他們逐漸從對父母的依賴中解脫出來,與 同伴建立親密友誼。
•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解決,就會形成忠誠的美德:反之,就會形成不 確定性。
第六階段:成年早期(19-25歲)獲得親密感而避免孤立感階段。 • 親密感在危急情況下往往會發展成一種相互承擔義務的感情,它在共同完 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 此階段如果危機成功解決,就會形成愛的美德:反之,就會形成混亂的兩 性關係。
*****6
1. 埃裡克森的理論一直被批評為說教。很清楚,埃裡克森所定義的在各 種發展階段對危機的積極順應顯然與基督教倫理觀,與現存社會制度 是一致的。潛伏在他理論中的危險 (正像一切理論一樣)是,埃裡克森 描述的是他的希望而不是現存的事實。所以,重要的是要懂得一個理 論家持有哪些偏見,以便當它們在理論中出現時能夠迅速發覺。羅森 (Roazen,1976)提出如下理由: 埃裡克森理論的那種說教者的特征於不久前顯露出來了。勿庸置否, 對一個理論家來說與其以某種潛在的信念來發揮一種無形的影響,不 如把他所信奉的觀點闡明還要更好。然而,當人們仔細思考埃裡克森 那些對以往社會制度的好處持有恭敬態度的自我心理學的要義時,就 會自始至終地看到呈現著一副說教的口吻:結婚,異性愛和生兒育女 等等,這都毫無疑問是他所認定的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
消極 懼怕 疑慮>差怯(過度外部控制) 內疚(被譏笑) 無能 不確定性 混亂的兩性關係 自私自利 失望和毫無意義感
1,2 嬰兒期(0-1歲) &童年早期(1-3歲)
第一階段:嬰兒期(0-1歲)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階段。 • 此階段嬰兒對母親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嬰兒感到所處的環境是個 安全的地方,周圍人是可信任的,由此就會擴展為對一般人的信任。 •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解決,就會形成希望的美德:反之,則會形 成懼怕。
自我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
1. 當人缺乏自我認同感時會感到混亂和失望,從而產生自我認同危機。自我認同 對個體保持心理健康有著重要意義。 2. 他認為,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危機解決任務,表示對生活、對自己和他人的選 擇定向或態度。 3. 危機的積極解決能夠增強自我力量,形成積極品質,使心理健康發展,有利於 個體對環境的適應。同時,每個階段都是建立在上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基礎之上, 前一階段危機的成功解決會擴大後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可能性。
• *如果父母過分溺愛和不公正地使用體罰,兒童就會 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 “羞怯意味著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被暴露無遺,在光天 化日下被人審視。
3,4 遊戲期(4-6歲) &學齡期(7-12歲)
第三階段:遊戲期(4-6歲)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階段。
• 此階段兒童除模仿行為外,對周圍環境及自己的身體充滿好奇,如果成人對孩子 的好奇心及探索行為不橫加阻撓,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自由參加各種活動,那麼孩 子的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與進取心。
3
主動感 內疚感
• “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的目的的勇氣,盡管這種目的曾 被幼年的幻想,被內疚、被對懲罰的丟魂落魄的恐懼 所阻擋”
4
勤奮感 自卑感
• 盡管兒童在心理上已經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 在生理上成為父母之前,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和有 可能養家活口的人。 • 如果兒童沒有形成這種勤奮感,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引 起他們對成為社會有用成員的能力喪失信心的自卑感。 這種兒童很可能會形成一種“消極的同一性” • 自卑感是由於兒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對他的嘲笑 或漠不關心造成的。
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
論證經典
三個系列因素(主要貢獻)
要及時理解個體在任何時刻的活動和感情,必須解 釋三個系列的因素: 自我同一性 (自我&自我認同&自我認同危機) 軀體過程或結構 (八個階段-生物機體成熟,心 理成長,社會關系) 社會環境 (引發自我認同危機)
自我
與弗洛伊德/傳統精神分析不同 : 他仍強調潛意識的重要作用,但與弗洛伊德不同,他不 是簡單地把自我看成是本我和超我的奴僕,而是強調自 我的作用,把自我看成人格中一個相當有力的獨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