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诊断医学影像学
腹部CT检查技术及常见疾病CT表现PPT课件
2.肝血管
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肝静脉、肝门静脉及肝 动脉。
*肝脏双重供血系统:肝门静脉及肝动脉。
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时 呈高密度影。
3. 2.
1..
⑴肝静脉: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增
强呈高密度影。
左 支
右 支
⑵肝门静脉:其主干长4.8~8.8mm,在肝门处分左右 支
4.间接征象:血管:癌栓、淋巴结、胆道、肺、椎体转移
②单发或多 ④坏死:中央更
低密度增
`T1WI:稍低、等信号,(脂肪变性、出
血,坏死囊变) T2WI:稍高信号,其内可不均匀 假包膜:低信号环 Gd-DTPA
T1WI:低信号区中
有卵圆形稍
高信
号
质子像信号略高,与周边 分界不清。右、中肝静脉 受压移位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二)CT平扫 1.体位与范围: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
进行横断面扫描。 ①肝脏、胆囊、脾:从膈顶开始扫至肝右叶下缘; ②胰腺: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
水平段,层厚、层距应为5mm ; ③肾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极下缘; ④肾上腺:范围自膈顶扫至肾门平面,层厚与层距为
主 干
两
肝段(Couinaud八段法) 门静脉及左右分支平面分上段、下段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肝左静脉
⑶肝动脉:分支细小,不易显示
3.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1~3mm,伴随肝动脉和肝 脉走行。
门静
扩张的肝内胆管
4.肝韧带和沟裂
①肝韧带和沟裂周围存在脂肪组织, 显示为低密度影。
②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矢状位走行, 将肝左叶分为内侧段及外侧段。
医学影像学各部位影像学图
头颅CT分辨率高,能够清晰显示颅内 结构,但存在辐射损伤的风险。
详细描述
头颅CT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脑室、 脑池等结构,对于脑出血、脑梗死、 颅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适用人群
适用于脑出血、脑梗死、颅内肿瘤等 疾病的诊断和手术前评估。
头颅MRI
总结词
头颅MRI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头部进行扫描,通 过计算机处理形成影像,用于观察颅脑内部结构的一种检 查方法。
四肢影像学图
四肢X线片
总结词
用于观察骨骼结构,判断骨折、关节脱位等骨骼病变。
详细描述
X线片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四肢骨骼的结构和病变。 通过X线片,医生可以诊断骨折、关节脱位、骨肿瘤等疾病,并为治疗提供依据。
四肢CT
总结词
用于观察骨骼和软组织的细节,提高对病变的检出率。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腹部X线片主要用于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和位置,如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等。它可以显示脏器的轮廓、大 小、密度以及是否存在异常肿块或钙化灶。腹部X线片操作简便,价格相对较低,但敏感度较低,对于早期病变 可能难以发现。
腹部CT
总结词
腹部CT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腹部进行详细检查的影像学方法。
胸部X线片
总结词
胸部X线片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 观察胸部结构和病变。
详细描述
胸部X线片可以显示肺部、胸膜、胸壁、纵隔等部位的 病变,常用于检查肺炎、肺结核、肺癌、胸腔积液等疾 病。X线片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优点,但分辨率 较低,对一些微小病变的检出能力有限。
胸部CT
总结词
胸部CT是一种断层扫描技术,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胸部结构和病变。
医学影像-胸、上腹和盆腔CT详解
胸部CT扫描使用注意事项
在进行胸部CT扫描前,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准备指南,如空腹、停止服用特定药物或含碘药物。
胸部CT扫描过程和流程
胸部CT扫描通常由患者躺在一张移动的床上,通过电脑控制的射线源拍摄图像,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几分钟。
常见胸部CT扫描结果分析
胸部CT扫描的结果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检测肺部结构异上腹部CT扫描通常由患者躺在一张移动的床上,通过电脑控制的射线源拍摄图像,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几分钟。
常见上腹部CT扫描结果分析
上腹部CT扫描的结果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检测肝脏、胃、肠道、胰腺等器官的功能和病变 情况。
上腹部结构和器官CT成像
上腹部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位于腹部上半部分的器官和结构,如肝脏、胃、胰腺和肾脏等的高分辨率图像。
盆腔CT扫描介绍
盆腔CT扫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用于检查和评估盆腔内的器官和结构,如子宫、卵巢、膀胱和直肠等。
盆腔CT扫描用途
盆腔CT扫描可用于评估盆腔器官的功能和病变情况,如肿瘤、囊肿、感染以及评估手术前后的情况。
盆腔CT扫描使用注意事项
在进行盆腔CT扫描前,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准备指南,如空腹、停止进食或 服用特定药物。
上腹部CT扫描介绍
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用于检查和评估位于腹部上半部分的器官和结构,如胃、肝脏、胰腺和 肾脏等。
上腹部CT扫描用途
上腹部CT扫描可用于评估腹部疾病、检测肿瘤、查看器官结构异常以及评估 手术前后的情况。
上腹部CT扫描使用注意事项
在进行上腹部CT扫描前,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准备指南,如停止进食、喝水 或服用特定药物。
上腹部CT影像分析技巧
上腹部CT影像分析需要医生对多个器官和结构的不同层面和密度进行细致观 察和解读,以判断病变类型和位置。
最新 腹部影像诊断学
低位小肠梗阻立位 低位小肠梗阻卧位 29 医学影像学 桑玉亭 康复
技术
3、梗阻程度判断
应前后对比判断,3-4小时复查 完全性:梗阻以上肠管气体逐渐增多 ,梗阻以下肠管气体逐渐减少 不完全性:梗阻以远肠管有气体
医学影像学 桑玉亭 康复 技术
30
4、梗阻原因判断
梗阻原因多且判断比较难,部分可 通过影像征象确诊,部分结合临床
态、双
肾的排泄功能。
(3)血管造影(angiography)
用途:实质性脏器挫裂伤、消化道不明 原因出血,肿瘤诊断和介入治疗
二、CT检查(平扫、增强)
用途:实质脏器挫裂伤、出血、肿瘤、脓肿和炎症 优点 : 分辨率高,实质性脏器显示清晰;断层显示 , 无重叠,解剖定位好;不增加病人痛苦 。
正常影像学表现
腹部正常影像解剖
实质器官轮廓:肝、脾、肾,等。 空腔脏器:胃、大肠,等。 腹壁及盆壁:胁腹线(flank stripe)、 肾周脂肪线、腰大肌、腹壁,等。
正常腹部平片
胃正常X线表现
起止:贲门→幽门 分区:胃底-贲门水平线以上;胃体-贲门 →胃角;胃窦-胃角→幽门 轮廓:小弯、大弯;前壁、后壁 蠕动:同时可见2-3个蠕动波 动力:2-4小时排空
肾脊角
肾轴
造影检查
• 主要显示肾盂肾盏。(收集系统)
• 肾盂位置:右侧于L2横突水平,左侧略高。
形态:分枝型—肾盂几乎被两个肾大盏代替
壶腹型—肾盂大,肾盂直接分出肾小盏
喇叭型—常见,肾盂与输尿管无分界
• 肾盂与肾门关系:肾内型、肾外型、肾内外型
CT表现
• • • • 实质密度均匀 轮廓:肝脾肾光整 密度:高 低:肝、脾、胰、肾 增强:高 低:血管、肾、肝、脾、胰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概述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用于诊断上腹部疾病的医学影像技术。
上腹部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因此上腹部CT扫描对于这些器官的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上腹部CT扫描的技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技术上腹部CT扫描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腹部进行断层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平躺在检查床上,技师将患者送入CT室,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扫描。
扫描时,X射线会穿过患者的身体,并在计算机中形成图像。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获得患者腹部各个器官的清晰图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适应症上腹部CT扫描主要用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如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
具体适应症包括:1、肝脏疾病:如肝癌、肝脓肿、脂肪肝等;2、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3、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等;4、脾脏疾病:如脾脏肿大、脾脏肿瘤等;5、肾脏疾病:如肾结石、肾癌等;6、其他疾病:如腹腔淋巴结肿大、腹水等。
禁忌症上腹部CT扫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以下人群不宜进行此项检查: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有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等患者;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过敏体质或哮喘等过敏症状者。
注意事项在进行上腹部CT扫描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按照医生要求进行空腹或饮食控制;2、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着带有金属饰品或口袋的衣物;3、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4、了解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结论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检查前,患者需要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饮食控制和穿着要求。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
通过上腹部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腹部CT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它通过高精度的CT扫描仪,能够提供腹部内脏器官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各种腹部疾病。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其通过对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成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其中,上腹部CT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查腹部器官和组织是否存在异常。
本文将介绍上腹部CT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应用。
上腹部CT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通过对腹部器官和组织的X射线成像,可以发现许多腹部疾病,例如肝癌、胆囊炎、胰腺炎、肾结石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上腹部CT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目前,上腹部CT已经成为了医学影像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检查方法。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上腹部CT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一项研究通过对100名患者进行上腹部CT检查,发现其中60名患者存在肝癌,并且所有60名患者的诊断结果均得到了病理学证实。
此外,上腹部CT还可以用于评估腹部器官和组织的损伤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
上腹部CT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扫描速度和分辨率。
目前,随着多排CT技术的发展,上腹部CT的扫描速度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分辨率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这使得上腹部CT能够更好地发现细小的病变和鉴别诊断。
另外,在进行上腹部CT检查时,需要注意患者的姿势和呼吸配合,以确保成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上腹部CT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很好地发现和诊断腹部疾病。
其次,上腹部CT的成像清晰度高,可以清晰地显示腹部器官和组织的结构特征。
此外,上腹部CT还可以提供三维成像,使得医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病变情况。
最后,上腹部CT的检查速度较快,可以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和不适感。
尽管上腹部CT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上腹部CT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上腹部CT的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可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此外,对于一些肥胖或腹部器官位置较为特殊的患者,上腹部CT的成像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腹部影像诊断学
多模态影像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影像技术如超声、 核医学成像等逐渐应用于腹部影像诊断,为医生提供了更 多元化的诊断信息。
02
腹部影像诊断学基础知识
腹部解剖结构
脾
重要的免疫器官,参与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破坏和清除。
胰腺
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等,参与 食物消化和血糖调节。
肝
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主要 功能为代谢、解毒、分泌和免 疫等。
MRI检查
利用强磁场和高频电磁波信号 ,在计算机上形成图像,对软
组织的分辨率高。
超声检查
利用高频声波显示脏器的形态 和血流情况,无创、无痛、无
辐射。
正常腹部影像表现
肝胆脾肾的形态、大 小、位置正常,边缘 光滑,密度均匀。
肠道分布均匀,蠕动 正常,无扩张和积液。
胰腺形态正常,位置 固定。
03
常见腹部疾病的影像诊断
腹部影像诊断学
• 引言 • 腹部影像诊断学基础知识 • 常见腹部疾病的影像诊断 • 腹部影像诊断学新技术与应用 • 腹部影像诊断学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
01
引言
腹部影像诊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腹部影像诊断学是利用影像学技术对腹部脏器有重要地位,能够为医生提供直观、准确的腹 部脏器形态、功能及病变信息,有助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腹部疾病。
肝脏疾病
01
02
03
脂肪肝
脂肪肝在影像学上表现为 肝脏密度降低,肝脏边缘 圆钝,肝内血管纹理模糊。
肝硬化
肝硬化在影像学上表现为 肝脏形态缩小,边缘不规 则,肝内血管纹理扭曲、 紊乱。
肝癌
肝癌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肝 脏内低密度肿块,形态不 规则,增强扫描时强化不 均匀。
腹部CT与MRI诊断
钡餐检查(GI)
消 化 道
检查方法 正常表现
病理影像
常见疾病 急 腹 症
食管钡餐
上消化道钡餐
全消化道钡餐
造影前准备: 1、受检部位空虚:禁食12小时,有幽门梗阻者,洗胃,抽尽胃内容物。 、、 2、不给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 3、不服重金属盐类药物。
前进 后退 返回 结 束
消 化 道
肝脏的影像诊断
正常CT表现 1.肝实质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CT值 50-70HU 2.肝动脉、门静脉、胆管进出肝门其密度 低于肝质 3、增强扫描:A.门脉期门静脉肝静脉明显 强化,肝实质开始强化B.肝实质期肝实 质强化达峰值。
肝脏CT平扫正常表现
门V
肝V
第一肝门平面
腔V
第二肝门平面
CT增强正常表现
肝动脉期:可见自 肝门向肝内分布的 树枝样动脉血管影, 门静脉期:动脉影消 由粗到细。 失,可见门静脉显影。
肝实质期:肝密度 呈均匀性增加,可 见门静脉影。
肝脏横断面解剖示意图
1 第二肝门平面 肝右叶前后径8~10cm,斜径 10~14;肝左叶厚度<6cm,长 度<9cm。 肝右叶/左叶前后径1.2~1.9; 肝右叶/尾叶横径2~3。
粘膜相 充盈相
双重相
压迫相
前进 后退 返回 结 束
肝脏的影像诊断
检查技术 正常表现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
肝脏的影像诊断
检查技术
CT检查 1.CT平扫: (1)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ML
(2)层厚及层隔:10MM ,小病灶2-5MM (3)范围:肝顶至肝下缘
2.增强扫描:
腹部CT检查技术
腹部CT检查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应用
增强CT与MRI的 结合:提高诊断 准确性和对肿瘤 的评估
动态CT与超声的 结合:实时监测 腹部器官的功能 和血流情况
分子成像与CT的 结合:用于早期 检测肿瘤和其他 疾病
人工智能与CT的 结合:提高图像 质量和自动识别 病变的可能性
腹部CT检查在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添加副标题
腹部CT检查技术
汇报人:
目录
P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RT Three
腹部CT检查的设备 和技术
PRT Two
腹部CT检查技术概 述
PRT Four
腹部CT检查前的准 备
PRT Five
腹部CT检查的步骤 和操作
PRT Six
腹部CT检查的诊断 价值和应用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腹部CT检查技术概 述
腹部CT检查前的其他准备
告知医生身体状况:如有过敏史、 手术史等
饮食要求:检查前需禁食4-6小时 避免进食大量食物或饮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穿着要求:避免穿着带有金属或塑 料等材料的衣物
药物准备:如有长期服用的药物需 告知医生并携带药物
腹部CT检查的步骤 和操作
腹部CT检查的步骤流程
穿着:穿着宽松、 无金属纽扣的衣 服避免在检查时 产生干扰
药物:检查前需 告知医生所服用 的药物有些药物 可能会影响检查、病理学检 查等以便医生更 好地进行诊断
腹部CT检查前的饮食要求
腹部CT检查前应保持空腹状态避免食物残留在胃肠道内干扰检查结果。 检查前2-3天内避免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免产生气体干扰检查结果。 检查前1-2天内避免进食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检查前1小时内禁止饮水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放射学中的常见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知识点
放射学中的常见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知识点放射学是医学影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各种影像技术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放射学中,掌握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知识点对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放射学中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知识点入手,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一、脑部疾病在脑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中,头颅CT和头颅MRI是常用的检查手段。
脑卒中是脑部疾病中常见的急性疾病,其CT表现为脑出血、脑梗死等,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范围和变化。
脑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的形态、边界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结合肿瘤的生长速度和位置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
二、胸部疾病在胸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中,胸部X线片和胸部CT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胸部X线片可以显示肺部病变的大致范围和密度,胸部CT 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细节。
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在影像学上有不同的表现,了解其特点对于做出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三、腹部疾病在腹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中,腹部CT和腹部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手段。
腹部CT可以显示腹部器官的结构、大小和密度,从而做出初步诊断。
腹部超声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腹部器官的形态、包膜以及内部结构,对于腹部肿块、腹水等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四、骨骼和关节疾病在骨骼和关节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中,X线片、CT和MRI是常用的检查手段。
骨折、关节炎、软骨损伤等疾病在影像学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不同的影像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放射学中的常见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知识点对于临床医生把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和了解不同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希望本文对于读者对放射学中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知识点有所帮助。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腺CT
肝动脉造影(CTA) 肝动脉门脉造影(CTAP) 碘脂造影剂增强CT CT内窥镜
正常腹部平扫
正常腹部平扫
肝动态增强:注入碘剂后20-40s动脉期;
70-90s门脉期;110-120s平衡期。
对比剂:肘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左心室动脉系统-静脉系统
正常肝脏增强:肝静脉层面
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之和小于3cm
CT平扫 动脉期
肝Ca
门静脉期
肝右叶原发性肝癌
平扫
增强早期
增强晚期
肝脏病变:原发性肝癌
CT诊断
1 肝脏体积增大变形,或局限性隆起, 肝门变形移位
2 肝内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肿块,形 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3 肿块内部密度多数不均匀,中央液化 坏死呈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少数可均 匀(小肝癌或结节型)
肝脏病变:原发性肝癌
CT诊断
4肿块边界可清楚(此时提示肿瘤为膨胀 性生长并有假包膜形成),也可不清楚 (肿瘤为浸润性生长)
5增强扫描:肿瘤“快进快出(多血供肿瘤)” 动脉期癌灶强化(呈高密度),正常肝组 织不强化(等密度) 静脉期癌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内部常见裂 隙状低密度区,正常肝组织强化(高密度)
肝脏病变:肝脓肿(abscess)
概述
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临床表现 及治疗方法上有差异,影像学表现类似。
临床表现:
细菌性:起病急,寒战、高热,右上腹 痛,肝肿大,白细胞增高,
阿米巴性: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发热较 低,有阿米巴痢疾史,肠镜或粪便中找 到阿米巴滋养体
肝脓肿
注意三层结构
肝脏病变:肝脓肿
肝脏病变:原发性肝癌
CT诊断
6 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 7 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形成,表现为血管
医学影像学-腹部
肝转移瘤
概述:30-50%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肝,以消化道和
胰腺肿瘤多见
影像表现:USG首选,进一步选CT、MRI
CT、MRI:
平扫:多发低密度,或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边缘不光整,可有坏死 增强:30%呈“牛眼征”,中心低密度/信号,边缘环状 强化,最外缘又略低于正常肝。少数为富血供
CT、MRI 平片、CT:阳性结石为高密度 造影:阴性结石为充盈缺损 MRI:T1WI低信号,T2WI、MRCP为充盈缺损
胆结石
急性胆囊炎
病因:结石阻塞、细菌感染、胰液返流 影像表现:
平片:胆囊增大 造影:少用 CT:壁增厚(>4mm),增强后粘膜强化,浆膜层因水肿呈
低密度环状影
MRI:一般不用
基本异常表现-造影
功能改变:
张力改变:张力增高(牛角胃、痉挛)、张力降低( 无力胃、胃下垂) 蠕动改变: 运动力改变: 分泌功能改变:
基本异常表现-CT、MRI
结石、钙化: 空腔脏器:扩张、狭窄、积液、壁增厚(食管>3mm、胃
>5mm)
实质脏器:密度/信号改变(平扫、增强,数目、形态) 淋巴结肿大:
溃
疡
疡
影像表现-胃溃疡
愈合:龛影变浅变小,水肿带减轻或消失。大溃疡可
有瘢痕,但无龛影
恶变:
龛影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 粘膜呈杵状增粗和中断 龛影周围不规则或边缘出现尖角征 治疗过程中龛影增大
影像表现-十二指肠溃疡
概述:>90%发生在球部,较小,多在前、后壁 龛影:呈小圆点,边缘大多光滑整齐,周围有一透明
绞窄性肠梗阻
腹部实质脏器闭合性外伤
主要依靠USG和CT 实质脏器包膜下破裂:包膜下血肿 实质脏器内破裂:脏器内血肿 实质脏器破裂(包膜不完整):腹腔内积血
腹部CT诊断医学影像学课件PPT课件
腹部CT影像学原理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利用X射线束对腹部进行逐层扫描,获取各层断面的图像信息,再通过计算机重 建技术形成三维图像。
腹部CT影像学原理
通过X射线的穿透作用,检测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差异,从而形成图像对 比,以显示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腹部CT影像学表现与正常值
率和血管成像方面更具优势。
腹部CT诊断的局限性与发展趋势
辐射剂量问题
对软组织分辨率有限
动态观察能力不足
发展趋势
腹部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剂 量,需要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 提下尽量降低辐射剂量。
相对于MRI等其他影像学检查 ,腹部CT对软组织分辨率有限 ,对一些细小病变的显示能力 有限。
腹部CT只能获取某一时间点的 图像,无法像MRI或超声一样 进行动态观察。
肝癌
CT平扫呈低密度肿块,增 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 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 下降。
胰腺疾病的CT诊断
急性胰腺炎
CT表现为胰腺肿胀、密度 不均,胰周炎性改变,胰 周积液等。
慢性胰腺炎
CT表现为胰腺实质钙化, 胰管扩张及胰周炎性改变 等。
胰腺癌
CT表现为胰腺实质内低密 度肿块,增强扫描不强化 或轻度强化。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腹腔内其他疾病的诊断
腹部CT能够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 尿系统器官的结构,对于肿瘤、结石等疾 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腹部CT还可以用于腹腔内其他疾病的诊断 ,如腹膜后肿瘤、腹膜腔脓肿等。
腹部CT诊断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比较
01
与超声相比
腹部CT能够更全面地观察腹腔内各个脏器的结构和病变,不受气体和
重要性
腹部CT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地 位,能够提供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 和功能信息,辅助医生对腹部疾病进 行诊断、评估和治疗。
《医学影像诊断PPT课件:胸腹部CT基础解剖与增强扫描技术》
3
血管成像
增强扫描可用于检测血管病变、动脉瘤等循环系统异常,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信 息。
胸腹部CT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
1 肿瘤诊断和评估
2 感染诊断
3 创伤评估
胸腹部CT增强扫描在肿 瘤的诊断和评估中起到 重要作用,能够提供肿 瘤的大小、边缘、血供 情况等信息。
胸腹部CT增强扫描可以 检测肺部、腹部等器官 感染情况,并帮助医生 确定感染的严重程度。
CT扫描设备
CT扫描设备由放射源、旋转探 测器和计算机组成,利用横断 面图像对人体进行精确的诊断 和评估。技术的高分辨率和图 像质量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信 息。
CT图像
CT图像通过不同组织对X射线 的吸收程度来生成,黑白对比 度较高,能够清晰地显示人体 的各个结构,为疾病的诊断提 供了重要依据。
胸腹部CT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胸腹部CT影像解剖
胸部解剖 肺部 心脏 气管和支气管 食管
腹部解剖 肝脏 胃 肾脏 肠道
胸腹部CT增强扫描原理
1
静脉注射对比剂
在增强扫描中,患者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对比剂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相关器官,改善 影像的对比度。
2
增强扫描时机
对于不同的病症以及需要评估的器官,增强扫描的时机和方式会有所不同,医生会根 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原理
胸腹部CT利用X射线穿过患者身体造影的 原理,并通过旋转探测器获取大量图像数 据,再通过计算机重建成横断面图像。
功能
胸腹部CT可以用于检测肺部疾病、腹部器 官疾病以及评估肿瘤、感染、创伤等情况, 并对手术方案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优势
相比传统X线检查,胸腹部CT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和细节展示能力,能够提供更全面和详 细的解剖信息。
消化系统影像诊断—常见病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课件)
超声
肠蠕动由强变弱; 短时间内腹腔游离液体大量增加。
CT
协助确定假肿瘤征; 观察腹腔是否有积液; 发现肠系膜扭曲、变形。
X线腹部仰卧位平片 (A)显示空肠扩张积 气;
CT增强扫描(B,C) 示右侧肠壁水肿增厚 呈双层样改变(B, ↑),强化不明显,有 腹水,肠系膜血管断 面可见充盈缺损(C, ↑); CTA MPR重建可见肠 系膜上动脉起始段狭 窄(D,↑)。
• 慢性溃疡如深达浆膜层时称穿透性溃疡。
• 如浆膜层被穿破且穿入游离腹腔者为急性穿孔,也可与 网膜、胰等粘连甚至穿入其中则为慢性穿孔。
• 溃疡周围具有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者,称为胼胝性 溃疡。
• 直接征象:代表溃疡本身的改变;
• 间接征象:为溃疡所致的功能性与瘢痕性
改变。
• 直接征象:
龛影,切线位呈乳头状、锥状等,边缘光滑整齐、密度 均匀。
1、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 2、肠蠕动异常 3、粘膜皱襞改变:水肿增粗,鱼肋状、乳头状或平行的 线条状,横断面呈车轮状。
• CT:显示扩张的肠曲,并可见多个肠腔内气液平面。
• 肠管互相融合成团或与腹壁相连,提示为粘连性梗阻; • 肠道内或腹腔内可见肿块,提示为肿瘤引起的梗阻; • 肠套叠:显示典型的CT征象,出现三层肠壁征
贲门失弛缓症
• 病因病理
主要是奥厄巴赫神经节细胞变性、萎 缩消失,贲门部肌肉常萎缩,黏膜及黏 膜下层的慢性炎症。
贲门失弛缓症
• 临床表现
发病缓、病程长,主要症状为下咽不 畅,胸骨后沉重或阻塞感。与精神情绪 及刺激性食物有关,梗阻严重者可有呕 吐。
贲门失弛缓症
• 影像学表现
1、漏斗状、鸟嘴状(典型征象) 2、钡剂通过贲门受阻 3、狭窄段以上食管不同程度扩张 4、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 5、并发炎症及溃疡:黏膜皱襞紊乱、龛 影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影像诊断可编辑全文
2.胃癌的X线表现
(1)充盈缺损:在充钡的胃腔内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充 盈缺损,多见蕈伞形胃癌 。
(2)胃腔狭窄,胃壁僵硬:主要为浸润型胃癌引起, 也见于蕈伞形胃癌,病变区胃壁僵硬,没有蠕动。
2.蠕动的改变 蠕动包括蠕动波的多少,波幅的深浅,运动速度的 快慢及方向的改变。蠕动增强表现蠕动波增多,波幅增深,运动加速。 反之则运动减慢。与正常运动方向相反称逆蠕动。
3.运动力的改变 胃肠道输送食物的能力称为运动力。具体表 现为钡剂到达及离开某地的时间,如服钡后4小时胃尚未排空为胃 运动力减低;服钡后2小时达回盲部为小肠运动力增强等等。
2.憩室 胃肠道管壁薄弱区向外突出形成的袋状空腔,或 是管壁外邻近病变的粘连牵拉向外形成的袋状膨出称为 憩室,憩室内及附近粘膜正常,与溃疡龛影不同。
3.充盈缺损 肿物向腔内生长,占据一定空间,肿物区不 能被钡剂充填,就造成局部充盈缺损。
食 管 异 物
枣 核
—
(二)粘膜及粘膜皱襞的改变
2.扩张 超过正常限度的持久性管腔增大为扩 张。胃肠道扩张的原因常由远侧梗阻引起,梗阻近 端扩张,管腔内常有气体和液体积聚,形成气液平面。
(四)位置及移动性的改变
胃肠道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活动度, 当胃肠道周围有病变时可压迫和推移而改 变它的位置和正常移动度,胃肠道周围的 病变压迫常使胃或肠管出现弧形压迹。粘 连与牵拉除造成位置改变外,常引起移动性 受限,主要见于粘连性病变。
(1)十二指肠球部见钡斑影——龛影,周围有透亮带, 形似“月晕”。慢性溃疡可出现粘膜向龛影聚集现象。
(2)十二指肠溃疡的间接征象
A:球部变形,球部由于痉挛.斑痕收缩.周围粘连 而发生变形,呈现为三叶形.山字形等形状,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腹盆部CT腹盆部消化道正常CT影像护理课件
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提供健康指导
0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应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包括
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建议,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典型病例介 绍
病例一
患者男,50岁,因腹痛、腹泻就诊, CT检查显示腹盆部消化道正常,诊断 为急性胃肠炎。
病例二
患者女,35岁,因腹部胀痛就诊,CT 检查显示腹盆部消化道正常,诊断为 慢性胃炎。
腹盆部CT检查的设备与技术参数
设备
需要使用高分辨率CT扫描仪,以及 必要的注射器和监护仪等辅助设备。
技术参数
包括扫描层厚、扫描速度、电压和电 流等,这些参数需要根据不同的检查 需求进行调整。
腹盆部CT检查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流程
首先,患者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其次,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排尿、排便等; 然后进行CT扫描;最后,医生对图像进行分析和诊断。
按照成像原理和应用领域,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可分为X线检查、超声检查、CT 检查、MRI检查等。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形态、 功能和代谢变化,帮助医生确定病因、病变部位和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监测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检查经验分享
检查前准备
患者在检查前应禁食4-6小时, 以减少胃肠道内的食物残渣和气 体干扰。同时应告知患者放松心 情,避免紧张情绪影响检查结果。
检查中配合
患者应按照医生要求保持静止不 动,避免移动身体,以免影响图 像质量。同时应保持正常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⑴平扫: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 类圆形低密度肿块。⑵增强扫描:动脉 期肿瘤自边缘开始出现斑状、结节状增 强灶。门脉期增强范围扩大,增强灶互 相融合,同时向中央扩散。延迟扫描肿 瘤均匀强化,密度逐渐下降高于或等于 正常肝实质密度。
㈡肝细胞腺瘤:
1、临床与病理:分化程度高,有完整包膜。 多为境界清楚的圆形肿块。与口服避孕 药有关,无明显临床症状。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定、右4缘。
Couinaud 肝段
根据:Glisson 系统和肝静脉的走行 分成: 左、右半肝,五叶,分段
左半肝 肝
右半肝
尾状叶(I段) 左外叶
左外上段(II段) 左外下段(III段)
左内叶( IV段)
右前下段(V段) 右前叶 右前上段(VIII段)
右后叶 右后下段(VI段) 右后上段(VII段)
㈠海绵状血管瘤:
1、临床与病理:为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好 发于女性,90%为单发,直径超过5cm者称 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内有扩张的异 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 血窦内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形成海绵状 结构,偶可见瘤内血栓形成,出现钙化。
2、影像学表现:
X线:肝动脉造影表现:⑴供血 动脉增粗,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 “抱球征” 。⑵早期动脉相肿瘤边 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影。⑶静脉 相显影逐渐向肿瘤中央扩散,表现 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⑷肿瘤染色持续到肝实质后期不退。
2、影像学表现:
X线:钡餐可见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动脉造影可见肝动脉分之变小变少、扭曲; 皮、门静脉扩张。
CT:⑴大小改变:肝叶增大或萎缩,比 例失调(横径:尾叶/右叶>0.65;前后径: 左叶/右叶>1.9或<1.2)。⑵形态轮廓改 变:肝脏边缘凹凸不平,肝段正常形态消 失。⑶密度改变:脂肪变性或纤维化可引 起肝弥漫性或不均匀性密度降低,再生结 节可为高密度,强化同正常肝实质。⑷肝 裂、肝门增宽胆囊外移。⑸继发改变:脾 大;门脉扩张;腹水。
不均匀,中央见不规则低密度影。动脉 期均匀增强多血管肿块,门脉期及延迟 期呈等密度肿块。中央瘢痕在动脉期和 门脉期为低密度,延迟期强化。
二、肝硬化:
1、临床与病理: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后 再生的纤维组织和肝细胞结节改变了肝脏 的血液循环途径,是肝脏变形变硬。病理 上将其分为小结节型和大结节型。
肝段的划分方法
正中裂 :肝中V,胆囊窝中点 ,分肝为左右半肝 背 裂 : 弧形线, 分出尾状叶 左叶间裂:左叶间V,门脉左支矢状部,肝圆韧带,
分出左内叶与左外叶 左段间裂:肝左V 分出左外上段(II段)与
左 外下段(III段) 右叶间裂:肝右V 分出右前叶与右后叶 右段间裂:又称横裂,门脉右支,再分右半肝为上下段
CT:⑴平扫:肝实质内小而多发的 圆形低密度肿块,壁度均匀,部分可发 生坏死、囊变、钙化、出血。⑵增强: 动脉期出现不规则边缘增强,门脉期出 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
FNH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一、多单发,圆形/卵圆形,2-20cm。临床
多无症状,男多于女,平均年龄35岁。 二、CT表现:平扫多为略低密度,密度可
IV VIII
VII
III II
IV
III
II
VIII
I
VII
IV VIII
VII
III III II II
IV VIII
VII
III II
I
IV
III
V
I
VIIVIII NhomakorabeaV
VI
IV V VI
IV V VI
IV V VI
V VI
V VI
肝脏疾病
一、肝肿瘤 肝脏肿瘤分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有海 绵状血管瘤、肝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 增生、错构瘤。恶性肿瘤有转移性肝癌 和原发性肝癌,其中原发型肝癌有分为 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性肝癌。
㈣肝转移瘤:
1、临床与病理:肝内多发结节,易坏 死、囊变、出血和钙化,可为血供 丰富者亦可为少血供者。转移途径: 邻近器官肿瘤直接侵犯;淋巴转移; 门静脉转移;肝动脉转移。
2、影像学表现:
X线:富血供者供血血管增粗,病理 学管,肿瘤染色,动静脉瘘等。少血供 者,周围血管受压移位,门脉期表现为 充盈缺损。
三、肝脓肿:
是肝在化脓性病菌作用下发生的肝组 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根据致病菌不同 分为细菌性、阿米巴性、霉菌性和结核 性等。以前两种多见。
细菌性肝脓肿:
1、临床与病理:全身或肝邻近脏器化脓感染
的的细菌及其脓毒栓子经门静脉、肝动脉、
胆道扩散或直接侵犯等途径到肝脏,引起
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
2、影像学表现:
X线:动脉期病理血管丰富,周围血 管受压移位。实质期可见肿瘤染色。静 脉期在肝实质内形成充盈缺损。
CT:⑴平扫:肝内边界清楚的低密 度肿块(少数可为等密度),部分肿瘤 由于周围出现脂肪变性而呈低密度环。 ⑵增强:动脉期出现明显增强,而后逐 渐下降,静脉期恢复为低密度。
㈢肝细胞癌:
CT:⑴平扫: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 则形低密度肿块,有完整包膜者边界清 晰,少数病灶为等或高密度病灶。巨块 型者中央常坏死液化为更低密度,或出 血钙化表现为高密度。有时周围可见子 灶。⑵增强:动脉期呈斑片状、结节状 增强,为高密度肿块。门静脉期肿块密 度迅速降低。平衡期肝实质密度持续增 高肿块密度降低,呈低密度灶。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肝组织充血、水肿、
大量白细胞浸润----白细胞崩解,组织液化 坏死-----脓腔形成。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 脓肿壁,其周围肝组织可有水肿。脓肿可
为单房性或多房性。
2、影像学表现:
X线:腹平片可见肝区含气液平面的 脓腔影。肝动脉造影:肝血管受压移位, 脓肿壁染色,脓腔为充盈缺损。
1、临床与病理:病理学上分巨块型、结节 型和弥漫型。单个结节直径小于3cm,或 2个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的肝细胞癌称 小肝癌。主要由动脉供血。易侵犯门静 脉和肝静脉引起癌栓或肝外转移。发病 与乙型肝炎有关,表现为肝区疼痛、消 瘦乏力、腹部包块及黄疸。
2、影像学表现:
X线:肝动脉造影可见:⑴肿瘤供血 动脉扩张。⑵其内可见异常肿瘤血管。 ⑶肿瘤染色,显示出肿瘤的大小。⑷肝 血管受压拉直、移位、僵硬或被包绕。 ⑸动静脉瘘。⑹肿瘤湖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