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温病研究

岭南温病研究
岭南温病研究

学术探讨

岭 南 温 病 研 究

彭胜权3 李迎敏3 林培政3 史志云3

提 要 本文阐明了岭南温病的含义,系统总结了近十余年来围绕岭南温病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文献整理及多学科相结合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归纳出了岭南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临床用药方面的特色,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

主题词 温病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发展研究 @岭南

在1985年11月召开的广东省振兴中医大会上,提出了把研究岭南医学作为广东中医特色的战略思想。国家与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中医界的专家学者多次提出,岭南温病独树一帜,是开发研究岭南医学的重要内容。Ξ

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为历代中医学家所重视。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同一病而各地治法不同的记载;吴又可《瘟疫论》中说“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蒲辅周名老中医指出,临床必须掌握地域有五方之异,也是辨证论治、掌握常变的重点之一(《蒲辅周医疗经验》);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认为:“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表现该地区医学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过来也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医学发展过程。所以深入研究地域性医学并不是‘搞地方主义’,而是丰富发展我国传统医学内容”(《邓铁涛医话集》)。

岭南医家对温病辨治的方药认识甚早,晋?葛洪《肘后方》、宋?陈昭遇等《太平圣惠方》、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已载有不少防治温病的方剂;清?何梦瑶《医碥》对火与湿的论述、潘大纪《南北喉症辨异》、李朝栋《寒温条辨治疫汇编》、梁国衍《救疫全生篇》、黎佩兰《良方释疑》等对岭南温病的诊治均有独到见解。潘兰坪《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是择叶天士理法方药应用于岭南,录其验者而著;陈任枚、刘赤选《温病学讲义》已对岭南温病特点有所阐发;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古昭尧《痘疹证治》、吕楚白《幼科要旨》、《郭梅峰医案》、《甘伊周医案》、《景天室医案》、《百砚室医案》等等,不乏记有防治岭南温病的独特经验。但是,系统整理岭南温病学说的理论专著并无一册;专门总结、分析其证候特点及选用方药的也无专书;更没有运用其理论指导防治现代急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报道。有鉴于此,我们从1986年开始,对岭南温病进行了10余年的系统研究。

1 研究目的

岭南温病是研究岭南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该地区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防治规律的一个学术流派。通过研究,目的在于阐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探索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规律。研究途径是运用流行病学调查该地区温病疾病谱变化,利用气象学、地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分析本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努力揭示中医理论的实质。

2 研究方法

211 文献整理研究 从晋代到明清,不少岭

2新 中 医

Ξ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机场路10号(510407)

南医家,在治疗、预防、养生、康复的理论和实践等诸方面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我们系统整理何梦瑶、潘兰坪、罗元恺、刘仕昌、邓铁涛、班秀文等24位岭南著名医家生平、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等。通过文献整理,使岭南温病理论系统化,自成一门学术流派。

212 多学科研究 运用地理学、气象学、社会学、流行病学、体质学说等技术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广东省东、南、西、北、中5地(市)10间医院(包括海南省2间医院)896例属于温病范畴住院病案资料,进行调查研究,阐明岭南温病发生的临床动态、广东地理因素与温病证候特点的关系等,为促进温病学说理论与临床证治规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同时调查了哈尔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与广州地区气象资料,并进行了分析,说明气象病因学对各地温病发生、发展及证治特点有一定影响。

调查了南方4个沿海城市(厦门、汕头、广州、湛江)部分医院17295例温病发病情况,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结合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相应的气候类型,从环境因素的角度对各地温病证治规律进行深入探讨,以阐明该地区温病的证治规律。

对广东8间较大中医院中1806例属温病范围的病人,作了人群体质调研,其结果表明,岭南地区人群体质以气阴两虚质和湿热质居多。

213 实验研究 进行了温病湿热证病理造模及实验研究。采用气候、饮食、感染等因素模拟建立了温病湿热证的动物病理模型,而且从多种宏观、微观指标(如血浆内毒素测定等)及清热化湿中药佐证的结果来看,均达到满意结果。对42例急性热病(包括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肠伤寒、急性胰腺炎等)血液流变学进行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在岭南急性热病夹湿、伤阴、瘀血证候中,其血变液流学指标亦依次逐渐增高。临床上提示我们对岭南热病的治疗要注意化湿、养阴和祛瘀。

对病毒性肝炎瘀热型黄疸患者,治以赤芍等凉血活血药物,并观察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I(ACE)转换酶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合部分病例2次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发现,消退黄疸与降低血清ACE酶活性以及调节血液流变学正常同步。同时设湿热型黄疸与正常人对照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108例温病患者舌面p H值进行观察,病种有流感、急性支气管炎、麻疹、伤寒、肺炎等12种温病范围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设正常人组(64例)进行对照。结果表明,病人舌面p H平均值与正常人组比较,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101)。温病过程中,把舌面p H值作为观察热邪伤津的一个客观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14 临床研究 主要对湿热、暑湿、疫疹、昏谵等病证作了重点临床半随机对照观察。

通过对68例温病湿热证患者进行血浆内毒素定量检测,并应用清热化湿法对部分温病湿热证进行治疗观察及解毒作用的研究,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认为:“毒”与外感湿热证在病理过程中有密切关系。清热化湿方药可以廓清内毒素,达到解毒祛邪的治疗目的。

暑湿是岭南地区常见的温病,岭南气候炎热,湿润多雨,每易产生暑湿病邪。岭南地区人群多有气阴两虚体质,若人体元气不足,水湿内停,暑湿病邪可乘机侵入人体,导致本病发生。其治疗以清暑利湿为主,佐以芳香化湿。临床中要详辨暑湿的病位,暑与湿两邪孰重孰轻。治疗上常分邪在肌表卫分、邪郁少阳、暑湿弥漫三焦、气阴两伤4个证型。常用药有青蒿、黄芩、扁豆花、金银花、葛根、茵陈、大豆卷等。临床治疗近千例,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疫疹(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感受疫疠毒邪而发生的急性热病。用登革清1号方治疗58例登革热患者,设治疗组(28例)和对照

3

1997年第29卷 第10期

组(30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1001,两样本均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登革清1号方不论在退热时间,还是提高血小板数方面,效果均优于激素治疗组。

温病昏谵症候的出现,热、风、湿和痰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分为热扰心包型、湿蒙心包型、邪闭心脑型、阴竭阳脱型。治疗上提出清热祛邪、化湿泄浊、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等法则。该研究对40例弥漫型散发性脑炎进行治疗,设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治愈好转18例,占90%,无效或死亡2例,占10%;对照组好转12例,占60%,无效或死亡8例,占40%。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处理,P<01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 研究结果

311 通过东北、华北、华东与华南(岭南)地区温病疾病谱的流行病学调查,说明四时温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岭南地区受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风温、暑温、暑湿、湿温的发病率最高,并且其发病有不拘四时的特点。

312 岭南地区长夏少冬,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群体质以湿热型和气阴两虚型为多。

313 通过对外感湿热证、暑湿、疫疹、昏谵等病证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对岭南常见温病证治规律做了初步探讨:岭南温病多按卫、气、营(血)、伤阴、伤阳5个阶段传变;气分证候突出并多兼湿;气营(血)两燔证多见,后期伤阳比伤阴更易发生;施治原则上,强调补而不燥、滋而不腻、消而不伐。“补而不燥”是指补气不助火,补血不动血,补阳不耗精。“滋而不腻”是指滋阴不碍湿,滋阴宜益气,滋阴并化浊。“消而不伐”是指食滞用消导,瘀血多活血,气滞则行气,水停则利尿而慎用逐水之法。在用药上喜用花、叶类药物和岭南草药。

314 实验研究表明,以模拟湿热证候、甘肥饮食以及大肠杆菌所造复合性湿热动物模型,较符合湿热证发生的机理、临床症候。血浆内毒素的测定可作为湿热证微观检测指标之一。凉血活血退黄的法则,可降低血清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的活性,且对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一定意义。岭南急性热病夹湿、伤阴、瘀血证候病理变化中,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亦依次逐渐增高,提示热病伤阴、夹湿和瘀血之间有共同的病理变化基础。热邪伤津和舌面p H值降低,其相关性是明显的。因此,在温病过程中,把舌面p H值作为观察热邪伤津的客观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我科在10余年的岭南温病研究中,共发表论文52篇,编写出版了《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刘仕昌学术经验集》等书,部分研究成果编入《温病学》教材中。

4 今后研究设想

继续明确中医要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针,通过客观观察微观化,微观分析整体化的思路与方法,深入研究岭南湿热证的微观现象。如用地理学知识和技术,研究人群湿热体质与本地区土壤、水质微量元素的关系;运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探讨湿热体质形成的分子基础;运用现代医学生物化学技术,研究血钙代谢与湿热证候关系;探索病毒性疾病与湿邪的相关性等,今后还应从微观分析,回归到湿热证发生发展证治规律上去研究,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新发现,才能深刻揭示温病的本质。

(收稿日期:1997-06-10)

?动态?5月22日,由广州市医药管理局、广州市卫生局联合主办的广州市中药饮片生产、供应、使用质量工作会议在广州市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召开。这次会议是为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药饮片工业生产工作座谈会精神而召开的,会议就中药饮片的生产、供应、使用质量问题提出了意见和要求

(本刊 冯摘)

4新 中 医

温病名词解释

温病名词解释 名词术语解释 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温病教研室 2005年1月 1、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 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 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4、温毒:温毒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 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独特表现 的急性热病。 5、热象:热象是指性质属热的征象,证见发热、心烦、口渴、尿 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一组证候群。 6、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 特点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 疠气等。 7、风热病邪:风热病邪是在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暖的气候 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引起的温病,在春季称风温,冬季称 冬温。 8、暑热病邪:暑热病邪是由夏季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温邪,可引 起暑温病。 9、湿热病邪:湿热病邪多形成于长夏暑气犹盛,湿气偏重的气候

条件下,可引起湿温病。四季均有,以长夏为多。 10、燥热病邪:燥热病邪是在早秋“秋阳以曝”的温燥气候条件下形 成的一种温邪,可引起秋燥病。 11、温毒病邪:温毒病邪是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 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12、疠气(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 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13、新感温病: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 14、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病 发于里的温病。 15、天受: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16、传染: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17、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种证 候类型。 18、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 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19、营分证: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出现的一种证候 类型。 20、血分证:温邪深入血分,耗血动血,瘀热内阻而出现的一种证候 类型。 21、热深厥深:热深厥深是温病病势深重阶段的一种病理征象,属热 厥证,临床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昏迷而手足厥泠,其病机为阳 气被邪热阻遏,不能达于四肢,其热邪越深伏,手足逆冷的程度 就越甚。

岭南地区城市规划馆建筑设计浅析

岭南地区城市规划馆建筑设计浅析 发表时间:2016-07-29T14:26:26.6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9期作者:邓彩岚 [导读] 城市规划馆是城市的文化建筑设施,立足于服务大众,能让大众更为直观有效地了解该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其它建筑有着很大不同之处。 清远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摘要:城市规划馆是城市的文化建筑设施,立足于服务大众,能让大众更为直观有效地了解该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其它建筑有着很大不同之处。同时每一座城市的规划馆都极具有针对性及代表性。本文主要对城市规划馆的特征及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岭南建筑风格;城市规划馆;建筑设计;空间设计 一、岭南建筑的风格 岭南建筑的风格受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势及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表现出了其不同的地方特性,由此可见,地域文化是影响岭南建筑发展的关键。 岭南建筑风格总体概括有三大部分:(1)与自然融为一体;岭南地区的地势比较复杂、气候潮湿,建筑在设计时都会充分利用山、水等大自然环境,顺应环境优势而建造,让建筑的整体与自然充分融合为一体。让人有身临其境、感悟万千的大自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2)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岭南建筑在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同时,还注重与周边建筑环境的整体性,不同建筑群体相互呼应、统一和映衬。(3)兼收并蓄的开放建筑风格;岭南地区的建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并加以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当代建筑风格,因此,在岭南地区有很多中西合璧风格的园林、建筑,如开平立园,便是在岭南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特点进行设计的,而联芳楼,则是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来设计建造的一座建筑。 岭南建筑对于创新非常重视,当今时代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让岭南建筑深受影响,形成很多新的花样,如板式建筑带形窗,高层平顶加裙房等都是岭南建筑风格创新的重要典型。 二、规划馆在城市中的定位、意义 城市规划馆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对大众开放、宣传城市文化、了解城市经济、城市风貌、城市建设等发展历程的平台,不仅是“城市的市民广场”,更是城市的形象大使,以优雅的气质、优良的品格、独具魅力的形象展示着城市特有的风采。现今我国规划馆的发展已有十几载的历程,但是好的规划馆作品并不多。很多城市规划馆过于片面追求声光电及各种高科技设备,并应用不符合本地特征的材料强加于空间,缺失了本地的文化铺垫,明显存在认识误区。城市规划馆建筑应当遵循城市历史根源,传承语言形态和文化底蕴,用独特的语言来展示其城市风貌、经济、艺术价值的意义。 三、岭南地区城市规划馆建筑设计 (1)选址设计 选址是城市规划馆建筑设计的第一步,决定着规划馆建设的成败,虽然选址并没有固定模式,但可以按照一定规则,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合理的位置,具体原则有:(1)均衡性原则,在城市发展中,盲目单一向外膨胀是不可取的,根据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合理划分城市区域,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会体现出多中心。(2)中心性原则,此原则适用于中心发散状或网格状城市中,在此种城市中,通常会有一个主要中心区域,其辐射吸引能力是最强的,将其选为城市规划展示,可以保证规划馆作用充分发挥。如清远城市规划馆的选址,选址位于清远市中心城区燕湖新城中心文化公园西北角,清远大道以南,青联路以东,大燕湖西北侧,项目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建成后将与周边的图书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共同形成燕湖新城中心区的文化公园。见图1 图1 效果图 (2)设计理念---北江荟萃岭南院落 清远多山水,北江自清远穿流而过,因此规划馆建筑设计原型采自峡山之石,经北江之水冲刷雕琢成两部分,石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刻录着时间,寓意着清远具有的悠久历史;水则象征着源头、传承,凝结着清远精神,寓意着清远灿烂的北江文化;用北江之水冲刷峡山之石便形成了本建筑最大的造型特点,分开的两部分功能独立,中间形成丰富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苏东坡有“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名句,建筑主体犹如磐石被碧水切开,引向大燕湖岸,形成山水相融之态。然后追溯岭南聚落文化意向,设计时尝试将岭南园林渗透到建筑中,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通过类似传统岭南建筑小体量叠加的组合方式,营造出一个尺度怡人,开放,多元的城市博览建筑。并在建筑首层局部架空,形成骑楼,营造出舒适的参展流线体验,同时能够适应岭南地区夏日炎热多雨的气候。 (3)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就是指展示陈列区、办公区等以外的公众经过、停留的区域,其空间设计主要包括交通空间设计和服务空间设计两部分,其中,在交通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独立交通空间、组合交通空间与走道、楼梯等设计,保证公众参观的有序性,并加以艺术性、趣味性和装饰性设计,增强交通空间给公众的舒适感。在服务空间设计中,需要从便利性角度出发,根据公众的各种需求,设置独立的附属于交通

岭南文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精心编制)

《岭南民间文化》 形考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 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

A广州人的习俗B阳江人的习俗C客家人的习俗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 A黎族B壮族C瑶族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A北方移民B西方移民C中原移民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A古越族语B古黎族语C古壮族语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 A黄土文化B中原文化C汉唐文化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 A小伙子B大姑娘C猪D牛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 A盘瓠B盘石C赵佗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 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 A朝廷官员流放B中原人口迁移C塞北丝绸之路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 化交融变异。

温病学-任务-地位-发展史

温病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从定义可以看出它的任务主要是: 温病学- 任务 1、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温病的本质; 2、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任务———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反映了温病的理论性) 研讨防治方法(有效防治)(反映了温病的实践性) 能否胜任此任务?虽不能完全胜任,但是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 温病学- 地位 由于温病学提示了温病的本质,并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因而它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温病学- 发展简史 温病学在祖国医学中是一门年青的学科。然而做为一门学科来讲,则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了解其发展概况,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综观中医的发展史,温病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以下三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战国—晋唐时期) 据医史考证,温病学起源较早。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科学水平低下,再加上其他社会原因,诸如战争、饥荒等,使许多温病广泛蔓延,温邪日益猖獗,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便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出来。从现存医著分析,从战国到秦汉时代,可以作为温病学说的萌芽时期。在此时期中,虽然还没有堪称温病学专著的医

岭南建筑解析

从岭南文化角度分析岭南建筑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 1、多元文化。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秦汉以后的几次动乱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成为其最大的特点。 2、海洋文化。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此外,海洋文化交往、开拓、贸易多,吸取和传播文化也多,双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多。近代的中国和国外的交往都是从沿海地区的城镇作为交汇点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海洋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开拓。 3、商业文化。其特点是有经济头脑,带来竞争意识,但也带来功利主义、崇商崇利。处理好“利义”关系是关键,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关系,这也反映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上。 岭南文化的四个具体特征 1、兼容性。这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来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也就是多元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 2、务实性。这是商业文化带来的优点。要做生意,长期经营下去,就是靠诚信。要有信誉、诚实,要老实做人,商品实在,作风踏实。这是正确的、有道德的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行为必然是务实。其次,商业文化也带来灵活变通的特点,这是与务实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只要不违背务实、信誉,允许事物有一定的灵活和变通。 3、世俗性,这也是岭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岭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反映。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岭南文化代表了民间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 4、创新性,这也是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带来的综合反映。创新是竞争的必需手段,也是任何事物要获得成功、胜利的必然途径。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前进, 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 从建筑技术特征与表现分析岭南建筑 1、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 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xx。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 白?: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逆传心包: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一般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不从外解,可顺传阳明气分,若失治误治或心气素虚,或病邪过烈致邪热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症候。 春温: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候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暑温:指感受暑热病邪,初起多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的--类急性外感热病。 秋燥:指感受燥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时即有津液干燥见症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暑湿:指感受暑湿病邪引起,初起以邪遏卫表,或干犯胃肠为主要证候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岭南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深度研究

岭南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深度研究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 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

岭南温病研究

学术探讨 岭 南 温 病 研 究 彭胜权3 李迎敏3 林培政3 史志云3 提 要 本文阐明了岭南温病的含义,系统总结了近十余年来围绕岭南温病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文献整理及多学科相结合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归纳出了岭南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临床用药方面的特色,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 主题词 温病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发展研究 @岭南 在1985年11月召开的广东省振兴中医大会上,提出了把研究岭南医学作为广东中医特色的战略思想。国家与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中医界的专家学者多次提出,岭南温病独树一帜,是开发研究岭南医学的重要内容。Ξ 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为历代中医学家所重视。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同一病而各地治法不同的记载;吴又可《瘟疫论》中说“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蒲辅周名老中医指出,临床必须掌握地域有五方之异,也是辨证论治、掌握常变的重点之一(《蒲辅周医疗经验》);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认为:“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表现该地区医学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过来也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医学发展过程。所以深入研究地域性医学并不是‘搞地方主义’,而是丰富发展我国传统医学内容”(《邓铁涛医话集》)。 岭南医家对温病辨治的方药认识甚早,晋?葛洪《肘后方》、宋?陈昭遇等《太平圣惠方》、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已载有不少防治温病的方剂;清?何梦瑶《医碥》对火与湿的论述、潘大纪《南北喉症辨异》、李朝栋《寒温条辨治疫汇编》、梁国衍《救疫全生篇》、黎佩兰《良方释疑》等对岭南温病的诊治均有独到见解。潘兰坪《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是择叶天士理法方药应用于岭南,录其验者而著;陈任枚、刘赤选《温病学讲义》已对岭南温病特点有所阐发;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古昭尧《痘疹证治》、吕楚白《幼科要旨》、《郭梅峰医案》、《甘伊周医案》、《景天室医案》、《百砚室医案》等等,不乏记有防治岭南温病的独特经验。但是,系统整理岭南温病学说的理论专著并无一册;专门总结、分析其证候特点及选用方药的也无专书;更没有运用其理论指导防治现代急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报道。有鉴于此,我们从1986年开始,对岭南温病进行了10余年的系统研究。 1 研究目的 岭南温病是研究岭南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该地区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防治规律的一个学术流派。通过研究,目的在于阐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探索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规律。研究途径是运用流行病学调查该地区温病疾病谱变化,利用气象学、地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分析本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努力揭示中医理论的实质。 2 研究方法 211 文献整理研究 从晋代到明清,不少岭 2新 中 医 Ξ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机场路10号(510407)

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

案例分析 Case Studies 现代岭南建筑的设计方向 谢 浩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500) 摘要: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文章首先论述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接着探讨现代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及设计手法,最后通过建筑实例,进一步明确现代岭南建筑今后的设计方向。 关键词:岭南建筑,风格,气候,建筑设计,建筑防热 岭南建筑的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确立的,它是指在岭南这样一个具体的地域,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和社会心理)为基础,结合时代进步的表征,尊重使用者的基本需求,精心从事建筑事业,经过时间积淀所产生的建筑风格。岭南建筑在我国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几度出现引领全国建筑界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 1.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岭南建筑的设计经验 岭南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且持续时间长,潮湿、闷热、多雨,以及季候风旺盛、天然光充足等。因此,岭南地区的气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 (1)建筑必须充分满足防热、防潮和防雨的要求,冬季可不考虑保温防寒。 (2)在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设计时,应注意开敞通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便建筑的被动降温。 (3)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宜设遮阳构件,或采取水平和垂直绿化等遮阳措施。 (4)强调防暴雨、防洪、防雷击袭击及盐雾侵蚀,如在建筑小区和城市道路两侧设置骑楼或形成中庭等。 (5)结合地方气候特点,崇尚自然,向往明媚阳光、新鲜空气及自然景物,注重建筑的布局、朝向和绿化处理。 岭南地区在中外通商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建筑设计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传统岭南建筑发展至今,尽管在材料、结构、装饰及空间布局上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对比现代岭南建筑,我们依然能明显发现两者的承传关系。传统岭南建筑的一些设计经验和手法,依然值得我们参考并活用到现代建筑中。余荫山房、小画舫斋、陈家祠、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等传统建筑形式都充分表现了岭南的城市风貌。就拿骑楼来说吧(图1),它是南方的一大特色建筑,非常适应南方夏长冬短、太阳辐射强、多雨的气候环境,具有遮阳、避雨和防太阳眩光的建筑物理功能。骑楼的建筑方式所提供的避雨与遮阳功能自然地使人融入到了建筑之中。这就是一种建筑与人的和谐关系。 要创作具有岭南特色的新建筑,首先必须研究岭南的建筑历史,总结传统岭南建筑适应岭南地理气候的合理经验,继承有利于现代生活功能的做法,改进因当时社会生产力限制和社会风俗习惯影响的不足之处。除了学习岭南本土建筑的防热经验外,还要学习西方建筑师在岭南兴建的近代建筑的防热经验,如广州沙面近代租界建筑群就有许多适应岭南湿热气候的设计经验。另外,要学习现代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理论,掌握新材料和新技术,要研究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新建筑只要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设计,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岭南建筑特色了, 再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中体现岭南传统和现代的社会文化, 图1 岭南的骑楼建筑 国住宅设施

论述岭南文化精神

论述岭南文化精神 (2)它与我们以往多有论述的岭南文化精神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开放兼容:从古到今,开放兼容是岭南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岭南文化天生具有开放兼容的品性。岭南文化是在百越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与外来文化长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广东人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 广东人不安于现状,不满足封闭在自我循环的小圈子里,具有向外拓展的特征。广东人移居海外,始于唐宋,从明代开始,更有成批的人出国谋生。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是广东人出国人数最多时期。由于人多地少,战乱饥荒,生存条件较差,广东人又有较浓厚的商业意识,且有地处沿海的便利,大批广东人外出到异国他乡打工、做生意。广东侨居海外的乡亲人数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粤东地区旅居海外的乡亲人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从南洋首富郑智勇到华人首富李嘉诚以及霍英东、曾宪梓等等,广东人“走出去”,闯天下,打拼出一片新天地。移民文化和商品意识造就了广东人的开放观念和无止境的追求。在海外移民的过程中,岭南文化向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传播,同时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独特的岭南文化造就了广东人开放兼容的博大胸怀。 改革开放的实践,更让广东人先行先试,经受新的洗礼,树立起开放、兼容、开拓的崭新形象。广东人民敢于面对外部世界,吸纳人类文明精华,坚持排污不排外。引进大量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内外大量人才,广东容纳和吸引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外来工,更是体现了广东人开放兼容的精神。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进一步增多,广东请进来,走出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十二年来,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已被打造成我省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我省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在拓宽我省的国际视野,推进国际合作,塑造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更应该树立世界眼光,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开放兼容,海纳百川,拥抱世界,融入世界。 敢为人先是广东人显著的精神品格。可以说,用敢为人先表达广东精神是“躲不开、绕不过”的,是恰如其分的。岭南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并重的文化。海洋文化具有勇于拓展、善于创新、敢于冒险、同舟共济的特征。这些特征蕴含了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海内外广东人都以敢为人先,敢闯敢冒,敢于冲破僵化观念和陈规陋习的束缚著称于世。他们以大海弄潮儿的无畏气概,奋力拼搏,充分体现可贵的首创精神。 历史上,广东人有着“闯荡世界”的眼光和气魄,许多广东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拼搏创业,成了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拓荒牛”。近现代,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维新变法,到孙中山、廖仲恺等一大批仁人志士推翻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都是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体现。 鸦片战争以来,广东人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黄埔军校在广州创立,海陆丰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彭湃、毛泽东等相继主持广州农讲所,省港大罢工,东征北伐……一个个历史事件,充分体现了广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广东人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 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到中国国内制成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

2018年温病学题库

2018年温病学考核题库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5.(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6..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8、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9.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11.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2.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14.温病的病因是: D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15.: 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16.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B A.卫气 B.肺卫 C.脾胃 D.阳明 E.心包 17.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 D.易损伤肺胃阴津 E.易逆传心包 18.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 19.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D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 20.下列哪项不属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湿热温病

1 论病因,内湿外湿互引 叶氏论湿热温病的产生原因,强调内湿、外湿互引。外湿的形成,与季节、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等密切相关,并指出“长夏湿热交迫”、“长夏湿热令行”、“长夏阴雨潮湿”等,说明长夏季节雨多湿重的气交变化,易生湿热病邪;又云“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等,指出江南及沿海地区,地势低下,气候潮湿,更或兼起居不慎、淋雨涉水等因素,湿热之邪每易为患。内湿是湿温病形成的内在因素,其产生,叶氏强调“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酒客湿胜”、“酒客中虚”、“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等,可见脾不健运,或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则易形成内湿。湿热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叶氏更强调内湿、外湿互引,指出“外邪入里,里湿为合”、“长夏外受暑湿,与水谷之气相并”。 2 论病理,重浊氤氲阻气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与热相合,氤氲粘腻,难分难解,侵犯人体,最易郁阻气机,困遏阳气。叶氏指出:湿热之性“氤氲蒙昧”、“湿邪凝遏阳气”、“湿属阴邪,阳不易复”;湿热侵犯人体,易伤气分,病理变化易阻气机,指出“湿阻气分,郁而为热”、“气

阻,热从湿下蒸逼”、“湿复阻气,郁而成病”、“湿郁脾胃之阳,致气滞里急”、“暑必夹湿,二者皆伤气分”、“暑湿伤气”等。说明湿热之性氤氲粘腻,故起病缓、传变慢、难速愈,正如吴鞠通所云:“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也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可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郁阻气机之病理,即为湿热温病之治疗强调理气化湿、宣畅气机之理论依据。 3 论病位,重心中焦脾胃 湿热侵犯人体,叶氏强调病变重心在中焦脾胃。指出“湿伤脾胃”、“湿郁脾胃之阳”、“湿久脾阳消乏”、“时令潮诊气蒸,内应脾胃”等。湿热侵犯人体发病后的基本证候与病机转归,亦以中焦脾胃的阴阳偏盛作为基础,指出“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阳旺之躯,胃热偏盛,邪易热化;阴盛之体,脾湿偏盛,邪易湿化。因而基本证型表现有热重于湿与湿重于热之不同,病机转归有燥化热化伤阴与湿化寒化伤阳之别。 4 论诊断,当辨上中下焦 湿热为患,证情表现复杂,对湿热温病的诊断,叶氏除据季节、气候、居处环境、饮食嗜好等因素外,

岭南文化研究现状分析——基于《岭南文史》的内容分析研究

1882017年/第11期/4月(中)岭南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基于《岭南文史》的内容分析研究 何文婷 陈瑜林*(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梅州514015)摘要作为广东省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期刊《岭南文史》,其对岭南文化研究现状与趋势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方法,对《岭南文史》近三年内容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岭南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当前岭南文化研究者的关注重点主要在于岭南历史和岭南人物方面。 关键词岭南岭南文化岭南文史广东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https://www.360docs.net/doc/365170582.html,ki.kjdkz.2017.04.088The Analysis of South of Lingnan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Lingn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E Wenting,CHEN Yuli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Guangdong 514015) Abstract The study analyzed ”Lingn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with content analysis method.It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of Lingnan culture had achieved some good successes.The history and characters were the most hot topics. Key words Lingnan;Lingnan culture;Lingn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Guangdong;local cultures 1问题的提出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 文化研究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必然要求。《岭南文史》期刊 是专门研究岭南文化的重要期刊,是研究岭南文化的主要学 术阵地。对于岭南文化研究分析,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众多,如 黄明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岭南文化的三次大兼容和 三个发展高峰,[1]叶岱夫从人文地理角度分析了岭南文化的区 域系统,[2]唐孝祥分析了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3]梁凤莲研究了 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4]刘益分析了岭南文化的特点及 其形成的地理因素。[5]而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岭南文化研究的分 析还很少,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内容分析,力图通过对《岭南文史》 的近几年载文的分析,以期从期刊学术载文的角度,了解岭南 文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为相关研究提出有益意见和参考。 2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文采用的是内容分析法,它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 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 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6]目前,研究者还很少把内容分析法 运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仅有唐智松等学者运用内容分析法研 究了《重庆陶研文史》,从而得出了重庆陶瓷研究文献的基本状 况和特点。[7]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对《岭南文史》开展研究,以期获得 岭南文化研究的状况和特点,并以此为依据为岭南文化研究提 出有益意见和建议。研究以《岭南文史》期刊2014年第一期至 2016年第二期共十期刊载的文章作为研究样本,在抽样期间, 采取统计、对比、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其现状进行研究。《岭南文 史》是季刊,一年有四期,本研究共选取了十期共173篇文章进 行分析,由于其中的图片新闻等的学术性较不高,在本次调查 中进行了适当的删减。3研究内容与分析3.1载文单位统计分析载文单位是期刊文章的出处,在本研究中,载文单位主要划分为高校、文博馆、出版社、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作家协会、媒体及其他等几个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岭南文史》刊载的文章最中来自高校的最多,所占调查总比重的39.9%,包括广东省内的重点大学,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还有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为代表的省外高校。由此可见,高校学者是研究岭南文化的主力军。其次是文博馆,包括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中山市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广州鲁迅纪念馆等,占调查总数的28.7%,说明广东省内各文物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的学者,也是岭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群体。再次,来自行政事业单位的载文也不少,占调查总数的19.6%,如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市政协、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广西社会科学院等,说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也有很多岭南文化研究的学者,机关单位的岭南文化研究气氛也比较浓。来自作家协会、出版社以及媒体的较少,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科技出版社、羊城晚报、梅州日报社等,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6%,2.6%,2%;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企业的也占了调查总数的2%,包括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无线网络运营中心、广东省出版集团等;另外,占调查总数2.6%的其他单位。从统计结果可以说明《岭南文史》 刊载的文章来源主要是

岭南传统

岭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佛山为考察中心 申小红(《岭南文史》2009年第3期) 内容提要: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直紧紧围绕“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的岭南传统民居建筑较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天井,镬耳山墙,明堂 “天人合一”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视为《易经》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我们现在常提到中国传统建筑,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把材料形式和当地的伦理道德等有机、完善地结合成为一种模式。传统是不可模仿的,因为传统是除了材料和技术工艺外,还要通过时间空间来承载,它是三维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因此对于传统只能是继承和开拓,而不是仿照。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独具神韵与价值的东方大地文化,从建筑形式上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一直紧紧围绕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儒家与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老庄道家学派注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二、“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 在传统空间艺术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在建筑空间上,表现为因天时循地利,在自然中往往能找到展现自己的恰当形态,而不是与之相抗衡。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崇尚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有机自然观,讲究阴阳相合,从而把人和自然、自我加以统一。(3) 所以中国建筑讲究位取其势,讲究在传统建筑中的雅俗共赏,而且体现着深奥的哲理,这和有机的自然观是分不开的(4)。传统建筑规划设计中崇尚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有机自然观,运用易经哲理,讲究阴阳相合,主从有序,从而把人与自然,自我和宇宙加以统一。古人按照他们所理解的构成世界万物五行相生相客的关系组织空间环境,造成人工与自然,群体与个体融会贯通,统一协调而又气韵生动的效果,传统空间布局之中先立宾主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意识。中国的风水理论,从一个非理性的角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特殊方法。

妇科温病研究述要

妇科温病研究述要 摘要:妇科经带胎产疾病与温病发病病因联系密切,笔者通过对两者近年文献的整理研究,对其做一简要概述,提出温病学说在妇科方面的应用情况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温病学说在妇科方面的应用和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指导。笔者认为,今后对于妇科温病可以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等温病学辨证方法在妇科临床的运用以及妇科温病病机方面进行。 关键词:妇科;温病;述要 经、带、胎、产疾病被称妇科四大病种,多为寒热湿所致,温病致病因素与湿热亦甚密切,因此妇科疾病与温病有密切关系。温病医家在其理论和著作中对妇科也有所论述,如《温热论》中第35至37条文,《湿热病篇--解产难》等。可见温病与妇科疾病相关研究,有助于妇科临床诊疗的指导,故笔者就妇科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的研究做一述要。 1 单一方剂为主随症加减治疗 1.1 三仁汤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该方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徐妙燕[1]等运用在妇科临床:①湿热蕴结,肾气不固的先兆流产,予清利湿热,益肾固胎。去通草,加桑寄生,白扁豆,苎麻根,炒杜仲。②外感湿热,邪热气血搏结的急性前庭大腺炎。去竹叶,通草,加川连,川柏,紫地丁,蒲公英,红藤。③湿热熏蒸肌表,迫津外泻的术后自汗。加郁金,枳壳,藿香。黄垚[2]总结何迎春应用三仁汤经验:①健脾化湿,软坚散结治疗痰湿壅滞的卵巢囊肿;②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治疗痰湿壅滞、脉络不通的闭经;③化湿清热,益气养血治疗产后低热。马春芬[3]根据三仁汤特点及功效,用于治疗相应病机的妇人口渴,头痛。 1.2 增液汤 增液汤见于《温病条辨》,作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用以阳明温病,津亏便秘。高美格[4]以为基本方化裁治疗妊娠恶阻重症:气阴两虚合并生脉散加减,脾胃虚弱用香砂六君子汤,肝胃不和小柴胡汤加减。那素梅[5]用以加味治疗阴虚导致的闭经、缺乳及产后热毒内陷的发热。李文广[6]认为中下焦阴虚湿滞可合用平胃散滋阴、燥湿、行气。并报道验案1例。王苏阳[7]同样配合其他方剂治疗阴虚内热,阳明燥结,耗津伤液的妊娠病4例。王锦春[8]等合用丹桅逍遥散加减治疗血海燥涩,化热伤阴,气机逆乱的月经后期,服药后月经正常。1.3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由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组成。具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孟昭良[9]报道1例经行40余日,经治疗仍血流不止的崩漏,经诊断辨为湿热内蕴,以此方化裁,清热解毒,利湿健脾,佐以止血。3 剂血止,9剂告愈。白玉先[10]总结马桂文运用该方治疗妇科经验:对于湿热交结,邪扰冲任导致的崩漏、痛经、带下、经行皮肤瘙痒等妇科疾病都可随证加减治疗。刘观秀[11]报道1例盆腔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