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经济结构向技术含量高、效率高、竞争力强的产业转型的过程。
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城镇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其良性循环。
一、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进程的积极影响1.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
传统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但现在随着服务业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服务业比例逐渐提高,对经济发展居于重要地位。
同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产业形态。
这些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等特点,不仅能够延伸产业链,还能够促进当地城市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2.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提升。
此外,城市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夯实了当地的社会化与文化化建设,让城市居民享受更多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源。
3.激发城市创新和创业活力产业结构升级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城市的创新和创业活力。
高科技产业聚集,大量服务业新业态诞生,让城市产业生态进一步丰富,同时也催生了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提高了城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一些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等新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于是吸引了更多的创新公司,转化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就业问题。
二、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进程良性循环?1.创新性产业政策的推动政府应当在产业方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包括在城市中建立合理的产业布局,建立产业链,建立政策体系和市场化机制,稳定市场环境和发展环境,创新性产业政策的推动和落实,资源整合,优化区域环境等方面的措施。
2.大力发展城市新经济为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应大力发展城市新经济。
城市新经济的标志是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性产业。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承载力不强、城市运行欠佳、城市特色不强、社会矛盾较多、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和矛盾。
分析其成因,除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外,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特别是规划体制、人口迁移体制、土地制度、财政体制、治理和管理考核政策的不完善。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18%增长到2006年的大约44%,28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从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间,城镇化率从%提高到44%,年均提高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平均有约1700万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尽管如此,我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造成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国情特点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有些是属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1.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和政策选择》,2007。
2.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问题。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城镇化率呈放慢趋势的原因
城镇化率呈放慢趋势的原因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指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城镇化率增速普遍呈放缓趋势,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
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等,超高速的城镇化率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已经引起人们的警觉。
从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水资源短缺到大量土地被破坏等诸多问题,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性。
因此,政府开始控制新的城市扩张,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避免资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增加。
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城市中的居住条件、医疗教育资源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城市化进程产生疑问和担忧。
另外,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导致一部分人不愿意离开家乡,选择留在农村生活。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城市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城镇化率增速放缓。
此外,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
在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中,城市化是带动经济发展和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城市化的速度需要适应新情况。
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面临瓶颈,城市化率过快可能导致过剩产能的进一步膨胀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政府会适当控制城市化进程,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再者,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的变化。
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但是在很多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经趋于缓慢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同时,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人口流动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就业机会的减少、收入差距的增加,以及内外迁移的限制等因素都影响着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意愿和动力。
因此,城镇化率增速放缓也与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的变化有关。
最后,政策导向和政府控制。
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进 小城 镇健 康发 展 的若 干 意见 》 。党 中央 、 国务 院 提 出的 镇 企 业对 农 村 经 薪 和 国 民经 济增 长 的 拉 动 作 用 日益增
一
系列 小城镇 发展 的 战略措 施 , 小 城镇 经济 发 展提 供 强 ,乡镇 企 业增 加值 每增 长 3个 百分 点 ,就能 带 动 国内 为 生产 总 值增 长 1个 百分 点 ;乡镇 企 业增 加值 每 增 长 2个
了有力 的政策 保 证 。
2 .我 国 国民经 济 和农 村 经济 的稳 步 发展 , 小城镇 百分 点 , 带动 全 国工 业增 加值 增 长 1个百 分 点 。乡镇 为 将 经 济发 展 提供 了有 利 条件 和环 境 。改 革开 放 以来 ,中国 企业对 农 民纯 收 人新 增部 分 的 贡献达 到 5 % 我 国现有 0 经薪 连 续 保持 了 2 0年的 快速 增 长 , 9 0—19 18 9 7年 , D 的农村 非农化 是 我 国未来 城镇 化 的重 要基 础 。“ GP 十五 期 年 均增 长 9 8 。 近两 年 , 国民 经济 仍 保 持 稳 定增 长 , % 19 9 8年 国内生产 总值 7 3 5亿 元 ,比上 年增 长 7 8 84 % 间 ,为解 决 巨大 的社会 就 业压 力 ,中小 企业 将台 有 较快
流动 , 有利 于 提高农 民素 质 , 改善 生活 质量 . 有 利于 扩 的 发展 ,带 动 了小城 镇经 薪 发展 ,对优 化 城 乡结 构发 挥 也
大 内需 . 动 国 民经 济更 快增 长 。 ” 9 9年 1 中央 经 推 19 1月
济 工作 会 议公 报 又 提到 : “ 发展 小城 镇是 一 个 大 战略 …
的发展 。 因此 , 括 乡镇 企业 在 内 的 中小企 业 发展 将为 包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
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
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
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
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我国小城镇发展已形成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开发型、历史文化名镇等几种模式,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模式是未来城镇化道路的一个关键。
分析了不同模式的特点,东西部城镇化模式的差异性及影响不同模式的自然地理状况因素、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模式影响因素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重要阶段,十八大报告指出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一致,良性互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因此小城镇发展不能采用一条道路,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小城镇发展模式。
1 我国小城镇目前发展的几种模式目前我国各地小城镇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以下几种小城镇发展模式。
(1)工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是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由工业产值带动经济发展,最早是工农相结合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典型小城镇主要有东台市富安镇、建湖县庆丰镇。
东台市富安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创办了国家一流蚕茧市场,一直从收烘、缫丝、织绸、绢纺、服装垄断式服务,被国家定为省级的茧丝绸集团典型工业主导型的小城镇。
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以发展现代绿色建材、水泥、钢筋混泥土等为主导产品的绿色建材集团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与茧丝绸集团共同构成全镇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2011工业产值超过7亿元。
采桑养蚕生产解决农民就业8000多人,平均每年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
近两年以来,已有近万名农民职工到小城镇上落户居住,有3000多户农民筹集资金3亿元建筑多片住宅小区和学校。
小城镇上人口由6000多人迅速扩展到1.5万人,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产业同时有带动周边村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小城镇。
建湖县庆丰镇近几年累计投入建设城镇基础设施7000多万元,开发有特色的建筑,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该镇近年来工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手上有较充裕的钱来更好的建设自己的家园。
该镇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根据小城镇自身自然地理状况和规划建设目标有益于工业发展的地段,坚决只用来发展工业,不做他用。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3 城镇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 不利影响?
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 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涉、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 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城市病
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体现 城镇交通问题:交通堵塞、停车紧张交通事故频发等 城镇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房价昂贵、住房破损等
城镇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等
原因
➢ 人类产业活动密集 ➢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速度 城市化水平
后果
发达国家
早
慢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低
城市规模膨胀 城市数量增多
2.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 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原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3.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我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论文报告标题一: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我国城镇化数据的计量分析,可以发现,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吸引优秀的人才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带动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
其次,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也逐渐扩大,贫富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
因此,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城市内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尤其是国家政策应该加强支持和引导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
标题二:房地产市场对城镇化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通过计量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市场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城市扩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泡沫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对城市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家政策应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避免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其次,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存在着影响土地使用和城市规划的问题。
在城市扩张和房地产市场繁荣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违法和不规范的现象,需要国家政策加以规范和管理。
同时,国家政策应该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管理,避免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标题三: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城镇化是一项伴随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演变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通过计量分析,可以发现,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镇化会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增加通勤距离,从而增加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可能。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国家政策应该加强公共交通建设,优化城市人口分布和门户结构,降低通勤距离和交通拥堵程度。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在当代社会中,都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过程更为显著。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析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和社会生活集中化的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其中,人口集中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是指生产力在城市得到更充分利用的过程,社会生活集中化则是指社交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在城市进行集中配置的过程。
二、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始于上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农村工业化战略,推动农民进城打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城市化的政策,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都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
2. 社会因素: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都市化进程产生着深远影响。
家庭结构的变化、婚姻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促使人们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另外,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在都市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推动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四、中国都市化进程的特点1. 速度快:中国的都市化进程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超过8亿。
这一速度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也对城市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2.区域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重庆为例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重庆为例作者:刘芬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7年第3期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主要是指城镇人口增长、城镇地域空间扩张以及经济活动类型转化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即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以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据有关资料表明,城镇人口提高一个百分点,GDP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递增1%,经济就增长1.2%。
所以,城镇化率是个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重庆近几年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镇化建设上,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城镇化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分析解决。
1.重庆市城镇化率发展现状重庆市城镇化率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重庆市城镇人口有842.11万人,城镇化率为29.17。
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重庆市城镇人口有1013.88万人,城镇化率为35.6,十年内提升了22.040h,。
2005年全国人口1%人口抽样调查时,重庆市城镇人口为1265.9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45.2,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重庆市城镇人口为1529.5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53.02。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资料显示,与全国平均和大部分省、直辖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相比较,重庆市人口城镇化速度发展比较快,一直在持续增长,从2005年到201 5年,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5.2%上升为2015的的60.94%,年平均涨幅1.43%,在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全国平均人口城镇化率为43%,重庆市为45.2Vo,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21位,从增长率来看,全国城镇率近十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1.17%,重庆仅高出0.2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平均人口城镇化率为49.95%,重庆市为53.02?to,在全国31伞省市(区)中依然排名21位。
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发展的新目标。
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人口自由流动、社会资源配置和城市规划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加速城乡融合和城市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规律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城乡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聚集效应的增强。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改变原有的城乡结构,迅速推动城市向中小城市的发展转变。
这种城乡结构的变化会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更稳健的基础,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此外,新型城镇化也将加快城市周边的新城建设和现有城市的扩张,这将促进城市化率的提高、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开拓,从而加速经济增长。
其次,新型城镇化还有人口聚集效应的增强。
人口聚集效应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特化和规模效应,从而提高地方经济的协调性和竞争力。
当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时,城市化率将自然增加。
同时,城市化也将带动地方产业、交通、商业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经济综合效益的提高。
二、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面临许多影响因素,包括人口、产业、环境等方面。
人口因素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因素之一。
城市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迁移、出生和死亡率,而人口迁移是最主要的因素。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迁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就业机会的数量和质量、城市的生活成本、社会保障水平等。
因此,提高城市的机会和生活、劳动保障水平是保障新型城镇化顺利进行的核心因素之一。
产业因素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城市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工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和协调,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因素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因素。
城市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重点改善和升级环境,以提高城市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低迷
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低迷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这一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改善。
一、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1. 经济因素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相比于农村地区相对有限的就业机会和低收入水平,城市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更为优厚,使得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进城谋求发展。
此外,城市提供了更完善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吸引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
2. 教育因素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为丰富,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等方面。
很多农村家庭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选择将他们送到城市读书,甚至搬迁到城市居住。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农村人口流失的一大原因。
3. 社会因素与农村相比,城市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如电影院、购物中心、餐厅、健身房等。
这些城市的社会环境和娱乐设施吸引了很多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
二、农村人口流失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影响1.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萎缩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困扰。
而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的滞后使得农村经济的增长乏力。
2. 公共服务不足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了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减少,社会保障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出现了滞后和不足的情况,给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
3. 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了城乡差距的拉大。
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规模缩小,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更快,致使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山西省城镇化的特点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山西省城镇化的特点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摘要】山西省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在经济方面,资源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城镇化进程;政策上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足也成为阻碍城镇化的因素;资源环境问题、社会文化差异等也对城镇化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城镇化的支持力度,促进城镇化进程。
要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加强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打破发展的瓶颈。
通过综合治理,山西省的城镇化进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研究中的局限性也需要引起重视,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
【关键词】山西省、城镇化、特点、制约因素、对策建议、经济、政策、资源环境、社会文化、观点总结、未来发展、局限性。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山西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省份。
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山西省的城镇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山西省城镇化的特点凸显出来,成为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背景介绍部分将围绕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城镇化水平、人口结构等方面展开,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背景。
通过对山西省城镇化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能为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提供依据和参考。
研究山西省城镇化的特点及制约因素,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
深入研究山西省城镇化的特点、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山西省城镇化的特点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城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分析城镇化的制约因素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指导。
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可以引导山西省城镇化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高中地理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高中地理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在现代社会,城镇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全球范围内也不例外。
高中地理课程中,我们经常研究城镇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促进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打工或创业。
这使得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结果,还包括了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的涌入。
其次,城市通常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如道路、电力供应、医疗、教育等,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吸引了更多人口进城定居。
此外,城市中的商业机会和市场需求通常更为丰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活动。
这也是许多人选择到城市发展的原因之一。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城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首先,城市中的社会资源相对集中,包括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医疗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吸引了大量人口进城,寻求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生活。
其次,城市多样化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白领和技术工作者的职位,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或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城发展。
城市中的社交网络和社会联系也为个人提供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此外,城市中的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相对稳定,相对较高的生活质量吸引了许多人到城市安定生活。
因此,社会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3.环境因素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自然资源。
城市的建设和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和土地利用造成了压力。
另外,城市中交通和能源消耗的增加也导致了更多的排放和能源浪费,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4.政策因素最后,政策因素对城镇化的推动和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的规划、经济政策、土地政策等都会对城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政府可以制定各种措施,吸引外来投资,鼓励发展特定产业,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2024年城市化发展趋势
全球城市化发展现状
01
全球城市化率
2024年全球城市化率达到56% 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超过80%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不断提升 中国城市化率在2024年达到63%
主要国家的城市化率
美国:82% 加拿大:81.5% 澳大利亚:86%
巴西:84.9% 俄罗斯:74% 中国:60%
城市人口规模和分布
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将促进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 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城市和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 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全球化和国际合作
城市间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 国际交流与学习:分享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 跨国合作项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和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一体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规划管理:城市规划部门制定规 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资源配 置
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吸引 更多资本投入城市化建设
科技和创新发展
科技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如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城 市治理效率和生产效率。
创新发展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如新兴产业的涌现,促进了城市经济 结构转型升级。
城市治理和社区建设
城市治理:城市化发展需要有效的城市 治理,包括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 以应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挑战。
社区建设:城市化发展需要加强社区建设, 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归属感,增强 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城市更新和改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 市更新和改造成为重要任务,需要关注老 旧城区、棚户区等地区的改造和提升。
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Ke r s e t lC ia r a iain p o e s  ̄ ty d v lp n y wo d : a o
收 稿 日期 :2 0 0 6—0 —2 2 0
作者简介 :胡春晓 (94 ,女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高教 管理和应 用经济研 究。 1 一) 6 基金项 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十五规划 (o5 。项 目编号:J 54 20 ) J o。 0
・ -+ —卜 - + - + ・+ -—卜 -+ -+ -- --+ 4 - + -— -—卜 - 卜 + 一—卜 -—卜 -— -—卜 -—卜 - 卜 + -— -—卜 -—卜 - 卜 —卜
- -
4 -+ -+ -+ -
-+ -+ -+
-+ -+ -+
-+
发展本地 区经济 ,不愿 意本地 的优 良企 业被兼并 收 购 ,往往对本地企业在财税上予以扶持。因为企业一 旦被收购或倒闭,将会产生如相关 的剩余人员的安置 等一系列问题。这种较高的退 出壁垒 ,使得产业集 中 度难以提高,企业很难获得产业层次上的规模经济。 就政府而言 ,通过观察企业的生产量、生产额和 利润额的具体情况可以知道企业集团的运营是否得到 改善 ,在政策上予以及时的支持或者调控 。如果 由于 企业集团的形成而使经营状况得到改善 ,那么它 的成
e o o c l a k a d ae ¥ T e rt fmb nz t n i w rta e a ea e i h n . n o d rt rmoe te h ty 1" c n mia y b c w r ra . h ae o a Jal s o e h nt v r g C i a I r e p o t  ̄ h 1 l o l h n o h 1 -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经济因素分析
F主要代表 了第一产业资本形 化率促进作用更大。 由于第一产业 资本形成的 的经济 增长指标作 为影 响城镇化 的经济 因素 五个经济变量;: 响较小 , 其绝埘值和其他 可全面反映经济增长 。 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农村 成;3 庆经济 发展对其城镇化 的积极影响作用, 从最 产业相 比非常小及其产业 的特殊性 , 第一产业 居民支 出、 城镇居 民支出和政府 消费支 出三个
(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
施农业生产者专业 技术知识 的培训 , 使他们尽 农民、 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设施农业 的投入 , 参考文献: 乡、 快掌握 设施种养技术 、 管理技术 , 真正成 为设 充分调动农 民建设温棚 、科学种植的积极性 : 【 《 1 中国食 品质量报》 20. 】 ,O8
净出 口、 第三产业 促进作用的主要原因。 由于第三产业的间接 而 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流出 主要代 表 了城镇居 民消费 、 第二产业 资本形成和政府 消费支 出 带动效益更大 , 因此第三产业资本形成对城镇 三部分 。因此, 从消费、 资本形成 、 出口方面 资本形成、 净
农业对地区经济条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 如果 投资主渠道作用 , 采取国家投入 、 政贴 息贷 关于加快我 区设施 农业发展意见 的通知 宁政 财 没有一定的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 。 款、 引进资金 、 民自筹等多元化投资方式, 办发,2 O 】1 号. 农 加 [0 6 2 2 今 后, 要进一步 加大对设施农业 的投入, 支持 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 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 提高生产水平 , 同时引 导
提 城 方面 。消费 的增加带来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 终使用角度看 , 高重庆 农村居 民消费 、 镇 资本形 成的变化对城镇化 水平 产生 的影响可 政府消费支出、 第二产业资本形成 、 以忽略。 净出口指货物 和服务 出口减货物和服 促进城镇人 口增长 。 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二三 居民消费、 第三产业 资本形成和净出 口 是十分重要的。 务进 口的差额 。 净出 口的数量 反映了本地经 济 产业 固定资产形成和存货增加。 出口的数量 净
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摘要随着社会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探索也被积极推动。
从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城镇化必须实现机构性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实现开放包容,共同建设有序、绿色可持续的城镇化。
本文从城镇化史、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几个方面系统剖析城镇化概念与发展,特别关注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首先,探讨城镇化史,包括自然城镇化、政治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其次,介绍当今国内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指出政策的关键作用以及城镇化成效;最后,综合比较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投资、流通、城市服务、政策、业务模式、社会结构、空间形态和管理等。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1 城镇化史城镇化是一种发展模式,其演变历程分为自然城镇化、政治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三个阶段。
(1) 自然城镇化:此阶段是由自然因素驱动,包括自然资源条件、总体形势、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流动等。
(2) 政治城镇化:此阶段以政府的规划视角为基础,政府发挥着关键作用,承担着城镇化项目的策划和规划,缓解农村人口危机和实施社区建设等。
(3) 经济城镇化:此阶段以市场经济为核心,主要通过社会资本、技术改造、国际投资和资源功能实现城镇化变迁。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国内城镇化进程到今日已经达到大规模发展的阶段,形成基本的城镇化发展态势,给开发和管理都带来了许多挑战。
2 国内城镇化发展现状国内城镇化发展迅速,目前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城市化的迹象。
主要表现为人口急速聚集,都市建设快速发展,农村自然环境急剧下降,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发生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推出更加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的政策。
例如,新一轮改革开放政策,彻底学习先进城市化管理经验,积极鼓励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等,都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政策。
3 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一种整体视角的发展理念,它着眼于整合城市、拓展城市、协调发展,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城镇化率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7年的58.52%。
城镇化的发展与各种因素息息相关,本文将探究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策因素中国政府推行城镇化战略已有数十年,对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例如,国务院于1994年颁布了《关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若干意见》,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创业。
2014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强调了土地、环保、民生等政策的重要性,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
此外,政府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大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二、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城镇化重要的推动力量。
城市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产业结构都是城镇化的经济因素。
特别是城市优势产业对于周边农村地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是促进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城市经济规模和城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沿海地区的城镇化率普遍高于内陆地区,这与沿海经济发达有一定关系。
同时,城市的生产率和产业结构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和定居,推动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三、人口因素人口因素也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农村人口有着到城市寻求更好生活的需求,从而成为城镇化的人口来源。
同时,政策上也鼓励农村人口到城市定居,尤其是大学生等高学历人才。
对于城镇化进程来说,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流动性都是关键因素。
特别是外来人口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巨大支持,也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城镇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
城市环境的改善、文化教育的普及等,都吸引了人们到城市生活、学习和工作。
城市的高品质的生活条件,如优质的医疗设施、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文化活动等,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同时,城市中的社会资本与农村地区相比,具有更加健全的社会组织、更多的人员交流等优势,这也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城镇化进程以及影响知识点
2.3城镇化进程以及影响知识点
1.从人口迁移的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那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2.城镇化的意义
(1)缩小城乡差距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
(2)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促使农民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4)改善农村环境,建设新农村
(5)节约农村土地资源,减轻农业土地压力
(6)为城镇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镇建设
(7)促进工业化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城镇化地域差异
虚假城市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
巴西、阿根廷(南美洲)
滞后城市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结合十八大报告,介绍了新型城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对数据实行分析处理,得出实证结果。
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其后依次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等。
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0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持续提升。
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2011年,城镇化每提升1%,可拉动投资增长3.7%,带动消费增长1.8%。
2014年3月最新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民的市民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进一步阐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问题。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50.5%,而全国城镇化水平平均为56.1%,相比较来说,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究其根源,不但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还存有诸多其他因素,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实行实证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新型城镇化体现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全面质量的提升。
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较,新型城镇化重在“新”,不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多,而是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增长,全面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突出了“存量优先”,其主线是农民的市民化,同时还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优先解决存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重在提升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
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过阐述。
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收入水平、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实行分析。
①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相关理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般情况下,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过来,城镇化水平越高就越能促动经济的发展。
②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能有效促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而城镇化发展又会进一步促动产业的发展,从我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来看,二者表现出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
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水准需要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③收入水平。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收入水平提升能够增强其在城市购房水平、促动消费等,从而有助于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水平能够反映其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改善能够增加消费、休闲、住房等需求,这些同样也能够促动城镇化的发展。
④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持续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只有教育水平提升了,才会促动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对社会的贡献才会越大,经济发展的水平才会越来越高,从而促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⑤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城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镇内部相互联系的重要枢纽。
一个社会经济越发展,城镇化水平越高,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就越高;基础设施越完善,城镇布局就越合理,城镇功能就越完善,城镇的综合承载水平就越充足,从而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就越顺利,就越能促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⑥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优劣,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的促动作用,但同时生态环境建设对城镇化的发展又有反作用,尤其是当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时,其瓶颈作用就会突显,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2.1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也叫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重要分析方法。
它是根据因素之间的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水准,来衡量因素之间关联水准的一种方法。
如果两个因素之间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则两者的关联度较高;反之,则较低。
该方法使用范围较广,且非常适合动态分析。
跟一般的回归分析相比,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的要求较低,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事物发展的预测率较高,因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可用于因素分析、方案决策、优势分析等方面。
很多,主要有标准化、均值化和初值化等,一般采用初值化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3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ρ07>ρ06>ρ04>ρ02>ρ03>ρ01>ρ05。
可见,在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诸因素中,X7>X6>X4>X2>X3>X1>X5。
其中,X7绿化覆盖面积,即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最大。
X6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次之。
后面依次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GDP,这些因素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度均在0.6以上,说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育支出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是最小的。
3.1生态环境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高度相关加快推动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重视生态环境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而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促动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不过,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广大居民的居住环境就会恶化,居住意愿就会下降,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就会降低,这样就会防碍城镇化的发展;另外,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环境质量下降,企业的投资意愿就会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会防碍城镇化的进程。
所以,发展新型城镇化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与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摆脱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道路,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对新型城镇化实行生态评估,积极应对环境恶化给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要对环境风险实行有效防控。
3.2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基本设施、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而且还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性基础设施。
根据文献分析,以上各类基础设施与城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6。
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要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发展。
据统计,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除农户)达5020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7%,而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1069.24亿元,增幅为16.5%,排全国第15位。
2014年全国的城镇化率达54.77%,安徽省的城镇化率为49.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要进一步增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力度。
首先,要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人文环境,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水平;其次,增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第三,进一步增大教育、文化及其他社会服务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3收入水平、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收入水平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过大是客观存有的事实。
从某种角度来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别。
统计结果表明,近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显著的增长。
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今后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一方面要强化我国劳动力人口的流动机制,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这样能够减少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一来能够提升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二来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一体结构,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城镇化水平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进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应根据安徽省的实际状况,发挥其身优势,建立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重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统计数据,2010年到2013年,全国人均名义GDP分别为30015元、35181元、38459元、41908元,而安徽省人均GDP分别为20887.8元、25659.31元、28792.32元、31683.9元,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安徽省的人均GDP明显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这说明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所以,要想进一步加快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一定要努力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
3.4教育支出的推动作用发挥相对不足据统计,安徽省2013年人均每天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约3.32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27位,这说明安徽省在科技教育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大大削弱了科技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的带动效应。
从长期来看,增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能够改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所以,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方面要增大科技教育支出,增强政策倾斜水准,尤其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但要规定流入地的教育责任,同时也要规定流出地的财政责任,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财政困难;另一方面,政府应协调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促使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农村学龄人口享受与城镇人口同等水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公平教育、优质教育,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1马远,陈军.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以新疆为例J.管理现代化,2012(5):50-53.2周冲,吴玲.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3):91-93.3张丽琴,陈烈.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84-91.46蒋时节,周俐,景政基.分类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性分析及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09(9):61-64.5姜爱林.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厦门特区学校学报,2001(4):30-34.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