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论文
经吸入给药的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
.综述.
经吸入给药的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病原体的Et益增多, 肺部感染的治疗变得极为棘手,尤其是合并机械通气、囊纤 维化及支气管扩张等的重症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案主要为 静脉给予敏感的抗菌药物,但多黏菌素和氨基糖苷类等药物 往往由于治疗窗窄,肺穿透能力差,难以达到有效的肺组织 浓度,疗效较差。近年来采用的吸入给药方式不仅可提高抗 菌药物的肺组织浓度,还可降低抗菌药物的系统暴露水 平…,从而在增加疗效的同时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但 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吸人给药抗菌药物的疗效评价,对 其机制的研究尚不足。因此,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吸人给 药方案多根据经验给药,尚缺乏药代动力学数据的支持,本 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抗菌药物吸入给药 后的体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其药代动力学特点,为临床制 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一、可经吸入给药的常用抗菌药物 部分抗菌药物无法达到吸入制剂的粒度分布要求,或在 气体状态下失去抗菌活性,或吸人后对气管、支气管平滑肌 有较大刺激,故并非所有的抗菌药物均可采用吸人给药方 式,目前国际上建议可吸入的抗菌药物包括多黏菌素类、氨 基糖苷类和万古霉素类等。现将几种临床常用的可吸人给 药的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介绍如下。 1.妥布霉素: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呈浓度 依赖性,蛋白结合率低,水溶性高,难以穿过细胞膜,因此在 肺部感染时,静脉或口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疗效有限, 为克服上述缺点,诞生了可吸入妥布霉素溶液(TSI), 1998年美国批准该制剂用于患者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 治疗:2j。 妥布霉素经雾化吸入后,进入血液循环的部分经肾小球 滤过排出,未被吸收的部分经痰排出。在囊性纤维化患者 中,经吸人给药的最大缺点为痰拮抗作用,即痰中的黏蛋白 与药物结合从而影响其抗菌活性,在此情况下,需给予超过 20倍MIC的剂量方可显效‘…。 在两项Ⅲ期临床试验中。44。,258例囊性纤维化患者接 受TSI治疗,同时使用双房室模型模拟妥布霉素的群体药代 动力学特点,其中全身清除率为5.79 L/h,表观清除率为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被统称为药代动力学。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药物的研发、合理用药以及个体化医疗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过去,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
动物实验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体的生理环境,但由于种属差异的存在,其结果往往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
体外实验则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全面地评估药物在复杂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
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药物浓度的检测更加灵敏和准确。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精度,还为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提供了可能。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时间曲线,从而减少实验次数,缩短研究周期,降低研究成本。
例如,基于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可以将人体的生理参数、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转运和代谢过程整合到一个模型中,更加真实地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也为药代动力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从大量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和模式,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决策支持。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体化药代动力学成为可能。
许多药物的代谢过程受到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例如细胞色素 P450(CYP)酶系的基因多态性会导致药物代谢速率的差异。
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类型,可以预测其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给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例如,对于CYP2D6 慢代谢型的患者,使用经 CYP2D6 代谢的药物(如美托洛尔)时,需要适当降低剂量,以避免药物蓄积引起的不良反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部分子的相互作用、转化和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药物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现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尤其是药物代谢酶在体内的作用和影响。
传统的药物代谢酶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 (CYP450) 家族、UDP-葡糖醛酸转移酶 (UGT)家族、甲基转移酶 (COMT) 和酯酶等。
近年来,研究发现其他酶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例如芳香族氨基酸羧基酶和脂肪酶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主要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进行,以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为例,通常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药物后,测定血药浓度、药物代谢产物和药物清除率等指标来评估药物代谢动力学。
体外代谢动力学则主要采用体外酶体系或微粒体系进行研究。
除此之外,计算机模拟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对药物代谢酶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模拟和探讨,对于药物作用机制和代谢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开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具体应用:1. 药物代谢酶的筛选和选择在药物研发中,筛选和选择适合的药物代谢酶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药物代谢酶的筛选和选择可以帮助优化药物结构,提高药物的代谢和安全性。
2. 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和优化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可以帮助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指导药物剂量的优化。
3.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药物相互作用是指由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药物效果或不良反应的变化。
莫司汀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莫司汀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摘要:莫司汀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药物。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对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莫司汀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包括莫司汀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药动学参数对莫司汀治疗效果的影响。
1. 引言作为一类免疫抑制药物,莫司汀类药物在器官移植术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动态过程,从而指导药物的合理应用。
本文将对莫司汀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莫司汀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 吸收动力学研究莫司汀类药物主要通过口服给药进行吸收。
研究发现,莫司汀的吸收速度较快,峰浓度一般在1-2小时达到。
同时,食物对莫司汀的吸收也有一定的影响,高脂肪餐可以显著提高莫司汀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影响莫司汀的吸收动力学。
3. 分布动力学研究莫司汀类药物在体内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可以迅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研究表明,莫司汀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和脾脏等器官内,并且组织分布均匀。
莫司汀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高,通常约为98%,这可能会影响其在体内的分布。
4. 代谢动力学研究莫司汀类药物在肝脏中经过CYP3A酶的代谢,生成活性代谢物。
研究发现,个体之间的代谢差异较大,这与CYP3A基因多态性有关。
因此,了解CYP3A基因型对莫司汀代谢的影响,对于个体化用药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莫司汀也可通过P-糖蛋白转运系统从肝脏和肾脏中排泄。
5. 排泄动力学研究莫司汀类药物主要通过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
研究发现,莫司汀的胆汁排泄是主要的排泄机制,而肾脏排泄只占很小比例。
药物在胆汁中的排出速度较快,半衰期约为11-17小时。
6. 药动学参数对莫司汀治疗效果的影响药动学参数是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莫司汀的血浆浓度与其免疫抑制效果密切相关。
过高的血浆浓度可能导致毒副作用,而过低的浓度则无法达到免疫抑制的效果。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临床应用研究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临床应用研究在医学领域,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
其中,药代动力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以及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研究。
一、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药代动力学主要关注药物进入体内后的动态变化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的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吸入等,其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分布则是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间的转运过程,受到药物的理化性质、血浆蛋白结合率以及组织器官的血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这一过程通常由各种酶系统催化完成。
而排泄则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肠道等途径。
药代动力学参数是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的定量指标,常见的有半衰期、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清除率等。
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反映了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度。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则代表药物在一定时间内吸收进入体内的总量。
清除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量。
二、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因素(一)生理因素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儿童和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差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可能与成年人不同。
例如,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而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会逐渐衰退,也会影响药物的处理。
性别也可能对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女性在脂肪含量、激素水平等方面与男性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某些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有所不同。
此外,个体的遗传差异也会导致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速度和效果。
(二)病理因素疾病状态会显著影响药代动力学。
例如,肝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药物代谢减慢,肾功能不全则可能影响药物的排泄,从而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_外文文献原稿和译文毕业论文(可编辑)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_外文文献原稿和译文毕业论文外文文献原稿和译文原稿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six flavones in rat plasma and tissu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JiangYaBiFeng’ using SPE -HPLC -DAD AbstractIn this study, 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coupled with diode array detection DA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ix flavones including baicalein, sophoricoside, rutin, baicalin, quercetin and genistein in rat plasma and tissu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JiangYaBiFeng JYBF tablets was developed. The investigated analytes in plasma and tissues were extracted and purified with liquid -liquid extraction an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was accomplished on a DIONEX Acclaim C18 column 250mm×4.6mm, 5.0μm particle size with a simple linear gradient elution. The calibration curves for all the flavones had good linearity in the measured range with R2 higher than 0.9983. The relative errors REs of the intra? and inter?day accuracy at different flavones levels were all less than ±10%. The pro posed method enables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investigated flavones in vivo. Thisis the first report on determination of the major flavones in rat plasma and tissu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JYBF tablets. The result provided a meaningful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medicineKeywords: JiangYaBiFeng tablet; Flavones; HPLC?DAD; Rat plasma; Tissue distribution1. Introduction‘JiangYaBiFeng’ tablet JYBF tablet, a new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 in china because of its good effect and small side effects. It is composed of two western medicines pargyline and hydrochlorothiazide and thre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s, including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ophora japonica and Arachis hypogaea. According to some reported papers, flavones, such as baicalin, baicalein, sophoricoside, rutin, quercetin and genistein originally from the three TCMs are the main effective components contained in this formulation. Becaus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CMs are based on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multiple ingredients, investigation of the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multi flavones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JYBF tablets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ir role in human health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is medicine. However, as far as we know, such relevant reports have not been found in the literature.In this study, a reliable SPE?HPLC?DAD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determination of six active components including sophoricoside, rutin, baicalin, baicalein, quercetin and genistein in rat plasma and tissu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JYBF tablet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his flavones in plasma and tissue were first investigated and the obtained results would be very helpful for evaluating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medicine2. Experimental2.1. Chemicals and reagentsJYBF tablet was supplied by Chines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 Zhongxin, Tianjin, China. Baicalin, baicalein, sophoricoside, rutin, quercetin and genistein were obtained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Contr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Beijing, China. HPLC grade acetonitrile and methanol were purchased from Tianjin Kermel Chemical Regent Company Tianjin, China. Others reagents were all of analytical grade. Ultrapure water was generated from the Milli-Q system Millipore, Bedford, MA, USA2.2. Instrumentation and analytical conditionsThe HPLC system Dionex P680 series Dionex, USA, equipped with the Chromeleon software Dionex and comprised a quaternary pump, an online vacuum degasser, a manual sampler, a thermostated column compartment and a diode array detection DAD, was used for the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All separa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a DIONEX Acclaim C18 column250mm×4.6mm id, 5.0μm particle size with a gradient elution of the mobile phase system consisting of acetonitrile A and 50mM ammon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pH 3.0 B. The elution program was performed as the following: 78-73% A at the beginning of 12min, then 73-67% A within 12-22min and 67% A at the last 10min. The flow rate was 1.0mLmin-1. Column temperature was maintained at 25℃.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bsorption spectrums of the described flavones, effluent was monitored at 256nm for sophoricoside, rutin, quercetin, genistein and 280nm for baicalin and baicalein. The injection volume was 20μL. The peak identification was based on the retention time and the DAD spectrum against the standard presented in the chromatogram The SPE cartridges C18, 45μm particle size, 50mg were purchased from Agela Technologies Inc. USA. Before used, they were successively preconditioned with 1mL of methanol and 1mL of distilled water.2.3. Preparation of standard solutions, calibration standards and quality samples The stock solutions of the investigated flavones were prepared in methanol, respectively. A series of standard mixture working solutions were obtained by diluting the mixture of the stock standard solutions with mobile phase Calibration standards of the mixture flavones were prepared by spiking the appropriate amount of the standard mixture working solutions into 200μL drug-free rat plasma or tissue homogenates to give nominal concentration range of 0.10-62.50μgmL-1 forsophoricoside, rutin and quercetin, 0.10-100.00μgmL-1 for baicalin and baicalein, 0.10-50.00μgmL-1 for genistein.Quality control samples were prepared at low, medium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0.5, 5.0 and 50.0μgmL-1 in the same manner as the calibration standards, and used to assess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method. Th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following the procedure described below2.4. Pretreatment of plasma or tissue sampleTo 200μL of plasma or tissue homogenate samples, 500μL of 5% trichloroacetic acid was added. After centrifugation at 12000rpm for 10min at 4℃, the supernatant was collected and flowed through a pre-treatment C18 SPE cartridge with gravity. The solid-phase cartridge was washed with 1.0mL 5% methanol and then eluted with 1mL of methanol. The methanol elute was evaporated to dryness under a stream of nitrogen at 50℃. The residue was dissolved into 100μL methanol for the HPLC analysis The extraction recover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with spiked flavone biosamples at three QC levels and calculated by comparing the flavone peak area in extracted biosamples with those found by direct injection of standard solutions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2.5. Method validation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established method were evaluated by QC samples at low, medium and high concen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each QC samples was calculated using calibration curves.Accuracy was defined as the relative deviation in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a standard from that of its true value, expressed as relative error RE. Precision was evaluated as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The intra-day accuracy was determined by assaying six replicates at each concentration level on 1 day, and inter-day accuracy was determined by analyzing QC samples in five duplicates during three separate and successive days.The stability of flavones in biosamples was investigated under a variety of storage and process conditions. For storage stability, samples 5.0μgmL-1 of flavones in plasma and tissue were prepared and stored at ?20℃ for 30 days. On the 30th day, all samples were thawed and analyzed along with the freshly prepared set of quality control samples; for freeze-thaw stability testing, the QC were determined after three freeze-thaw cycles and the concentration were compared to their nominal concentrations2.6. Pharmacokinetic study in rat plasma and tissueMale and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ighing 220-250g were obtained from the Henan Laboratory Animal Center Zhengzhou, China. After breeding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for 5 days, the rats were orally administrated JYBF tablets at a dose of 2.0gkg-1 approximately 7.56mgkg-1 sophoricoside, 17.56mgkg-1 rutin, 52.48mgkg-1 baicalin, 0.32mgkg-1 quercetin, 0.68mgkg-1 genistein and 66.05mgkg-1 baicalein. Forpharmacokinetic study, the blood samples 0.5mL of 5 rat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fossa orbitalis vei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chedule at times of 10, 20, 30, 45, 60, 90, 120, 180, 240, 360, 480 and 720min after dosing. The blood samples were immediately transferred to heparinized tubes and centrifuged at 4000rpm for 10min. The separated plasma was frozen at ?20℃before assay. For tissue distribution study, 30 rat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to three groups.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JYBF tablets as described above, tissues including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 stomach, small intestine and brain were obtained at 10, 20, 30, 45, 60, 90, 120, 180 and 240min after administration. All samples were thoroughly rinsed of residual blood and other contents with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Then each sample was blotted on filter paper and then weighed for wet weight and individually homogenized with the same mass of saline solution. The obtained tissue homogenates were stored at ?20℃ until analysis3. Results and discussion3.1. SelectivityThe selectivity of the method was tested by comparing the chromatograms of blank plasma and tissue, spiked plasma and tissue and actual plasma and tissue sampl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JYBF tablets at a dose of 2.0gkg-1. It was indicated that analytes were well separated and no interferences were detected from endogenous substances or metabolites. The representative chromatograms for determination ofanalytes in plasma and tissues are shown in Figs. 1 and 2, respectively.3.2. Linearity, limit of detection and limit of quantificationThe linear regression of the investigated flavones in rat plasma and tissues was constructed by plotting peak area with concentration of standard solutions. The calibration curves showed good linearity over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0.10-62.50μgmL-1 for sophoricoside, rutin and quercetin, 0.10-100.00μgmL-1 for baicalin and baicalein, and 0.10-50.00μgmL-1 for genistein in all biosamples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larger than 0.9983. The limits of detection LOD, S/N3 and the lower limits of quantification LLOQ, S/N10 for sophoricoside, rutin, baicalin, quercetin, genistein and baicalein were 0.04, 0.01, 0.05, 0.03, 0.05, 0.02μgmL-1 and 0.13, 0.04, 0.15, 0.08, 0.15, 0.07μgmL-1, respectivelyFig. 1. Representative chromatograms of blank plasma A, plasma sample spiked with six flavones B, 10μgmL-1 sophoricoside, 30μgmL-1 rutin, 20μgmL-1 baicalin, 10μgmL-1 quercetin, 10μgmL-1 genistein, 10μgmL-1 baicalein and a plasma sample collected from a rat at 1h after an oral administration of JYBF tablet C. Ⅰ: 256nm; Ⅱ: 280nm. 1 Sophoricoside, 2 rutin, 3 baicalin, 4 quercetin, 5 genistein and 6 baicalein.Fig. 2. Representative chromatograms of blank liver tissue A, liver tissue sample spiked with six flavones B, 10μgmL-1 sophoricoside, 30μgmL-1 rutin, 20μgmL-1 baicalin, 10μgmL-1 quercetin, 10μgmL-1genistein, 10μgmL-1 baicalein and a liver tissue sample collected from a rat at 1h after an oral administration of JYBF tablet C. Ⅰ: 256nm; Ⅱ: 280nm. 1 Sophoricoside, 2 rutin, 3 baicalin, 4 quercetin, 5 genistein and 6 baicalein.3.3. Method validationIntra- and inter-day precision and accuracy were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QC samples as described in Section 2. The relative errors REs were obtained ranging from ?9.6% to 8.8% in intra-day accuracy and from ?9.8% to 7.0% in inter-day accuracy with RSD less than 9.0%.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verall reproducibility of the method was acceptable.The mean extraction recoveries of the investigated flavones in plasma at thre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levels were found to be 90.2-95.96% with RSD less than 8%, and the mean recoveries in all tissue samples were above 88.7%.The stability of the investigated flavones evaluated by analyzing the QC samples 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Section 2.5. The RSD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QC samples tested were all within 5%.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ll the analytes were stable under the indicated storage conditions.3.4. Pharmacokinetics studyThe mean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profiles of the investigatedcomponents were shown in Fig. 3, demonstrating that flavones was rapidly absorbed and then slowly decreased. The pharmacokinetics model and the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practical pharmacokinetics program 97 3P97.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time profile was best described by the two-compartment model for all flavones. The main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 are summarized in Table 1.3.5. Tissues distribution studyThe AUC of six investigated flavones is shown in Fig. 4. It was indicated that all flavones could be rapidly absorbed and distributed to all collected tissues except quercetin and genistein. At predetermined times, quercetin and genistein were few or undetectable in both brain and spleen, demonstrating that they have difficulty crossing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spleen might not be the primary absorbent organ of them.4. ConclusionIn this paper, a SPE-HPLC-DAD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ix flavones including baicalein, sophoricoside, rutin, baicalin, quercetin and genistein in rat plasma and tissu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JYBF tablet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The achieved pharmacokinetics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results may be useful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bioactive mechanism of a new Chinese medicine-JYBF tablet译文使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对口服降压避风片后大鼠血浆和组织中六种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摘要:在这项研究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技术同时测定口服降压避风片后大鼠血浆和组织中的六种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别是黄芩素、槐角苷、芦丁、黄芩甙、槲皮素和染料木黄酮。
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及现状
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及现状一、引言中药是中华文化瑰宝,具有千年历史,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研究药代动力学对于药物研发、合理用药、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意义及现状进行探讨。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1. 帮助解释中药疗效中药的疗效往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药代动力学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由于中药中包含的药物成分较多,在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中,可能会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可以更好地解释中药的疗效,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水平。
2. 优化中药剂型设计中药剂型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药代动力学领域,优化中药剂型设计可以提高药物吸收的效率并减小药物波动性,从而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而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提供关于中药药物吸收和分布等信息,为中药剂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3. 促进中药现代化随着国内外对中药的需要不断增加,中药现代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过程,为中药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4. 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深入探究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并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1.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包括生物利用度、药物动力学参数(药物清除率、血浆消除半衰期、分布容积等)、药物代谢酶与药物转运蛋白的研究等。
其中,生物利用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它是指药物从给药地点到达体内循环的比例。
药物动力学参数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药物的清除率、消除半衰期和分布容积等指标,它们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状况。
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同样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热门研究领域,研究结果可以为中药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药物代谢动力学结业小论文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摘要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也就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以便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评价药物的作用,因此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传统领域如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研究进展,也涉及一些较新领域如手性药物、中药代谢动力学、非线性药动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药代学、药动学、研究进展一、体内药物分析方法1、光谱分析法包括比色法(colorimetry)、紫外分光光度法(UV )和荧光分析法(Fluor )。
光谱法虽然仪器简单、测定快速,但选择性和灵敏度都较低,不适用于测定药物浓度低的生物样品。
2、色谱分析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气相色谱法(GC )及其与质谱(Ms )联用(HPLC 一MS , GC 一MS )的方法,以及毛细管电泳色谱法( HPCE )。
色谱法具有对组分进行分离和分析的双重作用,能排除与药物结构相近的代谢产物和某些内源性杂质的干扰,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常作为评价其他方法的参比方法。
3、免疫分析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酶免疫分析法(EIA )和荧光免疫分析法(EIA )。
免疫分析是利用半抗原药物与标记药物竞争抗体结合原理的一种分析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分析低药物浓度的体液样品及大量又需长期分析(如常规监测)的样品。
该法可直接测定体液样品,并且耗费样品量少。
4、同位素标记药物它们主要应用于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同位素逆稀释分析,或作为GC - MS 分析中的内标,以及在药物分离中作示踪应用等。
5、微生物测定利用抗生素在琼脂培养基内的扩散作用,比较样品与药物标准品两者对接种的试验菌产生的抑菌圈的大小,借以测定样品内抗生素的浓度。
二、药物吸收1、从口腔吸收2、从胃肠道吸收3、从注射部位吸收4、从皮肤黏膜吸收5、从鼻粘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三、药物分布1、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1)与血细胞结合(2)与血浆蛋白结合2、药物在血液与组织间的分布药物在血液与组织器官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体内PH值、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组织细胞结合、体内屏障。
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和排泄过程被称为药代动力学,其中肾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对这一人群中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以及其对药物治疗的影响。
1. 肾功能不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肾功能不全会导致药物的排泄速率减慢,从而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这是因为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之一,负责清除血浆中的药物代谢产物。
当肾功能受损时,药物排泄的能力降低,药物会在体内积累,容易引发药物的毒性反应。
2. 药物代谢酶在肾功能不全中的变化除了肾脏受损,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也可能受到影响。
一些药物是通过肝脏的代谢酶来进行代谢,然后由肾脏排泄。
然而,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肝脏代谢能力的降低,从而影响药物的清除过程。
因此,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要考虑到肝脏代谢酶的活性变化。
3. 药物剂量在肾功能不全中的调整基于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医生们会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来决定给予患者的药物剂量。
一般来说,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药物剂量需要减少以防止药物的过度积累和潜在毒性。
4.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深入了解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是关键,它有助于医生们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药物剂量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从而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5. 药物选择与肾功能不全除了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药物的选择也是关键。
某些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更安全地使用。
然而,其他药物可能需要在剂量和给药频率上进行调整,或者甚至需要完全避免使用。
结论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至关重要。
医生们应当密切关注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代谢和排泄过程,以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并在需要时调整给药方案。
硕士论文--甲磺酸多拉司琼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administrated dosage.
Conclusion:The
LC—MS
method
is
specific,sensitive,accurate
and
simple.
Endogenous substances in human plasma is not interference、析也determining samples.
column(4.6x250mm,
3.5pm)at
20"C.The
phase
acetonitrile:0.8%methanoic acid:ammonium formate(20mmol・L叫)(35:l:64).
The
flow rate was 1.0 mL/min.The compounds were ionized in the electeospray
major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And the related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ethod
is
specific,hydrodolasetron’S
range
linear
range
is
4.76-2855.1ng。mL~,dolasetron’S linear
source
ionization ion
of the mass spectometer.Ondansetron Was used
as
the
internal standard.The dolasetron,hydrodolasetron,ondansctron were
(完整版)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摘要: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药品研发及评价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行了探讨。
本文介绍了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眼部药代动力学样本采集以及常见的分析方法。
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指导临床用药的给药剂量、间隔、途径等,保证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关键词:眼;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对药品研发人员、技术审评人员以及临床医师来说,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甚至是其他研究所无法替代的。
通过眼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学者们可以获得药物在眼部代谢的浓度一时间曲线,了解药物在眼内的代谢特征,对于药物剂型设计、给药方案、治疗监测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眼具有特殊屏障作用, 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不同于系统给药的过程, 那么其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及一般过程如何? 其意义何在? 常用的分析方法用哪些?另外,现有眼科局部给药的突破点在于,如何通过改进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保证病人良好的依从性和药物应用的便捷性, 安全性。
因此,对眼局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加以了解和考察,能够更好的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和药物剂型, 对于临床诊治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眼部给药系统研究的兴起也要求有方便、准确、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来进行说明和验证。
1 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1.1 药物在眼球表面的流失在眼局部应用滴眼剂时, 由于泪液在眼表的涂布,流动和循环使药物在接触眼表时即发生了流失。
泪液在眼表的更新速度仅为1μl/min,相对多量的滴眼剂可在数分钟之内随着泪液的循环快速流入鼻泪管发生排泄[1]。
由此可见,滴眼剂药物的全身吸收不仅在结膜囊的局部毛细血管中进行,同时也存在于滴眼剂流入鼻腔从而进入全身的情况。
因此, 大多数以局部滴眼剂方式给药的小分子量药物在数分钟内即会进入全身循环,从而导致其在眼表的生物利用度仅在5%甚至更少。
全身循环中的吸收降低了药物在眼表的有效浓集, 因此,通过应用固体药物或凝胶剂型的给药方式, 从而产生长效的药物缓慢释放作用,可以达到在对抗局部泪液循环的清除作用下提高眼表局部药物浓度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目的[2-3]。
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用药研究
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用药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个体化医疗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而在个体化医疗中,个体化用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药代动力学正是一种用于评估和调整个体化用药方案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对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用药研究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加深对药代动力学的理解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泄的过程。
通俗地说,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就是药代动力学。
了解药代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个体化用药的意义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是根据一般人群的平均反应来制定用药方案,而个体化用药则更加关注每个患者的特征和需求。
个体化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第三部分: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用药研究方法1. 药物浓度监测:通过监测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变化,可以了解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代谢和消除速率,为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 药物代谢酶基因检测:不同个体之间的药物代谢能力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与患者的遗传基因有关。
通过对患者的药物代谢酶基因进行检测,可以预测患者对特定药物的遗传代谢能力,为用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3. 药物动力学建模:通过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可以模拟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用药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个体化用药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用药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个体差异性的理解不足、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及经济成本的考虑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个体化用药会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中的主流。
结语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化用药研究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以及增强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个体化用药研究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不断加强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和技术创新,相信个体化用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
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摘要:药代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定量描述。
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对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物、研究方法、应用引言: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各种生物化学反应转变为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物是药物代谢的结果,其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自身特性、个体差异以及环境因素等。
药物代谢产物的药动学研究对于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基本原理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是研究药物代谢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定量描述。
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特征包括药效学参数、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等。
1. 药效学参数:药物代谢物的药效学参数是指药物代谢物的最大生物效应浓度(Cmax)、最大生效时间(Tmax)、半衰期(T1/2)以及药物的治疗指数(TI)等。
2. 药代动力学参数:药物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总体消除速率常数(k)、有效半衰期(T1/2)、清除率(CL)等。
3. 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占口服给药后的整体浓度的比例,即口服给药后药物的转化率。
二、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方法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方法包括体内药动学研究和体外药动学研究。
1. 体内药动学研究:体内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来进行。
动物实验通常使用小鼠、大鼠、狗等常见实验动物,通过给予药物并采集血样、尿样和组织样本来研究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特征。
临床试验则通过给予患者一定剂量的药物并收集血样和尿样等生物样本,通过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参数来评价药效和安全性。
2. 体外药动学研究:体外药动学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实验来评估药物代谢物的药动学特征。
体外实验通常包括体外细胞实验、体外酶反应和体外蛋白结合等。
临床药物动力学论文
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谈老人合理用药陈波摘要:据国外资料报道,老年人(指65岁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0%,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的变化趋势,我国亦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
而年龄的增长,人不可避免地出现身体功能下降和疾病的增多,即服药机率也不可避免地增多。
而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代谢和形态等方面发生了一定改变,将导致药物毒副反应以及相互作用影响药效的机率增加。
因此,老年人用药问题值得注意。
关键字:老年人药代动力学动力学特征不良反应老年人合理用药前言目的介绍老年期药动学及药效学变化及合理使用药物方法查阅有关国内文献。
结果与结论合理用药应考虑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变化特点,以保证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种疾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但由于老年人生理和功能的变化,对药物效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使药物作用的强度和维持的时间延长,甚至产生毒性反应,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经常发生,故对老年人用药应研究其特殊规律性,以保证老年人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
正文1.老年人药代动力学变化1.1 吸收胃肠蠕动机能减弱,可使药物崩解溶出减慢,延长其吸收;胃酸分泌减少,胃液pH值增高,导致酸性药物的离子化,减少吸收;胃肠道血流量在老年人一般减少40%-50%,也影响药物吸收,口服药物吸收多属被动转运,与年轻人差异不大,但有些药物如糖类、矿物质、盐酸硫胺、氨基酸、阿糖胞苷、甲氨喋呤和六甲嘧胺等吸收影响较大;肝血流量减低,微粒体代谢活性下降,肝脏的解毒功能明显下降,使药物的药效增强,作用时间延长。
1.2分布与蛋白结合老年人血浆中白蛋白的浓度,随年龄增而减低,因为老年人肝脏合成白蛋白的量要比青年人少18%~20%,7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浆的浓度约为3.5g/100ml,而年青人则为4~4.5g/100ml之间。
许多药物进入机体后,都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成为无活性的贮存型,仅小部分游离而具有药物作用。
游离药物被机体消除后,再由贮存型药物游离而加以补充,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分析中药药代动力学探究意义及目前状况
2 中药复方的自身特征及中医对药代动力学的熟悉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功能,并用辩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现代药理学探究已初步证实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药或改性等功能,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目前,国内对复方的探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药理效应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引用了一些西药药理学手段,但仅表现在对几个特异性指标的观测上,且重复探究居多,所探究的中药复方组成不稳定,药效重现性差,难以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复方药物的功能机制,这使得国内复方制剂稳定性差,质量标准不高,较难和国际医药市场接轨。中药成分十分复杂,即使是单味药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也达数种之多;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又是以复方制剂给药。许多中药到目前为止其有效成分和功能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加之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很少,并且还有不少结构相似的类似物。来源产地不同,不同季节采收,不同方式加工等特征,使得常规的化学分析以及数据的解析产生困难,实验结果不易重复,给药代动力学的探究带来了许多困难。
(2)药物累积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血药浓度多点测定原理和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法结合起来;是用多组动物按不同时间间隔给药,求出不同时间体内药物的存留百分率的动态变化,据此计算药物的表观半衰期;又称为毒理效应法。黄衍民[7等对乌头注射液对小鼠的毒效动力学探究,得出药物的消除级动力学过程,并符合一室模型,其表观半衰期为59.23min。从而指出目前临床一日2次给药间隔时间太长,假如每8小时给药1次且首次倍量,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功能。陈长勋[8等应用LD50补量法测定小鼠的附子表观参数,结果认为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并得出了主要的药动学参数。利用此种方法进行药代动力学探究的中药还有陆英煎剂[9、小活络丸[10、九分散[11、桑菊饮[12等。但此法实际上反映的是药物的毒性效应动力学过程,当毒性成分和药效成分不一时,所得动力学参数将难以用作临床用药指导,在致死剂量功能下,机体已受到损害,可能对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使得所得结果不能表征生理药动学过程。
药物研发中的药代动力学与药物代谢
药物研发中的药代动力学与药物代谢药物研发是一个关乎人类健康的重要领域,而药代动力学与药物代谢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药代动力学研究了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而药物代谢则关注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
本文将探讨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应用。
一、药代动力学的基础知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核心是药物在人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剂量、给药途径、患者的个体差异等。
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时间关系,进而分析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二、药代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药代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以保证药物在人体内达到疗效所需的有效浓度。
另外,药代动力学还能够评估药物的药效持久性和安全性。
通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分布范围和排泄途径,可以有效评估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三、药物代谢的重要性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转化和消除的过程。
它涉及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和化学变化,最终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从而清除体内的药物。
药物代谢在药物研发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影响药物的活性、毒性和代谢途径。
了解药物代谢的机制可以帮助研发人员预测潜在的药代动力学问题,并在早期药物筛选阶段避免不良的药物代谢性质。
四、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个体差异对药物代谢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遗传因素。
不同人群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有些人会快速代谢药物,导致药物疗效不足,而有些人则代谢缓慢,容易积累药物而出现毒性反应。
此外,环境因素如饮食、疾病状态等也能影响药物代谢。
而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其中一种药物能够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从而改变其浓度和效果。
五、药代动力学与药物代谢的实际应用药代动力学与药物代谢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代动力学论文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摘要: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PBPK模型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UPLC是一种柱效高、发展前景好的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基于机制的数学模型;PBPK用于模拟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更方面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更深研究在药物研发中起到了重要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 UPLC PBPK模型药物研发Abstract: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 and PBPK model in the study of the pharmacokineti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UPLC is a column efficiency high,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s based o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mechanism; PBPK used for simulation of the chemical substances in the body of metabolic distributed more medicine dynamics research. The pharmacokinetic deeper in 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ole.Keywords: Pharmacokinetic UPLC PBPK model Drug development前言: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生物药剂学,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及毒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中。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及其他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机体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的处置以及所产生的药理学和毒理学意义;并且探讨药物代谢转化途径,确证代谢产物结构,研究代谢产物的药效或毒性;提供药物效应和毒性的靶器官,阐明药效或毒性的物质基础,弄清药物疗效和毒性与药物浓度的关系[1]。
药物代谢动力学论文
遗传药物代谢动力学摘要:药物作用的差异有些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研究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影响的学科称之为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它是药理学与遗传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
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是研究临床药物治疗中个体反应差异的遗传学因素的学科,认为遗传多态性可引起不同个体在服用药物时的药理学及毒理学的不同效果,从而引起药物治疗效果的差异。
药物的体内代谢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它对药物作用的长短、强弱和毒性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进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药物代谢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
影响药物动力学和个体差异的因素有遗传、疾病、年龄和环境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
关键词:遗传,药理学,代谢动力学,变异1.药物代谢的遗传药理学参与药物代谢的各种酶都是通过基因和基因产物来调节。
这样,在药物代谢过程中,遗传因素是引起个体变异的决定因素。
药物代谢酶的基因突变常导致酶活性降低、缺失、甚至失活。
具有临床意义的多态性通常是和药物氧化代谢酶,即异喹胍4-羟化酶(CYP2D6)[1]、美芬妥因4c-羟化酶(CYP2C19)[2~4]、N-乙酰转移酶和S-甲基转移酶[5]的变异有关。
1.1药物氧化的多态性CYP2D6能代谢多种临床用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遗传多态性,7%~10%的白种人由于无效的等位基因而成为弱代谢者(poor metabolizer, PM)。
CYP2D6的遗传多态性有助于明某些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耐受性。
已知CYP2D6的基因型与CYP2D6代谢依赖性药物的口服清除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纯合子强代谢者(extensive me-tabolizer, EM)口服安定类药物奋乃静的清除率是PM个体的3倍[06]。
口服CYP2D6依赖性药物时,CYP2D6的基因鉴定是确定给药方案的重要参数。
Romkes等还发现CYP2D6的高活性和CYP3A4的低活性与p53PR6抑癌基因的突变关系密切,对膀胱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摘要: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PBPK模型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UPLC是一种柱效高、发展前景好的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基于机制的数学模型;PBPK用于模拟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更方面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更深研究在药物研发中起到了重要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 UPLC PBPK模型药物研发Abstract: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 and PBPK model in the study of the pharmacokineti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UPLC is a column efficiency high,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s based o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mechanism; PBPK used for simulation of the chemical substances in the body of metabolic distributed more medicine dynamics research. The pharmacokinetic deeper in 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ole.Keywords: Pharmacokinetic UPLC PBPK model Drug development前言: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生物药剂学,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及毒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中。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及其他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机体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的处置以及所产生的药理学和毒理学意义;并且探讨药物代谢转化途径,确证代谢产物结构,研究代谢产物的药效或毒性;提供药物效应和毒性的靶器官,阐明药效或毒性的物质基础,弄清药物疗效和毒性与药物浓度的关系[1]。
1、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1.1 群体药物动力学群体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动力学群体参数的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不仅是临床用药所必需,而且有可能成为新药评价的一个必备参数。
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的估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二步法,另一种是近年来发展的一步法。
后者亦名Nonmen程序法,它把药物动力学参数在患者身上的自身变异及患者间的变异全估算在内。
根据变异值的大小也可预估一些生理、病理因素对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因而更具优越性,在个体化给药中,Nonmen常与Bayesian反馈法结合使用。
1.2 时辰药物动力学时辰药物动力学是指同一剂量在l天内不同时间给予时药物处置出现显著变异。
如多数脂溶性药物的吸收,清晨比傍晚吸收更佳,另外象单硝酸异山梨酯在清晨服用时所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最为明显,同时达峰时间也较其他时间给药为短。
一些疾病并非1天24小时机体均需要同等水平的药物,如心脏病患者在凌晨发病较多,若制成脉冲式给药,可产生预防作用;相反,如药物浓度始终维持在同一水平却容易带来耐药性,例如硝酸甘油和许多抗菌素类药物;再如只有当血浆中糖分较高时才需要较高的胰岛素。
人们开始研究能够自动感知血糖水平,以调节胰岛素释放速率的智能给药装置。
1.3 手性药物的药物动力学机体内存在“手性环境”。
药物在机体内部发生作用往往通过不同的立体构象,与受体等部位发生三维结合而产生作用。
药物分子在立体构象上的差异会对其效应的特征及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有人发现头孢氨卡口服后只有D一型被吸收,且呈饱和性和竞争性,而L一型则抑制其吸收。
S(一)布洛芬的血中浓度较高,除代谢方面的原因之外,与R(+)型在肾脏有较高的立体选择性排泄也有关。
对普奈洛尔及华法林的药物动力学立体异构性研究表明,该两种药物在大鼠与人身上均表现出相反的立体选择性,药物动力学的参数变化反映了立体选择性综合作用的结果[2、4]。
2、UPLC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2.1 UPLC的理论基础UPLC保持了HPLC的基本原理,其理论依据于范迪姆特( Van Deemter ) 经验方程:HETP=Adp+ B/v+ C(dp)2v式中,HETP为理论塔板高度,A为涡流扩散系数,dp为填料粒径,B为分子径向扩散系数,C为传质因子,v为流动相线速度。
由该方程可以得出结论:颗粒度越小柱效越高,每个颗粒度尺寸有自己的最佳柱效的流速,更小的颗粒度使最高柱效点向更高流速(线速度)方向移动,而且有更宽的线速度范围。
因此,降低颗粒度不但提高柱效,同时也提高速度。
随色谱柱中装填固定相粒度dp 的减小,色谱柱的理论塔板高度H 也越小,色谱柱的柱效越高,并可获得更宽的线速度范围,达到分离分析的高速、高效和高灵敏度。
UPLC采用了1-7µm颗粒度的色谱柱填料,增加了分析的通量、灵敏度及色谱峰容量,弥补传统HPLC 的不足。
2.2 UPLC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建立适合进行生物样品测定的分析方法是进行药代动力学各项研究的前提。
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生物样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待测药物浓度低、取样量少、内源性杂质多、不易重复获得等特点,这就要求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必须灵敏、专属、精确、可靠。
目前生物样本常用的分析方法有:(1)色谱法;(2)免疫学方法;(3)微生物学方法。
当今生物样本分析首选色谱法,如U PLC、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等,这类方法应用最广,大约90%的药物测定都可以用色谱法来完成。
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UPLC-MS/MS在药代动力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UPLC 特点是采用小粒径填料,可耐超高压,可显著改善色谱峰的分离度和检测灵敏度,同时大大缩短分析周期,特别适用于生物样本中微量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和高通量研究。
UPLC与MS 联用时, 在离子源处相互竞争的化合物之间的离子抑制作用减弱,因而代谢产物的离子化率更高。
UPLC相比HPLC 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以保证更低浓度的代谢产物被检出,帮助防止潜在的毒物继续停留在药物发现的进程中。
UPLC与质谱联用可以减少代谢物的共流出,并提供更多数据信息,因此成为复杂体系分离分析以及化合物结构鉴定的良好平台,并已经成功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3]。
3、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PBPK)3.1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PBPK)应用原理传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称为房室模型,最初用于药物代谢的研究。
它将复杂的药物转运过程简化为简单的一室、二室或三室结构,无论是最终确定的模型结构还是所使用的参数都是来自于实验数据,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判断法、残差平方和或加权残差平方和判断法、AIC判断法等方法确定房室数,再进行主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估算,进而得到最适合某种特定药物的房室模型。
因此,房室模型是“经验模型”或者说是“基于数据的模型”。
与房室模型相比,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physiologically based toxicokinetic model,PBPK 模型)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是根据现有的人类或者其他动物的解剖和生理知识及其生物化学数据建立,通过数学方法模拟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而实现剂量外推和种间外推的过程。
PBPK 模型将药物或者毒物的复杂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简化为以生理学事实为基础的房室结构。
模型中主要的结构是生物体组织(器官)、体液或者系统,其中的参数是基于解剖学和生理结构得到的。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PBPK 模型的结构已经不是基于特定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而是事先模拟建立的一种“机制模型”。
因此,PBPK 模型在模拟不同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有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5]。
(2)部分PBPK 模型,描述身体部分独立的器官(系统),如肠吸收模型、肝脏(代谢)模型。
由于肠吸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药理学领域,有些学者认为将其简单作为一个房室不能准确描述其中发生的复杂过程,因此,将其单独建模。
但是在毒理学领域,一般不考虑复杂的肠吸收过程,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黑箱处理,用一个房室代表。
在建立整体PBPK 模型时,需要依据哺乳动物一般的解剖学循环结构。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选择哪些组织(器官)、体液、系统作为模型的组成部分。
在实际的建模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核心组织(器官)、体液,包括血液、肝脏(主要代谢器官)、肾脏(主要排泄器官)等,几乎每一个PBPK 模型都会包括这些结构。
(2)与化学物质有关的组织,例如,其他消除该物质的组织(如肺和肠);染毒位置如皮肤(接触)、肺(吸入)、肠(口服);潜在可能发生反应的位置等。
(3)对于毒物平衡、储存有影响的组织,如骨、脂肪、肌肉等。
此外,为简化模型,还可以把一些组织分组,根据血液是否充分灌注,分为充分灌注组织和非充分灌注组织等;或者分为核心组织,快速和慢速平衡组织。
总之,要根据必要和简化的原则,并且根据具体的化学物质来选择模型的基本组成。
PBPK 模型的参数包括两类:(1)生理参数,与化学物质无关,基于生理结构和过程,其主要参数包括体重、组织体积、心输出量、组织灌注速率、分输出量、肺泡通气量。
(2)生化参数,基于物质在体内的动力学特性,其主要参数包括吸收速率、一级/二级速率常数、米氏常数、最大代谢速率、组织扩散系数、转运体活性参数。
这类参数由实验获得,包括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
通过体内实验,即给实验动物通过不同途径给药,可以得到药时曲线与相应的参数等。
而通过体外实验,如在体外系统(新鲜离体干细胞、微粒体、细胞液)进行,得到的代谢常数经过调整可以应用于动物整体的体内环境。
而传统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参数仅可以通过体内实验获得。
在确定了模型结构和模型参数之后,对每个房室列出物质守恒微分方程,即用流入该房室的动脉血中该物质的浓度和流出该房室的静脉血中的浓度之差乘以该室的血流量,再加上该房室中该物质的生成项和消除项,等于该房室内该物质的瞬时变化量。
因此,一个模型就简化为一个微分方程组,再利用计算软件求解。
常用计算软件包括ACSL、Berkeley Madonna、Matlab等,其中,Matlab在当前的PBPK 模型文献中应用最多,且已有文献论述其在PBPK 模型中应用的优越性。
模型建立之后,还需要根据目的对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以及检验模型结构是否需要简化等。
最后,要进行模型验证,即用与建模所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资料不同的另外一套数据来检验模型是否能够很好地预测同一物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