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性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1.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2.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3.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1)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2)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 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2. 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1)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 (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能够作为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全人类道德,其前提和基础在于共产 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以及 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2.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1) 何为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由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来的在社会
主义社会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道德,同时又是向未来 共产主义道德迈进和提升的先进道德类型,本质上属 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道德基 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为人民 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代表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类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 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 精神。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道德起源
(一)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自由道德
(四)无产阶级道德
(一) 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1、维护氏族整体利益是原始道德的基本准则
2、平等、互助、共同劳动是原始道德的重要规范
3、勇敢刚强是原始人最崇敬的美德
2、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主要的价值观念;
(四)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统一的道德----分裂对抗的道德-----统一的道德
2道德的发展是曲折的:
善与恶的斗争---剥削阶级道德的进步与没落----劳动人们道德的先进与落后。
一方面,统治阶级的道德:
(1)忠于国家、君主是统治阶级最主要的道德原则
(2)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道德要求
(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大,意识越清晰,基于利益追求引发的冲突就越多”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条件。
-------人类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有少数人的意识逐渐发展为多数人的意识,变成普遍的共同的社会要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这就是道德形成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伦理学是师范学院政史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历史演变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三、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具体时间分布如下:四、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本学科学习研究的对象,掌握道德的涵义,特点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
伦理学体系内容包括三部分: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实践。
(一)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古老而又年青。
(二)道德的涵义及特点道德的由来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与伦理。
道德现象包括三类现象: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
道德的特点:广泛性、层次性、利他性。
(三)基本问题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二、学习伦理学的意义1、完善社会,道德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地位。
2、完善个人,道德在人格健全与人生中的意义。
三、学习伦理学的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比较的方法。
3、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思考题:1、什么是伦理学?它包括几部分内容?2、伦理学科的历史发展概况。
3、什么是道德?它包括哪些现象?4、道德的基本特点有哪些?5、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6、学习伦理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第二章道德的本质和社会作用【5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了解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对社会经济,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宗教、文艺等整个社会生活的反作用。
一、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2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伦理学》PPT课件)
(二)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 德
(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性和虚伪 性
(四) 无产阶级道德开始形成并在实践中发展 第一,崇尚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第三,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勇气。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一、原始社会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是人类道德的最初形态,也是人类文明 最原初的展示。
(一)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二)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三)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
因此,道德的起源只能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及人们在其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去思索和把握。
(一)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道德是人和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 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创造 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道德。
二、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
道德自形成起就存在着善恶矛盾,不同所有制条件 下存在不同性质的善恶矛盾。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 证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总趋势是进步的,但这种 进步体现为在曲折中上升和前进。
(一)辩证理解恶在道德进步中的作用 (二)善恶观念的碰撞与澄清推动道德观念的更新 (三)扬善抑恶的评价和行为推动道德行为的进步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概述(PPT 43张)
泸沽湖素有“东方女儿国”之称, 居住湖畔的摩梭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初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保留着母系社 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之间建立偶居 婚姻关系的走婚习俗,带给人们一种神 秘的感觉,并且成为当今世界研究人类 社会形态和母系社会婚姻习俗的鲜活材 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当政府 主导下,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开始发展旅 游产业。先是一家一户招揽游客,后来 由多家联合成立旅游开放公司开展旅游 产业。 由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原始纯朴的 摩棱风俗与伦理道德发生了实质性的变 化。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劳动 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真正人的起点。 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创造出社会, 创造出社会关系,创造出人的道德。劳动成 为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这集中体现在以 下在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 第二,劳动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 第三,在劳动中形成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 动力。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直接基 础。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个人与整体、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 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交往关系时, 道德才有可能发生。 道德从萌芽到形成,是同社会关系 的日趋复杂相一致。临时的社会关系 (原始社会早期)→稳定的社会关系 (原始社会中期以后)。 原始的图腾崇 拜、风俗习惯→道德。
3、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精神条 件。人类社会意识的形成,使人明确认 识到活动的环境与对象,并且给活动注 入了目的和意图,使活动具有了自觉自 为的成分。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社会 交往的频繁,人际交往需要约束个人行 为的要求越来越明朗,当这种普遍的、 共同的要求经过一定的集中概括,“应 该”的要求从一般的价值观念中分离出 来,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出现,就形成了 比较严格和系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伦理学》教学大纲
《伦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伦理学学分: 4 总学时: 72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正确认识道德的起源、本质、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明确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规范及其层次性,了解道德评价、教育、修养等道德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方法,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伦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怎样学好这门课程。
教学内容:第一节伦理学的对象一、人类道德思考的发展与伦理学的产生二、对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节伦理学的任务一、科学地论证和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及其规律二、概括和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三、研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人的成长规律四、批判旧道德,树立新观念第三节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一般的科学方法二、社会科学的方法三、作为具体科学的伦理学的特殊方法第二章道德的起源、本质与功能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科学论断,明确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和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认识道德的社会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道德与人类活动二、道德与社会关系三、道德和社会意识第二节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第三节道德的社会功能一、道德的基本社会功能二、道德的认识功能的特殊性三、道德调节功能的特殊性第三章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从对道德历史类型的演变中掌握道德发展的主要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
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历史类型一、原始社会的道德二、奴隶社会的道德三、封建社会的道德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第二节道德发展的规律性一、道德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道德的曲折前进过程三、道德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第四章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原则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发展及特征,明确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防止和克服个人主义倾向。
客观唯心主义
农夫 铜、铁 情欲 服从管理 节制
封建社会:
西方:国王——公——侯——伯——子——男 中国: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
3、道德规范:鄙视劳动、男尊女卑 奴隶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化,男主女从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封建社会: “三从”:未嫁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资本主义私有制
(经济基础)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
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人与人之间变成了金钱关系。
4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
的外在表现形式
马克思揭示实质:
民主: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自由:资本家购买和剥削工人劳动力的自由; 平等: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在交换市场上的形式平等, 并非关系平等; 博爱:资本家对工人假惺惺的慈善或救助。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 矛盾出现 调节规范
关系复杂 交往频繁 道德出现
(三)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是道德形成的基础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使 得社会意识分化为独立的领域,形成各自独立的社会意 识形态。如:道德、法律、宗教等。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
(一)客观唯心主义
西方:
灵魂中的善和人类生活中的道德均来源于神谕或神的启 示。 (苏格拉底、柏拉图)
道德的原因就是上帝的存在。
(中世纪基督教)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
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也是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3
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第三个历史前提。
4
道德就是人们对自身行为在社会关系中的“应当”与“不应当”的自觉意识。
5
二、道德的本质
【学生关于道德本质的看法】: 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潜在发展 内化 是人们对各类行为所追求的,认为是正确的、理应遵守的准则,是良知引导的一种约束。作用 知道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塑造真善美。真善美化作行动。(多人这样认为)内化 符合人们追求集体美好而存在的潜在的约束。规范 道德是人类的进化。起源 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力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体现了人类最伟大的一面。作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规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规范 复杂庞大的准则体系。规范 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是在人的一生中没被意识到并发掘而已。本体 摩西十诫。规范 人的精神行为准则。内化的规范 心灵的底线,凭自己的良心。内化的规范 社会运转的隐性维持元素。从作用来说 为人类社会保持正常秩序的规范。从作用来说 道德是衡量一个人行为好坏的标尺,而这个标尺以舆论为准则、何谓道德的底线、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真是无法判断。我们究竟是求同存异还是随大流?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Βιβλιοθήκη 050201
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道德、哲学、宗教、艺术
首先,道德实践过程是实际活动与精神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求真:主体与客体相对立,主体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求美:主体以自身的意识为对象,自身精神升华。
道德:道德活动则受精神境界、意识状态所支配、决定。善的活动受善的意识支配,恶的活动受恶的意识支配。
其次,健康的道德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的个性发展、个人权利等深刻的肯定,它并不外在于人,更不排斥个人利益。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
The Ten Commandments I am the Lord, Your God; do not worship false gods. Do not take the name of God in vain. Keep holy the Sabbath Day. 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Do not kill. Do not commit adultery. Do not steal. Do not bear false witness against your neighbor. Do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spouse. Do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belongings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 律
教学要点: 本章讲述1.道德的起源。在历史上也多种多样的道德起
源观念,只有马克思主义真正解决了道德起源的客观 基础,并把握了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过程。2.人类道 德发展的历史阶段。3.探索道德发展的规律性,以及4. 如何批判继承道德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5学时 参考书目: 1,《孟子》 2,《荀子》 3,卢梭:《论科学和艺术》,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教学内容:
2.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方面,我们人类能 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世界,并且能够以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形成 对对象物的认识,而且,人们有能力通过发展自身思维能力,获得 对周围世界的本质的越来越广大、深入的认识,也能够形成对事物 有利或有害于己的看法和观念,也能够反思到什么的合作形式能够 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人类的意识 和自我意识是紧密相联的,人类个体有了自我意识,能反思自己的 生存目的,能反思人与人交往的应然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有关责任、义务、善恶等道德意识。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h
36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 根本途径。
★学思并重
★省察克治
★慎独自律
★积善成德
★知行统一
案例二 案例三
h
37
h
24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中共中央印 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第一次系统 明确的提出“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 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 道德规范。
h
25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历史和现实表明,道德在一个社会中的 作用大小,往往取决于作为主干的基本道 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中的知晓度、信奉度和 践行度。
h
3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调节功能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辩护功能 沟通功能
h
4
道德的认识功能
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 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 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 会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一种方式。
h
5
道德的调节功能
是指道德通过评
价等方式,指导和
纠正人们的行为和
实践活动,协调人
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 公、服务社会。
h
30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 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
h
31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 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诚信并不单纯是一个道德概念; 诚信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讲诚信,从长远来看,能够得到更好的经济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道德及其发展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2.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七、道德的历史和发展规律
(一)道德历史演变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影响和制约道德的发展。
道德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先后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出现五种不同的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是: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关系,没有阶级、没有对立。
奴隶社会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种对立的道德,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道德占统治地位。
历年真题9: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 )。
A.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
B.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C.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D.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答案:C
解析:道德起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
道德功能有:调解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其中,调解功能是道德的最主要的功能。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其他功能都是建立在调解功能和认识功能的基础之上的。
伦理学复习大纲【完】
伦理学复习大纲【题型】一、名词解释:2’*5=10二、辨析:4’*5=20三、简答:8’*5=40四、论述:10’*3=30【导言】【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1、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
2、伦理与道德①伦:从人从伦,在《说文解字》中训为“辈”,指人与人之间的辈分次第关系。
理:事物和行为当然的律则和道理。
伦理: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的认识,指处理人伦关系的道理或规则。
②道:做人的根本的原则和方法,正确规则。
德:通“得”,对道认识、实践后心中有得。
是内心修养与身体力行的统一。
道德:既有“德行与德性的规范”之意,也有“符合规范的德行和德性”之意。
③伦理:更多地表达既有的社会关系(秩序),有社会倾向,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意味。
道德:更多地用于个人,更多含有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
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也将道德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把伦理学界定为研究道德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独特性上,来理解和把握道德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意识现象,认为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为评判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软约束)来维系,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原则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品质、行为活动的总和。
要点:①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道德的主体是人,调节的范围主要是人与人(包括个人、群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诸种关系。
②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之处在于,它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等为评价标准,同时道德约束是一种柔性的、内在的软约束。
③道德常常表现为规范或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系,同时又表现为践行原则规范所形成的德性品质、价值观念和精神信念,是一个由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组合起来的知识和价值体系。
4、伦理学基本问题:伦理学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
(新发展:道义与功利的关系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伦理学中表现为两方面:①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谁决定谁,以及它们之间有没有反作用。
《道德经》第三章
③无:无有,始有,道,无形的大道。无形指某事物的存在不能被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感知。这种事物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也可以是意识层面的非物质或者是以能量等形式存在的概念。
《伦理学》期末复习
伦理学1、伦理:伦:人伦,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以血缘、辈分为特点的关系。
伦,辈也。
理:治玉,规则,道理。
伦理:处理人伦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则。
2、“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五理”:以忠、孝、悌、忍、善“五理”为“五伦”关系准则。
“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无常”:仁、义、礼、智、信。
3、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①从学科起源来看,西方创设此学科就命名为“伦理学”。
②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伦理”与“道德”在词源上是相通的。
③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伦理学产生于“道德教化”的需要。
4、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品质、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道德的主体是人。
5、道德现象:道德现象是可以被人们感知到的道德的外部形态。
包括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等。
6、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内容:道德和利益谁决定谁的问题;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谁先谁后的问题。
7、伦理学的性质:①伦理学属于哲学的分支学科,被称为“道德哲学”。
伦理学就是奠基于哲学价值论之上的学科。
②以善恶价值为探讨的核心,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实践提供知识和价值的指导。
③伦理学的研究既包含“实然性”问题,也包含“应然性”问题。
对“应然性”问题的探讨和回答,是伦理学的价值所在。
事实问题都是“实然性”问题,价值问题则属“应然性”问题。
8、伦理学的使命:①为社会道德文化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②为建构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提供价值支撑。
③为个人道德生活提供思想启迪。
④为个体素质和境界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第一章伦理思想传统1、伦理思想传统形成的基本因素?①人类早期文明的初步成熟和进步。
②具有独立社会身份的古代学者群体的自由思想和理论工作。
③较为发达的早期社会文化风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客观前提和直接基础:道德形成与社会分工与发展
① 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客观前提
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劳动关系、交往关系,进而表现为道德关系、政治关系。亦即道德关系是建立在劳动关系、交往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道德进步是随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变化发展而矛盾交错、进退兴衰、曲折地前进。
4、道德的进步,还要受到其它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治、法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艺术、宗教等无不给与道德进步一定的影响,其中特别是政治和法律对道德的影响和制约更为重大。
作业:
1、辨析题: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
2、简述道德进步的规律性
道德只有在社会中,在发生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的时候和地方,只有人脱离了动物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才有可能发生。人离开了社会关系,就不会形成人,也就不可能产生人的道德。(动物合群与社会交往是有本质区别的)
② 道德的产生不仅必须以社会关系为前提,而且必须以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2、道德进步是一个中断性和连续性、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辩证过程。
历史上任何的新道德的产生都是对旧道德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保留了旧道德中那些积极的可供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总之,在道德问题上,没有变革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前进,这是道德进步的又一客观规律。
3、在阶级社会中,劳动人民和其它先进阶级反对腐朽阶级势力的斗争,是道德进步的动力。
(2)客观唯心主义道德起源论:代表人物:黑格尔。道德起源于“绝对观念”、“理念”,是由人的理性支配的。
3、庸俗进化论的道德起源: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依据,认为人既然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人的道德就是人身上动物本能的自然延续。像斯宾若塞的“任天为治”、“弱肉强食”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科学论述
2、唯心主义道德起源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禀性或超人类的所谓“客观精神”。
(1)主观唯心主义道德起源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先天的情感。
例如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皆有四端(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而产生“仁、义、礼、智”四德。并提出了人之不善不在“性”,而在人。由此而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方法。
二、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一)唐凯麟老师的观点:
1、道德进步是一个通过善和恶的矛盾斗争而实现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恩格斯指出:恶往往作为往往作为一种“杠杆”推动着社会的前进运动,旧的美德因此而陈腐,最后销声匿迹;
在阶级社会,倒退与绝境往往是道德前进的伴侣。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进步总是“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作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列宁也曾指出,一个新生儿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并且也必然会带出一些应该丢到垃圾里去的脏东西。
自然的分工—→社会分工—→交往扩大—→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矛盾日益突出,人们不仅意识到了个人利益,而且也意识到了社会利益。这时,个人与整体之间既要保持一种有序化的状态,又出现了利益分歧和矛盾。这就是当时主导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就导致了道德的出现:
一方面,氏族内部出现了比较明确的个人对整体利益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行为准则。
又如荀子、孟德斯鸠的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皆恶。荀子将人性分为“性”和“伪”两部分,“性”指与生俱来的生理素质,“伪”是指后天人为造就的礼仪法度。并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修养方法。
康德的道德先验论:道德起源于人的“善良意志”、“法由己立,法由己行”,“人的灵魂并非完全没有纯正道德的任何冲动的根据”,“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道德是人的道德,人作为道德的主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劳动活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 劳动活动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人们把每天重复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的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
1、罗国杰认为,对道德起源的考察,应从道德与人本身、道德与人的活动发展过程、道德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变化历程等联系起来考察。马克思主要从道德与人的劳动、道德与人的关系、道德与人的意识这三方面来阐述道德的起源问题的,具体表述如下:
(1) 劳动(生产活动)在道德起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① 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
道德的最初表现形式为:生产禁忌、性禁忌、图腾崇拜等。
③ 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在原始社会,没有个人和社会的差别,没有自我观念,因而也就没有后来所理解的真正意义的道德。
一方面,劳动不仅产生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引起人与人的差距和矛盾(氏族为了保存自身的存在,不致整个氏族的灭亡,创造出种种形式,行使约束人们的功能),,推动着道德的产生。
另一方面,人的内心也产生了维护整体利益的义务感和荣辱观念。
(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前提和和社会关系;意识又反作用于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
王海明认为,一方面,抽象地讲,道德与政治、法一样,起源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维护社会活动秩序从而保障其存在和发展的手段:保障社会存在和发展是道德的普遍目的;另一方面,具体地讲,道德与政治、法一样,起源于经济和科教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维护两者的活动秩序、保障其存在和发展的手段:保障经济和科教的存在和发展是道德的具体目的。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一、道德的起源
(一)有关道德起源的种种说法:
1、神启说: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
(1)基督教教义理论
摩西十诫
原罪说
(2)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将天神化,将自然人格化,提出天人同类,人副天数,天人可以感应:感应的方式有两种:上传:人以行感天;下达:天降祥瑞以鼓励人或惩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