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合集下载

最新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最新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注意:并非所有用
①……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了“者、也”的都 表判断。有时它们 表句中停顿或舒缓
《齐谐》者,志怪者也。
语气。
②……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者也 如:吾生也有涯,
③……也
而知也无涯。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④……,…… 刘备,天下枭雄。
• (2)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2015年安徽卷)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 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
• (3)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2015年新 课标I卷) 金人即使不索求我,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2、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 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 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 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并用“者”结句。
秦,虎狼之国。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2、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亦、 素”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
窃符救赵》 )
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臣本布衣 (《出师表》) 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 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5、无标志,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今臣亡国贱俘 宾主尽东南之美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有句式归结之五兆芳芳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宝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良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 者作甚”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故,即“以何”的倒装.暗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方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何故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动方法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故…… 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故”即“以何”的倒置.“何故…… 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 做什么”.例如:敌未灭,何故家为?(《宋史·击飞列传》))4.何…… 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配合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记,暗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 呢”.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 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 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6.庸…… 乎,译为“难道…… 吗”.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 乎,暗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 吗”或“大概…… 吧”.例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8.如之何,奈何,译为“怎么…… 呢”.例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三)表推测、揣度或商榷的固定句式1.得无…… 乎,得无…… 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吧”.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无乃……乎,译为“恐怕…… 吧”.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成乎? (《般之战》)3.…… 之谓也,其…… 之谓也,其…… 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 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诗曰:“孝子不匾,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部》)(四)表感慨的固定句式1.何其,它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暗示原因和程度,译为“为什么”“多么”;一种是暗示感慨语气,译为“多么”.例如:(1)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沽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一何,有的写作“壹何”,经经常使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增强感慨语气,可译为“多么”.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必! (《石壕吏》)(五)表比较的固定句式1.孰与,与…… 孰,译为“跟…… 比较,哪一个……”.例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六)表选择或并列的固定句式1.非…… 则,暗示选择.可译作“不是…… 就是……”.例如: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2.其…… 其…… ,暗示选择.可译作“是…… 仍是…… 气有时候前一个“其”字可省略.例如: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 (《史记·赵世家》)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罕有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陈胜者,阳城人也.(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4)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6)七略四库,天子之书.(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9)此三者,吾遗恨也.(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1)斯用兵之效也.2.采取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暗示判断.如:(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5)梁父即楚将项燕.(6)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也.(7)非死,则徙尔.(8)此皆良实,志虑忠纯.(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1)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3.采取否认副词“非”暗示否认.如:(1)六国破灭,非兵倒霉,战不善,弊在赂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例如:(1)刘备天下枭雄.(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二)主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主动句.其罕有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主动.如:(1)臣诚恐见欺于王.(2)秦城恐不成得,徒见欺.(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5)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为”“为……所”表主动.如:(1)怙恃宗族,皆为戮没.(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为予群从所得.(4)恐为操所先.(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受”“受……于”表主动.如:受制于人.(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故至此?”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良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容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标记词:于、以.如:俄有武夫出于波间覆之以掌,虚若无物.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暗示强烈的感慨.如:(1)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4)王无异于苍生之以王为爱也.(5)德何如,则可以王矣?(6)何由知吾可也?(7)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8)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10)常人不克不及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掌控,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如:可烧而走(之)也.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波不克不及鸣焉.(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3)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7)渔工水师虽知而不克不及言.(8)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9)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10)士志于道而耻粗衣劣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句式复习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第一类: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第二类: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一、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二、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三、请判断以下句式特点:_________,注意括号内省略的内容,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解读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解读
• (2)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 富人陈氏也。(3分)(2014年广东卷) • 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 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
二、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 例:而君幸于赵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②用 “见”、“于”,“见......于......。”表 被动。 注意:见放在动词前, 还可以表示 例:遂见用于小邑 “对自己怎么样”,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如:“府吏见丁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慈父见背” ,“见
注意:并非所有用 1、用“者”“也”表判断。 了“者、也”的都 ①……者,……也 表判断。有时它们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表句中停顿或舒缓 《齐谐》者,志怪者也。 语气。
②……者也 如:吾生也有涯,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者也 而知也无涯。 ③……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④……,……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故木受绳则直。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翻译句子
•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4分)(2013年江西卷) •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 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谅”,“诚请见教”等。
③用“为”、“为……所……” 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④ 用 介词“被”表被动。 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2、无标志的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其李将军之谓也? 2、孰与:可译为“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3、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 可译为“能不”或“莫非”。
• 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4、无以——有以: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 办法”、“有用来……的办法”。
二、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 (1)“……者……也” (2)“……者,……” (3)“……者也” (4) “… …, … …也” 2.用“为”“乃”“则”“皆”等表判断。 3、用“是”表判断。 4、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5、否定的判断句。
学法总结:
1、理解为本,重视翻译。 2、把握特点,掌握用法。
翻译这三句话,体会定语后置的特点。 文言文中,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或强调定 语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 心词之后。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 2、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3、中心词+之+定语 式结构
定语后置:翻译下列句子,体会定语后置 的特点,并区分属于何种定语后置。
1、吴儿善泅者数百。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梓涵冲刺补习
• 第四讲:文言文认知 • ——文言特殊句式 • ——文言固定句式
2022/5/7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倒装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 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 的宾语前置句式。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句子,注意划线 部分的语序,体会宾语前置的特点。

文言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

文言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技巧点拨】Ⅰ.熟练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的一般规律,固定句式则要熟练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判断句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一)1.“……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句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和解说。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⑤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也。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者,……。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例: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合用表判断)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合用表判断)注意:③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者:……的人,代词,“也”表判断)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的人,代词,“也”表判断)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者:……的人,代词,“也”表判断)(二)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有名词对名词做出判断。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句式一、文言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常常见到由几个文言虚词结构而成的一种短语形式,我们常常称之为“凝固短语”或者“凝固结构”“固定结构”“习惯用法”“固定句式”等。

凝固短语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表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曰:“何以知之?”2、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二)表反问1、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何……为?(……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孔子云:“何陋之有?”4、庸……乎(“难道……吗”)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宁有……乎(“难道是……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7、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三)表揣度1、得无……乎(耶)?(该不是……吗?)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其……欤?(不是……吗?)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无乃……乎?(恐怕(只怕)……吧?)例:无乃后乎?4、.……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四)表陈述1、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无以(“没有什么用来……的”)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有所“有……的(人、东西、事情)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

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就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与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与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2、“以为”就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二、“所以”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五、“何……之有”——“何”就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 “不也……不”或“岂不也就是……不”。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耳:只不过罢了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文言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

文言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

文言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常见文言固定结构一、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三、表示感叹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4. 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①吏呼一何怒石壕吏5.亦……哉可译为也……啊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四、表示揣度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3.其……欤兼表反问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五、表示选择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六、表设问: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七、表陈述语气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①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5.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八、假设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九、转折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十、其他1、得以:可译为“能够”;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4、而已:可译为“罢了”;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其后就以吴地人民暴乱报告朝廷,追究、处死五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也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墓中的人;7、既……且……:可译为“又……又……”;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8.可得:可译为“可以,可能;”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9.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10.乃尔:居然如此,可译为“竟然如此,这样”;①何其相似乃尔;11.且夫:可译为“再说,而且”;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12.是故:可译为“所以,因此;”①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13.是以: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14.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上战胜敌国;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15.往往: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常常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16.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17.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一早,您千万不可不尽早来向项王当面赔罪”②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于是范增起身离席,到帐外召来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下不了狠心;”③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④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18.谓之: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①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③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记东边的那道山谷,古时候把它叫作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达;④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这次经过中岭到山顶,也有象门户一样的山崖横立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们叫天门;19.无何:可译为“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山市蒲松龄不一会儿,看见数十所宫殿,绿瓦上高翘的屋檐,好象要腾飞起来的样子,才醒悟出这是山中蜃景;20.毋宁,无宁:可译为“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①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让我先死,宁愿你比我先死;"21.无庸:可译为“不用,无须;”①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请大家还是暂且不要同吴国作战吧22.无由:可译为“不可能,无法,无从;”①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没有机会见面,心里不胜思念仰慕;不任:客套语23.相与:可译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24.一切:可译为“一律,一概;权宜,暂且;”①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大风停下来后,天又一片清朗,原先的一切没有了,只剩下孤危的城楼一座,直插云霄;25所以:可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③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点是一致的;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26.以故:可译为“所以;”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27.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①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这些都是山水中的奇景,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辱了它们;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28.以是:可译为“因此;”②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五蠹所以说徐偃王推行仁义之道而徐国被消灭了,子贡富有口才和智谋而鲁国还是丢掉了大片土地;由此看来,推行仁义之道、运用口才智谋,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办法;29.以……为……:可译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然而,当初秦国凭借小小的国土和千辆兵车的国力,却迫令八州诸侯称臣,使原先位处同列的诸侯入秦朝拜,达一百多年之久;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殽山和函谷关当作宫墙;谁料陈涉一人起来发难,秦朝的社稷就毁灭了,国君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为什么呢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30.以为:可译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倘使放弃进攻郑国,让郑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31.以至于:可译为“一直到;结果;”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32.因而:可译为“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①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林黛玉进贾府②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33.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①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对这种势不两立的局面是无法改变的;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于是,秦始皇完全废除前代君王治国的原则,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昧无知;又毁坏六国的名城,杀害六国的豪杰俊才,收集全国的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锋刃而铸成钟鼓,又制作十二个铜人,以削弱百姓的力量;34.……之谓:可译为“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②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说的就是先生你这样的人;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35.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①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勾践灭吴越国的地盘,南面到了句无,北面到了御儿,东面到了鄞,西面到了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六国到了被灭亡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4.刘备天下枭雄;……,……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4.受制于人;……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四)表示揣度
25.无乃……与?:恐 怕……吧、只怕……吧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 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 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26.得无......耶,得无…… 乎:大概……吧、该不是…… 吧?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 乎?”《触龙说赵太后》
6.孰与……,与……孰: 跟……比较,哪一个…… 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 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 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 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 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 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 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 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 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 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13.安……哉(乎):哪 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 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不亦……乎:不是…… 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 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 欤?《屈原列传》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 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 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 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耳:只不过…… 罢了
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 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 乐耳!《庄暴见孟子》
21.惟……耳:只是…… 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 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37.比及:等到……的时候
①对曰:“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子路、曾 皙……侍坐》

2017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

2017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

2017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D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是可忍,孰不可忍?8、此帝王之资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第一组:1、不拘于时,学于余。

2、而君幸于赵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不能容于远近。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句式特点:】用介词“于”表被动。

第二组: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被动。

第三组: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4、如姬父为人所杀。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式特点:】用“为”“为……所……”表示被动。

第四组:1、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句式特点:】用“受”“受.......于..........”表示被动第五组: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句式特点:】用介词“被”表被动,与今相同。

第六组:1、戍卒叫,函谷举。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王之蔽甚矣。

【句式特点:】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被动句主要形式:】1、用介词“于”表被动。

2、用“见”“见……于……”表被动。

3、用“为”“为……所……”表被动。

4、用“受”“受.......于..........”表示被动5、用介词“被”表被动。

6、动词本身表被动。

(二)知识迁移: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A )A、同舍生皆被绮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c )A、吾属今为之虏矣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D、行将为人所并3、翻译句子:(朱)晖(huī)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嗨,朋友!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交流或者书面表达中,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就像魔法咒语一样,能让我们的表达变得超级精彩呢?就拿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来说吧。

我有个同学叫小李,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爬山。

爬到山顶的时候,他兴奋得不得了,大喊:“真美啊,这景色!”你看,这就是一个倒装句。

正常的语序是“这景色真美啊”,可是他这么一倒装,就把那种对景色的惊叹强调得更厉害了。

就好像你看到一个超级酷炫的东西,你不是平淡地说“这个东西好酷”,而是激动地喊“好酷啊,这个东西!”这种倒装句就像是给平淡的表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感情更澎湃地喷涌出来。

你能想象如果所有的表达都只是规规矩矩的正常语序,那得多无趣呀?就像吃菜只吃白水煮的,一点味道都没有。

还有反问句,那也是特殊句式里的一把利器。

我和我的朋友小王争论到底该不该帮助街边的流浪小动物。

小王觉得不应该,说可能有危险之类的。

我就对他说:“难道那些小动物不可怜吗?如果我们都不去帮它们,它们该有多无助啊。

”这反问句一出来,就像在他面前竖起了一面镜子,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

反问句就像是一种语言上的小钩子,勾住你的思维,让你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说话者的意思。

如果我当时只是平淡地说“那些小动物很可怜,我们应该帮助它们”,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这就好比你要叫醒一个沉睡的人,你轻轻地推他可能没反应,但是你用力晃他一下,他就惊醒了。

反问句就是那用力晃的一下。

固定句式呢,也很有趣。

比如说“一……就……”这个句式。

我邻居家的小孩小明,那可是个小馋猫。

每次一听到卖糖葫芦的声音,就迫不及待地跑出去。

这个“一……就……”就把事情的连贯性和及时性表达得很清楚。

你看,这个句式就像一条隐形的线,把两个动作紧密地连在一起。

要是没有这个固定句式,你描述起来可能就会啰里啰嗦的,像“听到卖糖葫芦的声音之后,他很快就跑出去了”,就没有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了。

再比如说“不管……都……”。

我有个做销售的朋友小张,他可真是个有毅力的人。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完美整理版)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基础知识0622 1204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臵句、状语后臵句(介宾短语后臵句)、定语后臵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臵句)四类。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采用“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 采用“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 没有任何标志的。

①刘豫州王室之胄(刘备是王室的后代)②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第一处于表被动,第二处是状语后置。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3. 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而刘夙婴疾病。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第一部分熟记篇熟记九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作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1.“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3.“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4.“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5.“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7.“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①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行》)②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8.“……,……也”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9.“……,……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10.“……者,……也”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1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13.“……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二)被动句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感其”即“被……所感动”2.“为”表被动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用”即“被……所用”3.“为……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秋风所破”即“被秋风吹破”,“为”即“被”4.“于”表被动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即“被”(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油)自钱孔入(《卖油翁》)2.省略谓语再(鼓)而(气)衰(《曹刿论战》)3.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①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二章》)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③念无与(之)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4.省略量词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②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愚公移山》) 5.省略“于”①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②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记》)(四)倒装句1.谓语前置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2.宾语前置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何以战?(《曹刿论战》)3.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4.定语后置①马之千里者(《马说》)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5.介宾结构后置①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躬耕于南阳(《出师表》)③屠惧,投以骨(《狼》)④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二、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庶几……欤?
可译为:“……或许……吧?”
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例: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
可译为:“与其……哪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的村 庄。 2.……,抑……译为“是……,还是……”或 “……,还是(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 序》)
12.“庸……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哪里(怎么)……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 比我大还是小呢?
三、表示感叹 1.何其……也!可译为:“怎么、那么…… 啊!”“多么……啊!” 2.特(直或止)……耳,译为“只不过……罢 了” 例: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嗟夫,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读《孟尝 君传》)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得无……乎? 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 非)……吧”。可译为:“该不是……吗?” 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索,这莫非是指 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 后》)
4.“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岂(其)……哉(乎、耶)?可译为:“难道…… 吗?”
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 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 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 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3.何如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 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 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 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
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石乎!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 也不
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5.“何(奚)以……为”“何(奚、曷)……为” 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 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 么要告辞呢? 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 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 干什么呢点
1.实词 2.虚词 3.特殊句式 4.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
1. 2. 3. 4. 5. 6.
表疑问 表反问 表感叹 表揣度 表选择 表其他
1.何所……?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 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文:问姑娘所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 的是什么。 例: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 翁》) 译文:卖炭得来的钱所谋求的是什么?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 《逍遥游》) 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 呢? 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 么要攻打它呢?
6.孰与:与……孰 译为“跟…… 比较,哪一个(谁)……”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
7.……非……欤?可译为:“……不是…… 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8.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 呢?
表疑问
1. 何所…… 2. 奈何……若何……如何 …… 3. 何如 何若 4. 如……何 奈……何 5. 何以……为 何……为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 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 系吧。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 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 例: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 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 怎么样” 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 译文:凭着你残余的力气,还不能毁去山上 的一棵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块怎么样呢?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3.然则…… 么……”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 耶? 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 事)”; 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 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 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 (我)不躲避的。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如今入了关,没有掠夺任何财物, 也没有迷恋女色,看来他的志向不小。
2.奈何……?若何……?如何……? 可译为:“……怎么办?”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还可译为:“为什么……?”
译文:拿了我的玉璧,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 传〃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 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 的那个和尚吗? 10.独……哉(耶)?可译为:“难道…… 吗?” 例:独不怜公子姊耶?
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 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 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 吗? 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 亲的志向!
6.若……者 可译为:“好像……的样子” 7.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可分别译为 “有用来……的……”“没有……的……”。 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才能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译文: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译文:因此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 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 译文: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6.安……哉(乎)?可译为:“怎么…… 呢?”“哪里……呢?” 例: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 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 如太行、王屋何? 何辞为?
表反问
1. 何……之有? 2. 如之何……? 3. 不亦……乎? 4. 不为……乎? 5. 岂……哉? 安……哉? ……非……欤? 宁……耶? 顾……哉?
1. 何陋之有? 2.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3.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也与? 4.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 僧哉?
5.……之谓也;其……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 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 “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 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
是……吧”
例: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 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
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 水》)
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 己这里(这边)。 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 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1.“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 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1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 何况……呢”
11.“其……乎(也、耶)”,表揣测、希 望、反问等语气。 表揣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 怕)……吧!”
表希望:“还是……吧!”;
表反问:“难道……吗?”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 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译文:还是(或者)说推究他成败的事迹,都是由于 人事所决定的呢?
3.其……,其……也? 可译为:“是……呢,还是……呢?”
例:呜呼!其(难道)信然邪?其梦邪?其 传之非其真邪?
译文: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 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六、表示其他 1.所以…… 译为:“……的原因”, “……的方法”,“用来……”,“……的 依据”,“……的工具”,“……的作用”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2.有……者 可译为:“有个……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