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简答题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简答题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简答题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对外汉语教学,是指针对非母语学习者进行的汉语语言教学。

它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言,提高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同时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2.特点(1)突出实践性:对外汉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学以致用。

(2)文化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中国文化特点,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3)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1.基本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主要关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评价体系等方面,以提高教学效果。

3.方法与技巧教师需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如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交际法等,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1.语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将语言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习者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2.突出文化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汉语。

3.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涵盖汉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2.教材编写教材应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系统性,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五、对外汉语教学的评价与评估1.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2.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应注重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课堂表现等方面。

3.反馈与改进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发展趋势(1)国际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需求日益增长。

(2)科技助力: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将为教学带来更多创新。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笔记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笔记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笔记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整理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总结: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2023年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2023年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目录绪论篇第一章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旳语?第一语言是人出生后来首先接触并获得旳语言。

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后来再学习和使用旳另一种语言。

这里所说旳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旳时间先后来辨别旳。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旳语言。

外语是指外国旳语言。

一般状况下母语是人们旳第一语言,不过两者不能等同。

目旳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但愿掌握旳语言。

不管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旳母语,只要成为一种人学习并争取掌握旳目旳,都可以成为目旳语。

(1)一种在美国出生旳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旳这种语言是他旳()。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

法语是他旳()。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3)华侨小明纯熟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旳()。

A母语 B外语 C目旳语(4)华侨小明纯熟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旳()。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但愿掌握旳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旳语答案:(1) A(2) B(3) A(4) B(5) C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旳长处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旳汉语教学,它只合用于中国。

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旳海外华人旳进行旳汉语教学。

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旳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旳影响,并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

不过这一名称也有一定旳局限性:它只突出了重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精确地反应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旳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2)对外汉语旳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旳海外华人B外国人C第一语言是广东话旳海外华人(3)“对外汉语教学”旳提出时间是()。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文成为了一种了全球化的语言,汉语也逐渐成为了全球化的语言。

汉语的开放教育对外推广进一步扩大了汉语的范围。

汉语教学是一种全球化的教育课程,它实施了以汉语为母语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教育。

汉语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汉语语音、语法、词汇和书面表示能力,以及运用汉语完成预先设定的任务,阅读汉语原文并根据汉语原文写出英语翻译。

传授汉语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习,更主要是掌握中国的文化,让外国人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中国文化和民族历史的研究中来。

此外,外国人学习中文也有助于促进中外国家的合作关系。

目前,中国正在扩大全球范围的对外开放,中汉交流的渠道大大增加,汉语将成为双边关系表达的桥梁,汉语所创造的友好氛围和工作效率,使双方双赢,形成合作关系。

总之,汉语教学对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项目,它有助于推广汉语文化,让全世界的人们能够融入到中国的更多文化领域中去,架起中外的桥梁。

只有汉语教学的开展,才能实现中外友好的未来。

对外汉语教学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学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学名词解释对外汉语教学名词解释1. 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将汉语作为非母语的人所学习和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

它包括对汉语发音、词汇、语法、阅读、听力、口语等方面的教学。

2. 汉语拼音:是中国汉字的发音表示方法之一,采用了拉丁字母和音调标记的方式,用于辅助汉语学习者正确发音和拼写汉字。

汉语拼音的标音方法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3. 汉字:汉字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字系统之一,它是由一系列笔画组成的,每个汉字代表一个意思或概念。

学习者需要通过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提高对汉语的理解能力。

4. 语法:语法是一门研究语言结构和组织规则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是指教授汉语句子的结构、词类、句型等基本语法规则和用法,帮助学习者正确运用语言。

5. 口语:口语是一种通过口头交流来表达思想和意见的语言形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主要指教授汉语的发音、口音、口语表达能力等,让学习者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进行口头交流。

6. 阅读:阅读是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来获取信息和理解意义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习者对汉语文章、短文、课文等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7. 听力:听力是通过听取语言来理解意思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旨在提高学习者对汉语口语和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听力技巧和反应能力。

8. 词汇:词汇是一种语言中基本的意义单位,是由一个或多个汉字组成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是指教授汉语的词汇量、词义、搭配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习者扩展词汇量和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9. 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是一门语言中的组织结构和使用规则的描述性规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规则教学包括教授汉语的句子结构、语序、时态、语态等基本语法规则和用法,帮助学习者正确运用语言。

10. 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语言环境下,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交际中流利地使用汉语。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

第一语言: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和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或本族语)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第二语言:是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或使用的其他语言。

语言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语言能力: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

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

语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

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

语言交际能力: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

)语言水平测试: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

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客观的评分标准。

有效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测试可分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

语言成绩测试: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

例如: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语言潜能测试: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

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名词解释引论高频考点

名词解释引论高频考点

名词解释引论高频考点名词解释-引论01 效度答: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

比如说,本想要测量听力理解能力,但采用的确是笔头回答问题的方法,这就达不到测量的目的,效度就很低了。

【出处】《对外汉语教育引论》382页。

02 课程设计答:简单来说就是制定课程。

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出处】《对外汉语教育引论》299页。

03 难度等级模式答: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是教学中进行对比分析的主要目的。

很多语言教育学家制订了语言难度等级,以减少预测的主观性,便于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运用。

【解析】《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第187页。

04 情感过滤假说答: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

第二语言课堂学习总是输入大于吸收。

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或者说成为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

【解析】《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第175页。

05 翻转课堂答:翻转课堂译自“ 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名词解释1、运用分析: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既包括偏误部分也包括正确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2、偏误分析: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3、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4、语构文化: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5、习得: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6、语言学能:第二语言习得需要一些特殊的素质,这种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7、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8、交际策略: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9、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制定课程,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二、简答1、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①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专门的学科是指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

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及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1、对外汉语教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

局限: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2、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

对外汉语期末引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期末引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期末引论名词解释
1. 汉语:指中华民族以汉语为母语的一种语言,是中国最重要的民
族语言,也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2. 中文:是指汉语的书面表达,是一种文字体系,用来记录和传播中
国的文化思想、知识、历史和技术,它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3. 拼音:指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用英文字母表示中文音节的一种音
标系统,用于把复杂的汉字变成单一的音节,方便汉语的发音书写。

4. 语音:指汉语的声音现象,又称语言的发声。

它主要由音节、声母、韵母的声调和配乐组成,通过声部、发音、变调等形成对汉语语音的
准确表达。

5. 语法:指语言里的构词规则和句子结构的规则。

它是汉语的一个基
本结构层面,贯穿词汇、句法和句式等语言层面,是汉语书写和表达
的基础和标准。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简答题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简答题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简答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是一门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汉语给非母语者。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回答与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相关的问题。

1.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定义是什么?对外汉语教学引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研究如何教授汉语给非汉语母语者。

它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创新、教学评估的设计与实施等。

同时,还会研究学习者的特点、教师的角色、教材的编写与选择等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问题。

3.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意义是什么?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同时,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4.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方法有哪些?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

理论研究方面,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式,总结和归纳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和规律。

实践探索方面,可以通过教学实验、教学观察、教学反思等方式,验证和改进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5.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随着全球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二是融合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提供更丰富、便捷的教学资源;三是强调交际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四是加强教学评估,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是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的简要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进一步展开讨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洵版 考试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洵版 考试复习资料
9、习得: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获得某种能力。习得是无意识的,无需专门的老师,专门的教学。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10、迁移:旧习惯忽对学习新习惯产生干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会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叫迁移。正迁移,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当第一语言的某些语言点跟第二语言相同时就可能出现。负迁移,也叫干扰,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
D、敬语与谦辞
贵姓、贵国请教、光临敝人、拙荆、寒舍
自我介绍时一般不愿炫耀自己的业绩,甚至故意压低自己以示谦虚和有修养。谦虚在中国文化中是言谈得体的表现。
6、中介语假说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与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它不但把第二语言的获得看作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步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作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且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4、文化适应四个阶段
(1)观光期(蜜月期,2~3个月):一切感到新奇,心情兴奋。穿中国服装,用筷子吃中国菜。
(2)挫折期(4~5个月)新鲜感过去,开始觉得处处不适应。语言上有隔阂,生活上不习惯,功课压力大,产生深度的焦虑。感到孤独、气恼、悲伤、思乡,浑身不适,甚至生病;喜欢结交本族朋友,发牢骚,大谈“外国人”的短处。
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与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且看作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且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其他人那里自然获得的语言。
C、转换生成语法时期,把语言看做是人的一种能力。依靠这种能力,人们能掌握复杂的、受规则支配的语言生成体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人们能找我复杂的、受规则支配的语言生成体系,创造性的运用语言。这一观点成为重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强调认知语法规则的认知法的理论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简答题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简答题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简答题
摘要: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和意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前景
正文: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和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针对非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进行的汉语教学。

它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

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和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建立,则是在20 世纪50 年代。

从那时起,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教学领域。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听说法、语法翻译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如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
强。

这无疑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前景广阔。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对外汉语教学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第一讲总论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1.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它的教学内容是汉语,它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不是汉族人,也不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与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有某些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当我们说“对外汉语教学”时不包括对我国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

但对国外华裔教学应包括在内。

“对外汉语教学”这个词有一定的局限性,更科学的说法应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与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的其他语言的教学属于同一性质。

它是一门专门的、应用的、综合的学科。

语言教学包括: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双语教学。

在此我们首先要区分几个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人们出生以后最先学习和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我们不再区分第二、第三、第四语言,是因为他们基本性质相同。

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我们完全按照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

2)母语和外语母语: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最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即第一语言。

外语: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或外民族的语言),多数人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语言是外语。

这两个概念是按照国国别、民族关系来区分的。

3)目的语:正在学习,希望掌握的语言。

常与母语相对使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和外语,这两组概念有交叉:多数人的第一语言是母语,但也有人的第一语言不是母语,反而是外语,如移民到国外的某些人的子女。

多数人的第二语言是外语或别的民族的语言(非本民族),但也有相反的情况。

因此母语不完全等同于第一语言,外语也不等同于第二语言。

3)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可能是母语,但在更多情况下是外语,也可能既不是母语也不是外语,而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如中国的少数民族学汉语,汉语既不是他的母语,也不是外语,而是第二语言。

所以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关系是一种包容的关系。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笔记【标准字体版】

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笔记【标准字体版】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本族语:指本民族使用的语言。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规则体系。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指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言语行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说话人通过发生把这句话说出来,它所直接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

言后行为:指一句话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德育:指思想品德的教育。

智育: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智力: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教学: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与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模式:1.传授式:即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

2.活动式:即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3.发现式:即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4.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原则: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学习者所提供的一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教学的科目。

课程论: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称为“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活动课程论: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

教学方法: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

根本指导思想是启发式。

启发式: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学习。

注入式: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语言习得关键期: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策划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第二语言记忆:是指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保持和再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过程。

形象记忆: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的记忆。

逻辑记忆:对概念、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

运动记忆:指对已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常常是一种对技能的记忆。

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或瞬间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

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从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

识记: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别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

遗忘:第二语言的遗忘即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

遗忘曲线: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最快,识记后的一小时遗忘率达56%,以后就逐渐放慢,31天后遗忘率达79%,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文化休克:也叫文化震荡症,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

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学习(心理学):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信号学习: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是建立在巴浦洛夫经典型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对信号刺激所做出的特定反应的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是建立在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学习。

连锁学习:是建立在两个以上或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序列基础上的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是指言语的连锁,即一系列连续性的言语的刺激反应。

多种辨别学习:是对多种刺激的异同进行辨别的学习。

概念学习:在辨别学习的基础上,对外部形式不同但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激做出反应,实际上是用概念对同类事物的特征进行抽象。

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

学习:是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直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语言形式。

自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它表达的内容。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图式:是心理活动的组织结构,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同时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又取决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对比分析假说: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输入假说: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

习得与学习假说:认为成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

一种是习得,即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另一种方法是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监控假说:认为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系统,而且两个系统似乎存在于大脑的不同部位。

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人类头脑中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

普遍语法假说:不仅是语法理论,也是语言习得的理论,用来解释第一语言是如何习得的,语言习得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运用分析: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

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

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语言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认知学习策略:是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策略。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交际策略: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说来,也是其学习方式。

歧义容忍度: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