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分镜
《逃离德黑兰》背后的真实故事
《逃离德黑兰》背后的真实故事作者:佚名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3年第04期横扫金球奖等多项大奖后,《逃离德黑兰》在北京时间2月25日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6名美国外交人员被困伊朗,为了救出他们,中情局特工想出一个异想天开的营救计划——用假装拍电影的方式前往营救。
实际上,这部颇具好莱坞式英雄情结的电影,是以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中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的。
整个营救过程听起来荒谬,但它确实发生过。
6名美外交人员趁乱逃脱1979年11月4日,一群伊朗革命激进分子冲入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使馆内66名外交人员与平民被挟持,整场危机延续了444天,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国人质才全部获释。
电影《逃离德黑兰》说的就是这444天的混乱中的一段插曲。
事件发生时,有6名美国外交人员趁乱逃脱。
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这6人在伊朗东躲西藏,后来藏匿到加拿大外交官的家中。
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非常清楚,这6人被发现是迟早的事,一旦被发现,到时不只这6人,加拿大政府也可能被卷入这场外交风暴中。
美国中情局最终决定由伪装大师门德斯策划此次营救任务。
门德斯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6名外交官顺利通过伊朗安检。
由于他们在大使馆任职,因此身份很容易被识破。
门德斯为此想出了一个超乎人们想象的疯狂计划——把他们伪装成为拍电影来伊朗选址的好莱坞工作人员。
假制片人实施真计划门德斯创建了一个伪造的电影制作公司“第六工作室”,并打印商业名片、雇佣员工,以防有伊朗人打电话来核实。
他还在娱乐报纸上做了有关这部电影的广告。
当时门德斯的好莱坞朋友手上刚好有一个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剧本,但其拍摄计划已落空,这恰好给门德斯提供了资源。
最终门德斯将这部伪造的科幻电影命名为《阿尔戈号》。
“阿尔戈”号是希腊神话中的一条船,由伊阿宋等希腊英雄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建成,众英雄乘此船取得金羊毛。
细心的门德斯还给这6名美国外交官安排了相关的好莱坞从业履历、加拿大化名和伪造护照。
论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变异与升级——以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为例
论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变异与升级——以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为例康尔【摘要】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由梦幻生产常规化、人物塑造类型化、故事情节戏剧化、结局圆满程式化等叙事策略组合而成.这个叙事模式长盛不衰的奥秘在于局部变异与整体升级.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升级版呈现出这样一个架构:遵循世俗情理,营造神话故事;兼顾类型特征,塑造凡人英雄;依托戏剧结构,编织电影情节;掌控观影心理,适时慰藉受众.【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147-150)【关键词】叙事模式;变异与升级;《逃离德黑兰》【作者】康尔【作者单位】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1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形成于1920至1940年代。
那段时期,电影史家称其为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发端与成型,加速了以“市井杂耍”为特征的早期电影走向“第七艺术”的进程,刺激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好莱坞对全球电影市场的抢占。
半个多世纪以来,聚集在好莱坞的电影人沿用、套用、活用这个模式,夯实了好莱坞电影帝国的经济基础,也成就了“好莱坞”这个文化产业的第一品牌。
虽然,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左岸派”电影以及兴起于美国本土的“新好莱坞”电影的挑战;虽然,这个叙事模式也不断受到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各国电影理论家、批评家的抨击;但是,直到今天,这个叙事模式凭借自身的普适性与有效性,依然在顽强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叙事功能,并一次又一次创造影坛奇迹。
2013年2月25日(北京时间),由本•阿弗莱克执导、主演的剧情片《逃离德黑兰》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三项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和最佳剪辑奖。
由于这三个奖项与叙事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被认为是对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再次加冕。
电影《逃离德黑兰》另类的个人英雄主义分析
电影《逃离德黑兰》另类的个人英雄主义分析作者:吴迪来源:《学园》2014年第21期【摘要】“没有拯救全人类,你怎么称得上是英雄?”同样是一部表达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电影,主人公托尼没有穿越时空、没有天生的超能力,也没有当今生产力所无法企及的高科技、更没有从小胸怀大志成为影响人类历史的人物,但他一样是英雄,一样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
本文全方面地探究了影片《逃离德黑兰》中另类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
【关键词】《逃离德黑兰》另类美式个人英雄主义自导自演【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88-01由本·阿弗莱克自导自演并荣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逃离德黑兰》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伊朗发生政治危机,托尼受美国政府委托,在加拿大等国的支持下,帮助六名美国外交情报人员成功逃离伊朗的故事。
在影片《逃离德黑兰》中,对于片中主人公托尼,营救只是个任务,他可以选择放弃,但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以及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明知一旦任务失败,自己和“人质”一样不能免于被处死,也义无反顾地选择接受任务,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前往伊朗去拯救六名受困美国“人质”,彰显另类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
一导演另类自导自演的表现本片第一个另类在于本·阿弗莱克不仅作为本片的导演,而且也是本片的主演。
其实自导自演的电影有很多,但很明显,本片是一部成功的自导自演作品。
自导自演的优势在于不像一般类影片,导演和演员之间总或多或少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演员有时不能理解导演和编剧在某个情节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效果,总会对电影整体表达产生影响。
而阿弗莱克作为本片的导演和主要演员,可以使达到思想和行动的高度契合。
此外,阿弗莱克虽然在大学期间只读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可他主攻的是中东研究专业,这也为他在多年以后拍摄这部作品奠定了不少的基础。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一是阿弗莱克自己对中东曾经的研究经历,对剧本的改编更能符合电影艺术性的需要;二是自导自演的优势在于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更为生动、准确,将人物形象表达地更加淋漓尽致。
逃离德黑兰--影评
在这个时机拖出这么个电影真是绝了。
最近一系列美国使馆在中东遇袭事件,让美国人各种惶恐困惑好奇。
这个电影用历史事件再现了类似的过程,好人坏人、敌人朋友泾渭分明,前因后果叙述清楚,给一般国际史观很不强的美国平民科普了一把。
作为好莱坞特色的电影,张弛有度,有声有色,也是合格的娱乐片。
片中从头到尾充满70年代风格,连摄影也有70年代的感觉,还运用了很多实际历史镜头,值得一看。
无所谓什么剧透,估计凡是会看这个电影的人,多少知道是怎么回事。
伊朗以前一直是帝制,最近一个国王礼萨·巴列维是个亲美派。
我见过的伊朗人都很喜欢他,主要是因为他思想比较西化,办了很多美式学校,在位的时候社会风气开放,首都的女孩子穿着和当时欧洲没什么不同。
所以凡是现在能说外语的、能出国的伊朗人,都比较怀念他。
可是,巴列维国王也有很突出的问题。
他受到最大的批评,一是不遵守YSL教义,二是乱花钱,三是联合美英损害伊朗石油利益。
关于第三点,巴列维国王在50年代和美英一起掀翻了当时民望极高的首相摩萨台。
摩萨台也是个西化的人,但是他支持油田国有化,严重损害美英利益。
CIA就和军情六处搞了个假“国内政变”,把他囚禁到死。
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是国王和美国石油业。
现在伊朗人的逻辑是这样的:虽然国王比现在的情况好,但是摩萨台的改革成功以后比国王还好。
所以在1979年推翻国王的当下,伊朗人同仇敌忾:为摩萨台报仇、打腐败的国王、恢复YSL禁律、把CIA赶出去。
至于这次革命为一个宗教国家提供了土壤,当时很多参与革命的人并没有预见到。
无论如何,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了,不是因为贫穷、饥饿、失业等一般理由,美国完全没准备。
国王被“流放”出境,后来辗转到了美国。
50年代同一个国王也外逃过一次,当时国内力量是人民的首相摩萨台。
国王在境外联合美英搞掉了摩萨台,等时局安稳了再回来做国王。
国王跑到美国,当然会让革命派想到这件事。
一想就上火,又想把国王弄回来,审判以后处死。
惊悚政治电影《逃离德黑兰》相关影评赏析
惊悚政治电影《逃离德黑兰》相关影评赏析《逃离德黑兰》是部整体优秀的商业佳作,传统的好莱坞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大量借鉴70年代美国政治惊悚片,优秀的剧本改编/剪辑/摄影/艺术指导,配乐更有强大竞争力。
将幽默惊悚巧妙平衡,逃亡戏让人坐如针毡不能呼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相关影评吧。
篇一总体来说这部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读书时代遇到过的特别乖觉听话的孩子。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因而缺了那么一点个性少了那么一份特出。
老友聚会话当年的时候,可能要翻翻同学录才能想起来“哦,那个谁谁谁”,然这名字却带不出多少有趣的话题,就此打住。
而此时当年那个乖觉的孩子或被岁月洗练出了成熟稳重张驰有度内敛优雅成为一枚classic的大叔或御姐,眉目嘴角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气场张力引人入胜。
当然,只是或许……这部已经比上次小本自导自演的《城镇大盗》进步了,舍弃了各种卖弄突进的可能,乖乖巧巧的做足了准备工夫,认认真真地把故事的始末原本清楚流畅地讲给你听。
虽然不带自黑高级功能,吐不出一口好槽,看着也缺乏排局布线营造气氛掌控节奏的天赋,但是除了格外努力之外他还有个优点因稀缺而珍贵这孩子多实诚啊!就在阿拉伯之春风吹雨落尽,伊朗核问题如剑在悬,美国大使馆又成圣战目标。
在这乱纷纷乌糟糟的国际局势下,要重提79年爆发的伊斯兰革命,革命风暴引发的美帝使馆人质事件,为解救人质由CIA深入虎穴加拿大协助完成的Argo计划,如吾辈虚华浮夸者,一定忍不住翘起二郎腿啧着嘴对当年的国际局势,美帝的中东政策狂喷一气以显示姐姐知识丰富见解不凡啊有木有,或者捺不住要玩点打乱时间线搅和进CIA内部政治黑幕参杂点“人性好复杂”的话题以卖弄姐姐头脑灵活思想深沉。
可是小本这实诚的孩子把这些外部环境政治因素都作为背景因素一笔带过,眨巴着一双小狗似的眼睛专心致志在讲这个“我跟你说这六个人是肿么被救出来”的故事。
这种本身自备好莱坞所有间谍片观赏要素(中东危机+人道拯救+最后一刻)的故事增一分则太滑,跟减一分就太傻的实诚孩子或许真是绝配。
《逃离德黑兰》影评
《ARGO》影评说实话,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之前,我真的不太相信《逃离德黑兰》能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
因为今年的入围影片确实都是很有实力的影片。
比如《少年派的奇幻偏流》,自从李安上次的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断背山》只是得到最佳影片的提名之后,李安导演几乎是卯足了劲要拍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所以在新片中融入了大量奥斯卡评委所钟情的元素,比如以回忆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讲述文化的包容性,生命的意义以及朋友的含义。
当然,斯皮尔伯格的《林肯传》更是功底深厚,不温不火。
那为什么《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能最终俘获奥斯卡评委们的芳心呢?首先,我觉得《逃离德黑兰》这部电影拍摄的时机很好。
纵观这几年的电影界,从《拆弹部队》获奖到现在,算是对政治类电影最友好的时期了。
以前的政治类题材的电影似乎总会得罪发行商或者美国政府,即使导演们辛苦拍摄了一部佳作,也只能在美国本土有短暂的影响力。
但这最近一两年年好像是这类题材的春天,无论《猎杀本拉登》,还是《逃离德黑兰》都在世界范围得到好好评。
另外,在剧本的创作方面,阿弗莱克导演有着极高的要求,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再创作。
其实这部影片是改变自一份新闻报道。
按照他对电影的认知,根本不可能把《逃离德黑兰》拍摄成一个小成本的晦涩的政治惊悚片,恰恰相反,他喜欢在电影中加入任何可能的东西,于是这样一个严肃无趣的剧本,最终变成了一个夹杂着机智、黑色幽默、嘲讽的而且不乏震撼人心片段的政治电影。
从影片开头,虽是好莱坞电影常用的开场方式,但凭借这个题材的影响力,还确实算得上是纪实。
一些零碎抖动的手提式摄影配合快速凌厉的剪辑非常真实的重现了当年伊朗人民攻占美国大使馆的情景。
而且这一部分不过在历史场景的还原上做得不错,但是场景还原不等于事件还原。
因为在我看了一些关于《ARGO》的历史报道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官方说法都是美帝觊觎伊朗的石油资源和巩固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地位,也不会因为暗中协助巴列维推翻伊朗民主政权而激发民愤。
但美国政府官方与这部影片却认为美国一直是受害者。
(完整word版)广播电视编导类专业考试真题
2014年广播电视编导类专业考试真题汇编【湖南科技学院】201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试真题(郑州考点)一、名词解释1、。
鸳鸯蝴蝶派2 、蒙太奇3、“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二、简答题。
1、党·吉诃德的人物有形象什么特点?2、简述话剧《雷雨》的结构艺术特色。
三、命题故事写作:每天早上,小莉都会准时赶上7:00点的13路公交车去艺校训练,当他出门时,在街道的转弯处看到一个人对她笑了一下,转过弯,再看这个人在那里好像见过,她为什么会对我笑,他是我曾经儿时的朋友吗?回过神来赶到车站时,13路已经开走了。
.。
.。
.。
...。
.。
....。
根据以以上开头续写故事,要求:1。
题目自拟2.内容健康3。
体裁为小说4.情节完整合理5.不少于1000字五、影片分析观看微电影《男生日记》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
要求:1。
对影片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2。
对影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展开分析3.评析应该做到的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影片具体片段进行分析.【四川传媒学院】2014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命题创意(郑州考点)一、命题故事(70分)“茶杯,电脑,眼镜",根据这三个元素创意一个故事,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其中人物要有冲突,情节悬念强烈,叙述要有画面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二、命题创作(80分)以玉米、土豆、番茄等为基本元素进行绘画创作。
要求:素描、简笔画、卡通画、漫画等绘画风格不限,可根据需要增加内容,需要构图完整,比例匀称,完整得体,能自如地运用绘画技巧,能表达艺术的形式美,作品富有艺术感染力。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2014年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招生考试试题(郑州考点)一、文学常识,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事诗又称为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
论《逃离德黑兰》中的“东方主义”
论《逃离德黑兰》中的“东方主义”作者:李睿涵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Edward Said (1979)指出“东方主义”是建立在关于“东方”与“西方”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区分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方式。
“东方主义”中蕴含着权力,西方在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基础上通过想象去建构东方形象,并且通过殖民话语,将这种虚构的东方形象本质化,这种权力控制着西方人对东方的认知。
本研究以2012年第85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逃离德黑兰》为蓝本,利用“东方主义”从人物、场景以及服饰三个角度分析《逃离德黑兰》背后深层的文化含义。
虽然《逃离德黑兰》宣称自己是历史的真实再现,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在貌似真实的影像背后隐含的是对伊斯兰世界“东方主义”的遐想,宣扬的仍然是西方世界的价值观。
本研究希望观众可以在观看影片时,真正读懂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东方主义文化含义西方价值观一、东方主义Edward Said(1979)在《东方学》一书,将“东方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东方主义”是一种对立的,二元化的思维方式,即西方是“中心的”“自我的”,是光明的、积极的、理性的,而东方则是“他者”“边缘”的,是阴暗的、堕落的、非理性的。
“东方主义”是一种方式,西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建构、控制、驾奴东方(13-15)。
“东方主义”研究对象主要是非西方文化。
国内对于“东方主义”的研究于改革开放前后有了长足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王宁(1995)将“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看做后殖民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在解构,重构“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基础上,告诫世人警惕新殖民主义。
陈瑛(2003)则对“东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梳理,最终止笔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定义,以及如何在西方文化霸权侵略中坚定自己的地位。
二、《逃离德黑兰》概况《逃离德黑兰》是一部以1979年伊朗激进分子进攻美国在德黑兰的驻伊大使馆,并扣押52名人质为背景的影片。
《逃离德黑兰》的生态批评解读
- 250 -校园英语 /《逃离德黑兰》的生态批评解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姚楚楚【摘要】生态批评理论是文学视角下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批评潮流。
本文结合生态批评理论要旨,对电影《逃离德黑兰》中的场景和情节进行分析,揭示出电影制作班底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呼吁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
【关键词】《逃离德黑兰》 生态批评 生态关怀 人文关怀电影《逃离德黑兰》是由本•阿弗莱克执导并主演的传记剧情片,影片讲述1979年11月4日,伊朗人民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激进分子猛攻美国驻伊大使馆,并抓走了52名人质。
与此同时,6名美国人趁乱逃脱并躲到了加拿大驻伊大使馆中。
以当时的局势,他们被找到甚至被处死都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营救这六名被困者,美国中央情报局任命一名精通伪装技巧的特工托尼•门德兹负责人质营救事件。
随后他设计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营救方案,把自己伪装成一名电影制片人,被困的6名人质则谎称是与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而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名字正是本片的名字《逃离德黑兰》。
最终,托尼•门德兹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
生态批评是西方文学流派中出现较晚的文学批评潮流,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将它定义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
他在《衣阿华评论》冬季号上发表的文章《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然而,生态批评理论真正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
此时工业革命迅猛发展,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危机。
一群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研究人员认为文学批评有责任面对我们的生态问题,开始着力研究和探索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与人类行为的密切联系,将环境问题与文学相结合,试图借助文学文本呼唤人类自然生态意识的觉醒。
此后,生态批评以整个社会凸显的环境问题作为动力迅速发展,它不仅要解救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大自然,而且还要还人性以自然,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实现其重建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终极关怀。
浅谈《逃离德黑兰》
如何以假电影救出美国人浅谈《逃离德黑兰》《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是根据一篇杂志文章改编而成的电影,导演本阿弗莱克凭借此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本片以纪录片开头,旁白结合影像资料向人们阐述了当时的故事背景,运用色彩的对比,黑白与彩色的不断交替,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力,真实的影像资料中,有游行的伊朗人民,有燃烧的美国国旗,有喷涂着弹药的枪械,无一不在叙述着伊朗人民进行着强有力的反抗,加上摇动的晃镜头,倾斜的图片,使人清晰的感受到了那动荡不安的氛围。
镜头的艺术:电影的拍摄手法在这部影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本片为了显示出动荡的伊朗局面,大量的使用了推、拉、摇、移、跟、切等拍摄手法。
同时,在拍摄时还注重了对影调的运用。
正片开始,先是听到杂乱的声音,然后由黑幕淡出的是一面燃烧的美国国旗,随着镜头的拉伸,视角的变大,整个画面呈现在眼前,以主观视角的不断切换,看到了周围伊朗人民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示威行动;还有大量的切镜头,摇镜头,闪镜头,飞机上的俯拍配合着人们抗议的声音,给人一种激烈,紧张的感觉。
在本片中,交叉蒙太奇是不得不提的,这是本片最大的一个亮点,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方是想要逃离德黑兰的众人,一方是伊朗的军方,还有美国中情局和影片公司,三个不同的地点,同一时间发生的事,在不停的切换,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给人紧迫的感觉,让观众好像身临其境,在感受着故事中人物的感觉,强化了故事矛盾的冲突性,使故事内容更加的丰富。
使得三条主线可以贯穿在一起。
同时,影调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本片在动荡的局势下,大多选择了暗调,例如他们在集市时,画面黑暗,给人一种压抑,喘不过气的感觉,加上集市上杂乱的声音,拥挤的人群,显的更加的动乱,附和着本片的主题。
最后,在他们逃离德黑兰后,飞机上,阳光非常的明媚,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能是对劫后余生的一种喜悦。
这样的影调对比,使影片给人的感觉更加的突出,明显。
8部不同情境的谈判电影_值得看
8部不同情境的谈判电影_值得看一部电影要在剧情上有高潮迭起的情节转换,正派与反派的对抗绝对是最常运用的方式之一,而正邪也分很多方式去营造对立,紧张的「谈判」绝对是刺激观众同时可以营造故事深度的手段,回顾过往,有许许多多经典的谈判电影,在不同的时空背景、运用各种不同的谈判方式达到最终的目的,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8 部不同情境的谈判电影,希望大家喜欢!8 部不同情境的谈判电影《空军一号》:先发制人由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和「变色龙」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主演的《空军一号》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美帝电影,描述美国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被恐怖份子里应外合挟持,白宫与机上的人质必须保持冷静与反派谈判,以保总统与国土安全,怎料总统为了保护家人,居然偷偷留在机上,一边谈判、同时也和白宫商讨解决方法,同时身体力行的一步一步救出自己的幕僚与家人。
在每一个回合中都主动出击,甚至多点佈局,不给对方喘息的空间。
《逃离德黑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自导自演的作品《逃离德黑兰》以精彩的场面调度在当年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殊荣,片中饰演人质危机专家的班,为了要解救困在伊朗的美国大使馆官员,假借要去当地拍摄一部名为《ARGO》的电影,完整的准备了剧本、分镜表…等前制作业,抵达伊朗之后再偷偷的把这些藏匿在加拿大大使馆的人质引渡回到美国,正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谈判的过程中,可以用虚招引起敌人的注意,在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方式达到本身的目的。
《生死时速》: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基努李维(Keanu Reaves)主演的经典动作电影《生死时速》(Speed)其实也是一部典型的谈判电影,由丹尼斯·霍珀(Denis Hopper)饰演的反派在由他精心设计的恐怖行动中,一直都是处于上风,除了能够远端遥控整辆巴士的人质外,更是缜密的攻击敌手,杀害了基努李维的搭档,不过这个悲剧也是本片的重要转折点,基努突然发现了他为何可以精准的知道车内发生的事情以及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饰演角色的衣服,证明他临危不乱同时处变不惊,利用这点让整起事件逆转。
逃离德黑兰
奥斯卡奖项上的6项提名,金球奖上风光无限的声 誉,上映至今的如潮好评,成就了一部与伊朗历史密 切相关的优秀电影——《逃离德黑兰》。对现代人来 说,欣赏这样意蕴深刻的影片,不仅可以丰富阅历、 积淀涵养,其中所学到的道理,更能成为人生道路上 的一笔财富。伊朗电影就是这样,优美中流露一丝残 酷,饱含淡淡的忧伤。
当伊朗海关人员在伪造的出境签证和护照上盖章后,美国使馆人员和门德兹登 上了飞机,飞机因机械问题而延迟了一小会起飞。直到飞机飞出伊朗领空时, 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行动异常成功,根据中情局的表述:“直到成功逃离伊朗、第六工作室关闭数 周后,门德兹还收到了26个电影剧本,其中一个竟然来自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
•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获金球奖最佳导演和最佳戏剧类影 片大奖,并获奥斯卡多项提名,最终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 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等3项大奖。
有关结局:
在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结尾部分,6名伪装成电影摄制组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 成员在经过了3次护照检查、机票风波、亡命追车之后,终于逃离伊朗。但根据 1999年发表在美国中情局内部刊物《情报研究》上的内幕披露,6名美国人逃离 德黑兰的真实过程并没有这么富于戏剧性。在伊朗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 海关人员很轻易地就在他们的护照和出境签证上盖了章,然后他们就登上了瑞 士航空公司的SR 363号航班,逃离了伊朗。 电影中,尽管最终6名美国人质成功逃离伊朗,但整个营救行动并非一帆风顺。 比如:加拿大发现,中情局的一个伪造伊朗签证日期弄错了;中情局和加拿大 政府间的关系有时变得比较紧张。最后的一个错误发生在最终逃离的那一天凌 晨,门德兹凌晨3点被电话吵醒,他本来调好凌晨2点15分的闹钟,但闹钟没响, 他睡过了。
获奖记录:
• • • • • • • • • • • • • 2013年第85届奥斯卡 最佳影片奖 2013年第85届奥斯卡奖 最佳剪辑奖 2013年第85届奥斯卡奖 最佳改编剧本 2013年第85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最佳电影导演 2013年第24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 最佳影片制片 2013年第19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最佳群戏表演 2012年第46届堪萨斯城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改编剧本 2013年第70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最佳导演 2013年第70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最佳影片 2013年1月10日荣获第85届奥斯卡奖 最佳影片提名 2013年1月10日荣获第85届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2013年2月10日第66届BAFTA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导演 2013年2月10日第66届BAFTA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影片
影视视听语言拉片作业
影片《逃离德黑兰》分镜头拉片表导演:本·阿弗莱克时间:38:00-48:00镜号画面景别拍摄方向拍摄角度拍摄方法画面内容时长声音转场特效备注1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演员穿着特效服装进入发布会1秒配乐2 远景正方向仰拍固定镜头一辆车开到发布会门口3秒配乐3 远景正方向俯拍横向左摇镜头—推镜头城市的全景,字幕介绍地点6秒配乐4 中景侧方向平角度上移镜头莱斯特和托尼下车4秒配乐5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右摇镜头托尼整理衣服扣纽扣3秒配乐6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化妆师约翰进场1秒配乐7 中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演员穿特效服装进场偷瞄旁边的女士2秒配乐8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走向发布会3秒配乐9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上移镜头身穿特效服装的女演员在读台词6秒配乐1 0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下摇—右摇镜头身穿特效服装的女演员在看自己的指甲,桌子上是剧本5秒配乐1 1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左摇—推—左摇—拉镜头托尼走进发布会后观察环境,喝酒,走向发布会内场20秒配乐1 2 近景背方向平角度推镜头莱斯特进入发布会内场8秒配乐1 3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莱斯特与扮演银河系女巫的演员交谈4秒配乐,同期声1 4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拉镜头莱斯特与约翰聊天6秒配乐,同期声1 5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拉镜头托尼与一个男人聊天3秒同期声1 6 近景背方向平角度推镜头托尼与一个男人聊天5秒同期声1 7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拉—右摇—拉—右摇—固定镜头一位男记者在采访莱斯特,莱斯特与其交流14秒同期声1 8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男记者对莱斯特说话1秒同期声1 9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右摇—固定—左摇镜头莱斯特对男记者说话,吃点心7秒同期声2 0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和约翰看向莱斯特1秒配乐2 1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右摇镜头身穿特效服装的一男一女演员经过4秒同期声2 2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上移—左摇镜头一名身穿特效服装的男演员帮另一名男演员穿衣服3秒同期声2 3 全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约翰与演员们在读剧本3秒配乐,同期声2 4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左摇—右摇—跟—固定镜头托尼边看演员们读台词边喝了一杯红酒给侍者,镜头随侍者进入厨房,电视里在播放伊朗外交人员讲话的的新闻19秒配乐,同期声2 5 近景背方向平角度推镜头杰克看电视上播放的伊朗外交官的新闻4秒同期声2 6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右摇镜头杰克在看新闻,中情局的另一个男人走了过来5秒同期声2 7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主观镜头伊朗外交人员在讲话4秒同期声2 8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伊朗记者正在拍摄外交人员的讲话2秒同期声2 9 中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群伊朗记者在拍摄和听讲话2秒同期声3 0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名伊朗记者在拍摄3秒同期声3 1 全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名女演员在读剧本4秒同期声3 2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名男演员在读剧本2秒同期声3 3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名男演员在读剧本2秒同期声3 4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上摇—固定镜头莱斯特和杰克在听演员们读剧本7秒同期声3 5 全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六名逃出来的美国大使在听新闻3秒同期声3 6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名美国大使在看新闻2秒同期声3 7 全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电视里的美国外交人员在讲话,一名美国大使在做俯卧撑4秒同期声3 8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个身穿特效服装的演员在读剧本2秒同期声3 9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上移—固定镜头一名伊朗记者在记录3秒同期声,配乐4 0 中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电影发布会上一个女人在翻看剧本3秒同期声,画外音4 1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主观镜头伊朗外交人员讲话4秒同期声,画外音4 2 近景正方向俯角度固定镜头一名被抓的美国外交大使被伊朗警察吵醒2秒同期声,画外音4 3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右摇镜头被吵醒的美国大使馆人员被伊朗警察从床上拉了起来2秒同期声,画外音4 4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右摇镜头美国大使馆人员被拉起2秒同期声,画外音4 5 全景侧方向俯角度主观镜头,固定—上摇—下摇镜头美国大使馆的一名安保人员在地上被拉起3秒同期声,画外音4 6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些被抓的美国大使馆人员在排队3秒同期声,画外音4 7 全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名女演员在读剧本3秒同期声,配乐4 8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伊朗发言人在讲话3秒同期声,配乐4 9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上摇镜头一个伊朗男人在美国大使馆地下室巡视3秒同期声,配乐画外音5 0 全景正方向俯角度固定—上摇镜头被抓的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被拉到地下室3秒同期声,画外音,配乐5 1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名被抓的美国大使被押送到地下室,字幕交代时间地点2秒同期声,画外音,配乐5 2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逃出的六名美国大使馆人员的房间在放新闻,一个男人在做俯卧撑2秒同期声,配乐5 3 中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名伊朗保姆在做家务,同时打量着逃出来的六名美国大使2秒同期声,配乐5 4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名被抓的美国大使被套上头套2秒画外音,配乐5 5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伊朗外交发言人在讲话2秒同期声,配乐5 6 中景正方向平角度右摇镜头被抓的工作人员都戴着头套被绑在柱子上,一个伊朗男人在他们面前走动2秒同期声,配乐5 7 特写侧方向俯角度固定镜头特写两个人的脚2秒配乐,同期声5 8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电视上美国人采访沙赫4秒同期声,配乐5 9 全景正方向俯角度固定镜头伊朗人准备射击被绑在柱子上的美国人2秒同期声,配乐6 0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在环视发布会现场2秒配乐6 1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记者在拍摄发布会现场2秒同期声,配乐6 2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右摇镜头伊朗人员正在准备射击被绑的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2秒同期声配乐画外音6 3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右摇镜头特写被绑在柱子上的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被蒙住的头部2秒配乐6 4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电视上所播放的美国新闻2秒同期声,配乐6 5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伊朗士兵的过肩镜头,伊朗士兵假装射击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受惊吓2秒同期声,配乐6 6 中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名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受到惊吓后跪下5秒同期声,画外音6 7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跪下的那名美国人被帮助的手部,并且在哭泣4秒同期声,配乐6 8 近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推镜头约翰为剧本做最后解读,众人鼓掌9秒同期声,配乐6 9 特写正方向俯角度固定—左摇镜头莱斯特的侧身,特写桌上的电话和杂志,字幕介绍杂志标题5秒同期声7 0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莱斯特将酒和酒杯放在桌子上1秒同期声7 1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莱斯特头部1秒同期声7 2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莱斯特倒酒2秒同期声7 3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托尼莱斯特2秒同期声7 4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的侧身,特写约翰举杯2秒同期声7 5 中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约翰莱斯特举杯3秒同期声7 6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莱斯特喝酒1秒配乐7 8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莱斯特的过肩镜头,托尼喝酒2秒同期声7 9 特写下方向仰角度上摇—固定镜头一架飞机在空中飞行6秒同期声,配乐8 0 全景侧方向平角度左摇镜头托尼走进中情局,字幕交代地点4秒配乐8 1 特写—全景侧方向仰角度固定—右移—左移—右移镜头特写中情局前的雕塑,托尼从左侧走过9秒配乐8 2 中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位女美术在打电报,看到托尼经过,字幕交代时间地点4秒同期声8 3 近景—全景—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右摇—固定—推—左摇—推—固定镜头托尼和杰克等待与上级一起进入会议室18秒同期声8 4 特写正方向俯角度固定镜头上级的过肩镜头,特写阿尔戈号的图画2秒同期声8 5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中情局上司面部2秒同期声8 6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回答上司的问题2秒同期声8 7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两位中情局上司向托尼问问题6秒同期声8 8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回答上司的问题2秒同期声8 9 中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四人在交谈3秒同期声9 0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杰克在回答上司的问题2秒同期声9 1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上司向两人问问题3秒同期声9 2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杰克回答上司的问题3秒同期声9 3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回答上司问题5秒同期声9 4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上司看向托尼1秒同期声9 5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继续回答上司的问题4秒同期声9 6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上司向杰克问问题3秒同期声9 7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杰克回答上司问题3秒同期声9 8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沉默2秒同期声9 9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上司询问另一位2秒同期声1 0 0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上司同意行动方案9秒同期声1 0 1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感谢上司批准2秒同期声1 02 全景正方向平角度右移镜头托尼从小路上走近5秒配乐1 0 3 特写正方向俯角度固定镜头托尼过肩镜头,托尼将结婚戒指摘下3秒配乐1 0 4 中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注视自己的戒指2秒配乐1 0 5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托尼面部2秒配乐1 0 6 特写正方向俯角度固定—右摇镜头托尼过肩镜头,特写托尼手拿戒指5秒同期声1 0 7 全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在街上开车4秒配乐1 0 8 远景侧方向俯角度固定镜头街边的建筑3秒配乐1 0 9 中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开车停下5秒配乐1 1 0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托尼面部2秒同期声1 1 1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杰克说话5秒同期声1 12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特写托尼回答杰克3秒同期声1 1 3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杰克与交流3秒同期声1 1 4 近景—全景侧方向平角度上摇—右摇—固定镜头杰克拿下行李去机场8秒配乐1 1 5 特写正方向俯角度左摇镜头约翰接电话3秒同期声1 1 6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打电话3秒同期声1 1 7 全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前妻家电话响起5秒同期声1 1 8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托尼给儿子打电话没有人接8秒同期声1 1 9 特写侧方向俯角度固定镜头托尼给儿子写生日祝福贺卡17秒同期声1 2 0 近景—全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下摇上摇固定镜头托尼将信放进邮箱16秒同期声1 2 1 远景侧方向仰角度固定镜头飞机起飞4秒配乐1 2 2 全景正方向仰角度固定镜头街头张贴的海报4秒配乐1 2 3 近景正方向俯角度固定镜头电视上在播放伊朗新闻2秒同期声1 2 4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名出逃的美国大使亨利在说话6秒同期声,配乐1 2 5 中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一个女人走进房间2秒配乐1 2 6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女人同他们说话2秒同期声1 2 7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亨利说话2秒同期声1 2 8 中景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女人走开3秒同期声1 2 9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亨利说话35秒同期声1 3 0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马克听亨利说话9秒同期声1 3 1 近景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亨利与马克交谈3秒同期声1 32 特写侧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马克沉默不语1秒同期声1 3 3 特写正方向平角度固定镜头亨利对马克说话19秒同期声。
《逃离德黑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模范
《逃离德黑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模范初看本·阿弗莱克的《逃离德黑兰》时,十分犹豫该给出一个什么样的评语,因为一个东西做到完满周全之后,你的深刻印象反而不如那些很有个性很有创意很狂飙突进但留有遗憾的对象。
这就类似于整容,严格按美女标准整出的女性,能算是极致的“尤物”么?后来发现不少电影网站上的评分竟然超高,几乎跻身经典佳片之列,再后来就是第70届金球奖把剧情片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授予了这个片子,于是,不能不说几句,否则,对不起老美影坛的这一模范制作了。
《逃离德黑兰》是不是老美树的主旋律,可以先搁下不表,因为在下于此前的“《保镖》走过二十年”里已经唠叨了一番,再炒剩饭这滋味肯定要反胃的。
我们暂且拿了好莱坞的“三大戒律、八项主义”作为评分原则,来给小本哥掂量掂量。
坦率说,这分也不易打,小本哥的这部片子非常中规中矩,评分老师没有更多扣分的理由,给个满分吧又忐忑得很,况且还真不乐意。
先看这三大戒律。
一是不许漠视消费者,这点小本哥做的好极了,电影中既有老美感兴趣的中东问题伊朗事件,又悬念十足、紧张感保持的相当出众,传统的叙事方式,很得观众之心;二是不许美化当权者,小本哥也做的蛮到位,如果不是特工出于人道和责任感的坚持,说不定那几个人质就悬了,从故事里看,小本哥对上层的头儿乃至美国的执政者体制还是有所质疑的,虽然这一层仅仅点到为止,不痛不痒而已。
三是不许屈服于侵略者,这个更加毫无疑问了,那些德黑兰街头的“暴民”,可能在老美眼里怎么看都有点儿类近于恐怖分子——至少容易产生这样的联想。
至于那些个“主义”,我觉得小本哥费了相当的心思在往故事里装。
譬如,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人道主义,乐观主义,唯美主义等等。
这个电影,称之为老美201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模范制作,是名副其实的,完全没有一丝儿的浪得虚名。
具体到叙事方案,差不多做到了完备而无可挑剔:全心全意地为观众演绎冲突,既有美方与伊方的,又有自己人内部的,上下级之间,逃难者夫妻之间等等,几重的冲突纠缠在一块,加上各种必要的转折,眼看营救计划有鼻子有眼了,又得节外生点枝,直到最急迫的关头峰回路转,煞是有戏,足够喜好这种口味的观众喝一壶啦。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观后感心得5篇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观后感心得5篇电影《逃离德黑兰》的优秀观后感心得1周六在家闲着没事,观赏了一下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故事挺简单,说的是在_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团团包围,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期间,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在营救过程中,门德兹自己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人,6名外交官则谎称是和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叫〝Argo〞.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个人感觉这样一部电影并没有太多的精彩之处.故事整体节奏感还行,两个小时下来并不感觉拖沓,但要说有什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就免谈了.对于电影没有什么研究的我觉得此片能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估计是美国人也很喜欢选一些主旋律的电影.这部片子一方面宣扬了中情局特工的机智与奉献,很好的拍了美国政府的马屁;同时又展现了好莱坞电影人对于祖国的杰出贡献,成功的向电影圈的人献花;同时还侧面批评了美国支持的巴列维王朝的腐败无能,迎合了普通大众的心理感受.小本同志的政治觉悟是很高的 ,虽然本次没有得最佳导演奖,但以后如果从政的话应该是有前途的,毕竟,好莱坞明星成为州长.总统的先例也都是有的.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把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冲突划归于文明的冲突,教会的西方式现代文明同伊斯兰教的非西方式文明之间的冲突,也许美国与伊朗确实存在这样的矛盾,但我绝不以为是主要的.二战后伊朗本来赶走国王建立了民族国家,结果美国人又扶植巴列维国王,结果是在伊朗搞专制独裁与警察统治,大量伊朗人民在生死线上艰难求生,国王却过着豪奢无比的生活,甚至连每天的饮食都从法国空运过来.伊朗人民在_79年再度推翻巴列维王朝,美国又再次为巴列维提供庇护.此后80年代又支持伊拉克与伊朗开战,八年两伊战争另多少伊朗人家破人亡,而美国至今依然不愿意放过伊朗,处处制裁伊朗.以上种.种行为恐怕不是一句〝文明的冲突〞可以解释得了得.假设伊朗没有石油,美国还会那样关心伊朗妇女是否有权利可以不戴头巾生活?电影《逃离德黑兰》的优秀观后感心得2这部电影是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家中闲得无事,于是怀着敬意与期待,下载了这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击败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斯皮尔伯格的《林肯》,想必是一步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极高的作品.看这样预期的电影,对于我来说是得做足准备的,必须暂时抛下杂念,全情投入,以防漏掉一丝线索,或错过一次震撼.看完了影片,我想说的却与之内容无关.我很好奇地百度了一下,试图确定这部影片获奖的缘由,看我的想法会不会有幸与事实不谋而合.这是一部标准的美国爱国主义题材和个人英雄主义题材影片.身为美国人,看完应该会有大快人心的舒坦.美国好莱坞发达的电影工业总是能生产出这样制作精良的电影,每年位于南加州的这条电影产业流水线源源不断的产出优质作品,供应全球.《逃离德黑兰》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部.整部影片在讲述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同时,运用成熟的叙事风格.巧妙的摄影技巧,以及饱满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其在充分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取得与观影者连线的同时,又不乏娱乐性.无论是追求精彩刺激.悬念迭生的普通观众,还是追求人物心灵活动变化体验的文艺观众,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但欲拿此片来角逐奥斯卡,从电影本质来讲,最多给他一个安慰奖便不能再多了,它真正是第二梯队的参赛选手了.《逃离德黑兰》就是这样一部被其他更为复杂因素影响了的电影,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拆弹部队》,和这部一样,同样因为一个因素而备受争议——政治.如今,凡事和政治沾上边的东西,总是争议不断.奥运会沾上政治,玷污了伟大的奥林匹亚精神;诺贝尔奖沾上政治,违背了逝去先人的初衷.可政治就像是咱们这挥之不去的雾霾天气,虽然人人欲避之,但你就生活在其中,怎么能避开呢.大家都知道美伊关系,地球本是一家亲,不承认美国大哥的世界警察身份,无视地球领导的指点.大哥当然不高兴了,不管什么方法,定要制裁叛逆的伊朗小兄弟.开了这么多国际会议,讨论了无数套制裁方案,发表了一篇又一篇严正声明.可哪知伊朗这厮不吃软不吃硬,任凭你四处堵截.拉帮结伙将我孤立,我仍纹丝不动,照样研究我的核武器.这样那样方法不行,还有一种武器叫文化武器.美国得利于经济领先全球的基础,文化实力也大步超前.经济发达带来的文化需求,促成了华尔街大把大把钞票从美国东部转移到西海岸,造就了好莱坞电影工业帝国.这个帝国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制造的电影已经走遍世界,凭借其精致的制作折服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这样的文化价值观输出是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国家无法阻挡的,像朝鲜那样使用愚民政策是行不通的,要发展经济必须开放国家,但瀛弱的电影工业根本不可能抵挡强大的好莱坞电影.《逃离德黑兰》简直就是为了这个时刻而诞生的,这样一部宣扬美国国家精神,而又使伊朗形象受损的影片.如果还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那美国大哥岂不美滋滋了.在颁奖典礼上,美国第一夫人远程视频为之颁奖,这一举动更是让人不得不思考其中的政治因素几何.电影的本质从来没人说清楚,但它至少是一门艺术,是高科技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现代艺术.它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朵玫瑰,是烈烈沙漠中的一潭清泉.给我们心灵的共鸣,视觉上的震撼,精神上的补给.这样一项纯美的艺术,着实不该和政治扯在一起,更不应该沦为一种政治工具.逃离华盛顿,逃离政治.才能回归电影的本质.电影《逃离德黑兰》的优秀观后感心得3冲着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的名声去看《逃离德黑兰》的,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或许期望值太高.电影没有《云图》那样费脑的叙事结构,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深刻的哲学思考,它仅稍嫌夸张地剥开历史里的一起人质事件,顺带渲染了一下个人英雄主义和所谓的美国主旋律.电影本身没有特别的亮点,引人注目之处,是它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了历史的真实一面.甚至电影开始,主角和妻子也是分居的,婚姻并不幸福的,经历英雄行为之后,就挽救了婚姻变得幸福起来,这是商业大片中很老套的但百试不爽的煽情风格.解救人质,上策兵不血刃,下策强攻敌人抢出人质,下下策是满足坏人的所有条件.由此判断,中情局员工门德兹所策划的营救方案简直天才之作——6名外交官伪装成和门德兹在一起工作的剧组人员,他们正在拍摄电影〝Argo〞,坐上飞机逃之夭夭,整个过程有惊无险,不伤人质一根毫毛.但如此机智的方案,原先从没有被人看好,被上司反对,也被外交官怀疑,是门德兹一贯坚持才得以执行.成就别人不能完成的事情,不仅需要聪明的头脑,还需要近乎偏执的执著,即使别人如何悲观,他还是坚持前行.中情局人员门德兹就是如此.在许多的好电影里,主角不会是随波逐流的人,不会在别人对他大唱衰歌的时候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他依然一贯坚持.成功了,可为英雄,失败了,狂人一个.电影《逃离德黑兰》的优秀观后感心得4十五年前凭《心灵捕手》一鸣惊人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的好莱坞才俊BenAffleck导演生涯的第三部作品《逃离德黑兰》(Argo),上映之后赢得如潮好评.毫无疑问,几个月前爆发的伊朗抗议美国导演侮辱先知穆罕穆德以及驻利比亚使馆遇袭风波无形无意中助长了此片的公共关注度,而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在片中的体现更是解释了观众的热烈反响.然而单纯从影片质量本身而言,阿弗雷克在《逃离德黑兰》张弛有度的步调和精致细腻的制作背后试图表达的人文思想,更让我觉得值得称道.西方世界与海湾国家的冲突,缘于教会以及犹太势力和伊斯兰教根本教义的碰撞,但升级则源于对石油这一经济命脉的争夺.美国人民深恶痛绝的独裁统治和人道灭绝,则必须感谢主流媒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不断播放的讨伐令.近十年来美国社会遭遇的种.种剧变,从某种程度上说都与这一冲突有关,因而围绕战争和对海湾国家的态度,美国国内的辩论与争执也一直没有停歇过.然而在《逃离德黑兰》片中,导演把始终镜头聚焦在事件的本身,没有任何放大解读,不带任何多余的评价,甚至是与事件有关的暴力和流血,也只是用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匆匆带过.初看之下这样的处理似乎太随意太肤浅了,但我觉得导演正是刻意用这种尽可能客观的表述方式留给观众自己思考的空间.至于个人英雄主义,笔触也是尽可能的淡.没有惊心动魄的枪战或豪气干云的怒吼,有的只是寥寥数语后的沉默和思考,和隐藏其后的信念与智慧.片中对海湾国家壮美景色的展现毫不吝啬,而美国民众对此事件的愚蠢言论.政府机构的呆板低效.甚至是政治人物的虚伪做作,也得以一一展现,这些客观真实的描述在我看来也是很妙的.片中多数重要角色都追求与原型尽可能接近的情况下,男主角的挑选一开始让我觉得是个遗憾.然而谁愿意去影院看一个拉丁裔的美国英雄呢——阿弗雷克是个聪明的导演,他处理这个角色的方法和他对整部电影的制作是一致的——用一种能让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唤起警醒和思考.阿弗雷克是一个关注人性的导演,从《失踪宝贝》到《城中大盗》,他一直都在灰暗晦涩的社会现实中探求人性的闪光点.这次在《逃离德黑兰》中他的自我审视得到的更充分的展现——在他的眼里任何政治事件也许归根结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在这世界上的一个个人.电影《逃离德黑兰》的优秀观后感心得5〝东方学的任务,即运用一切方法对付东方.这包括对它发表见解.确立权威观念.进行各种描述.教授东方学知识,以及如何去那里定居,并且统治那块地方.不了解这一庞大系统及其运作机制,人们便无法判明:自启蒙运动以降,欧洲文明是如何控制东方,并不断从政治.社会.军事.意识形态.科学和想象性艺术诸方面,制造出一个东方来.〞——萨义德《东方学》塞缪尔·亨廷顿先生的大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已在相当领域内被视作政治学确凿的预言了,继福山版历史终结论提出意识形态终结.自由民主万岁后,亨氏又提出文明的冲突正取代意识形态而成为当代历史的主线剧情.我们很可以看出这两类学说的内在关联与差异(或许可以称作进步):在苏联阵营全面崩溃的时候,前者视西方式社会和政治制度为终点;在苏联解体后世界各地乃至各民主国家间的冲突并未消解反而有加强趋势的现实下,后者不得不承认,民族间的差异和对抗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内仍会存在.《逃离德黑兰》就是这样一部在〝文明冲突〞之下上演的文化现象学._79年,愤怒的伊朗群众和伊斯兰革命卫队冲进美国大使馆绑架里面的员工和平民,危机持续了近1年零3个月.有6个幸运儿逃进了加拿大大使馆,在美国特工和好莱坞协助策划的电影解救方案下逃离伊朗.这部有着好莱坞式人物.好莱坞式剧情和好莱坞式结局的好莱坞电影理所当然的获得奥斯卡三项大奖,又一次向世人确证了美国必胜的〝完满结局〞,并且引发学界关于〝文明冲突〞的又一轮思考.这次思考,我们能够得到比以往更新鲜的什么?从十字军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伊斯兰文明与教会文明这两类文化在所有文化类型中的冲突最为激烈,不仅是因为宗教差异和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对抗的一方——西方文明拥有绝对的优势,并一心试图将这个老对手彻底排除出文明的竞技场.历史中,强势文化要么是协调者(如中国),要么是征服者,并且在精神领域,他们都是高高在上的民族优越论者.从那些真真实实的民/种族主义者(康德:〝人性的最完满形式存在于白种人.黄皮肤的印度人天赋要少一些.黑人更次,而最低等的当属那些美洲人.〞〝东方民族永远也不会自我提升.我们必须在西方寻找人类的持续进步,并且从此出发传播到全世界.〞)的脑中蹦出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对于他们而言,西方制度的普世性,必然且永远是与西方文明的优越性连在一起的.不过,民族主义本身并不算什么,一种文化的主宰权必须有坚韧的意识形态做支撑.但现代的政治家们却叫我们抛弃意识形态,审视文明对立,这种鼓吹在历史和逻辑中并不矛盾.自由的推广依靠殖民,民主意味着在体制方面承认西方的独一无二性,无论〝历史终结〞还是〝文明冲突〞,他们都笃信人类的问题在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差异性而不是内在的颠覆性,也就是说,无论怎样,意识形态好像都已经被排除出_世纪的坐标轴.而不讨论就是对现实的承认,在统治秩序已经被视作唯一尺度及目标的前提下,意识形态合法性问题不会被触碰,〝民族冲突〞也仅仅被视作次要的.对人类的主体发展方向不构成影响的问题,它就不会带给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我不能说,现代化就意味着西方化,但西方的文化主宰权建立在现代性的牢固基础上并不断以其来证明自身却是事实.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凭借商业文明和技术手段的推广而大行其道,它的核心是经济科学和工具理性,在它们的扫描下,一切异质文化都失去其鲜活的色彩而成为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逻各斯符号.尼采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生物学家自以为是,把树叶加上生物学定义纳入科学范畴,于是从此以后人们就只认得平面而单调的逻各斯树叶了.现代性正充当着生物学家的角色,把各自不同的文化树叶统一起来,以便推广自身的现代化逻辑,而且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这种过程为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我们看到电影中伊朗示威群众穿着阿迪达斯,在肯德基品尝美味——他们同所有反西方的民族一样,可以在宗教.集团.精神意愿方面维持自身暂时的独立性,但不可能在衣食住行上抵挡西方,或是发掘出一条超越技术文明的文化向度.西方视角下的〝他文化〞概念,是以其自身为中心视野,对异质文化体的消化和克服,甚至当他们表现出对其他文化的欣赏或羡慕时也是如此(想想切·格瓦拉和《功夫熊猫》).庞大如中华文明对西方构不成实质性威胁,因为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典型的现象界文化,儒学.妈祖或______主义都不涉及文明独立性和越度这样高深的哲学问题(除非中国出现柏拉图+拿破仑式的人物);日本和印度在精神气质上已经被消化,这个自不必说;即便硬骨头的伊斯兰国家,也出现了土耳其一类西化的成功样板.但当个别情况下,西方文明确实受到根基性的撼动而必须面对自由平等人权和民族主义的取舍时,他们往往选择后者._30年代,一面出于对苏联的斯拉夫+共产主义文化体系和犹太人的畏惧,另一面则是对经济危机导致欧美秩序崩溃的担忧,卡尔·施密特这类知识分子自然地站到了希特勒这一边,甚至直到六.七十年代仍有人将纳粹视作〝对欧洲文明的必要保卫〞.西方意识形态中的主流价值始终打着民族主义的烙印,这注定了他们的自相矛盾的双重身份:这些价值是具备〝普世〞性质的,从这一角度看他们是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者;当这种普世性质与其文明利益冲突时,不惜一切代价遏制之,这时他们又是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者.所以,我们发现在《逃离德黑兰》等大片中,模糊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并将其降至个人层面这种现代主义手法被广泛运用;政治.价值对立被人道与非人道.正义与邪恶的对立遮盖,以博得观众的同情和心理认同;每个占领别国的美国大兵身后都有〝哭泣的家人〞;每个维护体制的中情局特工背后都有〝孤单的妻子和孩子〞.人道,同其他一切道德标杆一样,是阻止人类思考和解构的催泪弹,它见证了一个将意识形态蒙上人道面纱.将民族政客装扮成国际战士的文化大国的绝对威力.掀开这套面纱,重新审视意识形态,审视自由.平等的价值.电影《逃离德黑兰》的优秀观后感心得。
逃离德黑兰影评3篇
逃离德黑兰影评3篇逃离德黑兰影评1首先,one hundred congratulations to my Ben. 不得不说,无论从娱乐性、致敬性、国际社交友好性、寓教性来说,这都是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影片。
讲了一个,弱小宗教国家反抗外来势力入侵而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整个电影的两小时,都是安全的两小时。
轻分量的喜剧,化妆师做得很好;终身成就奖老演员的参与,又有些老英雄色彩,让人看得脸红心跳;后半部分之分夺秒的设计,环环相扣,让观影者也不会太无聊;用波斯语传科幻教的时候,外交官装得好b也能戳到爽点;至于结尾,Ben回到家庭也符合人们追求的温情家庭主题。
可正是这一切,好像都是玩旧的伎俩拼贴在一起,虽然是个不错的剪贴画,挂在墙上就略显死板,就行整部电影中Ben的表现一样,无功无过,一直面瘫总不会有错。
剧本的选择也是聪明的,based on true story就足够创造出完整的真实感,为整个电影上了一个传记类的险。
加上参加多伦多电影节,从头到位都在赞扬和加拿大的好基友情谊,也是讨巧的。
这就是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尽管是小聪明,可是来自男神的脑袋,还是让人享受极了。
严肃的话还是想说,伊朗的遭遇,就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遭遇。
有一股强大的文化,来自北美,用快餐文化俘获世界的胃,用电影文化控制人们的眼睛,用科学幻想制服人们的意识。
(这么说,显得自己很像mind your language中的Suli,可这是我想说的。
)尽管电影中试图想要做到让双方平等发声的姿态,但却永远站在白种人很傻的优越感中无法走下来。
可以留意到的是,针对美国人质事件,电影中穿插的新闻发布会镜头时常基本上是平等的。
然并乱,时间根本不能说明问题,美国一方的发言人永远是趾高气昂地装受难者,而伊朗一方只能操着带着浓重阿拉伯口音的英文发声,无力而沉闷,闷到自己都低下了头。
而作为远在亚洲的观众我,虽然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还是在解救人质的时候为好看的人的一方暗自捏了一把汗,莫名奇妙地参与到了“正义阵营”,做了几分几秒的美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拍摄技巧
(摄法)
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1
紧中景固定机位
一直在笼子中咆哮
的鹦鹉,预示着下
面紧的气氛。
鹦鹉的
叫声3s
2
平常特写
固定机位
机场服务台工作人员
输入信息确认机票
无
3s
对手部
特写
3
紧中景固定机位哈金斯面对机场工作
人员确认订票脸色露
出紧。
环境
嘈杂声
、
3s
4
紧近景固定机位变摇镜头电脑屏幕显示订票没
有确认,摇镜头到哈
金斯的脸上
键盘敲
击声
5s
5
诡异近景
固定机位工作人员说订票没有
得到确认
说话声3s
6
紧近景
固定机位哈金斯眼神坚定的看
着工作人员
环境嘈
杂声
2s
7
紧远景移镜头中情局指挥间的人员
忙碌,接电传打字机
声音
4s 移镜头
左移变
前移
影片:《逃离德黑兰》导演:本·阿弗莱克摄影师: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摄法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9
紧近景固定镜头工作人员疑惑的看了
哈金斯一眼无1s 过肩
镜头
10
无特写摇镜头卡特总统批准行动方
案的电传电传机
的声音
2s 从下向
上摇
11
紧中景拉镜头变摇镜头变推
镜头
确认机票,并打嘈杂声2s
12
紧特写摇镜头哈金斯紧的表情环境音2s
13
紧特写摇镜头工作人员再次确认机
票环境音2s 从下向
上摇
14
紧近景摇镜头六个人焦急的表情节奏快
的音乐2s 从右向
左摇
15
紧特写
固定镜头订票确认环境音
2s
16
紧特写固定镜头工作人员对哈金斯
说订票刚刚确认
环境音1s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摄法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17
紧特写固定镜头哈金斯听到订票刚刚
确认后缓和
环境音1s
18
紧近景移镜头变拉镜头关闭了位于洛杉矶的
办公室
环境音2s 左移
19
紧特写摇镜头伊朗海关人员在检查
护照
环境音1s
20
紧近景固定镜头(过肩)伊朗海关人员用怀疑
的眼光看着德瓦特
环境音3s
21
紧近景固定镜头(过肩)、
哈金斯在海关人员背
后焦急的目光
环境音2s
22
紧特写固定镜头紧的目光环境音2s
23
无特写固定镜头变跟镜头童工正在拼合哈金斯
等人的人头像并拿到
民兵办公室
环境音2s
24
紧近景上摇镜头民兵领导人正在看拼
合的头像
环境音2s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摄法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25
紧近景摇镜头伊朗海关人员在寻找
他们的通关边条
环境音3s
26
紧特写固定镜头同上(正在查找)环境音2s
27
紧特写固定镜头海关人员称没有找到环境音2s
28
紧近景固定镜头他们紧的目光环境音1s
29
紧远景固定镜头同上环境音1s 过肩
30
紧近景过肩海关人员将边条拿给
另一个人看
环境音2s 过肩
31
紧中景固定镜头他们一行在服务台等
待
环境音1s
32
紧中景固定镜头工作人员返回了办公
室
环境音1s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摄法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33
紧中景固定镜头哈金斯再次流露出紧
的表情
环境音2s
34
紧特写固定镜头紧的表情环境音1s
35
紧特写固定镜头海关人员严肃的表情环境音1s
36
紧近景固定镜头众人严肃的表情环境音1s
37
紧特写固定镜头哈金斯露出笑容,试
图缓和氛围
环境音1s
38
紧近景移镜头CIA人员紧的确认订
票
音2s
39
紧特写固定镜头机场民兵负责人正在
看有关电影的报道
翻书声2s
40
紧近景固定镜头机场民兵负责人正在
看有关电影的报道
同上2s
镜号画面截图气
氛
景
别
摄法容音乐
音响
时间
*
备注
41
紧近景固定镜头负责人想给美国的电
影制片厂打
无1s
42
紧中景固定镜头负责人想给美国的电
影制片厂打
无1s
43
紧远景固定镜头电影制片厂等待响起
的
无2s
44
紧中景固定镜头负责人正在等待无1s
45
紧近景固定镜头电影厂外面的工作人
员焦急等待
无1s
46
紧远景推镜头再一次出现紧2s
47
紧近景固定镜头负责人在等待紧2s
48
紧近景固定镜头接到了无1s
拉片分析报告
通过对逃离德黑兰的拉片分析,我对这部电影的故事的发展脉络和拍摄手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了解了好莱坞拍摄历史真实事件的编剧技巧和拍摄手法。
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相,但也充满了浓厚的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光环,是一个美国式的英雄故事。
从剧本角度来说,《逃离德黑兰》的剧本确实改编得很完美,有着标准的政治惊悚片的类型片结构,紧刺激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道德上善恶分明的美式主旋律,在事件的取舍上也做着减法,让故事尽可能的简单直接。
必要的背景铺垫和真实新闻素材的植入让影片的主题变得更加厚重,CIA、好莱坞工业以及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政治问题的种种元素更为影片增添了话题性和可看性。
从拍摄手法来说,在德黑兰的场景中,普瑞托使用了手持摄影机,新闻式的拍摄手法。
即这是一种70年代标准的拍摄手法,以纪实的手法来刻画事件,无疑增强了对事件本身的说服力。
它的影调是一种中性的影调,即角色的定位就是观察者,达到了对事件的客观角度,从而对叙事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它可以蒙蔽双眼,动摇信念,煽动情绪,却令我们乐在其中;也可以宣传思想,植入幻象,传递观点,而让观众毫不知情;。
但单从政治角度去评价本片是有失公允的。
它无意追寻矛盾的根源,而更关注在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冲击下,人们能否坚守住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
仅靠国家间对孰是孰非的争论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依
赖于我们每个人那看似渺小的善良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