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人口和城市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课件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dd65dd3c1ec5da51e27067.png)
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
[规范审答] 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第1题,2000年该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约为18%,通 过计算可知,该国人口总数约为 10.8 亿,因此最有可能为 印度 。
第2题,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世界总人口由60亿 增长到90亿,而该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基本没有变化, 仍然为18%左右,因此2050年该国人口为16亿多,说明该国 人口增长较 快 ;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 的比重变化 不大 ,因此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 相当 ;由于该国人口总量增长很多,所以老龄人口数量不 会减少。 我的答案:1.__C__ 2.__B__
1.从“闯关东”到“雁南飞”,说明地区间________的差 异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闯关东”和“雁南飞”时期对东北地区产生的影响分 别有哪些? 答案: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闯关东”的影响: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 进经济发展。“雁南飞”的影响: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严重 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劳动力的减少,影 响了农村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素养立意] 综合思维:具体区域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出现 差异(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区域认知: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人地协调观:区域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
![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https://img.taocdn.com/s3/m/2eb21bade009581b6ad9eb38.png)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2-
第二步:调知识,寻答案 第(1)题,结合上述分析,排除B、D两项,材料图表示欧盟境内欧盟 籍和非欧盟籍各年龄段男性和女性人口比例,无法得出人口数量多 少的信息,排除A项。故选C项。第(2)题,“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 人口比例持续加大”,说明有大量劳动力迁入欧盟,会缓解劳动力不 足和人口老龄化进程。材料信息中并未提及人均消费与收入等内 容,所以无法得出人均消费剧增和人均收入剧降等结论。故选B项。 答案 (1)C (2)B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5-
第(2)题,图中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明显变化是26~50岁人口比重 的增加,即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增加明显,由此推测可能是因为该城 市经济发达,就业条件好,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前来务工,故C项正 确。人口的自然增长及生育观念的变化主要影响青少年人口比重 的变化,而图中青少年人口比重相差不大,故A、D两项错误。医疗 水平的变化对青壮年比重的大幅度提高影响小,B项错误。 答案 (1)D (2)C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1-
第(3)题,考查城市化。2016年升级的城市包括从Ⅱ型升到Ⅰ型的苏 州、杭州和宁波;从Ⅲ型升到Ⅱ型的扬州和嘉兴;从Ⅳ型升到Ⅲ型 的舟山。其中苏州、杭州、嘉兴、宁波空间位置上距离上海较近, 受上海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明显,A项正确。随着交通的快速发 展,城市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B、D两项 错误;上海是我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城市性 质和其他城市有很大区别,C项错误。 答案 (1)D (2)B (3)A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020高考地理600分冲刺大二轮课件: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环境+第2课时
![2020高考地理600分冲刺大二轮课件: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环境+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bf386e551e79b8969022604.png)
• [解析] (1)读图1可知,该地区的核心城市等级明显提升 ,反映了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明显增 加,反映了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则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 市之间的交通线路增多,反映了城市间联系加强。(2)结合 材料一,该城市群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因此可以发展能源、重化工业和 冶金业;靠近内蒙古高原,可利用其发达的畜牧业发展农 畜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3)读图并结合区域可知,该地区 位于西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靠近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 漠等,因此需要应对土地荒漠化;鄂尔多斯和榆林地区位 于黄土高原北部,因此需要应对水土流失;在发展冶金工 业、重化工业、能源工业过程中需要应对环境污染。
随堂练、即时巩固
课时练、素能强化
城市化及其影响
考题调研
——研真题、明确考向
• (2018·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 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 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 138.4万人,城市化率 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 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 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 材料二 图1为“呼包 鄂榆城市群概况图”, 图2为“呼包鄂榆城市 群演化示意图”。
图1
图2
• (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城表市现数为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 扩_大_;__城_市_人__口_比_重__上_升_;__城_市_间__联_系_加__强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与城市
![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与城市](https://img.taocdn.com/s3/m/94b7f43f783e0912a2162afc.png)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 与城市 (共119张PPT)
第9页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 与城市 (共119张PPT)
4.画图说出城市化的主要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存在的问 题。
提示: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 与城市 (共119张PPT)
第10页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 与城市 (共119张PPT)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 与城市 (共119张PPT)
第14页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 与城市 (共119张PPT)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 使欧盟( B )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 与城市 (共119张PPT)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 与城市 (共119张PPT)
第16页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 与城市 (共119张PPT)
可能会使欧盟的人均收入降低,但并不会使欧盟的人均收入剧降, 选项 C 错误;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模式早已转变为现代 型,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趋于停滞,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劳动 力短缺,因此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供应短缺的 现状,选项 D 错误。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 与城市 (共119张PPT)
第8页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课件:人口 与城市 (共119张PPT)
3.三大城市功能区各有哪些主要特点?影响它们布局的主 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1)三大城市功能区的主要特点: ①住宅区:占地面积大,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内城,中高级 住宅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围。 ②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 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③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多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 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2)影响城市功能区布局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 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附解答 人口与城市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附解答 人口与城市](https://img.taocdn.com/s3/m/e1eb3458ff00bed5b9f31d77.png)
专题人口与城市01人口考点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考查角度1▶结合人口统计图考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2016年天津卷)读下图,回答下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A BC D解析▶根据该省人口数量的增长变化图可知,该省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变慢,故其人口增长率的变化过程应是由高逐渐降低,且1990~2000年降低较快。
答案▶ D考查角度2▶结合人口结构示意图考查人口问题(2019年全国Ⅰ卷)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的是2015年欧盟籍和非欧盟籍不同性别各年龄段人口所占的百分比,材料中没有涉及具体的人口数量信息,故无法比较不同籍别的男性人口数量;图中25~50岁女性中非欧盟籍人口比例明显大于欧盟籍;劳动人口一般指15~64岁的人口,图中欧盟籍劳动人口男女比例多为1%~1.5%,而非欧盟籍劳动人口男女比例多为1%~2.5%;图中信息显示,非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小于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
第2题,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的比例持续加大,说明非欧盟籍人口数量持续增加或欧盟籍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图中数据反映的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不同性别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无法从中得出欧盟境内总人口数量的变化,所以也无法判断欧盟人均消费水平的增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升降;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的比例持续加大,说明外来人口持续增多,而外来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所以降低了欧盟境内老年人口的比例,使得老龄化进程趋缓;外来青壮年人口持续增多,说明欧盟劳动力供给不足。
答案▶ 1.C 2.B(2018年江苏卷)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2020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人口和城市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人口和城市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063397f8c75fbfc77db291.png)
专题六人口和城市考点一结合“综合思维”,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考情报告]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时空分布规律、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人口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常以统计图表、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背景,侧重考查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C (2)B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1)人口问题的判断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
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人口老龄化的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生育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性别比失调的①战争;②人口迁移;③产业结构;④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等(目前我国原因性别比高的原因)2.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考向1人口性别结构(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图示意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人口与城市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人口与城市](https://img.taocdn.com/s3/m/6027fa5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a.png)
合理的功能分区能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功能分区也是城 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指导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分析:某大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案例背景
空间结构特点
功能分区特点
某大城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口 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 分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因
经济因素(就业、投资、土地等)、 社会因素(教育、家庭、政策等)、 环境因素(气候、资源、灾害等)、 个人因素(追求更好生活、实现个人 价值等)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影响
积极影响
提供劳动力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消极影响
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引发社会问 题(如治安、教育等)、加剧城乡差 距等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 件专题人口与城市
汇报人:XX
20XX-01-28
目录
• 人口增长与分布 •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目录
•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关系 • 高考真题回顾与备考策略
01
人口增长与分布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 高,世界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总量 呈持续增长趋势。
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多核 心模式,除了市中心的核心区外,还 出现了多个副中心和新城。这些核心 点和新城之间通过高效的交通网络相 连,形成了紧密的城市空间联系。
该城市的功能分区非常清晰,商业区 、工业区、住宅区、文化区等各自相 对独立且布局合理。商业区主要集中 在市中心和副中心的核心区域,工业 区则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住 宅区则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各个区域。 文化区则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 观进行布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
2020地理600分冲刺大二轮课件: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环境第1课时
![2020地理600分冲刺大二轮课件: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环境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4cfcd19f5335a8103d2205a.png)
随堂练、即时巩固
课时练、素能强化
• (2)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 1%,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低于1%或为负值,为现代 型。
• (3)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图的形状为“下宽上窄”,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上 宽下窄”则为现代型。
• (4)根据生产力水平判读:如农业社会及其以前是原始型; 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 1.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D 城市( ) • A.人口总数减少 • B.老龄化加剧 • C.平均年龄减小 • D.劳动力增多
• [解析] D对,A错:读图可知,该城市2000年21~25岁 年龄段的人口比重达30%以上,16年之后的2016年该年 龄段的人口应为37~41岁。但2016年31~40岁年龄段的 人口比重却下降到26%左右,说明该城市的总人口数量增 加很多。这也与2000年到2016年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 阶段,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现象相吻合。城市化过程中迁入 城市的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故导致该城市劳动力增多 。B错: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 占比10%及以上。由图可知,该城市2000年60岁及以上 的老年人口比重远小于10%,2016年虽然老年人口比重增 加,但仍然低于10%。也就是说,该城市没有出现人口老 龄化现象,更谈不上老龄化加剧。C错:图中显示,该城
• 2.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C 因素是( )
•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 [解析] 读图可知,2016年,26~40岁的青壮年比例明显 提高,远高于与之对应的16年前的2000年11~25岁年龄 段人数,说明有大量人口迁入。
核心突破
2020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课件:第1部分专题6人口、城市与交通
![2020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课件:第1部分专题6人口、城市与交通](https://img.taocdn.com/s3/m/ac7c9bc7b9d528ea81c7797f.png)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
(2019·广东广州二模)新加坡丹戎巴葛中 心(如图所示)高290 m,占地1.5公顷,集零 售、城市公园、豪华酒店、写字楼、 图书 馆、住宅、地铁交通于一体,使人们衣、 食、住、行、游等需求得到全方位、高质量 的满足,成为一个超多元的垂直城市综合 体。据此完成1~3题。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 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答案 1.C 2.B
看建筑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 物密度 筑物密度最小
观分布 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 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 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图甲
图乙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
间分布上呈现( )
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新考势课件:2-6 人口与地理环境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新考势课件:2-6 人口与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456d6bcda0116c175f0e48fd.png)
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对迁出地 ①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生态环境趋好;更好的开发土地资源;加强与外地经济、 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促进技术的引进和收入的提高。 ②不利: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对迁入地(考的多) ①有利: 劳动力方面:补充劳动力(如果是老人迁入的,则除外)。 经济方面:扩大当地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产业方面:促进××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人才、高新产业必答)。 生态方面:改善生态环境(如有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答)。 交流方面:促进信息、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带动文化、技术创新(传统文化迁 移的必答)。 ②不利: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增加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环境、 治安方面的压力。
人口文化构 成
主要是指各学 历层次在总人 口中所占的比
例
人口文化总体
水平过低,不利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
于高新技术产
高人口素质
业的发展
国家或地区人
人口职业构 成
口中,劳动者人 口在各个社会 部门分配的比
例
人口的职业构 成比例随着人 口数量的变化 及人口年龄构 成的变化将发
生变化
对于老龄化日趋严重 的国家和地区,要增加 养老院等职业的人员; 对于人口增长比重较 快的国家或地区就要 对婴幼儿托儿所和婴 幼儿教师的职业人员
(7)某大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为了调节职住平衡进行产业转移,也可能造成人口 的迁移。
考向一
考向二
第18页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二轮专题复习/考势 地理
4.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一种形式是曲 线图或折线图,即利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人口迁 移统计图中,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迁出率、迁入率(如图 1);另外也有坐标 图(如图 2),它的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迁出率和迁入率,显示静止的人口迁移状况。
【高考】地理复习人口与城市ppt课件
![【高考】地理复习人口与城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5404b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6.png)
14
人口易混淆点
1.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总和。
2.人口增长率大于0时,人口数量增加;小于0时,人口数量减少;
由正值减小到0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由负值增大到0时,人口数
量达最小值。 3.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 自然增长率低,机械增长率高; 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反之。
增长率
人口最多 人口最少 人口增加
80
成熟阶段
70
60
50
加速阶段 2
40
3
地区差异:目前大部分的发达国家
02 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哪个阶段?
03 各阶段城市化有何差异?
30
1
20 缓慢发展阶段
10
时间
城市化进程示意
➢ 城市化水平 ➢ 城市化速度 ➢ 产业结构 ➢ ……
28
两类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发达国家
➢ 起步早晚 ➢ 速度快慢 ➢ 水平高低 ➢ 发展趋势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政策 战争 政治变革
文化教育 婚姻家庭 宗教信仰
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布洛赫《希望原理》
11
人口迁移
现代社会中,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力正在减弱,社会经济 因素逐渐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是引发人口迁移(尤其是自发迁移)的最经常、最根本 的原因。
01
三大城市功能区的差异: 位置、形态、人口变化
02 中心商业区和外围商业区的区位优势
03 甲、乙两地住宅区分化的原因
甲
乙
04 工业区、大型超市、物流基地的
选址条件
05 简述城市绿化区的生态效益
19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辅导(课件)专题六 人口、城市和交通(共136张PPT)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辅导(课件)专题六 人口、城市和交通(共1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4b0779580216fc710afd0b.png)
1.导致甲、乙两国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
素是 ( )
A.教育水平
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
D.生育政策
2.为应对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乙国应 采取的措施是 ( ) A.促进城乡人口流动 B.政策鼓励少生优生 C.限制国际人口迁移 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解析】1选B,2选D。第1题,结合人口性别比的概念 以及甲乙两国的地理特征可知:甲为西亚产油国,石油 开采与加工吸引大量外籍男性劳动力输入,导致人口 性别比畸高。乙国是南亚人口大国,人口性别比比出 生人口性别比低,说明因经济欠发达,有较多的男性劳 动力劳务输出。第2题,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有利于解 决乙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2014·全国卷Ⅰ·T10、11)图1显示某国移民人 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1,完成3、4题。
3.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 增长特征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增加,与图①曲线的特征相吻合,故选A。第4题,结合 上题,该国不同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可以分别计 算出来。1910~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3 200 万;1930~195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1 500万;1950 ~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6 000万;1970~1990 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5 000万。比较可知,1950~ 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故选C。
【高考感悟】 1.命题规律:以统计图表为载体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 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较高,多为 选择题。 2.解题关键: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推 理做出判断,注意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综合分析。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程专题六人口和城市练习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程专题六人口和城市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5b8cecae2bd960591c67739.png)
专题六人口和城市考点一结合“综合思维”,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考情报告]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时空分布规律、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人口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统计图表、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背景,侧重考查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1)~(2)题.(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错误!错误!(1)C (2)B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1)人口问题的判断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2.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考向1 人口性别结构(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图示意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
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甲、乙两国2017年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A.教育水平B.产业结构C.宗教信仰D.生育政策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西亚某产油国(甲国)人口性别比很高,南亚某人口大国(乙国)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
产油国石油工业发达,男性劳动力需求量大,吸引其他国家男性劳动力大量迁入,使其男性人口比重增大,故B项正确.2.为应对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乙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促进城乡人口流动B.政策鼓励少生优生C.限制国际人口迁移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乙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说明该国女性社会地位较低,故应提高女性社会地位,D项正确。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人口城市和交通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人口城市和交通](https://img.taocdn.com/s3/m/080fa526ba0d4a7303763ab7.png)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人口、城市与交通知识梳理: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图所示:2.人口增长问题的分析思路看清要求(1)弄清问题考查的是人口的自然增长还是人口的增长,考查的是增长的速度还是增长的数量。
(2)进行分析①考查人口的自然增长,若考查增长的速度时,只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又要考虑人口,既要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若考查增长的数量时;即可的基数大小。
②当考查人口的增长时,既要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还要考虑人口的迁移。
同步练习: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
下图是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
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年出现迅速上升D.2009—2010.2.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3.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减少趋势,可能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B.上海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解析:第1题,图示2005—2016年间,上海市总人口变化趋势与外来人口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上海该时间段人口增加的数量主要来自外来人口迁入,则上海该时间段内的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
第2题,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大量迁入会使上海的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人口平均年龄下降,D项正确、C项错误。
总人口减去外来人口=户籍人口,据此可以判断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外来人口少于户籍人口,A项错误;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B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人口和城市考点一结合“综合思维”,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考情报告]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时空分布规律、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人口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常以统计图表、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背景,侧重考查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C (2)B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1)人口问题的判断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
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2.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考向1 人口性别结构(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图示意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
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甲、乙两国2017年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A.教育水平B.产业结构C.宗教信仰D.生育政策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西亚某产油国(甲国)人口性别比很高,南亚某人口大国(乙国)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
产油国石油工业发达,男性劳动力需求量大,吸引其他国家男性劳动力大量迁入,使其男性人口比重增大,故B项正确。
2.为应对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乙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促进城乡人口流动B.政策鼓励少生优生C.限制国际人口迁移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乙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说明该国女性社会地位较低,故应提高女性社会地位,D项正确。
考向2 人口年龄结构(2019·湖南株洲一模)2016年我国全面实行二孩政策。
据此完成1~2题。
1.实行二孩政策主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 )A.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B.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C.人口增长速度过慢D.现阶段劳动力不足答案 A解析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
为了延缓老龄化趋势,调整人口年龄结构,我国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故A项正确。
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我国人口增长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育龄妇女的比例小B.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C.生育观导致生育二孩意愿低D.社会养老负担较重答案 C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由多生转向少生、优生,导致二孩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故C项正确。
考点二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迁移[考情报告]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常以统计图表、示意图、文字材料(人口迁移热点新闻)为背景,侧重考查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区域特征及其差异、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A (2)C (3)D1.运用“综合思维”,全面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4)性别与文化素质差异重工业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而轻工业发达地区,则对女性人口迁移吸引力较大;文化素质高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大量迁入地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
产业的转型升级一般遵循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升级的规律,在产业转型中对普通劳动力需求减少,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增多。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产业空间转移,同时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深入全面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考向1 人口迁移的规律、原因(2019·海南高考)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
据此完成1~3题。
1.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A.东北部B.南部C.中西部D.西部答案 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东北部来往的箭头有三组,经过简单计算,为净流出区;南部来往的箭头有三组,经过简单计算,南部为净流入区;中西部和西部为净流出区,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2.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A.数量减少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C.迁移规模变小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答案 C解析由于材料所显示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故无法得知美国人口数量,A 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整体迁移规模都在变小,并没有向中西部大量回流,B项错误,C项正确;净流入区仍然还是南部地区,D项错误。
3.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A.经济B.交通C.文化D.教育答案 A解析美国南部由于新兴企业较多,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水平高,故吸引人口迁移,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考向2 人口迁移的影响(2019·西宁复习检测一)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1~2题。
1.“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答案 A解析“城归”人员返乡会带来人口红利升级,是指其通过自身的资金和技术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乡村经济呈现高增长的局面,故A项正确;“城归”人员年龄构成的年轻化和数量的大幅度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抚养比,但并不是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不能称其为人口红利升级,B、C两项错误;性别结构的均衡与人口红利升级无关,D项错误。
2.“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答案 C解析“城归”人员返乡不一定使生态环境好转,其创业过程有可能增加环境压力,A项错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是需要长期的建设才能完成的,B项错误;“城归”人员返乡会使得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并且改善乡村的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C项正确;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实现,D项错误。
考点三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落实“人地协调观”[考情报告]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常以城市规划图、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图为背景,侧重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类型及成因和城市的空间布局及其合理性;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天津高考)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下图),回答(1)~(2)题。
(1)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A.工业污染扩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B.就业岗位减少提高第三产业比重C.居住区较偏远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D.交通压力增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B (2)D1.着眼“人地协调”,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经济和环境因素影响,如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远近和通达度决定)、河流流向(地形地势)、风向等,形成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的城市地域结构(其余的影响因素有历史、社会、行政等)。
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心商务区,这里交通便捷,人流汇聚,其余的商业区则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还会出现几个副中心;住宅区位于中心商务区周围,并且有明显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高、上风处、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连;工业区一般位于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还需要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但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区,可考虑接近高教园区。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判断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考向1 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差异(2018·北京高考)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