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共管理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治理的环境,这也导致了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公共部门管理理念的变革。公共管理推崇多元互动的治理机制,把社会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它追求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求动员一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力量,建立起一套以政府管理为核心的,以多元互动为特征的,以公民社会为背景和基础的管理体系。政府要治理但不实干,其职责是“穿针引线,把稀缺的公共资源结合起来以达到目的”,这就需要依靠多方力量来进行公共物品的供给。非政府组织等社会自治力量的形成,改变了传统上政府垄断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

公共管理主体构成的多元化

传统公共行政的主体主要指政府组织,而现代公共行政是一个由各种类型的公共组织纵横联结所结成的网络,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公民也可以从各个方面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在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结构中,政府并非是唯一的行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其核心地位的动摇。首先,政府作为典型的公共组织,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存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尤其是社会核心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和生产,政府在政策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平等、防止歧视或剥削、保障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保持全社会的凝聚力等方面倾向更胜一筹。其次,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承担着“元治理”的角色,决定着整个公共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以及整个公共管理的体制和运行,它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地位不一样,是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非政府组织是指与政府相对的民间组织,强调与政府的区别,其概念外延太大,并容易被理解为除政府外的所有组织。准政府组织是指介于政府与个人、家庭、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其权力的来源、运作及其组织结构建制与政府相类似,即强调与政府的类似性质,这一概念容易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相混淆。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互益活动的社会组织,这一概念外延也太大,不仅容易被理解为除营利的经济组织、政党组织、宗教组织之外的所有组织,而且在现实中常常与其他概念混用,如有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可以换用,并将我国的事业单位和各种基金会组织看成是非营利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是指存在于政府与个人之间,以自治为核心,承担部分公共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强调该类组织的中介性,其范围过于宽泛,缺乏分类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其他组织如事业单位以至企业都具有中介性。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是一种泛称,没有法定含义。

公共管理主体行为的多元化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不仅仅体现在主体数量上的多元化,而且这一多元化还体现在多重主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具体表现在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公共管理的途径、公共管理的工具及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多元化,正是公共管理行为本身的多元化不断重塑与完善着公共管理的主体结构。

(1)公共管理价值的多元化。公共管理作为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其核心价值的重新确立。在传统农业社会,秩序居于政府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地位,其他一切

价值均服从于统治秩序的需要。在工业社会中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公平与效率一直居于核心地位,但是,由于这种价值追求的活动建立在事实与价值分离的认识论基础上,而以工具理性原则指导下的官僚制将这种分离予以制度化,因而现实中,二者永远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在公共管理模式下,服务在价值体系中由边缘位移至中心,成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服务价值的统摄之下,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的价值实现不再表现为手段与目的、实体与过程、理论与现实的分离式追求,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得到消解的同时也得到提升。服务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总是以各种精神或原则的形式而存在,如现代化的效率观念、协调意识、法治信念、公民精神等等。

2)公共管理途径的多元化。长期以来,公共行政一直存在四种途径,即管理途径、政治途径、法律途径和政策途径。管理途径强调效率、经济和效能;政治途径强调政府内部的代表性、回应性与责任性,倡导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法律途径强调法治,倡导公平与公正,主张以依法行政、服务行政取代权力行政;政策途径则从政策周期的分析开始,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不可分,主张分权的政策执行而非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治理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网络途径强调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主张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建立双边以至多边合作的伙伴关系。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将综合采取上述多元的治理途径。

(3)公共管理工具的多元化。随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众多新型的管理工具被引入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这些工具主要包括:财政性工具、民营化、放松管制、分散决策、流程再造、社区治理及公私伙伴关系、听证会等。例如,在民营化过程中,既可将公营事业或资产转移给民间以实现国家从市场的撤资,也可通过签约外包、特许权、补助、抵用券等方式将公共服务委托给私营部门提供而政府只承担监督责任,还可通过放松管制等方式实现私营部门替代政府提供某种生产或服务,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4)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多元化。面对更加复杂和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公共管理为达成其目标,不仅在观念、制度、结构、政策等方面实现创新,同时在管理技术与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企业管理中已经成熟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被引入和借鉴。公共管理技术主要包括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评估、标杆管理、无缝隙与顾客服务、危机管理等。公共管理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与控制方法、决策方法、网络规划方法、行动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和调查统计研究方法等。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效率 1 公共管理效率的概念 (1)效率和公共管理效率 公共管理效率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开展公共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管理成果、效果、社会效益与其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项公共资源投入的比率。 公共管理效率概念所包含的两层含义: 1)内涵—经济价值观; 2 )外延—社会价值观。 现代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实质是追求内涵与外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2)公共管理效率的特点: (1)综合性; (2)层次性; (3)可测定性; (4)相对性; (5)滞后延伸性。 2 公共管理效率的分类 性质:(1)正效率(2)负效率 主体:(1)个体效率(2)群体效率 层次:(1)决策效率(2)管理效率(3)执行效率 实现程度:(1)计划效率(2)实际效率 3 公共管理的效率与公平 总:当前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公平的政府发展思想。 因为:(1)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决定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2)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有利于更好的保障社会公平。 (3)社会公平为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公共政策目的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中国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 1 经济调解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1)计划手段 2)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

2 市场监管 1)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加强制度建设 ◇2加强信用建设 ◇3从严监管 3)反对垄断 垄断分为:市场垄断、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 行政性垄断是我国垄断的主要形式,也是反垄断的主要对象 3 社会管理 1)人口管理 2)环境管理 3)调节居民收入和国民财富分配 4)维护社会秩序 4 公共服务 1)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2)基础设施建设 三、行政组织 1 行政组织的概念 含义: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 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 2)机构设置 3)职权划分 4)职位配置 5)人员结构 6)管理方式 7)运行程序 8)法律规范 2 行政组织的特点: 1)权威性2)服务性3)层级性4)适应性5)合法性6)强制性 3 我国行政机关的性质和构成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执行权力机关的决定,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构成: 1)领导机关——中央机构 2)职能机关——又称执行机关、业务机关(各部、委、办、局等) 3)辅助机关——分:政务性、事务性、综合性、专业性) 4)监督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政治监督 审计机关——经济监督 5)派出机关

公共管理学第4讲公共管理的主体

第三讲公共管理的主体 学习要点: ·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公共组织的基本结构 ·公共组织的类型和作用 ·公共组织领导者的领导方式 ·公共组织的变革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1):组织 一、公共组织的概念 (一)组织 所谓组织,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简单地说,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目标和特定的人际关系这三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群体系。 (二)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此外,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也构成了现代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与其它社会组织一样,构成公共组织的要素有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大类。 1.物质要素 (1)人员。 (2)经费。 (3)物资设备 2.精神要素 (1)目标。 (2)责权结构。 (3)人际关系。 二、公共组织的性质 (一)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1.活动的目的不同。非公共组织追求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其目的是为社会中的相关利益者服务。公共组织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它追求的是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全国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 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不同。非公共组织以从事商品、劳务生产为活动内容,向社会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的私人产品,消费者必须支付货币,才能购买和享用其产品。公共组织则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3.管理对象不同。非公共组织只能以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对于本组织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则无权干涉。而公共组织的管辖范围则可以是整个社会,对其职权范围内的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4.1 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政府职能的本质和作用,掌握政府职能转换的涵义和内容。理解从事公共管理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和途径。掌握第三部门组织的涵义、特点和作用。 4.2 内容简述 公共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管理主体构成的变化,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机构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其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使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特征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4.2.1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从公共权力的角度看,国家代表一定地域范围的公共权力;政府则是具体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机构,也就是说,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同时,政府是按照一定规则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体系。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该理解为狭义的政府。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机构,其基本职能就是维持、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职能的本质要求是保证全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政府职能的理想目标是实现高效率基础上的高度公平。 政府职能的转换既不是取消政府职能,也不是削弱政府职能,确切地说,政府职能的转换仅仅意味着政府职能的重心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政府职能主要包括两大类,即政治职能和公共职能。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职能的重点是政治职能,特别是实行阶级统治和维护政治秩序的职能发挥得尤其充分,这是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情况下,统治阶级努力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统治基础的要求相一致的。在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情况下,阶级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不仅要求强化政治控制,而且还要求基本的经济保障和社会公正。这样,国家应该积极地干预社会生活,政府的公共职能也应该不断得到增强。特别是20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广泛的干预,使政府公共职能越来越重要,政府的公共管理成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政府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从总体上看,公共管理领域和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其中经济职能的扩大尤其突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范围越来越大,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第二,参与经济运行,保障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三,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以实现既定的社会经济活动目标。政府经济职能的加强是与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密切相关的,也是适应社会成员共同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要求的必然选择。 政府职能的转换还应包括管理手段上的调整。政府职能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具体的管理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法律手段。法律除了指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与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之外,还包括国家其他政权机关和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法令、条例、章程等行政性法规。第二种是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各级政府机构凭借上下级之间的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各种方法和途径。第三种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用物质利益去影响人们行为的管理方法。在政府职能的转换过程中,更突出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作用,同时,要求提高行政手段的效率。

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实证分析

2002年第2期(总第105期)理 论 探 讨 THEORETICAL INV ESTIG A TION No.2,2002G eneral.No.105 收稿日期:2001-12-20 作者简介:朱广忠(1957-),男,黑龙江呼兰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策与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研究。 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实证分析 朱 广 忠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公共管理学科作为舶来品,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本土化,特别是需要对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与范畴进行实证分析。在公共管理学科性质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对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进行实证分析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证分析的具体问题;在对我国企业管理主体与客体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与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权力;主体;客体;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2)02-0062-03 在我国,公共管理教育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公共 管理教育本土化原则已经确立。因此,有必要在吸收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进行实证分析。 一、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实证分析的必要性与分析的具体问题 11我国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实证分析的必要性。目前,尽管学术界对公共管理存在多种定义,但对公共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或公共管理概念作为管理概念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一点存在普遍共识。众所周知,管理的根本属性体现为以下三个属性的统一: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属性的统一;二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属性的统一;三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属性的统一。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是管理的最根本属性。从公共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出发,公共管理应该具有管理的一切根本属性。其中,由于公共管理更加注重公正与公平,其生产关系属性更加突出。从公共管理的根本属性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必须结合特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不仅是由公共管理的定义决定的,也是由具体的国情实际,特别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决定的。因此,不论我国学术界对公共管理如何定义,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公共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差异,也 就是说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也必须实现本土化。公共管理概念作为管理概念的分支概念,决定了公共管理学应该属于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也决定了公共管理学应该具有管理学的科学属性,也就是公共管理与管理所具有的上述三种属性。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我国将公共管理确定为管理学学科的一级学科,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中还存在着公共管理学究竟属于政治学还是管理学的争论,这一争论与公共管理学的政治性与社会性、科学性有关。从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所具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这一根本属性出发,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存在公共管理学属于管理学还是政治学的争论,这一争论是由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属性决定的。这一根本属性在管理学主要以企业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发展阶段被人们忽略了,这一忽略是以西方企业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为社会背景的。在管理学发展到产生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阶段,公共管理将管理具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属性突显出来,才引起人们对公共管理学属于管理学还是政治学的争论。这种争论的实质是对公共管理学不同于传统行政管理学的一种强调,这就是:(新)公共管理学既要克服传统行政学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传统,也要克服传统行政学单纯追求效益(企业行政管理)或单纯追求效率(政府行政管理)的局限,注重效率与公正研究、注重价值取向研究。 2 6

公共管理学作业

《公共管理学》homework(1)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公公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实行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3.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4. 公共管理监督是指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二、单项选择 1.1926年在美国出版两本权威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公共行政学原理》的两位学者分别是( B ) 25 A.泰勒和法约尔 B.怀特和威洛比 C.威尔逊和古德诺 D.马克斯?韦伯和赫伯特?西蒙 2.公共选择理论理论对政府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B)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3.大萧条以后,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经济理论是( A ) A.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B.新自由主义取消政府干预理论 C.亚当?斯密的“小政府”理论 D.古典经济学派的限制政府干预理论 4. 最早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5. 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________,在他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对政府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职能进行了限定。( C ) A.威廉?配第 B.马歇尔

3. 第 3 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主体 【关键概念】 1.公共管理主体 公共管理主体的内涵应该包括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所谓公共管理主体,就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一定程序,,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和个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公共组织并不包含政党、人大+政协等政治组织。 2.社会自治组织 3.职业自治组织 4.行业自治组织 5.学术自治组织 6.社区自治组织 7.综合自治组织 8.事业单位

9.线型结构 10.网络结构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 关于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公共管理主体限定为公共组织体系,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两大类。 另一种观点是将公共管理主体理解为甚至等同于公共组织的组成人员。 因此,公共管理主体的内涵应该包括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所谓公共管理主体,就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一定程序,,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和个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公共组织并不包含政党、人大+政协等政治组织。 2.公共管理主体包括哪些组织? 在我国,就组织层面而言,公共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及事业单位。社会自治组织具体包括各种职业自治组织、行业自治组织、学术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综合自治组织。事业单位则主要是指不同于政党机关、国家机关、社会自治组织及企业的社会组织。 3.如何理解社会自治组织? (1)所谓社会自治组织,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为维护和发展共同事业、共同利益和社 会公共利益,自主自愿组成,实行自治自律,并对其成员提供一定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不以营利、政治及宗教为目的的社会组织。 4.社会自治组织的范围如何界定,具体包括哪些组织 社会自治组织具有自治性、自律性、公益性、社会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社会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基本特征。具体地,在确定社会自治组织的范围时,应遵循以下原则(2)独立性,即无依附关系。种依附关系包括经济上依赖、行政上附属以及精神上受控制。

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 (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着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1.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3. 领域特点: (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B途径)。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共管理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治理的环境,这也导致了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公共部门管理理念的变革。公共管理推崇多元互动的治理机制,把社会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它追求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求动员一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力量,建立起一套以政府管理为核心的,以多元互动为特征的,以公民社会为背景和基础的管理体系。政府要治理但不实干,其职责是“穿针引线,把稀缺的公共资源结合起来以达到目的”,这就需要依靠多方力量来进行公共物品的供给。非政府组织等社会自治力量的形成,改变了传统上政府垄断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 公共管理主体构成的多元化 传统公共行政的主体主要指政府组织,而现代公共行政是一个由各种类型的公共组织纵横联结所结成的网络,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公民也可以从各个方面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在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结构中,政府并非是唯一的行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其核心地位的动摇。首先,政府作为典型的公共组织,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存在的目的和功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尤其是社会核心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和生产,政府在政策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平等、防止歧视或剥削、保障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保持全社会的凝聚力等方面倾向更胜一筹。其次,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承担着“元治理”的角色,决定着整个公共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以及整个公共管理的体制和运行,它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地位不一样,是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非政府组织是指与政府相对的民间组织,强调与政府的区别,其概念外延太大,并容易被理解为除政府外的所有组织。准政府组织是指介于政府与个人、家庭、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其权力的来源、运作及其组织结构建制与政府相类似,即强调与政府的类似性质,这一概念容易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相混淆。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互益活动的社会组织,这一概念外延也太大,不仅容易被理解为除营利的经济组织、政党组织、宗教组织之外的所有组织,而且在现实中常常与其他概念混用,如有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可以换用,并将我国的事业单位和各种基金会组织看成是非营利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是指存在于政府与个人之间,以自治为核心,承担部分公共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强调该类组织的中介性,其范围过于宽泛,缺乏分类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其他组织如事业单位以至企业都具有中介性。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是一种泛称,没有法定含义。 公共管理主体行为的多元化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不仅仅体现在主体数量上的多元化,而且这一多元化还体现在多重主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具体表现在公共管理的价值理念、公共管理的途径、公共管理的工具及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多元化,正是公共管理行为本身的多元化不断重塑与完善着公共管理的主体结构。 (1)公共管理价值的多元化。公共管理作为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其核心价值的重新确立。在传统农业社会,秩序居于政府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地位,其他一切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 作业1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客体是公共事务,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2、公共物品或服务是指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性的产品。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一般来讲,政府的职能应分为两部分:政治职能和管理职能。 5、政府职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限制政府干预、主政府干预和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三个阶段。 6、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和志愿性。 7、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构成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8、目前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有:环境保护、扶贫救困、社会公益等方面。其具有双重性、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的公益性特点。 9、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政府公职人员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员。其职业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执行公共权力、服务公共社会两个方面。 10、当代公共管理者必备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认知能力、管理诊断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四个方面。 二简答题 1、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有何区别? ⑴目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的目的是盈利; ⑵限制因素不同,公共管理整个过程受到法律的限制,企业管理的根本原动力是追求高额利润,经济气候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法律在其活动中仅是一个外部制约因素;

⑶物质基础不同,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于税收和发行债券,其经费预算属于公共财政支出,必须公开化,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企业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投资的回报即利润,其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源是自主的,不需要公开化; ⑷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公共管理人员是由专门的部门或机构相对独立地考核、评估,主要考虑其政治才干和倾向,公共管理人员有职业化、终身化的趋向,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其处理特定事务的能力被聘用; ⑸绩效评估的指标不同,评估公共管理成效的主要指标是行为的合法性、公众舆论的好坏、各种冲突的减少程度、公共项目的实施与效果、公共产品的数量及消耗程度,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绩效的主要指标是销售额、净收益率、生产规模的扩大度、市场占有率等,偏重于经济效益。 2、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⑵政府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⑶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解决问题上; ⑷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⑸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⑹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⑺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管理上。 ⑻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3、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从以下方面转变政府职能:⑴强化公共服务,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⑵强化社会管理,保证社会公平、公正;⑶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⑷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三论述题 1、、分析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过多参与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私人产品的生产与供应。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二是政府与企业不分。三是政府与社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性的行政改革预示着政府自身治理模式的转变,公共管理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它不仅体现在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上,还体现在公共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在我国,就组织层面而言,公共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及事业单位。社会自治组织具体包括各种职业自治组织、行业自治组织、学术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综合自治组织。尽管公共管理各个主体在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总体而言,在社会治理中,服务价值理念的张扬和凸显以及在治理实践中的坐实,促进了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社会治理主体的结构由传统的线型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 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一系列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行为的主体、客体以及手段之间的联系,公共管理实际上体现为这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过程。其中,公共管理主体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要素,对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公共管理主体限定为公共组织体系,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两大类。这种观点也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机构;也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还有的认为,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

还有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以及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中介组织等。另一种观点是将公共管理主体理解为甚至等同于公共组织的组成人员。“主体的划分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被大大扩展了。公共服务不仅包括政府的三个分支部门,而且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而且包括非赢利部门。所以,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成为所有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人员,无论这些服务是由政府履行还是非赢利机构执行。” 对公共管理主体作制度和组织层面的界定,是近代以来宪政运动的结果,实际上是在延续传统上的针对公共组织建构之合法性问题而形成的行政组织法治主义模式,一种“通过民主代议机关的合法化模式”——“民主代议模式”。这种观点的背后隐含着对公共组织组成人员的怀疑或不信任,忽略了现实中个人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存在事实。当然,将公共管理的主体限定为具体管理过程中提供公共利益和服务的人员,而忽略其所属的组织基础,则是走向另一极端,可能导致实践中的恣意与任性,故而也是不全面的。 因此,公共管理主体的内涵应该包括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所谓公共管理主体,就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一定程序,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和个人。 公共管理主体的特征 (1)公共性。从行为性质及目的来看,公共管理主体从事的是

公共管理的各个主题

有关公共管理的研究主题 一、公共管理思想 1.公共管理思想的发展轨迹与脉络 2.交叉与融合: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3.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自由主义思想 4.新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的超越 5.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出现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6.治理理论的特征与内涵 7.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8.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特征与内涵 9. 整体性政府理论或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有关问题研究 10.近几年来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新进展 11政策网络及其理论 12.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的有关问题研究 13.合作收益理论的有关问题研究 14.区域公共管理的有关问题研究 15.西方公共管理的本土化研究 二、公共管理主体(即公共组织) 1.公共组织的特征研究 2.公共组织的分类研究 3.当前西方国家的政府体制改革研究

4.当前中国的政府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管理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公共管理中的公私伙伴关系研究;公共管理中的合作共治研究 6.公共组织战略管理的有关问题研究 7.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有关问题研究 8.公共组织的绩效管理有关问题研究 9.公共组织的变异和权力制约研究:公共管理监督与规范 10.非政府组织的有关问题研究 11.社会自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12.任务型组织的有关问题研究 13.公共管理的社会化问题研究 14.政府能力及其构成研究 15.非政府组织失灵问题研究 16.政府失灵、政府失败等有关问题研究 三、公共管理途径——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理论研究 2.公共政策过程研究 3.公共政策参与研究 4.公共政策制定的有关问题研究 5.公共决策的有关问题研究 6.公共政策执行的有关问题研究 7.公共政策评估的有关问题研究

第三章共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 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选择填空: 1.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科层制(或译官僚制)理论。 2.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 3.公共组织的主要结构形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 4.政府的主要类型:总统制政府、内阁制政府、委员会制政府。 5.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要类型:公共事业组织、公共企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自治组织。 二、名词解释: 1.组织: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个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 2.公共组织: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为基本职能。最典型代表:政府。 3.非公共组织:则一般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它们所追求和维护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最典型代表:企业。 4.公共组织的特性: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系统性、主动性。 5.公共组织结构:指公共组织各种要素的一种特 定安排,即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6.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 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 关。 7.非政府公共组织:称非政府组织,是指承担公 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除政 府组织以外的其他所以公共组织。 三、简答: 1.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 (1)有效满足公共组织目标的需要;(整合功 能)(2)有利于稳定工作人员的情绪,调动积 极性;(激励功能)(3)保持组织良好的沟通 关系;(沟通功能)(4)提高宏观和微观管理 效率的前提条件。(效率功能) 2.纵向结构的优点: (1)能做到事权集中、统一指挥、统一领导; (2)组织实施有利于加强控制监督; (3)充分发挥各个层级公共组织的积极性创造 性; (4)各层级实行首长负责制,全面管理各项工 作,有利于通才的培养。 3.纵向结构的缺点: (1)各级行政首长管辖事务过多,影响绩效; (2)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不急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层次过多不利于信息沟通。 4.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认为合法权威的三 种类型: (1)基于习俗惯例的传统型权威; (2)基于领袖个人超凡魅力的超人型权威; (3)基于理性法规的法理型权威。 5.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1)组织标准化。 (2)工作秩序化。 (3)管理规范化。 6.公共组织的特性: (1)社会性; (2)权威性; (3)法制性; (4)系统性; (5)主动性。 7.公共组织的作用: (1)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的主体; (2)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支点; (3)公共组织汇集和放大了管理人员的力量。 8.领导者的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 (2)文化知识素质; (3)领导能力素质; (4)心理素质; (5)身体素质。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全)

治理: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合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规律与过程的科学。 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共同满足公共需求、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实现良好治理的管理的活动。 公共政策:公共组织为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经过政治协调和管理过程,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公共目标的过程。 SWOT分析:在全面评估组织内外环境及其对组织影响的基础上,了解组织的优势与弱势,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 非营利组织: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强调个人奉献与成员互益等价价值观念、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或互益活动的各种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社会监督:非国家机关的监督,通常指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公民及公民团体、新闻媒体等社会行为主体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监督:指国家设立的专门行使行政监察职能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决定、命令的情况,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遵纪守法的情况进行监督、监察和惩戒的活动。 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维护国际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国务院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入河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依法独立进行监督活动。 福利国家:是指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公民基本福利或社会福利的职责的国家。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得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和发布普遍性行为规范行为。 公共服务性政府:满足这回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在政府。 电子政府:政府运用现代化技术,将政府内部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整合、重组、优化后到网络上完成,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神会公众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 绩效评估:将实习工作结果与绩效目标比较,评价公共组织与公职人员的实际工作成果,从而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政府间关系: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而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产生法律后果,具有国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性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第一小组讨论发言稿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明确下什么是“公共性”——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而从“公共性”的本源及演变来看,最早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的民主制。那么现代的“公共性”究竟是什么,它在公共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一、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组找到了学术界三个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 王乐夫的观点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具体分为: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邵门;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 付翠莲的观点 1.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 2.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 4.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 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 5.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作业一: 1.PDCA循环中P阶段是指(A) A)计划制定阶段B)计划执行阶段C)执行结果检查阶段D)处理阶段 2.与经济手段相比较,行政手段具有的特征是(B ) A)利益性B)无偿性C)间接性D)多样性 3.从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公共管理的主要研究途径不包括(C ) A)管理途径B)政治途径C)经济途径D)法律途径 4.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A ) A)公共性B)历史性C)政策引导性D)管理参与性 5.公共政策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包括(C ) A)行为引导功能B)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C)行为限制功能D)调控和规 6.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A) A)管理的一般职能B)管理的性质C)管理的使命D)责任的性质 7.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着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A)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管理途径C)政治途径D)法律途径 8.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B) A)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准政府组织D)事业单位 9.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D) A)权威性B)独占性C)政治性D)公共性 10.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特征的是(D) A)选择性B)动态性C)时效性D)静态性 1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C) A)竞争性B)排他性C)自然垄断性D)顾客导向性 12.当事情已经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要再左右它,而是让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这种领导方式属于(D) A)集权型领导方式B)民主型领导方式C)参与型领导方式D)放任型领导方式 13.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 B ) A)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B)新公共管理理论C)公共治理理论D)新公共服务理论 14.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这一理论的是( A ) A)帕金森定律B)公共选择理论C)瓦格纳的理论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 15.政策生态环境可以分为(B ) A)经济资源环境与政治法治环境 B)社会总环境与工作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与国际环境 D)输入—输出环境 16.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D ) A)产权理论、演化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B)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 LOGO 公共管理的主体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公共组织的基本结构公共组织的类型和作用公共组织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公共组织的变革2012-5-14 1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组织 LOGO 一、公共组织的概念组织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即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目标和特定的人际关系这三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群关系。2012-5-14 2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组织 LOGO 一、公共组织的概念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2012-5-14 3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组织 LOGO 一、公共组织的概念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一般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它们所追求和维护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企业是典型的非公共组织。2012-5-14 4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组织 LOGO 一、公共组织的概念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物质要素 1人员(主体、核心) 2 经费(必要要素) 3物质设备 (物质基础)2012-5-14 5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组织 LOGO 一、公共组织的概念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精神要素 1目标 2责权结构 3人际关系2012-5-14 6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组织 LOGO 二、公共组织的性质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追求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追求私人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提供私人产品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对象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依法管理遵循价值规律2012-5-14 7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组织 LOGO 二、公共组织的性质公共组织性质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系统性主动性2012-5-14 8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组织 LOGO 三、公共组织的结构公共组织的结构决策层协调指挥层协调指挥层协调指挥层技术操作层技术操作层技术操作层技术操作层技术操作层技术僮鞑012-5-14 9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组织 LOGO 三、公共组织的结构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按业务性质分工:是指按公共管理的业务性质异同来划分. 按管理程序分工是指按照公共管理工作过程不同来分别设置公共组织部门. 按管理对象分工是指按公共组织服务的人群、财物为对象进行的部门设置.2012-5-14 10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组织 LOGO 三、公共组织的结构公共组织的主要结构形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2012-5-14 11 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类型与作用 LOGO 一、政府政府的概念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

谈对公共管理的认识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公共管理,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不仅是一门新兴学科,更是当代中国最有发展潜力学科。新世纪以来,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公共管理的作用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社会越来越需要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这势必会推动公共管理理论和实际双向发展。接触公共管理已经将近四年,大学生涯也接近尾声,以下是我就公共管理的定义,学科发展,公共管理的特点,公共管理的职能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公共管理的认识。 (一)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由“公共”和“管理”两个词组成。“公共”,就是不是一个人的意思吗?那不是一个人,又是几个人才算公共?两个人算吗?答案都是不确定的。夫妻之间的事就不算公共事务,但两个陌生人共同享有政府提供的某项服务,应该就算是公共了。所以说,公共不是简单的由人数这一项要素来界定的。我们可以从对比中理解“公共”。“公共”与“私人”,看似十分容易分辨,实则他们之间的界限很难准确加以界定。沃尔多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归纳了“公共”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家或政府的角度,“公共”是指涉及的是主权、合法性、福利一类的问题;二是从公共职能和公共活动的范围上来界定;三是从政府执行活动或职能的角度来下定义。陈振明在《公共管理学》中认为,“公共”最为与“私人”相对的概念,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对于“管理”,许多管理学大家有着自己对“管理”的独特认识。泰勒说,“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去做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法约尔定义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美国的罗宾斯认为: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经典的管理定义,各有长处,相信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关于管理的定义也会增添新的内涵。 当今管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卫生管理、工商管理等等,而公共管理,与民众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公共部门的工作,应该也有很多细分,但无论如何分,都要有一个“服务”的理念。 (二)学科的发展 如果把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算做科学开端,那么公共管理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虽说科学开端要到19世纪,但早期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发展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一是没有公共的公共行政范式研究时期,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随着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范围与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文官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对政府的工作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以研究公共部门职能和行政效率为主的公共行政学的产生。这一时期,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建立相应的行政组织结构体系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公共事务,其基本目标是达成行政目标,提高行政效率。这种局势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二是公共管理范式研究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由于公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