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 经典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一等奖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1.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文艺特点和历史背景2.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积极阅读、欣赏和创作诗歌,提升其文学品味和创作水平二、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文学理论讲解:介绍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让学生对唐代诗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2.诗歌文本解读:选择几首优秀的唐代诗歌,对其进行仔细的文本分析和阐释,并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3.诗歌创作实践:通过采取课内创作和课外创作两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提高其创作水平和自信心三、教学方法本堂课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介绍唐代诗歌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唐代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互动法:通过诗歌解读、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其阅读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3.创作法:通过课内创作和课外创作两种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过程,提高其创作水平和自信心四、教学手段本堂课中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1.文学讲解材料:教师提供一些有关唐代诗歌的优秀文学理论文章和诗歌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促进其对唐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2.互动教学工具:采用小组讨论、课堂互动、在线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创作工具材料: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示例和范本,为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其创作思路和创新能力五、教学流程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1.预热环节:教师介绍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并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图文资料,初步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和意义2.讲授环节:教师通过课件和示范,对唐代诗歌的韵律、格律、意象和思想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逐步理解和领会唐代文学的精髓和内涵3.解读环节:教师选择几首优秀的唐代诗歌,对其进行仔细的文本解读和阐释,并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激发其阅读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4.创作环节:教师分别安排一些课内和课外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达,实现文学自我提高的目标5.总结环节:教师进行课堂反馈和总结,分享学生的创作成果和心得体会,并为学生指明下一步的学习和提高方向六、教学效果经过本堂课的授课,学生的诗歌阅读和创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如绝句、律诗、词、曲等。
3. 培养学生欣赏中国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3. 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4.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
5. 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4.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诗歌资料,如诗集、诗歌鉴赏书籍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和诗歌创作技巧。
3. 准备诗歌创作所需的纸张、笔等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形式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3-4课时: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 第5-6课时: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4. 第7-8课时: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5. 第9-10课时: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古典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现代诗歌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欣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主题: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认识中国著名的古代和现代诗人,并了解他们的作品。
3.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
3.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
4. 欣赏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 (5分钟)介绍中国诗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引发学生对中国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讲解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10分钟)简要讲解中国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包括韵律的要求、象征意义和诗歌的修辞手法等。
Step 3: 介绍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15分钟)简要介绍古代中国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并选择几首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Step 4: 介绍现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15分钟)简要介绍现代中国著名诗人如北岛、余光中和顾城等,并选择几首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Step 5: 欣赏经典诗歌作品(15分钟)选择几首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典诗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Step 6: 课堂互动讨论(10分钟)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分享欣赏诗歌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
Step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诗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
教学资源:1. 课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2. 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选集。
3. 绘画或图片等辅助材料,用于展示相关诗歌和诗人的形象。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和讨论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对中国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展示。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诗歌,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欣赏。
2. 组织学生举办中国诗歌朗诵会,展示自己的朗诵和创作才华。
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
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教案的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案不仅仅是一份计划,它还是教学艺术的体现,需要精心设计,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课设计范文三篇篇一●教课目标篇二[教课目标]篇三教课目标:一、知识教育目的: 1. 指引学生认识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 指引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下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从而掌握全文粗心。
二、能力培育目的: 1. 指引学生掌握经过抓住要点性语句区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 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汇总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浸透目的:经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异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浸透目的:1.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解析,领悟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成效;2.激励学生对作者看法提出不一样建议,提升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点:1. 指引学生认识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 指引学生理解解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尝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 指引学生掌握经过抓住要点性语句区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解析,领悟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成效。
一、导入课文我们学过《字斟句酌》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系。
《字斟句酌》中举了好多先人思索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老是和感情有关系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示意性的特点,启迪我们注意掌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今日我们一同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如何说的。
(板书课习题《谈中国诗》)二、知人论世⑴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认识)⑵需切记的代表作:(学生解析,老师指导学生切记)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 : 《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⑶拓展激发阅读兴趣:(老师介绍)《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入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听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月,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常常要了结两个愿望,一个是要见解一下中国有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解一下有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中国诗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诗的了解和经验,并引发他们对中国诗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诗有哪些特点?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到现代诗歌的演变;2. 解释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如古体诗、词、曲等;3. 举例说明中国诗的特点,如意境深远、表达简洁、含蓄、形象独特等。
欣赏和分析(20分钟):1. 选择几首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情感;3.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创作实践(30分钟):1. 提供一些中国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2.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3. 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作。
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提高;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 课件或教材提供的中国诗选读材料;2. 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3.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实践的积极程度;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诗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中国诗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理解和欣赏中国诗的过程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诗歌
从《诗经》、《楚辞》到 唐诗宋词,古代诗歌经历 了漫长的岁月,积累了丰 富的文化遗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冶情操
通过诗歌学习,陶冶学生 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 情趣和高尚品德。
传承文化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 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素养
通过诗歌学习,提高学生 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 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 力。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达成度
实践活动与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创作、 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 参与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内
涵。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 问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互动,培养其合作精神和表
达能力。
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如音频、 视频、图片等,创设生动形象的 诗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
06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挖掘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1 2
精选经典中国诗歌
从古代到现代,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中国诗 歌,包括不同流派、不同主题的作品,为学生提 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引入诗歌背景知识
介绍每首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风格 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整合跨学科资源
结合历史、文化、艺术等相关学科资源,为学生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视角,拓展其知识视野。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诗的欣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中国诗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
2、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较深奥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等。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诗的基本知识和文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比较法通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几首经典的中国诗和外国诗,让学生初步感受两者的差异。
(2)提问:大家觉得中国诗和外国诗有哪些不同之处?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钱钟书的生平、文学成就。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初衷。
3、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文本研读(1)中国诗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文中论述中国诗特点的语句,进行归纳总结。
特点包括: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
(2)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难点突破(1)对于文中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中国诗,并分析其体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评论作品,加深对中国诗的理解。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中国诗的特点、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等。
《谈中 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提高对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诗的特点,如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含蓄内敛等。
(2)理解作者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的关于中国诗的见解。
2、难点(1)体会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的巧妙的论证方法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角度,深入思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引发学生对中国诗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三)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
2、具体分析(1)中国诗的发展探讨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演变。
(2)中国诗的特点①篇幅短小通过与外国史诗的对比,说明中国诗在篇幅上相对简短,但却能以小见大,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②韵味悠长分析中国诗在语言运用、意象选择、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如何营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③含蓄内敛举例说明中国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往往不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象征、隐喻等手法,让读者自行领悟其中的深意。
(3)与外国诗的比较从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突出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四)论证方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其对观点阐述的有力支撑。
(五)语言特色鉴赏品味文中幽默风趣、机智俏皮的语言,感受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六)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诗应如何传承和发展?2、你认为中国诗对现代社会和个人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诗的特点和价值,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精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章: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1 诗歌的起源讲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诗歌、近体诗、现代诗歌等。
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诗歌的发展过程。
1.2 诗歌的特点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意象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第二章:诗歌的类型与结构2.1 诗歌的类型讲解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通过具体诗歌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
2.2 诗歌的结构介绍诗歌的结构,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布局。
第三章:诗歌的语言与意象3.1 诗歌的语言讲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如简洁、生动、含蓄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3.2 诗歌的意象讲解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如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理解意象的创造和运用。
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4.1 诗歌的抒情技巧讲解诗歌抒发情感的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掌握抒情技巧的应用。
4.2 诗歌的描写技巧讲解诗歌描写景象的技巧,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理解描写技巧的运用。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5.1 诗歌鉴赏讲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形式等。
通过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实践诗歌鉴赏的方法。
5.2 诗歌创作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选择题材、构思意象等。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六章:唐代诗歌鉴赏6.1 初唐诗歌介绍初唐诗歌的特点和代表诗人,如王勃、杨炯等。
分析具体初唐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初唐诗歌的风格。
6.2 盛唐诗歌介绍盛唐诗歌的特点和代表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分析具体盛唐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盛唐诗歌的豪放与现实关怀。
第七章:宋代诗歌鉴赏7.1 北宋诗歌介绍北宋诗歌的特点和代表诗人,如苏轼、黄庭坚等。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谈中国诗》一文,使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谈中国诗》的阅读与理解1.2.2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2.3 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1.2.4 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等知识点。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谈中国诗》一文,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诗歌的魅力。
1.3.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4 教学准备1.4.1 教材:《谈中国诗》一文1.4.2 参考资料: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资料1.4.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第二章: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2.1 诗歌起源2.1.1 介绍诗歌的起源:古代民间歌谣、祭祀歌曲等2.1.2 讲解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2.2 诗经与楚辞2.2.1 介绍《诗经》的特点:现实主义、民间色彩等2.2.2 介绍《楚辞》的特点:浪漫主义、豪放派等2.3 唐宋诗词2.3.1 讲解唐诗的繁荣原因及其主要特点2.3.2 讲解宋词的兴起背景及其主要特点2.4 明清诗歌2.4.1 介绍明清诗歌的发展概况2.4.2 讲解明清诗歌的主要特点第三章: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3.1 形式美3.1.1 讲解诗歌的形式美:韵律、对仗、排比等3.1.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形式美3.2 意境美3.2.1 讲解意境美的概念:景与情的交融、寓意深远等3.2.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意境美3.3 思想内容3.3.1 讲解中国诗歌的思想内容: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爱情离别等3.3.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思想内容第四章: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4.1 影响东方文学4.1.1 讲解中国诗歌对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文学的影响4.1.2 举例分析中国诗歌在东方文学中的地位4.2 传入西方世界4.2.1 介绍中国诗歌在19世纪以来的西方世界传播情况4.2.2 讲解中国诗歌对西方文学的影响4.3 跨文化比较4.3.1 讲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形式、意境、主题等4.3.2 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诗歌的价值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价5.1.1 学生对课文《谈中国诗》的理解程度5.1.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掌握情况5.1.3 学生对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地位的认识5.2 教学方法改进5.2.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5.2.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5.3 教学内容拓展5.3.1 探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如历史、哲学、艺术等5.3.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中国诗歌作品,拓宽视野第六章:诗歌鉴赏技巧的培养6.1 诗歌的语言艺术6.1.1 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含蓄、凝练、富有音乐性6.1.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语言艺术运用6.2 诗歌的形象思维6.2.1 介绍诗歌的形象思维:比喻、象征、拟人等6.2.2 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6.3 诗歌的情感表达6.3.1 分析诗歌的情感类型:喜怒哀乐、忧国忧民等6.3.2 讲解如何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心境第七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参与7.1 讨论与提问7.1.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共同探讨诗歌鉴赏问题7.1.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7.2 创意写作7.2.1 布置课后诗歌创作作业,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7.2.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7.3 诗歌朗诵比赛7.3.1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7.3.2 邀请其他老师和同学担任评委,共同评价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诗歌与个人生活8.1.1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元素8.1.2 分享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生活感悟8.2 诗歌与社会文化8.2.1 讲解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反映时代背景、表达民众心声等8.2.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社会文化内涵8.3 诗歌与自然环境8.3.1 介绍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热爱8.3.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自然之美,提高环保意识第九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解读9.1 比较文学视角9.1.1 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与其他国家诗歌的异同9.1.2 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诗歌9.2 现代文学观点9.2.1 引入现代文学理论,解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9.2.2 分析《谈中国诗》在现代文学背景下的价值9.3 跨学科研究9.3.1 探讨诗歌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艺术等)的联系9.3.2 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深入研究诗歌第十章:教学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收获10.1.1 总结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10.1.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总结经验教训10.2 改进措施10.2.1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10.2.2 计划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10.3 展望未来10.3.1 设想未来在中国诗歌教学领域的拓展方向10.3.2 鼓励学生持续关注中国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第十一章:诗歌创作与实践11.1 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11.1.1 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情感与思想的表达等11.1.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创作技巧。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精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章:中国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特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结构。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起源:古代诗歌的形成和发展。
诗歌的黄金时期:唐代诗歌的繁荣。
诗歌的转型:宋代诗歌的发展和变革。
诗歌的多元化:近现代诗歌的探索和创新。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发展历程。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特点。
利用诗歌朗诵和创作,增强学生对诗歌形式和结构的认识。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诗歌创作的积极程度。
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诗歌特点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形式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中国诗歌的类型与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诗歌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理解各种诗歌类型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掌握各种诗歌类型的写作技巧。
2.2 教学内容抒情诗: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诗歌。
叙事诗:通过叙述故事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诗歌。
写景诗: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诗歌。
哲理诗:传递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的诗歌。
2.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
分析经典诗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诗歌类型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使学生掌握各种诗歌类型的写作技巧。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不同类型诗歌特点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各种诗歌类型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表现和创作技巧的应用情况。
第三章:中国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魅力。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诗歌语言的特点:简洁、形象、含蓄、音乐性。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表达技巧:象征、暗示、夸张、对比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经典诗歌的语言分析,使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魅力。
讲解和示范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实践。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谈中国诗》优秀教案《谈中国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解决办法: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例如,关于作者的资料,关于课文内容的资料。
如有条件,指导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查找或者上网搜索。
学生也可以分成小组,合作寻找有关资料,然后供班上集体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3.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长篇小说《围城》,其作者就是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中国诗》(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提高对中国诗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能够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分析。
3、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诗的特征,如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含蓄深沉等。
(2)理解作者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所阐述的观点。
2、难点(1)体会作者对中国诗独到而精妙的见解,并能够形成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深入思考中国诗的独特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经典的中国诗歌朗诵音频,如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同时,引发对中国诗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为学生理解本文的观点和风格奠定基础。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主要论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论述思路。
(四)文本精读1、中国诗篇幅短小(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中国诗篇幅短小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2)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如荷马史诗等,让学生体会中国诗在篇幅上的特点。
(3)组织学生讨论:篇幅短小是否会影响中国诗的表现力?2、中国诗韵味悠长(1)分析文中关于中国诗韵味的论述,如“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读过的韵味悠长的中国诗,并谈谈感受。
(3)探讨:中国诗韵味悠长的原因是什么?3、中国诗含蓄深沉(1)找出文中体现中国诗含蓄特点的例子,如“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2)引导学生与直白表达情感的外国诗进行对比,感受中国诗含蓄之美。
(3)思考:含蓄的表达方式对读者理解诗歌有怎样的挑战?4、中国诗重暗示(1)解读文中关于中国诗暗示手法的阐述,如“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一种现象。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谈中国诗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果说这首诗从某一个角度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中国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语言的形象、凝练,结构跳跃,画面美等等)引出学者钱钟书先生在1945年面对着一群美国人,他是怎样向他们演说中国诗的特点的,大家也可以对照着思考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或者体会自己与他的观点的差异。
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8226;兽#8226;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精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人的创作才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等。
2. 诗词的格律和韵脚,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3. 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4. 欣赏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
诗词的格律和韵脚。
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人的创作才华。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格律和韵脚。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欣赏。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诗词的格律和韵脚,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鉴赏:分析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5. 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
7.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词创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作能力、对诗词格律的掌握程度以及诗意的表达。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小测验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诗词基本知识和格律的掌握情况。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特点;(2)掌握一些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和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中国诗歌的艺术特色;(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创造力;(3)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2.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3. 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4. 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5. 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3. 课堂讲解:讲解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教授文学鉴赏方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编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诗人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是否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有所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否有所增强。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中国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学会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2.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内容和方法:1.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通过讲解和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作品,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唐诗三百首》的学习和欣赏。
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歌,理解其意境和艺术特点。
3.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创作比赛,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作品。
3. 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活动。
4.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欣赏和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中国古代诗歌选》。
收集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是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 《唐诗三百首》。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对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诗歌优秀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会了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谈中国诗公开课教案
谈中国诗公开课教案第一篇:谈中国诗公开课教案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3.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景导入】播放郑愁予的《错误》 PPT投影课题谈中国诗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中国文人从遥远的《楚辞》时代走来,经历了建安时代的苍凉,经历了盛唐的繁华,留下了许多的诗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诗,能说说让你时时挂在嘴边的诗歌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中国诗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预读课文,说说你所了解的钱钟书 PPT展示钱钟书生平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作者论诗的立场是什么?比较文学2、中西诗有什么异同点?3.作者“谈中国诗”,归纳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⑴没有史诗(早熟)诗的发展⑵简短诗的篇幅⑶富于暗示诗的韵味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诗的风格⑸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诗的内容 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了什么结论?中国诗和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5.主题归纳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四、能力提升借鉴本文的方法,请从意境、内容、形式、情感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下列两首诗歌进行比较,看看这两首诗有何异同?《错误》(郑愁予)《望江南》(温庭筠)我打江南走过梳洗罢,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独倚望江楼。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过尽千帆皆不是,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斜晖脉脉水悠悠。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4. 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5. 欣赏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3. 鉴赏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培养审美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谈中国诗》相关内容。
2. 课件: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著名诗人及作品。
3. 诗歌鉴赏素材:古今中外著名诗歌作品。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形式、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赏析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
4. 课后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心得体会。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理解。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 参观文学馆或博物馆,了解诗歌历史和诗人生活。
八、教学资源1. 诗歌鉴赏书籍和杂志:提供给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2. 在线诗歌数据库:方便学生查阅和欣赏诗歌。
3. 诗歌朗诵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诗歌创作指南: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必修10 谈中国诗钱钟书教案 A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理清本文思路,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清本文思路,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熟知中国诗歌特点(主要是暗示性),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一、作者、作品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二、整体把握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2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思路:1.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中国诗的特征。
具体地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2.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3.文章的结论是什么?归纳本文的主旨。
结论: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思路、主旨: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三、论证方法重点分析举例论证,主要是针对学生多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但是又堆砌事例来学习。
1.本文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论证什么观点?有什么作用?在文中标记。
2.体会第四、五段举例论证的特点:标出有几个事例,每个事例论证什么观点。
(引导学生体会举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堆砌事例,或者强贴标签,不加分析)四、中国诗歌的特性品味中国诗的暗示性:(这一延伸训练有利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训练)中国诗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或者给人“深秘的静默”,或者“引得你遥思远怅”,或者“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的不同感受。
那么我们的诗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必修歌主要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达到这样的暗示性的呢?实例分析: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助联想、想象,形成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一)借助联想,跨越空间,由此地想到彼地,以彼方写己方(二)对面落笔,往往也是虚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
例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考: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本为梦想亲人,转而悬想亲人也想念自己,这样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中有“思家”两字,第三、四句却写家人谈论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赏析:这种巧妙的构思,使表达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诗人不写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谈论自己、挂念自己的情景,由实入虚,从而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表现得更深切感人。
有时,诗人为描写自己思乡怀人之情,不从自己入手,而是设想对方可能有的情形,以写对方而写自己,这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写法。
例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五年被叛军抓住被困长安,望月思家而写下的千古名篇。
诗中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但诗人并未从自己方面落墨,而是想象妻子在月夜之中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担心丈夫的情形。
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字里行间使妻子“独看”福州之月而“忆长安”,与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福州的思念之情得到双向交流,使得感情更加深沉,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3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感情的?赏析:这首诗通过写除夕夜独处异乡旅馆中的作者想象故乡亲友对远在千里之外的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自己之思念,衬托了自己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借助想象,跨越时间,由现在想到将来,以将来写现在例4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中的想象。
赏析:本诗通过写作者想象在将来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今夜的相思之苦,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例5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思考: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朋友上船。
诗的后两句为虚拟: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很好地表现了惆怅别情。
(三)借助联想,跨越时间,由眼前想到过去,以过去写现在例6 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思考:你读出了什么?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赏析:这首词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联想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反衬。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显凄凉。
同样是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诗句,这是作者遥望南国时发出的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但此时不在眼前,作者通过这已逝之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四)借助瑰丽想象,构筑诗歌意蕴例7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思考:说说三、四两句在写法上的妙处。
赏析:三、四两句写诗人奇特的幻想:他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作千万个4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必修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
这种十分大胆和新奇的想象,就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师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例8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思考:后人评价第四句“其妙无比”,你认为妙在何处?赏析:第四句,借助想象写描绘音乐,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
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
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例9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赏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迁移训练:1.从下面给出的诗中找出描写景物在表达技巧上可以用虚实结合来概括的几首来。
并分析一下这种结合与主题的关系。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5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6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设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
尤其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