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导学目标】1. 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
2. 积累《赤壁赋》中重点文言知识,背诵全篇。
3. 体会情、景、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4.理解诗人乐观旷达情怀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导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二十一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
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
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
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2.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现。
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3. 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 后赤壁赋 精品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整体探究1.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为什么由最初的“乐”转向悲叹与沉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
(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景物色彩由明朗清丽、平静悠远转为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的前途。
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
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他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孤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
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无法抑制。
2.鹤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写梦见道士化鹤的这一情节暗示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鹤的象征义: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
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
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3.如何理解作者在梦见道士化鹤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4.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后赤壁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对《后赤壁赋》的深层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律。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5. 写作与讨论:(1)学生根据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进行班级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后赤壁赋》;(3)能够分析、解读《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艺术特色;(2)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3)分析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2)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如何评价《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文中关键字词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阅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后赤壁赋》;3. 选择一篇与《后赤壁赋》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3. 学生的朗读、背诵水平;4.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7.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备 注
1、B冯——píng,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一) 乐:赤壁的景色美
(二)(悲)歌的内容 箫声呜呜然
(三)(喜)矛盾释然 作者对人生有一种旷达和超脱
2、客心情转为悲凉,原因有几个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1)英雄永逝
(2)个体渺小
(3)人生苦短
(4)壮志难酬
3、第4段中,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阐发了什么哲理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客(zhǔ)窈窕(yǎo tiǎo) 扣舷(xián)
桂棹(zhào)倚歌(yǐ)和之(hè)
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
壬戌(rén xū) 舳舻(zhú lú)酾酒(shī)
横槊(shuò)江渚(zhǔ)麋鹿(mí)
匏樽(páo zūn)蜉蝣(fú yóu)余音袅袅(niǎo)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
二、学习本文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一、第一课时,把握全文大意,学习和积累文言知识。
二、第二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复杂深沉的思想情感。
三、道士化鹤这个故事的寓意。
【学习内容与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临皋.()黄泥之坂.() 松江之鲈.()巉.()岩蒙茸.()虬.()龙栖鹘.()冯.()夷悄.()然缟.()衣戛.()然长鸣揖.()予羽衣翩跹..()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岁十月之望.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行歌..相答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以待子不时..之须曾.日月之几何予乃.摄衣而上披.蒙茸攀栖鹘之危.巢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听.其所止而休焉适.有孤鹤开户.视之畴昔..之夜三、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的用法并解释:步.自雪堂顾而乐.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横江东.来掠予舟而西.也羽衣..翩跹【课堂探究案】鉴赏探究:1、文章题为《后赤壁赋》,为什么作者却从夜游黄泥坂写起夜游黄泥坂与夜游赤壁有何联系2、在第一、二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3、那么乐从何来呢4、第三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
5、这种情感又从何而来呢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6、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最后和第四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分组讨论前赋的结尾,情感在说理中复归于乐,而后赋的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联系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这两件事进行思考和探讨。
【课后复习案】1、整理重要词语。
2、翻译重点句子(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2)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会其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三、教学难点1. 《后赤壁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略其文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后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后赤壁赋》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
(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后赤壁赋》情感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后赤壁赋》,体会其文学价值。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后赤壁赋》导学案__教师版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一、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导学案赤壁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学案赤壁赋篇1一、检查学生朗读二、研习课文1、学习第一段:⑴指读第一段。
⑵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请一个同学描述。
⑶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⑷指导背诵要领: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其次是景物描写,是抒发感受,突出游人之乐。
⑸学生试背,齐背。
⑹指名上黑板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2、学习第二段:⑴指读第二段。
⑵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⑶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⑷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⑸记诵思路:乐──歌──箫声。
⑹齐背。
3、研习第三段:⑴指名朗读。
⑵提问:客人因何而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doc
《后赤壁赋》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资料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画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2、写作背景介绍:元丰三年(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
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赋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三、【预习反馈】(一)、自主学习: 给加重的字注音临皋()黄泥之坂()履巉()岩栖鹘()冯()夷划()然悄()然玄裳()缟()衣戛()然翩跹()揖()予(二)、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a、以待子不时之须 b 、予亦惊悟2、重点字词解释a、二客从.予黄泥之坂.霜露既.降顾.而乐之b、已.而.叹曰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归而谋诸.妇c、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听.其所止.而休焉适.有孤鹤玄裳.缟.衣戛.然.长鸣d、须.臾.客去羽衣翩.跹.畴.昔.之夜道士顾.笑3、古今异义a、是岁十月之望.b、曾日月之几.何.c、攀栖鹘之危.巢 d 、放乎中.流.4、词类活用a、顾而乐.之b、草木震.动.c、掠予舟而西.也d、横江东.来e、步.自雪堂 f 、予乃摄衣而上.5、指出是何种特殊句式a、盖二客不能从焉。
后赤壁赋教学导案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第一、二段)。ﻫ二、归纳文言知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ﻫ2、反而登舟ﻫ3、俛而不答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是岁十月之望。ﻫ2、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ﻫ3、曾日月之几何。ﻫ4、反而登舟。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ﻫ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ﻫ(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ﻫ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ﻫ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既:已经尽:全部ﻫ顾①:环顾已而:过了一会儿顾②:可是
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ﻫ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ﻫ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5、予乃摄衣而上。
(三)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ﻫ3、掠予舟而西也
ﻫ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ﻫ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ﻫ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后赤壁赋》学案 教师版
《后赤壁赋》学案编写人:曹海涛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反而登舟:同“返”,返回(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是岁..:这一年.望.:农历的每月的十五。
此外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二客从.予:跟随。
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
月白风清....:月色皎洁,清风吹拂。
今者薄.暮:迫近。
顾.安所..得酒乎:可是。
安所:从哪里。
归而谋.诸.妇:商量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介词“于”的作用。
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
予乃摄衣..而上.:提起衣襟。
履.巉岩:踏。
披.蒙茸:拨开。
踞.虎豹:蹲。
攀栖鹘之危巢..:危巢:高高的鸟巢。
放乎中流..:中流:江中心。
听.其所止而休.焉:听凭,任凭。
休:停泊,停留。
横江..东来:横穿江面。
揖予..:向我作揖。
畴昔..:过去,以前。
玄裳缟..衣裳:古人穿的下衣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予乃摄衣而上.: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岸横江东.来:名词作状语,从东。
掠予舟而西.也: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羽衣..翩跹: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四)难句试译①如此良夜何?这个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②以待子不时之须。
留着以备你突然的需要。
③听其所止而休矣。
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④予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我提起衣裳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稠密的杂草,蹲在形似虎豹的山石上,登上象虬龙一样弯曲的古木,手攀着鹘鸟栖宿的高巢。
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这时两位客人已不能跟我爬山了。
14、《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1、关于作者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
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是岁..(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其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意境描绘和哲理思考,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前赤壁赋》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深入领会《后赤壁赋》的意境和哲理。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描绘的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文本,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文本,了解其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后赤壁赋》的产生背景。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感受文本的意境和情感。
3.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与《前赤壁赋》进行对比,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
4. 讲解分析:教师对《后赤壁赋》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文本结构、意境描绘和哲理思考。
5.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境。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7.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后赤壁赋》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六、教学延伸:1. 文化拓展:介绍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2. 艺术欣赏:组织学生欣赏《后赤壁赋》相关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语文精华学案赤壁赋导学案(附详细答案)
《赤壁赋》精品新课程导学案与详细答案学习要求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1.字词积累(1) 读准字音壬戌..()()举酒属.()客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愀.()然山川相缪.()扣舷.()而歌酾.()酒临江(2) 解释成语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杯盘狼藉:沧海一粟:2. 了解作者(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六年(1061年)通过制科考试后, 步入仕途, 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先后出任杭州通判, 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 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 史称“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 旧党执政, 苏轼奉召回京, 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 开罪旧党, 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 新党复起, 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徽宗即位, 内迁, 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 才华出众, 豪放旷达, 随缘自适, 善谐谑, 极富个性。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 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
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 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 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 堪称名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 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
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 论证精辟, 纵横驰骋, 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 充满诗情画意,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后赤壁赋教案模板
后赤壁赋教案模板教案标题:后赤壁赋教案模板教案目标:1. 了解《后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后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意义。
2. 掌握《后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后赤壁赋》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和作者。
2. 引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好奇心和兴趣。
Step 2:背景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后赤壁赋》的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作者诗作的目的。
2. 解释《后赤壁赋》与《赤壁赋》之间的关系。
Step 3: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后赤壁赋》。
2. 学生小组讨论赋文的主题和意义。
3. 整体讨论学生的观点和理解。
Step 4: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后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学生通过分析赋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Step 5:表达技巧探究(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赋文中的表达技巧,如对仗、排比、倒装等。
2. 学生展示并比较不同小组的观点和发现。
Step 6:文学鉴赏与批判思维培养(15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对《后赤壁赋》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考。
2.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Step 7: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出问题和建议。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后赤壁赋》的读后感。
2.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后赤壁赋》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成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与《后赤壁赋》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后赤壁赋》导学案[目标展示]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
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
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后赤壁赋》:感受:3、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4、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5、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前赋:→→后赋:→→空(无奈之情)[深化拓展]你是如何看苏轼的人生态度的?(言之成理即可)[梯度训练]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绯.闻菲.薄蜚.短流长烟霏.云敛B.窠.臼苛.责溘.然长逝恪.尽职守C.缉.私舟楫.开门揖.盗嫉.恶如仇D.拮据.狙.击白驹.过隙笑容可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告罄股份制劳燕分飞骨鲠在喉B.编纂笔杆子小荷尖角竭泽而鱼C.狂躁露马脚前倨后躬唉声叹气D.赝品摄相机要言不烦磕磕绊绊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直属机关党政领导干部会议上再次重申,各部门领导要勤勉工作,廉洁自律,绝不允许枉法。
②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为了弄清每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他跑了好几家图书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③经朋友我终于认识了这位让人景仰的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老前辈。
A.徇情批阅引荐B.殉情披阅引荐C.徇情披阅引见D.殉情批阅引见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工作者在工作中既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又要异想天开,大胆假设,这才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B.司母戊大方鼎的气韵和纹饰,妇好墓玉器的繁多和精美,让海内外艺术家叹为观止,视为人类不可重复的惊天奇迹。
c.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子来。
D.谈起垃圾短信,广大手机用户深恶痛绝。
当有关媒体记者探访发送垃圾短信的企业负责人时,他们往往三缄其口,讳莫如深。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深圳市政府在深举行颁奖典礼,表彰被国家商业部评为“2007年度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创维集团是获得该荣誉称号的企业之一。
B.在今年抗击雪灾的战斗中,一些向来为舆论所抨击的垄断行业及其从业者却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令人感动的职业品质。
C.2008年的奥运会将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它极有可能意味着中国从此在世界上真正强大起来了。
D.济南市政府3月29日下发的一份文件规定,省城将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资料库,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12小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
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
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
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
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
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
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
宗道风闻。
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
后因对,自讼日:“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日“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②临朝,问宗道日:“唐武后何如主?”对日:“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后默然。
时有请立刘氏七庙③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
宗道不可,日:“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日:“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
”太后遽命辇后乘舆。
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
宗道日:“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
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
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使者先入,约日:“即上怪公来迟。
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
”使者日:“然则公当得罪。
”日:“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
帝诘之,宗道谢日:“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
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
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跟进反思](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
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
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
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
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
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孤.鞠于外家孤:幼年丧父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易:轻视,看不起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先:已故的。
多用于尊长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折:指责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因.对,自讼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I).宗道曰:“第以.实言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够表现鲁宗道为人刚正的品德的一组是( )①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②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③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④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⑤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⑥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A.②④⑥B.③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
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
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
鲁宗道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
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
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参考答案[导学过程]1、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观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4、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
(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5、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前赋:乐→悲→喜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梯度训练]一、(15分。
每小题3分)1.D 2.A3.C(殉情s因恋爱受到阻碍而自杀;徇情:徇私。
批阅:阅读并加以批示或批改;披阅:披览,阅读,翻阅。
引荐:推荐(人);引见:引人相见,是彼此认识) 4.C(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5.B(A.动宾搭配不当,或者成分残缺;在“品牌”后加“的优秀企业”C.主宾搭配不当,“奥运会成为……主要指标”不合逻辑;另,“综合国力”包含“经济实力”D.语序不当,应该是首先“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然后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资料库”) 、二、9.C(先:……之前)10.B(A.而:并列关系/因果关系;B.因:趁着、趁机;C.之:音节助词/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把/因为)11.B(①表示鲁宗道勤奋刻苦有志气;②是鲁宗道的政治主张;⑥是表示鲁宗道的忠实;以上三项均与为人刚正的品德无关)12.A(B.鲁宗道最终并没有因此而无奈辞职;(:.在七庙中设立牌位并不是章献太后的主张,更没有成为事实;鲁宗道也并没有“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鲁宗道要求太后出行应该跟在在皇帝后面,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这个说法也不尽正确;D.重用他的不是皇帝而是太后)。